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貴冷艷的很 啊
導演本身其實帥得很,01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這部片子據(jù)說被稱為“票房毒藥”。截圖之后才發(fā)現(xiàn)都沒有臺詞,具體重頭到尾就是在講一個十分意識流的故事。全篇分為三段,在劇情中使用1 2 3三個數(shù)字來分段。1 2段的主線是男主角分為兩個生活狀態(tài)卻交織生活的故事,第3段則是換個視角解讀前兩段繼而展開之后的故事。開頭導演十分高貴冷艷的說“如果你看不懂這個故事,是你們的問題而不是我們的”哦,好吧,我覺得我只能去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了。值得一提的是,間中有十分多的臺詞都很怪異,即全部都是不該說的話。這點讓我覺得很有趣,可以這么說:把這個人物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與表面上的情緒和敷衍是相反的)都用語言的形式說了出來。
譬如男主角在某天回到家時和對面人的對話
“我老婆肯定覺得和你做愛比和我好”
“我保證她對全鎮(zhèn)的每個男人都這么說”
還有那次葬禮的陳詞。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段的時候,所有的臺詞是不同于第一二段的,而男主角在一段時間用起了“日語”
我能說什么呢。
我看不懂 這是我的問題 那我再去看一遍。
see you
你可有不知所謂感? XD 色衣色衣~~~~ "generic greetings!"
against the tyranny 索德伯格大玩結構,自導自演,雖然索德伯格自己在早期訪談中提到自己意識到在金棕櫚成功后逐漸意識到與其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仍然體現(xiàn)出自己的才氣。這部對文本本身的指向性以及三段的結構讓人有點想到查理考夫曼
7.4/10 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對萬惡的資產(chǎn)階級表里不一虛偽做作進行了激烈的諷刺、強力的批判,也表達了導演本人對實驗電影創(chuàng)作的思考以及強調(diào)作者性對電影的重要性!
感覺這部電影被低估了,黑色幽默的情節(jié)有點瘋狂,隱含著 史蒂文·索德伯格 的自我心理剖析,后半段用主角說著日語意大利語法語進行的對話來重復之前情節(jié)的另一個維度時,荒謬的背后有著符號學語義學的哲學指涉,很有意思
幾乎是嘲諷和分解了婚姻和工作。混亂的過程和荒誕的行為正好顯示了我們皮囊下的核內(nèi)物質(zhì)。索德伯格演得不錯啊。
沒有什么必要過度分析,就是放飛自我。或許每位(高產(chǎn))導演相隔一段時間都有需要做這類項目(斯科塞斯的《下班后》也類似),可以在創(chuàng)作上起到釋放疏壓的作用。
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1986年所執(zhí)導的作品,成為當年電影的票房毒藥。本片又取名《變態(tài)城》,確實片中的BT鏡頭令人費解。
電影不是代數(shù)題,傻子才去費勁思考每個細節(jié)指代什么,重要的是導演與觀者溝通的方式是不是奏效還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影片結構已經(jīng)相當清晰明確,所以當然一點不晦澀。
看似有意思,其實是太追求“有意思”,結果不倫不類了。反反復復直到看懂為止,對不起,沒那閑工夫琢磨你腦子里的123
20/12/21
就像一個懷才不遇的人突然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于是把各種過往的壓抑、內(nèi)心多得往外冒的idea,以及天才的不屑態(tài)度一股腦往外端,因此這么一個被過度包裝的故事雖透著機靈,卻難免被忽略。不過,天才并不在乎這些,只因為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必須要有一部自我表達、表達自我的作品出現(xiàn)在個人履歷上。
把自己作為幻想的起點,索德伯格分飾兩角,蒙森的妻子在丈夫的疏遠之后與牙醫(yī)幽會,相似的兩人猶如兄弟,就像是丈夫把自己幻想為妻子的情人,從另一個視角去體驗夫妻關系,日語、意大利語被拿來加以區(qū)分,錯亂的語義之下,交流卻毫無障礙。
史蒂文·索德伯格1995年玩票性質(zhì)的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比較古怪,有些悶。
很明顯的個人化和實驗誒
It's a tribute to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actually. 哈哈哈
居然在越來越前衛(wèi)了。玩語言游戲,而且玩自己。索德伯格這階段其實也蠻困惑的吧。
要人反復看的話,怎么也得有點美感,至少不如此昏昏沉沉吧。
a lot of inside jokes, very loose artistically
CC收藏 | 索德伯格伸向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神經(jīng)刀。自編自導自演,電影形式玩得非常過癮(直接玩到破產(chǎn))。精準戲謔,高級幽默,前衛(wèi)有益,十分好玩!某程度上,這部看似無厘頭的作品就像是他對自己的出道名作《性、謊言和錄像帶》的另一種詮釋。(題外話:那一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獎項被奧利佛·斯通摘走,所以在這部片的片尾導演故意黑了他一把,hhh)
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不知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