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南京!南京!

戰(zhàn)爭片大陸2009

主演:劉燁  高圓圓  中泉英雄  范偉  裴中中  江一燕  木幡龍  秦嵐  姚笛  Beverly Peckous  劉斌  宮本裕子  陸川

播放地址

 劇照

南京!南京! 劇照 NO.1南京!南京! 劇照 NO.2南京!南京! 劇照 NO.3南京!南京! 劇照 NO.4南京!南京! 劇照 NO.5南京!南京! 劇照 NO.6南京!南京! 劇照 NO.13南京!南京! 劇照 NO.14南京!南京! 劇照 NO.15南京!南京! 劇照 NO.16南京!南京! 劇照 NO.17南京!南京! 劇照 NO.18南京!南京! 劇照 NO.19南京!南京!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17:05

詳細劇情

  1937年12月13日,時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淪陷,部分官員棄城逃亡,但仍有許多官兵留守,誓死保衛(wèi)這個大廈將傾的城池?! ∷五a濂部軍官陸劍雄(劉燁 飾)協(xié)同戰(zhàn)友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zhàn),他們微弱而頑強的抵抗最終被壓制,數(shù)以萬計的中國軍民成為俘虜,在槍炮聲中血染長江;金陵女子學(xué)院安全區(qū),女教師姜淑云(高圓圓 飾)奔波往復(fù),盡力幫助和拯救所有來此避難的同胞,但獸性大發(fā)的日軍早已虎視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婦女;拉貝的秘書唐先生(范偉 飾)小心應(yīng)付,委曲求全,為了保護家人而做出錯誤的選擇,他也為此付出代價;舞女小江(江一燕 飾)縱使逃亡避難也不愿拋卻女性的柔媚,她在關(guān)鍵時刻的選擇則在其女性的外殼下注入一份剛強;日本人角川(中泉英雄 飾)隨部隊進駐這個千瘡百孔、破敗不堪的城池,在這個人間煉獄,他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  狼煙滾滾,血流成河,大時代的背景下,人們既要承受時代的無情給予,也要做出攸關(guān)命運的痛苦抉擇……

 長篇影評

 1 ) 被陸川牛逼到了,狠狠地

當鏡頭掠過一張張俘虜?shù)拿婵讜r,我發(fā)現(xiàn)這些面孔是極有品質(zhì)的,是經(jīng)得起特寫的,他們真的挺像三十年代中國人民的臉(也許沒有像到理想的極致,但在現(xiàn)實可能性的范圍也許已經(jīng)到極致了)。
《南京!南京!》中,連每一個龍?zhí)锥际怯衅焚|(zhì)的。
于是我就想,陸川也許就是想拍下一些面孔。
回來看關(guān)于《南京!南京!》的一切信息,發(fā)現(xiàn)陸川果然有這樣的想法。于是我想,我應(yīng)該是看懂了陸川了。
又一次,有無數(shù)人和陸川較勁兒,網(wǎng)上的電影青年們似乎對這部片很不滿,包括一位我頗喜歡的電影博客作者,在他們看來,《南京!南京!》近乎一無是處。
人和人的感受,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人和人的感受,差別就是這么大。
意識并接受到這一點,也許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誕生。
我意識到了,我也接受了。
不過我繼續(xù)認為:《南京!南京!》是一部世界級的杰作,面對《辛德勒名單》和《鋼琴師》,陸川可以面無愧色。
有人說,《南京!南京!》中的南京不是一座城,而是布景?哦?莫非應(yīng)該配上帶箭頭的戰(zhàn)術(shù)圖?給每條炸毀的街道插上路牌?莫非《南京!南京!》應(yīng)該是一部旅游指南?或者,請告訴我,哪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給了您一座城市的地理圖解?
有人說,《南京!南京!》在電影藝術(shù)上無大新意。我同意,沒錯,陸川不是戈達爾,《南京!南京!》在技巧上是主流的。那又怎么樣?關(guān)鍵不在新舊,在品質(zhì),把主流的、傳統(tǒng)的技法用到極致,照樣是大師——《鋼琴師》有什么電影藝術(shù)的突破?
《南京!南京!》的技法表達了它要表達的,它的聲像品質(zhì)營造了一個足夠強的氣場,這就夠了。
有人說,線索太多,故事太碎。這有2點:1、就觀影體驗而言,我完全feel good,我覺得線索之間的切換很自然,符合事件之間的時間和邏輯的自然次序;2、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想要的是什么?我只能猜測,莫非他們想要《兩桿大煙槍》或者《愛情是狗娘》那樣的多線索之間的巧妙銜接、勾連?如果是這樣,那我只能說,這部片千萬不能有“巧妙”的情節(jié),這個題材不容許人工的痕跡,越巧妙,越出戲。
有人說,人物不夠豐滿、概念化。OK,我承認,人物可能沒有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的那么深刻,但也遠非是扁平的。很顯然的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大事件中幾個平凡人的故事”,它不是一部“性格研究”(character study),而一幅“群像”(Gruppenbild);因此也只能與同樣是“群像”的作品比較,《七武士》是影史上公認塑造的比較成功的群像吧?看看里面的人物,又能有多么“立體”,多么“非概念化”,“非功能化”?
據(jù)說陸川最初設(shè)想劉燁后來有很多戲,比如和高圓圓的愛情戲。那樣,也許人物更“豐滿”,情節(jié)勾連更緊密。但是萬幸沒有那么做!那樣不符合事件的邏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談戀愛?救命啊......我們要的可不是《珍珠港》那樣的blockbuster。
在那樣的歷史情境下,一張面孔、一個手勢、一個瞬間,讓人性閃現(xiàn),足矣。
《南京!南京!》塑造人物夠牛逼了。喝汽水那一場,幾十秒鐘,角川這個角色就活了(黑澤明也不過如此),我不得不說,從那一刻起,我就care for這個角色。
什么?你care for一個日本鬼子?是的,作為一個戲劇人物,如果你不care他,就是作者的失敗。在觀者不care的人物身上發(fā)生的事件,全都是廢材。而care for角川這個角色,不等于就認同了角川;甚而即便認同了角川,也遠遠不等于認同了“日軍”。同情一個日本兵,就等于同情日軍?就等于“同情”日軍的暴行?就會軟化了仇恨?就忘記了歷史?牛屎?。。?br>某些人概念的粗疏和混淆,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Ok, 你可以滿足于思想的懶惰,我也能接受這一點(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思考),但請不要阻止、鄙視別人思考。

在我看來,陸川呈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的另一個層面:以前的電影只呈現(xiàn)了一個種族對另一個種族的暴行,而這部片則呈現(xiàn)了人對人的暴行。
對南京大屠殺的最穩(wěn)妥的再現(xiàn)是這樣的:1、充分展現(xiàn)屠殺的殺戮強奸,以滿足觀者對暴力色情的消費;2、旗幟鮮明地表現(xiàn)種族仇恨,這樣就實現(xiàn)了政治正確性,既滿足了觀者對“愛國”情緒的需求,同時可以使對暴力色情的消費合理化。于是觀者可以在雙重的滿足之后走出電影院,并繼續(xù)不思考,影片也可以無毀無咎。
某些憤青或許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東西?至少,這樣的東西不會激起他們的不滿。
而陸川牛逼的一點是:《南京!南京!》中所有的慰安婦場面,沒有任何一個鏡頭在我心中激起絲毫的情欲。
對于那些指責作者“過于冷靜”,對作者“思考”表示不滿的人,我想說:我就奇怪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是一件脆弱的東西嗎?它經(jīng)不起冷靜,經(jīng)不起思考?它像冬天的雪一樣經(jīng)不起陽光照射?它必須要靠拒絕“認識”來維持?牛屎!在我看來,任何畏懼思考的東西都是虛弱的,信仰如是,仇恨亦如是。
對于那些指責作者“思考”不夠深刻的人,我想說:一方面,我同意,思考更深刻的可能性是存在,但我不知道中國哪個導(dǎo)演在類似題材做到了、或者將做到,而陸川已經(jīng)夠好了;另一方面,可能您更適合去讀一部歷史著作或論文,電影畢竟是電影,它只能呈現(xiàn)影像所能呈現(xiàn)的。

南京大屠殺究竟是什么?戰(zhàn)爭?軍國主義?精神???......不,我認為,它就是赤裸裸的“惡”,是人類進化不完全的產(chǎn)物,是蠻性的遺留,是基督教所說的原罪。套一句成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南京城。
特定的政治、歷史、文化情境會催生人心中的惡——當行惡不但不需要承擔責任,甚至會被贊同、鼓勵的時候,有幾個人能抵御心中的惡?
但是,對政治、歷史、文化情境的研究永遠無法完全解釋,更無法消解“惡”——除非人進化成“超人”,否則“惡”永遠存在,永遠在黑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動。
讀讀歷史吧,你會看到無數(shù)個南京??纯疵晒湃藢φ麄€亞洲和部分歐洲干過什么,看看滿人對華夏民族干過什么,看看中國人對中國人干過什么......魯迅說過,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相斫書”,別以為中國人能夠免于“惡”,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免于“惡”,包括圣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與惡斗爭:包括我們自己心中的那一份。
《南京!南京!》選擇了講斗爭的故事,而不僅僅是受難的故事。在大屠殺這赤裸裸的惡面前,它試圖尋找“善”。這是《南京!南京!》最有價值的地方。
善,來得越輕易,也就越廉價。在黑暗最深的地方找到的光明,才最有價值。
去年,我讀了張純?nèi)绲摹禩he Rape of Nanking》。
這是一部好書,但也是一部讓人郁悶不堪的書。因為,在這本書里,我看不到中國人的主體性:中國人是受難的、被拯救的、無用的。
而陸川告訴我們,我們有過主體性,我們有過抵抗,我們有過主動的犧牲,我們在最深的黑暗中,曾經(jīng)閃過光。

我對這部影片的唯一保留就是結(jié)尾。
當我看到角川向他的士兵行禮的時候,我就想:莫非他要自殺?不要啊,陸川,我求求你,別讓角川自殺!
這不是因為我“同情”這個角色,而是因為,這不可能。
電影是關(guān)于可能性的藝術(shù),你可以在歷史細節(jié)上有不忠實的地方,但可能性的界線卻是嚴格的。
《竊聽風暴》中那個特工被布萊希特的詩感動,轉(zhuǎn)化了。有人問柏林監(jiān)獄博物館長,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案例?館長回答道:一個也沒有。
南京城中的幾萬日本兵中有沒有一顆良心?我想應(yīng)該有的。會不會有人因此而自殺?以我對歷史和人性的了解,我可以下一個武斷的判決:沒有,一個也沒有。

 2 ) 黑色天使——南京的拉貝

  真正的勇氣,是在災(zāi)難來臨時挺身而出,而不是在和平安寧的歲月里道德綁架。

  面對災(zāi)難時選擇逃亡的人不是懦夫,但選擇留下來幫助其他人的人,一定是最富有勇氣的。

  在二戰(zhàn)時就有這么一群勇敢的人:奧斯卡·辛德勒、威爾姆·歐森菲德(《鋼琴家》中救了主角的德國軍官)、魏特琳(華群)、何鳳山、杉原千畝、拉烏爾·瓦倫貝格、約翰·馬吉、貝德士、辛德貝格、卡爾·京特、寂然法師、羅伯特·威爾遜、劉易斯·史邁士、韓湘琳……以及約翰·拉貝。

  因為張純?nèi)绾蜕圩悠讲┦康呐Γ@位“南京辛德勒”的日記才得以重見天日。

  拉貝是一名納粹黨員,但如正鋒利的刀子在強盜手中可以拿來屠戮、在醫(yī)生手中可以拿來救人一樣,南京事件時期,拉貝一直利用他的納粹黨員身份與日軍周旋,和魏特琳等人一起盡可能地保護了難民營、以及他自己家里的中國人。

  拉貝赤手空拳面對五萬精良武裝的日軍,他能夠延緩日軍惡行腳步的,只有自己的納粹黨員身份、以及德國是日本盟友這個外交問題。日本士兵經(jīng)常趁著拉貝不注意就跑到難民營里抓人充當慰安婦,高度的精神緊張讓拉貝奔波得筋疲力盡。

  在南京保護中國難民時,他經(jīng)常只睡不到四個小時,中途因為太勞累昏倒過兩次,而他把自己的財產(chǎn)捐出來救擠難民,也耽誤了他的糖尿病治療,再加上之后受到納粹和盟軍的種種不公正的對待,他的病情越來越惡化,這一切都讓他走向了最后的凄涼結(jié)局……

  我不知道得用什么樣的字眼去紀念拉貝,但我想,也許“好人”二字最貼切不過了吧。

  拉貝先生不是“救世主”,他是一個好人——這個字眼遠比前者更加高貴。

  十年前《南京南京》上映后,我在上海東方衛(wèi)視的節(jié)目《拉貝的南京》中,看到陸川接受采訪時,說了這段話:

  ”我不相信拉貝救了20萬中國人,如果他能救這20萬人,就一定能救原本被殺掉的那30萬人,他沒有救下,就意味著他做不到。我認為是日本人殺夠了,不想再殺了,所以才讓拉貝難民營里的20萬人活下來?!?/span>

  陸川這段話讓我很反感。后來我去查詢一下陸川對拉貝等人的看法,發(fā)現(xiàn)他不只一次、也不只在一處地方,反復(fù)對拉貝等人進行各種陰陽怪氣的評論。

  陸川有些觀點可以商榷,而有些則是薄到了極點。這里舉出他的一些觀點評論下——

●陸川:“這么一個核心的事兒上,進入公眾記憶的就只有德國人,就德國人救了中國人。最后被我們孩子記起來的就只有一個德國人救了20萬中國人,就這么一個好人好事兒。這對我們有用么?下次再出事兒還得再找一個救世主?”

●陸川:“如果我們在這件事上只記得德國人救了20萬人,這對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span>

(問題并不是“只記得”,而是“不記得”。正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世珍奶奶所說的,面對亂世中勇于挺身而出的拉貝等人,“我們卻沒能為他做點什么”。而且猶太人感謝辛德勒、何鳳山等人,甚至為紀念辛德勒而拍攝了一部《辛德勒的名單》,是否就因此就等于淡忘和否認大屠殺呢?感恩,就等于忘記歷史嗎?感恩,與銘記歷史是沖突的嗎?陸川為什么要把這兩者看成矛盾關(guān)系呢?我完全不能明白。陸川的字面意思,我還是能理解的。的確,見義勇為的人,并不是一宗案件的全部,因為還有加害人和受害人等等,面對罪犯也不能一味期待路人仗義相助,但是否就可以因此忽略掉勇于出手相助的人呢?陸川如果被搶劫和謀殺時有人出手相救,他是否會因此主張不要感謝見義勇為之人呢?)

●陸川:“而且,第二年2月份,拉貝不是也走了嗎?”

(南京大屠殺也被稱為“血腥六周”,1938年2月,與中國難民熬過了最痛苦的“血腥六周”的拉貝,迫于政治壓力把難民區(qū)交給了新的負責人,然后就在中國人的迎送下走了?;氐降聡螅€不忘了抨擊日軍的惡行。我不明白這個所謂的“第二年2月份”有什么好陰陽怪氣的,說的好像拉貝什么都沒做或者半道就走了、甚至還可以因此無視掉他的善行一樣。還別說,陸川的確說拉貝"半道就走了",見下一條。)

●陸川:“我作為中國導(dǎo)演,就覺得‘南京大屠殺’歸根結(jié)底是中國和日本的事兒,拉貝雖然有份,但半道就走了;而且中華民族多少年來起起伏伏,哪次是外國人救了我們?”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詞是“救人”,而不是“外國人”。感謝拉貝的義舉,只是一個人類應(yīng)有的感恩之心而已,就像猶太人感謝辛德勒、何鳳山等人的義舉一樣,而不是所謂的“哪次是外國人救了我們”。如果猶太人說"集中營只是德國人和猶太人的事兒,何鳳山是中國國籍,所以不必感謝中國佬”,這樣可以嗎?陸川企圖拿行善人的國籍說事,以此達到淡化、甚至抹殺對方曾經(jīng)行善的事實,這種行為用中國話叫作“忘恩負義”。至于陸川話中的“但半道就走了”,見我的上一條反駁。)

●陸川:“《拉貝日記》中記有日本人來找妓女的事,拉貝輕描淡寫寫了一句話,我在看的時候突然知道,人是有立場的,再幫助我們,他也是德國人,他不會站在我們同胞兄弟姐妹的立場說讓她們?nèi)ァH绻际侵袊?,可能他敘述就不是這樣。”

(我實在不明白這條有什么好批評的,為什么一定得要求行善人必須完美呢?再說了,在南京承受日機轟炸的那一刻起,拉貝就已經(jīng)沖出家門,把那些在街上“與己無關(guān)”的中國難民拽到自己家里加以保護,這難道還不夠美德嗎?陸川僅因為拉貝日記中一兩句話沒有表達出圣母心,就對當事人冷嘲熱諷,是否過于刻薄和斷章取義了?而且事實上拉貝日記中也不全是陸川所指責的這樣。但愿陸川在“嚴于律人”的同時,可不要“寬以待己”。)

●陸川:“如果出現(xiàn)了一個日本人救助當時的中國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義也比較接近,但拉貝是個德國人,是個第三方?!?/span>

(這條我懶得反駁。認同這句話的,如果不是有病,那就是有病,或者是有病,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有病。)

●陸川:“如果你去看《拉貝日記》,你會注意到,過年過節(jié),他們還點蠟燭,都有烤雞吃,魏特琳的日記也寫道,他們的廚房里面還有雞蛋被日本人去偷?!?/span>

●陸川:“辛德勒是作為猶太人的對立面來拯救他們,但拉貝不是,他是納粹,是中國的第三方,不是當事者,仔細看他的日記,過節(jié)他還吃烤雞呢,他和辛德勒沒法比?!?/span>

(告訴我,那只烤雞做錯了什么?!陸川為什么要一而再地跟那只烤雞過不去?!誰能告訴我,那只烤雞到底怎么了?!為什么拉貝和魏特琳過年過節(jié)吃只烤雞,就成了一大罪過……?而且,為什么要用一個好人來否定一個好人呢?我無法理解陸川的三觀。然后,陸川強調(diào)拉貝是納粹,所以”和辛德勒沒法比“,但實際上辛德勒也是納粹,而且他不但有烤雞吃,還整天尋歡作樂。我可沒見過猶太人因為辛德勒的納粹身份,就抹殺掉他救助猶太人的功績。的確也有人糾著拉貝的納粹身份不放,這就是在日本的慰安婦事件庭審中為右翼辯護的日本律師。我不明白陸川為什么反復(fù)強調(diào)只有加害方和被受害方相關(guān)的人,才有資格出來見義勇為,而路人卻沒資格。難道陸川被幾個強盜搶劫時,不會接受任何第三方的救助、而只等著強盜團伙中某個人良心發(fā)現(xiàn)嗎?)

  …………

  最后這幾條也在《南京南京》中呈現(xiàn)了出來,陸川鏡頭下代表著人類良知的不是“第三國”的拉貝,而是影片的主角、來自“日軍”的角川。陸川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加害方出了個良心未泯的人,才能稱作“辛德勒”,而第三方是不行的。

  當然歷史上也的確存在著在戰(zhàn)爭中依然堅持善良的日本人,比如龜井文夫和木下惠介,這兩人都是因為拍了讓軍部不喜歡的電影而被禁止從事電影行業(yè),當時他們并不知道幾年后日本會戰(zhàn)敗,可以說是懷著終身無法施展才華的心情接受懲罰的。這兩位導(dǎo)演在戰(zhàn)爭時期哪怕只是稍稍表示了一下質(zhì)疑,所付出的勇氣也要遠遠大于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大聲痛罵法西斯的人們。

  我無法理解陸川為什么要對一個好人百般苛刻,與此不同的是,陸川卻同時對日本演員說:“你們不要像演壞人那樣去演,我現(xiàn)在就告訴你們,你們的祖輩(也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制造者)是一支訓(xùn)練有素,有尊嚴,有信仰的,鐵血的殺人機器。”

  我在這里只批評陸川奇葩的雙標行為,沒有針對日本演員的意思,他們能來中國參與二戰(zhàn)影片的演出,就意味著嘗試接受中國方面的史觀,行為本身就值得肯定。我也不反對將日軍進行客觀化的描述,我一直覺得《帝國的毀滅》出彩之處,就在于把希特勒還原為普通人,讓觀眾看后陷入思考。

  陸川的《南京南京》還有一處扯淡的地方,就是拉貝的中國秘書,在《南南》中他一度當了漢奸、最后死了。歷史上這位秘書叫韓湘琳,一直活到了80年代。他負責跟日方交涉糧食問題等,對難民營的正常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陸川還不忘了利用這個角色的老婆之口諷刺了一下拉貝:“你為拉貝賣了十幾年的命,他扔下你不管自己跑啦。”但其實早在南京遭遇日軍轟炸時,拉貝就已經(jīng)安排韓湘琳一家離開南京,只是因故最后沒能離開,只好躲在拉貝家中?!赌夏稀芬黄瑢Υ说拿枋鐾耆嵉购诎住?/p>

  韓湘琳的女兒后來還參觀過拉貝的故居。

  記得還有個陸川的粉絲“紅旗”,為了聲援陸川,也跟著冷嘲熱諷了一番,說是“拉貝是外國人,會贊揚拉貝的,不是跪舔外國人久了,就是本身是外國人。”

  我不知道這位紅旗所指的“外國”是指哪國,反正下邊要提到的這群人,國籍都是中國。

  那么,作為南京大屠殺的這些幸存者們,又是怎樣看待拉貝呢?

李秀英:“當時只要遇到了麻煩,中國人就去找拉貝,他立刻就來。拉貝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和日本人談判……當時我們完全不知道拉貝是納粹黨員。不管他是不是納粹黨員,它同我們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拉貝是一個好人,我們將永遠懷念他?!菚r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同日本人談判。要是沒有拉貝,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被日本人殺害。拉貝救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span>

伍正禧:“拉貝是一個有堅定果斷和品德高尚的德國人。有些報紙報導(dǎo)說,他是一個納粹黨員。不管他是或不是納粹黨員,他救了許多中國人的命。那個時候表現(xiàn)出了他的高尚品德,這是最重要的?!菚r要是他不把大家組織起來,日本人肯定還會更加瘋狂……他勇敢地站出來,為中國人說話,對保護他們作出了他個人的貢獻?!?/span>

潘開明:“要是沒有他們,一定還會有許多中國人被殺害。拉貝在他的日記里寫的一些情況,都是我們裝在心里想要說的話。不管拉貝是不是一個納粹黨員,都改變不了我們對他的看法?!?/span>

穆喜福:“我們?nèi)胰擞肋h感謝拉貝,要不是當年受到他的保護,我們一家53口人,不可能全部活下來,早就被日本人殺害,骨頭打鼓了?!?

丁永慶:“拉貝是個大個子,待人很好。他在院子內(nèi)搭有蘆席棚,讓周圍的居民居住?!?/span>

湯英:“經(jīng)歷過大屠殺的人知道什么是人間地獄,我能活下來,如果沒有拉貝先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只要一去南京,我就去拉貝先生的小院去看看,那個小院還在,一到那里,在淚水里,我總是想起好多好多往事,我現(xiàn)在老了,但我時常帶著兒女們來,好讓他們記住一個恩人,一個具有高尚人性的人?!?/span>

孫有明:“拉貝和家人在院子里用床單做了很大的一面納粹黨旗,日本人從天上看見,就不敢扔炸彈了?!?/span>

吳克政:“大家都不會說德語,都和我爸爸一起喊他‘喇叭’”,很多人都還記得‘喇叭’戴著那個袖標,經(jīng)常上街走,指著納粹黨徽,喊‘嗨!希特勒!’,來制止日本人侮辱中國婦女”。

王鳳英:“拉貝成立的難民區(qū),我們這五個人到這個難民區(qū)里避一下,我們這五個人就沒有死,要不然,在(珠江路)那個地方,就活不下來了。”

芮體和:“我是大屠殺的見證人。……拉貝先生雖逝永生。”

李?。骸拔夷菚r候才13歲,跟著家里人躲到了拉貝先生家的院子里,為了保護我們,院子里搭了不少棚屋給難民們住……當時難民們都說拉貝是'活菩薩'?!?/span>

李世珍:“有一個家族37個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綁好了跪在地上。(日本兵)準備砍頭的時候,拉貝剛好經(jīng)過,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這37個人都帶走了。后來這個家族的人都說,如果沒有拉貝,他們整個家族就滅亡了。其實我們都一樣,如果沒有拉貝,我恐怕早就已經(jīng)埋在地下幾十年了?!?/span>

(注:李世珍奶奶在德國電影《拉貝日記》演了一個難民,她表示:“第一次演電影,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報答一下拉貝,他救了我們那么多人的命,我們卻沒能為他做點什么?!保?/p>

夏淑琴:“我們都感激拉貝先生?!?/span>

(注:2009年2月5日,夏淑琴訴日本右翼侵害名譽權(quán)案在日本終審勝訴。她也是拉貝在日記中提到名字一個的幸存者。)

  …………

  拉貝幫助過的,并不只難民區(qū)的幾十萬人,在他自己的家里,也藏著600名中國難民,拉貝以自己的個人名義保護著他們。

  

  而據(jù)幸存者丁永慶等人所述,當時拉貝家里還發(fā)生過這樣的事——

  那年12月19日晚上,有兩個日本兵在拉貝住宅越墻而入,企圖作惡。被拉貝知道后嚴詞叱責,那些日本兵看清他是德國人之后,只得悻悻地收起槍,要拉貝打開大門讓他們出去。拉貝用身體擋住大門,斷然拒絕:“不行!你們從哪兒進來,就從哪兒出去!”兩個日本兵只好翻墻出去。院內(nèi)的難民見到這一幕,不禁拍手歡呼起來。

  即便完全忽視掉拉貝在難民區(qū)的貢獻,那么他在自己的家救下的人數(shù)也相當于半個辛德勒,但在陸川的描述和《南京南京》中,這一善行卻被抹殺得一干二凈。

  在網(wǎng)上盛行著“完美受害人”的風氣,而在陸川等人眼中,好人也必須是完美的,如果一個好人達不到條件絕對完美的標準,那么即使他/她做了好事也得打折扣。

  但在我看來,納粹黨員的約翰·拉貝、奧斯卡·辛德勒、威爾姆·歐森菲德也好,美國人魏特琳、中國人何鳳山、日本人杉原千畝、瑞典人拉烏爾·瓦倫貝格……也好,亦或《盧旺達飯店》的主角保羅·盧斯賽伯吉納等人也好……

  無論他們是哪國人、是什么身份、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救人,只要他們敢在危難中向別人伸出援手,他們就是富有勇氣的好人。

  縱觀下來,陸川和他腦殘粉們對拉貝說盡各種風涼話,而當年真正面對日軍刀口死亡威脅的人們,無一不對拉貝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有些人關(guān)心拉貝是否反猶,我想這個反而不是重要的問題,納粹德國暴發(fā)反猶活動時,拉貝主要是活躍在中國。重要的是拉貝做過什么,而并非他是否德國人或納粹黨員。

  而且有兩個反例能說明拉貝至少并不強烈反感猶太人,一是他在南京難民區(qū)的同伴喬治·羅森博士是猶太人(電影《拉貝日記》中有這個角色,由丹尼爾·布魯赫飾演),因為自己的猶太身份飽受歧視,拉貝在日記中對此表示了同情;一是拉貝回到德國后,曾出錢買下了一家猶太人的房子,間接給他們提供了逃亡國外的資金。

  拉貝的晚年很凄涼,他并沒有因為在南京的善行而得到好報。

  首先是回到德國后因為宣傳南京事件,被認為是破壞了德日關(guān)系而被納粹蓋世太保逮捕,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又因為納粹黨員身份又被英國和蘇聯(lián)逮捕,之后一直窮困潦倒。在這種情況下,拉貝說了一句很悲涼的話:在南京,人們叫我“活菩薩”,在這里,我只是一個賤民。

  1948年,柏林遭遇冷戰(zhàn)危機,拉貝一家的生活跌到谷底,此時南京市民募捐了2000美元匯到德國幫助拉貝度過難關(guān)。南京人并沒有忘記他。

  1950年1月5日,拉貝在疾病中去世。

  回顧拉貝坎坷的人生,最后十幾年可以說忍受著肉體上、精神上、生活上的多重折磨,去世后還得忍受陸川之流的風涼話。

  同樣不幸的,還有魏特琳,她在日記的最后一頁寫著:“我快要筋疲力盡了。”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選擇了自殺。每當我看到這個結(jié)局時,眼眶里總是充滿了淚水。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京事件的主謀——朝香宮鳩彥王,由于麥克阿瑟的決定而被豁免,最終并沒有起訴他。由他主導(dǎo)的南京事件一系列惡行,全部被推到了松井石根頭上。

  朝香鳩彥愛好高爾夫球,還擔任高爾夫球俱樂部名譽總裁。他一直幸??鞓方】档厣畹?981年4月12日去世,享年93歲。比拉貝和魏特琳多活了幾十年。

  朝香鳩彥并不是唯一一個被釋放的日軍軍官,包括731部隊的石井四郎等無數(shù)軍官也得到了赦免,即便被判處重刑的東條英機等人,也得到了麥克阿瑟的準許進入了靖國神社。原子彈懲罰的只是手無寸鐵的平民,而不是這些高高在上發(fā)動戰(zhàn)爭的官僚。

  好人無好報,壞人得善終。

 ?。≒S:拉貝的孫子在2009年4月給香川照之頒發(fā)和平獎,以感謝他出演電影《拉貝日記》朝香宮鳩彥王一角。)

  1997年,拉貝墓碑被移到南京保存,回到了他當年保護過的人們身邊。

  拉貝不是“救世主”,他是一個好人。

[參考文獻]

上海東方衛(wèi)視TV節(jié)目《拉貝的南京》

《陸川回應(yīng)質(zhì)疑》

《時代周報》2009年4月20日

《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

《南方都市報》

黃慧英《拉貝傳》

張純?nèi)纭侗贿z忘的大屠殺》

 3 ) 糾結(jié)與分裂——《南京!南京!》觀影手記

序:

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電影。

很小的時候,就從課外書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小時候只是一味地咬牙切齒,還不曾有更多的感受。之前看過兩部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一部《屠城血證》,一部《南京大屠殺》,前者對屠戮和奸淫著的筆墨更多,后者在故事流暢性和具體場面掌控上更好(小學(xué)看的片子,草鞋嶺一段印象很深,陸川在機槍屠殺段落時機位上似有借鑒),但給我的感覺并不比書上更具體,尤其是兩個都試圖以一對中日夫婦的悲劇作主線,太矯情,其實思路并不必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時拍的《一盤沒下完的棋》高明多少。但當看完《南京!南京!》,我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看見馬路兩邊密密麻麻的人和車輛,忽然有種陌生感。這就是我剛才在電影里看到的那個滿目瘡痍的城市?我不知道其他人看這電影時會不會這樣,這部電影讓我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恐懼感,先不管這電影其他方面怎樣,至少成功地將氛圍調(diào)適到位了?;蛟S客觀來說,影片本身在血腥和殘酷上在我看過的電影中,離極點還遠,但也許是我不停自我暗示“這是我腳下的城市、這是我腳下的城市”的作用吧,看完之后真的感到害怕。倒不是怕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的傷害,而是不知道自己如果進入這樣的絕境,我能做什么。

看完了,有很多想表達的,但糾結(jié)著,一直說不出來。這兩天,情緒其實一直很低落。感謝版上還有人自告奮勇供我調(diào)戲,如果不是在這些節(jié)目上的宣泄,恐怕我更難擺脫這種情緒。我對自己影評的要求是:拒絕感性描述。但在腦中回放這部電影時,很難跳出來冷眼旁觀。而且不僅僅是感情,歷史、時政以及關(guān)于這部海量的信息與八卦,都在我眼里滾來滾去。好罷,把這些抒情的廢話宣泄掉,我開始說話了。



一、開頭先批結(jié)尾的敗筆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有問題的,尤其是結(jié)尾。

如果純粹按照影片的情節(jié)來理解,結(jié)尾是合理的:角川的角色設(shè)置一直是良知未泯,所以他放人合理;在受了很多刺激后,對慰安婦百合子的個人感情某種意義上是唯一寄托,但百合子也死了,這成了壓垮駱駝的唯一稻草;兩個中國人死里逃生,重獲希望,笑一笑也沒什么不對;整個片子最后還是應(yīng)該給人一點希望的。

下面一條條細說,其實不僅涉及結(jié)尾,也會涉及很多影片整體上的問題。

是的,如果按照角川這個角色設(shè)置的邏輯往下走,他的結(jié)局非常合理。以角川視角為事實的敘事主線,遭到很多人詬病,但我覺得沒什么問題,反而算是填補一個空缺,問題在于,除了伍迪·艾倫的《戰(zhàn)爭與和平》,我從沒見過這么純情到幼稚的角色。陸川的意思其實不是讓人糊涂,而是過于明白了,想來人性人性,但問題在于,這樣做幼稚到可笑。其實,即使角川這個角色性格及各方面不修改,參照《桂河大橋》中亞力克堅尼斯扮演的英國軍官最后含義曖昧的撲倒,他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在角色的塑造上也可以有更大的空間。如果有人要以歷史真實vs藝術(shù)真實來較真一下,那這段的說服力就更差了,日軍在戰(zhàn)爭中不乏自殺者,但因厭戰(zhàn)情緒而自殺的,在自殺者中大約只有1/4000(感謝puma兄提供的資料)。更何況,這還是處在日軍戰(zhàn)事順利的戰(zhàn)爭初期。

兩個中國人逃生后的反應(yīng)是上述幼稚的延續(xù),陸川的意圖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但這個比角川的自殺更加離譜,角川之死的設(shè)置至少還符合影片邏輯,而兩個中國人的笑和嬉戲連基本的常識都不符合:試問如果有人剛剛從連綿數(shù)月的死亡威脅中脫身,而且前途未卜,他能徹底放松嗎?南京大屠殺的很多幸存者直到今天仍然有強烈的心理陰影,何況當時剛剛脫身,怎么可能會有如此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這段被詬病是純粹活該。

結(jié)尾單從技術(shù)論,拍得尚可,遠景中角川同鄉(xiāng)孤零零地豎在那,構(gòu)圖很好,也算是影片中難得的靜謐。但是,在壓抑了兩個多小時候,即便你想“希望”一下,忽然來一段風格上反差如此之大的收場,即便是再熱愛和諧本性善良的觀眾,也難以轉(zhuǎn)過彎來啊。

之所以點這個結(jié)尾,就是想說陸川在謀劃劇本時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何在絕望中展現(xiàn)希望。完全的絕望是不可取的,倒不是因為那些關(guān)于藝術(shù)的目的應(yīng)該怎樣怎樣的文藝理論,是這部電影涉及的歷史如果以這種方式表現(xiàn),很難被接受,不僅如此,在藝術(shù)創(chuàng)建上,除了一味哭訴,也難有什么發(fā)展。而且,這畢竟是商業(yè)制作,要面對市場的,和這段敏感歷史如此糾結(jié)的時候,選擇完全絕望,幾乎是絕路。

其實,這本身就是個難題。觀影時,我常有這種感覺:這段不能這么寫,這么拍是不對的,但真要想想看應(yīng)該怎么拍,我發(fā)現(xiàn)我也很難給出什么答案。面對這個難題時,陸川給出的答案,以結(jié)尾為代表,就不太好。其他各處呢?很多地方,都有類似問題:比如那段“中國不會亡”,比如唐先生有些做作地說“我太太懷孕了”。陸川太想表達那種希望了,結(jié)果陷入了俗套中。其實角川之死還是可以找到原型的——《罪與罰》中的斯維德利蓋洛夫,但就是這么久遠的角色也遠比角川要豐滿復(fù)雜得多。這就像一個困局一樣,陸川太想表達希望,甚至犧牲了角色和一些合理性,但最后卻誰都沒法討好。其實,在零星的角落表現(xiàn)一下就夠了,小豆子對劉燁笑了兩次,既有著戰(zhàn)友間的默契,又帶著些無奈和坦然(特別是第二次),這個細節(jié)雖然笑,但是夠分量的,遺憾的是陸川讓他笑了四次……



二、是沖突還是紀錄?分裂的南京。

前面有文提到過,《南京!南京!》的劇本是失敗的,因為其過于散亂的情節(jié),幾乎都無法形成構(gòu)架,最終成了一堆歷史的“景片”。

這話對了一半。根據(jù)陸川的訪談,看《南京!南京!》的創(chuàng)作過程,陸川自己提到過,他原來寫好一個劇本,后來拍的時候,根據(jù)拍攝情緒不斷修改,刪了、加了很多戲,到最后已經(jīng)面目全非。以這種方式做電影,除非你是掌控力極強的導(dǎo)演或制片人(賽爾茲尼克這種),或者本身就期待影片以散文化或者碎片化方式出現(xiàn)(王家衛(wèi)的電影,以及斯通的《天生殺人狂》),否則陷入雜亂的狀態(tài)是很難避免的。作為導(dǎo)演的陸川,掌控力顯然還不夠。劇本跟著情緒走,情緒跟著拍攝走,到最后,劇本的整一性就會喪失。但根據(jù)陸川提到的原來那個商業(yè)味更重的劇本來看,在影片中仍然能看見一些影子,但戲劇沖突往往只是出現(xiàn)在單個場景里,而且還時常戲劇性相對不足或者失當,等到整個來看時,就顯得亂了。所以看這部電影時,常常會覺得穿越,時而明顯感覺到戲味,時而又覺得戲味不足像戰(zhàn)場紀錄片——沒有誰能夠有這么好的適應(yīng)性能夠隨時在兩種風格中轉(zhuǎn)換自如的,作為導(dǎo)演的陸川自己也不能,所以在需要紀錄性的時候,他卻總不合時宜地大特寫(前1/3)。

這種分裂還表現(xiàn)在他對角色塑造的問題上。陸川自己談過這部電影和《拉貝日記》的區(qū)別,后者按照其標榜和宣傳片來看,基本是傳統(tǒng)情節(jié)劇,陸川刻意要讓《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劃清界限,按照他的說法,應(yīng)該是更傾向于全景式紀錄的。如果是《拉貝日記》給拉貝很多仰角和大特寫,我不會奇怪,因為本身就是要塑造英雄,塑造一個star,給他聚焦是應(yīng)該的。但《南京!南京!》既然是要追求一種更樸實和平視的角度,那么即便為票房考慮使用一些明星演員,最好也讓他們在鏡頭前“消失”(參考《黑鷹降落》)。但很遺憾,即使是拍得還不錯的戰(zhàn)斗段落,陸川也沒少給劉燁大特寫——他的臉被抹了再多的灰,觀眾也不會認同者是名普通的國軍軍人,而會因為明星的突出而瞬間出戲。而后給劉燁設(shè)計的那段帶頭赴死,就更有問題了——如果你要讓劉燁成為英雄,那么這個橋段設(shè)計得不夠英雄;如果你要讓劉燁是犧牲者之一,又干嘛非讓他突出一下?至于唐先生的角色設(shè)置,可以看成一條保持尚可的戲劇沖突線,但他最后的死仍然讓人感到莫名?;蛟S為了追求一種對前面所犯罪過的救贖感和政治正確,唐先生必須去死,但至少得有個明確的理由,難道陸川是想用唐先生的死來證明日軍暴行的完全無理性?與其說這段看起來是日軍的無理性,不如說是陸川編劇時的無厘頭。

說到這里,又想起陸川在訪談中曾提到的日軍屠殺實際上并非個人暴行的疊加,而是有組織有預(yù)謀的,實際上是軍隊指令的。順便回應(yīng)一句前兩天討論看待南京大屠殺和屠猶問題,那天一時忽視掉了,證明這種組織化的屠殺并不只是動機理性與否問題,如果是個人暴行,那只是軍人自身的事情,說不好聽,就像黨衛(wèi)軍對美軍俘虜?shù)耐罋⒎糯笠恍?,如果是來自上層的組織,這就上升到了國家犯罪,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不僅是屠猶,還有納粹同樣臭名昭著的槍斃政委、餓死烏克蘭等政策。那段陸川在訪談中說得很好,但在電影中,很遺憾,他試圖表現(xiàn),但也在這沖突和紀錄的游移中草草了事。能看到的,只有似有組織的機槍掃射和占領(lǐng)軍頭目關(guān)于征集慰安婦的提及。不錯,從拍攝上而言,屠殺場景,陸川在四、五個場景間平剪,然后再來一個大搖臂,把屠殺殘忍程度的震撼提升了一個檔次。但是從對問題的追溯來看,陸川對屠殺的表現(xiàn),仍然停留在我前面提到過的兩部影片水平上,都過去這么多年了,這點仍然是一點進步都沒有。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三、堵門、祭典——兩處神來之筆

1、開場的堵挹江門很好。比之日軍很難給觀眾心理代入感的攻城,挹江門場景很能鎮(zhèn)得住人,作為定場戲非常好。從靜到動,轉(zhuǎn)換得非???,沖擊力極強,同時也給毫無心理預(yù)期的觀眾一個突襲——所有拍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沒有一部有這種氣魄。

更重要的是這個段落是過去談及時常常語焉不詳?shù)?,第一次被如此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非常好,只是有一點——真實發(fā)生的,比電影上呈現(xiàn)的這段,要殘酷很多。


2、整部影片,祭典部分可能是爭議最大的。

不僅因為它可以看做是對日軍氣焰的一種宣傳,而且還在結(jié)構(gòu)上突兀了一下,很多人看不明白。

但我覺得,這是影片拍得最好的一個場景,因為這是他最放得開手腳的一個場景,沒有考慮太多的票房與現(xiàn)實顧慮,也沒有像之前絕望之余仍然想處處留點面包屑做希望(實際扔下去的是饅頭),他拍得很純粹,很干凈,鏡頭剪切得非常流暢,做足了功夫。

他為什么要插進這一段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他要刺激觀眾。陸川拍攝此片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告訴人們——我們當年那個對手有多么強大,盡管最后我們贏了,但仍不可掉以輕心。如果說本國首都被人燒殺搶掠仍然不夠恥辱的話,陸川選擇了這種招魂般的慶典。這已經(jīng)不是肉體上的沖突了,而是在精神上的壓迫。日本人為什么能在中國的土地上肆虐?這是陸川想回答的問題。而這段就是他想給出的答案: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沒什么比這種看起來回歸蠻荒狀態(tài)的祭奠更能表現(xiàn)這種可怕的意志。

但是,在這意志可怕之余,它也會反噬。這個是我想到的,是我根據(jù)影像推演的,那就是祭典段落將近結(jié)束處角川帶有絕望和茫然的吼聲。這種意志力其實是非人的,它在摧毀對手的同時,也會讓己方的個體消失,出現(xiàn)的只有這一個怪物。喪失個性的民族,必將在盲目中走向毀滅。

然而,陸川選擇這種方式,是很冒險的,特別是我感覺他參考了《意志的勝利》的拍攝法,對那些寫著部隊番號的招魂幡和強壯鼓手的大仰角,極其規(guī)整的構(gòu)圖,配上緊張的鼓點,使這段影像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我倒不擔心他因為這個被罵漢奸——那些言論雖然無知,但也沒什么害處——我擔心的是這段影像與《意志的勝利》相仿的蠱惑力,意志薄弱者可能會吃不消,就像傳說中當年北影教授不愿意在課堂上完整播放《意志的勝利》一樣。不過世上只有一個三島由紀夫,而且還死了,但愿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四、《南京!南京!》與歷史

這個問題是逃不開的。

前面在談角川的角色問題時,我已經(jīng)談過了,那基本就是我的觀點:看得出來,影片確實是建立在相對嚴格的考證基礎(chǔ)上的,沒有太明顯和太過分的史實錯誤,但陸川的問題不在于不忠實歷史,而是在藝術(shù)真實可允許范圍內(nèi)的故作幼稚。當整部影片都是在以接近史實或者號稱接近史實的名義下進行時,如果非要搗鼓出類似于角川這種日軍戰(zhàn)爭前期出現(xiàn)幾率微乎其微的角色,對戲劇化情節(jié)幫助不大(因為太俗套了),而且還會傷害影片的因“史”之名。

關(guān)于拉貝的問題,別看陸川在訪談中言辭似乎挑釁味道很足,從影片來看,其實并沒有對拉貝進行怎樣的丑化,影片中的拉貝,已經(jīng)做到了他在那種環(huán)境下可以做到的一切,只是影片沒有將他作為敘事中心罷了。

關(guān)于市中心的孫中山像,確實1942年新街口才豎立起孫中山像,如果嚴格按照史實,這里就穿越了。但這就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自由了,我看過一張照片,是幾個日軍士兵羞辱一尊孫中山銅像(可能是中山陵的,具體記不清楚了),這說明類似事情是存在的,稍微轉(zhuǎn)移下時地,并且給國都的淪亡帶上些象征性意味,沒什么不好。素以考證為長的李敖,寫作《北京法源寺》時,不也為了藝術(shù)的考慮,把住法華寺的袁世凱穿越到了法源寺?同樣理由,可以解釋城中那場不曾有過的祭典。這些都不算大問題。

我覺得大問題不是史實上的,是對歷史的把握。我們?yōu)槭裁匆仡欉@段歷史?是要去了解其成因,關(guān)注其過程,并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比如動機?!赌暇?!南京!》既然已經(jīng)基本放棄了整一的情節(jié),那么在這個問題上應(yīng)該做得更清楚。我們?yōu)槭裁磿煌罋ⅲ績H僅因為敵人的強大?強大了,打敗我們了,我們就理應(yīng)被屠殺?因為敵人獸性,所以我們被屠殺?那么既然創(chuàng)造了角川這么個有良知的角色,以及將日軍日常生活表現(xiàn)得這么“正?!?,那么這些“正?!比祟悾瑸槭裁磿龀龇侨祟惖氖虑??如果說電影表現(xiàn)哲學(xué)議題有難度,那么為什么當教堂中發(fā)現(xiàn)了甚至多過日軍巡邏隊的中國士兵時,所有人都選擇了舉槍?為什么我們有那么多人卻大部分乖乖被殺?陸川在訪談中說得很激動,說要拍抵抗之城,但從影片來看,零星的抵抗歸抵抗,屠城歸屠城,二者是割裂的。其實挹江門一場如果后面接好了,完全可以解釋上面這些,但散亂化的表現(xiàn),讓這些問題很難留下滿意的答案。偷懶的人可能只是想著“日軍是屠夫、國軍太懦弱、百姓太麻木”就收場了。勤快的可能還會留個解釋文,但如果要靠解釋才能說清楚事情,還要電影干嗎?



五、關(guān)于陸川

女朋友看完《南京!南京!》,留下一句話:陸川是值得尊敬的。

怎么說呢,我很不喜歡陸川的為人,對他的導(dǎo)演水準也持保留意見,但我贊同她的話:陸川是值得尊敬的。

當初看到過報道,說馮小剛是中國電影圈里最會哭窮的導(dǎo)演,他的投資都是哭訴拉來的。如果只是開玩笑的話,我覺得陸川上這個榜也挺合適的。他很能說,也很會說,而且很愛來事。每次接受采訪,他都不忘記哭訴下血淚史,包括當初寫《黑洞》劇本被剝削之類的。聽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此番《南京!南京!》的運作,他雖然沒有傻到像高群書那樣玩道德綁架,但仍然四處放噱頭,比如挑釁《拉貝日記》,而事實上,這電影除了題材,幾乎也沒跟拉貝沖什么。后來他又豪言票房過一億四,他就跟韓三平裸奔。這放在他自己也傾情對待的電影上,多少是讓人有些反感的。我雖然可以理解他的行為——這不是小成本,8000萬的投資,是要用票房說話的——但對他的行為,多少有些不屑,覺得這個人太無所不用其極。

但陸川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不是只在炒作上如此,在對待電影上,他也是如此。拍《可可西里》時 的玩命,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南京!南京!》。他也沒有因為票房的顧慮而徹底放棄在影片中的一些嘗試,在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中國影壇,他的每一步雖然邁得鑼鼓喧天,但也確實有這個資格。

他的問題在于,一個好導(dǎo)演,或者說一個合格的導(dǎo)演,不應(yīng)該是每次都靠題材和拍攝內(nèi)容才能贏得喝彩的。《可可西里》如是,《南京!南京!》亦如是。拼命固然可貴,但水平不上去,總有一天會被遺忘的。



六、尾聲

其實對于這部電影,我還算是評論得比較客氣吧。糾結(jié)得狠了,心里非常亂,一股腦就涌出來了。其實,心里糾結(jié)的,還是那段歷史,無論這電影有多少缺點,不能不承認,影像帶來的直接沖擊,比印在紙上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要強烈得多。從這個角度講,《南京!南京!》已經(jīng)成功了。



ps:我的建議,不捆綁。之前有人提出著素服去看《南京!南京!》,我覺得有些刻意,看個人喜好吧。但能不能在觀影時暫時把手機關(guān)了呢?兩個多小時耽誤不了什么事情的。如果這個也難辦的話,至少開靜音吧,今晚后排一個歐巴桑手機不停的《上海灘》讓我非常抓狂。此外,德基觀影時,好像有憑《南京!南京!》的票買爆米花優(yōu)惠的活動,想起《辛德勒名單》在美公映時吃爆米花被認為不太合適的情況,我心里覺得有些不舒服,其實也沒什么,順便說說罷了。

 4 ) 《南京!南京!》:一場迎合主流歷史觀的意淫

終于去看了《南京!南京!》。一部只有結(jié)論和導(dǎo)演意淫的影片。

屠城,這是一場人道慘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是戰(zhàn)爭史上最骯臟的篇章,也是中國抗戰(zhàn)史上最悲痛的一頁。我要強調(diào)下這個觀點,免得有人說我立場不對。有些人討論問題總喜歡先看立場,不管問題是不是問對了,自然也就掩蓋了追尋答案的要求。

影片《南京!南京!》,簡直像一部科幻片。別誤會,我不是說南京大屠殺是幻想的,毫無疑問,我從不懷疑這段歷史的真實。但是,我們需要的「真實」不只是 Yes 和 No 的答案,我們還需要「為什么」和「怎么樣」,需要「誰」和「什么時候」,只有這樣,我們的反思和討論才有真實的基礎(chǔ),我們得出的判斷和結(jié)論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以史為鑒,史之不明,何以鑒之?

然而,這些問題,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全部找不到。我說《南京!南京!》像一部科幻片,是因為,整部影片像是一個虛擬出來的時空,一個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舞臺,沒有前史,沒有周邊,沒有上下文。片中出現(xiàn)的人沒有名字,沒有來歷,沒有生活,沒有靈魂,沒有與其所在世界的任何關(guān)聯(lián)。即使是導(dǎo)演偶爾試圖描寫的人物心理活動,也是斷裂的、碎片的。

動機甚至都不存在。日軍為什么屠城?或者下放到個體,一個日本士兵為什么會嗜殺成性?人們?yōu)槭裁床坏挚梗客瑯拥?,下放到個體,一個普通市民,為什么不抵抗?我要的,不是「抵抗」這個結(jié)論,我要的是「為什么」,他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他們怎樣面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怎樣面對一場要奪去自己和至親好友生命的戰(zhàn)爭?怎樣面對一支和我們同樣面孔和體格卻像惡魔般行為的軍隊?

影片預(yù)設(shè)了這一切,即日本軍隊的嗜血、殘暴、無人性,是無需解釋的。影片同樣也預(yù)設(shè)了,中國人就是麻木的,是隨時待宰殺的,是命如螻蟻的。影片中的日本士兵(除角川外)就是用來殺人的。同時,片中的中國人,就是用來吃槍子的,用來成片地倒下,用來快速、高效地達到導(dǎo)演的預(yù)期。他們像麻袋一樣,被堆疊在洪水之前,面無表情,亦無生命。這和我們多年來習慣的只有集體、沒有個體的主流歷史觀,有何不同?

很多人提到了《南京!南京!》片中對「人性」的描寫。是的,「人性」是有的,但只賦予了一個主角。但即便如此,這個叫角川的日本士兵,沒有身份,沒有軍銜,沒有部隊番號,沒有年齡,沒有出生地,除了他媽媽做的火鍋很好吃,你不知道關(guān)于他的一切。影片粗暴地省略了任何合理的交待,角川沒有任何來歷,沒有關(guān)于這個「人」的任何背景。因此,雖然角川有了去向——自殺,但也無法掩蓋這個全片唯一被真正「描寫」了的人物的蒼白與空洞。

甚至我們只被告知他姓角川,連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想象一下,這還是全片主角的待遇。至于陸劍雄(估計你也不知道這人是誰吧?)、姜老師、拉貝,這些配角甚至更不配獲得交待。至于南京城,影片根本就無暇顧及了。導(dǎo)演希望我們有一些新的理解,但理解什么?用什么去理解?

《南京!南京!》迎合了主流的受害者控訴心理,這與以往的主旋律影片沒有本質(zhì)不同,區(qū)別只是韓國大片式的聲畫效果,以及一個導(dǎo)演幻想出來的日本士兵的視角。是的,我說它像韓國式的大片,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大片,因為它學(xué)會了在電影中使用大量慘烈與血腥的鏡頭,但連好萊塢那種通過現(xiàn)成套路造出內(nèi)涵的技巧都沒有掌握到。

至于導(dǎo)演幻想出來的日本士兵視角,這是一次創(chuàng)新,我必須承認,這畢竟打破了以往以“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來異化戰(zhàn)爭的主旋律做法。但它仍然是幻想出來的,角川缺失的人格和身份,與我們的教科書對「董存瑞」和「雷鋒」的描述方式一脈相承。內(nèi)心掙扎而后自殺的角川,不過是導(dǎo)演從受害者的角度去幻想施暴者的心理,從而獲得補償。

嚴格說來,痛苦的角川是一個被疏離了的旁觀者,他連施暴者都不是,除了偶爾的軍事行動和只言片語的對話,你甚至不知道角川和其他日本士兵的關(guān)系。導(dǎo)演真正去試圖了解施暴者嗎?一個人、一個軍隊、一個國家,為什么會充滿戾氣、乃至變成惡魔?施暴的過程中,他們內(nèi)心是怎樣的?施暴之后,他們?nèi)绾蚊鎸ψ约簮耗У哪且欢螝v史?

抱歉,這些問題,看來都不是導(dǎo)演陸川想要提供的?!赌暇∧暇?!》一片,只提供了一個叫做「南京」的地方,它甚至連城市都算不上,因為它只有一個軍營、一個難民區(qū)和一個教堂,甚至連軍營和難民區(qū)的描寫都是缺失的。

歷史也是缺失的。南京,堂堂中國首都,為什么會淪陷?市民為什么無法逃離?日軍的暴行為什么沒有人干預(yù)?在影片中,一切皆只有果,沒有因。角川的死,貌似有因,但卻是被強行施加了導(dǎo)演意圖之后的因,是被粗暴剝離了若干內(nèi)容之后的因,因此也是不完整的因。這就像,當我們聽說某大學(xué)男生跳樓自殺之后,我們?nèi)绻幌胫浪菫榍樗?,因為一個他喜歡的女孩拒絕了他,從而尋了短見,那這只會是小報新聞,或稱社會新聞。我們也許無法對每個自殺的孩子充滿探因溯源的動力。但,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小報水平上。

《南京!南京!》,把一切都變成了符號,侵略者、中國士兵、被屠殺的平民、施救者,包括南京這個城市,以及屠殺本身。

然而,任何一個事物,若變成了符號,它的深度和關(guān)于它的嚴肅討論便會被消解。而當歷史事件和人物被符號化了,便會變成一個不可言說、不可探究的主題。

而這部影片給我?guī)淼淖畲髶恼?,我們對歷史仍然是遮遮掩掩的態(tài)度,真話仍然夾雜著假話,并且禁止讓人去討論和辨別。同時,我們的主流歷史觀仍然只有整體,沒有個人,這種視角和思維方式維系了兩千年,至今未變。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慘劇,它需要我們?nèi)ビ赂业刂泵婧凸_地討論,需要我們還原歷史事件本身冷酷的起因和過程,也需要我們還原里面的每一個個體,每一個被數(shù)字取代了的人。但我擔心,《南京!南京!》只會推動新一代人沿著舊的慣性前行,讓我們繼續(xù)難以真正去研究和反思。

 5 ) 黃章晉:無人拯救的記憶

無人拯救的記憶
by 魔鬼教官(黃章晉)
 

                 無人拯救的記憶
  ——《南京南京》、《拉貝日記》觀后記

如果拍一部電影,其目的就是要讓日本人牢牢記住南京大屠殺的殘酷,并產(chǎn)生與受害者強烈的共同命運感,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自然主義寫實手法將大屠殺中各種慘劇全部展現(xiàn)一遍,日本兵由中國人演,中國受害者,則由日本演員演。

兩年前,共同社記者齋藤真和我聊起歷史時告訴我,大約是90年代,日本拍過這樣一部片子,他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是,他認為全日本最美也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女星,非常犧牲精神地在鏡頭前三點全露,他不記得電影名字,于是在餐巾紙上寫下了這個女星的名字。當然,他不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日本人扮演的中國人和中國人扮演的日本兵,在他看來都太假。

可惜,寫有齋藤心中最美女星名字的那張餐巾紙,等我想起來時,它不知道被隨手丟到哪里去了,否則,今天在《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同期上映時,可以委托一下在日本的朋友們幫助查找一下。

想起這部未曾得見的電影,是留意到陸川反復(fù)強調(diào),他希望《南京南京》能在日本公映。我無法不想,這部片子以日本士兵角川為主視角,以及他這么迫不及待地訴說心愿,到底是為將來盯著日本票房市場鋪路,還是為的是教育日本人呢?

就我個人對《南京南京》和《拉貝日記》觀后印象,雖然陸川的作品是部垃圾,但真在日本登場,至少他的名字會在討論和爭議中被人記住,恭喜他得償所愿吧;至于后者,我想,他真是把日本人當成中國人,喪失了歷史記憶,需要他來教育,更低估了日本人研究南京大屠殺問題上的認真程度。在他之前,日本已經(jīng)拍了更血腥的南京大屠殺,而且,日本版的高圓圓早做出了當著你的面把最美的瓷器砸得粉碎的犧牲。

在看《拉貝日記》前,我草草寫了點《南京南京》的感受,有人跟貼說,我對陸川作品的貶低是在為《拉貝日記》當托。這為先生真是高看我了,德國人還不至于找我來當托,看過《拉貝日記》后,得再補充一句,固然《拉貝日記》敘事節(jié)奏舒緩樸素,張弛有度,人物塑造還算豐滿,較之陸川的天資不夠卻努力裝深刻,遠勝幾籌,但《拉貝日記》中,那個戲份很大的金陵女生其實完全多余,至于她的弟弟拔槍擊斃試圖強奸她的兩個日本兵,并成功逃脫的情節(jié),不可信到了令人發(fā)毛的程度。不過,兩部片子的電影水平高下之別不值得浪費筆墨,此亦非我所長,說說歷史吧。

 

【誰的歷史,誰的記憶】

 

其實,我今天是一個資深新聞民工,多少得感謝一個“長谷川弘一”的日本人(當然,他更像中國人而非日本人),2000年2月,我上網(wǎng)第二天就看到了他那篇被到處轉(zhuǎn)載的辱華帖,激憤之下,我匆匆寫就的《難道我們不是劣等民族》,隨即在網(wǎng)絡(luò)世界被瘋狂轉(zhuǎn)載,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瞬間被無數(shù)陌生人認可,可想是多大的正面鼓勵。我迅速變成一個網(wǎng)絡(luò)寫手,接著變成新聞民工。

此后,“長谷川弘一”源源不斷出現(xiàn),辱華帖雖然越來越長,但水準卻飛流直下,與此同時,從長谷川之后,中國網(wǎng)民的鑒別能力卻越來越強,因為仇恨、因憤怒而重讀歷史,你只要是智力誠實,不可能不像我一樣,由一個“仇日憤青”變成“漢奸”。

在《難道我們不是劣等民族》中,我曾說,我十二歲之前是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事實上,此前,如果我聽到這個詞,會以為是國民黨在雨花臺屠殺共產(chǎn)黨人,因為我從小學(xué)老師那里知道,雨花臺有30萬共產(chǎn)黨人被屠殺。

至于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如果多留意點重要當事人的回憶錄并動下腦筋,相信你會認為,整個中國官方對此的框架性描述都是錯的:1937年爆發(fā)的中日全面戰(zhàn)爭,并非一場有預(yù)謀的要滅亡或全面吞并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即使到1945年,日本都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要質(zhì)疑我,我建議,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去買一本俞天任先生的《軍國幕僚》,我不是因為幫此書作過序而推薦它,而是因為它是我讀到的這類書中寫的最好的一本。我相信國內(nèi)有不少歷史學(xué)家水平比俞天任高,畢竟旅居日本的俞天任先生只是業(yè)余研究歷史,但中國的歷史學(xué)者們的體制內(nèi)身份決定了他們只能沉默,就像我問一位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學(xué)家,如何看待遇難人數(shù)時,他沉吟半響說,三十萬是個政治數(shù)字,我們不要討論它。

不能不說的遺憾是,旅美的張純?nèi)缭谧珜懩暇┐笸罋⒌闹髦?,忽略掉了一個不應(yīng)忽略的問題:在中國,哪怕是所謂的夏朝的歷史,都不太容易公開發(fā)表與官方不一致的觀點,何況如此敏感的近現(xiàn)代史?她輕信了官方控制下的大陸同行的誠實,以為這些研究成果都是確鑿無疑的,我想她死前應(yīng)該感受到了這種輕信帶來的恥辱。

我相信,大多數(shù)中國人談起日本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都會本能地皺起眉頭,我看過日本使用最多的那個版本,個人的感受是,若它作為中國的標準教材,中國孩子們會掌握更準確公正的歷史。還記得那個中日韓三國合編歷史教科書嗎?唯一不可能用它的國家,恰好是中國。即使是長期被中國官方批判、實際使用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日本右翼教科書,我仔細閱讀后也認為,較之我以前讀到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整體上它也要公正客觀些。如果CCTV和《環(huán)球時報》的價值觀,是中國政府希望灌輸給國民的價值觀,那么,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篡任務(wù)交給扶桑社,其實是很合適的,除掉中國人不喜歡的為日本侵略辯護的部分外,它那種隱隱約約的反西方和弱肉強食邏輯,不正是中國政府希望灌輸?shù)臇|西嗎?

在大陸官方還不曾提起南京大屠殺的七十年代,日本記者本多勝一就多次來華,先后寫出了多部關(guān)于南京大屠殺和侵華日軍暴行的著作,他的第一本作品《中國之旅》曾在《朝日新聞》連載,比之中國在需要時,《人民日本》刊載幾篇大批判式的文章,起碼對讀者了解更多具體事實和真相而言,效果要好得多吧?

如果有人希望只看一本書來了解南京大屠殺,我個人謹慎推薦日本歷史學(xué)家洞富雄的《南京大屠殺》?!槑дf一句,可能很多中國人難以接受的是,在中國與日本爭論釣魚島的歸屬時,中國這邊尋找到的歷史依據(jù),恐怕大部分都來自井上清先生沙里淘金批閱史料的貢獻。而大陸官方喜歡掛在嘴邊的慈禧太后賞賜釣魚島給盛宣懷的證據(jù),我到現(xiàn)在都沒有看到有哪個歷史學(xué)家站出來說,那個自稱盛宣懷后代的家伙,三十年前在被拆穿時就承認了自己是個騙子。

中國是個有歷史的國家嗎?你看,以前只強調(diào)南京雨花臺國民黨屠殺了30萬共產(chǎn)黨員,不提日軍屠殺了30萬南京軍民,現(xiàn)在掉了個頭,南京雨花臺30萬被屠殺共產(chǎn)黨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陸川是我同齡人,所受的歷史教育當無差別,據(jù)說,他為拍此片研讀了多年歷史,做了相當多的家庭作業(yè)。想必他該知道,中國根本是個選擇性遺忘和選擇性記憶的國家,日本人哪里有資格與中國相比,哪里還需要他去教育。

即便他選擇性地遺忘了自己所受過的歷史教育,但從吳子牛到陸川本人,拍南京大屠殺題材電影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波折,他是記得清清楚楚并不斷強調(diào)的,然而他就沒有想過,一部反映本國人民受難歷史的電影,居然在中國要經(jīng)受如此之多審查和限制,是哪個民族的記憶和歷史觀需要拯救?如果電影在日本成功登陸,不恰恰證明,需要教育的是中國人,尤其是他本人嗎?

中國人特別喜歡引用《菊與刀》中的一個觀點,來解釋日本人對待歷史問題的態(tài)度,即日本人是沒有罪感只有恥感的民族,其實,這原本只是本尼迪克特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為本位觀察的結(jié)果,如果觀察研究對象換成中國人,得出的結(jié)論同樣會是中國人沒有罪惡感只有羞恥感的民族。

你能看到,陸川特別著急地想去拯救,當然是只拯救別人,而全然不知道,他不但是這個群體中沒有罪惡感的一個,甚至連恥辱感都沒有一絲一毫。所以,在這個最能觸動中國人情感和心靈的問題上,他的表現(xiàn)太令我不齒。當然,陸川只是中國特殊體制流水線一般加工出來的一個作品而已。

非但教育日本人這種事情輪不著陸川,甚至哪怕僅僅是用慘烈的電影畫面讓日本人深受刺激,日本人的工作也早就做在前面了。

 

【被人拯救,無人拯救】

我必須得承認,在看《拉貝日記》之前,我從未特別認真留意過“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到底是怎么回事。大約是198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專門講述關(guān)于侵華日軍暴行的書籍,南京大屠殺部分占了相當比重,“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的字樣反復(fù)出現(xiàn),但我清晰記得,這個莫名其妙的名稱,書中始終未予正面介紹,它只在作證時才出現(xiàn),以當時一個高中生對世界和歷史的理解,完全無法想象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很長時間,當這個機構(gòu)和相關(guān)人員的名字出現(xiàn)在眼前時,我都會下意識地跳過它,恐怕它們是我在相關(guān)歷史的閱讀中,唯一一個只愿意想當然地去含混理解的問題。我曾模模糊糊地將之定義為,這是某個原來在租界之類的角落里存在的國際組織,非常時期他們跳了出來,起了維持會的作用,其歷史意義,主要還是使我們對日軍暴行控訴的證據(jù)更可信。

我后來甚至會整段整段地快速掃過或跳過與之相關(guān)文字,是因為,這個組織提供的日軍罪惡描述,相比之下總是那么輕描淡寫,幾乎看不到那些特別殘忍血腥的場景,他們咬牙切齒描述的日本兵,有時甚至是偷偷摸摸的,與這類書給我的日本兵殘暴程度印象有相當距離。我只容易被那些極端殘忍的描述吸引,因為只有這類暴行才能使我強烈的仇恨之火一直熊熊燃燒。

所以,我很能理解,為了維持仇恨的強度,“長谷川弘一”們的辱華文章只能越來越極端,當羞辱今天的中國人已無法起到預(yù)想的效果時,“長谷川弘一”們開始用細致的文字耐心地折磨中國女性,先是某個無名的抗日女戰(zhàn)士,然后落到趙一曼烈士身上。我想,他們在寫這些文字時,身心一定飽受摧殘。在此,我向這些為了拯救民族精神,心靈曾經(jīng)豐潤善良純潔、但最終枯萎的長谷川弘一們致哀。他們是一個沒有歷史、沒有記憶的民族最不幸的犧牲者,雖然他們的犧牲,不曾拯救這個民族的一絲一毫,甚至使它愈加墮落敗壞,喪失了起碼的善良。

只要你真的想了解南京大屠殺,“國際委員會”這樣的組織,根本就是你的眼睛和意識無法躲藏的,即便是為了拯救我們被屠殺的記憶,而非強調(diào)我們曾被它拯救,也無法永遠只安排它作為歷史的一個不重要的旁證出場。

我知道,我到最后潛意識依然拒斥去詳細了解這段歷史,僅僅是因為,一種下意識的民族驕傲,讓我無法接受,在南京城破時刻,被政府丟棄的幾十萬首都軍民,沒有任何嘗試組織起來自救的努力,此時,一群人上人的白人,他們甚至沒有任何官方背景,就像他們在無數(shù)個第三世界國家曾經(jīng)的那樣,再次成了救世主,而中國人則像任何哪怕最原始的非洲部族民,無論他曾多么富有過、多么頤指氣使過、多么慷慨激昂過,只能擁擠在西方人天使般張開的翅膀下。

只要你承認有過救世主與被拯救者的歷史,就要知道應(yīng)當感恩,這種感恩是最沉重的感恩?!仁乐髋c被拯救者的差別,絕不僅僅是國家力量強弱、武器先進落后的差別,甚至是否擁有核武器都無法改變它的一絲一毫,——有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她的國民今天依然想盡一切辦法逃到那些沒有核武器的國家;直到今天,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移民,很少有中國大陸移民這樣,缺乏權(quán)力意識,缺乏參與當?shù)卣蔚囊庾R,這種差別,是他們在自己的祖國被定型的差別。

如果有一天,我們將“西安以東的城市全部炸爛”, 屆時,西安以東的幸存者,依然和70年前的先輩一樣,只能躲在那些在中國像分泌唾沫一樣隨時分泌愛情的洋鬼子伸展的雙翅之下。只要我們追求的是“一個英雄的國家”,一個“被一群英雄領(lǐng)導(dǎo)的國家”,我們就是這樣的命運。

“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其實只是一個沒有登記注冊過的NGO組織。當我突然某一天不得不知道這個事實時,真有惱羞成怒的感覺;當我在電影上看到這個組織鬧哄哄成立的過程時,我的感情再次被深深傷害。

我之無法接受我們曾被人拯救,還因為我受到的歷史教育,一直就在告訴我們,我們從來就是被人拯救的,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依然是,所以,我們必須感恩,必須克服一切非分之想。我們假裝相信我們被拯救,并一再努力做出絕無非分之想的樣子,而宣稱還將拯救我們的人,假裝相信我們有了感恩之心并杜絕了非分之想。當“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這個非法NGO組織,在需要我們?nèi)コ鸷迺r,只好默許它曾拯救過20萬南京軍民,——我真的不習慣接受這樣的事實。習慣了天天假裝感恩,在真正需要感恩時,我不知所措。

盡管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已經(jīng)允許拉貝曾經(jīng)拯救過中國人,但陸川還是令人震驚地選擇讓拉貝在《南京南京》時跪在中國人面前,讓他為無能為力拯救中國人民而羞愧,而中國人民則寬恕了他?!赌暇┠暇房瓷先?,給人的感覺是,最后那20萬人只有兩個人活了下來,那兩個人是日本兵角川拯救的。

God save me!

誰來拯救陸川?

【什么樣的國家,什么樣的軍隊】

《南京南京》中,陸川最用力的任務(wù),恐怕是闡釋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談到這個問題,不妨看看日本電影《二百三高地》。片中那個在日俄戰(zhàn)爭中最后陣亡的小賀中尉,戰(zhàn)前是個狂熱崇拜俄羅斯文化的小學(xué)教師,他參軍向孩子們道別時,仍不忘告訴孩子,我們是與俄國軍隊作戰(zhàn),但不能有把俄羅斯人當敵人的看法,俄羅斯是一個擁有托爾斯泰這樣偉大靈魂的民族,托爾斯泰曾告訴我們,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不過,在經(jīng)歷過慘烈的旅順攻堅戰(zhàn)后,小賀中尉當著乃木希典的面,槍殺了一位俄軍戰(zhàn)俘,他的戰(zhàn)友憤怒譴責他時,他回答:所有的俄國人都是我的敵人……對在最前線的士兵來說,沒有什么面子與公約,只有生與死。

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日本人來展現(xiàn)南京大屠殺時,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和當事人內(nèi)心的苦痛掙扎,有名有姓的日本人里,恐怕松井石根會是最好的一個。當然,將這位因南京大屠殺而在東京被判處絞刑的戰(zhàn)犯搬上銀幕,陸川的智力、知識和膽量都還遠遠不夠。

《拉貝日記》一開始就里非常明確地將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指為朝香宮鳩彥親王——他曾代理松井石根上海派遣軍司令一職,比之《南京南京》的背景交代無頭無尾,比之中國媒體通常簡單化地將松井石根列為元兇,多少讓人覺得它在史實上的用心和認真。但是,《拉貝日記》一片中,朝香宮鳩彥親王身邊那個善良正直的參謀就來得可疑且不符合歷史,因為參謀群體,是日軍攻陷南京后一系列暴行的最重要組織者和鼓動著。典型如朝香宮鳩彥親王身邊的參謀長勇,此人后來還狂妄地宣稱,我對誰都(以長官名義)亂下命令,一舉殺了三十萬俘虜。

如果因大屠殺時約束部署不力,松井石根死得有點冤,因為松井石根在日軍南京進城儀式時才出場,此時大規(guī)模屠殺戰(zhàn)俘已經(jīng)結(jié)束,此前松井還曾嚴令日軍不得駐扎城內(nèi),但是,南京戰(zhàn)前,日軍苦戰(zhàn)3個月攻陷上海后,一度準備“凱旋班師”,后又改為“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追擊戰(zhàn)線為蘇州、嘉興以東”,而松井和第10軍的柳川平助卻擅自下令攻取南京,他本人為日軍的“下克上”火上澆油,糧秣不足的日軍必然會大規(guī)模劫掠殺人,這本該是他預(yù)料之事,就此而論,松井石根被送上絞刑架,或許死的不算太冤。

松井在被送上絞刑架前對來訪者的遺言摘錄如下,或值一讀:

南京事件,可恥之極。在南京入城后,舉行慰靈祭時,我提出也要一起祭祀死去的中國人,可是參謀長以下部屬怎么也不理解,說是會影響日本軍的士氣。以師團長為首都是那么認為的……在舉行慰靈祭后不久,我把大家召集攏來,以軍司令官的身份板著臉發(fā)起火來。當時朝香宮也在場,柳川中將也是個方面軍司令官,我說,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皇威,一下子由于那些士兵的暴行失去了光彩。可是,此后大家卻都笑了起來。尤為甚者,某師團長甚至說“那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僅我個人落到這樣的結(jié)局,雖一個人,但能給當時軍人們以更多、更深刻的反省,就此意義而言,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想,好歹已是這樣了,就讓我這樣死去吧。

松井石根、荒木貞夫都曾在南京大屠殺后感慨,如今的日軍遠不如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時期的日軍。其實,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是一個與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時期全然不同的國家,他們贊美的,是全力以赴“脫亞入歐”時代的日本,那時的亞洲和歐洲,在日本被認為是野蠻與文明的象征,那時的日本軍隊刻意表現(xiàn)自己是遵守一切國際公約的文明的軍隊。而二戰(zhàn)的日本,經(jīng)歷過國粹主義、國家主義的洗禮,不但“鹿鳴館時代”的全盤歐化作為恥辱被掃蕩一空,而且日本早已變成了《中國不高興》所向往的“英雄的國家”,日本軍隊也早已不是一支有“文藝腔”的軍隊。

當時的南京軍民遭遇的。正是這樣一支完全消滅了“文藝腔”的軍隊。

陸川塑造的角川因為受過一點西化教育,還殘存了一點“文藝腔”,但這種“文藝腔”最后竟然驅(qū)使角川自殺!對比一下《二百三高地》小賀由膜拜俄羅斯文化而在慘烈的戰(zhàn)爭中殺俘,哪個“文藝腔”更可信呢?我當然以為,戰(zhàn)后“文藝腔”比中國濃烈得多的日本,拍出來的人性更真實可信。想一想八十年代中越邊境沖突戰(zhàn)時期,來自西北的某軍,經(jīng)歷過強度并不高的戰(zhàn)事后,其擾民之無法無天,竟然讓云南當?shù)卣用袢虩o可忍,上書中央稱,我們云南軍民自己能完成保家衛(wèi)國任務(wù),不需要某某軍來幫忙。

關(guān)于南京的守城者,我的一位長輩曾負責主持南京防御工程的建設(shè),他的回憶錄中基本是以自己一生的曲折來頌揚偉大光榮正確,惟一的價值,正是關(guān)于南京之戰(zhàn),因為他與唐生智有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唐生智守南京的來龍去脈的史料,我在別的地方?jīng)]有看到過。

他在回憶錄中說,上海陷落后南京岌岌可危,唐生智之突然決定守南京,僅僅是因為長期跟隨唐的佛學(xué)大師顧伯敘對唐進言,南京自古帝王之都地勢險峻固若金湯,而日軍此來倉促,他算定日軍必蹶南京城下,故力勸久坐冷板凳的唐生智爭取建此不世之功。國防會議上,原本大家都認為不應(yīng)死守南京,但唐一番愛國慷慨陳詞,無人敢攖其鋒,唐如愿成為南京守軍司令,統(tǒng)轄上??鄳?zhàn)后建制不全且并不服從這位老軍閥的守城大軍。

守城期間,顧大師在唐公館花園內(nèi)秘密建一神壇,每日做法祈禱,但是,該壇某日中午竟被路過日機無意中丟下的炸彈正中,當即粉碎,唐回家見此情景,當即目瞪口呆不能言語。也許是出于避諱,回憶錄中未明言唐生智突然丟下幾十萬軍民只身逃跑,是否僅僅是那顆炸彈的緣故。

據(jù)說,松井石根在被絞死20年后,他的秘書曾拜訪蔣介石,蔣后悔流淚,說對不起松井石根,不知道蔣介石是否曾后悔過讓松井石根上絞刑架,而唐生智卻沒有被送上絞刑架。

唐只身逃跑時,竟忘記通知守衛(wèi)南京惟一逃生通道挹江門的三十六師,結(jié)果,奉令任何部隊不得出城的三十六師與爭相逃跑的軍隊與發(fā)生沖突,其激烈程度遠非《南京南京》中劉燁扮演的陸劍雄與日軍的那場小戰(zhàn)斗可比,更非影片中守門部隊與逃跑部隊抱團看哪邊力氣大。——潰軍動用了數(shù)輛坦克才打敗守門部隊奪路出城。雙方戰(zhàn)死者數(shù)量,應(yīng)當不少于南京陷城后與抵抗日軍的犧牲。如同圓明園周圍老百姓在英法聯(lián)軍入園之前就先行搶劫的翻版,日軍進城前,潰敗的守軍就開始在城內(nèi)搶劫放火。

9年前,我在寫《難道我們不是劣等民族》時,強烈的怒火指向當時不爭氣的中國,指向當時不爭氣的中國軍隊。看完《拉貝日記》時,依然氣結(jié)難平。其實,不消一同前往的同事勸告,我也深知,當時抵抗日本現(xiàn)代化軍事機器的,是一個前現(xiàn)代化的國家,一個前現(xiàn)代的軍隊,許多奉令開往淞滬前線的軍閥部隊,經(jīng)歷從故鄉(xiāng)到江南的芒鞋千里,還未投入戰(zhàn)斗就已處于崩潰的臨界點。

而這個國家的國民,對國家的現(xiàn)代認同,對民族的現(xiàn)代認同,已集由此而生的向心內(nèi)聚力,并非內(nèi)生性的因素,而恰恰來自日本的入侵。南京大屠殺七十多年后,中國人的國家認同,依然要靠對“亡我之心不死”的西方、對時刻要再度滅亡中國的日本的陰謀想象來激發(fā)和維系,這才是我最傷痛之處。

今天,任何對這個國家出于個體自覺的精神探索,都是不被允許的,我們何來真切的歷史和真切的記憶,更何談?wù)取?br>
當陸川們一臉深刻地皺起眉頭,當我們慷慨激昂高談大義時,或許有必要在夜深人靜時撫摸胸膛,自問一下,是否“在這殘酷的時代,我歌頌過自由,并且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們,祈求過寬恕同情?!?/div>

 6 ) 令人不快,但確鑿無疑

**背景**

1937年,12月,中國的首都,南京。
在此之前,中日雙方剛剛結(jié)束在上海的苦戰(zhàn)。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連續(xù)擊敗中國和俄國,擁有這份驕人不敗戰(zhàn)績的大日本皇日軍剛剛經(jīng)歷了三個月的淞滬苦戰(zhàn),傷亡人數(shù)已經(jīng)近8萬人超過日俄戰(zhàn)爭。
在上海參戰(zhàn)的國民革命軍75萬人,則已經(jīng)損失超過30萬人

但是,這卻是幾百年難得一見的同心協(xié)力,在民族存亡的時刻,在日本多年凌辱的壓力之下,先前的軍閥火拼,利益之爭暫時都放到了一旁。
各地軍閥諸侯軍隊云集上海勤王,奮不顧身的拱衛(wèi)中央。

在上海的大熔爐中,“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zhàn)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zhàn)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這些中國軍人用血肉抵擋了日軍的優(yōu)勢裝備,三個月,讓日本意識到中國是難以被滅亡的,全日本恐怕都要搭進去了。

國民革命軍撤出淞滬戰(zhàn)場,南京就成為日軍的目標。
傷亡慘重的國民革命軍,潰退至南京時,建制全部打亂,人員裝備奇缺,士氣盡失。
南京城防倉促組織,日軍快速形成合圍,南京的失守已經(jīng)在所難免。

由于南京衛(wèi)戍司令唐生智的臨陣脫逃,部隊潰散,城防陣地丟失。
只不過十三天,一個剛剛經(jīng)歷黃金十年,立志復(fù)興的古老國家首都,一座由15萬部隊防守城市,就被日軍攻陷。

就在這一刻《南京!南京!》開場了。

**情節(jié)**

國民革命軍已經(jīng)潰散,但是在逃跑無路的情況下,仍然有一些士兵希望與中國殘破的首都共存亡。他們偷襲小股的日軍,并且小有戰(zhàn)果。

隨著幸存的日軍發(fā)出警告,日軍的警報逐漸在全城響起;南京已經(jīng)失陷,守不住了。
日軍圍攻這小群中國士兵的場景,充分展示了這個古老國家和新興資本主義強國的差距。
優(yōu)勢裝備和簡練有效的戰(zhàn)術(shù),很快就消滅了中國士兵的抵抗。
面對炮擊,躲在簡陋掩體后的中國士兵沒有任何還手之力,這是8年抗戰(zhàn)中中國士兵一直的處境,用血肉之軀與優(yōu)勢裝備對抗,用生命換陣地。

中國會不會滅亡?這是當時壓在所有中國人心口的一塊巨石。
當被俘的國民革命軍士兵面臨死亡時,集體喊出中國不會亡時,我想所有的觀眾都會被深深打動。

教堂里,國家的衰弱再次暴露無遺,國家無法保護自己的國民,女人們只能自救了。這些挺身而出的女人令人敬佩。

全片最精華的場面是日軍的祭祀典禮,場面節(jié)奏鮮明,鼓點攝人心魄,日軍舞蹈專注整齊并且有力。充分表達出一個自信強大國家事事認真的底蘊。殘破的中國面臨這樣的強國,能夠支撐到底著實不容易。


**電影**

這是一部令人不快的電影,場面壓抑,觀眾的情緒一直得不到釋放。在整個過程中,他們都鴉雀無聲。

但這也是一部相當純粹的電影,展示了中國和日本全方位的差距,一個干凈整齊自信裝備精良并且訓(xùn)練有素的強大小國,徹底壓倒了混亂恐慌無助的落后大國。

這也是一部直接反應(yīng)的電影,并沒有帶太多的反思,更多的是把你扔進去,讓你直接感受震驚和難受,但是它并不替你反思什么東西。

這是一部很有節(jié)制的電影,沒有放任自己煽情,廉價的感動你。

這還是一部控制得不那么好的電影,很多地方都略顯生澀,但這仍然是一部風格鮮明的好電影。

可以與之對照的是Black hawk down和The thin red line
The thin red line是典型反思過度的戰(zhàn)爭片,一切都搞得那么唯美,隨時都帶著悲天憫人的反戰(zhàn)情懷,背后卻露出虛弱和傻逼。
Black hawk down則完全與之相反,所有的表演全是戰(zhàn)場的直接反應(yīng),完全沒有反思的時間和空間。

《南京!南京》和Black hawk down很象,干脆冷靜。
整部電影都象把你扔到了1937年的南京,在死亡橫飛的時刻,你是死戰(zhàn)不退的陸劍雄,你是心懷僥幸的唐先生,你是換穿便裝的士兵,你是安全區(qū)內(nèi)的婦孺,于是你害怕得連頭都不敢抬起來。

在士兵死守的時候,你不敢抬頭,一抬頭恐怕就被槍法精準的日軍打死;
在大屠殺時你不敢抬頭,在死尸堆中一抬頭就會被日軍發(fā)現(xiàn)補上一槍;
在大街上行走的時候,你也不敢抬頭,生怕路過的日軍看你不順眼就是一槍;
在日軍沖進安全區(qū)大肆強奸殺戮時,你也不敢抬頭,因為還有家人和孩子在你背后;
在孩子被扔下樓時,在小妹被搶走時,你仍然不敢抬頭,你懷孕的妻子還在你背后;

電影并不替你反思什么,也不向你過多的重復(fù)屠殺場面,甚至沒有過多的煽情;但是他讓所有人都意識到,這里有一場確鑿無疑的殘忍大屠殺,面對沒有抵抗能力的戰(zhàn)俘、婦孺日軍大開殺戒。

陸川在訪談中說,日本有人說,因為中國軍人抵抗,換穿便服,因此才有大屠殺;我們的歷史學(xué)家總是不提我們在南京的抵抗,因為這會讓日本人找到屠殺的理由。但是,我們守衛(wèi)我們的首都,那是天經(jīng)地義的,即便我們拼死抵抗在被俘之后,屠殺仍然是殘忍和不可接受的。

從良心發(fā)現(xiàn)而自殺的日軍角川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潛藏在這只充滿獸性軍隊中的良心。
但是,電影中大量的殘暴和少量的良知都清晰的提醒我們:
請不要忘記每一個良心發(fā)現(xiàn)的日本兵身后,都至少有一千個屠殺中國人的屠夫!

更重要的是,陸川表達了一種徹底而自信的態(tài)度
我們已經(jīng)認定,1937年南京有一場徹頭徹尾的大屠殺,即便是其中有大量的軍人也不成其為屠殺的理由,日本軍隊屠殺了大量的戰(zhàn)俘和無辜平民。

不需要與任何人爭論,也不尋求誰的承認
作為中國人我們會拼死抵抗,保衛(wèi)我們的首都,并且我們會永遠記?。?br>
1937年,日本在中國的首都南京,屠殺了30萬中國人!

 短評

【B】整部片沒一個像樣的主線劇情,只能以日本軍官來串聯(lián)起故事。一定程度上淪為了"奇觀賞"式影片,為了營造"奇觀",將性和暴力放大,頻繁的炫技,失了本心引人反感,戰(zhàn)爭格局也變小了。可又確實是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段落,尤其音效很贊。對這片感覺,還挺矛盾的。另外高圓圓演技真差勁。

9分鐘前
  • 掉線
  • 推薦

4星半,以當下中國電影的整體水準而言,這樣的作品就已經(jīng)是極為難得的杰作了。我們的影評人對那些一無是處破綻百出的爛片往往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寬容,對有點瑕疵的杰作總是百般挑剔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12分鐘前
  • 易老邪
  • 力薦

“寧愿深刻同情,暢快痛恨,也不要模棱兩可地冷靜。”這部電影的問題不是如何看待歷史,而是究竟有沒有尊重歷史。南京大屠殺是一個巨得不能再巨的寄托了深重民族情感的公器事件,個人的認知在此面前從來是渺小的,只有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國導(dǎo)演才會躍躍于此,欲圖博個功名。

13分鐘前
  • 硯小朵?
  • 還行

這個題材以日本人視角為主不是惹起爭議就是遭人唾罵,那點兒藝術(shù)追求全壓在黑白攝影上了,可惜陸川你離大師還很遠,劇本單薄靠煽情,明星演員一秒出戲,結(jié)尾收得可真一廂情愿又充滿希望呵,國人看了會窩火,但其實更適合給日本人看

14分鐘前
  • 兮稱
  • 還行

我覺得挺好的,從人性的沖突來看待這個事件。70多年過去了。不該只記得仇恨。該記得的是每個死亡背后的悲傷。這電影很凄美。

19分鐘前
  • 寂地
  • 力薦

為啥那么美的高圓圓居然沒事兒?!里面居然還有日本慰安婦,比較少見,角川這樣的日本兵也并不能讓人對日本戰(zhàn)犯測目同情!范偉秦嵐演得小人物的悲慘讓人震撼!歷史不能忘!

21分鐘前
  • 藍色啄木鳥
  • 推薦

“戰(zhàn)爭是什么?就是異族的文化在我們的廢墟上舞蹈?!薄懘? 電影結(jié)構(gòu)上有點零散,依舊“救贖與希望”的主題,煽情伎倆也是套路。熟悉的史實,陸川做到了讓人窒息。

25分鐘前
  • 影志
  • 還行

別叫南京南京了,叫角川角川吧。。。

28分鐘前
  • junepig
  • 較差

我不知道角川為何要自殺,兩個中國人為什么笑得那么燦爛…………

30分鐘前
  • iceman
  • 力薦

看過十三釵想起標記這部了。片子有五大缺點:情節(jié)散、起伏欠、高潮俗、結(jié)尾乏力,且為渲染悲情很多地方都太刻意,也有四大優(yōu)點:黑白造就偽紀錄片感,包括祭師等的細節(jié)更強調(diào)了這點,刻意導(dǎo)致人物性格凸顯,小豆子這個人物把全劇首尾成功收攏了,角川兄及數(shù)位女演員的演出很到位,沒有刻意加重強暴描繪

31分鐘前
  • 文澤爾
  • 推薦

絕對杰作!!

32分鐘前
  • 能工巧匠沙門哥
  • 力薦

陸川想用所謂21世紀的新視角講述這段大悲劇,可惜刻意太過,深度不再,而且只拍出了日本人的善良,中國人的窩囊!只能看到人性被摧殘的堆徹,可是為什么會有這樣人性導(dǎo)致的悲劇,電影沒有足夠的交代,特別是被大屠殺時面目表情全是麻木的,就讓人覺得中國人天生是孬種。終究意難平……

34分鐘前
  • 花兒果果
  • 還行

系上團總支召各班團委看的,才看到一半旁邊一個07級的學(xué)姐就哭抽了

36分鐘前
  • 沉歌
  • 推薦

生日【中關(guān)村美嘉】,荒腔走板。超越無極,不予評分。

40分鐘前
  • 私享史
  • 還行

陸川把善惡是非的判斷都推給觀眾,這種表面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反而顯示他的搖擺不定。拉貝秘書為了換取一張良民證和日軍做了交易,透露難民營里還留有中國士兵的消息,最后把生的機會讓給同事又表現(xiàn)得無比悲壯,真是莫名其妙。搭建出來的南京城沒有任何南京的氣息。

42分鐘前
  • 即興表演藝術(shù)家
  • 還行

人物性格、心理邏輯、故事連貫性、甚至南京城本身,在這部電影中,我都沒有看到。陸川不應(yīng)該試圖去駕馭自己能力之外的題材。

44分鐘前
  • keso
  • 還行

沉重?。?/p>

49分鐘前
  • 別人老公
  • 推薦

真想敲碎前面上熱評的腦殼 從日本人視角來講這一則故事怎么就是在給日本人正名了?怎么就是把中國人拍窩囊了?內(nèi)心也太脆弱了 一共就那么幾個主要人物 劉燁作為中國軍人的慷慨就義 高圓圓飾演的姜老師作為一個弱女子卻始終沖在保護難民的第一線 就連范偉這個德國人的秘書最后都選擇保護中國軍官一命換一命 可以說本片在表現(xiàn)民族氣節(jié)上下的足夠的筆墨 并且力度正好 并且本片通過一個有良知日本人去記錄日本人的暴行 更加能夠增強真實度與說服力 說陸川是日本導(dǎo)演的 我看是從小神劇看多了

52分鐘前
  • zerran
  • 推薦

戰(zhàn)爭是全人類的悲劇,愿世界和平。

53分鐘前
  • 水木丁
  • 推薦

通片的黑白色調(diào)讓人在壓抑的氣氛中聽導(dǎo)演講他的故事,演員表演還是合格的,只是故事的厚重感總覺得欠缺了些。

55分鐘前
  • 元寶寶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