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Rita Josa Rosanna Carta Enrico Pelliccia Donatella Marrosu Paolo Pacetti Nella Bertuccioni Lilia Nardi Lena Rossi Maria Nobili 安東尼奧·奇法列洛 利維婭·文圖里尼 馬雷莎·加洛 Angela Pierro Rita Andreana Lia Natali Sue Ellen Blake 瑪拉·貝爾尼 瓦萊里婭·莫里可妮 喬瓦娜·拉利 烏戈·托尼亞齊 Raimondo Vianel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 阿爾貝托·拉圖瓦達 卡洛·利扎尼 弗朗西斯科·馬塞利 迪諾·里西 切薩雷·扎瓦蒂尼
1
原來以為短片集這種體裁是近代才有,后來鉆研老片,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電影里早就有了短片的合集。比如1960年的Boccaccia (中譯《三艷嬉春》,很俗氣):
這是德西卡、費里尼、莫尼切利和維斯康蒂四名導演對薄伽丘《十日談》的解構和重現(xiàn),分別講述了四個故事。
第一條短片來自莫尼切利,講述一個在公司里頻頻遭到上司侵擾的地位卑微的女白領,最后終于勇敢地與丈夫追求自已的生活。現(xiàn)在人們說的職場PUA、性騷擾、年輕房奴等等,早在那時就已有了。
第二條短片里費里尼腦洞大開,讓一個廣告牌上的性感女郎躍出畫面,對一名衛(wèi)道士極盡誘惑和挖苦之能事。雖然《八部半》里的那位巨胸女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半老徐娘,但我們還是一樣喜歡費里尼,即使這對他來說只是個小品。
第三條片里維斯康蒂刻畫豪富階層愛情和婚姻的空虛?;橐鲋械呐?,盡快優(yōu)雅貴氣如羅密·施奈黛,其實在男權社會里也只是個男人的玩物。維斯康蒂來自貴族家庭,也只有他能發(fā)出此類有點“何不食肉糜”感覺的貴族式怨嘆。
第四條片則極其草根,德西卡給了觀眾一個性感、熱情、爽利而又略帶些粗俗的女子。索菲亞·羅蘭那種強悍的性感,還有意大利人在性和愛中的那種癡狂,還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這四部片組成的電影,原名 Boccaccia,其實是指寫作《十日談》的薄伽丘。這就能理解,這四部片的共通主旨,在于以一種意大利喜劇的方式描繪一幅關于愛情、欲望和性的風俗畫,所以《三艷嬉春》的片名應該叫做《俗世中的女人》。
2
本來覺得《三艷嬉春》已經(jīng)是一部挺特別的電影了,直到看到早七年拍攝的另一部短片集,《小巷之愛》(其實原名是 Love in the City, 城中之愛)。
情侶們
電影開頭有點煞有介事地聲稱這是一部“觀察者”電影,之后是一組紀實攝影:
你馬上就能聞到戰(zhàn)后意大利的那種物欲和情 欲博發(fā)的氣氛。
只后出現(xiàn)一組短鏡,是典型戀愛中的女人:
懷孕、偷情、分手、撒嬌、癡迷、厭倦 ....... 為情所困的女人們,竟然在兩分鐘內(nèi)涌上畫面 --- 這是影片的基調(diào):對1953年意大利城市中女性的白描觀察,而主旨,是愛。
站街女
第二支短片紀錄黑夜降臨后的站街女們。她們并不是世人想的那么香艷,而是些無比平常的,為情和為生活所困的女子:
她們將自已降格為獵物,在夜晚的街道上踟躊,在與警察的周旋中等待獵人的出現(xiàn)。其中一位一年需要報廢20雙鞋子:
企圖自殺的女人
下一支短片里安東尼奧尼將鏡頭對準一群更加絕望的女人。她們多半因為薄情的男人而深深受傷,以至于試圖終結自已的生命。
安東尼奧尼使用一種“偽紀錄片”的形式,受采訪的女性令人分不清是真人還是演員,這又反過來制造了一種介乎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獨特的存在感。
天堂三小時
愛與生活也不全然是苦難絕望,下支片對準了舞廳里的男男女女。音樂響起,男士們走向他們看中的女子,然后擠在一堆開始跳舞:
群像之外我們看到鬧別扭的小兩口:
被媽媽看管的嚴嚴實實的年齡已經(jīng)不小的大姐:
然后美女出現(xiàn),旁邊是油膩中年,但她的目光很快被這位酷似格里高里·派克的帥男吸引:
就在這個凡俗的舞廳里,凡俗的男女們相互吸引,墮入那個永恒的古老的游戲,同時感覺他們已經(jīng)去了天堂。
婚介所
可是舞廳里的荷爾蒙味道很快又被冰冷的現(xiàn)實取代。下一條片里費里尼通過一家平民婚介所,將視線投向一個只能通過婚姻才能改變自已命運的平凡女子:
在這個相親現(xiàn)場,她表示愿意嫁給一個患有癲癇病的男人,原因很簡單:窮。
棄嬰的母親
還在為這名無望的女子唏噓,下一個故事更加冷酷。
一名被拋棄的女子,帶著自已的嬰兒身無分文,流離失所。她只能在古老的雕像前孩子換尿布:
孩子困了,她把他放在草地上,久久地看著他......
最后絕望地一個人走開。
故事應該是來自于一起真實事件。后來這位拋棄自已孩子的母親后來入獄,還好獲得同情,后來又與孩子重聚。
意大利式凝視
正當觀眾沉浸在心碎之中時,電影突然畫風一轉(zhuǎn),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美女,還有男人們?yōu)樗麄兯蜕系摹耙獯罄暋薄?/p>
這段短片剪輯極有趣,還是來看個片段吧:
//v.qq.com/x/page/l3268dr5oes.html
女人,不就是這樣的嗎?
《小巷之愛》攝于1953年,正是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興起和強盛的時代。之前有德西卡《偷自行車的人》那樣的“絕對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之后費里尼拍出了《八部半》那樣脫離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而轉(zhuǎn)向“心理真實”的影片。而《小巷之愛》居于其間,反而構建出一種真實與超越真實的獨特美感。
許多人詬病電影的“偽紀錄片”形式,事實上這基本上是一部“擺拍”的作品,盡管使用了不少群眾演員。但正是這個“偽”字,形成一種超越紀錄片的沖擊。
而回到主題,很贊嘆影片用七支短片,構建了一個世俗社會的全景畫面。在這個世俗的社會里,各色女子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愛之中,或受傷或沉迷,或苦楚或自得。而短片的調(diào)性有的沉重凄楚,有的幽默輕快,呈現(xiàn)非常多元的質(zhì)感。
是的,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嗎?
再聯(lián)系到更晚出現(xiàn)的那部《三艷嬉春》,看到這些或香艷或悲情的俗世女子,也完全可以說一句:
是的,女人不就是這樣的嗎?
電影名為小巷之愛,尾聲也提到說在探究都市愛情,可我一點也沒感受到愛的存在,倒不如說這是全方位展示女性困境的電影,上個世紀女性面對的困境現(xiàn)在的女性依然在經(jīng)歷,被母職綁架,被流言蜚語中傷,被當作物品被凝視,男權體系的壓制是造成女性困境最主要的原因。 1.街頭的流浪者們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卡比利亞之夜,看的時候遲鈍如我并沒有想到這些半夜游蕩的女孩們的職業(yè),這一部提示得更明顯一點。鏡頭同時是采訪者,女孩們的貧窮與辛苦被其揭露。沒有很深入地探究她們選擇這個職業(yè)的原因,只是通過只言片語來說明生活的殘酷與不公。 2.用采訪的形式詢問女性為什么會做這樣的選擇,為什么會走上這樣的人生之路,攝像機充當還原心路歷程探究自殺原因的工具。自殺的方法各不相同,讓女性走向死亡的推手也各不相同。得不到愛不被重視,受到欺騙,生活重壓,迷茫失去逐夢的動力,人生走進了死胡同找不到出口,即使如此還是有女性堅持自己的愛,腦子里想的不值得化作一聲嘆息。 3.靡靡之音中成雙成對的男男女女隱含著情欲,小小的舞廳擠滿了縱情歡愉的人們。有跳舞前吵架的情侶,有始終不敢融入聲色犬馬卻又互有好感的男女,有落寞的女孩。 4.為朋友尋找結婚對象的男人是冷靜的觀察者,通過他的眼睛看到底層女性的無助。帶著他去婚介所的孩子們善良可愛,難免會為她們的未來感到擔憂。底層女性被當成物品成為金錢交易的一環(huán),婚姻把她們從現(xiàn)有的深坑中救出,然后推她們進去另一個深坑。在婚介所里,人是編號,可以量化,欺騙是合理的。上個世紀的電影大師就已經(jīng)諷刺地揭露了相親的本質(zhì),不需要了解思想情感,人只是背景和各項指標的總和。女孩甘愿走入婚姻,男人卻拒絕了(看別人的評論才發(fā)現(xiàn)男人是記者,狼人是虛構的…),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著這段影片拒絕物化女性的思想。雖然結尾說女孩面臨每天的困境問題要依靠自己,最終的沉默也意味著這是個無解的難題,當時的社會無法給女性提供獨立生活的依靠,所以最后只有祝她好運。運氣或許可以拯救個體,但拯救不了病態(tài)的現(xiàn)狀。 5.男性角色缺失,在女性的生活中消失,育兒責任全在于女性,前面提到的男性只有保姆的丈夫,還是無能的化身躺在醫(yī)院里需要錢,壓榨女性的價值??吹綃D女們調(diào)侃別的女性不禁感到惡寒,女性不但要承受男性的壓制還要承受女性的中傷。片中的母親 即使下定決心拋棄孩子還要接受自己良心的譴責,她還是無法拋棄母親這一身份。
男性在育兒中的缺位不會被指責,女性因為自身處于貧困境地拋棄孩子卻要被媒體指責無情,承受不住自身道德譴責與社會輿論的壓力去找回自己的孩子卻要面臨拋棄孩子的法庭指控,無數(shù)個私生子的父親沒有受到懲罰。最后的結局給了母親一絲希望,拋棄孩子之前的罪行得到查清,有合法的身份對她來說也是一件幸事。 6.不如說是意大利男人的凝視,對女性的臉,胸部,臀部,腳的特寫,身姿曼妙的女性是被觀看審視承載欲望的客體,沒有對其身份背景情緒情感的描寫。一雙雙眼睛注視著充滿魅力的美麗女孩們,男性的目光一直追隨著她們,這一段讓人很不舒服,尤其看到最后一個公交車上的女孩被衣冠禽獸尾隨。女孩明顯地感到不適與厭惡,讓我看得提心吊膽,男人后面還在女孩家的外面等待,這種行為離譜至極。
(雜亂無章的胡言亂語)
短片集 費里尼 場面調(diào)度
關鍵詞:偽紀錄;擺拍;費里尼式空間調(diào)度;兩性雙重視線;意式色男。
三段非正常敘事的片段,反而更讓我喜歡。
最喜歡費里尼那段
只看了費里尼那一段|20190415 Fellini回顧展重看L'Amour qu'on paie (Amore che si paga) de Carlo Lizzani/Tentative de suicide (Tentato suicidio) de Michelangelo Antonioni/Une agence matrimoniale (Un Agenzia matrimoniale) de Federico Fellini
6。跳舞的那個一看就知道是費里尼的。各種女性的遭遇。
感覺制片駕馭不了這些大導,既沒有做到統(tǒng)一,也沒能百花齊放。前兩部分的cinema verite玩得有點過,喜歡舞廳那段,因為話少。愛和女人是兩回事,名字不好亂起……
我喜歡跳舞的故事
滿世界的女人,男人滿眼的情欲
費里尼比安東尼奧尼 溫情多了
費里尼《天堂三小時》極佳。安東尼奧尼視角獨特發(fā)揮正常。
有必要澄清,第一段講失足婦女的導演是Carlo Lizzani ,第二段講自殺調(diào)查的導演是安東尼奧尼,第三段講舞廳的導演是Dino Risi ,第四段講婚介的導演是費里尼,第五段講棄嬰的導演是 Francesco Maselli ,第六段講羅馬打望的導演是Alberto Lattuada 。六個故事中有四個故事其實在揭露社會,可見當時意大利左翼之盛。費里尼的故事和馬賽利的故事最打動我。馬賽利的這段和德西卡的風燭淚最后部分很像。不過最后反轉(zhuǎn)又落到批判上。費里尼故事那個姑娘全是正面,可越正面越襯托這世態(tài)炎涼。安東尼奧尼的自殺調(diào)查居然是城市之愛主題下的故事,這種偽紀錄片做法在當時很出格。舞廳那段見識到五十年代夜生活的時間觀念。舞會到七點就感趕緊回家,現(xiàn)代姑娘七點還在化妝,沒出門呢。
3-5-2009 4:30pm space museum
那真是個沒錢也能被飯店老板放走的好時代~ 孩子有多可愛,ta的娘親就有多苦~費里尼總算給我來了個正常的段子。。
最后一段配樂好評。
網(wǎng)上很多人瞎說 其實《婚介所》才是費里尼
意大利電影之美永屬人流與街道。
費裏尼和迪諾·裏西兩段不錯
女性生存史,與溝口健二遙相呼應
其實這幾個故事都挺好的……最后那個搞得像默片,咋一看有點像侯麥版的意大利……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