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魅影天堂開始正序刷完了德帕爾瑪,再從此倒著回顧下他的早期作品。說實話,這部作品的喜劇氛圍很淡,有的只是在對電影、社會、戰(zhàn)爭諷刺之下背景式的一種自欺欺人的幽默罷了。
影片其實可以分為雙線并進,明線是男主偷拍別人私生活想要賺錢得到認可,而暗線則是對面樓上“Be Black Baby”活動的暗中進行。明線作為“幽默”擔當,講了男主為拍h片,以身作則去搭訕寂寞女鄰居,卻因固定機位設置失敗而被炒魷魚的故事,男主失業(yè)變賣攝像機而換來一臺電視,并去應聘當演員因而遷出暗線“Be Black Baby”運動。
暗線完全以黑白畫面展現(xiàn),看似實際在進行,其實則是男主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在呈現(xiàn),講述了幾個黑人和一個白人“組織Be Black Baby”這一白人體驗黑人生活運動的發(fā)展。初期他們的活動還較為平和,而后則越來越激化,甚至最后成為了一場屠殺和革命。特別是中端的志愿者體驗部分,活動中的白人志愿者被組織活動的黑人用偷竊,虐待,毆打,甚至性侵的方式來使志愿者感受到黑人在社會上所遭受的待遇。其中連男主扮演的能帶來唯一希望的警察的到來,也是助紂為虐,帶來的是更加變本加厲的虐待。德帕爾瑪通過運用主觀鏡頭的跟拍,去將電影觀眾與也帶入這一體驗運動中去,手持鏡頭的搖晃與失序,黑白畫面的不確定性,使觀眾感受到電影中人物的恐慌與無助,帶來極其震撼的視覺沖擊。雖說活動最后以玩笑收尾,但面對鏡頭,每一名志愿者都上氣不接下氣,一臉嚴肅地說著活動給自己帶來的意義,看來這“黑色”之下的“幽默”也帶來了脅迫式的順從。
電影開頭偷拍的情節(jié),其實就已展現(xiàn)出了德帕爾瑪早期對偷拍藝術和分屏理念運用的雛形。通過偷拍鏡頭的隨意剪輯,展現(xiàn)對樓人們私生活的日常,來反映平靜下的暗潮洶涌以及當時人們荒謬的社會生活。而影片通過明暗線并進,彩色畫面的“幽默”與黑白畫面“黑色”暴力的交叉,極大豐富了觀眾視聽體驗,在主觀鏡頭的帶領下,那些荒謬與諷刺也顯得如此逼真。
像六七十年代的剪貼畫
幾段黑白攝像穿插在整個喜劇式的情節(jié)里,諷刺又顛覆。帕爾瑪像個憤青般通過德尼羅的角色大肆宣泄,紀錄片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從希區(qū)柯克到戈達爾到《Nope》的電影史儼然已被年輕的德·帕爾馬挖掘,愛情與政治,電影與電視,這二者之間的斷痕直接體現(xiàn)為了影片自身的割裂,顯然是只有浸淫在影像中長大的頑童才拍能出來的作品,在此處與彼處之間奔跑,德·尼羅跳脫歡快的外部包裹著內(nèi)在論文式的機理。
里面有一場自導自演的“偷窺”戲和《成為一個黑人》的情境戲劇非常的硬核黑色喜劇,羅伯特·德尼羅很好的證明了為什么安迪沃霍爾稱他是一人分飾十角的紐約地下明星。
勉強及格。有明顯的帕爾馬自況痕跡——戰(zhàn)場回來的德尼羅忽悠制片人投資他拍一部偷窺別人窗戶的電影(致意《后窗》了),此后更勾搭對面的女孩把自己變電影里的角色,電影沒拍成又去加入黑人話劇,引出一大段白人體驗黑人遭遇的沉浸式話劇黑白紀錄體場面,這些在街頭被黑人忽悠來的白人傻乎乎的遭整蠱,這些黑人讓白人吃憶苦思甜飯之類設計十足粗暴反智,讓人難以認同,但強大的臨場感還是帶出了那個左派、女性、黑人等嘈雜的混亂70年代(黑人在街頭拉觀眾時對身邊射殺店主的白人視而不見)。最后暴動計劃戛然而止,看似回歸家庭生活的德尼羅玩起了炸彈,片尾也十足乖張,有點《出租車司機》前傳的意思了,不同的是全片帶著帕爾馬B級片的戲謔與活潑(那些荒唐鄰居和賣萌轉場)。德尼羅精力充沛的演技也符合帕爾馬在銀幕流淌出的精神。有些零散裸戲
Hi,Travis!
第一人稱鏡頭,偷窺狂的自傳色彩,社會運動只是自導自演,反對暴力卻對暴力本身熟視無睹,道德綁架,人性的諷刺,還涉及了越戰(zhàn)。老羅是很有喜劇天賦的,只不過他后期更嚴肅了,這沒有什么可質(zhì)疑的。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德帕爾馬,雖然早期這些作品不出名,不過確實有必要欣賞,一是早期作品最直白的反映了當時斯科塞斯斯皮爾伯格科波拉他們這一代美國導演的電影理解,二是能感受出他真正的個人特點,當時他還不是那個“技法大師”,還是一個愛偷窺的年輕人。
這次真的體驗到了新浪潮對新好萊塢的直接影響,戲中戲的設定相當驚艷,被記錄的和被觀看的,虛偽的“中產(chǎn)階級”語境和文明階層在鏡頭內(nèi)外的反差對比,都被展現(xiàn)得非常精準,很遺憾這樣的活力影像隨著80年代的高概念的降臨漸漸失寵。德尼羅在兩種風格中都游刃有余,終究也只能隨著時代命題的更改選擇了一條更加保守的路(盡管似乎也沒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有點故事里的故事的感覺,風格像是自拍DV的剪輯啊……不過可能是沒有字幕我沒有完全看懂……
masterpiece!
《帥氣逃兵》的喬恩外傳,三人組變成偷窺狂導演德尼羅的獨角戲了(當然本作里他也「繼承」舊友保羅遺志搞了次假「電腦約會」)。繼前作他單獨拍攝書店里遇到的女扒手與上戰(zhàn)場時偷拍躲在田間的越南農(nóng)婦后,本作他租下了對著兩百多個窗戶的房間,可以拍個過癮了(窺視狂的小窗畫面貫穿了帕爾瑪前三部作品)。本作涉及德尼羅作為表演者參與的兩個核心事件:一是為保證真情實感,拍攝色情電影時親身上陣并布局勾引獨身女鄰居;二是在「黑人體驗一日游」中扮演將「黑人」一網(wǎng)打盡的種族歧視警察(這段拍得不夠深入,從設定上其實是個頗有意思的社會實驗)。帕爾瑪繼續(xù)對犯罪暴力,種族歧視,社會運動等議題進行諷刺,但插曲風格從鄉(xiāng)村變成流行搖滾了。德尼羅本作造型清秀不少,也有了些表演空間(他穿上警察制服對著拖把演戲的段落有《出租車司機》內(nèi)味了)。
為了玩而玩,太亂了。那我也便隨打個數(shù)分吧。影片“體驗黑人生活”的劇場段落采用手持攝影,主觀鏡頭,玩得挺飛的,印象深刻。
早期的德帕爾瑪是戈達爾
能在De Palma的早期電影中看到他與Hitchcock之間的譜系關系。他們都是面向人類心靈中復雜分歧的作者(也是謊言愛好者),Palma在“后窗”的景框中加了一條中線,把觀看的荒謬變成“觀看的規(guī)則”的荒謬。Hitchcock電影中激烈的心理運動總會走向間歇或休止(類似音樂),De Palma的間歇是假象,謊言總是亟待戳穿,因為更多的語言意味著更多的謊言,所以激烈的心理斗爭將永無休止。
布萊恩·德·帕爾瑪?shù)脑缙谧髌罚c喜劇。別看他的早期作品名氣都不大,請來的演員都不簡單,這部電影又是由羅伯特·德尼羅主演,這也是他和羅伯特·德尼羅合作的第三部電影了。開頭有點《后窗》+《偷窺狂》的意思,接下去卻變成喜劇,而后那段“黑人體驗”變成DV風格,總之相當怪異。
德尼羅繼續(xù)《帥氣逃兵》喬恩的角色,越南兵役之后的回歸讓他變得激進起來,從這個角色中可以看到“出租車司機”特拉維斯的身影。后面黑人體驗那段還是很先鋒。
傳媒對色情暴力殘酷現(xiàn)實的消費,讓意義發(fā)生偏移,對表面意義和背后意義的嘲諷,就像擎著攝影機喋喋不休的說著種族問題,對鏡頭里的槍殺視若無睹,種族問題的核心是暴力問題。即便是暴力兇殺,加上遮幅畫框就產(chǎn)生了共情的免疫,一切都可以是一場秀,越殘酷,越真實,越地道?,F(xiàn)實,電影,電影里的電視,大落地窗像一個舞臺臺口,一個個孤獨的靈魂在自己的標準化公寓里顧影自憐,渴望陪伴,暴露和被監(jiān)視,危險和刺激,需求和忌憚,對恐懼的恐懼,趁虛而入的也許是表演型人格步步為營的周密設計,也許是狼狽為奸的正中下懷,炸毀大樓的兇犯,可能為了逃避家庭責任,對著電視大談越戰(zhàn)的血肉橫飛,呼吁關懷,最后只是想對電視前的母親說:“嗨,媽媽?!闭嬲耐媸啦还?,諷刺,真正的形式感,德帕爾馬永遠偏愛監(jiān)視,對后窗的領悟更有深度。
大雜燴,真實電影,希區(qū)柯克,色情噱頭,默片玩笑,無奇不有;德尼羅真不適合演這類德帕爾瑪式猥瑣男;35分鐘左右那段鏡頭太戈達爾了
好怪咖的口味!帕爾瑪早期很無厘頭啊,小混混時期的德尼羅~
居然是《帥氣逃兵》的續(xù)集……依然是很奇特的畫風,但我不知怎么簡直太喜歡了。那段Be Black Baby真是精彩。把德帕爾瑪簡單定義成模仿者或是類型片技師,真的太看低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