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學資源及版本論
Obseession真是一個難翻譯的詞匯,一言難以蔽之。
1935年約翰·希塔爾和1954年道格拉斯·西爾克的兩個電影版本都改編自勞埃德·C·道格拉斯(Lloyd C.Douglas)1929年的同名小說。
除了暢銷小說家,勞埃德的另一個身份是牧師。他另外被改編成電影的兩部小說是《圣袍千秋》(The Robe)和《大漁民》(The Big Fisherman)。
身份使然,勞埃德的所有文學作品都帶有顯著的宗教背景,《天老地荒不了情》亦是如此,它的主題來自《馬太福音》第6節(jié)“論施舍”: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眼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事實上,希塔爾對原著小說改動較大,徹底將一個道德故事編織進苦情戲的敘事之中,西爾克1954年的翻拍也是按照這個路數(shù)來的。
原著小說中Merrick一直在攻讀醫(yī)學,而菲利普太太(海倫)在女兒出嫁后就去了歐洲,她在一次火車事故中腦部受傷,學成并貫徹菲利普先生理念的Merrick為海倫動手術,治好了她的傷。
電影中,Merrick被刻畫為一個富家浪蕩子,荒廢學業(yè),被學校除名,他是在愛上海倫,并間接導致她失明之后才下定決心成為外科醫(yī)生的。
重要的是,希塔爾版本尚具有明顯的宗教意識,當Merrick在“精神導師”倫道夫家初次聽到菲利普先生的理論時,倫道夫拿出一本圣經——他認為宗教課意義不大,并將基督放置在一個科學家的位置上,認為基督是“人類力量生產”這門科學的創(chuàng)始者,這門科學根植于人們心中,并在1900年后仍在發(fā)揚光大。這無疑是一個更為新教倫理的解釋,強調個人奮斗和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大蕭條時代的美國無疑是適用的。
西爾克的版本將關于圣經的闡述完全刪除了,更為強調Merrick在道德與情感上的矛盾與復雜性,這令“與人為善,不求回報”的理念顯得如此突兀與怪異,然而這種異樣感,這種無來由的,刻意的obsession,正是西爾克電影的迷人之處——醉醺醺的Merrick抗著一塊寫有“危險(Dangerous)”的木牌進入倫道夫家中準備接受“啟蒙”,還有比這更具張力的畫面嗎?
2 ) 天老地荒不了情?
應該是--地老天荒不了情。。。。 網(wǎng)上能把經典電影名字和傳統(tǒng)譯法對應,我很滿意。但是要注意細節(jié)。要不然誤人子弟。錯誤象病毒一樣以幾何倍數(shù)在網(wǎng)絡傳播。。。。
如果有人能改過來,并改了。請留個言。
3 ) Typical but not the best Sirk
這是最典型的Sirk,這部戲符合Sirk對于情節(jié)劇的全部理念。
Sirk強調了他說的“對罪孽的信仰”,Rock對Jane的兩次打擊就是這種罪孽的體現(xiàn),間接害死了Jane的丈夫,直接導致了Jane的失明,于是影片剩下大部分時間都在講述Rock的救贖。
這罪孽成為二人的枷鎖了么?是的,Jane的女兒反對的理由是出于罪孽,Jane后來反對的理由是因為自己瞎了,不想做Rock的負擔。雖然那這種枷鎖不是來自社會和其他人的,而是來自當事人自己,但這依然是一種俗世的枷鎖。
另一要點就是喜劇式的輕諷和結尾,Rock帶著dangerous的牌子進別人家的門,這與Jane在深鎖春光一院愁里呆望著電視機是一樣的春秋手法。而片尾Rock在Jane床前等她醒來,與Jane在深鎖春光一院愁片尾守在Rock床前簡直就是互文。
此片與深鎖春光一院愁是必須相互比較的,后者對罪孽的表達比較輕,更注重社會枷鎖,子女的影響,鄰居的輿論,這種枷鎖不會像此片這么dramatic。此片很典型,但有些過于dramatic,這就使得故事顯得略微單薄了,雖然Sirk的故事大多都不復雜。
我認為Sirk搞的東西是很根源的,他不是在討論電影的可能性,他是在強調一些本源的內容,并且超越了單純的電影層面的意義。
完全是瓊瑤劇。男主角是個掃把星,當他間接導致了女主角丈夫的死亡,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還挑逗了一下這個寡婦之后,他的討人厭就是無法逆轉的。而男主角對這個中年女人的迷戀,進而為贖罪所作出的道德改進,也完全沒有說服力。
比起至少還有些思考的All That Heaven Allows,這部是徹底為肥皂而肥皂了。不過倒是很佩服導演處理每一處牽強轉折的那種淡定勁兒。布光有點看頭。
也只有道格拉斯塞克能將瓊瑤式的情節(jié)劇拍的如此動人~PS:女主角簡懷曼的發(fā)型太難看了~
瑟克情節(jié)劇真的只能用間離思維來欣賞 也算是坎普電影先驅吧
虛得瘆人,假戲真做也算用心了-06/09/15 at MoMA
從一開場,瑟克就開始展示速度:太快的速度,太慢的速度,“差一點點”,“一不小心”... 為了尋找一種速度的平衡。
3.5 塞克這一部的狗血程度,瓊瑤也會看傻眼...我倒是越來越愛Rock Hudson了
鮑勃對于因救助他而死去的菲利普斯的抱憾是建立在他喜歡上人家妻子的基礎之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海倫擯棄成見,接受他這樣一個罪人,而不幸的疊加之海倫失明,進一步讓他有殷勤可獻,裝高尚,失而復明也就實在老套了。
Sirk先生很適合去拍瓊瑤女士的劇本
其實還挺美好的,就是實在太melodrama了有點點接受不了。結尾全班笑翻啊。。。【演Nancy的Agnes Moorehead也是四提奧斯卡零中什么的。。。
1.畫家的神一般的設定,是最荒誕的吧。但轉念一想,這難道不就是一部宗教受難式的愛情故事嗎。加害者的男主,愛上了受害者的女主,passion這個雙重意義詞匯成為本片最佳注腳。2.亡夫的肖像自始至終不在場。取而代之的是,男主代理般的存在,重復著他生前的施善行為。3.重看。
這部作品宛如一出歌劇,情節(jié)華麗夸張,情感洶涌。而在細節(jié)處,Sirk完成了相當復雜的技術呈現(xiàn),植物形成的光影、微妙的攝影機運動以及鮮花色彩的點綴…盲女部分近似一種默片的拍攝方式,用暗部敘事,聲音只作為點綴。Rock這部演的真好,情感變化在眼神里流露出來。男女主角都信奉“不說出口”的真理,相對于奉獻與愛情,magnificent obsession實際上是對受難的癡迷。
The pairing of Wyman and Hudson this time is better than the one in “All that heaven allows”. Still a melodrama but done carefully. 7.5 out of 10
3.5+ 好雷!其實不管是救贖的主題還是男人尋找生活意義的主題都是很好的,但這個劇情也寫得太nm離譜搞笑的?? 但就還是很好看,拍得好演得也很好,Hudson looks ridiculously good??
我所看過最經典的瑟克.rock hudson真是超級發(fā)電站!這一片,除了其宣講的價值取向實在恐怖之外,堪稱完美.
比瓊瑤更瓊瑤的只有瑟克了,相比同樣主演的《深鎖》側重于戀人遭受社會輿論壓力的刻畫,這部更像單純是運氣太差。不過呢,瑟克的情節(jié)劇怎么都好看!羅克哈德森這個師奶殺手。。。
Being blind is so miserable.
啊哈哈哈哈哈!如此狗血稀爛外加為宗教勢力站臺的劇情還能導得這么有板有眼,塞克真是厲害到家。這一名高級黑用十分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瓊瑤式的拯救故事,在后半段居然真的創(chuàng)建出來一個情感的內核。執(zhí)拗地做好事最終會獲得回報,如此的宗教雞湯放到今天必然顯得過于天真而難以下咽。
一直以為Sirk五十年代拍的都是family melodrama,卻發(fā)現(xiàn)這部夾帶了很多私貨,更像是一個man search for meaning的故事。Magnificent Obsession指的不僅僅是愛情線索,更是一種關于道義的癡迷。跳出了郊區(qū)中產與鄉(xiāng)村俱樂部的男歡女愛,Sirk的這部有種觸摸宇宙真諦的嘗試,難怪Laura Mulvey在Sirk的分析中跳過了這部!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