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和同事說,如果我要拍一部片的話,我只想要拍一個簡單的、關于同性的青春愛情故事。ex曾經上過一門東亞LGBT電影的研討課,她的教授也說,如果你們將來要拍電影,請別再拍悲情故事了。我們看太多了。
《藍宇》、《蝴蝶》、《東宮西宮》、《春光乍泄》……給我的印象都是太多的搖鏡頭,太強的壓抑逼仄,太重的無可宣泄的柜子感。很文藝很迷離,但離普羅大眾太遠了。
而之前喜歡的《Yes or No》幾乎是我確認自己性向時唯一拿來反復看、給自己希望的電影。18歲第一次談女朋友,因為太喜歡她了,所以完全無法放棄自己對這份喜歡的堅持,只能面向茫茫網絡,去尋找證明自己“正?!钡淖C據。雖然長大后也發(fā)現(xiàn),《Yes or No》和很多偶像劇一樣,非常架空,美好的不真實。但是,兩個女生fall in love,然后勇敢地公布于眾在一起的故事,是多么稀少又珍貴啊。It was the only thing I could hold onto.
作為一個應試教育下成長的、除了課本知識,對性別/性向/性都毫無了解的孩子;作為一個作文模版背多了的、從來不知道去跳出框架思考的三好學生;作為一個,在中國長大的人…喜歡上女生后的兩年內,我都不敢說“同性戀”三個字,以為全世界只有我和當時的女友被流放在一座“同性戀”孤島上。那堵隱形的墻,永遠橫亙在我和同學之間,和家人朋友之間,和這個世界。
所以,從去年看到<Love, Simon>的預告片后,它就成為了我今年最期待的片子,因為LGBT終于成為一部電影的主題作為賣點來宣傳,而不是隱藏在幕后。資本市場在擁抱LGBT,20th Century Fox砸重金廣告營銷,LGBT電影打入了主流電影市場——這真的太讓人激動了。
<Love, Simon>團隊之前制作了我很喜歡的《星運里的錯》,所以電影的美術劇本音樂等等,仍帶有那種清新小美麗的節(jié)奏感。作為一部青春輕喜劇,今天電影院里來看的很多都是組團來的中學生。他們在Simon最終親吻了他喜歡的男生后大聲的鼓掌,而我也因此知道,他們十有八九都是直人。因為我早就默默地哭的無法自拔。
是從哪里開始的呢?是從他“被出柜”后被好朋友和全校排擠時候的孤獨感嗎?是他爸爸得知自己的兒子獨自隱藏了4年自己是gay的秘密時候的心酸嗎?是他向那個out了他的男生大吼“何時何地向誰出柜由我自己說了算你憑什么來指手畫腳gtfo”時候的憤怒嗎?
也許都是。因為我相信,每個同性戀都像Simon一樣,經歷過所有這一切過山車般的心情轉變。也許有的人幸運一些,或者像Simon一樣超級幸運——媽媽是個非常擁護自由、支持女權的人;爸爸雖然很macho但也很快接受他;Simon的小妹妹一直喜歡哥哥;對新的朋友出柜,她一點也不驚訝,而他的摯友雖然喜歡他被他傷了心,但也很快和好如初;甚至還有帶上彩虹旗別針表示支持的搞笑教導主任,懲罰bully的戲劇社指導老師,以及在Simon發(fā)出勇敢的出柜宣言后支持他的同學們——為了喜劇happy ending,這些確實太過美好。可就像Simon那個早就出柜了的gay同學說,你別以為我出柜那么久就沒問題了,我媽媽每次去我奶奶那,還要編一大堆關于我女朋友的事情。
哦,也許是這個點我淚崩了。我想到了我媽媽在國內,需要一次次向外公外婆撒謊。從18歲向爸媽出柜,到離開家出國留學工作,到他們根本無力對我感情生活作出干涉和要求,到他們雖然只能直呼我女朋友的姓名,但在家里的墻上默默貼了一張我們的合照……
爸爸媽媽,你們在柜子里已經待了7年,辛苦了。
我知道,生活在美國洛杉磯,我和我的LGBTQ朋友們有太多太多的privilege,可每次和朋友們見面聊天,總會somehow話題轉到:是否和國內的父母出柜,有沒有和同事出柜。真的是永恒的話題。有朋友在這里結婚多年,房子買好,養(yǎng)小孩都提上議程,但是爸爸媽媽過來還是以為他們只是室友。或者像我女朋友,向自己的華人同事出柜后,對方說,你沒事吧?不過放心,我不會告訴別人的。
前段時間的冬奧會,美國自由滑選手Gus Kenworthy再次參賽,之前在索契得了銀牌后,他才敢公布自己是同性戀。他說,總覺得自己要表現(xiàn)的非常好,讓人家無可指摘,才敢公布自己的性向。
國內更是這樣的情況。似乎只有頭戴精英光環(huán),才有資格做個同性戀。But why?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看過Simon的故事,沒有看過他和喜歡的男生在摩天輪上接吻。
因為我們沒有見過Modern Family里一對gay雖然整天吵吵鬧鬧,但仍然恩恩愛愛,還領養(yǎng)了一個越南小孩。
因為我們沒有看過兩個男人做愛時用對方的名字稱呼對方,而那個男孩的父親,還鼓勵他去充分體驗這份愛情的美麗與疼痛。
因為我們沒見過一群法國年輕人在艾滋病肆虐時,讓心臟一分鐘用力去跳120下。
因為我們和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日常對話,都是那么那么艱難。
……
Simon說 I am gay. I want my love story to start.
而我們,也只想要一個簡單美好的同性愛情故事。
Representation matters. Representation means better art.
不散超可愛作者 | 判官趙
千呼萬喚始出來,Simon終于有支援!
國內羨慕嫉妒香港臺灣早就上映的觀眾可以稍作歇息了。這大概是2018年最受關注的一部“酷兒電影”之一,未來還有《喜歡、親吻、快跑》、《涂樣人生》、《被抹去的男孩》以及澤維爾·多蘭導演新作《約翰·多諾萬的死與生》等著觀眾。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作品,國內一部都不會上映。
鑒于不散已經承包了LGBT電影,這次不聊酷兒理論,我們來說點別的。
從《請以你的名字呼喚》開始,廣大群體對于酷兒電影一定非要放大同性情節(jié)的疑問此起彼伏。《同船愛歌》開篇,就是長達20多分鐘的激情戲,群p露點無所不用其極,盡管它本質上是個糖水甜愛劇。
回顧更久以前的《湖畔的陌生人》(就很黃),簡稱遛鳥大觀,尺度之大仿佛在看某種V,令人瞋目結舌甚至生理不適。
另一邊,以唯美著稱的女同片知名如《阿黛爾的生活》、《小姐》也都有大段大段的情愛場景。
古早同性電影,多的是你我皆知的激情戲碼。
就算是被認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有幾段嗯啊哼哈。久而久之,很多觀眾似乎把酷兒電影與某種V掛鉤。
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啊喂!
要知道《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剛出熟肉觀看人數(shù)增多分數(shù)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嫌棄它過于純愛,盡管導演用騷氣十足的插桃子和碰腳丫子代替,但并不能滿足沖著甜茶和奧利弗美妙肉體激烈碰撞場景而去的觀眾。
唉,你們這些人。。。
但更大概率上,人們似乎也十分鐘意這種隱晦而純情的表達,也正如贊同那段時間希望將酷兒電影的同性標簽去除化的主張。盡管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但世界不久因為差異而美好么?世界大同所倡導的同也是指這種和而不同的容納一切,其實不管異性or同性or雙性,都是一樣的存在。
《愛你,西蒙》就做了很可愛的嘗試。
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季期間,青春電影《伯德小姐》大放異彩,lady bird感情坎坷,第一任深柜,第二任早泄,伯德小姐于衛(wèi)生間撞見男友和男性友人接吻的那一刻,相信很多觀眾心里不約而同發(fā)出一聲“fuck”。
這個fuck也許不是針對于男友的性向,而是他的欺騙和隱瞞,但是,作為第一觀感的我們從伯德小姐的視角出發(fā),是否會有那么一刻產生對同性戀的埋怨呢?
這是十分微妙的刻畫。
那么事情必須要從另外一個維度和視角說起了。《伯德小姐》變成《伯德先生》,這就是《愛你,西蒙》要講述的故事。
高中生西蒙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老爸鋼鐵直男本男,老媽臨床醫(yī)學家,兩人無時不刻不秀恩愛,妹妹是一個鐘情于黑暗料理的蘿莉,很典型的“美國夢”中產家庭結構。
西蒙人緣好,有若干好友,青梅莉雅,好哥們馬克,六個月前加入三人組的校花級人物艾比。
整部電影的主線圍繞深柜boy西蒙網戀同校不知名boy布魯在一堆乍看之下很直男仔細一看很gay反正不知道到底是不是gay猜不出來好著急啊的圍繞下還要被幾個破壞男主尋找真愛勇敢出軌做自己的配角干擾。
十分美式青春電影的配置。
對比《成長邊緣》、《伯德小姐》、《壁花少年》等美國青春電影,其實本質都是有關青春成長、友誼、家庭等元素的展現(xiàn)。
《愛你,西蒙》也是如此。
就算老媽說“我知道你有一個秘密?!钡谴蠹艺娴脑诤踹@個秘密是什么嗎?同性戀?很稀奇?并不。
西蒙影片后半段所遭遇的挫折也并非來自他被廣而告之的同性戀身份,而是少年不成熟的一些決定造就的,這與他是否為同性戀并無多大關聯(lián)。
實誠來說,導演將弱化同性戀標簽的決心擺在臺面上講。這是一出典型的美式青春片,又糅合了《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甜美純愛,和同性也無多大關聯(lián),講述的都是愛情本真的模樣。此處必須手動點贊港臺譯名。
《愛你,西蒙》表面上是一個“尋找blue”的大型彩蛋,導演隱藏的彩蛋亦顯而易見。學校劇團排煙的節(jié)目也就是不散之前推過的gay片系列之《歌廳》
戳上期文章鏈接查看:同志電影里,不只有愛情
但《愛你西蒙》顯然沒有《歌廳》那么復雜的含義,由于是曾經的六大制片廠之一福克斯出品,其商業(yè)性質顯露無疑,這也是好萊塢希望將同性電影化大眾的決心。
正如蔡康永說過的“我們不是妖怪”,酷兒電影也不是什么特殊的類型,和其他歌舞、愛情、恐怖、喜劇一樣,賦予觀眾獨特的美感和快感。
少年們關于友情愛情的故事,那些對同性群體誠摯的關懷和可愛俏皮的笑料,試問誰不喜歡呢?有關圣誕的最后時刻,或許讓每個人的圣誕必看片單又加入新成員。
當看到西蒙收獲真愛的那一刻,相信你的臉上也會出現(xiàn)以下同款表情。
而這,都是因為愛呀。
· THE END· 這是“不散”的 第641 期 文章,太甜了啊啊!
【本文不含劇透】
當我看到《綜藝》雜志形容《愛你,西蒙》是一部“在各種層面上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電影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你們就不怕捧殺嗎?
第一遍看《愛你,西蒙》,是在二月底的悉尼同志狂歡節(jié)上。那天夏日流火,我提前半小時去市中心最大的電影院排隊,浩浩蕩蕩的人龍從門口排到了大街上,感覺半個悉尼的基佬都聞風出動了。我身后一對老爺爺不停揮動著彩虹扇,毒舌主辦方是想讓他們剛結完婚就含笑九泉。然而所有怨氣在電影開始后一掃而空:整個影廳不斷響起笑聲、掌聲和口哨聲,就像在開一場盛大的派對。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哪怕觀影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瑕疵,我也毫不猶豫給了五星。
之后幾周隨著媒體口碑發(fā)酵,我有些坐不住了,甚至感到驚恐:這就是一部普通的校園電影啊,哪里當?shù)闷鹉銈兯⑵潦降馁澝??在《愛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周末,我又去了趟電影院想驗證自己的判斷,結果走進影廳就兩眼一黑:最后六排密密麻麻坐滿了小女生(后來才知道,附近女子中學整個班都來了)。我看了下周圍,只有疏疏落落幾對同性,更多是標配的男女情侶(我這排就有三對)。等到大銀幕開始放20世紀福斯的片頭時,一個酷酷的少年牽著媽媽的手跑進來,低著身子坐到了第一排。
這些人——不同于同志狂歡節(jié)——就是《愛你,西蒙》正式上映后的觀眾群。那一刻我想我能理解為什么它成為了一座“里程碑”:這是第一部由好萊塢主流片商制作發(fā)行、在全美2402家劇院同時上映、分級為PG13的主流同志片。一個9年級生(初二)就可以買票入場,無論東西海岸還是閉塞內陸都有院線排片。它的意義從一開始就不在于藝術性有多高,而在于用大眾手法包裝性小眾的故事、還要確保大眾不會對這個故事失去興趣——這是同志電影借助資本力量、面向普通大眾、對校園類型片的一次“模仿游戲”。因此《愛你,西蒙》注定和《斷背山》、《每分鐘120擊》、《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在同一個坐標系;它的位置更靠近《春天不是讀書天》、《早餐俱樂部》和《我恨你的十件事》——只不過《愛你,西蒙》的主角“碰巧”是同志而已。
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相信對于看慣了同志電影的人來說,《愛你,西蒙》會非常的不夠看:它沒有約炮搭訕、沒有恐同暴力、沒有被世界排擠的陰暗、沒有天雷勾動地火的床戲;它只有一個溫暖得有如童話、但又無法套用到每個人身上的出柜故事。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的瑕疵——它太想討好主流觀眾,太想展示同志正能量的一面,以致失去了這個群體真實的棱角。但我不會因此就否定電影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的努力,事實上Simon跟父親出柜的那場戲成功把我看淚了(兩次)。它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Elio跟父親的促膝長談并列成為我心中最感人的父子片段。如果說Elio的父親是曉之以理,Simon的父親就是動之以情,正是這些銀幕形象的存在才讓我敢斷言:無論一部同志電影是否被主流收編,那些關于愛、渴望愛、理解愛和尊重愛的內核依然會完整的保留下來。
上世紀有一部以同性戀作為主角的美劇同樣被賦予了里程碑意義。很多人指責它對同志群體的描繪過于刻板,同志玩笑開得過于輕浮,然而這些沒能阻礙它成為美國收視率最高、覆蓋人群最廣的情景喜劇之一。1998年開播的《威爾與格蕾絲》讓觀眾愛上男同志,讓女人渴望有基友,讓“同志審美”成為了褒義詞,但用編劇的話來說:“為了保證最大觀眾群,同性戀只能感到被代表,異性戀只能感到被包容。”《威爾與格蕾絲》正是stereotype和妥協(xié)的產物,但這無損于它的經典和帶給人們的歡笑。整整二十年過去了大銀幕才學會接受小熒幕的創(chuàng)作邏輯,《愛你,西蒙》更像是一份遲來的禮物。
電影里的Simon是幸運的:他有著開明的父母、體貼的妹妹和無條件接納他的好友,他不出柜只是因為害怕改變,一旦決定了就義無反顧。因為愛上同樣沒有出柜的筆友Blue,尋找Blue的過程也見證了Simon的成長?!癓ove, Simon”是他給Blue最后一封信的落款(愛你的西蒙),當他署上真名的時候,觀眾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未來在不遠處光芒萬丈?!稅勰悖髅伞肥欠侵髁鞯某龉窆适拢鼪]有拷貝我們作為過來人的痛苦掙扎,而是帶著“It Gets Better”的信仰:出柜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件小事,做自己不需要天翻地覆。事實上就在電影拍攝過程中,Blue的三位飾演者中有兩位都出柜了,男主演Nick Robinson的弟弟也跟家人出柜了。你看,這樣改變人生的電影是不是很棒?
電影放片尾曲的時候燈亮了,我看到坐第一排的母親正在親吻兒子的臉頰,那一刻我笑得好像一條狗。愛你,西蒙。
(看完這部電影,心潮澎湃,一點閑言碎語的觀感,不喜勿噴。)
要重點強調一點,LGBT人群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是絕對跟直人是不一樣的。
在同志電影漸漸趨向去政治化的今天,這部Love, Simon也許會成為一部現(xiàn)象級的作品。因為它不但恰到好處的完成了所有青春片該做的事情,還讓人看到了同志電影可以很商業(yè)的一面。不夸張的說,這部洋溢著青春荷爾蒙氣息的電影,代表著同志商業(yè)電影將會走上新的征程。
影片交代的故事,是“男孩為出柜而掙扎”這樣并不新鮮的話題,可它散發(fā)出的青春氣息,與我們以往見過的所有熱門青春片一模一樣。它并沒有因為主人公是同志就變得苦悶,相反的,主人公Simon跟朋友們,就像其他孩子一樣,每天肆無忌憚的玩耍,毫無顧忌的喝著iced coffe,會因為那些年輕人都會犯的錯誤而鬧矛盾...可偏偏就是這些日常,才更讓人感覺到這部電影的真切與可貴。
如果說電影就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那我相信這部電影對于很多LGBT人群(特別是華人界) 來說,絕對是一場讓你想要長眠不醒的美夢。 在華人世界,面對傳統(tǒng)的價值觀,別說跟家里人出柜,就算只是跟朋友坦誠心扉都會有所顧忌,面對5000年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出柜這樣的概念,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不容存在的。正因如此,在看罷這部電影之后,才更讓人覺得它甜,覺得它夢幻。
這部電影就像一場美夢,它遙不可及,但又那么充滿魔力。
我們內心無比的期待著,在有生之年,可以跟自己的家人坦誠相對。當家人知道自己的同志性向以后,我們渴望媽媽即便眼泛淚光,也會與我們交心,而交心的內容不是別的,正是媽媽還會繼續(xù)用她的所有去愛我們;我們渴望爸爸會給我們一個結實的擁抱,告訴我們他依然以有我這樣的孩子而驕傲。我們更渴望的,是與自己心動的人,在嘉年華游樂園,月夜星空下的摩天輪上,輕輕一吻...
然而我們知道,這一切都太過完美,就像一場永遠無法企及的夢,可是我們又無比矛盾的想要徜徉在這夢里,長眠不醒。
最后贅一句,自打《夏日之王》就開始關注的Nick Robinson,看樣子終于要紅了...也該輪到他了。
為什么我的朋友會約我看這種片子?我需要新朋友(蒸友!蒸友!)。OK,just kidding,《愛你,西蒙》算是質量不錯的青春校園浪漫劇,故事順暢,由“誰是blue”的小懸念從頭拉到尾,人美景靚,靠初戀悸動小清新撩人。
故事從高中生simon的“正常生活”開始。simon標準高富帥,有世界上最體諒人最可愛的朋友(男主各種背叛都被火速原諒,光環(huán)亮瞎眼),世界上最寬容最有愛的父母親人(媽媽理解開導,爸爸因為沒有及時察覺兒子的“掙扎”而自責內疚),世界上最給力且永遠及時出現(xiàn)的老師(校董和老師該出現(xiàn)時就出現(xiàn),業(yè)界良心);他青春期最大的煩惱是在一個幾乎沒有恐同壓力的學校出柜……酸甜可口的青春故事,又膩又溫馨,狗糧滿天飛。
可這只是一個塞糖的故事就好了!仔細想想,其中很多事其實挺恐怖的。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如今白人中產階級的孩子,出柜輕松容易,甚至還是一種潮流trend?而少數(shù)族裔的孩子,出柜卻異常痛苦,甚至可能因此招致殺身之禍?對于前者,我們可以大膽斷言,他們正步入“后出柜時代”?!俺龉瘛边@件小事,或許還會讓人覺得略尷尬,但真沒什么大不了,大部分人的反應會像abby一樣,聳聳肩,“cool,man!good for you!”。他們通常有父母親人,以及更重要的、主流社會的支持,他們的預期是全權控制自己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向什么人出柜。他們面對的最大障礙,是自己對自己性向的確定;一旦自己確定,外界的阻礙常常微不足道。
但對于少數(shù)族裔的孩子,情況遠沒有那么樂觀。“出柜”是一種他們不可能想象的特權。他們的處境往往內外交困,受到父母親人和主流社會的多層壓迫;他們的預期僅僅是幸存,很多人不得不“深柜至死”,以此最大程度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
對比一下電影中simon和ethan(那個16歲就勇敢出柜、每天被言語霸凌的同學),圍繞在他們周圍的變量何止天差地別?simon這邊最糟糕的麻煩,只是個耿直boy的敲詐。但Ethan那邊呢?每周日ethan和父母去祖父母那里吃飯時,她的媽媽會編造他和“女朋友”的故事;ethan一直被男同學言語霸凌,沒有任何人維護他;甚至到simon被出柜之后,他對同樣是gay的ethan說,“Guess I didn't think we had very much in common. ” 沒有什么共同點?這是什么意思?男主在網上和blue相識,迅速建立緊密關系,不就因為都是同性戀嗎?在網上和blue聊得那么熱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覺得自己和ethan沒有共同點?這些差別僅僅是個體差異嗎?
《愛你,西蒙》因為是校園浪漫喜劇,只輕輕碰了一下這些問題??梢栽賹Ρ戎皧W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那個處在貧困底層的黑人男性同性戀。 對于生活在貧民窟中的男主chiron,在高中宣布“出柜”是個可能的選項嗎?他從瘦弱文靜的little變到渾身肌肉緊實、雄性荷爾蒙爆棚(表面上看)的毒販,拼盡全力將自己真實的柔軟內心和同性戀形象深深隱藏,原因是什么呢?他周圍沒有朋友、親人、或者社會力量支持他。
同為同性戀出柜,白人中產階級之子simon和處在底層階級的黑人chiron,就像生活在兩個平行宇宙中,差異大到讓人驚駭?shù)牡夭健?/span>這些差異僅僅是個體差異嗎?不要把電影當真,sure,但電影中的世界多少是現(xiàn)實的映射。simon和chiron在多大程度上,代表著各自階層(白人中產和黑人底層)的普遍狀況呢?如果階層之間差異如此之大,結構上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應該如何解決呢?最后,觀眾們對兩部電影的觀感,同樣值得反思。作為觀眾,你其實很可能也是問題的一部分。無論你是什么取向,你閉上眼睛想到的理想gay couple,會是什么樣的呢?一個帶金牙的黑人毒販歪著頭,和金發(fā)大眼睛的simon歪著頭,你更容易理解誰,更容易喜歡誰的故事?
不要覺得這些僅僅是顏值問題,我們因種族和經濟狀況所產生的偏見和歧視,比看上去、說出來的更深、更多、更隱匿!而這,正是長期結構性不公正在我們心靈上留下的印跡。
所以,《愛你,西蒙》這部電影的成功,并不代表LGBT平權運動的成功。一部分人的生活改善了,他們被世界更溫柔地對待,這本身當然沒有錯,這肯定是進步;但也需要記住,問題遠沒有結束,平權不能止于此。還有更多人,仍陷在泥潭中不得解脫,和Simon的嘉年華摩天輪相隔萬里。而他們,和simon一樣,值得擁有甜膩的故事,美好的愛情,值得擁有你所在的主流社會365度的理解和支持!
《愛你,西蒙》發(fā)生的背景更接近現(xiàn)在的西方社會,所以劇情里并沒有什么嚴重的社會阻礙和悲壯感,我買票的時候看到歸類寫的是喜劇,結果還是看得又哭又笑的~
劇情不多啰嗦,以男主Simon的出柜經歷和猜神秘筆友Blue的真實身份串起來,中間穿插了一些主流青春電影常見狗血,什么A以為B喜歡C結果B喜歡A之類的,Simon被同學向全校出柜,然后接納自己并且勇敢向神秘筆友求愛,最后大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補充幾個難忘的情節(jié):(因為太現(xiàn)代社會了,忍不住一直想到自己看的酷兒理論……)
##
一開始Simon以筆名和Blue通郵件的時候互相問是怎么知道自己性取向的,Blue說 :“《權力的游戲》熱播的時候,其他男生都盯著龍母的胸看,我卻愛上了瓊恩雪諾?!?/p>
Simon 回信說:“瓊恩雪諾對于性取向覺醒是個好選擇呢~~”
##
Simon在思考出柜的時候內心想法很豐富:為什么異性戀不要出柜???然后腦補了他異性戀朋友向家人出柜的場景。
電影表現(xiàn)得很明顯,他真正害怕的不是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性取向,而是出柜意味著要公開宣告自己的身份,正是這點讓他感到不安。他知道愛著他的家人和朋友會接受他,但他本能地害怕生活發(fā)生改變。
他甚至對同校的Ethan感到嫉妒,因為Ethan本來就“看起來gay”,不需要出柜大家就都知道的,所以在Ethan出柜前后其實大家對待他沒什么變化。而他自己呢?如他所說的,看起來和大家一樣,有著完美的正常生活,除了性取向這個巨大的秘密。
電影為了表現(xiàn)Simon的外貌打扮和舉止都很“正?!焙汀爸蹦小?,還讓Simon的青梅Leah暗戀他……好的,我們都知道Simon一點也不“gay”了……(攤手,青春電影的必備狗血)
Simon這樣不主動說別人就不知道他性取向的性少數(shù)人群很多,可以說是或主動或被動的“深柜”了。
我一直忍不住想到身邊人也會用“xx很姬”這樣的語式。在看我導師采訪gay/lesbian studies領域大牛Mother Camp作者的文章時,她說femme必須要一直證明自己,讓自己be a legible lebian;而butch的姬氣十足,卻一定會挑戰(zhàn)(confront)公眾對normal的認知從而遭到歧視等對待。
大概是,不夠gay的人擔心自己gay氣不明顯,“gay氣”足的人則或多或少會生活得艱難吧。
Simon的gay達在猜誰是blue時屢屢失靈,gay達文化似乎容易讓大家覺得性取向能被“看”到,所謂見一個人前幾面就能猜測出性取向只適用于非常少的人。
除了少數(shù)打扮舉止明顯的人以外,性取向本來就不是一個肉眼能辨別的東西,對大多數(shù)性少數(shù)人群來說,性取向必須要以告知的方式才能變得明確。
而這種告知(也就是我們說的出柜)往往是具有沖擊性的,而且出柜要對不同的人出很多次,比如在這部電影里出柜場景累積發(fā)生了7次,Simon出柜了6次,Blue在結尾也出柜了。
##
Simon和身邊的朋友們一樣,穿著不怎么鮮艷的衣服,喝著連鎖品牌的冰咖啡,過著很“直人”的生活。雖然很“大眾”,但他內心也有彩虹情節(jié),也想過gay lifestyle。
比如他安慰自己說等大學要去加州,要“be out and proud”,然后腦補了自己在加州的大學宿舍和一群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同學們一起伴著彩虹旗載歌載舞……然后他自言自語:“恩,可能不要那么gay……”
無論是Simon眼里的作為形容詞的“gay”,還是別人眼里的,一旦“你很gay”和“你很man”“你好娘”的論述出現(xiàn),就意味著說的人心理對“gay” “man” “娘”有了一套(刻板)印象。
當Simon想象自己“out and proud”的大學生活時,其實他在想象一個典型的現(xiàn)代西方gay形象:對大家出柜,衣著時尚有品位,舉止談吐自信,對生活態(tài)度積極,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規(guī)范。
他一邊想要做真正的自我,一邊又不確定這樣的gay lifestyle是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是覺得身份從直人變成gay的話,自己也要有些變化。(后來他被出柜后在家選衣服的時候還糾結了一會)
而這種對于gay的形象塑造也其實一直在被批判。
在各國gay的平權路上,往往不止伴隨著為性少數(shù)爭取權利,在有的社會對有些人來說歧視反而會加重。
比如對性別氣質的歧視(男性氣質的gay看不起他們認為娘娘腔的gay),比如對社會階級的歧視(精英gay看不起money boy)。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種圈子內歧視鏈的生成,無論哪個性取向都有?
這樣的觀念在國內城市其實也有,比如一個“合格的gay”要至少中產階級,健身有肌肉,有品位,不能太“娘”……總之,一方面要和直人不一樣,但一方面又有和主流相似的階級觀。
從這個角度來看,想要完全脫離主流本身就是個誤區(qū)。就算你認為自己夠小眾夠反主流,你可能還是無意識地在遵從和加固其他社會主流規(guī)范。真正的反規(guī)范反霸權,應該是全面的。
##
Simon和家人出柜后,他的媽媽、妹妹、爸爸都接受了他。
他的媽媽說:“你還是你。”
平時沒心沒肺開些恐同玩笑的爸爸問他什么時候知道自己性取向的,他說13歲。爸爸說:“已經4年了,這4年我都在和你開愚蠢的玩笑,對不起。我不會去改變你的任何東西,我愛你?!?/p>
然后他爸爸就開開心心說嘿下載Grindr吧~ 我知道那是啥,facebook for gay people~
在Simon和家人出柜時,別說性行為了,他還沒和同性談過戀愛。
與許多現(xiàn)代青少年一樣,他出柜的方式是表達“我是同性戀,我愛同性”(who I am),而不是說表達性行為。 這是出柜奇妙的地方,因為你們雖然是在談論性取向,但去掉性的那部分。
在出柜的時刻,同性戀以一種身份被表達出來,而非行為。 也因為這個是前提,出柜才成立。
這也是出柜在國內為什么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覺得出柜這個概念在國內不適用,覺得同性戀在國內沒當成一種身份而認知(要不要成為一種身份也是爭議)。
##
最后,害怕自己too gay的Simon還是坐上了gay gay 的摩天輪 (開玩笑),高調告訴全校自己在找Blue。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部電影不夠浪漫,不夠文藝,或者不夠現(xiàn)實。看完電影后我在網上看到了對這個電影的批判,有人認為這部電影過于庸俗和主流,甚至有人批判這部電影在迎合異性戀主流的品位審美。
有趣的是,這也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LGBT/酷兒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否一定要“非主流”,要小眾,要 transgressive(反潮流)/ anti-normative(反規(guī)范)?要和主流異性戀電影拉開距離?
電影間接表達了Simon對于自己在不在“gay籍”的焦慮,和最后的釋然:
我不需要變得和主流不一樣去當gay。我還是一樣穿著簡單的衣服,喝著連鎖品牌的咖啡,和朋友在車里扯談,同時,我也可以是個gay,和男朋友談甜蜜的戀愛(撒狗糧)。
“I'm just like you.”
這個“你”,是直人,是Blue,是gay,是所有性取向。
與其說《愛你,西蒙》的青春狗血和傻白甜是在貼合直人品位,不如說它在和你強調“直人”和“LGBT”之間的差別本來就是無意義的。
一個gay可能會像Ethan一樣明顯到不需要出柜人就在柜子外,或者像Simon或者Blue一樣不明顯身邊最好的朋友都看不出來,不代表他們哪個就“更gay”,哪個就更“直人”。
你不可能會too gay,因為首先,gay沒有什么對生活方式的規(guī)定。being gay 更不是要以直人為標準對比去和直人“不一樣”。
任何一部試圖去塑造“gay”,甚至定義“queer”形象的電影,無論本意好壞都是耍流氓。而作為觀眾,也不應該去定義LGBT、酷兒電影應該是啥樣。
我蠻開心《愛你,西蒙》出現(xiàn)的,它是一部相對輕松的喜劇,笑點多,適合攜家人觀看。(可惜國內不能在電影院看)
就像任何題材一樣,一個LGBT題材的電影可以悲情,可以文藝,可以輕松,可以商業(yè)。
如果一個LGBT電影里主流元素多,我們就說它“不夠LGBT", 說它“迎合直人”,那就等于我們在把直人當做一個標準和LGBT對比,甚至在塑造LGBT電影的固定形象??蛇@本來就該是多樣化的。
公號鏈接:
趕上點映!很溫暖的出柜片。主旨分為:猜猜誰是藍朋友以及警告大家不要用公共場所的電腦收發(fā)郵件。配樂用黑膠切換很喜歡,但前半段攝影太晃了。然而全片最扎心的是Leah:無法隨便,care about someone so much and that almost kills me.
男主這個直男般的情商也是沒誰了…心疼Leah
雖然刻意俗套的片段不少,但還是看得十分開心!很可愛很青春的電影,注意力總被Simon桌子上的探險時光手辦吸引哈哈!Nick Robinson挺可愛的!【一個心愿...不要又罵生活幸福的中產白人男孩了好么
如果最后blue是那個四分衛(wèi)就圓滿了
雖然商業(yè)糖衣了點,但相比《call me by your name》,我更喜歡這部戲。大概因為在戲中感受到了一份真摯的善良吧
盡管這是一篇洋灑著“正確”的命題作文,探討的是一個有些“過時”的主題,但我還是被它從頭到腳的溫暖給融化了。同志年少時做過的所有美夢,都在電影里實現(xiàn)了:媽媽的一份理解,爸爸的一個擁抱,朋友的一份鼓勵,還有月夜摩天輪里的那個定情一吻...哪怕這一切太過完美,我也愿在這夢里,長眠不醒。
老爸如果下載Grindr應該會家庭破裂:)
可愛、風趣、感人,主流銀幕上獨一無二的出柜故事。它沒有負面掙扎,也沒有安利說教,而是帶著氣勢如虹的青春氣息,讓男主的一封封信和旁白見證成長。這樣的校園類型片看完好想給男主一個抱抱!愛你,西蒙!??????????????????
挑不出什么缺點 連俗氣都是優(yōu)點
甜甜的爆米花電影。我的關注點是:他們的房子好大?。?!內部裝修也很好。
西蒙被出柜之后,一直沒有哭,和爸媽沒溝通沒哭,朋友誤會離他而去沒有哭,別人當眾羞辱嘲笑他也沒有哭……甚至還把妹妹弄哭了他都沒哭。但在布魯表示不再和他通信要消失并拒絕接受他郵件后,他終于哭了。說到底,愛讓我們脆弱,愛讓我們堅強。
我愛上一個人,他可能是教室斜前方的黑男孩,是華夫餅店里穿制服的店員,是劇團里金發(fā)的鋼琴少年。我愛的也可能不是任何人,是打轉向燈的安全,是穿著帽衫的習慣,是摩天輪頂端的自由,是奧利奧夾心的沁甜。我來到游樂園最高點,像等待救援的小丑。你出現(xiàn)在身旁,在最深的絕望里,讓我遇見最美的星光。
默默刷了首映 結局實在太爛俗 但一想到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等到中國拍出這種片子 忍不住給了五星
LGBT片終于進入mainstream而不用遮遮掩掩走文藝片路子 太感動太激動了。男主casting完美 那種純真自然的感覺好喜歡!最美好的是first love 心動愛戀 無論同性異性。最出戲的是爸媽。
愛真好,想愛人,想被人愛,想和人一起困在摩天輪,攜手上下,想接吻,想保有初戀的緊張和浪漫。
一個wheel上簡簡單單的吻看得我一直在抓朋友的胳膊,發(fā)出了少女般羞怯卻又激動難自抑的尖叫……真奇怪啊,這比兩個人赤身裸體大戰(zhàn)三百回合更打動人更讓人感受到情動時候心尖上的顫栗。雖然說是太過合家歡看可是青春本來偶爾殘酷灰暗,輕松一點處理也未嘗不好哇。這兜兜轉轉到最后還是你,真好呀。
愛你,西蒙他爸 PS:西蒙和埃利奧是世界上最會投胎的男孩紙!
西蒙在社交網絡和家里宣布出柜、坐在摩天輪上等待真愛的情節(jié)讓我感動,他是靠自己的勇氣和魄力捍衛(wèi)權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但我希望有一天,同性戀不需要用這種方式捍衛(wèi)權利、追求自由、得到尊重,而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在家里、學校、公司、社會的任何角落都享有同等的權利、自由、尊重。
It's not a perfectly normal life! It's Fucking DREAM life 好嗎!!有理解你的父母,從小一起長大的發(fā)小,完美的家庭,超酷的朋友,優(yōu)秀的愛人,你他媽的還擁有了我夢想中的房間!??!啊啊啊?。。。》慈祟惏“““““。?!恨你,賽蒙!?。。。。。。。。。?/p>
終于有人把這個題材拍的青春搞笑詼諧輕松了 終于不用文藝路子長鏡頭了 證明了什么 這已經不是一個需要深度刻畫的社會問題 而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活在這樣進步的文明社會里 真美好 大家都有追求愛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