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無望的人們

戰(zhàn)爭片其它1966

主演:佐爾坦·拉蒂諾維茨  蒂博爾·莫爾納  加博爾·奧加爾迪  亞諾什·格爾拜  安德拉斯·科扎克  貝洛·鮑爾希  約瑟夫·毛道勞什  亞諾什·科爾陶伊  

導演:米克洛什·揚索

播放地址

 劇照

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2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3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4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5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6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3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4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5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6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7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8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19無望的人們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1:36

詳細劇情

  1848年,匈牙利爆發(fā)了由Kossuth領導的反抗奧地利Hap***urg統(tǒng)治的民族運動。不幸的是,這次革命失敗了,奧地利人的霸權重新確立了起來。為了徹底根除傳說中的Sandor Rozsa游擊隊,軍隊把嫌疑人集中關押在野外一個孤零零的工事中。當權者并不知道游擊隊的首領長得什么樣子,但知道他就在這些囚犯中。于是他們對囚犯們展開了刻意設計的真假難辨的精神折磨?! ∷麄冋伊诵┰谵r民暴動中殺過人的俘虜,加以威逼利誘。誰能在其他俘虜中找出比自己殺人更多的,或者能指出游擊隊首領,誰就會被赦免。長著一張懦弱面孔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一個。他并不知道誰比自己殺了更多人,于是就利用一切機會了解別人,就像是軍隊派進俘虜中的奸細。他倒也不全是亂指認,有一次通過交談,他了解到某個俘虜比自己多殺了一個人,于是馬上報告給軍隊。那個俘虜被處死了。不過,這一行徑終于被俘虜們察覺,他自然難逃厄運?! 『髞?,因為戰(zhàn)事變化,軍隊急需增員。于是俘虜們的“罪行”暫時不被追究,他們應征入伍,有的甚至是從刑場上直接前往軍營的。其中有本事的人還被任命為小頭目,組建了由俘虜組成的騎兵隊?! ∮柧殶峄鸪斓剡M行著。然而,前線突然傳來消息,形勢又有突變,戰(zhàn)爭已經避免了。俘虜們歡天喜地,因為再也不用上前線送命??墒擒姽俚哪抗馊匀粴埲?,他又想起了俘虜們的“罪行”,命令再次將俘虜們抓起來審訊。那些人重新陷入絕望中?! ∵@是楊索(Miklós Jancsó)的第一部故事片,帶有鮮明的匈牙利色彩。它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平和樸素,但又默不作聲地把形式主義融入其中。并且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它和許多東歐影片一樣,以史喻今的意圖非常明顯——軍隊對俘虜的逼供方法和1960年代匈牙利政權的所作所為非常相似?! ‘斎?,作為成名作,《無望的人們》還展現了楊索不同他人的個性特征。比如鏡頭在幾個人物之間的楊索式游動,有效地增加了影片的流暢感和空間感,這在他后來的影片中屢試不爽。就主題來說,楊索其后的幾部作品也都是和這部《無望的人們》一樣,選取了19世紀末或20世紀初匈牙利社會最動蕩的歷史年代。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了解匈牙利歷史的人(可能是觀眾中的大多數)經常出現解讀障礙。

 長篇影評

 1 ) 做個類比,估計好理解一些吧

這個電影吧,很特殊。講解的是匈牙利獨立的歷史故事。

當然是以之為背景了。

故事里涉及到幾個人物:

一、拉霍斯·科蘇特

拉霍斯·科蘇特(英語:Louis Kossuth;1802 年 9 月 19 日 - 1894 年 3 月 20 日)是一位匈牙利記者、政治家、律師、貴族1848-1849 年革命期間匈牙利王國的政治家和總督兼總統(tǒng)。

憑借在政治辯論和公開演講中的演說天賦,科蘇特從一個貧窮的士紳家庭成為匈牙利王國的攝政王。

在美國國會大廈可以找到科蘇特的青銅半身像,上面刻著:匈牙利民主之父、匈牙利政治家、自由斗士,1848-1849 年。

二、桑德爾(Sándor Rózsa)

桑德爾( 1813 年 7 月 10 日—— 1878 年 11 月 22 日)

是一名來自匈牙利大平原的匈牙利歹徒。他是最著名的匈牙利強盜;他的一生啟發(fā)了無數作家。他第一次在塞格德被送進監(jiān)獄是在 23 歲(1836 年)。逃脫后,他選擇了強盜的生活,一系列血腥和臭名昭著的行為使他的名字廣為人知。1848 年 10 月,他代表國防委員會 ( Honvédelmi Bizottmány ) 和他的 150 人參加了1848 年的匈牙利革命。他們憑借奇怪的外表和戰(zhàn)斗方法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紀律,他們被解散了。

革命失敗后,他被迫逃亡,回到了他早先的土匪生活方式。直到 1857 年,他(44歲)被一名同伴出賣才被捕。他被判無期徒刑。他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 9 年,直到 1868 年因大赦而獲釋。同年,他(55歲)又故技重施,搶劫了郵車和火車。1869 年 1 月 12 日再次被捕,再次被判無期徒刑。他在監(jiān)獄中去世。

三、影片的背景

故事發(fā)生在 1860 年代末奧匈帝國初期的匈牙利。

此時,作為匈牙利首腦的科蘇特(大約60多歲)已經逃亡英美,而作為投靠他的桑德爾(大約50多歲)則逃回大草原,帶著手下過著搶劫的生活。

電影里,就是把草原上的農民們圈起來,在里面尋找桑德爾手下的故事。

四、類比

畢竟是國外的故事,且是匈牙利,估計大部分中國人都很陌生。

所幸,咱們中國歷史悠久,有很多可以類比的地方。

方便大家理解,我這里用近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來類比好了。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洪秀全的帳下的一個小頭領,帶著手下回到老家,繼續(xù)打家劫舍的生活。平時里在家務農(是農民),有事情(打家劫舍)就聚齊起來(是叛軍),完事后,又回家當農民?!居悬c類似水滸里的晁蓋、阮氏三雄、吳用等)。

這讓清廷震怒,搞不清楚誰是農民,誰是叛軍。于是,決定將當地的所有男子,都關起來,進行逐一甄別,希望抓住叛軍頭目?!盖苜\先擒王」,頭目被抓了,其它人就鳥獸散了。

問題是,這個甄別非常費力。

清軍想了很多辦法:

辦法一:威逼利誘。制造恐怖氣氛?!镜谝粋€人就是這么死的。人不是他殺的,但還是被處死了?!?/p>

辦法二:在關押的人中,挑選叛徒。為了活命,肯定有人當叛徒。這個叛徒必須檢舉一個比自己殺人還要多的人。這樣一個一個的檢舉,總可以找出頭目來?!居捌?,這個叛徒舉報一個人之后,被叛軍處死了?!?/p>

辦法三:利用叛軍頭目的親人來威脅他。影片里就是找到了頭目的老婆,赤身裸體,鞭打致死。

這些辦法用光之后,清軍用了最后一招:

1、謊稱外敵入侵,為了保家衛(wèi)國,現在不甄別叛軍了,只要是男子,都必須穿上軍服上戰(zhàn)場。

2、讓所有被關押的人穿上軍服,編好隊后,開始從中間選擇小隊長、隊長之類的。顯然,這個時候就有目的性了。當過太平軍的人,肯定有作戰(zhàn)經驗,肯定會選出來。【因為所有人都被清軍擴編了,誤導了大家,以為不再甄別叛軍了?,F在又是要一致對付外敵,屬于民族仇恨了。就會有人站出來擔任隊長?!?/p>

3、擔任隊長的人,給與獎勵和尊重,然后讓他在擴編的人中間挑選精兵,組建精銳部隊。顯然,這個隊長,只會挑選自己認識的人或者自己的戰(zhàn)友。其它老弱病殘的農民,他是不會挑選的。

4、清軍再次宣布,皇帝已經赦免了叛軍的首領,讓這些叛軍戰(zhàn)士放心。

5、等到這些叛軍自動列隊站好后。清軍突然宣布,把這些叛軍給槍斃掉。

這最后一招,雖然不一定能夠把叛軍首領給抓住,但因為把叛軍士兵大部分都消滅了,也就大大削弱的叛軍首領的力量。


那么,為何清軍,不直接把這抓來的人,不分農民和叛軍,全部槍斃呢?

如果是這樣,會逼著農民投靠叛軍的。顯然,這屬于官逼民反了。所以,正常的政府,只怕都不會用這一招。


 2 ) FIFF12丨DAY1《無望的人們》:近乎溢出屏幕的絕望

第12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第1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怼稛o望的人們》,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平民戰(zhàn)俘們惆悵悲哀的評價了!

果樹:

風格已經相當強烈了。

法羅島帝國皇后:

極具楊索特色的一部監(jiān)獄電影。

土:

現實必然無望,底層互斗,從內部瓦解政治抗爭。

George:

鏡頭下每一個人都是行動者,但是未來卻不是敞開的。

曲有誤:

《紅軍與白軍》《紅色贊美詩》《無望的人們》三部下來基本確定楊索不是我的菜了。

野凡:

楊索用極簡的筆觸勾勒一幅極為繁冗的圖像,戰(zhàn)爭、人性、自由與時代都被包含其中。在一片一望無垠的原野上,展開一個國家的秘聞。

蝠蝠:

被楊索圈粉,雖然形式主義大部分時候不是什么褒義詞,但楊索絕對稱得上是形式主義的大師級人物,這種導演每一個都是電影界的瑰寶啊。

飛檐:

規(guī)整的構圖和空間的分割意欲表明割裂的絕望,個體的末路。革命失敗后希望破裂,強壓之下的人生只能迎來黑暗。封閉與拒絕溝通,當代的喻體。

蹦擦擦:

讓我覺得真的絕望的時刻不是光著屁股的女人在鞭子的抽打中奔跑躲閃,而是原本堅定的信念在舉報有賞后迅速倒戈,這是人類軟弱性的悲哀,也是戰(zhàn)爭的殘酷,讓人變得不再是人。

Pincent:

攝影機在殘酷歷史的封閉集中營中運動,它近景關懷著底層囚犯,大景別則多用來拍攝士兵的室外活動,鏡頭搖動、升降保持著冷漠,黑白影像下黑與白服裝的對比更加明顯。人類周而復始地在當下重復著歷史,在提倡舉報的時代…誰都有可能下一刻就被套上頭套。

supremacyacron:

片子只是在開場的時候對事件所處時代的大背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但故事對于普通觀眾而言代入感可謂不算很強,敘事節(jié)奏的拖沓其實也算是片子的致命傷。雖然畫面糊,但是片子的攝影和場面的調度都是上乘的,廣角的外景以及行進中的部隊,還有很多呼應主題“絕望”的鏡頭,例如抽打奔跑的女孩,跳塔自殺的人們,表現出來的消極情緒也是比較到位。

盆滿缽滿趙+:

空蕩的草原,單調的建筑物,幾乎沒有bgm,一群冷靜的人們,冷靜的處罰、逼問,冷靜地尋求存活的機會、又冷靜地繼續(xù)受害,甚至樂器隊的人都冷靜冰冷的敲打吹奏。 冷靜中很希望有個救世主或者反叛者出現,可雙方卻按部就班地遵循著自己的任務,太壓抑了。 直到一群人聽到好消息仿佛得到了解脫,冷靜地處罰依舊繼續(xù)。而此刻,電影里第一次響起了BGM。

sparrow:

第一次看楊索,很有借古諷今的意味。蕭索的荒原里,黑白影像增強了壓抑氣氛,統(tǒng)一著裝的鞭笞消減了時空的關聯,廣角鏡頭中彎曲無邊的地平線,被圈禁的俘虜們在互相反叛中尋求生機,這場互相指認的游戲不過是邁向死亡途中的助興,被囚禁的每一分都異常難熬。軍樂的鏗鏘奏鳴、囚犯們的勾心斗角、來回折返跑的裸體少女……希望本是無可有的,沒有誰能逃出被裁決的生活。

Bob_Chow:

結構上較為粗糙,影像介于狀態(tài)和事件之間,是由必要的事件所引發(fā)的狀態(tài),僅“已經被囚”與“企圖寬恕”出發(fā)循回往復。個像沒有突出于群像,也沒有融合進去,有些突兀。諸如白頭套腳鐐繞圈般富有特色的構圖或許可以更多些更精致。還有許多空間沒有使用,曠野上的封閉壁壘從何而來,其實可以增加許多信息去豐富,而不是進入這個架空的缺缺乏世界觀和時代感的空間,一時使人手足無措。

子夜無人:

第三次在法羅島看楊索,比起后來更加成熟的《紅色贊美詩》要略顯粗糙,荒誕性上也不及《紅軍與白軍》,但所有殘酷之處都在更極端冷靜的氣氛中悄然發(fā)生,就像那個裸體少女來回折返跑承受鞭笞的段落,默不作聲地傳遞出驚人的效果。一群原本可以擁有更廣闊革命空間的人,就在魚餌引誘、魚鉤亂擺的環(huán)境里走向了無奈的自我消磨。人失去了作為人的可能性,只剩下了通風報信的嘴巴和捕風捉影的眼睛。當這片土地終于迎來希望,人卻被無望徹底埋葬。

#FIFF12#DAY1的主競賽場刊評分將在稍后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荒原死屋:楊索和《無望的人們》

              荒原與死屋:楊索和《無望的人們》


無望的人們 優(yōu)酷在線視頻地址http://u.youku.com/user_show/uid_bearbee





匈牙利導演楊索1921年出生于Vac--首都布達佩斯北邊的一個小鎮(zhèn)--的一個匈牙利人和羅馬尼亞人混合的難民大家庭。1944年大學法學系畢業(yè),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后在一家電器公司法律處供職。1945年在全國解放的大潮中經歷了短暫的軍旅生涯和一段無妄的牢獄之災后,楊索受到時任匈牙利電影研究所所長的巴拉茲·貝拉(bala balazs,電影導演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電影美學》給無數電影人帶來了巨大影響,包括新中國最早的電影人)的賞識,進入了布達佩斯的戲劇與電影學院(Academy of Theatre and Film Art)學習,攻讀神學,人類學史和電影史,并參加了支持工農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民公學”運動,這家學院很快就因為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頂尖水準的導演和攝影師而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50年從學院畢業(yè)后,楊索進入了匈牙利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工作,此時匈牙利戰(zhàn)前零散簡陋但在東歐相對發(fā)達的電影工業(yè)已經全面國有化,政府的文藝政策是容不得任何"低級和小資產階級趣味"的精神食糧污染廣大勞動人民的頭腦.楊索在此間拍攝過二十多部紀錄片。包括一些新聞片和紀錄短片,以及有關藝術和民族學的科教片,(符合貝拉.塔爾“電影是國家宣傳機器的一部分”的理念!)這段時間對于中歐和東歐的電影人來說絕非藝術創(chuàng)作的佳期,楊索也不得不迎合斯大林時代的政真氣氛拍一些枯燥呆板的應景之作,如1951年的《蘇聯農業(yè)代表團的指導the teaching of a soviet agricultural》,或者為已在2008年去世的妻子marta meszaros執(zhí)導的《建設計劃construction planning》之類無聊作品撰寫劇本,還曾于1957年來到友邦中國拍攝系列紀錄片如《The Landscapes of Southern China》。楊索對自己的這些早期作品一般都三緘其口,最多自嘲說它們全是謊話和錯誤。隨著1958年合拍片制度在匈牙利悄然興起,楊索得以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鐘到羅馬the bells have gone to rome》,但是其中展現的青澀技巧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繼續(xù)在記錄片領域工作了很長時間。

直到1963年的第二部劇情片《康塔塔cantata》和1964年的第三部劇情片《我的歸路my way home》的問世,楊索才逐漸獲得了世人的關注。典型楊氏作品中的關鍵元素--政治背景下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困境--和冷淡疏離的藝術風格在《我的歸路>---一關于一個在二戰(zhàn)結束時被蘇聯人抓到的年輕匈牙利士兵的故事---中已經顯露無疑:長鏡頭,移動攝影,外景拍攝,難以區(qū)分的角色,主角的行為更多受到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而不是心理動機。此時的匈牙利在震驚世界的1956年自由派暴動被蘇聯軍隊殘酷鎮(zhèn)壓后,走折衷路線的第一書記卡達爾已經完全掌握了黨內大權,在堅持十年的保守經濟政策被證明效果不佳后,匈國內黨內乃至整個社會主義東歐都有一股渴望改革的思潮在四處涌動,對于自認在東歐民族中擁有悠久歷史但曾長期被迫臣服他國的匈牙利馬扎耳族來說,經過艱苦斗爭而在戰(zhàn)后獲得的國家獨立被蘇聯霸權主義的牢籠死死禁錮是一種對國家尊嚴的羞辱,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是如此迷茫而混亂,以至連許多親身參與1956年起義的人對這一事件性質的認識都還是曖昧模糊的.思想控制的松動,西方60年代社會運動精神的流入則助長了這種危險的搖擺不定.相比五十年代匈牙利泛濫成災的"小人物諷刺電影"和"公式革命電影",楊索和紹博,科瓦奇等在60年代崛起的青年電影人憑借冷靜的自省精神扛起了匈牙利新電影運動的大旗,對匈牙利歷史和民族的自我認識問題不斷提出挑戰(zhàn).

到了1965年,楊索推出講述1848年革命黨人被鎮(zhèn)壓的電影《無望的人們the round up》,正好迎合了國內民眾穩(wěn)定中尋求改變的復雜心理,如燎原之火在國內創(chuàng)下了奇跡般的票房記錄,之后更走出國門,在各大影展獲獎連連的同時震撼了全世界觀眾和電影人,楊索迅速成為了揚名世界的電影大師.本片的故事發(fā)生在1869年,但實際背景則要追溯到1848年的歐洲大革命.當年在巴黎,意大利,柏林,維也納接連爆發(fā)了資產階級革命,屬于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屬國的匈牙利國內的民間運動也是風起云涌,下議院反對黨議員科蘇特趁勢逼迫議會和奧皇同意匈牙利廢除封建制度而建立憲政,但是匈新內閣中充斥著溫和派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而激進革命派和守舊貴族皆對現政府不滿。1848年9月各方矛盾激化,匈政府集體辭職辭職,時任財政部長的科蘇特成為國防委員會主席,率數萬自衛(wèi)軍和數十萬農民軍抵擋奧國軍隊,在1949年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均遭到鎮(zhèn)壓的民主低潮下,只有匈軍革命情勢在各國進步勢力支持下一度大好,卻在5月因 “歐洲憲兵 ”俄皇尼古拉一世派20萬大軍支援奧,加上作戰(zhàn)總指揮戈爾蓋在緊要關頭公然背叛投降而徹底失敗。本片的中被囚禁在土堡的一眾囚犯,就是由1848年革命的叛軍舊部和后來持續(xù)加入的零星農民反抗者組成的,他們中有人在飽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后當了叛徒,不但出賣同志甚至還想幫助政府抓住叛軍首領,最后被憤怒的革命者暗中殺死。結尾得知“叛軍首領”已經得到了皇帝的赦免時,一眾1848年革命的舊部下高興的唱起了軍歌,可此時等待他們的卻依然是無可逃避的死亡。。。雖然從性質上來看1848年革命只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但在依靠力量上則帶有濃厚的民族獨立與勞動人民起義的味道,應該說正是完全符合共產黨意識形態(tài)偏好的紅色題材,但是楊索卻并沒有利用這一天然優(yōu)勢將其炮制成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悲情電影來贏得話語權,而是從各個層面極力弱化其政治意味,用冷漠壓抑的手法把一部情節(jié)簡單的電影構造成了關于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普適寓言。

首先就是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一個簡陋的無名土堡,單調重復的內部構造強調了其作為囚籠的特點,圓形的厚墻,一模一樣的單人室,空無一物,灰塵漫天的營房,而導演在表現這個環(huán)境時更是隱忍不發(fā),幾乎沒有特寫,鏡頭也是循環(huán)返繞,相似的景色讓半天的鏡頭移動后畫面好像還在原地打轉.而與此相反的是土堡所在的大荒草原則遼闊到漫無邊際,遙望遠方除了連綿的地平線之外什么也沒有,依然是單調到讓人心頭發(fā)緊。全片的第一個鏡頭就用騎兵隊和天幕的對比展現出人被自然所重重包圍的困境,之后更是多處使用這了這種凸現人之渺小的構圖。每當劇中人向遠方跑去或者走去的時候,在固定鏡頭下的大小對比就會變得格外明顯,而他們無一例外都在即將步出畫格之時被迫停住了腳步。除此之外楊索還使用了諸多技巧,如水平線和對角線的愛森斯坦式沖擊構圖,環(huán)繞推軌鏡頭和景深全景鏡頭的大量運用,正面近景的稀缺和高低遠近的對比一起營造出令人窒息的情緒氣氛,片尾莊嚴的管風琴音樂更是加深了宿命的悲愴感,一個“無牢之牢”的寓言意象在高度形式主義的畫面中逐漸浮現,默默沉積之后又重重的壓到了觀眾心上。人在政府的管制下窒息,無論如何掙扎都找不到出路,楊索曾表示自己就是出于對56年暴動表示同情而拍攝的這部影片,另外他的某些言論表明,本片背景的二元設定實際也在暗指當時冷戰(zhàn)背景下的兩極世界,土堡-封閉-社會主義,草原-開放-資本主義,但是無論在怎樣的社會制度下人民的命運都不會有太多不同。主題固然可以做政治上的解讀,卻也因形式上的曖昧而產生了更寬廣的外延,無際的荒原不過是封閉土堡的另一形式,蕓蕓眾生都是這個沒有出口的荒誕世界里永世的囚徒,所謂自由只剩下嶙峋的骸骨,一切逃生的希望都被自我指涉的絕望所徹底斷絕。利用環(huán)境背景來展現情緒本是安東尼奧尼等古典文藝大師的拿手好戲,而楊索在此片中則將其進一步延伸到了對主題思想的探討之中,雖然尚未達到波蘭瓦伊達在《下水道》中將環(huán)境和主題天衣無縫融為一體的境界,在60年代的一眾東歐導演中卻也算是不凡了。

除去空間,還有時間,本片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同樣耐人尋味,沒有放在19世紀50年代匈淪為準軍事占領區(qū),奧軍司令海瑙血腥鎮(zhèn)壓革命者,領袖科蘇特出逃國外繼續(xù)宣揚匈之獨立并一度聲勢浩大,各地叛軍殘部還在努力抗爭的烽火歲月,而是放在了奧國因克里米亞戰(zhàn)爭與俄交惡,又因意奧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而喪失了大半領地,困難之中決定對匈牙利采取懷柔讓步政策,終于在1867年建立了給予匈牙利和奧同等政治地位的"奧匈帝國"后的兩年---1869年,此時奧匈二元政局遠未穩(wěn)定,匈牙利內部極左,中左,德阿克三派政黨根基未穩(wěn),奠定匈牙利十九世紀下半之大局的1875年國民議會大選尚未召開,正如片頭的那段旁白所說的一樣,這個時期的匈牙利因封建勢力的削弱而獲得了生產力的飛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失地農民和赤貧工人卻也與日俱增,人民心中充滿迷茫困惑但只能被時代的潮流裹挾向前,總之,一個前無大道后無歸路既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混沌時代.楊索選擇這樣曖昧不清的時代背景,有力的支持了由空間環(huán)境所支撐的封閉主主題,無疑也在暗中諷刺本片上映時1965年匈牙利的國內局勢,匈共意識到頑固鐵腕高壓無法維持長久的統(tǒng)治,兩年后就開始全面推行有限自由化的“新經濟體制”。角色的設置同樣強調“模糊空洞”這個特點,無論是囚犯還是守軍,每個人物都只是導演手中自由揮舞的臉譜,表情僵硬寡言少語,服裝發(fā)型都極為相似,毫無個性特征可言,不但可看作是對匈牙利人長期處于專制統(tǒng)治下精神狀態(tài)空虛麻木的嘲諷,還加強了本片的寓言性。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幕后線索人物“叛軍首領桑德爾(sandor )”,在大經周折的追查后被認為壓根就不在此地,叛軍殘部的精神信仰淪為虛無飄渺的幽靈,連政府軍的行為也在軍官含糊的話語中變得可疑甚至可笑,一切元素都在楊索的精心調控下化為了“無牢之牢”寓言框架的組成部分。

由于此時1956年暴動僅僅過去了十年,在匈牙利的"古拉格"應該還有”革命者“的尸骨在黑暗中慢慢腐爛,選擇如此令人不安的主題來表現這部名義上的"革命電影"是非常冒險的舉動,本片的拍攝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制作人員和演員都是楊索的好友,他聲稱"你只能和忠于你并相信你的人拍攝這樣的電影”,“我們要拍電影,就一定要向國家拿錢,國家管制了一切,但是要直接談論這個明顯是行不通的...”。于是一切形式主義和象征隱喻的出現都有了不僅是藝術上的理由。這種迂回手法當時的東歐電影人中是相當普遍的,無論捷克的伊日。門澤爾亦或南斯拉夫的馬卡維耶夫都是個中好手,歐美先鋒電影人手中獵奇性質的超現實和魔幻技巧,對他們來說不過在安身保命的前提下抒發(fā)個人理念的不得已而為之。《無望的人們》固然是逃脫了意識形態(tài)的追捕,楊索的下一部杰作《紅軍與白軍》卻沒有這么幸運了。

《無望的人們》是楊索第一部成功作品,它在好萊塢權威電影雜志《影與聲》評選出來的“史上最佳的365部電影”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而匈牙利電影中上榜的總共也只有兩部。本片的編劇,美術和演員從此成為了楊索許多重要作品不可或缺的戰(zhàn)力.雖然并沒有十分曲折的劇情,但是籠罩四野的絕望氣息和形式主題的高度契合卻令本片具有了罕見的藝術氣質,在質量上來說上幾乎和其成熟作品沒有了區(qū)別,又未陷入后來對移動長鏡頭走火入魔的追求中,于在思想主題和形式結構上獲得了在楊索日后的作品中越來越少見的平衡.雖然楊索本人對在片中利用在環(huán)形軌道邊布置布景拍攝長鏡頭的技巧頗為自得,但他卻在2008年時聲承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攝影器材的笨重使得我的做法看上去很稀奇",在十幾年后所有人都可以扛著一臺小攝影機到處跑的時候,這么做就"沒有意義了".‘乍看上去這似乎是打在90年代以《鯨魚馬戲團》《撒旦的探戈》等超長鏡頭晦澀文藝片而獲“最后的大師”之盛名的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頭上的一記悶棍,不過對于后者而言這也許只是身為前輩的楊索與他在藝術理念上的小小分歧,塔爾曾言“當你看到楊索(電影)的某一幀畫面時,你馬上就能確認那是他的。他將一直是一位重要的導演,不僅僅對匈牙利,或者歐洲電影而言?!?br>
 1967年楊索推出《紅軍與白軍》,故事背景設在革命后陷入內戰(zhàn)的蘇聯(烏克蘭地區(qū)),影片原是為紀念十月革命勝利50周年(同時也可能是由于在這一年蘇匈牙友好條約續(xù)約20年),由蘇聯和匈牙利聯合制作,但楊索卻把故事背景推遲了兩年.這部絕對不是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大唱贊歌的影片在蘇聯被禁映但在國際上依然獲得絕高贊譽。1968年的《靜默與呼喊》則是關于1919年的匈牙利大革命時期的故事,這兩部電影延續(xù)并進一步提升了《無望的人們》帶來的成功,楊索今后獨步天下傲然絕塵的復雜長鏡頭調度此時已經日漸成熟。1968年的《沖突confrontation》講述了1947年一群蘇維埃信徒對某所大學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故事,,原本平和的觀念交流很快變成了卑鄙的詆毀和爭斗。在不斷拍片的過程中楊索對超長鏡頭的迷戀愈加嚴重,一個半小時的<靜默與呼喊>只有區(qū)區(qū)11個鏡頭,《沖突>只有31個鏡頭,而他1969年關于30年代南斯拉夫恐怖分子的<焚風>甚至只有9個鏡頭.

 
隨著匈牙利有限自由化的進程進一步展開,完成《沖突》后楊就長期在國外工作,尤其在意大利居住了將近十年,他的國外作品包括1970年的《和平主義者pacifist》,1972年的《技巧與禮儀technique and rite》和1973年的《羅馬需要第二個愷撒rome want another caesar》,都是用民間戲劇的形式來表現歷史和神話的嘗試,但是得到的評價都很低。這段時間他定期回國處理家庭事務并拍攝一些充滿民族特色的作品,1971年獲得了嘎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的《紅色贊美詩》和1972年改編自希臘神話故事的《伊萊克特拉elektreia》都是這一嘗試的成果,普遍被認為是楊索電影美學的最高成就,此時他的長鏡頭強迫癥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這些作品雖然鏡頭調度流暢強妙場景變換瀟灑自如但卻透出雕琢過分的工匠氣息,人物和道具很多時候簡直好像潺潺流水一般按照一定順序從攝影機前面流淌而過。太過執(zhí)著于個人理念的楊索在70年代中后期終于從顛峰跌落,他的作品從反響不大逐漸淪為無人關注。特別是他在1979年同時推出的三部曲計劃中的前兩部《匈牙利狂想曲》(李斯特創(chuàng)造的音樂體裁,大量采用匈牙利農民音樂曲調為基礎,)和《快板巴巴羅(Allegro Barbaro)》(20世紀前半匈牙利偉大的音樂家巴托克的代表作),因混亂的劇情和夸張的表現手法而令無論國內還是海外的觀眾都大呼如聞天書,三部曲的第三部《前奏曲》最后只能是無疾而終。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對女體裸露鏡頭的大量使用也引發(fā)了了匈牙利國內保守人士的誤會和惡評狂潮,1976年由意大利和南斯拉夫聯合制作的關于奧匈帝國皇室墮落的古裝劇《懲惡揚善private vices,public virtues》在歐洲部分地區(qū)甚至被放到軟色情片院線放映。

 80年代回到匈牙利后楊索改變了方向,1981年完成的《暴君之心,薄迦丘在匈牙利tyrant‘s heart,boccaccio in hungary》標志著他終于拋開了太過炙烈的民族熱情和神神道道的政治言論,開始邁入更加混亂,掙扎和更多妥協(xié)的領域。他在1982年為電視臺拍攝了一部浮士德電影,為匈牙利的朋客搖滾樂隊omega(歐米茄)的告別演唱會拍攝記錄片,還在1985年拍了了一部很有力量但是難得一見的改編自諾貝爾和平獎作家elie weisel小說的電影《黎明the dawn》。80年代后半期,揚索的影片由農業(yè)背景的匈牙利轉向城市文明的當代布達佩斯。 1986年的《怪物的季節(jié)》Season of Monsters》 是揚索自23年前的《康塔塔》以來首次把場景放到當代布達佩斯,盡管影片以當代城市文明為背景,卻大多在野外拍攝,諸如燭光和裸體女人這樣的元素也被保留下來。雖然這段時間在國際上的他的作品還是偶有好評并且也確實拿出了一些諸如1988年的《耶穌基督的占星術jesus christ’s horoscope》這般有趣的電影,但是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這一時期都是楊索職業(yè)生涯的最低谷。

 1990年楊索完成了《上帝向后走 god walks backwards》,伴隨著這一非常巧合的名字楊索和許多人一同被卷入了無可阻擋的時代洪流中。蘇聯從匈牙利撤走駐軍,柏林墻轟然倒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匈牙利一夜之間從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成了民主議會國家,計劃經濟時代習慣的一切都被自由市場這個新玩意所吞噬。很多在過去高坐云端潛心藝術的國家級大師們慢慢發(fā)現要獲得自己新計劃所需要的資金是越來越困難了,對電影人而言尤其如此。楊索在亂局之中先是拍了一些記錄片,如關于特蘭西瓦尼亞(吸血鬼故鄉(xiāng)?。┑莫q太遺跡的《石頭的信息 message of stones》。1988年他終于攜讓他在本國觀眾心目中重新獲得大師地位系列電影(雖然這一系列幾乎從未在國外播放過)的第一部《布達佩斯的神燈the lord‘s lantern in budapest》回到大銀幕,商業(yè)電影明星zoltan mucsi和peter scherer的加盟明確無誤的表明楊索已經又找到了自己的新風格,有點滑稽,有點荒誕,用嘻笑怒罵的方式對這個已經大步跨入“自由新世界”的匈牙利社會中的種種現象進行記錄和諷刺。這一系列的第二部《該死!小事 god damn!the gnats》于1999年推出,同樣票房大賣。楊索于是在接下來的6年里陸續(xù)推出了這一系列的4部電影,2000年的《阿拉伯灰馬上的最后晚餐 the last supper at the arabian》,2003年的《wake up mate,don’t you sleep》,2004年的《莫哈奇戰(zhàn)役 the battle of mohacs》和2006年的《艾迪吃了我的午餐 ede ate my lunch》,此時楊索已經是85歲高齡,精力傲人的他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越戰(zhàn)越勇寶的老將。在2008年2月舉行的第39屆匈牙利電影周上,這位匈牙利電影的大元老的無數作品遍布了各快大銀幕,在閉幕式上還親自頒發(fā)了一個獎項。在2002年的一次采訪中,楊索說:“我很老了,有好幾百歲了。現在我認識到對這個世界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嘲笑它。過去我總是嚴肅的對待自己,因為我以為有可能改變世界,不再會了。”



無望的人們 優(yōu)酷在線視頻地址http://u.youku.com/user_show/uid_bearbee

 4 ) (一點點劇透)無望,也許是跟隨的本質

這片子即使隨便剪輯,也不會破壞表達的力度。

太陽底下并無新事。某種意義上,觀眾并不需要電影相關的背景資料,就能懂得。消耗與瓦解被關押的人們,電影里使用了很多手段。但從被封閉的那一刻起,瓦解就從內部開始了。

相互指證,戴頭套原地轉圈,墻上隱蔽的門,看似容易逃脫的墻外,每一個隱喻背后都隱藏著無望的人們。

口中相傳的神秘的名字,是他們尋找的真正目標嗎?不是的,要瓦解跟隨的力量??謶质鞘侄螁幔坎皇堑?,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才是。經歷了關押刑罰沒有動搖,在看見鞭打被奪去衣服的那位女性時,被關押的人們絕望地跳下城墻。

結尾處被關押的人們唱歌,顯示自己非凡的馬術,被同伴挑選為新的騎士。仿佛有了新的開始。就像開始時沒有信仰一般,被關押的人們只是被機緣推到了這個位置上,自然也不會有新的開始。

 5 ) 【11】《無望的人們》:一念地獄——鯨魚推薦872部好電影

《無望的人們》 Szegénylegények 年代:1966年 / 國家:匈牙利 / 導演:米克洛斯·楊索 / 主演:佐爾頓·拉蒂諾威迪斯、蒂伯·摩爾諾、嘉伯·阿格底

    如果不是楊索的影迷(他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羊叟”),可能很難看得下去這樣一部有些冗長乏味的電影。對于這位匈牙利電影大師而言,他在該國所獲得成就和地位,幾乎等同于李安和張藝謀之于咱們國家。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憑借《無望的人們》和《紅軍和白軍》成為歐羅巴大陸公認的電影巨匠。
     在這部電影中,被奧地利俘虜的匈牙利農民,被奧地利軍官所利用,通過他們殺過人的負罪感,來指使他們互相揭發(fā)。比如加諾斯就被要求找出比他殺人還多的人,他就可以被赦免。于是他就暗中了解情況,然后檢舉其他人。他的行徑被同伴所不齒,不久他就被同伴掐死了。軍官故伎重演,又找來一對父子,再讓他們指認兇手或者出賣游擊隊隊長桑德爾。就這樣,農民的懦弱和內心的糾結恐懼,成了他們自我毀滅的毒藥。事實上,戰(zhàn)爭年代殺人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只是過于猶豫和順從,就如同開啟了低語之門,畢竟對于敵軍來說,殺死他們就跟殺死一只綿羊沒什么區(qū)別,影片的結尾就印證了這樣的陰謀。

亮點
第18分鐘,很多蒙住頭的俘虜在監(jiān)獄中圍著圈轉,鏡頭從中搖到右,又搖到左邊,拍攝這些俘虜居住的環(huán)境,接著鏡頭又推過去,拍攝加諾斯查看俘虜的情況,而貝拉的出現又帶著鏡頭繼續(xù)移動。楊索的影迷們稱這樣的長鏡頭叫“趕羊長鏡頭”,鏡頭中的人其實就像是羊,被驅趕著做事,就連回到牢房都像是羊進入了羊圈,一氣呵成的鏡頭不但將環(huán)境交代清楚,還把俘虜的悲慘處境直觀地表現了出來。



驚訝點
第85分鐘,這是個最具反轉性的結尾,俘虜們本以為這場戰(zhàn)爭會以和平收場,大家一起唱起歌來,誰知軍官表情嚴肅地下令,讓他們接受懲罰。于是獄警一擁而上,又將俘虜們套上麻袋——待宰的羔羊終究難逃厄運,究竟根源在于敵軍,還是他們自己呢?
<圖片2>



相關電影推薦
《紅軍與白軍》 1967年
     這是將楊索式游移鏡頭和“趕羊長鏡頭”發(fā)揮地最為精準的一部電影。如片名所示,影片中只有紅軍和白軍兩支部隊,他們在一座城市里展開交戰(zhàn),盡管變換了很多戰(zhàn)術,但最終都殊途同歸,難逃死亡的下場。影片的場面調度堪稱一絕,數百人的群眾演員在楊索的指揮下,呈現出大景深的規(guī)則感,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他有點太形式主義了,當然,這還是歸功于楊索高超的導演本領。


——————————————
加我微信

 6 ) 長鏡頭分兩種

懂長鏡頭的和不懂長鏡頭的:德萊耶、溝口、奧弗爾斯、威爾斯、安哲、戈達爾、塔爾科夫斯基,楊索都是懂長鏡頭的的。貝拉、索庫洛夫、《謎一樣的眼睛》、《人類之子》都是不懂長鏡頭的。

 短評

Unforgettable ending ~ !

8分鐘前
  • Ariza
  • 力薦

根本就是隱喻1956年匈牙利事件之后蘇聯的統(tǒng)治,一個威逼利誘和哄騙之下相互揭發(fā)的故事。此時楊索大神鏡頭尚短,但寬銀幕-廣角攝影以及高度舞臺化的調度已現。這片兒跟此后比尚保有較多的敘事成分和現實主義影響。

12分鐘前
  • 胤祥
  • 推薦

影片以1849年匈牙利革命作為背景,但其實是影射匈牙利1956年的“十月事件”和其時的社會狀況。在那個被稱作“社會主義”的年代,“國家”成為所有電影的制片人,沒有人能直接的去反對國家、軍隊、警察,也沒有人能公開的討論羞辱和無助。

15分鐘前
  • 清明
  • 還行

當我們講W-G的時候,我們在講一個抽象化的歷史概念,還是講具體個體被操控的真實處境?楊索流動的長鏡頭,把整個自然荒野變成了任他調度的戲劇舞臺,串起變動不居的人性善惡和歷史契機,一段持續(xù)數年的歷史,是發(fā)生在幾天內的一場夢

19分鐘前
  • 九命貓@victor-eyes
  • 力薦

匈牙利的國家史,以現實主義為基調,平和樸素,但又默不作聲地把形式主義融入其中;陽光永遠比北風更可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匈牙利影史十五佳NO.07

22分鐘前
  • 有心打擾
  • 還行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亂世人不如太平犬

24分鐘前
  • 水水
  • 力薦

這是多麼強的作者風格了。我土鱉理解不到位。

27分鐘前
  • 667DJP
  • 還行

9??吹竭@份上,內容已經不大重要了。

30分鐘前
  • Mannialanck
  • 力薦

無望是原有的信仰和價值的喪失:揭發(fā)者背棄道義,出賣戰(zhàn)友,但是誰也不能在道德層面譴責他,因為這是他人性本能的求生欲使然,人人都有可能為了自保而放棄自己的價值準則,如同《羅生門》那樣;一心反抗奧匈帝國的騎兵們,卻被自己的首領所拋棄和背叛,首領正是為了自保而選擇了被特赦(投降),堅持且斗智斗勇的騎兵們自然是犧牲品。這些民族主義者原本想反抗奧匈帝國,建立民族國家匈牙利,這是他們的信仰,還有肝膽相照的道義和價值準則,最終卻在個人和群體層面完全喪失他們的信仰和價值準則。楊索在空間上的營造的逼仄和空曠正是他們被壓迫和身處虛無的寫照,最終倒在歷史的車輪下;而楊索的長鏡頭的連續(xù)則營造了記錄歷史的效果,冷靜地置身事外觀照歷史與古人們。

31分鐘前
  • 臣水
  • 力薦

荒原死屋,榨取人性的集中營。無際的荒原不過是封閉土堡的另一形式,蕓蕓眾生都是這個沒有出口的荒誕世界里永世的囚徒,所謂自由只剩下嶙峋的骸骨,一切逃生的希望都被自我指涉的絕望所徹底斷絕。

36分鐘前
  • 峰峰峰峰
  • 推薦

Salo?

39分鐘前
  • Amushi
  • 推薦

2.0 / 魚眼鏡頭并不發(fā)揮聚焦作用,反而在不斷測定中心與邊緣空間之間的模糊地帶。但除此之外,真的一潭死水度秒如年。機械操縱得再精確有什么用?

41分鐘前
  • 寒枝雀靜
  • 較差

唉~楊索~

46分鐘前
  • 孟克依
  • 還行

觀影過程猶如在下一盤棋。

49分鐘前
  • 易老邪
  • 力薦

我開始看均價每分鐘一塊錢的上影節(jié)了

54分鐘前
  • gladbach
  • 推薦

大概總結了一個,以畫面中一個支點為中心進行敘事,但景別變化那么豐富又那么流暢得如芭蕾絲滑得如德芙巧克力般的長鏡頭究竟是怎么拍的?攝影過于牛逼。

57分鐘前
  • goat
  • 推薦

cnp.Clavis修復版,景致寬闊,大銀幕上看相當爽。拍攝與1956年布達佩斯革命十年之后,用19世紀的農民運動做隱喻。為了不被審查者刁難,特地加了片頭旁白,“撇清”電影和56年革命的關系,配合的一系列插畫很驚艷。鏡頭流暢地移動,卻吊詭地造成壓抑之感。草原那么大,奔逃的人們卻從未踏出取景框一步。

1小時前
  • 雞頭井。
  • 推薦

形式與內容相稱。連最基本的對生命應有的顫抖,也能在互相揭發(fā)的過程中也被免去。理性的存在叫人難以想通,這些威武有力的反叛者為什么不合起來對抗奧地利軍隊,而當他們在同族人里發(fā)現了害蟲,又格外自發(fā)地沖上去以暴力相待。這是理性的無解,但在理性失效的地方,這一切都成立了??諘绲脑埃闶菚r空凝滯、理智無效之地。然而這無盡的形式主義游戲,最終還是讓第四面墻上的眼睛疲倦了。

1小時前
  • Superhat
  • 還行

湊乎著看

1小時前
  • 曹微微
  • 還行

5.0。24th SIFF藝海影城。楊索最佳。1.故事入口不高,找到對應的當時歷史現實指涉,更容易理解人本能的自保、猜忌和陷害。2.黑白影像讓蒙三角頭的服化道更添上質感,也更添上窒息感。3.千萬不要自以為可以逃掉命運審判。

1小時前
  • 假迷影真胖叔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