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曾經(jīng)的官方定義是:所有未經(jīng)許可即離開鄉(xiāng)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nóng)民都是“盲流”。
詳見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關(guān)于制止農(nóng)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
盲流是農(nóng)民工的前輩。
“盲流”兩個字,背后的社會地位劃分很清楚:你,就是那個容易被欺負的人。
2020年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鐘》中主角張九聲,就是個盲流。
關(guān)于盲流的電影,最直接了當?shù)默F(xiàn)實還原,是1987年許還山導(dǎo)演的《盲流》。
它是根據(jù)鮑昌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
關(guān)于這部小說和它的作者,請準許我轉(zhuǎn)載一篇文章。
-------------------------------------------
《鮑昌·盲流》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張磊
一、作家簡介
鮑昌,1930年出生于沈陽,兩歲時隨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東北軍張學(xué)良部下軍官,退役后淪為平民。
鮑昌中學(xué)時代就讀于輔仁中學(xué),成績優(yōu)秀。并秘密參加地下社團、油印刊物、與國民黨進行斗爭。1946年離開北平到華北解放區(qū),曾就讀于華北聯(lián)合大學(xu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9年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學(xué)研究所從事美學(xué)和文藝理論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詩歌、劇本、評論等)以來,已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和文學(xué)理論批評300余萬字。
主要著作有:
長篇小說《庚子風云》、中短篇小說集《動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藝理論批評《魯迅年譜》、《風詩名篇新解》、《一粟集》、《二黨集》、《三省集》、《藝術(shù)的起源和原始藝術(shù)》等。
短篇小說《芨芨草》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二、內(nèi)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個夜晚,甘肅某地一個荒涼的峽谷中,蘭新鐵路婉延伸向前方。
從囚車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叢中,等待扒車的機會。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當過兩年汽車兵,所以這一帶很熟悉。
復(fù)員回家后,與同村姑娘蔣春綿相愛。蔣的父親1955年參加了一個幫會組織,肅反時以陰謀暴動的罪名被抓進監(jiān)獄,一直沒有音訊,春綿母女相依為命,在生產(chǎn)隊常常受氣。
史岱年建議春綿去縣公安局詢問父親的案子,局長外甥屠志剛趁人之危,企圖強奸春綿;
史岱年及時趕到,與屠志剛扭打在一起。
屠掏槍恫嚇,不料走火自傷,史岱年卻被作為殺人未遂的歹徒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
當史岱年與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車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復(fù)還,便侍機跳車逃了出來。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當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貨車時,邂逅一個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肅某縣人,19歲時被父親賣到一個煤礦,丈夫是個40多歲的老礦工。
不久老礦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個青年礦工,哪知他早已結(jié)婚,其妻子執(zhí)木杖打上門來。
尕豆妹孤苦無援,流落于礦區(qū),討飯度日。
一個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親,一切積蓄告罄,母親抱病而去,兩個已出嫁的姐姐誰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尋找出來多年的父親曲木三。
在新疆境內(nèi)的鹽湖車站,兩人跳車,卻被公安局送進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歸到工地干活。
在這里,史岱年結(jié)識了一個老盲流崔連登,此人家在河南,窮得熬不住了,只好長期在新疆一帶做盲流,這類盲流收容所他已幾進幾出,頗有經(jīng)驗。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與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車,帶著史從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單幫的上海人何歡喜,何正領(lǐng)著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戲——推一巨石擠在公路當中,要過往的汽車司機留下買路錢。
不幾天史、崔遇上追捕他們的公安人員,崔掩護史逃走。
史岱年沿著戈壁灘往前走,不覺來到了神奇的天山腳下一個風景如畫的山谷,一排排哈薩克牧民的氈房矗立在林間山谷中。
在這里,他遇到美麗善良的哈薩克姑娘沙拉木汗,幫助她從懸崖上救出掛在樹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熱情款待史岱年,并請求他留在這里幫助伐木。
當史岱年獨自一人在森林中伐著巨大堅硬的落葉松時,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想干過這十幾天以后便離開這兒。哪知沙拉木汗不許史岱年離開,她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愛上了誠實的他。
一次史隨沙拉木汗到場部交木料,見來拉木材的都是場部領(lǐng)導(dǎo)的親屬,他們手執(zhí)白條就要領(lǐng)取。史岱年謊稱自己是上級部門的干部,制止了這起違法私分國家財產(chǎn)的行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親洪那比亞從蘭州回來,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將他們牧場的幾臺破舊機器——割草機、解放牌卡車交給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們無不喜歡史岱年。一個叫阿衣吾的哈薩克小伙嫉妒他與沙拉木汗,便用烈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沒出洋相,還以漂亮的動作馴服了烈馬。
哈薩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間。這種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須離開這個紅星牧場。恰在這時,場部保衛(wèi)科的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自治區(qū)公安局通緝令上那個偷竊汽車的“盲流”,便開車前來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護送下,史岱年安全逃離紅星牧場,又開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來到黑山一個國營林場當上了合同工。這個林場的伐木工人幾乎全是盲流,春節(jié)也無家可歸。這時,尕豆妹挑著東西來看他——她在奎屯農(nóng)場當工人。
尕豆妹始終將他當成唯一的親人,對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著對尕豆妹的感情,將她當妹妹來關(guān)心和愛護。
尕豆妹來林場幾天,史岱年總是避免單獨與她相處,總是讓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間。
尕豆妹將小伙子們的衣物逐個洗遍,心中對史岱年的感情總是不滿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愛著史岱年遠在江南的愛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險些被人強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著這個孤苦的女子,決心一定要幫助她找到父親。事有湊巧,當春天積雪融化、林場開始放排時,與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頭,正是尕豆妹的父親曲木三。
曲木三年輕時便浪跡新疆,一輩子都在尋找活路。他告訴史岱年,這些年他已攢下700元錢,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個家,給女兒找個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樂樂地過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時,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亂石奪去了生命。為賠償林農(nóng)、為能給尕豆妹那筆寄托著她父親全部希望的700元錢,史岱年繼續(xù)海走天涯、拼命掙錢。
他來到N縣一個磚廠拼命干活,開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藥。就在這里又遇到了何歡喜。何歡喜得知史岱年曾開過汽車,便糾纏史為他跑一趟伊寧。
何在N縣與一漢俄混血兒柳玉琴同居,長期干著投機倒把生意,如魚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歡喜是想搞長途販運,本不愿意,無奈他挖藥賺的500元錢被何歡喜偷去作為要挾,只好答應(yīng)為他跑一趟。
漫長的旅程,飛沙走石、大風暴自不必說,為躲避檢查站的關(guān)卡還必須經(jīng)常深夜行車,一路的艱險史岱年還從未遇到過。在路上,史岱年搭帶了一位雙目失明、前去伊寧就醫(yī)的漢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軍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牧民行醫(yī)治病,他一輩子將心血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卻因延誤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著這位淡泊、真誠的老人,一路照顧著他,并將自己的冤案告訴了南法中,老人主動提出為史岱年打聽有關(guān)情況。車到伊寧,何歡喜早已在“行營”等候。他與柳玉琴煥然一新,懷揣這幾年賺來的一、兩萬元,“慷慨灑脫”地與史岱年結(jié)了帳,拿著護照,出國“觀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場將木材損失全部償清,并贈給林場一千元,希望場里拿它買炸藥,炸掉河中的險礙,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來到奎屯農(nóng)場,崔連登也在這里養(yǎng)鹿場當工人,并將尕豆妹認作干女兒。史岱年的出現(xiàn)使他們歡天喜地,然而樂極生悲,一頭被激怒的公鹿侍機攻擊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擋。史岱年無事,尕豆妹卻被撞傷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顧下,她不久便康復(fù)了。
在這里,史岱年還意外地見到了新婚燕爾的沙拉木汗與阿衣吾。
患難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萬端。但他不得不告別這些善良的人們、告別這接納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鄉(xiāng)了——南法中托人打聽的消息傳來:史岱年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大變,公安局長因是“四人幫”的爪牙而下臺,其外甥屠志剛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無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離別之時,尕豆妹顯出無限的依戀與惆悵。
史岱年答應(yīng)她:一定將愛人動員到新疆落戶。
回到離別了三四年的故鄉(xiāng),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現(xiàn)實:1976年史岱年從勞改隊逃跑,公安局偽造了一份死亡通知書,屠志剛要挾蔣春綿與其結(jié)婚。春綿走投無路,懸梁自盡。
史岱年坐在春綿的墳旁,悲痛欲絕。
故鄉(xiāng)已無所依戀,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腳下,將是他們新生活的起點。
三、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構(gòu)思獨特、語言優(yōu)美的小說。
主人公傳奇式的經(jīng)歷賦予了小說情節(jié)的浪漫色彩。
本來,在“文革”結(jié)束前的那段歲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對此類人間悲劇的描寫、在新時期最初幾年已可謂碩果累累、淋漓盡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太濫的題材中顯出與眾不同的風采與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構(gòu)思的新穎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跡于祖國的西北邊陲。
這里遠離內(nèi)地,地廣人稀,又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既是因各種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險家(如何歡喜之流)的樂園。逃犯、盲流、異族、他鄉(xiāng),這種種不平常的因素為小說傳奇式的浪漫情調(diào)奠定了基礎(chǔ)。
在中國新文學(xué)中,這樣的“流浪漢小說”并不多見,這是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特定生活方式制約的結(jié)果。而但凡寫流浪生涯的小說,則無不以其獨異的浪漫色彩與濃郁的抒情格調(diào)使讀者嘆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蕪,其《南行記》就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流浪漢小說集,至今魅力不減。
《盲流》在主人公顛沛流離、充滿艱辛與危險的生活中,隨著主人公的足跡與視點的交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壯的、優(yōu)美的、神奇的、寧靜的、驚險的畫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藍天下靜穆的雪松、綠草地上歡躍的馬匹、雪峰環(huán)繞的明鏡般的湖泊、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而急湍無情的河流、漆黑荒涼的曠野、尖唳兇猛的狂風、阻隔人世的暴風雪,則又使人感到驚心動魄。與內(nèi)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調(diào),都給讀者帶來新鮮的審美體驗。
浪漫主義文學(xué)所追求的就是離奇生活與異域風情的描繪,《盲流》雖然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但卻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與抒情色彩。
作者面對這個雄偉壯觀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內(nèi)心獨白,發(fā)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議論。與自然界雄奇壯美的風光相映襯的,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寫。
與主人公的生活發(fā)生過重要關(guān)系的幾個人物,無論是潦倒的盲流崔連登、尕豆妹,還是仗義熱忱的哈薩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亞、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堅強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個性體現(xiàn)著善良、真誠這些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展示著這個善惡交錯、良莠并存的社會中那最自由、最純樸、最溫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賴于政審表、裙帶親戚,他們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來歷,彼此的尊重、友愛完全建立在人對善、惡本能的感覺,對真誠強烈的熱愛之上。
這部小說最感動人的,也正是這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真誠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對這些小人物心靈深處人性美的真摯描繪。
作品最令人嘆服的,是作者對各種奇異生活場景嫻熟的描繪,對各種人物特征的精練表現(xiàn),如史岱年扒車的經(jīng)歷、盲流收容所獨特的景觀,噪雜的臨時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狀況,等等,無不真切具體,令人仿佛身臨其境;崔連登的油滑與善良,尕豆妹的細膩與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摯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剛毅,無不栩栩如生。
何歡喜這個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險者,是作品中刻畫得非常生動的形象,他精明、膽大、自信、可謂新時期最早的一批“倒爺”之一,短短幾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魚;他貌似仗義,實則貪得無厭;而在其淺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機智、狡黠、直率的可愛。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生活的諳熟與關(guān)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繪人物心靈和自然景觀時那激情進發(fā)的如詩的語言,則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種濃郁的抒情意味。
備注:
許還山,導(dǎo)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據(jù),鮑昌,同名小說改編。
盲流,曾經(jīng)的官方定義是:所有未經(jīng)許可即離開鄉(xiāng)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nóng)民都是“盲流”。
詳見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關(guān)于制止農(nóng)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
盲流是農(nóng)民工的前輩。
“盲流”兩個字,背后的社會地位劃分很清楚:你,就是那個容易被欺負的人。
2020年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鐘》中主角張九聲,就是個盲流。
關(guān)于盲流的電影,最直接了當?shù)默F(xiàn)實還原,是1987年許還山導(dǎo)演的《盲流》。
它是根據(jù)鮑昌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
關(guān)于這部小說和它的作者,請準許我轉(zhuǎn)載一篇文章。
-------------------------------------------
《鮑昌·盲流》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張磊
一、作家簡介
鮑昌,1930年出生于沈陽,兩歲時隨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東北軍張學(xué)良部下軍官,退役后淪為平民。
鮑昌中學(xué)時代就讀于輔仁中學(xué),成績優(yōu)秀。并秘密參加地下社團、油印刊物、與國民黨進行斗爭。1946年離開北平到華北解放區(qū),曾就讀于華北聯(lián)合大學(xu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9年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學(xué)研究所從事美學(xué)和文藝理論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詩歌、劇本、評論等)以來,已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和文學(xué)理論批評300余萬字。
主要著作有:
長篇小說《庚子風云》、中短篇小說集《動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藝理論批評《魯迅年譜》、《風詩名篇新解》、《一粟集》、《二黨集》、《三省集》、《藝術(shù)的起源和原始藝術(shù)》等。
短篇小說《芨芨草》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二、內(nèi)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個夜晚,甘肅某地一個荒涼的峽谷中,蘭新鐵路婉延伸向前方。
從囚車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叢中,等待扒車的機會。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當過兩年汽車兵,所以這一帶很熟悉。
復(fù)員回家后,與同村姑娘蔣春綿相愛。蔣的父親1955年參加了一個幫會組織,肅反時以陰謀暴動的罪名被抓進監(jiān)獄,一直沒有音訊,春綿母女相依為命,在生產(chǎn)隊常常受氣。
史岱年建議春綿去縣公安局詢問父親的案子,局長外甥屠志剛趁人之危,企圖強奸春綿;
史岱年及時趕到,與屠志剛扭打在一起。
屠掏槍恫嚇,不料走火自傷,史岱年卻被作為殺人未遂的歹徒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
當史岱年與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車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復(fù)還,便侍機跳車逃了出來。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當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貨車時,邂逅一個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肅某縣人,19歲時被父親賣到一個煤礦,丈夫是個40多歲的老礦工。
不久老礦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個青年礦工,哪知他早已結(jié)婚,其妻子執(zhí)木杖打上門來。
尕豆妹孤苦無援,流落于礦區(qū),討飯度日。
一個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親,一切積蓄告罄,母親抱病而去,兩個已出嫁的姐姐誰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尋找出來多年的父親曲木三。
在新疆境內(nèi)的鹽湖車站,兩人跳車,卻被公安局送進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歸到工地干活。
在這里,史岱年結(jié)識了一個老盲流崔連登,此人家在河南,窮得熬不住了,只好長期在新疆一帶做盲流,這類盲流收容所他已幾進幾出,頗有經(jīng)驗。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與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車,帶著史從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單幫的上海人何歡喜,何正領(lǐng)著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戲——推一巨石擠在公路當中,要過往的汽車司機留下買路錢。
不幾天史、崔遇上追捕他們的公安人員,崔掩護史逃走。
史岱年沿著戈壁灘往前走,不覺來到了神奇的天山腳下一個風景如畫的山谷,一排排哈薩克牧民的氈房矗立在林間山谷中。
在這里,他遇到美麗善良的哈薩克姑娘沙拉木汗,幫助她從懸崖上救出掛在樹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熱情款待史岱年,并請求他留在這里幫助伐木。
當史岱年獨自一人在森林中伐著巨大堅硬的落葉松時,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想干過這十幾天以后便離開這兒。哪知沙拉木汗不許史岱年離開,她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愛上了誠實的他。
一次史隨沙拉木汗到場部交木料,見來拉木材的都是場部領(lǐng)導(dǎo)的親屬,他們手執(zhí)白條就要領(lǐng)取。史岱年謊稱自己是上級部門的干部,制止了這起違法私分國家財產(chǎn)的行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親洪那比亞從蘭州回來,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將他們牧場的幾臺破舊機器——割草機、解放牌卡車交給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們無不喜歡史岱年。一個叫阿衣吾的哈薩克小伙嫉妒他與沙拉木汗,便用烈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沒出洋相,還以漂亮的動作馴服了烈馬。
哈薩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間。這種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須離開這個紅星牧場。恰在這時,場部保衛(wèi)科的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自治區(qū)公安局通緝令上那個偷竊汽車的“盲流”,便開車前來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護送下,史岱年安全逃離紅星牧場,又開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來到黑山一個國營林場當上了合同工。這個林場的伐木工人幾乎全是盲流,春節(jié)也無家可歸。這時,尕豆妹挑著東西來看他——她在奎屯農(nóng)場當工人。
尕豆妹始終將他當成唯一的親人,對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著對尕豆妹的感情,將她當妹妹來關(guān)心和愛護。
尕豆妹來林場幾天,史岱年總是避免單獨與她相處,總是讓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間。
尕豆妹將小伙子們的衣物逐個洗遍,心中對史岱年的感情總是不滿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愛著史岱年遠在江南的愛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險些被人強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著這個孤苦的女子,決心一定要幫助她找到父親。事有湊巧,當春天積雪融化、林場開始放排時,與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頭,正是尕豆妹的父親曲木三。
曲木三年輕時便浪跡新疆,一輩子都在尋找活路。他告訴史岱年,這些年他已攢下700元錢,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個家,給女兒找個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樂樂地過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時,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亂石奪去了生命。為賠償林農(nóng)、為能給尕豆妹那筆寄托著她父親全部希望的700元錢,史岱年繼續(xù)海走天涯、拼命掙錢。
他來到N縣一個磚廠拼命干活,開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藥。就在這里又遇到了何歡喜。何歡喜得知史岱年曾開過汽車,便糾纏史為他跑一趟伊寧。
何在N縣與一漢俄混血兒柳玉琴同居,長期干著投機倒把生意,如魚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歡喜是想搞長途販運,本不愿意,無奈他挖藥賺的500元錢被何歡喜偷去作為要挾,只好答應(yīng)為他跑一趟。
漫長的旅程,飛沙走石、大風暴自不必說,為躲避檢查站的關(guān)卡還必須經(jīng)常深夜行車,一路的艱險史岱年還從未遇到過。在路上,史岱年搭帶了一位雙目失明、前去伊寧就醫(yī)的漢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軍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牧民行醫(yī)治病,他一輩子將心血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卻因延誤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著這位淡泊、真誠的老人,一路照顧著他,并將自己的冤案告訴了南法中,老人主動提出為史岱年打聽有關(guān)情況。車到伊寧,何歡喜早已在“行營”等候。他與柳玉琴煥然一新,懷揣這幾年賺來的一、兩萬元,“慷慨灑脫”地與史岱年結(jié)了帳,拿著護照,出國“觀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場將木材損失全部償清,并贈給林場一千元,希望場里拿它買炸藥,炸掉河中的險礙,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來到奎屯農(nóng)場,崔連登也在這里養(yǎng)鹿場當工人,并將尕豆妹認作干女兒。史岱年的出現(xiàn)使他們歡天喜地,然而樂極生悲,一頭被激怒的公鹿侍機攻擊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擋。史岱年無事,尕豆妹卻被撞傷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顧下,她不久便康復(fù)了。
在這里,史岱年還意外地見到了新婚燕爾的沙拉木汗與阿衣吾。
患難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萬端。但他不得不告別這些善良的人們、告別這接納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鄉(xiāng)了——南法中托人打聽的消息傳來:史岱年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大變,公安局長因是“四人幫”的爪牙而下臺,其外甥屠志剛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無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離別之時,尕豆妹顯出無限的依戀與惆悵。
史岱年答應(yīng)她:一定將愛人動員到新疆落戶。
回到離別了三四年的故鄉(xiāng),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現(xiàn)實:1976年史岱年從勞改隊逃跑,公安局偽造了一份死亡通知書,屠志剛要挾蔣春綿與其結(jié)婚。春綿走投無路,懸梁自盡。
史岱年坐在春綿的墳旁,悲痛欲絕。
故鄉(xiāng)已無所依戀,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腳下,將是他們新生活的起點。
三、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構(gòu)思獨特、語言優(yōu)美的小說。
主人公傳奇式的經(jīng)歷賦予了小說情節(jié)的浪漫色彩。
本來,在“文革”結(jié)束前的那段歲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對此類人間悲劇的描寫、在新時期最初幾年已可謂碩果累累、淋漓盡致。《盲流》能在普通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太濫的題材中顯出與眾不同的風采與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構(gòu)思的新穎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跡于祖國的西北邊陲。
這里遠離內(nèi)地,地廣人稀,又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既是因各種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險家(如何歡喜之流)的樂園。逃犯、盲流、異族、他鄉(xiāng),這種種不平常的因素為小說傳奇式的浪漫情調(diào)奠定了基礎(chǔ)。
在中國新文學(xué)中,這樣的“流浪漢小說”并不多見,這是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特定生活方式制約的結(jié)果。而但凡寫流浪生涯的小說,則無不以其獨異的浪漫色彩與濃郁的抒情格調(diào)使讀者嘆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蕪,其《南行記》就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流浪漢小說集,至今魅力不減。
《盲流》在主人公顛沛流離、充滿艱辛與危險的生活中,隨著主人公的足跡與視點的交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壯的、優(yōu)美的、神奇的、寧靜的、驚險的畫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藍天下靜穆的雪松、綠草地上歡躍的馬匹、雪峰環(huán)繞的明鏡般的湖泊、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而急湍無情的河流、漆黑荒涼的曠野、尖唳兇猛的狂風、阻隔人世的暴風雪,則又使人感到驚心動魄。與內(nèi)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調(diào),都給讀者帶來新鮮的審美體驗。
浪漫主義文學(xué)所追求的就是離奇生活與異域風情的描繪,《盲流》雖然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但卻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與抒情色彩。
作者面對這個雄偉壯觀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內(nèi)心獨白,發(fā)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議論。與自然界雄奇壯美的風光相映襯的,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寫。
與主人公的生活發(fā)生過重要關(guān)系的幾個人物,無論是潦倒的盲流崔連登、尕豆妹,還是仗義熱忱的哈薩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亞、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堅強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個性體現(xiàn)著善良、真誠這些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展示著這個善惡交錯、良莠并存的社會中那最自由、最純樸、最溫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賴于政審表、裙帶親戚,他們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來歷,彼此的尊重、友愛完全建立在人對善、惡本能的感覺,對真誠強烈的熱愛之上。
這部小說最感動人的,也正是這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真誠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對這些小人物心靈深處人性美的真摯描繪。
作品最令人嘆服的,是作者對各種奇異生活場景嫻熟的描繪,對各種人物特征的精練表現(xiàn),如史岱年扒車的經(jīng)歷、盲流收容所獨特的景觀,噪雜的臨時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狀況,等等,無不真切具體,令人仿佛身臨其境;崔連登的油滑與善良,尕豆妹的細膩與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摯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剛毅,無不栩栩如生。
何歡喜這個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險者,是作品中刻畫得非常生動的形象,他精明、膽大、自信、可謂新時期最早的一批“倒爺”之一,短短幾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魚;他貌似仗義,實則貪得無厭;而在其淺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機智、狡黠、直率的可愛。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生活的諳熟與關(guān)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繪人物心靈和自然景觀時那激情進發(fā)的如詩的語言,則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種濃郁的抒情意味。
備注:
許還山,導(dǎo)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據(jù),鮑昌,同名小說改編。
1990年,宋丹丹黃宏演出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在春晚舞臺上大放異彩,這部具有時代鮮明特性的小品,自然將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名詞送到觀眾耳中。除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性,“盲流”這個在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一段時間然后迅速消亡的詞匯現(xiàn)在看來一定會讓很多人有所疑惑。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與這個具有時代性的詞匯有所關(guān)聯(lián)。它講述的是這樣一個關(guān)于“盲流”的故事,同時也是對于這個詞匯的一種詮釋。
《盲流》是一部年代作品,在八十年代,蒙冤的轉(zhuǎn)業(yè)軍人史岱年在逃亡的火車上遇見了有著同樣境遇的豆妹。豆妹為了逃婚而扒火車離開,這與流離的史岱年同命相連。兩個人一起逃亡的時候被稽查人員發(fā)現(xiàn)帶走。在收容所,史岱年與老盲流老崔結(jié)識。兩個人相約開車離開,但史岱年卻不愿意開走車子,轉(zhuǎn)而是跟老崔一起步行逃離。原本想著迎來穩(wěn)定生活的他卻繼續(xù)著自己的失望之旅。老崔因為抓賭逃亡而死在了路上。史岱年繼續(xù)著一個人的旅程后遇到了老鐵頭。
漸漸的,史岱年跟老鐵頭兩個人混熟了,從他口中得知,原來將豆妹賣給別人當老婆的父親就是老鐵頭。史岱年的心再一次受到了摧殘。不久,老鐵頭郁郁而終,豆妹找到了史岱年,兩個人結(jié)為了夫妻。顛沛流離之后的史岱年再也不對生活有所期待了,而這個時候,他卻在報紙上看到了自己平反的消息。
第四代導(dǎo)演的作品總是充滿著當時的年代氣息,想要弄懂本片中的故事邏輯,我們首先得明白什么叫做“盲流”,明白了這個詞匯,才能看懂片中的故事?!懊ち鳌钡淖置嬉馑季褪敲つ苛鲃樱つ苛鲃拥闹黧w就是在特殊年代的普通農(nóng)民。為逃荒、避難或謀生,從農(nóng)村常住地遷徙到城市、無穩(wěn)定職業(yè)和常住居所的人們,稱為盲流入人口,簡稱“盲流”,這是一個具有歧視性以及歷史特性的詞匯。而今已經(jīng)徹底的被擱置了。然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當國內(nèi)政治形式進行了大的變動之后,“盲流”當時層出不窮。
有賴于時代變遷,原來的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人口面對全國上下的工業(yè)生產(chǎn)的如火如荼,便萌生了想要去城市等發(fā)達地區(qū)討生活的想法,于是,人口流動便產(chǎn)生了??赡墚斀竦娜藗兪菬o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什么當初的人口流動是被死死限制住的。因為在當時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時代,城市人口如果太大,對于國家財政來說就是不堪重負的。因此,限制人口流動在當時看來是必要的。
很多經(jīng)歷過當年的人們自然知道下榻賓館需要開具證明或者介紹信,夫妻兩人同住甚至需要結(jié)婚證等等。這些在現(xiàn)在看來非常讓人詫異的行為,在當時是習以為常的。人口流動導(dǎo)致的社會問題被諱莫如深,因此在一定時間段內(nèi),“盲流”這個詞匯并不好聽,但確實是一種現(xiàn)象。
本片的主人公史岱年就是一個標準的盲流,而且是一個在逃犯人,豆妹對于史岱年一見傾心,但當她了解到史岱年的真實身份后,依舊是選擇了舉報這個枕邊人。這一個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第四代導(dǎo)演對于上世紀特殊年代的某種諷刺依舊是辛辣的。即使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也不能完全交心。這可能就是時代留給第四代導(dǎo)演的集體烙印。
史岱年的價值觀在本片中算是堅定的,當然,這個故事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之所以我們在幾十年后再來看這個故事,很大的原因在于這個故事有著某種記錄性質(zhì)。《盲流》這部影片中的人物大都很豐滿,他們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共同鑄就了那個年代的時代群像。
老崔看起來詭計多端,實際上也是生性善良的普通農(nóng)民,因為家鄉(xiāng)沒辦法討生活所以才離家去外地打拼。老崔賺的錢大多數(shù)都用來補貼家用,而在與史岱年的逃亡途中,老崔處處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照顧著這個年輕人,然而老崔最后的命運卻是客死他鄉(xiāng)。
老鐵頭在豆妹的描述中是一個將自己賣了好幾次的壞父親,然而豆妹卻依舊不舍得離開這個父親。史岱年一開始并不明白豆妹對于這樣的父親的情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后來真正的當他遇到老鐵頭的時候,他才知道了這個父親的種種不得不的行徑的背后意味著什么。自己賣自己的閨女無疑是為了讓她能更好的活下去,家徒四壁的他只能用這樣讓人不齒的方式來拯救自己的孩子。然而等待老鐵頭的依舊是郁郁而終。
史岱年在經(jīng)歷了老崔和老鐵頭之后,對于自己之前一直非常執(zhí)著的平反之路漸漸的的釋然了,當豆妹檢舉了這個“逃犯”之后,史岱年真正的放下了自己的過去,他轉(zhuǎn)而用顯示重新勾勒出美好畫卷,讓自己面對新時代,重新活一回。時代的烙印即使被忘記,也依舊是會被記起,因為它是一代人的記憶。
……
你好,再見
盲流,曾經(jīng)的官方定義是:所有未經(jīng)許可即離開鄉(xiāng)土、“盲目流入”城市的農(nóng)民都是“盲流”。
詳見1959年3月的一份文件,《關(guān)于制止農(nóng)村勞動力盲目外流的緊急通知》。
盲流是農(nóng)民工的前輩。
“盲流”兩個字,背后的社會地位劃分很清楚:你,就是那個容易被欺負的人。
2020年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鐘》中主角張九聲,就是個盲流。
關(guān)于盲流的電影,最直接了當?shù)默F(xiàn)實還原,是1987年許還山導(dǎo)演的《盲流》。
它是根據(jù)鮑昌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
關(guān)于這部小說和它的作者,請準許我轉(zhuǎn)載一篇文章。
-------------------------------------------
《鮑昌·盲流》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張磊
一、作家簡介
鮑昌,1930年出生于沈陽,兩歲時隨父母移居北平。
其父曾是東北軍張學(xué)良部下軍官,退役后淪為平民。
鮑昌中學(xué)時代就讀于輔仁中學(xué),成績優(yōu)秀。并秘密參加地下社團、油印刊物、與國民黨進行斗爭。1946年離開北平到華北解放區(qū),曾就讀于華北聯(lián)合大學(xu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9年1月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津,后一直在那里工作。
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
1962年到天津文學(xué)研究所從事美學(xué)和文藝理論研究工作,1979年任天津大學(xué)中文系主任、教授。
自194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詩歌、劇本、評論等)以來,已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和文學(xué)理論批評300余萬字。
主要著作有:
長篇小說《庚子風云》、中短篇小說集《動人的沉思》、《神秘果》、《盲流》、
文藝理論批評《魯迅年譜》、《風詩名篇新解》、《一粟集》、《二黨集》、《三省集》、《藝術(shù)的起源和原始藝術(shù)》等。
短篇小說《芨芨草》獲1982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二、內(nèi)容概要
1976年5月的一個夜晚,甘肅某地一個荒涼的峽谷中,蘭新鐵路婉延伸向前方。
從囚車逃出的史岱年,正躲在草叢中,等待扒車的機會。
他是浙江人,曾在西北當過兩年汽車兵,所以這一帶很熟悉。
復(fù)員回家后,與同村姑娘蔣春綿相愛。蔣的父親1955年參加了一個幫會組織,肅反時以陰謀暴動的罪名被抓進監(jiān)獄,一直沒有音訊,春綿母女相依為命,在生產(chǎn)隊常常受氣。
史岱年建議春綿去縣公安局詢問父親的案子,局長外甥屠志剛趁人之危,企圖強奸春綿;
史岱年及時趕到,與屠志剛扭打在一起。
屠掏槍恫嚇,不料走火自傷,史岱年卻被作為殺人未遂的歹徒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
當史岱年與一批囚犯被押上北上的囚車后,他明白了此行可能一去不復(fù)還,便侍機跳車逃了出來。
唯一的路便是做“盲流”去新疆。
當史岱年扒上一列北上的貨車時,邂逅一個叫尕豆妹的姑娘。
她是甘肅某縣人,19歲時被父親賣到一個煤礦,丈夫是個40多歲的老礦工。
不久老礦工在瓦斯爆炸中身亡,尕豆妹又嫁了一個青年礦工,哪知他早已結(jié)婚,其妻子執(zhí)木杖打上門來。
尕豆妹孤苦無援,流落于礦區(qū),討飯度日。
一個月前尕豆妹回家料理病危的母親,一切積蓄告罄,母親抱病而去,兩個已出嫁的姐姐誰也不管她,她只好出走新疆尋找出來多年的父親曲木三。
在新疆境內(nèi)的鹽湖車站,兩人跳車,卻被公安局送進了盲流收容所,早出晚歸到工地干活。
在這里,史岱年結(jié)識了一個老盲流崔連登,此人家在河南,窮得熬不住了,只好長期在新疆一帶做盲流,這類盲流收容所他已幾進幾出,頗有經(jīng)驗。
他很同情史岱年的正直與不幸,偷了收容所的車,帶著史從收容所逃出,在路上遇上跑單幫的上海人何歡喜,何正領(lǐng)著一群盲流玩“打家劫舍”的游戲——推一巨石擠在公路當中,要過往的汽車司機留下買路錢。
不幾天史、崔遇上追捕他們的公安人員,崔掩護史逃走。
史岱年沿著戈壁灘往前走,不覺來到了神奇的天山腳下一個風景如畫的山谷,一排排哈薩克牧民的氈房矗立在林間山谷中。
在這里,他遇到美麗善良的哈薩克姑娘沙拉木汗,幫助她從懸崖上救出掛在樹枝上的小山羊。沙拉木汗母女熱情款待史岱年,并請求他留在這里幫助伐木。
當史岱年獨自一人在森林中伐著巨大堅硬的落葉松時,他格外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想干過這十幾天以后便離開這兒。哪知沙拉木汗不許史岱年離開,她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愛上了誠實的他。
一次史隨沙拉木汗到場部交木料,見來拉木材的都是場部領(lǐng)導(dǎo)的親屬,他們手執(zhí)白條就要領(lǐng)取。史岱年謊稱自己是上級部門的干部,制止了這起違法私分國家財產(chǎn)的行為。
不久,沙拉木汗的父親洪那比亞從蘭州回來,一眼就看中了史岱年,將他們牧場的幾臺破舊機器——割草機、解放牌卡車交給史岱年,被史岱年很快修好并投入使用。
牧民們無不喜歡史岱年。一個叫阿衣吾的哈薩克小伙嫉妒他與沙拉木汗,便用烈馬捉弄他,不料史岱年非但沒出洋相,還以漂亮的動作馴服了烈馬。
哈薩克青年更加敬重史岱年,阿衣吾也知趣地退出史、沙之間。這種情形使史岱年更加感到必須離開這個紅星牧場。恰在這時,場部保衛(wèi)科的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自治區(qū)公安局通緝令上那個偷竊汽車的“盲流”,便開車前來捉拿。
在沙拉木汗的護送下,史岱年安全逃離紅星牧場,又開始了新的盲流生活。
他來到黑山一個國營林場當上了合同工。這個林場的伐木工人幾乎全是盲流,春節(jié)也無家可歸。這時,尕豆妹挑著東西來看他——她在奎屯農(nóng)場當工人。
尕豆妹始終將他當成唯一的親人,對他一往深情。但他不得不克制著對尕豆妹的感情,將她當妹妹來關(guān)心和愛護。
尕豆妹來林場幾天,史岱年總是避免單獨與她相處,總是讓她跟自己一起在大伙中間。
尕豆妹將小伙子們的衣物逐個洗遍,心中對史岱年的感情總是不滿足。但她敬重史岱年的感情,并深深地敬愛著史岱年遠在江南的愛人。
就在除夕之夜,尕豆妹險些被人強奸,史岱年深深地痛惜著這個孤苦的女子,決心一定要幫助她找到父親。事有湊巧,當春天積雪融化、林場開始放排時,與史岱年搭伴放排的老頭,正是尕豆妹的父親曲木三。
曲木三年輕時便浪跡新疆,一輩子都在尋找活路。他告訴史岱年,這些年他已攢下700元錢,待放完排就去找尕豆妹,在新疆安個家,給女兒找個可心的丈夫,一家子和和樂樂地過日子。
然而,第二趟放排時,曲木三不幸被湍流亂石奪去了生命。為賠償林農(nóng)、為能給尕豆妹那筆寄托著她父親全部希望的700元錢,史岱年繼續(xù)海走天涯、拼命掙錢。
他來到N縣一個磚廠拼命干活,開春以后又到山上挖藥。就在這里又遇到了何歡喜。何歡喜得知史岱年曾開過汽車,便糾纏史為他跑一趟伊寧。
何在N縣與一漢俄混血兒柳玉琴同居,長期干著投機倒把生意,如魚得水一般混得很自在。史岱年明白何歡喜是想搞長途販運,本不愿意,無奈他挖藥賺的500元錢被何歡喜偷去作為要挾,只好答應(yīng)為他跑一趟。
漫長的旅程,飛沙走石、大風暴自不必說,為躲避檢查站的關(guān)卡還必須經(jīng)常深夜行車,一路的艱險史岱年還從未遇到過。在路上,史岱年搭帶了一位雙目失明、前去伊寧就醫(yī)的漢族老干部南法中。南法中曾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軍人,解放后自愿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為牧民行醫(yī)治病,他一輩子將心血傾注到人民的疾苦上,自己的眼病卻因延誤而不治。
史岱年深深尊重著這位淡泊、真誠的老人,一路照顧著他,并將自己的冤案告訴了南法中,老人主動提出為史岱年打聽有關(guān)情況。車到伊寧,何歡喜早已在“行營”等候。他與柳玉琴煥然一新,懷揣這幾年賺來的一、兩萬元,“慷慨灑脫”地與史岱年結(jié)了帳,拿著護照,出國“觀光”去了。
史岱年返回黑山林場將木材損失全部償清,并贈給林場一千元,希望場里拿它買炸藥,炸掉河中的險礙,不要再死人。
史岱年來到奎屯農(nóng)場,崔連登也在這里養(yǎng)鹿場當工人,并將尕豆妹認作干女兒。史岱年的出現(xiàn)使他們歡天喜地,然而樂極生悲,一頭被激怒的公鹿侍機攻擊史岱年,被尕豆妹阻擋。史岱年無事,尕豆妹卻被撞傷住院。在岱年的悉心照顧下,她不久便康復(fù)了。
在這里,史岱年還意外地見到了新婚燕爾的沙拉木汗與阿衣吾。
患難之中建立的友情,使史岱年感慨萬端。但他不得不告別這些善良的人們、告別這接納了他的新疆,他得回故鄉(xiāng)了——南法中托人打聽的消息傳來:史岱年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大變,公安局長因是“四人幫”的爪牙而下臺,其外甥屠志剛因在“文革”中有人命案而被判無期徒刑,史岱年的冤案已得到昭雪。
離別之時,尕豆妹顯出無限的依戀與惆悵。
史岱年答應(yīng)她:一定將愛人動員到新疆落戶。
回到離別了三四年的故鄉(xiāng),迎接史岱年的是巨大的不幸現(xiàn)實:1976年史岱年從勞改隊逃跑,公安局偽造了一份死亡通知書,屠志剛要挾蔣春綿與其結(jié)婚。春綿走投無路,懸梁自盡。
史岱年坐在春綿的墳旁,悲痛欲絕。
故鄉(xiāng)已無所依戀,史岱年又回到尕豆妹身旁。天山腳下,將是他們新生活的起點。
三、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構(gòu)思獨特、語言優(yōu)美的小說。
主人公傳奇式的經(jīng)歷賦予了小說情節(jié)的浪漫色彩。
本來,在“文革”結(jié)束前的那段歲月中,善良的人遭迫害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對此類人間悲劇的描寫、在新時期最初幾年已可謂碩果累累、淋漓盡致?!睹ち鳌纺茉谄胀ǖ?、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太濫的題材中顯出與眾不同的風采與魄力,全得力于作者構(gòu)思的新穎角度。
史岱年出逃之后,浪跡于祖國的西北邊陲。
這里遠離內(nèi)地,地廣人稀,又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既是因各種原因流落于此的“盲流”成群之地,又是一些不甘寂寞的冒險家(如何歡喜之流)的樂園。逃犯、盲流、異族、他鄉(xiāng),這種種不平常的因素為小說傳奇式的浪漫情調(diào)奠定了基礎(chǔ)。
在中國新文學(xué)中,這樣的“流浪漢小說”并不多見,這是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特定生活方式制約的結(jié)果。而但凡寫流浪生涯的小說,則無不以其獨異的浪漫色彩與濃郁的抒情格調(diào)使讀者嘆服。譬如三四十年代的艾蕪,其《南行記》就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流浪漢小說集,至今魅力不減。
《盲流》在主人公顛沛流離、充滿艱辛與危險的生活中,隨著主人公的足跡與視點的交換,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旖旎的、豪壯的、優(yōu)美的、神奇的、寧靜的、驚險的畫面,天山巍峨的奇峰,藍天下靜穆的雪松、綠草地上歡躍的馬匹、雪峰環(huán)繞的明鏡般的湖泊、無不使讀者心馳神往;而急湍無情的河流、漆黑荒涼的曠野、尖唳兇猛的狂風、阻隔人世的暴風雪,則又使人感到驚心動魄。與內(nèi)地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調(diào),都給讀者帶來新鮮的審美體驗。
浪漫主義文學(xué)所追求的就是離奇生活與異域風情的描繪,《盲流》雖然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但卻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與抒情色彩。
作者面對這個雄偉壯觀的世界,常常不能自已地借主人公之內(nèi)心獨白,發(fā)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和議論。與自然界雄奇壯美的風光相映襯的,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人性之美的描寫。
與主人公的生活發(fā)生過重要關(guān)系的幾個人物,無論是潦倒的盲流崔連登、尕豆妹,還是仗義熱忱的哈薩克牧民沙拉木汗、洪那比亞、阿衣吾、或者是正直堅強的老干部南法中,都以其不同的個性體現(xiàn)著善良、真誠這些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展示著這個善惡交錯、良莠并存的社會中那最自由、最純樸、最溫暖的人性的一角。
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不是依賴于政審表、裙帶親戚,他們甚至不知道對方的底細、來歷,彼此的尊重、友愛完全建立在人對善、惡本能的感覺,對真誠強烈的熱愛之上。
這部小說最感動人的,也正是這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真誠慷慨、相濡以沫的人情味,正是作者對這些小人物心靈深處人性美的真摯描繪。
作品最令人嘆服的,是作者對各種奇異生活場景嫻熟的描繪,對各種人物特征的精練表現(xiàn),如史岱年扒車的經(jīng)歷、盲流收容所獨特的景觀,噪雜的臨時工工棚的日常生活狀況,等等,無不真切具體,令人仿佛身臨其境;崔連登的油滑與善良,尕豆妹的細膩與悲哀、沙拉木汗的真摯率直、南法中的正直剛毅,無不栩栩如生。
何歡喜這個兼有流氓痞子特性的冒險者,是作品中刻畫得非常生動的形象,他精明、膽大、自信、可謂新時期最早的一批“倒爺”之一,短短幾年便在新疆混得如水中之魚;他貌似仗義,實則貪得無厭;而在其淺薄、自私的性格中,又不乏一些機智、狡黠、直率的可愛。
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對生活的諳熟與關(guān)注,令人佩服。作品在描繪人物心靈和自然景觀時那激情進發(fā)的如詩的語言,則更增加了整部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使作品具有一種濃郁的抒情意味。
備注:
許還山,導(dǎo)演作品,《盲流》 (1987) 根據(jù),鮑昌,同名小說改編。
八九十年代的電影裸露都裸得那么健康,臟話也那么符合場景。這些自然、本真都去哪了呢?盲流,盲目流浪之人,社會逼得人無處安身是世間無聲的痛苦。
不止是爛,是惡心。
已有資源,已經(jīng)收盤
,你踏馬咋那么清高呢
那個時代太牛了,男女主角居然隔著個木板睡了好久,整體很有平凡的世界的感覺
扒火車過大漠,天蒼蒼野茫茫,斷腸人在天涯
我居然能在2023年的電影院里看寫實掛冷門西北文革片
【3.0】
那個時代的眼淚若能流盡,勢必可以匯聚成河。西影廠代表了80年代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最高點。很感謝很震驚第二屆源點西部電影展再次展映經(jīng)典,贅續(xù)首屆的包容突破精神(雖然第二屆相比首屆差了太多太多),將那個時代的血淚隱忍以及敏感搬上大銀幕,讓我能夠看到《人生》《野山》《盲流》《錯位》《站直啰別趴下》等等等等……哎,拋開工作上亂七八糟的吐血事兒,從影迷的角度,希望一直辦下去。
那個時代的痕跡,已經(jīng)刻印在那一代靈魂深處……
廣闊的大西北,深情質(zhì)樸的人們,不屈不撓的意志。
從家鄉(xiāng)逃離,到另一個地方去尋找自我價值 隨便去哪都好只要不是熟悉的 他盲流了許多地方 卻沒法拯救 張潮誰都沒救得了 老電影似乎都在尋找存在的意義 這個題材還是非常的少見 也非常吻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時期 許還山老師不但有表演才華 在本片也有著不錯的導(dǎo)演水平 西影廠當年真的是佳作不斷 好片子啊
3.5。 1987年的電影,很有那個時代的韻味,彷徨,懷疑,苦悶,掙扎,值得一看?!拔也恍臛CD變壞了!”
時代性的背景,重情重義
以前叫盲流、后來叫農(nóng)民工,現(xiàn)在叫打工人,萬惡的戶籍制度。
根源西部片..
有種公路片的味道,劇情有點欲說還休的感覺,在蒼茫大地面前人顯得那么渺小,更增添了一份苦愁感……
只有那個年代,才會有這般柳下惠式般的男人吧…
以文革時期為背景,青年逃獄后三年的人生!同《一秒鐘》里張譯的角色!什么是盲流?是好人還是壞人!特殊的年代里,誰又能說的清!大西北的荒涼令人生畏,還有段活烤小蜥蜴的鏡頭,不知有沒有受到動物保護組織的譴責?比較冷門的國產(chǎn)老電影!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