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本身是電影
又是歷史,很有趣。。
我覺得這才是電影的某種不錯的境界,有趣,有細節(jié)
看了很舒服的同時,它有文化、傳播層次上的涵義,我覺得這點比較難得。
小劉,他的演技沒說的,就看那幅活表情,沒法說
2 ) 曾生活在一起的夢想家
看完這部電影,我驚嘆于它的如此豐富。你能從中讀出無數(shù)個作品存在來。在我觀看的時候,我感到我的面前呈現(xiàn)出一個無數(shù)層情感交疊的世界。無數(shù)的眼界在其中奔走綻放,如同萬花筒一般。你可以從無數(shù)的視角去看待它,每一種感情都奔流著構成一個世界。你可以從愛情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從父子的角度去看。當父親憤然離去之后,小劉搖搖欲墜地愣在原地,眼中充滿迷茫與不安。他無意識地坐下去,差點從板凳上摔倒,就像一堵塌倒的墻。他的力量與勇氣似乎沒有了,他變得軟弱與無助。而一旁的雷門試圖安慰他,不停地對他說:“沒事,你可以住這?!薄澳銌紊砹耍阌肿杂闪?。”對他們來說,離開父母無非意味著沒有地方住,沒有舒適的生活條件提供。他們無法理解對于中國人來說,父母意味著什么,孝意味著什么。
你也可以從國民的保守性與落后性的角度去看。雷門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鑾大門似乎象征著中國最終還是向新事物關閉了大門。而在京劇大師譚老爺看到洋戲后的那個表情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傳統(tǒng)必將走向沒落的命運。譚老爺是京城最受歡迎的京劇宗師級人物,他對洋戲一直以來嗤之以鼻,就像京城里人們普遍的態(tài)度那樣,認為它是魔光鬼影,是壞的,是敗壞祖宗的東西。而當他親眼目睹了電影之后,我們看到了他微微低頭的、若有所思的無奈表情。后來他說:還有更大的事變要來。他意識到新的東西正在涌來,傳統(tǒng)的中國正有一場變革呼之欲出。這似乎是一場新事物與舊事物的斗爭,而新事物最終戰(zhàn)勝了舊事物。但在如今后殖民主義批評的思考里,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從西方引進的一切,真的就是“先進”的嗎?電影取代京劇,傳統(tǒng)社會土崩瓦解,我們向西方學習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對”的嗎?
在這里,我們看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對立。藝術本無傳統(tǒng)與當代的矛盾,那只是一個時間性的規(guī)定。只要是真正的藝術作品,人們就能自然的對其有所領會。這就是為什么在看完電影后,所有人原先的偏見都一掃而光,人人都為電影而驚嘆,人人都喜歡上了它,人人都迫不及待地去影戲館看影戲,人人都接受了這個新生的事物。但這并不表示京劇就“被征服了”,這不是什么戰(zhàn)爭。京城的老百姓照樣愛唱京劇愛聽曲子,沒事哼段小曲,來段相聲。它們甚至可以如此融合。電影里有兩個對此十分有意味的鏡頭,一個是小劉的電影里拍下了胖子瘦子的一段相聲,播放的同時現(xiàn)場的胖子瘦子說起相聲作配音,令人們忍俊不禁;另一個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拍攝了戲劇泰斗譚興培的《定軍山》。如此這般,在藝術里本無對立,人們對充滿生命力的東西自有領會。
當我看到人們對電影中閃現(xiàn)的自己表現(xiàn)出驚異的神情來時,當我看到他們驚嘆于其中呈現(xiàn)的真實的生活畫面時,當我看到他們第一次為電影里長城的美發(fā)出這樣的驚呼時,我終于明白了Morrison曾說過的“電影是存在的意義所在。”小劉說的很簡單,每天的日子,過去了就過去了,但是用影戲機,就能留在里面。在那之前,人們從未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日子,“看到”自己。他們大喊:那是我!仿佛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他們第一次這樣強烈地意識到存在。馬克思說,人在和自然物的遭遇中領會到存在物的存在,而藝術是人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欣賞自身。這一刻,福光普照,黑暗中亮起來了,他們的存在散發(fā)著光芒。
在此前種種之后,我卻寧愿從“朋友”的角度去看它。這正是題名的由來。因為我是如此偏愛電影結束前的那一幕:黑白斑駁的影像里兩個腦袋從高高的長城城墻上向下望,從舊時光里張望來年。這是兩個曾生活在一起的夢想家。雖沒有裘馬輕狂仗劍天涯,畢竟曾在大時代里哭笑,曾為夢想孤身一人。也曾登長城,志高遠;也曾傷別離,憶往昔。
夢想是年輕時多好的東西,希望是那時明亮的眼睛。我喜歡看人們第一次面對電影時的驚慌。他們尖叫著逃跑以為火車就要開過來,他們踉踉蹌蹌地躲閃以為人群正向他們走來,他們急切地揮舞抓撓以為簾子后面有隱藏的機密。年輕人好奇地打量它,熱切地研究它。這讓我覺得新的東西是如此的美好。它充滿了燦爛的希望,璀璨的夢想。
3 ) 《西洋鏡》——光影的魔力
Shadow magic 具有魔力的光影。
在20世紀初,在老佛爺掌權的大清朝,在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洋人一腳踹開后,一種神秘的匣子出現(xiàn)在了中國,起初人們認為那是種攝人魂魄的邪惡之物,后來人們慢慢接受它,那個木匣子把我們的面孔印在了畫片上,比畫得還真。于是北京城闊綽的老爺奶奶們都想給自己留個影兒,照相一時成為了時髦稀罕的新玩意兒。西洋的各種新奇物件兒也開始流行起來,緊隨照相之后的便是影戲了。
片中夏雨扮演的劉京倫是個愛琢磨新鮮玩意兒的照相館掌機,他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遇見了洋人雷門后他對那種會動的照片著了迷,他完全被那種能動的光影迷住了。在那之后他主動要求為雷門工作,和雷門一起向人們宣傳影戲。在帷幕上看到雷門和他妻子親吻的畫面后他也想把北京人自己個兒的生活拍下來,讓以后的人們看到當時的生活,跟著那時的人一起樂,一起琢磨。那是中國第一個關于電影的夢想,拍下老李和他的駱駝,拍下小杏和她的相好,拍下我們自己的日子,拍下長城,拍下日出,拍下咱們的大好河山……當小劉透過窗看著街上的形形色色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描述自己的夢時,我似乎看到了無數(shù)電影人的夢想,那閃著光的夢想。而當人們抱著懷疑態(tài)度去看影戲時,當帷幕上出現(xiàn)那些活動的景象,從所有人睜得大大的眼眸中小劉知道他們也像他一樣著魔了,那是光影的魔力。它向人們展現(xiàn)了大洋彼岸的生活,它為那些始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因為在給老佛爺放影戲時意外失火,雷門被逐出境,小劉受傷經求情免于懲罰,小劉又重新回到照相館工作,可是他的眼睛里不再有光芒。知道一天他收到了雷門寄來的包裹,那些他和雷門一起拍攝的“本土風情”膠片。于是他又有了熱情,他想把那些景象放給京城的百姓看,而一向反對他弄影戲的父親也為了他拿自己的眼鏡換了一個鏡頭。影戲在京城重現(xiàn),人們趨之若鶩。人們看到了自己出現(xiàn)在帷幕上,那是我們自己的生活,說相聲的,演雜耍的,北京城的故事,那些看影戲的人們無一不深深沉醉其中。
在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我想許多人都會想到另一部講述電影故事的經典之作《天堂電影院》,在影片最后主人公放出那些所有被剪掉的接吻鏡頭的時候讓多少人感動落淚。那些被記錄下來的影像是有種怎樣的魅力讓人們?yōu)樗鼈?,為它落淚,為它著迷。其實真正讓我們無法自拔的不是膠片本身,而是那些膠片上記錄的人生,那里面有我們的酸甜苦辣,有我們的淚水與歡笑,有我們致仁致孝的大義,也有我們卑躬屈膝的媚態(tài),它記錄著我們的五味人生也承載著我們的憧憬與夢想。當那些韶華時光隨時間流逝,我們至少可以借助膠片去回想當年。
在本片的結尾小劉與譚小玲在放映室邊放影戲邊接吻的鏡頭也給人很深的印象,在那個時期,那個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他們的行為也是一種超越。緊縮的國門已被打開,開化的思想,新鮮的事物都奔涌而來,看過影戲的半百老人都承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劉說“只要是玩意兒地道,咱看了就長見識,管他是誰的”。一種新的思想開始進入到國人的頭腦中,也預示著一種新的事物必將出現(xiàn)。
4 ) 西洋鏡小議
《西洋鏡》講述了電影在中國落腳扎根的故事。電影取材于中國第一批電影人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歷史。電影在1999年上映,算是對百年前《定軍山》的致敬。翻翻《定軍山》電影的相關資料,似乎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西洋鏡》的電影男一號——夏雨飾演的劉京倫這一號人物。(力捧夏雨?呵···)電影以個人事業(yè)、愛情經歷來講述中國電影的起源,很有好萊塢式的英雄主義色彩,顯得更有人性化,更貼近生活。
電影首先以資料片的形式表現(xiàn)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百態(tài),之后逐漸由模糊轉為清晰,再變?yōu)椴噬竭M入電影內容。變幻似的蒙太奇手法將觀眾的思緒從現(xiàn)代帶入清末,手法就當下特技橫飛浮躁連篇的環(huán)境里顯得落后,在電影制作當時已經相當巧妙。初入的情節(jié)就顯現(xiàn)了在清末時期海外新文明的進入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這些可以從把照相機當成“攝魂機”的民眾和任老板責罵照相技師劉京倫擺弄唱片機的情節(jié)中反映。當然后來任老板拒絕與電影商雷門的合作以及最后雷門被驅逐出境的情節(jié),其實相對是當年清政府閉關鎖國的縮影,從而表現(xiàn)了愚昧性。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這是十分有意義的。
話說作為喜劇電影,其中的很多情節(jié)處理得非常生動。比如劉京倫初窺電影的驚訝和喜愛、后面制作小人像研究電影原理的歡喜感;比如北京百姓觀看“影戲”被影像中駛來的火車嚇退的情節(jié),等等。鄙人唯一感到有些缺陷的是電影的最后,它并沒有詳細介紹故事后來是如何成功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電影。記得劉京倫和任老板,當然還有伶界大王“譚貝勒”,之間是有些思想文化“沖突”的吧?至于后來的老百姓在新片中看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國的壯觀山河而為之贊嘆不已;劉京倫和譚小玲的愛情開花結果;只用文字交待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都為電影的圓滿結束畫下了濃厚的一筆。
通篇來講,電影講述了中國電影誕生的歷史,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對話詼諧幽默,故事引人入勝,讓人笑中帶感人。電影用獨特的視角反映了清末時期老北京的風土人情、世俗的平民生活以及中外文明的沖突與融合,用其中的矛盾來展現(xiàn)喜劇效果,讓人捧腹歡笑之余又能意味深長地思考一番,在近代國產片中不失為一部佳作。
5 ) 西洋鏡與定軍山
《西洋鏡》早就看過,是沖著夏雨主演的噱頭,當時雖然不是太喜歡,但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但在讀過它的原劇本以及各方對它的評論之后才發(fā)覺原來好電影一定擁有一部好劇本,但好劇本不一定會催生出一部好電影。
導演導出的作品將編劇編出的劇本改動頗大這已經不是一個新的的問題,導演和編劇在一些想法上存在一些分歧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我這里并不是說導演不能改動劇本只一味聽從劇本,但改編劇本一定要在掌握了編劇的思路以及大方面資料的前提下,否則劇本只會被改的面目全非,遭到人們的質疑?!段餮箸R》的導演胡安作為一位美籍華人,不可避免的對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但是本片要討論的話題卻又是中國第一部電影的誕生這一重大歷史文化問題,因此導演的掌握功力自然也就不那么令人滿意,可以說,導演當初買下這一劇本進行拍攝的想法就是不明智的,既浪費了一個好劇本又使得自己落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在對劇本和影片的一番比較之后,我發(fā)現(xiàn)文學劇本中有很多有意思,有文化的內容被導演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很多的硬傷和缺陷,這也是很多專業(yè)人士在看過影片后最不滿的一點。當然,《西洋鏡》這部影片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因為影片的導演是一位美國導演,因此影片更多的接近于好萊塢模式,這不失為電影的一種交流與影響,正是這樣的一種模式使得影片贏得到了足夠多的市場炒作,但同時商業(yè)上的成功反而使得文化上的缺陷顯得更加明顯。不得不承認的是,本片電影技術很到位是中國電影需要學習得地方,我國的電影業(yè)正處在一個過渡階段,越來越多的所謂的大片應運而生,但這些大片卻又都有著共同的問題,即技術上還沒有達到大片應有的水平,但值得慶幸的是故事已經學得越來越會講,因此如果技術能夠更上一層樓的話中國電影的新時代必將到來。再回到這部影片上來,本片還有一個問題是不得不提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建立在一個另一個沖突之上的,而這么一部討論中西文化交流的影片文化沖突自然成為最主要的沖突,而本片的文化沖突的主題卻空架在故事情節(jié)之上而不是從個人出發(fā),這樣就必須從大的方面把握,我們知道,大的方面自然沒有小的,基礎的方面好把握,因此影片就顯得沒有條理,其實本劇的劇本是整體的立意卻是從個人出發(fā),導演本來是想給予這么一個大的話題一個大的平臺去展現(xiàn),想不到大的方面是如此難以把握,導致反而沒有劇本從人物出發(fā)給人一種現(xiàn)場感來的更加大氣。
影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適當?shù)奶摌嬍强梢缘模酒鳛橐徊繋в屑o實性質的影片導演違反歷史真實與原著劇本大量虛構情節(jié)就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了。上面我們也說過,我們的電影已經越來越會講故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的故事還是沒有好萊塢講得好,但是這部影片因為講的是我國近代的故事,因此自然是了解歷史的我們講的更好,而導演在不了解歷史的情況下不根據劇本就盲目的去揭示和解決矛盾必然導致矛盾過于簡單粗糙和概念化,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另外人物作為影片的主體是最需要好好整合與表達的,可以說一部影片的好壞幾乎完全由人物塑造的好壞決定,原著劇本中的人物性格非常鮮明,其實非常容易在影片中表現(xiàn)出,但令人失望的是事實上影片的人物性格卻絲毫沒有展現(xiàn)出,或者說表現(xiàn)的非常平淡,令人倍感惋惜。
而另一部描寫同樣題材的影片《定軍山》由于是了解我國歷史的電影人主持拍攝的,所以《西洋鏡》中的許多硬傷就不存在了,但同時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太過于主旋律約束了本片的藝術性,這點正是我國影片與外國影片相比缺失的東西,因此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還是那句老話,我國電影應該在與其他國家地區(qū)電影人交流的時候謹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發(fā)展我國的電影業(yè),充實我們的電影文化,豐富我們的電影手段,只有這樣我們的電影藝術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6 ) 中國電影里程碑式人物(劉京倫)
晚清時期,如果多數(shù)國人像劉京倫一樣,有那樣的思想境界,那現(xiàn)在的中國是一副什么樣的景象???可是,歷史沒有假如;人生也沒有假設。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保持著對外來物的原始抵制,生怕這些外來物破壞了我們的國粹。但就是這種思想,才讓我們的偉大祖國遭受了幾近滅亡性的破壞,但是,這并沒有讓我們的國粹和本土文化完全的離開我們,而我們自身的一些運動,如“文....革”,對好多國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好多國之精華就此與我們永別了;反而那些國外侵略者對我們的一些文物保存的很好,只是主人的名字換了,這讓我們國人覺得那是一種恥辱,為止羞愧,指責那些侵略者的后人,讓人家歸還, 我們能別天真了嗎?
有人會說,這事有什么可(包括劉京倫這人)談論的、贊揚的,這本來就會到來的,只是時間問題。但是,這跟比賽得名次一樣,跟造原子彈一樣,跟擁有航空母艦一樣,中國是第幾個幾個擁有電影的國家,這是一種面子上的虛榮,而人們就是喜歡爭奪這樣的虛榮,同時,這也是一種實力的展現(xiàn)。劉京倫這樣的人,可以說思想前衛(wèi),能夠接受新事物,為中國電影打造了開端,是一種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國人卻沒有去歌頌他,以至于像很多跟我一樣愛電影的人一樣,都不認識、不知道他,如果不是這部電影,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他,而這部電影還是個外籍華人拍的,這值得我們深思。
劉京倫,在接受電影這個新事物的時候,可謂經受了道德倫理的考驗,經歷了內心的折磨,但他還是堅持下來了,這也許沒有那些抗擊國外侵略者的英雄那樣偉大,可是卻值得我們去紀念他。當時,很多國人對此事為之不恥,紛紛指責劉京倫的不倫不類,但在劉京倫要喝他們觀賞的時候,他們還是進觀影廳觀看了,我們該說些什么呢?我們只能感謝他們,是他們的觀看,讓電影在當時得以存活,得以發(fā)展。
在此,我謹代表我個人,向劉京倫先生致敬,您是偉大的人物,感謝您的付出。
好感慨啊 處處都是思潮的對抗 像雙方都以千鈞之力在針尖兒對準 而這個點卻是個小伙計 父權和個人意志 封建和科技 傳統(tǒng)思想和新奇創(chuàng)新 不分好壞地隨時角逐 洪流里的人不明所以地應對著 最后還是要成為自己臺詞鋪得好 但英語還不夠chinglish 夏雨演得真細 Ready 嗯 那句 你就留在這里了 也相當動人 他也演過這么多不痞的角色 也都演到了 這得是本色出演 的程度 不應該只記得一個馬小軍
《西洋鏡》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電影,尤其是看到那個經典的《火車進站》,觀眾都被嚇到,以為火車要撞到他們——和《雨果》里觀眾的反應很一致。穿西式服裝的洋人,和留長辮的中國人,在同一個鏡頭前有同樣的表現(xiàn)。但是轉而想起影片中,中國人戴著有色眼鏡看洋人,似乎看怪獸一般。但是他們忘記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人,在火車駛來時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認為,胡安在影片中敘述“中西結合”友誼受到的誤解,其實更是以此為小的基點,力圖展現(xiàn)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時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會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礎上以一種更嶄新的姿態(tài)向前邁進——就像中國人接受并愛上了電影這個“舶來品”,最終誕生出中國自己的電影。
這是一部隊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的美好回憶。我們感謝第一個把電影帶到中國來的人,感謝第一個放映電影的中國人。
清朝版《天堂電影院》
曾經央六看過,沒太大印象了,只是記得還行。。。
令人驚嘆的合拍作品,致敬了中國第一部影片《定軍山》,用一個虛構的故事帶領我們還原了電影進入中國的大致過程。但是,本片在藝術外,卻因為其描寫的晚清社會背景而具有著極大的張力,傳統(tǒng)還是新興?封閉還是開放?中外合作還是仇視?狂妄還是理性?個人還是家族?自由戀愛還是包辦婚姻?平等還是等級?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矛盾的人,友善的外邦人和無法再回到過去的“離經叛道者”,不可避免的改變和遺憾丟失的傳承…這部影片中的這些要素聯(lián)合起來構成講述了一個特殊時代的一個特殊事件,并且并不顯得冗雜反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在是令人驚嘆。(唯一的問題:打架那一段戲的感情變化太快讓人感到突兀)一個自己選擇出國然后打拼多年返回的導演,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無數(shù)對于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的過往與未來的思索。也讓觀影者無不深刻地反思。
近期學術新論《定軍山》是首部中國電影為誤傳。那么此片便是個女導演用力裹挾想象亦或者一廂情愿的歷史fiction,(原)劇本倒是扎實。因為失實被電影史家集體討伐,可以理解。換個角度,漂亮的光影細節(jié),老北京日??臻g和夏雨天然呆的臉也許暗含新解。作為中國電影史的迷影式猜想,略有可咀嚼的余味。
在上海豫園里現(xiàn)在還有西洋鏡這個小玩意兒
上電影課老師給放的。是根據中國首部影片《定軍山》改編而來,據說《定軍山》殘本已經找不到了,可惜。這一部2010年的片子在我看來較成功地詮釋了1905年時的場景,也很能把人帶進當時的氛圍。主要演員也很強,很好地詮釋了這樣一個故事,讓人感動也讓人唏噓。Pioneer的路途總是布滿坎坷,但這份勇氣確實令人欽佩!來到北京一年多了,卻還沒去過長城,看完電影突然有去參觀的沖動,打算這周末去啦!晚安??
基于致敬角度,是不錯的歷史劇情片。夏雨天生是熒屏的臉,太吸睛了!很多老戲骨加持,電影誕生記的大觀園的感覺。少年與電影的夢想,坎坷但至性,電影與戲曲的聯(lián)姻,新潮與守舊,先進與傳統(tǒng),洋人與清人,自由戀愛與媒妁之言,門戶開放與閉關鎖國。劇本創(chuàng)作比較好萊塢式,配上京片子中式時代感,雜糅的味道甚是絕妙。感情戲加的也很詩意,畫面和配樂都很有質感有考究,感受到了導演的用心。
一個清朝人的英語好得讓我汗顏。透過窗口以窗簾為幕布給女朋友放電影真是個太浪漫的橋段。夏雨好多地方表現(xiàn)的還是有點刻意,比如上臺講話時的緊張和結巴。電影最初是用來記錄的,到現(xiàn)在已經遠遠不止這么簡單了,或者說“記錄”這兩個字的意義已經不再簡單了??傊娪笆莻€夢,尤其對于一無所有的人。
西洋鏡,我說懷念這個詞,會顯得很老嗎?- -|||
夏雨絕對是票房毒藥
能做到舉重若輕,把一個大事弄成一個小事,而且人物都很鮮明,確實不易
08年老師推薦給我們看 里面有一句話觸動我的心 外國人對劉京倫說大概意思是 走吧我?guī)汶x開這兒離開這個愚昧的世界 現(xiàn)實里誰能帶我去我想去的新世界?
看演員陣容就知道不可能是爛片。事實也的確如此。一部致敬意義遠大于劇情意義的電影,感謝一百年前的那些人,讓電影扛起了更多人的夢想。
最近才剛回想起來這部片子 好巧
不管是西洋鏡還是東洋鏡,只要能甄別贗品,就是照妖鏡。
小時候中央6看的,記得好像還不錯,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吻,兩個人的那種想吻又害羞的樣子,真實又可愛,后來看幕后故事,兩個人的吻戲是清場拍的,兩個人特別害羞,然后還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不過此片噱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