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雜感
當看到父親在電腦上敲下“無盡的基因排列造就了我們的獨特性,也是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彼此之間的多樣化,還有我們的孤獨“時,我猛然發(fā)覺了這部電影的一個特點:除最開始一起坐在花園里享受陽光以外,這個家族里每個人幾乎都未和其他成員同處于一個畫面中過。
特呂弗曾在《四百擊》中特意將安托萬和他的母親分割到不同的畫面中,以不同框表現(xiàn)母子間糟糕的關系,而在《安妮霍爾》中,伍迪艾倫使用了正反打來拍攝辛格與安妮的最后一場對話,仿佛在提示我們兩人已經(jīng)形同陌路。在這部散文詩一般的電影中,導演似乎運用了與上述兩者同樣的手法來暗示家庭成員間疏離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父親在監(jiān)督農(nóng)場的工作,在讀書,在思考;母親在用枯葉作畫;大女兒(就是彈鋼琴的女人,我不太確定她在家族中的位置,但從開頭紅發(fā)的女兒高興地拉她一起離開來看,兩人似乎是同輩。)陶醉于琴聲中;小女兒在大自然中嬉鬧;爺爺似乎身患疾病,只能躺在床上消磨時光;奶奶(存疑)則離家遠行,彷佛在尋找著什么。這個家族的成員們的行動軌跡被剪輯打散成了一條條近乎平行的線,比如說當母親呼喊女兒的名字時,導演特意插入了一個父親的沉思鏡頭。畫外母親的聲音響起,表明兩人處于同一時間,而父親對母親的呼喊置若罔聞,依舊沉浸于思考中,就像那是另外一個時空中的事情一樣。就算這些軌跡們偶有交集,也不過只是凝視,或是一聲問好而已。在旁人看來,一種”相顧無相‘識’“的孤獨感彌漫在這個家族中。而劇中人對此可能也有所察覺?!爆F(xiàn)在我的咒語魔力不再,剩余的只有,我自己的力氣?!澳赣H吟誦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導演似乎安排了一些有趣的對照以反映不同成員的心理。比如在下雨時,大女兒憂郁地凝望著傾瀉而下地雨滴,父親趕緊關上了窗戶,在野外的小女兒則微笑著漫步于叢林中;再比如在河水面前,小女孩顯得愉悅,奶奶則無奈而傷感地呼號。這些都很值得玩味。
對于這部幾乎放棄語音而依靠畫面和聲響來表情達意的電影來說,闡釋的空間是巨大的。即使是一個細微的表情,每個人都可能基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作出不同的解釋。我所談的只是我個人的想法,絕非這部電影的正確解讀(也可能這種所謂的”正確“解讀根本就不存在)。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出。
2 ) 你是否在每個清晨都有一次新的呼吸
不愧是電影詩人Franco Piavoli的杰作,非常適合周末的下午,倒上一杯咖啡蜷在沙發(fā)上消受。
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副畫,詩人對生命的敏感不是常人可以比擬的。一次風吹,一道皺紋,一聲呼喚,垂落的眼簾,拂過臉龐的頭發(fā)都是心靈的述說。Piavoli非常擅長光線的運用和畫面結構的布局,這讓他的電影看起來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光線柔和而不失鮮明,畫面布局層次分明又流暢合理。還有大量的剪影,背光,和被玻璃反光處理過的變形,幾乎貫穿整個影片的鋼琴曲舒緩,靜謐,正如整個影片的基調(diào)。
他的神來之筆是把安靜的生命對立面的東西天衣無縫的柔和進了影片,不顯山不露水,在不知不覺中把人帶入了另外一個境界。一個是看電視節(jié)目時畫面展現(xiàn)的吶喊,暴力,槍聲,急速法拉利,還有色欲。一個是他在做夢時出現(xiàn)的騰躍,詭異,頹廢,緊張,死亡,恐懼。最后他的噩夢在一陣教堂的鐘聲中結束,詩人難道在告訴我們上帝之手是解決人之痛苦與癲狂的正解么。
在一片鐘聲中,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鐘聲漸漸淡去,經(jīng)歷了生命巔峰的人們從各自生命的苦難中獲得了新的體驗,無法排遣光陰的怨婦,失去方向空洞茫然的丈夫,情竇初開又憂郁的少女,生命吹殘的老人,好像都看到了各自的希望,因為生活里還有某種快樂所在。對一個老人來講,它簡單到一顆成熟紅石榴的芳香,裂開口的石榴,包裹的不是果實,是一顆顆如紅鉆般晶瑩的寶石。
生命的軌跡經(jīng)歷的是一如死水的平靜也好,一成不變的窒息也好,激情跌宕的起伏也好,回到了激情的高潮,于是我們看到黑人在河邊盡情敲鼓,扭動身軀的畫面。他們讓我們忘記了生命的復雜,有的只是簡單的熱情,于是我們又重新燃起了一種叫做熱情的東西。
只是,在某個深處,還是有一個聲音在吶喊,那些讓人迷失的東西,從來沒有遠去,與其說他們不會放過我們,不如說他們像愛人一樣愛著我們。她們不想離去,也不會離去。鋼琴聲又一次響起,黃云飄過,斑駁的樹影仍然在搖曳,投在簡白的磚墻和木門上,只是曲子不在單純舒緩,出現(xiàn)了波瀾起伏的重音,就像是被震撼過的心臟需要強烈的沖擊才能體會到那驚心動魄的時刻。黑人又開始歌唱,在黃昏的流水前,男人的臉寫滿了一種東西叫希冀,女人的面龐有了期待。
夜晚來臨,一如既往的蟲鳴,月兒掛枝頭,將柔和的月光灑在桌上空空的花瓶里,隱約漸進的風聲不知道帶來的是什么,但就算是疑慮也給人帶來了生命的活力。風兒忽然消失了,只有蟲鳴依然清晰,這個安靜的世界,明天醒來時,它可以一樣也可以不同,重要的是,你是否在每個清晨都有一次新的呼吸。
3 ) 無聲的告白
一部風格比較另類的影片,幾乎沒有任何故事性,緣何還如此吸引人呢。
感慨自己不懂外語,不曉樂理,本來就缺乏對白的85分鐘似乎成了一部默片。但觀影之后再細細體味,此片的特色也恰巧全集中于此了。
導演像一位詩人,總是試圖去捕捉淌過血液的任何一絲刺激,人有情緒是自然的,可偏偏云彩、花朵、樹林,乃至蟲、草還有流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變得多愁善感了。
導演又像一位心理專家,在他的眼中,任何抽象得莫可名狀的復雜感情都儼然變成細微如涓涓流水般的心靈體驗,不需過多的言語,就像海倫在你手心劃過的一個個字,清晰明了,難以忘懷。
個人暗自揣摩著導演的一片良苦用心,姑且作兩點小結:
其一,人與物該如何共存、交流。從第一個畫面開始,估計大多數(shù)朋友都舍不得錯過接下來的每一分鐘了吧。盛夏是最熱情的,天上有萬里的晴空,枝頭有嗡嗡的蟬鳴,地上還有金黃的叢生野草。盛夏是動人的,一灣溪流,一縷陰涼,一簇鮮石榴,一片向日葵,哪里都讓你全身上下松弛,毛孔自然開閉。可盛夏也是落寞的,屋外烈日當空、繁花盛開,屋內(nèi)氣氛凝重、陰暗冷清 ,一邊風景煞好,一邊人走茶涼。萬物皆由自然而生,隨自然而去。除了水、土、空氣和陽光,花草還有別的過多要求么?可人呢,除了欲望,剩下的也只是欲望。但凡常人都有喜怒哀樂,若要過于糾結、固執(zhí)甚至貪婪,恐怕內(nèi)心永無寧靜可言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強調(diào)的就是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統(tǒng)一。唯有打開心靈的窗戶,主動體察世界的關愛,心才得以純凈。
其二,三代人的情懷。兩個女孩屬家中幼小青春一代,都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只是各自有著自己的表達方式。一個好動,她熱愛自然,喜歡體味清澈河流滑過肌膚的嫵媚柔情,甚至與烏龜逗趣也會喜笑顏開。她崇尚自由,當看到男孩在水中愜意地游泳,在陸地冒險地騎行,都忍不住追隨而去;當狂躁的風暴肆意襲來,她也不為之動容,只為等待親切的雨水浸潤嬌嫩的心靈。她也多愁善感,是期盼與興趣不期而遇,還是渴望和王子七夕相約。另一個則愛靜,她獨守空房,通過靈巧的指尖駕馭鋼琴,展示著自己不拘一格的才華,也傳遞著內(nèi)心的熱情與孤獨。琴聲悠長,但是也很蒼涼。仿佛置身空曠的草原,遠離世間紛擾,獨自追逐著夢想;又放佛時光溯流,回到17世紀的北歐,明明朝氣蓬勃卻深陷情感之淵。
中年一代焦慮萬丈,或許是等待著心肝寶貝健康成長,或許是無奈于父親的臥病在床。女人無所事事,內(nèi)心的煩躁令其坐臥難安,女兒離了一會兒,也會四處尋覓,虧了還有個制作樹木標本的愛好,即便算不上藝術品,也能消磨了時光??晌疫€是難解與她在最后一幕滴落的眼淚,雖說白天里遭遇丈夫閉門獨處的一瞬,可未免過于矯情了,或許是與丈夫的心靈有些隔閡吧。丈夫似乎是個畫家,擅長刻畫心靈之窗,那些畫里透出的精神的確讓人過目難忘,甚至有些膽戰(zhàn)心驚。午休時的夢境似乎跟他的畫作和生活經(jīng)歷都有關系,而落水呼救的場景想必是內(nèi)心失意無助而渴望解脫的投射。夫妻倆看似物質生活自如,實則精神世界貧瘠空虛。黑人們在烈日下忙碌收割,他們卻靜享生活的安逸,此乃第一層反襯。而夫妻對于黑人們忙碌之后的歌舞聚會饒有興趣,此乃第二層反襯。
老年一代的情懷恐怕是最難理解的。在經(jīng)歷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洗滌與歷練之后,多數(shù)細小的事情難以從他們的表情中展露出來。不過,多虧導演用心。對于老頭,當聆聽到舒緩悲傷的鋼琴聲時,他在落淚,說明其心懷悔恨,或子女,或情感,或故知,又有誰知道呢;當孫女雨后歸來向其問好時,他開懷笑了,說明其充滿愛心,對生活依舊保持著熱情和信心;當一個黑影在天窗的光線映射下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時,極有可能那是他的幻覺,似乎在帶出他和黑影(90%概率是離開家的老婦人)的不尋常關系。對于老婦,當即將離開院落(不知她是否屬于這個家庭),她那深邃而堅毅,固執(zhí)卻悲傷的眼神是很令人印象深刻。從那一刻起,每個人都會被帶動思考,她究竟緣何離開,又去向何處,真的不打算歸來了么。在車站時的寂寞等待和高速路前的無助凝望,似乎在揭示這個年老女人正在尋找一件不同尋常的東西,但無奈的情境總讓人覺察出她的可憐與世事的變遷。最終通過江邊她未得到應答的呼喊和屋內(nèi)凋零的花朵,印證了她的尋覓之旅以失敗告終。
一個夏日的下午,一個平凡的家庭,一些日常的瑣事,要將這樣一些零散的信息有效地加以組織,即使要有條有理地講出來讓觀眾產(chǎn)生興趣,恐怕都會是一個莫大的挑戰(zhàn)。然而導演卻做到了,而且講得如此凄美動人。音樂、美景、幻想,還有自然的聲音,導演將每一項事物的可取之處發(fā)揮到了極致,當然除了語言。此時才真正明白,只要用心去想去聽,無聲的告白更能撼動人心。
4 ) 風的第一聲呼吸
電影詩人Franco Piavoli的作品,生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每一幀鏡頭都好似一幅畫,可以拿來做電腦桌面的感覺,超級美,一場視覺的盛宴,光線的運用和畫面結構的布局柔和而不失鮮明,層次分明又流暢適當。
幾乎貫穿整部影片的鋼琴曲舒緩恬靜,適合電影的基調(diào)。
不需要字幕,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電影,需要打開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聆聽這個世界,詩歌一樣的電影,一定要打開全屏才過癮
5 ) 想念風的第一次呼吸
語言的缺席,讓思考有機可乘。
在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鏡頭排序中。我們不斷反問是什么和為什么,企圖在蛛絲馬跡中用推測彌補語言的缺失,滿足對情緒的好奇。
這是一個平靜的,再普通不過的下午,窗外的風讓他們想起了風的第一次呼吸。
男人大概率是個生物學家或哲學家,但是在他的夢里他卻表現(xiàn)出一種狂熱的害怕。他害怕黑人會站在自己的書架前翻看自己的書,害怕自己會溺死在河里,害怕自己會和黑奴一樣去喂豬。在夢里,他內(nèi)心有深刻的對階級的捍衛(wèi),確也反映出一種自身安全感和歸屬感對缺失。家中的老女人自己拼貼著些植物標本畫,平淡的過了了一個下午,在床上最后卻流淚了。
全片在成年人身上的都貫穿有一種年華易逝的悲涼。男人撫摸自己年輕時的畫像,與鏡子中的自己反復比對,無奈夕陽將最后的光投射在他臉上。紅頭發(fā)的老女人出走了,她去尋找些什么。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她在河邊無奈的喊著什么。
只有在女孩子身上才看見些許生氣。她沿著河堤跑,看見了河里游泳的男孩,起摩托車飛馳而過的男孩。她一直奔跑,奔跑。她對一切感到好奇,感到渴望,但奔跑卻是求而不得。
在時間的流逝中體會每一個人的情感,霎那間即使是在這樣一個風平浪靜的下午,沒有語言卻也能震耳欲聾。
人與人之間離得那么近,心卻離得那么遠。只有在風的第一次呼吸時,他們曾經(jīng)心靈相通,那便是值得追憶的年華。
MV
一部不需要字幕,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電影,它幾乎不是用來看的,卻需要你打開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如果神作這個詞只能用一次,我毫不猶豫的獻給它!當然,五顆星是不夠用的。
美!
光與影,少與老,動與靜。中文里“靜”的意境最好的詮釋不是完全沒有聲音,而是類似“空山聞鳥聲”這種留白的對比,片尾一片蟲聲的夜晚可謂得此真諦
Sounds fantastic
墻上斑駁的光影流動,漣漪中徜徉的魚,麥田里的草垛,沉思的目光,微風拂過窗欞的背影,靜物安然在蟲鳴里,滾淌在眼窩的淚珠,奔跑在向日葵地上的少女,暗夜深藍的月亮,星空和云彩,巧笑和呢喃,夢魘和幻想,愛情和欲望;看似無關聯(lián)的片段,組成被忽略被遺忘的日常詩意,鋼琴曲和鏡頭美到融化。
終于看了,沒看懂
【7.0】即便《風的第一聲呼吸》根本沒有什么劇情,但是我又說不出算是什么類型片,還是默默標上了“劇情”二字。更喜歡首尾的兩個安靜部分,不是說不喜歡中間熱鬧的跳動,兩者都表達出了對生命的感受和詩意。只因個人認為無論是情欲、睡眠抑或是看電視和工作,我們都是孤獨的。河邊那貌似永不停歇的非洲樂隊,有點耐人尋味。定格鏡頭(可以看作拍攝范例),運動中的綠色鏡頭都很美,綠色本來就是輕松盈動的,只不過這兩年被人娛樂化而已。
云淡風輕近午天!
蟬鳴聲聲,夏光裊裊,琴聲悠悠,流水潺潺。
與世界一起輕呼吸ps.115f04ea05026
用微觀的角度去聆聽這個世界.
寫意電影,畫面很美。
那么靜,那么美。生命三部曲最后一部
美哉,應該大屏看。
其實并不完美~~
這是一個奇怪的影像,沒有故事情節(jié)支撐,所有的鏡頭卻充滿了敘事性,有意思的是整個電影攝影機從來不做搖動!!!!神人拍的電影
我想大概人一輩子總要有那么一次不計后果的美麗沖動。
稍縱即逝
電影的世界 需要磅礴的交響曲 需要尖銳憤怒的搖滾吶喊 也需要此般靜謐安寧的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