1 ) 評記我的母親
日本電影是亞洲電影的翹楚,這句話我是服氣的。無論是題材的多樣化還是制作的精良度都是值得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我們國家的電影借鑒和學習的。每年,我都會在觀摩過的亞洲電影中尋找驚喜。可是近幾年給我驚喜的華語電影不多。但做微電影愛好者來說,看到一部令人欣賞和愉悅的電影都是值得高興地,畢竟藝術是沒有國界的。
晚年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執(zhí)拗自閉的同時,不經(jīng)意之間表露出的對于兒子發(fā)至內(nèi)心的情感。成為作家的兒子,內(nèi)心無法揮去的少年時被母親拋棄的陰影,卻在母親癡呆之后逐步了解了母親對于自己的感情,理解了當年母親的無奈。母親一字不漏地背誦著兒子少年時寫的詩,不斷地重復著。兒子開始驚愕地注視著母親,繼而終于無法忍耐捧面哭泣。母子之間的情感點爆發(fā)了。由兒子表現(xiàn),而基點恰恰是母親面無表情地重復地背誦。演員表演的張力完全發(fā)揮了出來,氣氛拔到了一個制高點。這一點作為鋪墊為最后母親逝世時兒子的表現(xiàn)打好了基礎。我覺得優(yōu)秀的電影大都如此,就是演員根據(jù)劇情如海浪一般,把情緒和氣氛一層一層地推上去。觀眾就是在不斷上升的情緒推動下享受激情,那種美妙和刺激是刻骨的。這樣的電影難道不是驚喜嗎。
2 ) 生死之間 吉光片羽
《記我的母親》滿溢著濃厚的日本傳統(tǒng)美意識,同時也是一部自傳印記鮮明的改編電影。我沒有讀過井上靖的原作,因而無從得知原田真人在劇本改編階段做了何種處理。從全片來看,結構規(guī)整,從一場父親的葬禮到一場母親的葬禮(當然,繁簡有別),在兩場告別儀式之間的十年,主人公洪作(役所廣司)與母親八重(樹木希林)及女兒們的情感徐徐流轉(zhuǎn),宛如片中伊豆和沼津的鄉(xiāng)下風景一般,潺潺的流水,楓葉落到青石上,寧靜自然,沒有絲毫造作,見了表演的功力。
伊上洪作一直無法擺脫因母親將少年的自己留在日本,帶著兩個妹妹去了父親的服役地臺灣而對母親產(chǎn)生的恨意,他和兩個妹妹開場的對話即流露出這種情感,在最需要母愛的時候,他缺失了母愛。即使母親在老年癡呆癥的作用下漸漸喪失記憶,洪作也不忘旁敲側擊,提醒她關于棄子的人生情節(jié)。當年的兩地相隔正像如今的東京世田谷和靜岡湯島,洪作和母親之間,一直間隔著這段難以跨越的距離。這段距離是私密的海峽,是母子分別時各站一側屋檐下暴雨滂沱的小路。一個在用筆寫下家庭生活點滴,另一個卻在老去中漸漸選擇了遺忘,兒子和母親在這里,如一對相錯而過的情人。令人不禁感懷,人生,有什么值得銘記,剩下的不過是吉光片羽。
可是這吉光片羽,能成為活下去的理由。洪作對母親的釋懷有兩場戲。一場,母親在混亂的記憶中竟背誦出洪作年少時坐在浪橋上寫下的詩,那是洪作自己重游故地時也不曾記得起來的。看著母親掏出隨身攜帶的那張被珍貴保存的詩頁,他再也按捺不住了。這個場景,役所廣司演出了一個持家男人對悲傷的宣泄方式,感人肺腑。另一場,送女兒去夏威夷念書,登船前,妻子平淡地告訴洪作當年母親為什么單獨留下他,沒有一同帶去臺灣的原因,洪作心中無法抹去的創(chuàng)傷終于得以撫慰,眼里噙著淚水。原來記憶的喪失并不可怕,那些珍貴的東西,是不會輕易被歲月泯滅的。當八重搭上卡車只身前往洪作少年游玩的海邊,洪作在那背起母親時,再堅強的觀眾也很難不淚崩了。
影片由小津安二郎的遺風,母親的進京令人聯(lián)想起《東京物語》里那位逝去前的母親,妹妹桑子在老家搜尋貴重物品的情景則像是導演對杉村春子的一種戲仿。雖說有小津遺風,但并不僅僅是松竹大船時期溫和的家庭劇風格,更多地有來自后期一部翻拍的彩色片《浮草》的影響。很明顯,開場的雨中戲和《浮草》里的中村雁治郎與京町子隔雨相斗得場景如出一轍?!陡〔荨肥切〗虬捕傻淖髌防锷儆械木哂袕娏覂?nèi)心沖突的一部電影。兒子對父親的懷恨,父親對兒子的期望與失望,糾葛與釋然,都與《記我的母親》有些許相似,后者反而更溫情些。
八重不停念叨著棄母山的故事,是對曾經(jīng)獨自留下兒子在日本的愧疚,也是對自己成為子女負擔的自知不不自覺的自責。在遙遠的過去,生存艱難的年代,母親老后,會由兒子背進深山,在那自生自滅。一路上,母親隨手摘下枯枝扔到地上,兒子問做什么,母親說怕我兒回家迷了路,兒子淚下,轉(zhuǎn)身把母親背了回去。
在母親心中,子女永遠是第一位的,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文化基因吧。
3 ) 《記我的母親》:點點滴滴在心頭
原田真人導演的《記我的母親》是2012年日影的一大驚喜。事實上,在整個2012年,日本電影界整體沉寂,恰與一海之隔的韓國電影大爆發(fā)的盛況形成鮮明對比,處境頗顯尷尬。在這種狀況下,原田真人拿出的《記我的母親》則以典型的日式親情打動觀眾,堪稱年度日影的一大“正能量”。
《記我的母親》為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原作。一個親人間“和解”的主題,看似平淡,但情感暗涌,對戲劇性的矛盾與沖突的把握頗見導演功力與技巧。原田真人拍出了純正的日本味,同時也不乏個人風格:情感內(nèi)斂,哀而不傷,甚至連“哭戲”也沒幾幕,往往是點到即止。這與中國國產(chǎn)電影電視劇一提到親情電影就往苦情戲上面靠,哭得肝腸寸斷的主流創(chuàng)作模板恰好走了兩個極端?!队浳业哪赣H》給人的感覺更接近自然,不造作也不刻意煽情,然而通過情感醞釀與氛圍營造帶給觀眾的感動與震撼卻是實打?qū)嵉?、水到渠成的,這樣的感動往往更持久,也更教人銘心刻骨。這也是這部電影(當然也包括主打溫情牌的一類優(yōu)秀日影)的精妙之處:過往與現(xiàn)實相交織,苦澀與甜蜜相媾和,悲慟與歡欣相融合,留給觀眾更多想象與回味的空間,恰似無數(shù)教人溫暖的小細節(jié)點點滴滴在心頭。這樣的電影即使不去過分強調(diào)情感沖擊力,到了一定階段,也自然而然地能夠讓觀眾在不知不覺間思緒翻騰。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細膩溫婉的敘事技巧還可以在2011年的一部香港電影《桃姐》中見到,許鞍華導演作了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嘗試。
在日本電影中,以母親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電影并不少見。經(jīng)典的如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描寫一對老人到東京探訪兒女的經(jīng)歷,由山田洋次于2013年翻拍)。近年來比較出色的幾部有松岡錠司的《東京塔》(2007)、大導演山田洋次的《母親》(2008)。這類電影都或多或少帶有自傳的性質(zhì),用情頗深,在總體風格和細節(jié)調(diào)度上則有不同程度的相通之處。細膩動人的風格一以貫之,帶有濃濃人情味。但即使這種“溫情訴求”快用成套路了(有觀影經(jīng)驗的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日本人拍的電影”),但往往都能成功擊中觀眾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賺取熱淚無數(shù)。再次證明這種直抵“人之常情”的技巧仍然具有極為強大的“殺傷力”。其中,松岡錠司導演的《東京塔》中扮演母親一角的恰好又是《記我的母親》一片中母親的扮演者樹木希林,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在這兩部電影中都奉獻了極具說服力的表演。而山田洋次的《母親》一片則具有更為宏大的主題,既表現(xiàn)了危亂世道下母親的善良與隱忍,也反思了戰(zhàn)爭對人性的摧殘、對尊嚴的踐踏。
而在這類電影中,今村昌平的《楢山節(jié)考》(1983)(原作由木下惠介于1958年拍成,今村版為翻拍)算是個異類。這部作品異常殘酷,同時充斥著強烈的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關懷。故事描寫日本信州深山中由于貧困而沿襲下來的一個傳統(tǒng),活到70歲的老人要被長子背到楢山上丟棄。而片中的母親阿玲婆離上楢山的日子已經(jīng)不遠,在她了卻心頭掛慮后,要背母親上山的長子辰平卻面臨著痛苦抉擇。今村(當然還有木下)在電影中直面貧困所帶來的屈辱,還有其對倫常的破壞,展現(xiàn)了深沉的道德勇氣。
在《記我的母親》一片中,也用了一小部分篇幅來探討“棄母山”的傳說。那出現(xiàn)在母親的失憶癥逐漸加深的過程中。這成了一種隱喻,一種潛意識的投射。由于母親八重對兒子伊上在童年時候的遺棄(盡管是有苦衷的),這成了她一生的罪責,也成了伊上難以排解的苦悶。在母親的記憶中,她把自己的行為定義為“殘忍”,等同于舊時代不得已的、不人道的“遺棄”(同理心),因此,即使在逐漸喪失記憶的過程中,這種心理上的負擔也難以放下。她會半夜拿著手電筒在兒子的屋里徘徊,尋找那個仍然停留在童年階段的可憐的“兒子”;她會情不自禁地背誦兒子幼年時由于孤獨寫下的詩句,盡管那些詩句兒子早已忘記;她會不顧危險憑著零散的印象追尋到兒子童年時游過泳的那片海邊,只為了多見他一面···這些看似徒勞的舉動隱藏著的含蓄的細微的心思,令觀者無不心酸。
在接近片尾的鏡頭中,在沼津的海邊,兒子伊上露出了片中為數(shù)不多的會心的笑容。那代表著母子間隔閡的消弭、誤會的冰釋。在這片海邊,伊上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來母親對自己的愧疚從未放下。此時,鏡頭巧妙地切回十數(shù)年前母子分離時那個下著滂沱大雨的日子,往事仿佛歷歷在目,萬千情感,點點滴滴在心頭···
電影以母親的逝世作結。全長接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技術上的處理可謂一流,而情感方面的斟酌則更顯匠心。即使有山田洋次等大師珠玉在前,原田真人和一眾演職人員的誠意與投入使這部電影仍然充滿亮色,可圈可點。因此,我把這部電影列為2012年的電影佳作之一,它呈現(xiàn)了情感舉重若輕的力量,用真摯的表演再現(xiàn)了五味雜陳的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4 ) 有愛的話,傷口一定被撫平
午后觀《記我的母親》。
念念不忘“我被拋棄了”的兒子,在找到走失的母親時拉著她躲雨,為她擦去臉上的雨水;老年癡呆后選擇性忘卻種種的母親,“即使被記恨也不要緊,他能寫出精彩的小說”。
這樣平淡如流水的影片,從始至終都被暖黃色的光線籠罩著。
母親帶著兩個女孩,對面站著她的兒子。
大雨傾盆而泄,風雷交加,直到多年以后,還成為兒子心中的夢魘。
母親深愛著兒子,以倔強的方式;兒子深愛母親,極盡隱晦。
時間流逝,無非是母親漸漸老去。她忘記的東西越來越多,同一件事反反復復地說,卻牢牢記著兒子的寫的詩。“雨停了/校園里出現(xiàn)了很多水塘/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浪橋的影子/可是/我最喜歡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峽/和媽媽一起渡過的海峽”。
“奶奶,爸爸小時候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是個在不斷尋找的孩子,尋找不存在地球上的海峽。”
“奶奶,你是個詩人啊?!?br>
兒子漸漸變得柔軟。從一開始在家里有絕對權威,到最后能與自己的孩子微笑相擁,“你也是最近才開始通情達理的”。
人開始老了,大概才能卸去強硬的外殼,開始散發(fā)出溫暖的氣息。
但他對母親的愛何嘗是老去后才有的?
“我最喜歡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峽,和媽媽一起渡過的海峽”。
每一次執(zhí)拗地提到“明明是你拋棄我”,都有一種孩子氣的怨懟。
沒有愛就無所謂恨。
到這里就不知道怎么寫下去了,這是一條開闊平靜的河流,偶爾撩起小浪花。景致風光都很美,讓人只想靜靜地漂流其上,并不想大發(fā)感慨或者議論。
我所受到的震撼遠比我以為的小。
耿耿于懷于“你拋棄了我”的孩子豈止他一個,銘刻在骨子里的失落、迷惘,甚至是怨恨,三五年不忘,七八年憂新,十幾年依舊不褪色。恨著一個深愛的人,那種矛盾、糾結、痛苦,就像用小刀一點點摳挖身上的肉,血流不止,眼前都是深紅。但卻無法停止,仿佛不這樣無法證明自己受過的傷。
然而那又怎樣。
傷口的話,如果有愛就一定會被撫平。
只要愛著,恨就無法獲勝,我是一直相信這一點的。
直到最后相擁也好,哭泣也好,都是理所當然的——沒錯啊,從一開始我就明白,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
不是因為“作為一部電影肯定是溫馨收場”的那種想法,而是“像我一樣的話,最后也會原諒的”。
所以不是影片沒有洗滌我的心靈,而是我的心靈早已被現(xiàn)實生活洗滌過了。
謝謝林林分享這樣溫情的影片給我。
2014.9.24
5 ) 臺詞記錄
1. 父が亡くなってから、私はなんでもないふっとした瞬間、自分の中に父がいることを感じるようになった??F側から庭へ降りようとして、足で庭下駄を探る時、前屈みで新聞を読む自分に気ついた時、タバコの箱を取り上げる仕草。死と自分との間が不意に風通しが良くなり、次は自分の番だという気持ちになってきた。しかし、私の場合、母親はまだ健在なので、死の海面の半分は母によって遮られている。私と死の間に置かれている屏風はすっかり取り払われるのは母が亡くなってからのことである。
2. 雨が止んだ。校庭にはたくさんの水たまりができている。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遊動円木の影。だけど、僕の一番好きなのは、地球のどこにもない小さな新しい海峽。お母さんと渡る海峽。
6 ) 這就是愛啊,在內(nèi)心和眼神里,它永遠柔軟
雨簾中啟幕,也算雨簾中落幕,看你靜靜地躺在小小的小小的墳墓里,潔白地像初生的嬰孩,把你送我的再歸還你,此翻輪回過去了,你與世間無相欠。
母親是你在芥末根部深深一嗅刺進鼻腔的味道,她永遠牽著你的鼻子走,因為你也永遠牽著她的心在走。琴子說:“忘記了就忘記了唄。”奶奶說:“大家都回去了?!卑职终f:“紀子,我不是丟下你哦。”一幀一幀都那么精致,順暢地講述了一個并不順暢的故事,我們都是找東西的孩子,被牽引著,被束縛著,也被感動著。
無論是怎樣的路,“終點只有一個”,家人是不談“愛”字的,因為愛得刻骨自是不必言說。琴子不要爸爸寫家人,因為寫下來便不愛了,寫作就是在刺探,在告別。而爸爸忘記自己寫了什么,或也是因為“愛”吧,沒有記憶也似奶奶的遺忘。
雖說是寫母親,其實也談到了生死,起點和終點的縫合,在一個家庭里通過代際容納進了更寬廣的含義。人與人之間的介入是那樣小心謹慎、輕輕緩緩,樹木希林的演繹是偉大的,她的魅力就寫在臉上,那質(zhì)樸純真的一揚,就把心揉碎了。暮年的稚氣大概是對一生奉獻的彌補,但卻不惹人討厭。琴子起身:“我要和奶奶絕交”,奶奶邊吃邊說著:“我也和你拜拜”。越是老來,越是沒有對錯,找一個可以容身的窩,每一天都不再按部就班著過。還完人間所欠下的債,念著些再也還不回來的情,也就該走了,無憾,也別難過。
看到琴子好像自己,奶奶好像奶奶,爸爸好像爸爸,也好像他。“地瓜烤好了”,我更喜歡叫它紅薯,土土的。在海邊哭得最兇,琴子看著看著,拍攝著,記錄著,在她純真的眸子里,試圖去理解的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電影的設計真巧妙,抓著我的心。在海邊好似已經(jīng)完成了盛大的告別,真正告別時卻使我平靜下來,死生平等,并無多大震顫,雖然電話那一頭的女士已泣不成聲。走向死亡,也向死而生,爸爸那一哭,并不為死,只為她的一生,人終要歸土,去自己愿意去的地方便是慈悲。
我們都站在自己的視角用力地理解著“人”、理解著“身份”、理解著“生死”,忘記仇恨的金絲雀是不會唱歌的,即使不理解,即使不被理解,即使是仇恨而惡語相向,可這就是愛啊,在內(nèi)心和眼神里,它永遠柔軟。
伊豆風情片,井上靖的自傳,克制的一塌糊涂。PS:重看給5星
隨著電影的發(fā)展,這個世界上逐漸存在兩種電影:一種是日本電影,一種是其它電影。
這個世上有很多海,我最想回到的是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海。除了那樣的海,其他的海都只是海。
平鋪直敘,娓娓道來。細膩精致,雋永如水。伊豆的景觀、草木和房舍,簡直再美不過。8.0
像在讀一篇類似《背影》的散文
“即使路上發(fā)生了好多事,可是終點只有一個?!惫适乱琅f是日本電影最拿手的那些家?,嵤?,幾近平常,平淡雜亂而又有序的生活。細水長流的溫情,毫不做作,細節(jié)的把握,情感的累積。尤其樹木希林的演繹,幾乎無可挑剔。就算是后半段早已料到的情感高潮,仍止不住淚流滿面?!铩铩铩铩?/p>
看見別人寫井上靖很貼切:“主人公有奇特的與親人疏離的傾向和對一切都毫不在意的可惡本性”。他并不是赤子之心,也不是一心溫柔,只是在不在意與疏離的過程里恰巧撞上了隧道盡頭的光明。母親用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方法表達了只有母親才能做得到的事,只有母親才會在意才會珍惜的事。
在日本,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借貸關系。人一旦死亡,這種關系就徹徹底底地清理一空了。就此而言,父親和母親之間的借貸關系是徹徹底底清理一空了。但是因為母親年老失憶,兒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似乎再無兩清的可能了……在眾多日本家庭家族題材電影里,本片算是愧疚和缺憾相對較少的了,人生一場歡喜…
或者是井上靖的功勞吧,片中有很多臺詞都特別棒。說如果母親不在了,自己和死亡的隔閡就消失了。讓影片除了親情,更多了幾分生死的感悟。樹木希林演的媽媽并不慈祥,健忘、糊涂,一直麻煩著子女,卻也更真實。很淡的片子,精彩還在于一些情緒細節(jié)。打開心結感受愛。
不同《步履不?!返臏厝嶂斡?,《我的母親》是一個沉靜的心理治療的過程,抽絲剝繭般,一層層,一年年,他將自幼壓抑在心底的疑問、恐懼、不甘、傷痛漸次裸露出來。他帶著這些童年創(chuàng)傷成長,成家,成父,成為一名知名作家,將這些創(chuàng)傷無形中帶給身邊的人,孩子、母親。父親之死是一次轉(zhuǎn)機,覺醒的時機。
太喜歡了…………俺為之前輕看原田真人而懺悔=w=,兩個鐘頭一點也不覺得長,為伊上家的故事深深著迷。情緒鋪墊得細膩可感,煽情段落排山倒海無懈可擊,還有樹木希林的神演技(最后那段男盆友都跟我一起在哭w),兩處重點段落都很棒,很喜歡輕井澤別墅的那段:你是要這個酒瓶,還是要這個杯子?
節(jié)奏略倉促,但在抒情和克制之間,是很難權衡的。
你在歲月里橫沖直撞、有勇無謀,那經(jīng)年不散的舊日芥蒂縈繞心頭。你踏過校園的小小水塘,如同橫越了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母親卻在那彎不知名的淺淺海峽對岸與你遙望,于是終于淚流滿面終于與往事和解。日復一日母親記憶急速退化中,你不曉得她是否還認得你;掛上銘牌,你終于確信,她從未忘記愛你。
雨停了,校園里出現(xiàn)很多水塘——太平洋、地中海、日本海、喜望峰、浪橋的影子……可是,我最喜歡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峽,和媽媽一起渡過的海峽。
在家庭關系的探討上已經(jīng)登峰造極 不平淡,不總是煽情,這么做好難。役所廣司真是個好演員,女婿后來都失蹤了,大概是想集中在一家人里吧。樹木希林用本片和《步履不?!方⒘藲v史地位
有點小津還魂,又有點是枝裕和附體,極像是《步履不停》姊妹篇。眾演員集體演技大爆發(fā),樹木希林的母親角色更扮得叫人嘆服:“您是怎么做到的!”美術細致,強烈時代還原感對愛昭和風的人來說真有點視覺享受的意思??此崎e散漫不經(jīng)心的臺詞、敘事跟節(jié)奏中,不時迸出可愛動人的細節(jié)重音。2012最強日片。
“可是,我最喜歡的是不存在地球上的小小的新海峽,和媽媽一起渡過的海峽”幸福的家庭雖相似,其中纏繞的恩怨和祖輩糾結最是難以明言;不無煽淚不無平淡,可尋常日子不正如此坐看云卷云舒流年變幻么;三代人的情感承接自然美好,當我們感受到終點只有一個,死亡不再懼怕。
太好看了,鏡頭能再從容點就更好了,能把家庭片拍出自己的節(jié)奏挺難得的,盡管故事并不新鮮。宮崎葵和役所廣司對戲的那幾場太棒了,樹木希林更不用說,越到后面越好。
父親去世以來,我在某些瞬間察覺到自己和父親想像的部分。從走廊去庭院時用腳摸索木屐的樣子,躬著背看報紙的時候,擺弄香煙盒的習慣。自己與死亡之間突然毫無阻隔,覺得接下來就要輪到自己。然而母親還健在。死亡之海的一半,因為母親而被遮住了。死亡與我之間的隔閡,真正消除之日便是母親不在之時。
觀影途中接到支部書記的電話 她說「打了很多通電話給你都沒有人接 就聯(lián)繫了你媽媽。怎麼她都沒打電話通知你嗎?」一瞬間 我突然記起原來自己還有一個媽媽 但是轉(zhuǎn)瞬間我卻又失去了她。她變成一個陌生又熟悉的發(fā)音 悲傷時用來自我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