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面:
這部片子太老以至于我找資源找了蠻久都還是只有英語生肉啃,沒辦法,我只能是找了原劇本的對白來看,看完這部片子完全是依靠翻譯網(wǎng)站和我那堪比小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如果有寫錯了的劇情或者細節(jié),歡迎更正。
劇中凱瑟琳·赫本飾演的是從事辯護律師工作的妻子Amanda Bonner ,斯賓塞·屈塞飾演的是做檢控官的丈夫Adam Bonner ,妻子性格強勢、能言善辯,崇尚男女平等,丈夫相對溫和,會退讓, 這樣的夫妻生活在一起,永遠不用擔心生活乏味(畢竟歡喜冤家嘛)。
片子開頭的2分鐘都沒有人說話,只有背景音和演員如同默片般的表演,只見一名女子鬼鬼祟祟地跟蹤某位男子,袋子里還有槍,她一路東躲西藏,跟著男子來到一座公寓的房間門前。隨著一聲槍響,該女子一腳踢開房間門,抓奸開始了……
第二天當?shù)氐膱蠹埦涂四撑幼ゼ椴㈤_槍打了出軌丈夫的新聞,夫妻兩人對這新聞的評價不一還差點吵起來,被管家提醒要遲到了才匆匆趕出門。Adam到辦公室后被頂頭上司指派去處理這樁案子,Amanda得知消息以后決定尋找該女子,希望給她提供幫助。
在Adam例行公事去醫(yī)院詢問他那因中槍而臥床的當事人時,Amanda這邊也找到了開槍的女子并跟她聊起了案情,開槍的女子叫Doris,她是個家庭主婦,婚后九年有三個孩子,丈夫有家暴的前科,當然了,那個年代里頭估計家暴還沒有能立案,雖然說1920年美國白人婦女已經(jīng)有選舉權,但這位Doris顯然是一位非常傳統(tǒng)的女性。讓我感到又悲哀又好笑的是,當Amanda問她你什么時候感覺丈夫出軌了(劇中臺詞是When did you begin to suspect that you were losing your husband's affection?),她的回答是在他不再打我的時候(劇中臺詞是When he stopped batting me around.)
當晚夫妻二人回家后舉辦了聚會,邀請他們的朋友鄰居一起來參加,其中住在對門的Kip Lurie很顯然非常欣賞Amanda,無論是言語還是行動上都稍微有點超過正常男女的界限,Adam吃醋了。他們在飯后一起觀看了Bonner夫婦的家庭錄像帶,是在他們鄉(xiāng)下的農(nóng)場拍的。在聚會上,Adam同時也得知了妻子接下了Doris的案子,為女方做無罪辯護。
案子開始審理了,Amanda利用挑選審判員的機會來選擇那些認同男女平等的陪審團成員,她認為是否認同男女擁有同等的權利是她辯護的關鍵。男女之間的差異對待和雙重標準判斷,也是Doris是否被控罪的關鍵,她在庭審中為了進一步說明男女在智力和體力并無差距,女人完全可以做到像男人一樣。她邀請了三位女性來做陪審團成員,她們分別是擁有博士學位的、主持實驗室工作、同時也是政府顧問的女化學家,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的女工頭、她的丈夫也在她手下工作;還有一位是在各種娛樂場所里表演的女大力士,她除了可以輕松翻跟斗之外,還能把壯年男性輕松地舉起。她使用不成文法中“男人為了保護家園可以奮力反擊”,同樣的,當女性在遭遇丈夫冷落,暴力對待時為什么不能奮力反擊,為了保護她的家庭,尤其她又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全職家庭主婦。
Adam不同意她的觀點,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律,Doris就是涉嫌故意殺人(謀殺罪),至于她是否遭受過丈夫的家暴、丈夫出軌等,這些都是在量刑時酌情考慮的。他認為她是在戲弄法律,以法律原則和不成文法律權利在挑戰(zhàn)現(xiàn)行法律。他認為“法律就是法律,好法還惡法都是法律,惡法應該得到修正,而不是把法律的漏洞撬的更大。”我本人并不是學法律的,以上關于案情的理解和解釋來自《影像中的司法》,方便理解Amanda和Adam之間的分歧。
由于案情引人注目,每次開庭后都會有相應的案情審理跟蹤的新聞報道,人人都通過報紙來了解案情的最新動態(tài)。 Bonner夫婦之間的感情也是隨著這個案子的審理逐漸變差,到最后一次開庭前,兩人吵得不可開交,Adam離家出走了。
當然了,到最后,陪審團一致認定Doris無罪,Amanda贏了這個案子。Bonner夫婦約好晚上一起商量關于稅務的問題,沒想到Adam回來時剛好看到了Amanda和鄰居Kip Lurie過度親密的樣子(是誤會),Adam拿出了一把槍,叫Kip離Amanda遠遠的,他說不是你說的所有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家庭么,Amanda脫口而出“沒有人有權利違法”,Adam笑了(他逼著Amanda說出這句話),那不就是讓她親口承認他是對的,而她是錯的嘛。后面證明那把槍只是甘草味巧克力做的,虛驚一場,但三人拉拉扯扯,Kip一身狼狽不堪,Amanda氣得拂袖而去,Adam看似扳回一局,住回了家里。
第二天,他倆在稅務師面前集合,聊著他們的賬單,聊著聊著他們就說起了花了六年時間付清費用的鄉(xiāng)下農(nóng)場,Adam突然流淚了,夫妻之間總要有個臺階下的,Adam同意Amanda的提議,一起去他們的農(nóng)場。Bonner夫妻重歸于好。
來聊一下關于這部電影是不是不太符合法律的精神,甚至有點給女權主義招黑呢?
首先吧,這是一部喜劇,不是很嚴肅的處理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就是辯護劍走偏鋒,利用法律原則和不成文法律權利在挑戰(zhàn)現(xiàn)行法律,有沒有把把法律的漏洞撬的更大這個問題,是有的,但是反過來想想,如果現(xiàn)行的法律只有通過這樣的辦法來能做到無罪辯護,難道這不是現(xiàn)行法律的問題嗎,沒有承認家庭主婦在家庭中的勞動價值,她即使要離婚也沒有錢請律師(這個無罪辯護也是Amanda提供的免費法律援助),被家暴了恐怕也立不了案,在社會并沒有太多提供給女性勞動力的崗位,女性就職的天花板,兒童婦女的保護等等,正所謂娜拉出走以后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那我想,Doris的訴求除了無罪之外,更多就是希望丈夫回歸家庭,畢竟她是非常傳統(tǒng)的女性,認為抽煙也不夠女性化(好女孩不抽煙)。
電影中所展示的女權主義的法律觀本身是足夠的,想想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是1949年,隔了幾十年后再去看它,里頭的觀念并沒有過時這點就足以看下去了。當然了,不是說認同這樣的做法,而是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可以稍微地跳脫現(xiàn)實,外加它又是喜劇,如果我要看嚴肅的法律推進進程,可以看紀錄片嘛。所以我認為這是一部不錯的,值得推薦去看的電影,它沒有到給女權主義招黑的程度,頂多只是瑜不掩瑕。
這部戲的劇本創(chuàng)作得非常工整,基本上都有call back,下面講一些小細節(jié)。
1.Adam給Amanda買了一頂花帽子,是聚會前給她的禮物,后來這頂帽子Amanda讓Doris上庭的時候戴著,Adam在庭審的時候說這是第十二樣證物,說這是Doris扮演一位可憐女子的證據(jù),因為這是他買的,他當場提供了買帽子的賬單還從Doris頭上拿走了那頂帽子。電影的最后,這頂帽子還是戴回了Amanda的頭上。
2.Doris的手槍跟Adam的那把假手槍幾乎一模一樣,除了材質(zhì)。
3.Amanda在庭上用“所有人都有權利保護他們的家庭。”贏了Adam,Adam反過來用一把假槍逼Amanda說出了他想說的“所有人都沒有權利違法?!?/p>
4.Amanda主張男女都一樣,除了女性在智力體力上都有不輸給男性,超越男性的案例(那些女性陪審團成員們)。同樣的,男性也可以愛哭,多愁善感,這點是Adam做出來的,他說只要我想要,我就可以做到淚流滿面,他承認“男女都一樣,他們就是有差別,也就是一點點?!? PS:此處如果不了解為什么我說男性也可以是多愁善感,女性也可以是堅強不屈,可以去看下紀錄片《面具之內(nèi)》。
5.最后,Adam可能會競選縣法院的法官,共和黨人,Amanda有可能會被推舉去當民主黨議員。那估計又有得斗了。
6.他們每次開庭,Adam和Amanda在盤問原告、被告、相關當事人以及那些跟陪審團的對話,都是相對應的,很工整,用了很多的排比句,具體就看電影就知道了。
凱瑟琳·赫本和斯賓塞·屈塞的對手戲張力有多足就不必說了,配角也都演的非常好,無論是那個大男子主義十足的出軌丈夫還是伶牙俐齒的第三者,尤其是演Doris的演員演的非常好,將那種脆弱神經(jīng)質(zhì),逆來順受的家庭主婦形象是活靈活現(xiàn)。后來一看才發(fā)現(xiàn)飾演Doris的演員是Judy Holliday,她拿過奧斯卡也得過金球獎,有段時間被指控為共黨而上了黑名單沒法拍片,可惜得了癌癥走得早,年僅43歲。
參考文獻:
[1] 徐昕.影像中的司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7-40.
文末會附觀影方式~
“亞當?shù)睦吖恰笔且粋€比喻,也就是厄娃,即女人。
本片為喜劇,題材涉及婚姻、女權與法律。由于其喜劇的夸張性要求,我們不宜對其法律問題的專業(yè)性做過高要求,否則會大失所望。因此,帶著一種比較輕松的心情進入影片,同時思考其中涉及的婚姻、女權及法律問題,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本片發(fā)行于1949年,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內(nèi)涵,自然,一個時代的影片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有些東西是永恒的。
國內(nèi)視頻網(wǎng)站我沒能找到資源,因此用我有限的英文水平,在英文網(wǎng)站找到了資源(無字幕版),以下為鏈接~
如果無法播放,可聯(lián)系我
Another battle of wits from Tracy-Hepburn collaborations (their sixth), in Cukor’s ADAM’S RIB, they play married lawyers Adam and Amanda Bonner, who respectively becomes the prosecutor and defense lawyer of the trial against Doris Attinger (Holliday, making her strong mark with an affecting personality), a distraught housewife who shoots and wounds her two-timed husband Warren (Ewell) in flagrante delictio with his mistress Beryl Caighn (Hagen, a silver screen debuttante).
Amanda surmounts a vantage point by drawing on this case to flout the inveterate double standard based on genders, if Doris were a man, could her action be considered differently? Whereas Adam cleaves to the letter of the law, Doris must be punished for her reckless, dangerous action, her gender is irrelevant, both sides are valid discretely, but to beat the drum for the rectific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it is wise and accountable that Amanda’s view should prevail because there is urgency at stake.
The ensuing court scenes see the couple cross-examine various witnesses, address to the jury with compassionate persuasion (goosebumps are induced by Hepburn’s clinking elocution and cadence since a female lawyer holding court is quite at a premium then), more amusingly, Amanda’s frivolous pageant of women who can best the stronger sex,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incredibly turns the court into an almost three-ring circus, let alone reducing an exasperating Adam to a laughingstock, as he is single-handedly hoisted by a female weightlifter (Emerson, what a stunt!) in front of the whole court.
While that far-fetched segment is purely actualized for laughter, the script (co-written by the sui generis Ruth Gordon) sedulously offers validation of Adam’s standpoint, Amanda is fighting a worthy cause, but her action also smacks of contempt of court. Finally, when Adam gains an upper hand in exacting a Freudian slip from Amanda in panic, this battle of gender reaches an even-handed truce, and fence-mending is the most natural thing to bring down the curtain.
Alternating the Bonner’s diurnal litigation with their nightly domestic activity, Cukor’s film engenders more zest and zinger behind the closed door, interposing a scene-stealing David Wayne as a brazen third wheel, the songwriter living across the door, who has the chutzpah to chant Cole Porter’s “Farewell, Amanda” to woo the woman, and minutes later, flamboyantly shoot the putdowns to her miffed husband, yet, under the safer hands of Tracy and Hepburn, they quip, spat, smooch, reconcile in a whirlpool of screwball-light tempo, and that final waterworks-turning trick briskly conduces to the leitmotif in question, difference aside, equality reigns.
referential entries: George Stevens’ WOMAN OF THE YEAR (1942, 6.6/10); Cukor’s BORN YESTERDAY (1950, 7.3/10).
沙茨指出神經(jīng)喜劇“腳踏兩只船”可謂是相當準確。在神經(jīng)喜劇這一類型的生命后期已經(jīng)放棄了卡普拉的平民主義而執(zhí)著于兩性之間的爭鋒和拉扯。微妙的是阿曼達贏了官司但是在最后“捉奸”的場景輸了道理。好萊塢擅長產(chǎn)出的是表面上的“女性主義”,《克萊默夫婦》和《致命女人》等莫不如此。
7.5/10 劇情有趣又不過火,氣氛輕鬆,節(jié)奏緊湊而不激烈,觀感極佳,典型的Classic Hollywood時期電影。Spencer Tracy和Katharine Hepburn的搭檔永遠這麼可愛,百看不膩;這樣的一對夫婦角色也是非他倆莫屬。
法庭戲,圍繞一起因小三介入而讓原配怒殺丈夫(未果)的案件展開,屈賽和赫本作為控方和辯方對決,而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相待如賓,60年多年前的女權主義宣言,至今仍震聾發(fā)匱、拋地有聲。
情節(jié)喜劇,長鏡頭表演,看似辯駁過程中試圖拔高女性地位或做正明,但實際上依舊是旁人的眼光看男女,女性猶在客體位置依附男性。
編劇和導演都是熟識屈賽和赫本的人所以拍出的兩人日??粗帜跽媲?真是一對偉大的銀幕情侶 可惜劇本是個半吊子 作為神經(jīng)喜劇來看缺少段子和機關(最后那個巧克力手槍倒是不錯)作為女權電影又太生硬 故事中的妻子槍殺丈夫明明是個法律問題而不是女權問題 赫本偷換概念和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不太討喜
我支持并希望推動平權,但是Amanda在法庭上的一系列操作疑似利用女權踐踏人權,并有惡意挑起男女對立之嫌,這樣表現(xiàn)先鋒女性在我看來非蠢即壞。法律問題就用法律解決,隨意將各種主義擴大范圍強加于此無異于藐視法律,因此在對法律的確定性和嚴格解釋上我比較站Adam。夫妻同行果然易生矛盾,尤其在職業(yè)對壘中,本片展現(xiàn)了三觀不一致卻能和解的愛情,重點在于懂得適當時機適當示弱,夫妻關系也是門學問。男女權利平等卻能互相接受生來各異,愿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前3/2部分還有點意思:夫妻斗智斗勇還不乏小浪漫小浪漫,只是最后1/3的處理把男女主角都弄得不討喜了,顯得特別小氣。
6.7 四十年代末的女權電影,利用法庭辯論對觀眾進行說教,口號多干貨少,吵鬧且沉悶;劇本中的案件很明顯是單純的法律問題,而劇本把它處理成了男女權觀念之爭,實為荒謬。oh...還有凱瑟琳赫本那難聽的口音
From Hollywood's golden age, a classic with Tracy and Hepburn (Katherine, not Audrey). A lighthearted comedy which will keep the audience delightfully enthralled till the end.
上帝用亞當?shù)睦吖莿?chuàng)造了夏娃,那不代表夏娃就屬于亞當。以一起婚外情來反映40年代婦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性。人物設置和人物關系相當逗趣,法庭和婚姻的雙線情節(jié)推動也平衡了法庭片/愛情片的乏味與趣味。
既美妙、又有活力!凱薩琳是本片唯一可能的女主角,因為這個角色要有那麼一點健壯、咄咄逼人與言詞交鋒的能耐(男性特質(zhì))。結尾部分與音樂家的這個橋段有點硬,但不會掩蓋前面一些趣味的光采。我很好奇Cavell到底想從這部片當中得出什麼結論,畢竟這是他七部片的選擇中最晚的一部 ... 。
法庭上吵完回家吵,雙線對稱并行,情節(jié)和場景單調(diào)。朱迪霍利德的夾子音很有辨識度。
瘋傳好萊塢要將赫本和屈塞的愛情故事搬上銀幕呢!這片子看著還是挺歡樂的,比較適合在舞臺上演。
hi Amanda~ 難得feminist老片 法庭臺詞精彩 Katherine Hepburn outfit好看
Katharine Hepburn演得真Over…
挺有趣的鬧劇~
Spencer Tracy is absolutely lovable!! Only these two can portray a perfectly imperfect marriage.
精彩的兩性大戰(zhàn)題材喜劇,在庫克難以置信(察覺)的定機位長鏡頭中看屈塞與赫本比誰嗓門更大眼淚更多也是令人看得如癡如醉。
Hooray for that little difference...49年這個尺度?
這個時代這個導演,對門鋼琴家不是Gay就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