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照片存檔 沒什麼有用的 所以點開來 可以跳過我這篇
短期內(nèi)不會寫成句子了
覺得還不錯 但也依然有點不喜歡 對森田芳光總是缺一點認可
ps一開始看到四個女人的故事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看了發(fā)現(xiàn)不一樣啦
所以最後一頁就寫下優(yōu)點吧
今天不讓我湊字數(shù)打星號了嗎????????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助理主持人:@子夜無人
場刊嘉賓:@阿斯巴-甜、@消亡之人、@臟臟豆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第23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無人知曉場刊圓桌的第5天第1場,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場我們討論的電影是日本電影《宛如阿修羅》,在深入之前,請各位嘉賓先基于自己的場刊打分聊聊打這個分數(shù)的原因,簡單說說自己對這個電影的感想吧!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3分。有太多充滿靈性的細節(jié)。母親的演員是劇版的二姐,兩個女人確證丈夫出軌時臉上同款的得逞的笑,母親入院時姐妹四人的位置分布……也難怪散而不亂。
也構(gòu)建起了一張層次豐富范圍廣大的人物網(wǎng)絡,姐妹之間兩兩比對,從年齡身份到故事線都互為補充,母親則成為二姐的老年寫照,愛在矛盾與和解中生長。
只是,即便是一部將近二十年前的電影,設(shè)定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此密集地出現(xiàn)原諒男人出軌的情節(jié),還是看得人十分窩火……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4分 森田芳光對日本人的觀察與體會可謂是細致入微,從一個荒誕的鬧劇入手,進而對日式家庭和婚姻進行闡釋,最終達成日本女性與“阿修羅”概念的關(guān)聯(lián),真實貼切。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的評分是2,開頭略宗教氣息的引入其實蠻吸引人的,不是有人說過一部電影偉不偉大看開頭三分鐘就知道嗎,所以我抱有挺高期待。但行至中途日本女人的隱忍和溫順實在讓我看得過于煎熬,結(jié)尾莫名的和氣一團,無法給出高分。加了一分是給美麗的昭和時期服裝。
片名中的“阿修羅”是指印度民間信仰的魔族,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供奉仁義禮智信,但內(nèi)里猜疑心卻非常強烈,日常喜歡爭吵,互相歪曲事實,而且又騙人家說他人的壞話。后來稱之為怒吼生命的象征,爭執(zhí)不斷的世界。在電影結(jié)尾借男人之口指出女人們就是阿修羅,對此你是否認同?導演是否有厭女之嫌?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其實隱隱有一點這種感覺……也許是身為女性的直覺吧。何況影片中女性的爭吵和痛苦的起源不都是由男性而起?那么阿修羅在的世界也是因男性同在罷了,只是說「女人們就是阿修羅」恐怕不太公道。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我到不覺得是導演厭女,導演只是做一個主題的表達:普通日本女性聒噪的群像。因為這原來也有一部電視劇,相當于導演只是執(zhí)行者,不一定是導演本身的意思。與其說導演厭女,不如說是當時的一種群體意識。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不認為導演是厭女。也不覺得這里的阿修羅有任何貶義。內(nèi)里的猜疑心確實,但片中女性的精神狀態(tài)和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一直是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甚至越往后越有解放的趨勢,男人們看不透也掌控不了女人了,才只能下一句“阿修羅”的斷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只有解放的趨勢,我只覺得女人真可憐。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小津才厭女吧(日常黑小津)。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就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厭女。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不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阿斯巴-甜 說的就是女人估計都自己不想覺醒,所以可憐也沒用。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宛如阿修羅,正是她們在一個充滿束縛的世界保有生命力的方式吧,我覺得考慮到時代可以接受只有趨勢。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只是覺得日本人活得好累,要做出完美的姿態(tài)。所以會更擅長騙自己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二姐打父親那一巴掌已經(jīng)是這部電影在保有真實性的基礎(chǔ)上能做的最大突破了。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媽媽真正破防不是因為她知道了,而是因為她發(fā)現(xiàn)女兒也知道。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二姐打那一巴掌也是在打丈夫吧,不敢打丈夫,來打父親出氣。永遠不要去猜測女人。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她強裝的體面在女兒們眼里只是一張畫皮,于是才破防。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那是不是可以認為本片只屬于那個時代,放到現(xiàn)在來看已經(jīng)過時了呢。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如果從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些過時。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我覺得女人對男人反抗的部分當然是過時的,但是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漸變的過程單獨拿出來看依然是動人的。不斷去撕破臉皮,揭傷疤,擁抱,和解。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嗯嗯。但我覺得也不一定是無法離開,而是囿于外界眼光或者過去的觀念,覺得這樣過下去也可以(當然,客觀確實存在無法離開的。但這部電影中的感覺并不是無法離開男人)。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她們問題的根源在于認同感都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上,而不像男人是向外拓展和自我肯定的。就像四女兒挽回前男友靠的是為他延續(xù)子嗣,她的榮耀來自于她男人的成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還是覺得擅長掩飾的女人太累了,我更喜歡把自己放在首位的人,不管男女,這算自私嗎?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當然不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脫離主題上的齷齪,技法上還是挺厲害的。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二姐和母親的對照關(guān)系也很明顯吧,我看短評里寫母親的演員就是劇版的二姐的演員,也查證了一下確實是。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因為只有她們兩個人的家庭是"傳統(tǒng)"的完整家庭。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開始還以為這個故事會像《紅樓夢》一樣是萬艷同悲的劇情呢,沒想到三姐還蠻幸福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這片在日奧提女主的居然是大姐,好迷惑,是按咖位來的嗎。二姐直接沒提,三姐拿了女配,媽媽提了女配。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剛剛也才發(fā)現(xiàn),我覺得演的最好的是二姐,而且她更是女主角。大姐只是人設(shè)有突破。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為啥不是二姐。好奇怪。
場刊嘉賓 臟臟豆
二姐演得更好吧,而且更符合「阿修羅」吧。她去酒店找她男人遇到情人時候那個面部表情太絕了。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對,她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算是一個映照。
電影中大大方方展示男人的“出軌無罪論”,而且明晃晃的“boys help boys”一個出軌的男人為另一個出軌的男人辯解,你是否覺得不適?你怎樣看待這種被導演行云流水輸出且奉為圭臬的價值觀?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當然是覺得不適的,但確實沒覺得導演在輸出這套價值觀。我覺得單純的展現(xiàn),批判,輸出是三個區(qū)間。
場刊嘉賓 臟臟豆
不適,但是我有點看不懂導演是真的認可還是拿出來嘲諷這個價值觀,畢竟最后落腳點是女性的「淘氣式」反抗。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是,現(xiàn)在看來會有不適。尤其是如此直白的說出軌無罪。導演還是一種客觀呈現(xiàn)的感覺。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覺得導演至少沒有批判,他可能認為這種事是很平常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因為男人就是這樣的,展示不等于支持,強行編個完美男人才假。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真的輸出這種價值觀的一分都不會給。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對,我覺得如果加上批判我會覺得說教味太濃了。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男性在這方面就是有天然的默契和同盟感,想想那些幫著一起騙人家女朋友的男性同伴,太常見了。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從一開始二姐老公就在這么干了,三姐老公算是唯一一個偏正面的形象吧。其實開頭也很有意思,二姐老公一直在邊角處,直到三四姐打起來,他就突然介入畫面開始控局,我覺得男性力量的這種介入片中也有很多展現(xiàn),但他也一直勸三姐不要追究惹。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四姐妹在一起狠好。就像影片結(jié)尾她們和其他人在另一個空間一樣。二姐老公真是臭不要臉到一種境界惹。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三姐丈夫剛?cè)ニ业臅r候,說自己調(diào)查老丈人,那個賠罪道歉喲,我呸死了。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正是過去男性力量的絕對優(yōu)勢才形成女性會附庸于男性的局面。也是這部電影價值觀的內(nèi)在邏輯。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想知道為什么?女性世界是阿修羅,男性世界是大團結(jié)。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因為女人更高級,高貴的人總是不合群的。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空間上還挺講究的,感覺每次四姐妹的站位、座位都很有意思。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尤其是在醫(yī)院的那場。開始二姐夫還在,然后默默退出。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四妹一個人在邊上,其他三姐妹排成豎排又沒有完全成一條線,會讓我想起歡樂時光。像是一個可以變形的四邊形在被拉扯。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這種流動的變化也取決于四個人的情感關(guān)系,她們之間的感情也是流動變化的。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我覺得這電影比《海街日記》好就是,4個人完全是4種樣子、4種困境、4種狀態(tài)?!逗=秩沼洝匪慕忝每此圃O(shè)定上搞了點區(qū)分,其實就是1種樣子。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這也是為什么世界范圍內(nèi)有那么多描寫四姐妹的電影,三姐妹的話肯定會有兩個一伙,另一個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四姐妹的話就很靈活,可以隨意組合。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這么說來,確實是這樣,不過感覺日本拍這種四姐妹的格外多。
大姐既覺得父親的外遇辜負了母親,自己卻忍不住要在別人的家庭里扮演著破壞者的角色,你覺得她是矛盾的嗎?談談你對這個角色的評價和理解?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事情到了自己身上總歸是不一樣的,她其實有表現(xiàn)出這種矛盾,例如反復想脫離那段知三當三的關(guān)系,加上非常怕家里人知道。其實我覺得也不能說第三者就完全沒有責任……只是很討厭那種兩女互撕丈夫高高掛起的劇情罷了。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其實我覺得外遇這種事只有在親密關(guān)系承諾中那個人才需要負責,大姐是寡婦,不算破壞人家家庭,破壞家庭的是背叛自己家庭的那個人。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矛盾,但控制不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歸根結(jié)底男人才是爛貨。大姐其實出軌也是因為自己丈夫死了很久了吧,這輩子也過去一大半了,想做自己但又做不徹底。人都是老了才想起來做自己,但是自己都老了。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支持大家都亂搞,選擇婚姻的請你對其負責。
二姐盡心盡力扮演賢妻良母的角色卻依然換來了丈夫的出軌,她保護家庭的完整和穩(wěn)定的生活而對丈夫的出軌選擇性視而不見,你是否贊同這種做法?如果是你會怎么選擇?談談你對這個角色的評價和理解?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取決于丈夫的條件惹,我覺得要有人能騙我結(jié)婚,我多半也會為他做牛做馬(意思是結(jié)婚首先就不可能)。
場刊嘉賓 臟臟豆
肯定不贊同,現(xiàn)代女性有幾個還會忍受這種事?主要是二姐沒工作呀,那個年代吵架走了都沒地去。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我不贊同但我也不否定。如果是我其實也說不好。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男人出軌通常是離不了的,我?guī)缀蹩此须娪埃撑鸭彝サ母赣H最后永遠會被諒解,但如果是母親就會成為一生的心結(jié)。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容忍首先就不可能保護家庭的完整和穩(wěn)定的生活,一種穩(wěn)定的畸形罷了,帶來的也是長久的痛苦和不斷延展的裂縫。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應該是直接去民政局離不了好像,要去法院判?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對于我來說,不愛我就是我這個世界的天崩地裂,別人眼中的幸福美滿或者說安穩(wěn)算個屁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如果有孩子對方才不同意吧,又想讓你養(yǎng)孩子,又不想孩子離開自己,惡心的男人。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其實婚姻真的很反人類啊,你當時宣誓說要忠誠的確就不是假話,但我堅持不了一輩子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忠誠就很難,狗都不一定做到。
三姐看起來有些奇怪但卻被導演賦予了真正的愛情——雖然愛人也是一個很奇怪的人,老實人才能獲得幸福是不是導演的刻板偏見和爹味理解?談談你對這個角色的評價和理解?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我覺得三姐值得更好的。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我覺得導演想說的是,要永遠接受愛人是殘缺的。要么道德殘缺要么身體殘缺,自己選。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好浪漫的解釋。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有道理,算是一種戲劇化的夸張。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這么說也是,但是電影不是最喜歡拍邊緣人物的愛情嗎,我和三姐這對和解了。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我其實也不太喜歡這種電影,他們表達的無非是你邁入主流也不可能了,那祝你找個跟你一樣的怪胎。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覺得有人跟你一樣奇怪很萌啊。她們倆應該不是像二姐和媽媽那樣會為了所謂「安穩(wěn)」而在一起的。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是這樣,可能最近對迪士尼意見很大吧,我覺得怪胎拍怪胎可以,但是現(xiàn)在很抵觸販賣怪胎敘事,用你高高在上的眼光看我還指望我給你送錢。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是越老實的人越容易出問題,歸根結(jié)底,男人都是爛貨。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男人很爛,卻實在好玩,就像炸雞沒有營養(yǎng)但確實好吃一樣。
四妹時髦前衛(wèi):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她被導演賦予了太多叛逆的符號和最接近悲劇的結(jié)局,這種寫法你是否會覺得對這個角色不公平?這是否代表了導演對新鮮事物的不認可所以要給一個幾近毀滅的結(jié)果(雖然又給了一丁點的希望)。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至少四姐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我覺得情節(jié)里四姐悲劇的設(shè)定是為了給三姐和四姐的和解做個鋪墊。
場刊嘉賓 臟臟豆
四妹很靚,最渴望愛,所以不會輕易放手,哪怕被這樣對待。她是很有韌性的。但我覺得跟新鮮事物必遭毀滅沒有關(guān)系,難道說二姐的婚姻就美滿嗎?所以更加是一種女性悲劇的呈現(xiàn)吧。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四妹反而是唯一自由的吧,男人是她達成目的的工具??赡芩谧约耗腥藭炘诖采现竺摴馀郎先ツ且荒缓苡|動我,我那時發(fā)現(xiàn)她其實也不怎么愛他,他是她通向一種合乎自己理想生活的捷徑而已。所以他病倒了也不妨礙四妹用他的身體完成悼念的儀式。
有人認為四姐妹的形象其實是一個女人的一體四面,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很顯然四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矛盾之處,我覺得這就是導演抓住的,女人的“阿修羅”,但其實未嘗不是一種生活和命運的公平,得到一些就失去一些,想要就抓不住,各人有各人的優(yōu)點長處和殘缺痛苦。我覺得女人確實和阿修羅一樣,怎么可能只有四面,只能說導演抽取了四面吧,人都是和而不同的大道三千。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部份同意,四面只是一個代表,可以說體現(xiàn)了女人或者人的復雜性。
場刊嘉賓 臟臟豆
那男人是單面體嗎?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男人是圓柱體(不是)。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你認為最后因為死亡而達成的一家和解是否過于牽強?你怎樣看待這種和解?如果是你會怎樣選擇?我看的時候反正翻白眼了。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我狠憤怒不理解這種結(jié)局。死應該驚醒生的人,給予他們勇氣去探尋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而不是又沉浸在虛假的平和家庭世界中。
場刊嘉賓 阿斯巴-甜
不太認同凡事都可以和解的結(jié)局,但可以接受。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我覺得不是和解,是生活繼續(xù)。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生活沒必要這樣繼續(xù)。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四姐妹和解,然后在房間拿著母親的筆嘲笑男人什么都不懂。
場刊嘉賓 臟臟豆
怎么有點精神勝利法的感覺呢……
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有許多關(guān)于一家四姐妹題材的電影,不論是同為日本電影的《海街日記》,還是美國的多版《小婦人》,西班牙的《四千金的情人》,抑或是不是親生姐妹的《小時代》、《歡樂時光》。你更喜歡哪種姐妹相處的方式,談談你的看法。
場刊嘉賓 消亡之人
《歡樂時光》各自可信的覺醒,道路分離又殊途同歸,保有緊密的聯(lián)系。
助理主持人 子夜無人
姐妹就是要邊撕邊愛,撕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
#FIFF23#DAY5的場刊評分將于稍后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天哪太好看了!大竹忍美到爆炸!那種風情萬種又不動聲色的姿態(tài)是怎么回事……語言真的塑造人的臉,日語是一種特別內(nèi)斂不需要動靜太大的語言,所以她們才有這種表情。比《海街日記》好看一百倍。
秘而不宣又或難言之隱,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細膩又真實。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好的。
電影的色彩、攝影、置景就像四姐妹一樣精精巧巧,一絲不茍,大美,森田芳光改編文學作品總有一些舊時代文人氣息,和《其后》一樣,濃濃昭和風,女人之悲苦就像是演歌里的始亂終棄,向田邦子這個故事有點林芙美子味道,放大了苦,就有些通俗劇,有些成瀨巳喜男,還是更喜小津、是枝裕和克制和點到為止。
故事帶有很強烈的向田邦子的女性觀。讀過幾本向田邦子的小說和劇本后,能感覺她筆下的女性,往往是帶著隱秘的堅忍。用比較庸俗的比喻,男人是石頭,而女人是水,女人戰(zhàn)勝男人的方式是用一種肉眼不可見的細膩與幽深,緩慢地侵蝕。這部電影里的女性也是向田邦子這個理念的延續(xù)。并不需要強求所有觀眾都一定能接受她的觀念,但本身也應該尊重這樣一種女性視角下的女性觀。而作為導演的森田芳光,則在這個女性色彩濃郁的故事基礎(chǔ)上,賦予了電影一種奇妙的黑色幽默感,從而讓電影產(chǎn)生了一種反身自嘲的韻味,好幾段戲都拍得妙不可言。但從我個人而言,依然覺得本片不如《飲食男女》和《海街日記》。四個姐妹情感狀態(tài)與性格的設(shè)計,功能性過于明顯,不夠舉重若輕,在風格化與生活流之間,沒有做好平衡。還不如森田芳光用更加風格化的方式講述這個故事。
前面陳述冗長 幾度中途放棄 今天憋著看完才覺得 好! 剛開始看這片子的時候 宛如修羅還在豆瓣 看完了人家早就注銷了
2004年左右,在日月光華BBS上因為“覺得《宛如阿修羅》沒有XXX那么好”被howie老師批評。12年后,其實已經(jīng)不太記得電影細節(jié)有什么了。四姐妹方面,覺得:大竹忍>深津繪里>黑木瞳>>深田恭子。對幾次群像調(diào)度的鏡頭(姐妹會議和病房告別)印象深刻。導演擅長的“喝一杯清水”也出現(xiàn)了。
時隔14年重看再加一星。好棒??!還有說是<海街>前身的,有什么可比性呢?就因為都有四姐妹嗎?真要比也是甩<海街>幾條街。符號多,食物出鏡率高:鏡餅、鰻魚飯、蕎麥面、拉面、白菜,以及腳跟、絲襪…無不關(guān)聯(lián)著瑣碎難堪爬滿虱子的日常。大竹忍,桃井熏,八千奶奶,大物女優(yōu)里百煉成精的人物,舉手投足都是色氣和風情。
看完心情十分復雜,可能是在婚姻和家庭的問題上,我骨子里是不認同這樣的女性價值觀的。然而仍然不失為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森田芳光早逝還是很可惜的,不然可能發(fā)展處另外一種倫理層面的“家庭劇”,我覺得他比山田洋次更會透視女性心理,而他的女性比起是枝裕和的家庭劇里,又更復雜多變。
任何時代和社會的女性,都有自己對待愛情的方式。談不上對與錯。雖然感情戲很細膩,姐妹情很感人,但是情感價值觀真的很難茍同。如果父親的情人沒有結(jié)婚呢?如果深田恭子沒有懷孕呢?也許真正讓她們不寂寞和幸福的,其實是姐妹情。真正男女之間的愛,反而非常非常的淡漠。
人人都有秘密,家家都有破事,這種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系的電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得如此細膩和有趣。很舒服的電影。有些開心,又有點感動
這兩天看過的片子里最喜歡的一部,也是森田芳光所有片子里個人最喜歡的,母親笑的那一刻被打到了!這絕對是影史上偉大的鏡頭之一了!關(guān)于家庭的那些事,森田芳光已經(jīng)說絕了。
天上人間如果真值得歌頌,也是因為有女人才會變得鬧哄哄。PS:個人覺得比《海街日記》好太多。
故事太島國化了,四姐妹和父母都有故事,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女人們除了三女兒,情感方面都值得同情。然而,她們又都忍辱負重,看的很壓抑。只有森田芳光才拍的出吧,家庭瑣事讓人看起來津津有味兒。
日本男人女人都活得累死了。表演很豪華
有太多充滿靈性的細節(jié)。母親的演員是劇版的二姐,兩個女人確證丈夫出軌時臉上同款的得逞的笑,母親入院時姐妹四人的位置分布……也難怪散而不亂。構(gòu)建起了一張層次豐富范圍廣大的人物網(wǎng)絡,姐妹之間兩兩比對,從年齡身份到故事線都互為補充,母親則成為二姐的老年寫照,愛在矛盾與和解中生長。而與女性的包羅萬象相比,男人們雖也有或理直氣壯或沉默認罪或抵死掩蓋的多重出軌反應,卻從一開始就亢壑一氣,幾個女婿爭相為父親打掩護,大概也是怕引火上身。只是,即便是一部將近二十年前的電影,設(shè)定更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如此密集地出現(xiàn)原諒男人出軌的情節(jié),還是看得人十分窩火……
神仙陣容,人物關(guān)系拍的非常細膩。四姐妹各有各的難言之隱,女人不愿將自己的難處講出來,哪怕是親姐妹也會擔心被笑話、嘲諷和害怕被可憐的心情。戴著假面微笑,心里的苦都內(nèi)向消化了……即使歐豆桑是仲代達矢我也無法接受在重病妻子床前難過說出的竟只是被外遇對象甩了這樣的話。
片首阿修羅的定義揭示讓人汗毛鱗鱗,隨著故事的推進慢慢變得溫情,雖然有走題之嫌,但仍是合家歡的佳作
平實如同白開水,剛好在猝不及防的時候給你會心一擊,公園里母親看著女兒的眼神里的千言萬語啊,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記得這溫柔又充滿力量的眼神。
這次更好地感受到了森田芳光所挑選和所舍棄的情節(jié)的用意,在大銀幕上效果很自然:發(fā)笑、驚愕、痛楚與無奈。遺憾取舍之間長澤雅美飾演的女兒的心意志向并未得到更多的展現(xiàn)。櫻花雪真美,即便在變色的膠片上。父母家門口那條蜿蜒而下的小路,在暮色之下,有多少次的奔跑和心事都付給了落葉和售貨機。
成年版的《海街日記》,同樣是四姊妹的故事,卻多了很多人生的況味。守寡、不倫、欺騙、我執(zhí),在這背后,卻是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在流動??ㄋ緲O棒,不管是姐妹還是爸媽,演繹的絲絲入扣,比較意外的是大竹忍的嫵媚與中村獅童的傻憨,真真多樣人生。女人,真的是阿修羅嗎?“阿修羅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