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殘+感冒實在是寫不出有邏輯的長評...先占個坑寫寫觀影感想吧...沒有劇透?。?/p>
這是從開拍以來就十分關注的一部電影,因為主演是生田斗真(一個超愛小孩的boy還沒演過爸爸就先演了媽媽),因為題材是跨性別者(日本乃至亞洲電影都鮮有涉足),也因為導演是荻上直子(喜歡她拍的海鷗食堂)。
一轉眼我已經(jīng)站在柏林電影節(jié)的世界首映現(xiàn)場,比想象中還要氣氛熱烈。為了搶簽名而擠破頭的迷妹終究只占少數(shù),八百名膚色年齡各不相同的現(xiàn)場觀眾才是檢驗質量的唯一標準。幸好主創(chuàng)團隊在放映前就上臺問候了,要不然等放映結束長達8分鐘的鼓掌完了哪還有時間上來。ZOO PALAST 1號廳的巨型銀幕比平時在倫敦電影院看的小破銀幕好一百倍,然而我為了看舞臺問候坐到第一排還是太靠前了,結果看銀幕上每個人的臉都變形了呵呵。
激動過后沉浸到電影本身,色調如想象中一般清新,節(jié)奏如預告中一般日常,有小虐小甜也有小波折,總體給人愉快的觀影感受又處處引人深思。結束后沒有像一起去的妹子一樣嚎啕大哭,而是站起來一邊努力鼓掌感謝導演和演員們一邊感慨“真是一部好電影啊”。
從柏林回來沒幾天又得知該片獲得“泰迪熊特別評審獎”和“全景單元觀眾選擇獎No.2”,監(jiān)督的獲獎感言說道,"并不打算單純?yōu)榱朔从晨缧詣e者的煩惱而拍這個電影,而是希望描繪作為女性普通地戀愛、工作、生活的她,如果能夠借機改變人們目前為止對于”普通“的認識就很高興了。"
在我看來,改變每一個人對于“普通”的認識是很困難的。被“普通人”視作“不普通”而無視而排斥的人,哪怕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真心理解和支持自己,比如像makio這樣的好伴侶,像tomo這樣的好朋友,或者像fumiko這樣的好媽媽,也許就能擁有接近“普通”的生活。
看了兩次。
在看第二次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トモ(Tomo)從那個昏暗、凌亂、無序、孤獨的家中出來時,從干枯陰冷的橋上路過,還是冬天。這個面頰鼓鼓的可愛小女孩,流露出和年齡不符的寂寥,像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歐吉桑,扶著欄桿發(fā)出意義不明的聲響?;厥幵诳罩械囊艄?jié),像是在說,誰來救救我。
所以從這個早熟而孤獨的小女孩眼睛看到的リンコ(Rinko),也許不過是在她原本混沌的世界里又突然闖進來的一抹異色,雖然突兀了些,卻更多是想打探的好奇。她睜著黑而圓的眼睛,打探著11歲以后大人的世界,關于男和女,身體和靈魂,胸部與陽具。思春期年齡的孩子,是一只貪婪躁動的口袋,世界投喂些怎樣的食糧,它都吃得下。也有一些孩子,他們自己是自己世界的搖擺不定的指南針,世界的磁場和他們體內靈魂的方向出了偏差,比如Rinko,比如看到六年級的大野先輩心臟會癢的小男孩。
被不器用的母親周期性拋棄的トモ,愛上跨性別障礙者的牧男,心里住著女孩卻錯被生成男孩的リンコ,責怪自己無法給孩子理想身軀的富美子,因為丈夫出軌而對孩子補償性溺愛的媽媽,各種各樣的人,雜流暗涌,說到底又都只是平凡人而已,只不過各有各的煩惱罷了。
這些世間百態(tài)被荻上直子攤平在陽光下,形形色色的人在トモ短短的人生里交錯著,會讓人警覺,這許多許多的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態(tài),幾乎咋舌地想,在流水線機械作業(yè)的巨大社會機器運行里,平凡的人類除了茶米油鹽還要騰出手來,處理犄角旮旯里種種異狀,才能使自己的靈魂和身體的小機器平衡運轉,實在了不起。
所以后來,看到牧男載著トモ,リンコ挎著女子力十足的針織包,兩輛自行車飛快地踩過吹雪的櫻花河道,リンコ臉上的神情很明亮,平日為了掩蓋與生俱來的男性特征的額發(fā)被吹起,明麗的仍然是硬朗的線條已經(jīng)很難被后天改變,她第一次喊出聲音來,不像以往刻意壓低柔婉,透出久違的男人沙啞的淘氣和好強。她就是她,既不完全是女性,也不完全是男性,只是リンコ而已。心里的觸動浪潮一般,又洶涌又纖細,細密地感覺到一陣針扎的疼痛,與伴隨而來的欣慰。他們終于第一次像一家人一樣坐在樹下賞櫻,便當盒有トモ最喜歡的醬油腌蛽貝和蘿卜干,牧男自然接過リンコ盛在碟子里的下酒菜,リンコ喝了一口保溫壺倒出的茶。
也就是這樣溫情平和的時刻,才足以支撐他們度過不被理解與體諒的時間。神明錯置了出廠設定,所以才給了溫和堅忍的人們彌補了這些稍縱即逝足以彌堅的時刻。像精巧墜手的砝碼,平衡在痛苦和淚水的另一端。
他們都哭得不多,完全不若被生活虧待的人。也不知道在哪里看過,說生活中并沒有那么多的表情,人大多時候是面無表情或者說平靜地面對生活的痛擊。但真正哭出來時,大多反而是被諒解的瞬間,被拯救的瞬間,被認可的瞬間。比起痛苦,更多是釋然的眼淚,比如初二年生的リンコ被媽媽富美子抱在懷里說,沒辦法呀,倫子是女孩子呢,又比如リンコ假裝失去トモ是件樂見輕松的事情,卻被トモ的不舍和愧疚得到了一點安慰。
這樣的一群人,有血有肉地因為這些笑和淚被聯(lián)系在一起。笨拙努力地,卻無可奈何地被羈絆著。有始終掙脫不了的血緣。世上總有種種的母親,種種的家庭,因而被造就出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卻不期然地打上家人的烙印。リンコ把夢魘醒來的トモ擁在懷里,孩子軟綿綿地枕在膝上,抱起來是沉甸甸的??粗辚螗嘲研⌒〉呐⒆佑们闪ο蛏弦煌?,讓她伏在自己懷里,摸著頭發(fā)拍著背,憐愛地說還是個孩子啊,那是任誰在孩童時也體驗過的母愛的溫柔。準確來說,我是在那一刻,忽然覺得生田斗真演得真好,叫人眼睛發(fā)酸。
至于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被舍棄的孩子會怨恨,但依然會輕易原諒低下頭的母親。畢竟那些小小的心臟里滿懷的,大多是許多許多的與生俱來的依賴,還有臣服于血緣的愛。トモ和リンコ在短暫的交錯后,仍舊沒有成為母女的緣分。大概是沒有辦法了,總會有些無法如愿的缺憾。
卻也因為這樣,令終于敞開心扉的瞬間如此寶貴。在因為被同學排擠而憤怒的時刻,她逃避過,最終會牽起那條連接著リンコ的電話線,傾吐秘密。在目睹リンコ因為戶籍性別被醫(yī)護人員刻意為難的時刻,她織起毛線,“不甘心啊”。這么好的人,該被憐惜的人,根本無錯卻帶著原罪的人,不甘心啊。
導演在120分鐘里,用陽光和溫柔織就了許多邊緣人的人生,但卻用尋常人的視角去描寫。這小小的烏托邦,幸好リンコ還能找到牧男,也終究有她在社會工作的一席之地,不至于捉襟見肘,起碼沖淡平實。什么時候,LGBT不再被視為小眾不同的群體,不再需要被有意識地單獨討論,我想到了那時,也許對于這些被虧待的人,才是真正的理想國。
牧男在和トモ在討論相愛過程時有過幾句話很喜歡?!翱傄灿腥耍植磺逵H疏遠近”,電影總是會在某一個不可預知的瞬間,將人擊中。無論是迷失于人生的社會人,或是靈魂和身體錯誤放置的變性人,說到底無非是距離的問題。把握不清自己與情人的關系,才會不惜一切拋下年幼女兒私奔的媽媽,可能是因為從總是出軌的父親與報復性嚴苛的母親那里學不會家人的距離感。被母親補償性溺愛的牧男,卻因為リンコ珍而重之對待母親老去軀體的柔軟靈魂,愛上這個不容易的人,也是另一種命運糾纏被拉近的距離。
而那些背后無聲溫柔的試探、接近與掙扎,慶幸都被導演小心翼翼地用暖色調的鏡頭藏住了。在我看來,是留給他們敬重的體面。
有一個瞬間,那些彩色的毛線織物四處飛舞的片刻,就如同嘲弄被諱莫如深的男性特征崇拜。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不過是些尋常的織物而已。人生也好,社會也罷,沒有那么了不起的,只要編織人生的人能夠過下去,才是生活的本義與本身。
胸罩是乳房的衣裳,身體又何嘗不是心靈的皮囊。生而為人,不管皮囊如何,對情感與家庭的渴望卻如出一轍。如果我們能用身心二元的觀點去理解那些不同于自己的群體,那么曾經(jīng)因為無知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便也能有所改觀,所謂的“不正?!被蛟S也能漸漸消融于“人類”這片遼闊的海洋。
文:風滿蜃氣樓
(盡量少劇透,主要談一談劇中幾個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很猶豫,畢竟我既不是LGBT中的任何一種,也不夠了解一個母親的心理;但電影實在是一個太過豐富的載體,通過它,我們能看到或大或小的世界中與我們相似又截然不同的生活與心境,向前一步,去觸及那些或許自身永遠不會牽涉其中的邊緣性話題。
女孩友子(トモ,以下皆稱友子)今年11歲,在一個沒有爸爸陪伴的單親家庭長大,媽媽很少在家,常常直到深夜才爛醉如泥地回家,吐完倒頭就睡,第二天早晨母女見面也無話。有媽媽同住卻沒有媽媽的關愛,友子的一日三餐都靠便利店買來的飯團和速食湯面應付。一天下午,友子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媽媽給她留下一頁小紙條和一張萬元鈔離家出走了——這并非第一次。沒辦法,她只能跑去投靠媽媽的弟弟:小叔叔槙雄(マキオ,以下皆稱槙雄)。
叔叔家有一個同居的“姐姐”叫倫子(リンコ,以下皆稱倫子),溫柔善良,做得一手好菜,對友子也十分親厚;唯一不尋常的地方在于,這位“姐姐”雖然天生內心就是女性,但身體卻曾經(jīng)是男性——也就是所謂的跨性別者(transgender,指身體和內心性別不一致的人)。
寄住在叔叔家后的一個晴朗日子里,友子躲在學校圖書室翻看一本叫《身體與性別》的圖書,試圖弄清小叔叔喜歡的“姐姐”究竟是什么樣的人。這時,同班同學小海(カイ,以下皆稱小海)走進來跟她搭話。他站在玻璃窗前靜靜看向操場上那群踢著足球的男生,對旁邊的友子說:那個穿紅衣服的是六年級的大野學長,最近一想到他,我的心就酥酥麻麻的。他語氣自然,聲音輕輕的,神情有些開心、有些羞赧。而一旁的友子聞言,只是皺起眉一臉嫌惡地說:惡心死了。
如今已年過25歲的我早已想不起11歲的自己擁有怎樣的心境,卻也依稀記得,小學時的我已經(jīng)開始朦朧意識到內心緩慢滋生的“喜歡”和“好感”。某個人的存在突然變得耀眼,看他的時候心里砰砰直跳,想和他聊天玩耍,卻又緊張又膽怯。現(xiàn)在回想起來,孩童時代那種懵懂的喜歡是純真美好的戀愛萌芽,所以當小海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事時,我胸中“啪”地綻開一朵晶瑩的小花。友子緊接而來的那句“惡心”卻是把鋒利無比的剪刀,毫不留情地扎向小海的心臟。
孩子越是單純,在被封閉性“常識”所束縛的社會環(huán)境里爆發(fā)出的惡意就越可怕。小海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內向羸弱,在班里沒有朋友,是眾人欺凌的對象。大家議論他嘲笑他,還在黑板上寫下碩大的“同性戀”、“變態(tài)”等字眼侮辱他,他無力反抗,只能默默走上講臺擦掉那些話。友子雖然也被班里囂張的男生們奚落,但她有自己的小伙伴,所以總是毫不客氣地罵回去;但小海是眾矢之的,她總是不耐煩地警告他在學校不許和她說話。對小海而言,友子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喜歡在放學后到友子家門口的長階梯上坐著等她,說我們一起玩游戲吧。就是這樣一個唯一的朋友,面對他毫無心機的真誠告白,竟然用一句惡心來作為回答。
寫到這里,我想起此前看《奇葩大會》的某一期,一個叫暖暖的男孩子走上舞臺分享他少年時期的灰色經(jīng)歷。同樣是因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長得像女孩,他從小就一直充當班里的受氣包;進入中學以后,同學的欺凌從口頭叫罵升級為腳踢拳打。十四歲那年,一個素不相識的混混學長給他留下了生涯難忘的恥辱與傷害,讓他患上嚴重的抑郁癥與焦慮癥。父母為了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新環(huán)境而送他到國外念書,慢慢地,他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進入到國外的時尚界。幾年后的一天,他穿女裝為雜志拍的照片被國內網(wǎng)絡紅人發(fā)在網(wǎng)上且受到惡意中傷,網(wǎng)絡看客們主動或被帶動著開始對他進行群體性攻擊與謾罵。當時的他每天都生活在劈頭蓋臉的指責和嘲笑中,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活著,是不是真的該去死......他說現(xiàn)在的自己已經(jīng)有了足夠的信心和堅持,知道自己喜歡和想要些什么,而那時候他還很小,太容易被外界影響和干擾,躺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里,感覺自己在一點一點地爛掉。被學長侵犯時的他才14歲,甚至找不到一個詞語去形容自己受到的侵害,只是覺得自己很臟,怕被父母和其他人發(fā)現(xiàn)。
說起這些時,暖暖語氣很淡,臉上沒有太多表情,而屏幕這頭的我卻心中震動。十幾歲正值大好青春,少年少女們開始情竇初開,接觸到各種新鮮的事物、感受到身心最敏感的變化,而在這鮮艷盛開的花叢底下,有多少鮮血淋漓的傷者和殘破軀殼是我們不曾注意、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呢?
家庭、學校、社會,這三種環(huán)境是塑造與影響一個人價值觀最早期、最直接的方式。在心理發(fā)育還未成熟、是非善惡等價值觀尚未確立的少年時代,一個孩子可能會毫不留情地傷害另一個孩子,一群孩子也可能在“好玩兒”、“刺激”等心理之下集體欺凌另一些弱小或不同于常人的孩子——比如影片中小海受到的校園欺凌、現(xiàn)實中暖暖遭遇的殘忍對待。
電影里出現(xiàn)的“媽媽”形象一共有五個:離家出走的友子媽媽、照顧友子的倫子小姐(代理媽媽)、同學小海的媽媽、友子媽媽和小叔叔槙雄共同的媽媽(友子外婆)、以及倫子小姐的媽媽。與之相對,“女兒”的形象有三個,分別是:友子、友子媽媽、倫子——而倫子,則是通過手術將身體變?yōu)榕缘目缧詣e者。
在這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問題:所謂性別,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
社會常識所劃分的“男”與“女”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生物性征;也就是說,在造人活動中,孩子的性別是由進入母親體內卵細胞的父親精子所攜帶的染色體所決定。正常情況下,孩子的生物性別只能是男或女的其中一種。而另一方面,早在17世紀,法國著名學者笛卡爾就曾提出“身心二元論”的概念,告訴我們“肉體”并非一個人的全部,“肉體”和“心靈”兩部分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從二元論的角度來看,肉體的性別是否一定與心靈的性別一致呢?跨性別者(Transgenders)的存在非常有力地告訴我們,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跨性別者,通常是指那些身體與心理性別不一致,或是沒有明確的性別意識,既非男性、亦非女性的存在。他們在出生時雖然擁有生物意義上的性別屬性,但隨著長大成熟卻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對身體性別并不認同。
片中的倫子便是如此。她曾經(jīng)是個名為倫太郎的少年,身體雖是男性,內心卻一直是溫柔內向的女孩子,長大后接受變性手術,這才讓身心統(tǒng)一為女性。友子的同學小海喜歡男生,雖然還只是情竇初開時的懵懂好感,但或可推測他屬于LGBT群體(L:Lesbian,女同性戀者、G:Gay,男同性戀者、B:Bisexual,雙性戀者、T:Transgender,跨性別者)中的男同性戀者。
既然身體與心靈的性別存在相異的可能性,那么性取向又該以什么標準定義其是否正常?
答案是:沒有所謂的“標準”和“正?!?,任何性取向都應該被理解,被允許。
倫子的媽媽從未因為孩子的“不普通”而責怪他。當倫子進入中學,柔道課上和男生練習推摔動作時被扯開了上衣,他條件發(fā)射地尖叫,惹來周圍一陣哄笑。倫子窘迫得無地自容,此后拒絕出席一切體育活動。當他的母親被校領導請到辦公室談話時,面對咄咄逼人的老師,倫子媽媽毅然站在了孩子這邊。她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兒子蜷縮在床上抽泣,柔聲問他怎么了,倫子哭著小聲說:媽媽,我想要乳房。母親一愣,很快穩(wěn)住心神擁抱他:是啊,倫子是女生嘛。
又有一天,倫子放學回家,媽媽一臉神秘地遞給她一個禮品袋。打開一看,里面裝著幾件可愛的少女胸罩,還有一對母親親手做的“乳房”——毛線做套,內塞棉花,乳頭的位置還綴上了兩顆深色的點??粗赣H滿臉笑意地幫“女兒”穿上人生第一件胸罩,男孩的身體,女孩的內心,畫面有一絲滑稽,氣氛帶著酸楚的溫馨。又想起自己剛開始發(fā)育那陣,第一次隨母親走進內衣店試穿胸罩時的尷尬羞澀,對比片中想發(fā)育而不得的倫太郎,心中五味雜陳。
倫太郎長大后終于通過手術變成了女人倫子,雖然社會環(huán)境對她并不寬容,但母親的理解和愛護讓她長成一個善良賢淑的大人,成為一名養(yǎng)老院的護士。直到友子來到她和槙雄的家,倫子開始品嘗到一種母親對女兒的情感,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女人。
而另一頭,當小海的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的同學友子和穿著女裝的倫子在超市買東西,她先是單獨叫住友子表達關心,但話語中對倫子充滿鄙夷,還讓友子“不要跟那種人待在一起”。此時的友子已經(jīng)慢慢接受了倫子的善良友好,聽到這種話當然很生氣,她立刻采取報復手段,導致小海媽媽對她產生厭惡,且私下警告兒子不許再跟友子來往。當她無意間發(fā)現(xiàn)兒子寫給一個男生的情書時,受制于“普通”思維的小海媽媽毫不猶豫撕碎了它,也撕碎了一個孩子脆弱敏感的真心。一天夜里,小海拉完最后一支小提琴曲,在桌上用白色小圓片擺出一條魚的造型。他想象著魚兒擺動尾巴自由躍動的畫面,接著伸手抓起小圓片往嘴里塞了幾把,之后便倒地不醒。
面對孩子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發(fā)育和模糊的自我認知,倫子媽媽與小海媽媽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一種拯救了孩子的靈魂,一種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心。家庭是人類最初、也是最溫暖的港灣,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如果身為母親尚不能接受子女作為正常人類的性征,不能理解這種“不尋?!保忠鐣趺唇蛹{他們呢?
近期有一套兒童性教育教材在網(wǎng)絡中引起熱議。從出版方的聲明來看,這是一套針對不斷在校園、社會中出現(xiàn)的性暴力、性侵害、性別歧視、青少年不安全性行為等現(xiàn)象而推出的教材;而從網(wǎng)上能獲得的書本內容來看,它教育孩子有用的性知識,告訴孩子要保護自己的身體,且明確告訴我們,任何性別取向都很正常。想起自己小時候貧瘠的性知識,初中生物課僅有的幾節(jié)涉及性的內容都是自習,很多老師不愿啟齒談論性,導致一件明明很尋常的事情因為避而不談而帶上某種神秘、奇異的色彩。無論處于什么年齡,如果能在自然而然的環(huán)境中接觸并掌握必要的性知識,就能減少很多因無知而造成的身體傷害與攻擊;學習的年齡越早,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也會發(fā)芽得更早。
回到影片。一邊是父親缺席、只顧自己不顧女兒的母親,一邊是成熟穩(wěn)重、和藹可親的小叔叔和溫柔善良的倫子,當友子在新的小家庭享受從未有過的愛與溫暖而熏熏然時,丟下她不管的母親卻突然回來了。她到弟弟家接友子的時候就像接一只寄養(yǎng)幾天的寵物,說兩聲多謝關照,臉上卻毫無歉疚。
在弟弟和倫子指責她不負責任,表示想收養(yǎng)友子時,友子媽媽先是好笑、繼而語帶嘲諷地詰問倫子:如果友子生理期來了怎么辦,乳房開始發(fā)育的時候怎么辦,你根本不是女人,這些事情你教不了她。倫子無言反駁,一旁的友子卻撲過來捶打自己的媽媽:倫子為我做好吃的菜、給我做可愛的便當、幫我梳頭發(fā)、抱著我睡覺...這些都是你從來沒為我做過的!你是我的媽媽,為什么這些事情你都不做?為什么你不早點來接我回家?
面對女兒的責問,母親失語了。她不知道如何回答,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略帶哽咽地說,在成為母親之前我首先是一個女人啊——身為女人,我也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欲望的權利不是嗎?
此時,我又不禁聯(lián)想到很多結婚早生育早的年輕人:二十歲出頭甚至更小便做了父母,經(jīng)濟基礎與心理年齡卻未必成熟到足以擔負一個家庭。其中一些人很快離婚,投入工作或新的感情,與前任的孩子兩頭不靠無人照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隔代親始終無法替代父親與母親。孩子在孤獨無依的環(huán)境中長大,類似的例子我身邊也有。
試問,如果連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又何談養(yǎng)育一個依附于自己的孩子呢?當然,每個人第一次生育都是陌生的,每對父母也都是在摸索與學習中建立起自己與孩子、與家人的相處方式,這一點無可否認。但問題在于,當決定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是否每一對父母都做好了對孩子和家庭負責的心理準備呢?日語往往用“覺悟”來形容做一件事前的萬般準備,想來也十分貼切。沒有相應的覺悟,就不要輕浮地做決定。作為父母,雖然生育后依舊擁有獨立于孩子的個體權利,但既然決定生養(yǎng),在孩子獨立之前,便有責任和義務給予他們教育和照顧。這時候,個人欲望必須讓位于家庭責任,做不到便不要輕易去生養(yǎng)。
電影標題叫「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按字面翻譯是:當他們開始認真編織時——這里的編織,是倫子決心將戶籍改為女性之前必須完成的事。中文翻譯成《人生密密縫》,讓人聯(lián)想起“臨行密密縫”的詩句,母愛暗含其中,倒也頗為貼切。
既然“編織”是本片的主題,編織的意義和它所承載的內容便不容忽視。
倫子小時候,母親用毛線為“她”編織了第一對乳房套,套住柔軟的棉花,填入空蕩的胸罩;這里的編織是充滿慈愛與呵護的。槙雄和友子媽媽小時候,母親用毛線為他們織了很多穿戴用品,雖然飽含母愛,卻也灌注著同樣分量的痛苦與怨恨;這里的編織是愛恨交加的,愛給子女,恨指向負心的丈夫。而倫子長大后也開始編織,她編的并非乳房套、也不是衣物、圍巾或手套,而是一種單封口的筒狀物。倫子說,這是為她那切除的男根所做的供養(yǎng)。
當她被周圍的不理解、嘲笑、謾罵傷害時,她就咬著牙將這些痛苦、不甘與憤怒一針一針地編進一個個套子里。佛家有“百八煩惱”的說法,稱人生在世,困惑身心的煩惱共有一百零八種。倫子便是要織滿108只“男根套”,將它們全部燒掉,以此清空過往所有的煩惱,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幾組家庭關系里,“父親”的角色往往以缺位或弱勢形象出現(xiàn),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家庭關系中的畸形與隔離——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即使產后回歸工作崗位也依然肩負照顧家庭的職責,而男性的責任重心從來只是工作。由于孩子從小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少,父女/父子的親密度往往不及母女/母子。而日本人家庭觀念并不很重,孩子成年后大都不再依靠父母,搬出原生家庭獨自為生,與父母的來往也在進入社會乃至結婚后漸漸減少。日本不時出現(xiàn)一些有兒有女、卻在死后幾個月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尸體在家發(fā)臭的老人,其家庭關系的疏離程度可想而知。
影片拍得十足安靜,十足溫柔,生田斗真飾演的倫子小姐雖然身材略顯健壯,但從舉手投足的細節(jié)到眼角眉梢的情緒流露,無不溢滿嫻靜柔和的女性特征。而桐谷健太飾演的戀人成熟穩(wěn)重,從邂逅之初的一見鐘情,到得知倫子生理上曾是男性時的困惑,再到情感壓過困惑產生的包容,直至決定接受倫子的一切并保護她不受外界傷害的一系列心理過程在與小侄女的聊天中被輕描淡寫地帶過;這種溫暖而給人安心的力量蔓延在影片的各種細枝末節(jié)。
友子小朋友從一開始對“異類”的厭惡,到后來對倫子產生母女般的親密、對小海產生理解與同情,亦是在編織的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的。一針一針密密的纏繞修補著內心的殘破,塞進套里的煩惱也有化為灰燼的一天。倫子與友子第一次見面時說起自己的身份,大方地挺起乳房讓友子摸摸看,友子面帶異色地拒絕了;但隨著二人親密程度加深,乳房這個母性象征也成為友子從倫子身上尋找母愛的記號。
天生生理性征為女性的人雖然擁有乳房,卻未必擁有一顆剛柔并濟的女人心,而擁有女人心的人,即便被造物主裝錯容器投進了男兒身,其渴望乳房、渴望女性性征的心理也無法抑制。胸罩是乳房的衣裳,身體又何嘗不是心靈的皮囊。生而為人,不管皮囊如何,對情感與家庭的渴望卻如出一轍。如果我們能用身心二元的觀點去理解那些不同于自己的群體,那么曾經(jīng)因為無知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便也能有所改觀,所謂的“不正常”或許也能漸漸消融于“人類”這片遼闊的海洋。
寫在最后:
片中有一段很有趣,權且當個彩蛋吧。友子問倫子,你的男根完全切掉了嗎?倫子答:不是完全切掉,是循環(huán)利用了(recycle)。就像這個毛線套子一樣,把里面的棉花掏出來,再把凸出來的部分反向按進去。
又,這部電影在日本剛上映不久,我也是在影院看的,請大家不要問我有沒有資源。謝謝。
補充:據(jù)說4月北京電影節(jié)要上這部,有興趣有機會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東瀛文藝通信】
微信訂閱號:dywytx
前沿的日本文藝資訊,深度的日本文化解讀。
觀察?閱讀?領略東瀛文藝萬象,從這里開始。
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的片段,包括了母親、女兒、女兒的女兒和跨性別女性,是結合當下很有助于人思考的一個片段。在這一段里,我大腦不斷轉換立場去思考。很喜歡“女兒”的幾句話:我是母親,也是一個女人?!芭畠旱呐畠骸敝肛熕哪赣H不為她做便當,不照顧她時,我心里強烈的不適,冷靜下來發(fā)現(xiàn)這些抱怨我對我媽也有過,而我現(xiàn)在之所以不適,是因為我從“女兒的女兒”的階段正在走向傳統(tǒng)認為該成為母親的年紀,所以很羞愧地坦誠我對母親的偏向和理解可能不只是由于思想的開化,甚至更多的是立場轉化后自我保護的折射。然后,在這種轉換立場思考之后,我只能粗暴地得出一個適用于我的結論:對我來說,成為一個母親和做一個女人是無法兼得的。 在這種思考下,電影的主角“跨性別女性”讓我覺得很傀儡,它電影里觸及到了一點這一群體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問題,但是很淺。電影里的跨性別者她成為了一個女性,一個可以成為“賢妻良母”的女性,一個把成為母親當做作為一個女人的主體的人,很難評,她們有她們的困境與痛苦,可是她們可能真的無法共情到生理性別為女且女性氣質明顯的女性。 當然,我還是對這個部分了解不深,所以多說顯得無知和說教
影片中,兩次出現(xiàn)用毛線與棉花縫制的假胸。對孩子而言,胸部的寓意就是母愛。因此影片既是反映LGBT群體的生存狀況,也是在探討親情。(以下有劇透)
目前在中國社會,兒童的性教育還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話題,不少家長對此的態(tài)度是避之不談,甚至是羞于啟齒。
不過在孌童案件被頻繁報道的情況下,部分開明的學校和家長終于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雖然我們比發(fā)達國家落后了很多,但總算在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與此相對應的,是發(fā)達國家對兒童的性教育已經(jīng)達到我們遙不可及的階段,他們現(xiàn)在不僅教導兒童了解兩性知識,甚至也讓兒童從小樹立平等對待LGBT群體的觀念。
日本電影《人生密密縫》,就講述了一名小女孩與變性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
導演是曾拍過《海鷗食堂》的荻上直子,她的風格與是枝裕和類似,都是那種日式“潤物細無聲”的溫情。
影片的日文名直譯過來是《他們認真編織的時候》,取自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據(jù)說導演的拍攝動機是曾經(jīng)看到的一則新聞:一位母親為自己性別認同障礙的兒子編織假胸。
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有性別認同障礙,想要變成女人之后,這位母親沒有責罵兒子,沒有替他感到羞恥,而是默默幫用毛線編織了一對塞滿棉花的假胸,還親手幫兒子穿上胸罩。
導演在影片中還原了這個情節(jié),讓觀眾感受到這位母親的開明和偉大。
中文片名譯為《人生密密縫》,雖然和故事的關系遠了點,但意境更佳:每位主人公都是在密密縫補自己的人生。
故事是以小女孩友子的視角展開的,友子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友子的媽媽沒什么責任心,不做家務,也不做飯,友子天天吃飯團吃到吐。
有一天早晨,友子醒來發(fā)現(xiàn)媽媽和野男人私奔了,只留下了一張便條和一些現(xiàn)金,于是去投奔在書店打工的舅舅政男(桐谷健太 飾)。
政男是一個勤奮善良的普通男人,并且很有責任心,每次姐姐不辭而別,都是他把友子接到家里照顧。不過這次家里多了一個人:政男的戀人倫子(生田斗真 飾)。
倫子很特殊,她是一名變性人。倫子從小就把自己當作女孩,因此受到同學的欺凌,只有母親一直在支持她,也就是上面提到那個為兒子縫制假胸的媽媽。
青春期的時候,倫子的媽媽親自給他戴上胸罩,并且對她說:“我沒生真的胸部給你,暫時用假的頂一下。”
現(xiàn)實中很多LGBT人士有自殘,甚至自殺的傾向,可能就是缺少這樣一位好媽媽。
政男是在養(yǎng)老院探望母親(也就是友子的姥姥)時遇到倫子的。成年之后,倫子在一家養(yǎng)老院當護士。當政男看到倫子溫柔的為母親擦拭身體時,他被感動了,從此就愛上了倫子,并且不介意她的變性人身份。
來到政男和倫子組建的奇怪家庭,友子卻得到了更好的照顧。
倫子雖然是變性人,但她溫柔賢惠,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日式家庭片通常以美食來烘托溫馨的家庭氛圍,友子來到這個家庭的第一餐就感受到了這種溫暖:倫子做的料理比飯團好吃多了。
之后的這段時間,倫子每天都會為友子準備便當,幫她梳頭發(fā),和她一起打游戲。在倫子身上,友子得到了未曾體驗過的母愛。
倫子甚至會讓她摸自己手術后做出的假胸,“好像比較硬一點,但很好摸。”
因為好奇,友子專門跑到圖書館里翻閱兩性知識讀本。對班里有同性戀傾向小男孩的態(tài)度,也漸漸由鄙夷、排斥,變成了尊重、接納。
身邊的大人也不避諱和友子談論兩性話題,倫子會當著友子的面提醒政男洗澡時認真清洗下體,倫子的媽媽會開玩笑的問友子胸部有沒有發(fā)育。
這些話題的尺度,旁人來看可能會感覺有些不正經(jīng)。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變性人家庭。
友子同學的母親在超市看到她和倫子在一起,立馬告訴她不要接觸變性人,甚至向福利機構舉報倫子和政男虐童。同學們知道友子生活在變性人家庭以后,也在學校里排斥她,罵她是“變態(tài)家庭”。
友子很生氣,在超市用洗潔精襲擊了歧視變性人的同學媽媽,倫子則慌忙向對方道歉。
作為變性人,倫子受到過的歧視是外人難以想象的,不過她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打碎牙齒和血吞”的性格,對外總是展現(xiàn)爾雅淡然的一面。她也告訴友子以后不能這么粗暴,要學會忍耐。
倫子在憤怒的時候就會編織,讓心情漸漸平復下來。她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要用毛線織出108個假丁丁,然后燒掉。因為男性生殖器代表著她的煩惱,她要超渡過去的自己。超渡之后,就去把戶籍身份改成女性。
政男和友子知道了倫子的這個心愿,也加入到編織的隊伍中。三人一起坐在海邊編織的時候,宛若出游的一家三口。
織好108個假丁丁,三人在海邊支起木柴,將五顏六色的假丁丁堆在一起,看上去還挺可愛的。
夜幕降臨,倫子將這些假丁丁付之一炬,在篝火中默默為自己祝福。
超渡儀式完成,倫子迎來了新的生活,與政男的婚事也被提上日程。相處的這段時間,倫子和友子已經(jīng)產生了類似母女的情感,于是倫子和政男打算收養(yǎng)友子做女兒。
但這時候友子的親生母親回來了,并且堅決不同意倫子和政男收養(yǎng)友子?!八砥趤頃r,你要怎么教她?胸部發(fā)育時要先買哪種胸罩?你根本不懂,你一輩子當不成媽媽?!?/p>
友子被親生媽媽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激怒了,她一邊用雙手毆打媽媽,一邊哭著說:“倫子煮飯給我吃,給我做可愛的便當,幫我綁可愛的發(fā)型,教我編織,陪我睡覺,為什么你做不到?”
友子媽媽被質問的很羞愧,只能低著頭坐在地上。
但是血緣的親近是無法改變的,友子還是選擇回到媽媽身邊。在友子要離開的前一個晚上,倫子徹夜未眠,編織了一對塞滿棉花的假胸,當做禮物送給了友子。
友子沒有和倫子、政男像一家三口那樣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因此這個結局并不圓滿,但是這種略帶遺憾的殘缺美讓人猶如打了一個激靈,更能觸動觀眾的淚點。
好消息是,友子回家之后,發(fā)現(xiàn)媽媽也學會做家務了,可能媽媽也從倫子身上學到了自己欠缺的東西吧。
影片中,兩次出現(xiàn)用毛線與棉花縫制的假胸。對孩子而言,胸部的寓意就是母愛。因此影片既是反映LGBT群體的生存狀況,也是在探討親情。
雖然最后友子與倫子沒能成為母女,但是當她摸到柔軟的假胸時,一定能回想起與倫子生活的那段日子吧。
其他影評推薦:
看完之后內心沒什么波瀾,整部片子缺乏張力,沒有期待中的能夠打動人心。
明明是一部描寫各種情感的電影,在情感鋪設方面卻是乏善可陳。
小女孩一開始明明就對班上的小基佬非常排斥,可是看到跨性別舅媽時情緒卻沒什么起伏,只是傻傻盯著看,剛開始的相處也沒有明顯的抗拒或排斥,個人覺得其實可以制造一點沖突,戲劇效果會更好一些。
還有舅舅和舅媽之間,明明兩個人是一見鐘情,又是能懂得對方的靈魂伴侶,片中的互動卻沒有一點“甜”的感覺,連唯一的吻戲都感覺尷尬而生硬,雖然兩個演員都是直男,但是把戲演到位難道不是演員的職責嗎?并不是說要多么如膠似漆,有很多其他作品全片沒有任何吻戲床戲,但觀眾還是能體會到兩個人之間的情愛,就看演員是否發(fā)揮到位了。
小女孩和媽媽的感情節(jié)奏也不是很正常,該爆發(fā)的時候不爆發(fā),或者爆發(fā)了力度卻不夠。還有凜子的媽媽作用也很雞肋,對小女孩的成長沒有任何推進,只是讓欠缺母愛的她更膈應。
還有最后分別的場景也沒什么觸動,又不是要生離死別了,住得也不遠,還是可以經(jīng)常見面的,不至于那么難過吧……
只能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到位,才能打動人心……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本可以表現(xiàn)得更好。
除了人設邊緣外,片子沒有任何大膽的地方。都是過度美化的錯,誰規(guī)定偽娘就得賢妻良母,就得逆來順受。
發(fā)明啤酒的人應該得諾貝爾獎!
lgbt不是怪人,他們也是人。家庭會成就一個孩子也可能會毀了他。不同人的不同命運時刻還在繼續(xù)。希望歲月能將他們溫柔對待。作為青少年部門的電影沒毛病。Rinko柔暖的心讓人想落淚。Toma也很厲害,為了演好這位小姐姐一定下了不少功夫。 @20170215 Berlin Zoo Palast
原來我們人生的本體生來就是破破爛爛,所以才會窮其一生不停地在縫縫補補。
生而為人,能按自己意志活著,是多么容易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訙亓?,有耐心,像一件貼身織物,拍LGBT群體,沒有浮夸渲染,依然是日本電影最擅長的庶民日常生活,生田斗真演這個戲精細入微,邁著小碎步,溫柔眼神,打毛衣,做可口、可愛的便當,比大多數(shù)女人還具有母愛,應該拿個表演獎。
細節(jié)非常多,將性別教育多元成家以編織形式超渡,結合佛教手工將煩惱忘卻,女孩的外冷內熱紅藍衣服是關鍵,還有胸部胸罩的概念明顯,色調討喜溫暖,觸動人心
#Berlinale 好生氣自己又睡著了 感覺是非常溫馨的片子 最后Q&A提到為什么不找tansgender的演員出演linko 導演回答日本這方面還遠遠不夠開放 找不到合適的變性演員 之后有觀眾補充如果真的找變性演員出演容易養(yǎng)成stereotype 應當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 一聽全場鼓掌小淚目 toma作為偶像真是厲害
我覺得中小學要放這部片當性別教育的教材。去從小建立"理解、尊重別人不同"的基礎。很溫柔的電影,寫情感細膩,但並沒因此避重就輕,呈現(xiàn)了LGBT人群,不,應該說只要"有點不一樣"的人。在日本所謂主流社會會遇到的困境,生田斗真表演下了功夫,童星柿原りんか也十分出彩
孩子在幼年時對母親的那種思念真的是……導演拿捏的特別精準……侖子其實蠻幸運的,身邊的人都愛著她……整部片子有笑有淚,還是那句話,這樣的片子只有日本人拍得出……最后小朋打開禮物全場都驚呆了!導演用心良苦啊……
7分,荻上直子的溫馨美好與治愈,連美食也是一如既往的誘人。其實關注的還是這些不同的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同,以及家人、朋友如何幫他們適應。有些細節(jié)會有小感動。另外,也順便聊了兩代關系的話題
世界上有太多人需要被認同,是不是自我認同最重要。慢慢發(fā)現(xiàn),自我認同的路上已經(jīng)夠難,無法想象拿著破碎的自己去正確世界的認同。雞湯也好,矯情也罷。但最最諷刺的還是滿場影院爆發(fā)的陣陣笑聲,不是嘲笑,也足夠刺耳。而所謂不健全的我,笑不出來。#2017BJIFF#
柏林電影節(jié)最愛。敘事手法非常細膩,主題深刻,包含家庭關系,親子觀念,變性人,同性戀,青少年煩惱。有深度,有溫暖,有態(tài)度。仿佛走進鄰家小屋一同體會人生的每一個特別瞬間。神似且不低于是枝裕和的水準。整個電影節(jié)唯一感動到想流淚的電影
“當你真正迷上一個人,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 生活雞雞大,人生咪咪縫。當你憤怒時,你就去編織,這不就是《怒》的續(xù)集嘛~哈哈哈
今天看的兩部日本電影有一個共同的微小淚點:《圣之青春》里男主得了絕癥但不想做手術的時候,母親和他說的是“對不起是我沒能給你一具健康的身體”而不是“你這不孝子”;《人生密密縫》里男主想做女人的時候,母親說的也是“對不起是我沒能給你生出胸部”……唉。
男主小時候的經(jīng)歷和感受幾乎和童年的我一樣,后半段看哭的不能自已....并不覺得生田斗真表現(xiàn)的有多好,比較回味的是那些細節(jié)....#最近日影看太多了,真的好想吃日料啊#
年初北京電影節(jié)的時候沒有搶到票,有些小細節(jié)還蠻動人的,娓娓道來最后從一個“男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母愛。
好安靜好溫柔的片子,卻點出了幾個十分尖銳的問題: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身與心)、什么是母親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母女什么又是真正的家庭關系?當作為母親的女人與作為女人的母親兩個身份發(fā)生沖突時,欲望與責任哪個該優(yōu)先?父母與子女的聯(lián)系與個體獨立性等…toma演得不錯,好愛桐谷健太的雰囲気
不想給它什么同志啦,變性啦之類的標簽。因為本身講的就是一個巨甜巨溫情的故事,雖然執(zhí)行起來有些讓人出戲的點,但娓娓道來的日式敘事還是充滿著溫暖動人的細節(jié),和歐美電影有本質的區(qū)別。櫻花,便當和火鍋好治愈!
總之 不劇透!偶像敢接這部片子 無論如何都已經(jīng)很厲害了 這個角色真的很難演@2017.02.10. berlinale
你們首先是一群粉絲,然后才是影迷,最后才關注/關愛/關心LGBT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