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是文史上的一部巨著,先后有許多導(dǎo)演把這部作品改編成電影。1968年卡羅爾·里德導(dǎo)演的《霧都孤兒》,不同于其他同名電影的地方在于,這部影片在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把它改編成了一部歌舞片,融入了大量的歌舞元素,頗受當時觀眾的歡迎,在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如果從影片的主題立意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同其他作品也是大同小異,最后大多都以反派被嚴懲,奧利弗回歸布洛朗的家庭為大團圓結(jié)局。這種大團圓結(jié)局真的是“大團圓”嗎?影片給了奧利弗一個身世的身分,他才得以擺脫悲劇的命運,但是救濟院的孩子、為弗根偷盜的孩子,其悲劇的命運依舊無法改變,他們才更是被霧都遺忘和遺棄的孤兒,如何根本上改變他們的悲劇命運,這一思考或許能給當下改編類的影視劇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1.然而不知是由于造化還是遺傳,奧利弗胸中已經(jīng)種下了剛毅倔強的精神。這種精神廣闊的空間得以發(fā)展,還要歸功于寄養(yǎng)所伙食太差,說不定正是由于這種待遇,他好歹活到了自己的第九個生日。 2.好一幅絕妙的寫照,活現(xiàn)了仁慈為懷的英國法律。 3.該理事會儲君都是一些練達睿智的哲人,當他們關(guān)心起濟貧院來的時候,立刻發(fā)現(xiàn)了一個等閑之輩絕對看不出來的問題-窮人們喜歡濟貧院。 4.奧利弗犯下了一個褻瀆神明,大逆不道的罪過,公然要求多給些粥,在以后的一個禮拜里,他成了一名重要的犯人,一直被單獨關(guān)在黑屋子里,這種安排是出自理事會的遠見卓識與大慈大悲。
講一講這部電影和原著的不同之處,其中比較明顯的是:
1.奧利弗變成了布朗老先生的孫子,而且這部電影里面把布朗老先生從原著里面的老紳士改編成了一個易怒的人。
2.奧利弗同父異母的哥哥蒙克斯也被改掉了。
3.老猶太費根被美化了,在電影中是一個無奈的底層人民,從事小偷行業(yè)但是并不忍心看別人因為自己受罪。其中他還多次保護奧利弗。原著里面他狡猾惡毒,設(shè)計讓比爾殺死南茜。
4.原著中的閃光點雖然留存不多,但是南茜最后還是因為救奧利弗而慘死。奧利弗的結(jié)局也沒有交代。
說說本電影的優(yōu)點:我個人特別喜歡油畫般的畫面,里面的人物唱的幾段音樂也都朗朗上口,內(nèi)容有趣。不時還穿插些幽默,讓人覺得滑稽搞笑。比如,最后老猶太費根決定洗心革面卻突然遇到了機靈鬼,機靈鬼向他展示剛剛偷來的錢包—老猶太下意識就問“l(fā)ined?”(有內(nèi)襯嗎)哈哈,還是沒辦法改掉職業(yè)習(xí)慣,看來洗不干凈手了??。
如果從原著黨的角度出發(fā),對于這部電影應(yīng)該很不滿意,劇中改動較大、故事也沒有原著一波三折,內(nèi)容就是簡單的從教習(xí)所開始講到比爾·賽克斯中槍而死。梅里一家都沒有出現(xiàn),老紳士的優(yōu)雅智慧人設(shè)也沒了。
不過,如果只是為了享受音樂和視覺的話,還是可以看看的!我入坑就是感覺畫質(zhì)好像油畫一樣美!群戲也很精彩,音樂劇嘛,不時穿插一些舞蹈。兩個半小時,真的可以看一看。至于教育意義什么的,這部電影應(yīng)該是從老少皆宜的角度出發(fā),沒有什么特別血腥的,選角也沒有很丑惡。適合帶著小朋友一起看!(聽聽音樂,提高對壞人的防范意識)
一個可憐的小孩,居無定所!還要被別人故意陷害!真的生活不下去了!
到底是什么讓他還有勇氣活下去?
是對父母的期待?是對兄弟姐妹的期待?是對這世上還有好人的期待?
那如果是父母拋棄?兄弟姐妹嫌棄?世上本就沒有好人呢?他還會有勇氣繼續(xù)活下去嗎?
很可笑!現(xiàn)實社會是看不起孤兒的!他們嫌棄孤兒沒有家教!沒有規(guī)矩!沒有文化!可他們也不想這樣??!
人生來就是受苦的!學(xué)會放棄吧!
能把這個故事拍成一部歌舞電影,實在是佩服導(dǎo)演和編劇的功力。歌舞雖然不錯,但是這種形式確實不是我的菜,酒館那一段歌舞印象比較深~
音樂只能算是馬馬虎虎 一些不錯的場面調(diào)度 無比冗長 就連開幕中場散場的定格畫面都那么漫長 一開始還有長達4分鐘的演職員字幕+素描劇照 幾欲吐血 原始歌舞片神馬的和類舞臺劇電影是我最不喜的早期電影形式 其討厭程度可與后來的DOGMA95和伯格曼有得一搏
歌舞編排生動有趣,與敘事的結(jié)合流暢自然。
和波蘭斯基版相比各有千秋,音樂劇帶來傻乎乎的可愛氣質(zhì)??墒钦鹘茄莸暮脿€。
85/100 歌舞片其實和漫畫更接近,漫畫可以通過簡單一個畫面配上文字表達角色所思考的內(nèi)容,歌舞片可以用歌唱直接抒發(fā)感情,表達方式相比一般的表演要直接的多,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展現(xiàn)富有層次的演技個人覺得更加不易,本片群戲質(zhì)量很高。(查了一下當年的小演員Jack Wild都去世10年了)
喜歡這個孩子歷經(jīng)那么多,始終那么樂觀,那么純潔,那么堅強
鏡頭感好,配樂不錯,小主演是敗筆
在波蘭斯基里如此悲憫又催淚的故事很佩服也很詫異導(dǎo)演竟然拍成了歌舞片,在我眼里雖不如波蘭斯基版本的那種名著韻味濃,但是比48版要有意思的多。要知道改編名著最大的致命傷是過于刻板加平淡。這是2002的《芝加哥》獲獎前的最后一部歌舞片。
個人認為是值得刷好幾遍的電影!真的很經(jīng)典
當小奧利弗端著破碗可憐兮兮地問:能再給一些嘛,他已經(jīng)贏得了所有的觀眾;小學(xué)時看的原著,記住的細節(jié)也不會比電影呈現(xiàn)的少,兩多小時的歌舞劇,濃縮劇情不到半小時
相比其它版本,歌舞讓人忘掉了陰冷潮濕,奧利弗的命運不見得糟糕,盡管孤兒院棺材鋪扒手窩的日子不太好過,快樂總是存在的,扒手窩就像個大家庭,熱熱鬧鬧的,奧利弗的運氣可以說讓人羨慕,到倫敦不久就找到了大戶人家的親人,而窗外是輕快的,幸福洋溢。
沒電影版好玩,畫質(zhì)也有些老。但是竟然這種片子也能拍成音樂劇太厲害了。向小說作者和導(dǎo)演致敬一下下
高中英語課上看的,情節(jié)很揪心,結(jié)局是美好的。
導(dǎo)演里德竟然以如此搶鏡霸屏載歌載舞的方式去謳歌倫敦底層人民熱愛勞動怡然自樂?不管其意圖是否為了平衡選材小偷故事經(jīng)典可能在六零年代西方社運高漲時期可能落下的媚上爭議,起碼美學(xué)范疇之內(nèi)有點過于刻意和鬧騰了。勞動韻律節(jié)奏諧趣其實拍成北野武座頭市那樣也就差不多到頭了。倒是對著鏡頭獨唱的形式比較適合大部頭名著改編,因為換作正常敘事寫實劇情你不可能讓角色將大段內(nèi)心活動自己說給觀眾聽!……整體來看,歌舞元素稀釋了小說原本的黑暗殘酷面,所以一直演到該元素最無法融入的第三幕,也就是奧利弗被綁架、南希慘遭毒手、牛頭梗反戈一擊,戲劇張力才真正出來!演員也才真正進入到他們所熟悉和擅長的表演情緒狀態(tài),特別是費金的扮演者奧利弗·里德(巧了!與主人公同名、與導(dǎo)演同姓)review the situation,三星半。
書太厚,了解名著只能靠電影。故事基本清楚了,作品能成名應(yīng)該源于當年展現(xiàn)的社會性。但電影未必好,似乎歌舞不適合承載這個片的內(nèi)容。事實也如此,花大時段用歌舞來展現(xiàn)的總是零碎的情節(jié),真正重要的關(guān)乎人情冷暖生離死別和人物命運的部分卻很流水賬一筆帶過。歌舞可能是當年的商業(yè)模式,雖然沒有撒毒雞湯但放在今天會不會就同張一白式的不好好講故事動輒就來段MV穿插如出一轍呢?演員很棒,攝美音剪都很棒,貓頭鷹和狗也很棒,整體來說就是老式的文藝作品商業(yè)化
So what am I to do to keep sky so blue? Anything for you, my dear. 同是歌舞片,這個比芝加哥更好看,我看的版本是147分鐘的。
初中看的小說...現(xiàn)在還能記清楚...說明我當時可能看了很多遍
于是收留了他,奧利弗的生活能夠從此走上正軌嗎
⒈看到大街小巷、各行各業(yè)、形形色色的人們載歌載舞的場景,讓我都快懷疑是不是所有英國人都能歌善舞了?囧……⒉飾演奧利弗的馬克·萊斯特顏值不錯,不過飾演道奇的杰克·瓦爾德演技更為我贊揚,兩人初次相遇后,道奇亮嗓邊唱邊跳的長鏡頭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上豆瓣發(fā)現(xiàn)他提名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驚喜一下(偶然發(fā)現(xiàn)1971年的《兩小無猜》他倆也一起出演,再次驚喜一波);⒊奧利弗最終因禍得福、在與富人朗羅先生有血緣關(guān)系的情況下、扭轉(zhuǎn)命運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然而其他的霧都孤兒還是得繼續(xù)他們窮困潦倒的生活……
黑白光影塑造出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