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年月,這是最壞的年月,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人們將擁有一切,人們將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p>
《雙城記》太震撼了。
貴族對底層人民長年累月的壓迫和剝削堆積到最后,必將成為殺死其自身的一把匕首,一把由平民所持、所行兇的利刃。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運酒的馬車駛過貧民區(qū),因道路顛簸而不慎打翻了一只酒桶,頓時無數(shù)衣衫襤褸的貧民像看見金子一樣蜂擁而至,他們歡呼著“酒啊,那是酒!”跪在地上,用手捧起混雜著路上泥土、污垢、臟水的酒,滿臉幸福的大口大口喝著,仿佛久旱的人們遇見甘霖,滿是貪婪和滿足。過路的人看到這瘋狂的一幕,發(fā)出質問“人們怎么能忍受這種貧窮呢?”同伴回答他“忍受?瞧,他們生活在巴士底的陰影下,他們必須忍受”。這個短短幾十秒的鏡頭,短短兩句的對白,將底層人民所受的苦難和貧瘠的生存狀況揭露的淋漓盡致。我們仿佛能透過屏幕,看見十八世紀的法國,平民在貴族階級的殘酷壓榨下悲慘乞生、在時代的夾縫里艱難掙扎的生活圖景。
當艾弗蒙伯爵的馬車在狹窄擁擠的貧民區(qū)道路上橫沖直撞,使一個瘦弱孩童慘死于車輪之下,艾弗蒙伯爵不僅毫無愧疚之心,甚至面不改色、理直氣壯地說出“總是有人擋著路,這樣會對我的馬造成什么傷害”。在貴族的眼中,這些賤民的性命甚至不如他們的馬重要。此刻我們離那個黑暗的年月多么近,近到可以看見道德淪喪,命如草芥,殘暴肆虐,哀鴻遍野。滿目凄惶。
平民對貴族的恨意無可厚非,然而過度的激進和盲目的敵視會化為罪惡的火焰,使被灼燒的人們墮落成魔鬼。仇恨會蒙蔽人的雙眼,使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使真相成為虛設,法律淪為笑柄,公正趨于荒誕。
革命過后,當平民舉起火把,要處死每一個與貴族有所牽連的人們,當曾經(jīng)的受害者拿起兇器,向著無辜的人張牙舞爪,犯下罪惡,變?yōu)樾袃凑?,那些他們口中呼喊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無疑已失去了意義,人間也已淪為地獄。人性的丑惡昭然若揭。平民陪審團隨心所欲、不經(jīng)論斷便向每一個無辜的人定下“有罪”的宣判,鬧哄哄的旁聽群眾見風使舵、人云亦云,這樣草菅人命的判決無疑使整個法庭顯得像個巨大的笑話。迪法吉夫人對孩童也不放過的狠毒使人感到悚然,“妻子必須追隨丈夫,孩子必須追隨丈夫”,這樣扭曲的連坐思想?yún)s是她復仇的借口,亦是無數(shù)平民發(fā)泄仇恨、罪及無辜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以暴制暴終究會引來更大的混亂與暴力。在動蕩的歷史中如何找到立足之地,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下如何保持清醒理智的自我,是每一個你和我都應深刻思考的問題。
“這是我所做過的最好的事,這是我能夠得到的最好的安息,我雖死猶生?!?/p>
愛情會升華靈魂,給予人向死而生的勇氣。行刑前,22號的姑娘問卡頓:“你真的不怕?其他人只是裝著不怕,但是你,幾乎像是在迎接著它?!笨D神色淡然,目光深邃:“或許在死亡中我能得到一些在活著時從未得到的東西?!?/p>
得到什么呢?卡頓先生。露西的愛?露西的敬意?露西的感激?露西的懺悔?
可是你從來所求甚少,至死也一無所有。
我始終難以釋懷卡頓對露西深沉的愛和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我無法理解何以愛情會有如此強大的力量,使人在明知沒有結果和回報的前提下,仍甘愿放棄一切,包括生命,只求所愛之人在沒有自己的世界里,甚至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獲得幸福?;蛟S人的感情向來費解,它是獨立于理智之外,無法用科學和邏輯去解釋的東西。而我雖然無法接受,卻也為之打動。這種堅貞不渝、為愛奉獻的情感無疑可以跨越任何藩籬,直達人內心最柔軟之處,給人帶去最純粹真摯的感動和共鳴。也許是因為我們或多或少的知道,那樣不計回報的付出,我們無法做到;那樣深沉熾烈的愛,我們無法擁有。于是我們歌頌它的偉大,膜拜它的無私,為之感慨系之、癲狂飲泣。
一生所作所為,此刻最壯最美;生平所知所曉,成仁最善最義。
1、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這是一個信仰的時期,這是一個懷疑的時期;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jié);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2、對于世界而言,你是一個人;但是對于某個人,你是他的整個世界
3、如果你愛一個人,隨意而安,讓他/她自由地飛,如果最后他/她還是回到你身邊,那就是命中注定的。
4、時之圣者也,時之兇者也。
此亦蒙昧世,此亦智慧世。
此亦光明時節(jié),此亦黯淡時節(jié)。
此亦篤信之年,此亦大惑之年。
此亦多麗之陽春,此亦絕念之窮冬。
人或萬物具備,人或一事無成。
我輩其青云直上,我輩其黃泉永墜。
5、雖說路途遙遠,但已經(jīng)上路,正在走來。告訴你,它決不會后退,也不會停下
影片講述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英國倫敦的年輕律師席尼·卡頓,愛上了巴黎女子露絲·曼納。但露西.曼納卻嫁給了法國貴族查爾斯·達雷。席尼·卡頓為了成全所愛之人的幸福,竟然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方式來挽救查爾斯·達雷的性命。
法國大革命前夕群眾對于貴族的怨恨已經(jīng)達到頂峰,即使心中有恨也只能埋在心底。lucie的父親因揭發(fā)侯爵的罪行被關在巴士底監(jiān)獄18年,而lucie卻愛上仇人的侄子,父親是個很有大愛的人,為了女兒的愛情選擇隱瞞真相并祝福他們。
法國大革命提現(xiàn)了貴族的無恥和群眾的愚昧,貴族奢侈生活草芥人命,熄滅蠟燭用小蓋子而不是吹滅他們,可以看出精致的生活;群眾為了打擊貴族不分青紅皂白地把跟貴族有一點關系的人都送上斷頭臺。Lucie是個充滿陽光的人,因為她的樂觀讓每日酗酒的Carton重新振作;男二Carton是作者的理想人物,為了正義、革命,愛情,不惜犧牲自己。
熱衷看斷頭戲的citizens還在強調citizen rights,無辜的貴族走上斷頭臺短短的journey卻很平靜,”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我雖死猶生"的愛情,卡頓以一己奉獻歸落塵土,但更令人動容的是歷史本身啊 路易十六時期政治腐敗民生凋敝,貴族窮奢極欲,百姓飽受壓迫,民不聊生。壓迫伴隨著革命醞釀,所謂百姓無栗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當巴士底獄的大門被打開,沒有預兆的,法國軍隊也加入了其中…… Liberte, Egalite, Fraternite. 自由平等博愛,當勝利實現(xiàn)之前,口號的意義已不復存在。 受壓迫的人,本是作者筆下所同情的,但劍走偏鋒,事態(tài)趨于極端,受害者變身加害者,這就變了味 但正如Dickens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黑暗與黎明交替中前行 此外的兩個觀點,其一驗證了農(nóng)民革命的局限性(老是想起陳勝吳廣起義),其二,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魅力大抵在于此,明知深淵,依舊充滿希望 (這一版的卡頓和查爾斯一點兒也不像啊?? 2020.2.16
相比于看愛情故事,我更看中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路易十六時期政治腐敗民生凋敝,法國貴族們窮奢極欲,過度壓榨人民,官逼民反后攻占巴士底獄,狄更斯對于在這一階段的事件基本持同情、理解的態(tài)度,但自此以后,不論是否欺壓過人民,凡是跟貴族有任何牽連的人,甚至對革命持消極態(tài)度的人都一律被送上斷頭臺后,這場革命其實已經(jīng)偏離了原本要追求的目的。當仇恨不可控制被地渲染、放大,原本被欺凌的受害者們反過來成為加害者,瘋狂地將積累的仇恨宣泄在他們所認為的“敵人”身上,“自由、平等、博愛”這類原本革命要追求的偉大理想蕩然無存,人民甚至并不真正理解他們的意思。所謂歷史的進步無非是權力的天平向另一端傾斜,純粹的民意只是多數(shù)人的暴政,沒有理智,沒有公正,沒有真理。這樣的革命在暴力和流血之后注定不會維持太久。但狄更斯依舊稱之為“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雖然因為種種原因革命以失敗告終,但畢竟在悄然改變著什么,并且即使在這缺乏理性、混亂的時代,依舊有偉大的愛情,偉大的友情,為愛獻身的人們,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一如小說中身為貴族但反對剝削的充滿正義感的查爾斯,以及愿意為所愛的人以及她的幸福獻出生命的卡頓。
法國大革命前貴族統(tǒng)治下的饑餓、貧窮迫使底層農(nóng)民揭竿而起,革命勝利后的農(nóng)民平等地恨每一個貴族,這是一個階級與另一個階級的對立,我同情在貴族暴虐統(tǒng)治下死去的善良的農(nóng)民,也同樣同情雖為貴族身份但依然與農(nóng)民心在一起的貴族們,但是兩個階級之間無法共情,特別是作為底層的經(jīng)歷過壓迫的農(nóng)民更無法與貴族共情,但是每個階級都有好人也都有壞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報復又何時能夠結束,然而無論站在誰的立場,我們都沒有辦法替他們原諒,因此,寬恕顯得格外高尚。
如果你愛狄更斯,愛他筆下的卡頓
拍得有點兒淺。但是演員都特別不錯!只是,我這么臉盲的人都能看出兩人太不像。如果放在現(xiàn)代拍,會用一人分飾兩角的形式吧?男一的神情很像費翔,自帶貴族氣。狄更斯的故事是一個注定男二會搶盡風頭的設置。原來法國大革命是這么一場株連九族的階級大清洗革命。女性角色很有特色。想看1958年版
這是一部很老的電視,看的時候依然很感人,愛是永恒的
2012.08.03 It'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哭慘了?。?!
黑白很震撼啊~每個人都會演戲,那些表情入木三分。只可惜,達奈怎么可以比卡頓帥這么多啊……太不公平了~
哪怕這份代價就是犧牲自己的生命
一個暴君死了,總會有新的暴君誕生。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人類卻從沒吸取教訓(我承認愛和饒恕很難,但這世界的確存在這稀罕的東西)
看Dickens名著改編的電影應該版本也蠻多。。拍的還蠻好。。雖然對演員不甚了解。。結局感人啊真是偉大的行為為愛獻身。。
I hold a sanctuary in the hearts of those I care for. 看了倆中譯版本,果然取了sanctuary“圣堂”的意思,未免太自我頌揚,很有鮮紅的革命精神,但完全不符合Carton的人物性格。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神圣的烈士,而是一直在尋找墮落前的自我,所以作“庇護所”解更合理,是在他愛的人的心中得以延續(xù)生命、獲得救贖。
小時候買名著附贈同名電影光碟,那個時候看的,雖然年代久遠了,但是故事還是一直記著,革命很多時候帶著盲目性的,就像我國的文革一樣,批判的很深入,喜歡狄更斯的筆觸。
孩提時代看過的狄更斯的作品改編的電影。應該是雙城記的最早的版本。
再次驗證了農(nóng)民革命的局限性 大一時買了原版小說 很慚愧一直沒讀完。。。電影補完一下....
早年的表演程式,比如少女內心震撼必定是屈膝側面頭微仰雙目含悲珠淚盈盈哦天哪哦天哪的往后倒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場面多么壯觀,偉大的法國大革命,偉大的人民群眾匯聚而成的浪潮!可惜屠龍的少年最終變成了惡龍,無論哪個階級的人,只要站上統(tǒng)治位都要預防權力的膨脹。法庭上被煽動的陪審團,讓我想到文革時期的我國。時刻要警惕狂熱,警惕多數(shù)人的暴政,也要警惕落后的連坐制度。也請對生命多一些敬畏之心吧,侯爵的馬車撞死窮人的小孩叫我痛心,那個斷頭臺的玩具叫我毛骨悚然。我不理解卡頓的獻身,我永遠接受不了這種一命換一命的橋段,更何況我最喜歡的人就是卡頓。他時而放浪形骸,時而深情款款。對巴塞的那個wink,狡黠可愛。自述往年的圣誕節(jié)總是從一個酒館走到另一個酒館,狗狗眼里流露出的憂傷,讓人心疼。我為卡頓感到不值,但值不值也不是我說了算的?!斑@是我所做過的最好的事,這是我能得到的最好的安息。”
8/10。盜墓/醫(yī)生受女兒結婚的打擊精神失常等,將無關主線的細枝末節(jié)刪減讓結構緊湊沖突強烈,侯爵虐待百姓的內容縮簡為馬車攆死小孩、城堡上與侄子爭執(zhí)兩個內在張力的動作場面,酗酒成性的西德尼圣誕夜巧遇醫(yī)生女兒的新增戲份與他獻身相呼應,占領巴士底獄那段傳遍街道/不斷加粗的WHY字體很有感染力。
Tell me. How is Shi?
黑白記憶。高中英文課本上的范文,當時某本輔導書認為作者和這部小說思想上有問題,可我覺得是輔導書有問題。狄更斯小說里最喜歡這個了。
卡頓這個人物是狄更斯一個更高精神境界的理想化身,如果說早期的狄更斯對勞苦大眾充滿了同情和憐憫那么在后期狄更斯的這種看法卻發(fā)生了微妙的轉變,這種矛盾讓他訴求于另一層面的精神寄托,以至于雙城記這部小說處處都充滿了宗教的味道,而卡頓更是完成了對自己靈魂的救贖,化身成了上帝般的人物。。。
Classic story told in the good old way. 劇情緊湊。那個時候的片子配樂總是那么純熟自然。一顆星給Ronald Colman,他的眼神戲太強大了,猶記得他的《鴛夢重溫》。革命后的暴民著實可怕。
我最喜歡的狄更斯小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