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要我學(xué)會快樂
成熟,不是市儈,不是庸俗,不是學(xué)著自嘲或憤世,不是學(xué)著妥協(xié)或偏執(zhí),而偏偏是ponette側(cè)過笑臉倚在車座,說,她要我學(xué)會快樂。
一個半小時,看這純真的臉龐時而掛滿淚水,時而郁郁寡歡,心也一直揪得死死的,最后那抹笑,卻能化解所有憂愁。
她要我學(xué)會快樂。
當(dāng)有天,學(xué)會愛自己,學(xué)會慰藉自己的悲戚,學(xué)會用笑容沖散陰霾,用熱情溫暖寒冷,學(xué)會不讓關(guān)切自己的人擔(dān)心,那大概才叫做成熟。
倘若ponette就這樣揪著臉龐過完一生又會如何?大概我會開始痛恨她那張精致可愛的面龐了,大概她在天國的母親也會抑郁不得吧,她那一天的陪伴,大抵也就顯得非常不值了。
有些人的不快樂是真實的,而有些人的不快樂卻仿佛樂在其中。僅此祝福所有沉溺在悲傷中的朋友都能學(xué)會快樂,懂得成熟。
2 ) 我們的疑惑需要被安置
剛一開幕,爸爸就在4歲的波特奈面前數(shù)落媽媽的笨,自己喪命還讓她受傷。同時讓她發(fā)誓要活得好好地。這樣的方式無法讓波特奈接受媽媽去世的消息。
去到姨媽家,和表姐表弟生活在一起。姨媽說到了耶穌復(fù)活的故事以圖使小波特奈順利接受媽媽去世的事實,卻經(jīng)不起波特奈的重重追問,最終以“媽媽回不來”了這么一個生硬單薄的事實勸告。
去到寄宿學(xué)校,“上帝的女兒”告訴她只要成為上帝的女兒,就能和上帝對話,于是她硬著頭皮去承受所謂的考驗。最后,在墓地里,媽媽出現(xiàn)了。媽媽說,來不及跟她說再見,她已經(jīng)是死的狀態(tài),不能再回來了。小波特奈說,那我們一起躲起來吧,可能他們不會發(fā)現(xiàn)的。媽媽三言兩語,最后勸慰她,要學(xué)著快樂。于是在電影結(jié)束時,她露出一個堅定的微笑,對爸爸說,媽媽讓我要學(xué)會快樂。到這里,小波特奈終于走出了媽媽死亡的陰影,接受了那個她一直沒辦法明白的事實。
如此一分析,這部電影成了象征主義。然而,這也是電影慣用的手法,只有能拓展意義的電影,才得算得上是好電影。
即使再理智的人,也有一根筋的時候。當(dāng)我們的疑惑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它的遺體就會腐化,滋生出各種各樣的病菌,脆弱、偏執(zhí)、坍塌、逃避……有一句話說,明白了一切,也就原諒了一切。雖然生活或個人,從來不背負上為我們解釋的義務(wù),但是活著、累著、前進摸索著,我們就難免遇上各種各樣半路殺出的塵世煩擾,他們消耗轉(zhuǎn)移我們的斗志、精力和激情,讓我們?nèi)缋ЙF一樣盲目地掙扎,當(dāng)困擾達到入心入肺的深刻時,對疑惑的安置,就是我們的強心劑與鎮(zhèn)靜劑。這種對疑惑的安置,用電影本身的劇情來說,是用真誠打動上帝的信仰與血緣之愛。所以它不必是一條“科學(xué)之道”,不必是合情合理的解釋。
順著電影來說,小波特奈的形象揭示了這樣一種初始的狀態(tài),我什么都不懂,外界的任何說法都可能動搖膨脹我的疑惑,我被疑惑緊緊捆綁,無法動彈(小波特奈沒有興致參加同齡人間的游戲、談話,她已經(jīng)從該有的生活中退場,沉在疑惑與悲傷中無法自拔),我需要的是一種能讓我接受的解釋,我需要一種溫柔的方式來安置四處亂撞的疑惑。
到此,電影傳達的意義已經(jīng)可以四面八方地拓展了。
3 ) 小孤星
失怙,一般人難以感同。隨她去,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天堂,不會向每個失怙的孩子四門大開!
失怙,一般人難以感同。隨她去,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天堂,不會向每個失怙的孩子四門大開!
失怙,一般人難以感同。隨她去,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天堂,不會向每個失怙的孩子四門大開!
4 ) 《小孤星》
雅克·杜瓦隆 Jacques Doillon在兒童青少年題材的劇本創(chuàng)作真是有自己的一套,加上對4歲薇朵兒·希維索 Victoire Thivisol超乎想象的調(diào)動,一部很奇妙的電影。
當(dāng)然影片中Ponette及其同齡人內(nèi)心世界的表現(xiàn)也反映了東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就如同拉爺12歲就開始讀尼采,我們什么時候開始愿意讓孩子從小接觸自己文化體系的好東西,我們農(nóng)耕民族也能出電影大師。
5 ) 小孤星
一部看了一次之后總也不敢再看第二次的片子,讓一個年僅四歲的小女孩出演這樣的角色感覺還是挺殘忍的,雖然她憑借此片獲得了當(dāng)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后。
四歲的小女孩居然能演出那么復(fù)雜的感情,當(dāng)然個人表示對于孩子們的對話也是有點點質(zhì)疑,并不是很了解國外的教育,但是那么小的孩子就談?wù)搯紊?信仰之類的話題,還是覺得有點不切實際。
孩子們眼中并沒有死亡的概念,她只是覺得媽媽去了天堂,還是可以回來看她的,她相信奇跡會出現(xiàn),世間有那么多的傷痛困惑,卻也依舊有值得開心,值得相信和愛的事情,在同樣的遭遇和恐懼面前,也許成人對孩子的需求遠大于孩子對成人的依賴。
小女孩演繹的太好,真的就像天使一樣,看她一哭,我都跟著悲傷到想流淚了
6 ) 被留下的我們獨自悲傷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在為逝去者而流淚,而是在為被留下的自己而悲傷。
四歲的小女孩無法明白死去是一種什么樣的概念,在她的理解中,媽媽只是去了一個叫天堂的地方,隨時都可以回來看望她。
她說,媽媽在天上,身邊有七彩的牛羊,媽媽有座城堡,金瓦紅墻,我晚上和媽媽住在那里,白天才在這里,我更喜歡晚上。
她獨自躲到?jīng)]有人的地方,說,大家都走了,你可以來了,為我而來。
她念著兒童間戲耍的復(fù)活咒語,對著天空喊,媽媽,你會回來嗎?
當(dāng)她聽說成為上帝的女兒可以通過上帝跟媽媽說話時,她第一次露出了微笑。
然而不管她如何努力,上帝仍然沒有同她說話,夜深人靜的時候,她開始哭著祈禱,全能的上帝,你知道我媽媽死了,她在你那里, 我想跟媽媽說話,我試過不行,她都不回答,讓她跟我說話吧。
第二天,她逃了課,躲在房間里祈禱,全能的上帝,希望你已經(jīng)告訴媽媽我的祈禱,為你而祈禱,也是為她。我沒事,我在床上等,這樣就沒人會看見。
但是無論是上帝還是媽媽都沒有回答她。
小朋友告訴她,一個人的媽媽死了,是因為小孩太壞。她嘴上說著自己不壞,但到了晚上,她說,我想死,我想從此消失,去媽媽那里。
她獨自跑到墓地,用稚嫩的雙手扒著墳上的土,喊著,媽媽,我來了。
當(dāng)然,最后小女孩并沒有死,人在某些時候會有一種奇特的自我治愈的能力,小女孩在墓地看到了媽媽最終來找她并告訴她自己永遠再不能來看她了。終于,她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她說,媽媽要我學(xué)會快樂。
就是這么的一個故事。
四歲女主角奪得威尼斯最佳女主角,真強~~
實際上沒看完。大約看了五分之三了。不敢再看下去。怕哭得停不了。其實還有對片中孩子們的對話有些質(zhì)疑,是不是外國的小孩真的比我們國家的成熟?才四五歲的年紀(jì)就會談?wù)搯紊怼⑿叛鍪裁吹??是不是?dǎo)演強加的。以大人的思維來模仿小孩口吻說的。
演的真好 上帝愛她
4歲小女孩兒比周董演戲好一百倍,看來演戲還是要靠天分。片子不錯,但是讓4歲小女孩兒演這種戲挺殘忍。
小姑娘的演技真是天分十足。緩慢克制又滿載感情的鏡頭運用總是讓人想起楊德昌
Ponette可憐又可愛,不能接受母親的離開,她用自己童稚的努力希望媽媽能回來。她的表弟表妹也都十分可愛,三個小孩撐起一臺戲。
朱的推介,女孩可愛得叫人心也融化,看她哭我便要哭了
J'apprécie l'effort de Doillon lors d'écrire le scénario pour que l'accident de sa mère et d'autres infos soient indirectement racontés aux spectateurs. Mais pas parfaitement fait. Trop d'infos non pertinentes qu'il aurait d? perdre pendant le montage. Belle musique.
《濃情巧克力》→薇朵兒·希維索→4歲的薇朵兒憑借《小孤星》(Ponette)獲當(dāng)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成為電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后→《悲憐上帝的小女兒》→聯(lián)想到蘆田愛菜的《再見我們的幼兒園》和《看上去很美》→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影帝,就是憑借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獎的17歲的夏雨。
非常令人厭惡的電影,惺惺作態(tài),刻意獵奇。強迫孩童表演出不屬于他們年齡的 成熟。
小姑娘表演確實厲害,而且全片幾乎都是孩子之間對戲,無引導(dǎo)的情況下做成這樣真的是要天賦啊
有些小孩兒煩死人,有些小孩兒是天使。
一開始我在片子的比例到底是1.35:1還是1.66:1上糾結(jié)了很久。最后終于確認這部原來應(yīng)該是1.66:1的片子在轉(zhuǎn)成碟子的時候應(yīng)該是被切割成了1.35:1,以至于被來就特寫跟拍鏡頭多的被切的不太成樣子。情節(jié)最小主義,這孩子演的啊。導(dǎo)演怎么調(diào)教的啊。我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之后就再也再也見不到。母親的出現(xiàn)有點意外,總算是能有溫情的結(jié)局。
故事非常簡單,一場車禍中失去母親的小女孩從此也失去了笑臉,她日夜向上帝祈禱想要再見到母親。年僅四歲的Victoire憑借片中令人心碎的表演獲得了第53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最佳女演員,邁克爾皮特和斯嘉麗如果有小孩估計長這樣。啊突然想到我媽也是96年出車禍的,如果失去了母親,與童年相伴的只剩下鬼魂和幻覺。
吐口水.....來讓你....永遠不死. 那小孩是怎么演的啊???
這世界有那么多傷痛,困惑,自相矛盾,可依舊有那么多值得相信,值得愛,值得快樂。在同樣的恐懼面前,也許大人需要孩子要遠多過孩子需要大人。電影結(jié)束時,仿佛聽見小波奈特在耳邊說,不要怕。
“上帝就回來看他的朋友了,我何止是朋友?!薄拔覡敔斁蜎]回來過”,“那是因為沒人等他”。 用4歲小朋友的視角揭示信仰,死亡,等待,快樂,堅定。。。。。不跟別的大片拼yy,溫情的讓人不敢直視。
這片也太好了吧,關(guān)于喪失的主題,兒童如何走出喪親的悲痛,求助親人,求助宗教,不過終須要靠自己,靠著愛與溫柔,與最愛的媽媽作別。小女孩神演技,一舉一動,真實自然。拍這片的導(dǎo)演們也太殘忍了吧,讓孩子觸動這么大的情緒……四星半
一個人離開了我們,但是有關(guān)他的記憶會將他留在我們身邊。忘記是需要時間的。最后的十分鐘解開了糾纏小波奈特80分鐘的悲傷和痛苦,也讓我們理解了原來最愛我們的人會希望我們學(xué)會快樂。活著就是為了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不再為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哭泣或者悲傷,不害怕生活,不忘記歡笑。
不像在看電影,倒像是在看紀(jì)錄片。家里面本就有一個小16歲的弟弟,再加上當(dāng)了小學(xué)老師,每天和三四年級的小朋友打交道。你知道當(dāng)我看到影片中失去母親的小女孩委屈難受、不知所措、滿含淚水但又清澈真誠的眼神;以及別無他法,向上帝求助,寄希望于媽媽能像耶穌一樣復(fù)生時的種種舉措時,我也哭得好難受,好想去抱抱她。這部片子讓我記住的不是四歲的威尼斯影后,而只是一個單純的思念母親獨自流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