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埃托爾·斯科拉 索菲婭·羅蘭、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約翰·沃儂、弗朗索瓦絲·貝德主演
導演開篇用了一串很長的特寫鏡頭(這也是意大利電影史上最長的特寫),來講述發(fā)生在1938年的三月,希特勒來到羅馬參加高峰會議(鼓吹法西斯主義)的一天的故事,將觀眾的視線帶進了家庭主婦安東尼泰的家中,她的手臂上正搭著剛熨燙完的衣服,手里拿著一杯剛煮好的咖啡來到臥室遞給她的丈夫,安東尼泰的丈夫更是一個忠實的法西主義者,當天自然是張羅著家中所有的孩子前去觀禮,只有安東尼泰被留在了家中,作為家庭主婦她必須留下來料理家務。然而這狂熱的一切似乎與安東尼泰無關,在枯燥的婚姻與蒼白的生活中她邂逅了鄰居加布里埃爾,這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男女在那個充斥著法西斯氛圍的意大利,他們從初識到曖昧到激情到熱情褪去回歸冷靜,也是特殊的一天,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
斯科拉的鏡頭向來銳利而深刻,羅蘭和馬斯楚安尼的對手戲更是讓人期待。人們向來喜歡將事物一分為二,在粗暴的兩分化的時代下,在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對立沖突下,人內心中的細膩情感又該何去何從。因為在任何時代,感性的東西永遠不能被是或不是所定義。
另:一切的起因源于那只出逃的鸚鵡,它逃離了安東尼泰的家,來到了對面的那棟加布里埃爾所在的公寓樓——正當他考慮自殺時。
“相遇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只需要跟隨一只從陽臺離家出走的印度黑鳥,就敢于在更高的露臺上,在陽光下曬千的床單中,用心的顏色照亮褪色的天空”。
這就是安東尼泰與加布里埃爾相遇的方式,索菲亞·羅蘭也在她的回憶錄 《 昨天、今天、明天:我的人生》也對此有所提及。
盛佳藍光標注
總有一些不合群的人,把時代當成幕布,非要演一出與眾不同的戲碼。他說,我不是反法西斯分子,是法西斯反對我。港譯兩顆寂寞的心不妥,其實是兩顆壓抑的心,處于宏大建構兩極。難得的是也有諷刺性,同性戀左派知識分子和邊緣化的主婦的狀態(tài)都抓得很準。我還覺得導演應該讓索菲亞·羅蘭在臨睡前把那只關著的小鳥放飛。
非常喜歡,至少個人觀影史二十佳。既是索菲亞最好的作品,也是馬塞洛和索菲亞這一對熒屏老搭檔最好的合作作品。 一九三八年的羅馬,一幢鄰里之間毫無生活隱私可言的社區(qū)大樓,一個反法西斯的男人和一個狂熱崇拜墨索里尼的平凡女人,一個為當局和世人所唾棄的男同性戀者,一個心靈空虛婚姻失敗的女人,這樣的兩個角色設計透露出導演的野心,注定不止是牽扯出小人物的悲歡,還必然會呈現在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整個時代的精神向度。 遭受精神奴役的烏合之眾們傾巢而出,全城萬人空巷,只為了見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面這一“偉大之日”。廣播中傳來的口號聲無孔不入,侵入城市的角角落落,哪怕是人去樓空的孤樓,而屬于小人物的“特別的一天”不得不在這邪惡的嘈雜背景音中度過,當一無所有而又天真地以為自己無所不有的人們歸來填滿空樓,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的“特別的一天”也必須結束,并在時間中輕易地被抹去了。 電影常常將生活藝術化,將人物的個性偉大化,我們在《特殊的一天》這部片子里見證了一次美麗的遇見,一段神奇的愛情,一場異常的性愛。一個懷春的勇敢女人。而在現實生活中,身處那樣的歷史時期,在以看門女人為代表的告密者橫行的世界中,很難相信小人物們竟然被允許有這樣一個專屬于他們自己的“特殊的一天”,很難想象被狂熱念頭洗腦的人們心中竟然仍能生發(fā)出愛和憧憬,很難說一個孤苦伶仃的女人竟能勇敢至此。 當時的社會現實如何,電影只是提供了一個美化版本、拋出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別處查閱資料、運用想象和人類的共通之情從心靈中去尋找一個沒有被美化的版本、一個答案。 歷史何其相似,當權者的野心何其相似,普羅大眾的命運何其相似,一切都在世間輪回,一切都在大地上流轉,歷史的車輪碾過又回返,曾經用喇叭喊出的口號必將回響。
脆弱又精細,兩人的你來我往暗潮洶涌,讓人憐惜。六個孩子,廣播音樂,門房大媽都是符號象征。但,這一天,小鳥飛出去了。毫無預征,卻又那樣自在。他與你共喝咖啡,修好燈泡,天臺上出其不意的擁抱,樓梯間的吼叫…直至最后完全赤裸內心給對方。是的,這一天,小鳥飛出去了。
感人的色彩、運鏡和質感,無論往下俯瞰還是往上爬到天臺,都充滿了層次美。
完美的電影運動和節(jié)奏,靈動的鏡頭穿越法西斯的噪音,進入這兩個悲情的人物中,實在精妙絕倫,羅蘭與馬斯楚安尼這對老搭檔更是出神入化,旋轉在厚重沉郁的氣氛和點滴的幽默動感之間,誰能不被動容。
特殊的一天,對面六樓那位英俊的陌生人。三個火槍手。感人的色彩、運鏡和質感。這棟建筑無論往下俯瞰還是往上爬到天臺,都充滿了層次美。SL和MM合作次數多到勝過老夫老妻了,怎么說MM說自己是個gay就跟“Il bell'Antonio-1960”里說自己不舉一樣簡直無法服眾!
小空間內一天的情節(jié),劇本算得上工整流暢,對話寫得很好。港譯兩顆寂寞的心不妥,其實是兩顆壓抑的心,處于宏大建構兩極。難得的是也有諷刺性,同性戀左派知識分子和邊緣化的主婦的狀態(tài)都抓得很準。一直處于背景聲地位的廣播,最后終于被溫柔明亮的鋼琴曲蓋過。
兩人相知相戀,迸發(fā)出了巨大的激情,可黑夜過后,一切重歸平靜,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
最后鏡頭遠遠的輕微的向索菲亞羅蘭搖去,太悲傷了,她愈平靜,而代表著觀眾的鏡頭就愈不平靜,我很喜歡羅蘭在這個電影里的表演,是她也是安東尼泰,她很優(yōu)雅,正是這種優(yōu)雅才可以將瑣碎演得那么的詩意,第一場戲那種主婦的庸常忙碌,完全不用快剪輯和煩悶的表情來展現,她甚至步履緩慢,但就是一種日常。也是這種優(yōu)雅才可以將情緒間的轉換變得合理,她的表演時而讓我想起赫本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都是處理得恰到好處的表演。
普天同慶的日子,兩個寂寞人的相遇。平凡的家庭主婦被男人的英俊和浪漫觸動心弦,左派的同性戀男人則得到了一絲母愛的慰藉,沒有停下來過的軍樂聲其實在宣告著末日來臨。壞掉的吊燈、散落的咖啡豆、三個火槍手,這些細節(jié)的設計都太好了,我還覺得導演應該讓索菲亞·羅蘭在臨睡前把那只關著的小鳥放飛。
當一個男人擁有上佳的品位,不俗的談吐,溫和的性格,能恰到好處的flirt,十之八九是個gay。
空間受制于時間,以鏡窺人。
動我心弦,好像我最在乎的一切盡在其中。試想“文革”前夕,一位兒女們都做了紅衛(wèi)兵的母親,在鑼鼓喧天的游行日,廣播里傳來昂揚話語,她跟比鄰而居的作家(木心式的人物)不期而遇,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肌膚之親。在這漫長又短暫的一天盡頭,他跟著密探走了。// 大街上是高調的政治、歷史性的時刻,室內是捕捉八哥、跳倫巴、磨咖啡、修電燈等瑣瑣碎碎。喜歡片子這嚴重失飽和的黃色調,這是歷史上的一個“黃昏”,也是這兩個年華漸老的男女的一個黃昏。晾衣天臺上你退我進的游戲、言語肢體的沖突,始終在雪白的被單之間發(fā)生,它們拍著翅膀,如鴿子,飛不出這片天空。
十多年后重看還是依然被感動到幾欲落淚,久久動彈不得。在自上而下、全面籠罩、滲透到日常生活毛細血管的級拳政治面前,超越了性向、道德、知識、意識形態(tài)的情感交流方顯出人性穿透性的偉岸深邃之光!斯科拉個人標志性的純內景空間風格在本片中完全對應了個體大于時代的主題,從卡夫卡到張愛玲,這是第一流現代藝術家反復伸張的現代性母題之一。尤為可貴的是,影片展現出的大于時代的個體情感,其顯現形式是不斷滑動在無限的輕柔曼妙和沉重壓抑之間,這是非常意大利式的情感表達,非敏感到一定程度的藝術心靈表達不到。馬叔和羅蘭精彩絕倫的演出亦是影片調度成立的重要原因,神情最細微處愛意表達的幻滅與翻轉,全在二人嘆為觀止的互動演出中。無愧于意大利電影黃金年代收官作。
外面的世界希特勒駕臨羅馬全民慶典,房里的世界卻打破一切禁忌渴望真愛。一個篤信法西斯主義視墨索里尼為偶像的已婚婦人和一個被打成左派的危險自由分子發(fā)生了一日情,更有甚者那男人還是個同志,在這一天中他們拯救了彼此也成全了彼此,同時也給了法西斯一記響亮的耳光。PS有限空間展現無限可能
在相遇之前,她盲目的活著,愛著男人中的男人,不知道自己臉上爬滿滄桑。像大多數人一樣隨波逐流不留痕跡??傆幸恍┎缓先旱娜耍褧r代當成幕布,非要演一出與眾不同的戲碼。他說,我不是反法西斯分子,是法西斯反對我。仿佛鑼鼓喧天的世界就在腳下。這樣的日子,只活一天也好。
一天,一幢居民樓,兩個人。大時代下的小故事,戲外是希特勒與墨索里尼的會面、游行,戲內是兩個萍水相逢的人,結合得特別好。臺詞細膩,生活的細節(jié)也很豐富。很完美的電影,從未間斷過的廣播背景音、如同讓時間停止一般的漂亮攝影、兩位主角的演出都讓它余味無窮
20130507 "我單身" "要繳單身稅吧" "孤獨也是財產"/說不出有多喜歡這部,看完太難過了。/那些細緻的動作一直讓我想到Colin的A single man/寂寞的人都是一樣的,他們在這一天互相成全。
修復后鉛黃的色調滲透每個角落一如末日 不曾斷絕的廣播聲時刻提醒著極權的在場 景深和長鏡頭在前半部分充當著兩人來回迂走的顯性標志 而在時間和空間的不斷限制下由粗暴的特寫拉開情感的閘門 超越一切的性愛之后世界被一分為二 猶如對政治的隱喻一般 被某種無法感知的力量困在原地 回歸現實的同時亦是常態(tài)崩塌的開始
非常好看,表現手法、人物塑造都很精彩,黃金搭檔完美發(fā)揮?!居蟹N“我們實在太搭了想不在一起好難”的感覺
8.5 納粹政權陰云下,元首相聚的禮賓儀式廣播聲中,被迫害的同性戀者與被壓垮的家庭主婦,兩個不可能的角色相互找到短暫的依靠。流暢的調度下,泛黃的質感中,特殊的一天在鏡頭中靜靜流淌結束于平靜離去后的默默收場,伴隨著索菲亞羅蘭與馬斯楚安尼的完美表演帶來一部靜靜流淌于心靈深處的電影。
廣播玉音放送,地下偷歡男女,好似今村娼平。生活悠如長鏡,政治歷史激情,一盞一盞撳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