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為一個特別喜歡《迷失東京》的影迷,我對索菲亞·科波拉的新片《觸礁》非常失望。也許是觀影前期待過高,影片結(jié)束時我一臉震驚,“這就完了???”
2、盡管這部影片遠談不上優(yōu)秀,卻也不算難看,起碼把故事講明白了,且不乏一些有趣的段落。然而,因為本片的編導是索菲亞,所以對于我來說,這部電影和它的片名一樣,觸礁了。
3、《迷失東京》探討了年輕人對愛情、婚姻和人生的迷茫,情感細膩、真誠,非常動人。而《觸礁》呢,無趣、淺薄、庸俗,它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真誠,缺乏直面真正的生活和人生的勇氣。對一個真正的電影人而言,這是致命的。
4、幸好還有比爾·莫瑞,他風趣幽默的個人魅力以及出神入化的演技拯救了這部電影。 唉,失望!
故事號稱是喜劇,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展開了一場“捉奸”大戰(zhàn)。
然而,感覺其中的喜劇成分也不是很重要。
父女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朋友關(guān)系、翁婿關(guān)系,這些平常不過的關(guān)系里頭,都隱藏著莫名的危機感。
這種感覺,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可能都找不到來由,自然而然就這么來了。
女主很慌張。
說起來,女主可以說是現(xiàn)代獨立女性的代表,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財務自由。
按照現(xiàn)行標準來說的話,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感覺。
但是,風流倜儻的老爸,感覺吻了別人的老公,叨叨的閨蜜,這一切都在無聲無息的侵擾著她的生活。
女主就在這樣的日子里疲于奔命。
職業(yè)上的強者,并不一定是生活中的強者。
女主在懷疑、焦慮中惶惶不可終日。
“安全感”這種東西,大概是不存在的,人的天性里頭,就對未知的未來充滿擔憂。
往往越追求“安全感”,往往最后卻得不到。
故事雖然有一個啼笑皆非的結(jié)局,給了女主一個“妥善”的安排。
然而,這一切真的重要嗎?
或許,該發(fā)生的還是會發(fā)生,該擔心的還是該擔心,該焦慮的還是該焦慮。
畢竟,故事里頭給出的那些“誤會”,都抵不過老公的一個下意識所出賣的“疑點”。
比爾默瑞出演風流的老頭,一點沒有違和感。故事可以說靠著比爾默瑞串成基本線。
這個老頭,有不少缺點。
但女主個性里頭的擔憂、猶疑、焦慮,或許就需要老頭這么毫無顧忌的推一把。
又有多少女性在“不敢求證”的惶惶中越發(fā)的焦慮而找不到出路。
說來就來的中年危機——《觸礁》
今天聊聊電影《觸礁》。
片名On the Rocks(2020),別名巖石上。
世上的爸爸都疼愛女兒,一直都將自己的女兒當做小公主看待,而且都希望一直這么寵愛下去。替孩子吃苦、替孩子趟雷更是義不容辭不在話下,畢竟這都是寫在基因里的祖?zhèn)鞅灸堋?/p>
《觸礁》里就有這樣一位老爹,哪怕自己已是白發(fā)蒼蒼,也要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年犯過的錯趟過的雷都傳授給女兒,防止孩子吃虧受騙。
故事里的勞拉是一名家庭主婦兼作家,每天在家?guī)е鴥蓚€娃上學,還要向出版社供稿小說。
勞拉的老公迪恩是一名事業(yè)剛剛起步的商務人士,每天職場奔波疲憊不堪,但在僅有的休息時間內(nèi)對家庭還是很上心。
勞拉的老爹費利克斯是一名退休富商,退休后閑來無事,開始找小棉襖嘮嗑逛街玩。
費利克斯本人是一位風流成性、四處留情的紈绔子弟,年輕時絲毫不避諱自己的出軌事跡,還為自己到處沾花惹草找了不少理由。
資深出軌專業(yè)戶費利克斯嗅到女兒有一點兒不開心,于是以己度人,開始向女兒灌輸丈夫出軌的思想。
費利克斯打著大男子主義旗號,將自己出軌上升到物種起源、種族延續(xù)的高度,同時又極度雙標,將疑似出軌的女婿釘在恥辱柱上,私家偵探、親自盯梢無所不用。
原本十分愛丈夫的勞拉,在老爹親身示范下開始動搖,漸漸相信了費利克斯的歪理邪說。畢竟男人最懂男人,尤其是一個滿腦子騷操作的資深出軌者。
勞拉在老爹的慫恿和陪伴下,開始了私家偵探一般的生活。兩人試圖通過蛛絲馬跡抓到迪恩的把柄。
在這場鬧劇中,夾雜了男人、女人都存在的中年危機。女方因為長期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漸漸感覺失去了對生活、對丈夫的掌控。男方則忙于事業(yè),疏于與妻子交心交流。兩人還要共同面對來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壓力,喘口氣都覺得很難。
就這樣,中年危機的人們在一點點想象中的缺口中看到了改變的機會。仿佛一夜之間,出軌成了打破平靜生活的奇點。一場看似啼笑皆非的鬧劇就此上演。
故事最終如何收場留給觀眾自行觀看。
總體來說,《觸礁》故事比較普通。影片采取了一個較為溫情的方式討論了父女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伴隨著戲劇性沖突,當事人找到了一種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勞拉個人意志還不夠堅定,又有點兒得隴望蜀,被老爹忽悠忽悠就上了說走就走的賊船。
影片用大量筆墨描繪勞拉的心理過程,如果觀眾能夠感同身受的話,那么大概率也遇到過類似問題。內(nèi)心的焦躁不安根源還是對生活充滿了恐懼和無力,仿佛一切都在失控邊緣?!队|礁》給出了一個頗為積極的解決方案,放心大膽的相信對方,相互提供一個港灣,結(jié)局總會很美好。
就演員們的表現(xiàn)來看,《觸礁》是依靠比爾·默瑞撐起來的一部影片。他一出場就自帶笑果,舉手投足之間盡顯渣男本色。
并不討喜的角色費利克斯經(jīng)過比爾·默瑞的演繹,反而變得招人喜歡,甚至他那些胡說八道的歪理邪說,觀眾們也能不由得點頭贊同。這就是演員本身的魅力。
片中有一段一段小插曲十分有趣,果真是老美社會的真實寫照。
白人父女在街頭闖紅燈被警察攔下,老油條父親靠著套套近乎就能讓美國膝下有黃金的警察化身人民警察,幫忙推車,招收送行。
想象一下,如果是黑人開著汽車被攔下,《觸礁》的故事基本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說來就來的中年危機,
說走就走的抓包之旅。
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guān)注:妙看影視
說起好萊塢當今的“星二代”,索菲亞·科波拉可能是最符合其定義、卻又最不會被歸入此類的人選之一。
說她符合“星二代”的定義,是因為她來自被稱為“好萊塢肯尼迪家族”的科波拉家族,索菲亞的父親正是新好萊塢大名鼎鼎的導演弗朗西斯·德·科波拉,她本人就出演過父親著名的《教父》系列(并且拿了一個演技類“金酸莓獎”被大眾嘲笑,于是轉(zhuǎn)執(zhí)導筒),她堂兄則是后來改姓的奧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凱奇。
尤其是在父親擁有兩座金棕櫚、兩座小金人和無數(shù)獎項提名的輝煌成就的情況下,索菲亞似乎注定出身于名人光環(huán)的籠罩之中。她作為電影人和時尚界的過分密切關(guān)系,她在父親名作中的糟糕演技,似乎都注定她會成為一個“強捧之恥“。
可是,若索菲亞·科波拉真的像絕大多數(shù)隕落的“星二代”一樣,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墜入平庸的宿命,
那如今圍繞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紛紛議論根本不會存在,她與A24合作出品的新作《觸礁》也更不會受到影迷們的殷切期望。
事實上,“平庸”是無論如何不能用于形容索菲亞的,因為她的作品總是受到最為兩極的評價;
而即使是最厭惡她作品的觀眾,也必須承認,她甚至比她的父親更脫離好萊塢主流,更“特立獨行”,這一點從索菲亞的處女作《處女之死》便能略窺一二。
多年以后,索菲亞回顧這部當初僅用不到一個月就草草拍攝完成的處女作時,她坦白稱,《處女之死》的初剪版極其糟糕,糟糕到她甚至后悔拉著一幫人陪自己拍這么一部電影。
但是,當《處女之死》以最終成片的姿態(tài)空降1999年的戛納電影節(jié)導演雙周單元時,迎來的卻是媒體的一致好評。
它改編自美國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說,透過一群青春期男孩的視角,回憶美國七十年代的一家人的五個女兒相繼自殺的奇詭事件。
雖然影片中包含有對父母控制欲、男性凝視、青春期憂郁的深入刻畫,但在筆者看來,《處女之死》卻絕不(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嚴密的、基于現(xiàn)實議題的寓言故事。
如果以這種眼光去審視此片,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五個女兒自殺的動機非常牽強,完全構(gòu)不成對現(xiàn)實的控訴,許多觀眾甚至因此認為,影片非?!俺C情”。但是,若更換視角,這反而成為《處女之死》最為特別之處。
讓我們回顧影片開場的一串蒙太奇——陽光穿過樹葉這樣的社區(qū)自然景觀與小女兒浴室自殺的鏡頭在冰冷的旁白中被組接在一起,從這一刻開始,電影就已經(jīng)確定了一種虛幻得近乎夢境的主基調(diào)。
之后,隨著小女兒的死亡,一種不可理喻的頹廢傾向開始蔓延。我們更不能忘記這一旁白的敘述者是一群男孩,因此,整個故事可以理解為男孩對模糊與混沌的回憶的一次補全。
他們在見證了神秘的自殺事件之后,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拼湊真相的碎片。
也就是說,自殺事件本身甚至已經(jīng)不是完全的重點,重點在于對往事進行回溯、猜測與重構(gòu)。
這使得影片的情節(jié)都在回憶的朦朧中變得曖昧、不確定,電影由此獲得了“秘密”的延伸空間,嚴肅的主題被取消,代之以充盈的情緒。
若要在當代電影中為《處女之死》尋找一個坐標,那么筆者會選擇丹麥名導拉斯·馮·提爾的《憂郁癥》,
同樣暗流涌動的敘事魔法,同樣的綠色的、不可名狀的憂郁氣息,同樣躺在月光籠罩的草地上的克斯汀·鄧斯特……
而影片中那種模糊真實與虛幻的糜爛的青春歲月以及其間發(fā)生的種種奇異事件,則令人聯(lián)想至美國獨立導演哈莫尼·科林的《奇異小子》和《春假》。
當然,索菲亞繼承了其父對于影像的美學直覺,因此《處女之死》的場景建構(gòu)、攝影和表演都是相當富有詩意和生命力的,這與文本所透露的死氣形成了抵抗之力,進一步將電影卷入矛盾的漩渦。
在《處女之死》之后,索菲亞相繼拍攝了《迷失東京》和《絕代艷后》,完全確立了她在世界影壇上的天才新人的地位。
前者作為她最負盛名又最有觀眾緣的作品,不僅發(fā)掘了斯嘉麗·約翰遜這位后來的漫威女神,更使得東京這座霓虹閃爍的大都市從此與異鄉(xiāng)人與孤獨等母題再無法分割。
但是,在筆者心中,《迷失東京》并不能算做索菲亞·科波拉最好的那一檔作品,因其劇本首次由索菲亞獨立完成,顯得有些稚嫩和功利,因此情感線索和氛圍的鋪設與構(gòu)建也相對比較生硬。
《絕代艷后》則是索菲亞和鄧斯特的又一次合作,聚焦法蘭西王后瑪麗·安托奈的傳奇一生,這是索菲亞對年代戲的初次嘗試。
在接連三部電影問世后,索菲亞·科波拉的創(chuàng)作風格已經(jīng)基本成型。
她以細膩和別致的視角觀照各個階級、各個時代的人們心中的情感與欲望,并將其與特定的時空、歷史、地域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精美的影像和表演在影片中總是有著相當?shù)闹亓俊?/p>
然而,在索菲亞在好萊塢一步步崛起之時,在大洋彼岸的柏林,另一群藝術(shù)家也在逐漸摸索著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他們就是如今在三大電影節(jié)的主競賽中大放異彩的“柏林學派”。
新千年的第一個十年,夏娜萊克拍出了《馬賽》,佩措爾德拍出了《耶拉》,瑪倫·阿德拍出了《完美第二對》,烏利胥·柯雷拍出了《窗戶周一到》。
在《在某處》之前,索菲亞·科波拉與柏林學派眾作者的聯(lián)系恐怕只是他們同樣關(guān)注人的微妙情感在特定地域中的變奏,但《在某處》則幾乎和柏林學派有著一樣的氣質(zhì)和結(jié)構(gòu)。
《在某處》可以說是索菲亞·科波拉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次重大轉(zhuǎn)型,最為明顯的是她徹底拋卻了好萊塢情節(jié)劇式的傳統(tǒng)敘事體系。
僅針對題材和主旨而言,《在某處》幾乎是《迷失東京》的一次復刻,都是關(guān)于好萊塢演員的生活中的不為人知的孤獨一面,也正因如此,許多人指責索菲亞“重復自我”。
但事實卻遠非如此,若仔細對比兩部電影,我們會發(fā)現(xiàn),《迷失東京》仍然是基于“異鄉(xiāng)愛情”這一情節(jié)劇概念展開的一個走向明確的愛情故事,但《在某處》中,觀眾所看到的卻是斯蒂芬·多爾夫與艾麗·范寧所飾演的一對父女的生活。
一切情節(jié)上的設計和編排都被有意識地摒棄,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隨意的日常碎片的組合,幾乎不存在真正的開始與結(jié)束,只有日復一日的生活圖景。
在《迷失東京》中能輕易感知的那種刻意完全被消解在純粹而不露痕跡的自然主義氣息中,充斥著強烈的私人屬性,人物、情節(jié)、場景、臺詞,沒有任何是功能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松散與自由。
電影的表現(xiàn)方式變得前所未有地沉著冷靜,在《處女之死》《迷失東京》中隨處可見的情緒化的攝影方法,變?yōu)榱斯潭C位的長鏡頭,影像美學從“被創(chuàng)造”演進為“被提煉”,提煉的對象是日常空間的置景、動作、聲音等等,即使是一個視線牽動的正反打都變得重要而美麗,這和柏林學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話,那么可能是柏林學派的電影寫作對象更加底層,因而也更貼近平常人的生活,而索菲亞·科波拉所關(guān)注的則永遠是精英階層。
但這不正是她的真誠的體現(xiàn)嗎?她所寫作的就是她熟悉的——掌聲之中的孤獨、百無聊賴的奢靡。
幸運的是,《在某處》這樣本不討喜的私人電影,卻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受到了當年的評審團主席昆汀·塔倫蒂諾的青睞,捧得了最高榮譽——金獅獎,索菲亞·科波拉也因此迎來了導演事業(yè)的頂峰。
對于筆者而言,這部電影也當之無愧是她的最佳之作。
而在此之后,她的創(chuàng)作開始滑向低谷,經(jīng)歷了《珠光寶氣》與《一個很穆瑞的圣誕節(jié)》的雙重失利之后,索菲亞·科波拉向類型電影和流行文化的進軍基本宣告破產(chǎn)。
2017年的《牡丹花下》雖然為索菲亞贏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但她因此受到的質(zhì)疑與批判之聲甚至蓋過了獎項的本身的榮光。
直到今年剛剛面世的新作《觸礁》,索菲亞·科波拉才宣告正式回春。
在索菲亞的為數(shù)不多的作品序列中,《觸礁》無疑是特別的,但它的特別卻正是因為它的“平庸”,在她一貫的“特別”中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觸礁》的故事非常簡單,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個女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丈夫可能不忠,與她的父親一同調(diào)查真相。
這聽起來就像是如今最主流的情節(jié)劇的情節(jié),甚至像是某部家庭題材美劇的其中一集。
別忘記,即使是在最受人唾棄的《珠光寶氣》中,索菲亞·科波拉都從未貼近過好萊塢主流;
而作為年代戲的《絕代艷后》、《牡丹花下》,也都采用了與眾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它們完全區(qū)別于好萊塢的同題材影片。
而《觸礁》,至少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任何棱角,工整、精致,完全不像是叛逆的索菲亞·科波拉的作品,倒是像Apple TV與A24在流媒體大數(shù)據(jù)導向下制作的工業(yè)產(chǎn)品。
當然,這并不完全是一種指責,因為《觸礁》的文本寫作的完成度,即使放在類型片的維度中,也是頂尖的水準。
它在工整的大前提下做到了絕對的恰到好處和無懈可擊,幽默與嚴肅的平衡、懸念的掌控、情感的鋪墊與宣泄、人物與人物關(guān)系的塑造與呈現(xiàn),每一步都精準而有力。
但《觸礁》僅僅止步于此嗎?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情節(jié)劇佳作嗎?并不盡然。
首先,無可否認的是,索菲亞·科波拉自從《在某處》之后便練就的,從日常生活影像中提取美學效應的本領仍在。
這一本領在《牡丹花下》的年代戲情境中異化成了某種被華麗的服飾與布景所限制的空洞審美,但當時空回歸至現(xiàn)代都市,影像捕捉的敏銳度再次回歸,視覺細節(jié)與其文本高度匹配。
基本上,僅針對影像層面,《觸礁》就是素材組織更加緊密、更有邏輯的《在某處》,當然這樣的緊密度一定程度上折損了直接的影像美學。
但別忘了,自然主義并非索菲亞·科波拉最開始擅長的,在《在某處》獲得成功之前,她還曾游走于浪漫主義與神秘主義的影像風格中,《處女之死》就是一個典例,上文早已稱贊過該片攝影中飽含的情緒、詩意與生命力。
這一傾向在《在某處》中被壓制,如今卻重新被喚醒,虛構(gòu)的美學摻入了真實的生活影像中,電影變得如此流淌與圓融。
其實《觸礁》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的文本過于完美,以至于所有起承轉(zhuǎn)合都嚴絲合縫,因此毫無視聽施展手腳的空間;
它太過精煉,以至于索菲亞·科波拉所擅長的那些只能作為注腳,而不能像別的作品一樣逐漸喧賓奪主。
而在文本層面,《觸礁》最讓觀眾失望的一點,可能是它過于樂觀,因此索菲亞最能讓觀眾投入共情的那種憂郁和頹廢的氣質(zhì),在電影中幾無展現(xiàn)的可能。
她最好的作品,如《處女之死》和《在某處》,都是由這樣的情緒氛圍所驅(qū)動,在存在主義式的空虛中漫游,從電影中滿溢而出的曖昧、混沌和不確定性正是她的魅力源泉。
如《處女之死》中被模糊的動機和事件的因果邏輯,《在某處》中由手機短信所提示的暗線,都屬于此類設計。
但《觸礁》卻受其文本的嚴絲合縫所限制,無法擁有任何不能被看透的“秘密”,這多多少少使得索菲亞·科波拉的作者性有所喪失。
但無論如何,《觸礁》雖然缺少一點靈氣,但它的精巧依然讓它成為絕對值得一看的作品,
畢竟《觸礁》很可能是索菲亞·科波拉目前為止最優(yōu)秀的文本之一,若以文學形式表現(xiàn),恐怕會成為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說——當然,這似乎也成了一道自設的絆腳石。
穩(wěn)扎穩(wěn)打的懸疑謎底居然什么都沒有?好像一個精美的禮品盒,帶著激動一點點拆開,里面居然是空的。
花心老父親的言辭雖然頗具渣男氣質(zhì),但充滿有哲理。這么有哲理的話,如果沒有證明出什么結(jié)論,是不是有點沒有意義?難道就是通過反差來證明一個老渣男邏輯的無恥?
可能一切沒那么簡單,不然送家用電器的直男老公怎么結(jié)尾突然換風格了?難道是圣靈感孕?會不會是老父親為了保護女兒和女兒的婚姻,私底下敲打過女婿,自己背下黑鍋?理由除了結(jié)尾禮物的不合理之外貌似還可以有如下:
1. 花心男人最懂花心男人,女婿老實不老實根本瞞不過狐貍一樣的老岳父,更何況老岳父不是沒有做功課,請了人跟蹤拍照片,只拍出一堆生活照?
2. 老公行為詭異,老婆第六感爆發(fā),十有八九就是有問題的。不然手機密碼更換,被對方用手機緊緊張張,被問Fifi一起出差尷尬成那樣,等等這些就說不通了。
3. 老公與Fiona坐出租車一起走了,沒有下文。老父親為啥把車開的那么囂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藝術(shù)家精神附體?
4. This happens in NEW YORK, NEW YORK, 欲望之城,燈紅酒綠,連女兒同學的媽媽都在“追求真愛”,只有女主是生活在童話故事里嗎?不然電影名字也成反差了。
不過無論電影本身是真是假,真實的婚姻雖然沒有那么多陰謀論,但一定也絕非那么簡單。
索菲亞·科波拉的新電影《觸礁》(On the Rocks)應該是她的作品中最清湯寡水的一部,雖然先天條件仍然超好,她自己編劇、執(zhí)導,Bill Murray主演??撇ɡ瓕ο矂⊙輪TBill Murray情有獨鐘,大致相當于在自己杰出的父親之外又一位心有靈犀的年長男性。十幾年前兩人合作過《迷失在東京》,前幾年還拍過一個圣誕特別節(jié)目,現(xiàn)在是第三次主要合作。
故事中曼哈頓SOHO的年輕媽媽Laura擔心丈夫出軌,她首先尋求Bill Murray扮演的父親Felix的幫助。打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女兒,“不要向任何男生交心,直到結(jié)婚你都是我的女兒,結(jié)婚以后也還是?!碧魬?zhàn)在于父親一生保持著系統(tǒng)性出軌的習慣,女兒找他咨詢有點像找江洋大盜請教防范小偷的經(jīng)驗。
父女之間的對話剛開始定位極高。面對Laura的質(zhì)疑,F(xiàn)elix將不遵守單一配偶制歸因于人類進化的剛性需求,但這場探討在電影中缺少持續(xù)開展的空間。我的感覺,實際上這部作品意在表現(xiàn)孤獨和倦怠,不是深山老林里獨處、白天沐浴日光晚上沐浴月光的孤獨和倦怠,而是親人朋友同事環(huán)繞、終日忙碌奔波時候的失魂落魄。
在東方文化的語境中,女兒通常會被描述成父親的貼心小棉襖。但在索菲亞這部為父親節(jié)量身打造的溫情小品里,事情似乎正好反過來:父親才是女兒生命里的英雄或者救兵。相對于這個浪漫又風趣、且透徹到有些「吊兒郎當」的老爸,女主角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兒。盡管她已經(jīng)與雄性眼中的雌性品質(zhì)漸行漸遠,但她依然需要男人為她的努力點贊,依然需要女人投來的羨慕目光,也依然需要「博學」的父親為她即將《觸礁》的婚姻生活出謀劃策掌控航向。最終在這對父女胡鬧式的冒險中,亦在索菲亞近些年寫過的最佳劇本里,女主角似乎也認識到了兩性在應對愛情過期這個中年危機時的差異:女人想著如何繼續(xù),而男人則想著如何重新開始。對于這個已為人母的女兒來說,父親的遺產(chǎn)不是他的花心,不是他的眼界,而是他的自信。那自信高亢而張揚,有如撩人的口哨。
可以部分彌補Bill Murray沒演過Woody Allen電影的遺憾了。
質(zhì)感宛如那些名導拍攝的廣告片一般,現(xiàn)在的她,究竟是大智若愚,還是大愚若智?為流媒體拍攝不使真招兒,還是說重拾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導向的最大公約數(shù)所代表的過去,已經(jīng)是她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
請問bill murray為什么不是我爸爸
Ahhh~Sofia Coppola最好的作品都是為Bill Murray寫的(奧斯卡最佳男配預警
這個劇本很好啊,輕盈,但每個人物都有完整的傳記,互相微妙的需要與被需要的張力也很細膩;當然尤其是父女之間咯,終于又有一個細膩的父女故事,他們相處的vibe我也很有共鳴,最安心又總想逃開(總有各種耿耿于懷的過去…科波拉的劇本總是結(jié)尾有點單薄,不能推著故事再上一程,這次以反高潮的方式也還可以接受吧。女主的表演弱了點。What happened to you? You used to be fun.
比爾·默瑞讓這個片子有趣了一半,順便說一句好喜歡索菲亞·科波拉啊雖然她一直在拍爛片哈哈哈哈。
每次看sofia coppola的片之前:好像有點意思,看完后:以后不太想看她片了。
一種富婆努力在生活中找點煩惱因為沒有沖突沒辦法寫劇本然鵝生活實在是太美滿了所以真的沒啥煩惱的即視感。哎??赡苁橇w慕使我丑陋吧。?? 另外節(jié)奏巨差,前面一小時和最后半小時完全割裂。
好迷人的紐約
挺好看的,科波拉拍了一部喜劇版的“在某處”??蓯?、迷人又有點病態(tài)的父女關(guān)系,“你出生后就是我的,直到你嫁給一個男人。在那之后你依然是我的?!北葼枴つ鸬谋硌輿]得說。嗯,看到“蘋果原創(chuàng)電影”的片頭時被震了一下~
托尼厄德曼沒有迷失紐約。同樣是父女關(guān)系,觸礁比托尼來得輕松,也相對輕巧太多,索菲亞科波拉年紀輕輕,就幾乎想犯懶地朝著伍迪艾倫式紐約小品的方向去走。當然,觀眾可以說她遠沒資格開始舉重若輕,雖然伍迪爺爺也從來不重,卻比這個導二代更能抓生活韻味。這個抓奸鬧劇實在簡單,也因此隨便掰扯下,就很容易流暢起來,也因此不再可能擁有迷失東京的迷離氣質(zhì),即便海報都照著那去做。
Tasteless binary content but Bill Murray is real cute
It must be very nice to be you. 真正的明星并不需要act而是需要be,比爾莫瑞正是這如此。沒有他整個影片就是一個令人無法忍受的上流社會的沒事找事、無病呻吟
三星半。這顯然不是驚艷之作,卻有一點不那么絮叨的伍迪艾倫味兒。故事中最惹人羨慕的無疑是父親了,搞著藝術(shù)品買賣,一輩子都在享受生活,自信自在得令人生妒。
輕松+愉快,反高潮。
小清新為啥不能是大才?能把一個疑似出軌故事拍得這么浪漫舒適,好久沒在電影里見到如此迷人的紐約了
故事的內(nèi)核沒有什么驚喜之處,無非是婚姻危機加上科波拉自我投射的創(chuàng)作危機,再注入一些父女關(guān)系和解,勝在拍得足夠短小輕盈,紐約這座城市也是太適合上演都市小品,不自覺地就能讓觀眾chill下來,比爾·莫瑞這個活寶也支撐了影片大半的樂趣,比較可惜的是丈夫疑似出軌這條線索,前面種種跡象加表演都指向了必然的結(jié)局,可最后好丈夫反轉(zhuǎn)很是牽強,應該也就是想為這個平淡故事增添些懸疑元素罷了。
對索菲亞·科波拉的這部電影太失望了,作為A24的第一部流媒體電影,她連一成的導演功力都沒有使出來,就是拿著大數(shù)據(jù)干了一個平庸的行貨,就連A24以往片子極致個性的攝影風格都沒有。如果不是老搭檔的表演可以救場,這片子就徹底的災難了。
蘋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