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和女主的性格差異和人生態(tài)度完全是兩種極端 他拼命熾熱地活著 好像是一種吶喊的方式 大吵大鬧 撞墻睡下水道蓋 好 熱忱…而她不懂愛靜靜觀察他的反應(yīng) 將他寫成小說 一遍又一遍的在書店問“有人需要幫助嗎?”卻從不主動上前幫助任何一個人。That's life…我也喜歡男二的角色設(shè)定 “你是個社交白癡”“我不需要錢我有信念” 哈哈哈哈 真的好白癡哈哈哈哈
1. You can't beat students because they don't like Dostoevsky.你不能因為學生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揍他們 2. You're socially retarded.你是個社交白癡I don't need money I got conviction.我有信念要什么錢(哈哈哈哈… 3. Love and cherish unquestioningly whoever happens to before you.去愛去珍惜你眼前的人,不要猶豫 Love does not discriminate愛無高下 4. Light is just there,filling the street for no apparent reason.陽光就只是那樣沿著馬路鋪開在,不需要任何理由 To live just move forward towards those you love沖??!哈哈哈哈哈哈
朗誦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大學老師&沒那么漂亮但有雙峰奧黛麗范兒的女學生。看來哈特利電影就“大家都是撲克臉”啦。背景聲里塞滿歌曲有點太擺顯了還The Cure呢...馬丁的眼睛漂亮!
快樂就完事了
vulnerability intelligence sensitivity intensity ah mister would u marry me ==。
poetic and comedic, Hartley寫這劇本的時候一定是被上帝摸了頭。欲望使人腿軟,欲望使人有絲分裂。然而還是各有各的膽怯,各有各的驕傲 @M
你渴望愛你逃離愛你想要什么或許吧 或許吧
主題稍微有一點點模糊,形式稍微有一點點費解,整部電影的完成度似乎也稍微有一點點欠缺。但一如既往地迷人。
一切痛苦皆是欲望
哈特利讓自己的角色大聲疾呼出自己的想法,幾乎到了滑稽的程度,然而慶幸的是,因此我們才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世界上有太多沉默的“誰能幫助我?”,而本片中宣言式的“我能幫助誰?”在此則顯得尤為珍稀和可愛。
重看,“別擋住我的陽光”犬儒地在水溝邊躺下幾秒也還是在詢問下起身,就像Henry半真半假送出戒指和Sofie在書店問有沒有人需要幫助,我們都是等待著另一個人召喚而已。
時長太短、導演是陀迷。
我。。我發(fā)誓一定學好英語!
“你不能因為你的學生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揍他們?!?/p>
短,但是塞滿了戳心的句子。
初吻無伴奏后巷獻祭舞,結(jié)婚狂婚戀觀之如果每天有免費牛奶又何必去買奶牛,反社會烤面包將覆蓋她的香味,將被敘述者男女性別更換立即獲得自我認知,美國佬最大的問題是總希望悲劇都有個美好結(jié)局;無神論者之愛將理解放于信仰前,然而人類行為經(jīng)常虔誠用心卻又不可理喻……陀思妥耶夫斯基大致敬,好開心
不可思議
藍光洗版,哈特利哲學,him與her轉(zhuǎn)換絕了
"people often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doesn't make them less genuine."
想起Michael Nyman / “你不能因為你的學生不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揍他們?!?/ “在愛的征途上永遠不要害怕自己的怯懦心理?!?/ “一切痛苦都是欲望?!?/ “我想躺下,就此揮發(fā)?!?/ “要理解生活,有時需要從中抽身。” / “無人共度,夜才漫長?!?/ “娶我吧!”“我又不了解你。”“這世上誰又真的了解誰?”“進一步問,又有誰能了解自己?” (了解,或許才是分開的原因。)/ 還有一句也是自己常說的,“一個好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people often do things they don't understand, that doesn't make them less genuine."
文藝青年電影的終極形態(tài):)很喜歡哈特利的一點是,對話與身份在他的電影中是流動的,輪回的,形成了自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枯榮”(甚至可以說是世系,乃至一種Shepard tone)。結(jié)束恰恰哺育了新的開始,一個新是變體…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