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一部文學(xué)式電影。大概懷著對原著作者川端康成的崇敬,導(dǎo)演敘事嚴格遵照原著脈絡(luò),未做大的影像化重建。由旁白串起了倒敘,夾敘,回憶等等結(jié)構(gòu),與小說無異,節(jié)奏古典中規(guī)中矩。幸好,演員們賣力的表演撐起了本片的情感張力。奈緒有層次的演出了女性對愛既無望又默默付出的矛盾和執(zhí)著,藝伎造型也相當(dāng)好看。高橋君本次表演似乎沒有存在感,也許是劇本人物的要求? 我覺得他可以演得更好。 好笑的是,男主的設(shè)定是一個從沒看過西洋舞蹈的西洋舞蹈評論家。在沒有電視和錄像的時代,他通過收集舞蹈照片、海報等資料來構(gòu)建對西洋舞蹈的虛幻憧憬與理解,還要為此著書立說。哈,這算是川端康成對文人身份的自黑吧。而女主聽了這等奇聞,卻共情地說"在虛幻中憧憬著的事物才是最美吧,像愛情那樣",這情商和表達一下就抓住了男主的心。本來嘛,像對愛這種如此虛幻之物仍抱全力憧憬之事,有誰會比女人更懂呢?整部小說,也就是說了一個憧憬而不可得卻仍然飛蛾撲火,注定徒勞的故事。
在網(wǎng)上看到有電影之后感到非常激動,因為我很喜歡小說《雪國》,就是沖著原著來看的。一定是會和小說原著進行對比,有段時間沒有重讀了,有些地方也記不清了,害。
(回看我寫的影評,真的超級主觀啊……)
小說《雪國》給我最深的影響便是優(yōu)美的文字和美麗的景色,電影確實做到了。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把我?guī)Щ亓俗x這本書的情境,電影里面的一些場景真的是和我幻想出來的畫面重合了,實在是驚喜!
再說演員,小說中的島村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個肥胖的中年大叔,我一直對他抱有這樣的偏見。而電影中的男演員完全不是這樣的,也是他的演技加成,讓我沒有非常出戲。飾演駒子的女演員,我覺得與駒子的相似度達85%,剩下的或許是演技欠缺,或是對人物的理解差點,還是外形問題,我不知道了,等我重回原著看看吧。
我還要說一說電影對于葉子的塑造,我刷到的一個短評的說法,那就是過于單薄、很少。我在看小說的時候,固執(zhí)覺得就應(yīng)該重點看駒子和葉子,但其實兩人是在小說中最理清的。
回到標題,整個電影通過人物的自白一直在強調(diào)“徒勞”,但其實這本書它不僅僅只是在表達徒勞,但確實“徒勞”是電影傳達給我最深的感覺,但看原著我不僅僅只是感受到虛無,還有很多很多(就不說了,記不清了)。
在結(jié)局我真的很想吐槽為什么又是開頭那個走隧道啊,其實以島村自白或是一個景物鏡頭也是不錯的。我還是不要指指點點了,但看到電影某些段時,我真的很想問創(chuàng)作團隊,你們真的有好好讀《雪國》嗎?(嘆氣,我不該指指點點)
最后,還是感謝電影《雪國》把我又帶回那個白雪皚皚的世界。(我也不知道電影服化道對那個時代還原得好不好)
川端康成是講鏡像學(xué)的
為了表現(xiàn)《雪國》的主題:一切都是徒勞。
除了設(shè)置駒子為了愛情出賣肉體的徒勞、為了財富拋棄愛情的徒勞,還設(shè)置了兩個鏡像人物來多角度強化:
駒子的內(nèi)化鏡像,葉子。葉子沒有出賣自我,始終堅守愛情堅守貞潔,然后被火燒死,她哀求島村,救救她吧救救駒子。她以為另一條道兒上的人能活下去;
駒子的外化鏡像,島村。作為情人,作為作家,他觀照駒子命運的起承轉(zhuǎn)合,玩味書寫,卻不想介入,及時抽身。你折騰的真好看真美感啊可還是死路一條。
川端本人也是死路一條。
在回顧完原著的基礎(chǔ)上,無字幕看了一遍,字幕又看了一遍。只看了幾遍所以只能來粗淺地講講新版《雪國》,無明顯劇透可放心觀看。
1.感官的美。首先是視覺上很美。畫面色彩整體比較素,場景必然是美的,村舍的黑、雪的白、橘黃的火光……人也是很美,蒼白的皮膚、墨黑的眉發(fā)、發(fā)梢在陽光下閃耀出的金、臉上的紅暈,沉靜的色彩與鮮活的色彩的碰撞,這其中,那點象征生命的色彩就格外令人憐愛。畫面的內(nèi)容也相對比較簡潔,在黑與白中,線條與輪廓尤其凸顯,讓人忍不住暢想那個雪國里的東西摸起來的質(zhì)感是否也如同畫面一般,有一種潔凈的、不很光滑的古老的木質(zhì)家具的摩擦感。在這種情境里,島村呼出的飄渺不定的煙,人們眼里閃爍不定的水光也顯得沉靜。聽覺上也很美,主演的聲音很美,這不用說,然而除了劇情中出現(xiàn)的音樂與對話之外,我尤其想強調(diào)的是來自雪國本身的細微的聲音:跫音、紙張翻動的聲音、點火柴的聲音、風(fēng)聲、木柴燃燒的噼啪聲……這種美麗是在映畫出來之前就有所預(yù)料的,畢竟是《雪國》的影視化,感官上的那種極致而微妙的美麗是基本的要求,沒有什么夸張的特效和震撼的場景,將雪國的樣貌原原本本地展現(xiàn),就很美了。
2.命運的美。也許有人覺得,駒子也好葉子也罷,甚至行男與師傅,都是被不可抵抗的力量所推著走向不能抵抗的結(jié)局的,比如疾病、比如貧窮。在我看來,雪國中人的命運不是某種早就決定好的東西,而是由雪國中的人們憑著強烈的“自我”的意志而最終交相編織出來的東西,如果說駒子的“命運”是條曲折的線,那么決定這條線的樣子的絕不是它的走向,而是在某些時刻綻放出的強烈的色彩。比如在車站送別的駒子,明明是無甚波瀾的場景,但是我甚至認為,她不選擇回家而陪島村去往車站的固執(zhí),代表了她這一生。駒子永遠朝著她所向往的那種美好跋涉,就像飛蛾永遠朝火光的方向飛,但是正如飛蛾終將投入火焰,駒子的追求最終也在火中焚凈。駒子是飛蛾,葉子何嘗不是?行男何嘗不是?雪國眾生何嘗不是?島村像是一個外來者,也是我們讀者、觀眾的眼睛,看到、嘆息道:“徒勞。都是徒勞?!奔热幻髅魇峭絼?,那么這其中每只飛蛾的掙扎又算什么呢?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美麗綻放的地方吧。
3.錯位的美。表面上來說,這部雪國電影的敘述方式,故意模糊了人物的一些行為,觀者對這部分的預(yù)想,與影片最后以撕裂般地方式揭示出的真實錯位了,我們跟隨著島村的視角粗魯?shù)亻営[了被駒子狼狽遮掩的真實,這種意外的發(fā)現(xiàn)是美的。更進一步說,這部電影中很多場景是以島村的記憶展開的,所以夏天好像是冬天一樣,秋季也大雪紛飛,然而我們也能夠隱約察覺,島村明明作為我們窺視這個雪國的眼睛,但他的雪國與被他渲染前的真實的雪國是有錯位的。因為島村本就在探尋著自我,嘆息著徒勞,我們從他給我們戴上的眼鏡后邊窺探,自然看到的是純潔的必然逝去,自然看到的是徒勞的掙扎與虛無的人生。如果能察覺到這個錯位,并且能以稍稍脫出島村的視線去看這雪國眾生,想必能感受到有關(guān)于人這一種存在的另一種美。
ps.明明是主役,飾演島村的高橋一生老師真的是沒什么存在感,察覺到這一點之后再次被高橋桑的絕妙的表演所震撼。因為在《雪國》的故事中,島村本來就是一個觀眾的窗口般的存在,觀眾以島村的“徒勞的”視角看這個故事。除此之外,島村這個角色只需要偶爾推動一下劇情,后悔一下是不是自己讓駒子“不純潔”引起觀眾思考就行了。高橋桑演的島村真是完美完成了這個角色的使命而且毫無違和感,在一些場景中,他的臉和神情還會偶爾美到我一下。說的夸張點,就是非常細致地把握了島村這個角色靈魂。畢竟島村這種人要我看來就是那種:“活著挺好,死了也沒什么不好,話說回來死和活背后是什么東西呢?想知道。不過即便知道也是徒勞吧?!边@種氣質(zhì)也就高橋一生能夠把握得這么精妙了!選角選得太好了!
超出期待,而且我很喜歡高橋一生,所以私心打五星哈哈哈。不過這部作品本身也該有9分的。
很久以前讀過原著,有些細節(jié)記不太清了。對比原著,感覺22影版有些“有其形而無其神”,尤其體現(xiàn)在影片前半部分島村一直在說“徒勞”“徒勞”,卻很少真正讓觀眾感到徒勞,最有徒勞意味的也就那句“駒子和他訂了婚,葉子是他的新情人,他卻要死了”(大意如此)。個人感覺葉子的形象沒有立起來,似乎和記憶中原著里的有些差異。影片結(jié)尾應(yīng)該是改編了不少?展現(xiàn)駒子日記的內(nèi)容,添加了很多她的回憶。最后的場景切換氣氛渲染的挺好的……戛然而止也很有味道,這時候才真正感到了濃重的“徒勞”。
我并不是很敢為這部影片打下分數(shù),因為我沒讀過《雪國》,也不了解川端康成。 猶記得我在初中讀書館借閱的第一本書就是《雪國》,但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我根本讀不下去,甚至讓我初中時代對圖書館都產(chǎn)生了抗拒。 我很感謝這部電影,首先讓我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在看完的同時也深刻感受到了其文藝性。島村認為一切都是徒勞,卻看到了駒子和葉子那樣鮮明熱烈的愛。 但很多時候會覺得島村的鏡頭是割裂的,因為其實駒子才是故事的中心,駒子的故事才是徒勞生命的綻放。北國的大雪是一片慘白的虛妄,其中綻放的生命正是駒子那些強烈的愛。 但在最后一刻一又變成徒勞,葉子的死象征著駒子過去生活的結(jié)束,島村仍舊沉浸在虛幻之中。只能說這很日式文學(xué)。 原文最后“待島村站穩(wěn)了腳跟,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边@句話我是很早就知道的,但沒想到最后雖然有抬頭的鏡頭,卻壓根沒體現(xiàn)銀河傾瀉這美到極致的虛幻一幕,感覺萬分遺憾了。
高橋一生和奈緒的選角都不太適合這類文學(xué)體裁,即便人物情緒濃烈也無法有代入感,散發(fā)出一股照章行事而非創(chuàng)作的感覺。前者沒有文人氣質(zhì),后者的臺詞有點棒讀,演這類題材整體上功底都不太夠。森田望智倒是相對較能融入這類題材的氣質(zhì)氛圍。過量的旁白來推動劇情是一枚險棋,除非演員旁白功力特好加上編劇特別會寫,才會有加乘效果。雪景很美。
(奈緒:從芥川龍之介到川端康成)似乎是以新的視角重新切入川端的原作,雪國依然是清冷的雪國、雪國的女子也依然是雪國寂寥的女子,島村只是觀眾的眼睛,從東京來到越后旁觀那位名為“駒子”的藝伎的一生,行男是她愛過但終究注定失去的人,葉子是她想愛卻無法直言的人,而葉子對駒子的好感是毫無掩飾的,她對行男的好只是因為駒子曾經(jīng)喜歡過他。駒子自述日記的口吻過于哀傷與無可奈何。白茫茫的雪地,活過似乎沒有痕跡;紅彤彤的火光,把愛恨都付之一炬。盡管徒勞,也要捕風(fēng);雖為幻覺,也要捉影。
最后二十分鐘…是真沒想到川端康成的故事都被能改造成推理檔,高橋一生披著斗篷離去的背影,怎么看都更像金田一耕助而非島村orz…敘事全靠旁白叨叨,既無對雪國風(fēng)土的細膩摹畫,亦無對三人關(guān)系真正入心的演繹。看之前還納悶怎么億萬同人會做這一部,原來是編劇把人物關(guān)系讀出了這么一層莫須有的曖昧來??墒谴ǘ怂^生存的徒勞或美的徒勞,都不是這么個徒勞法。與原作偏差極大,沒讀原作的觀眾請繞行此版。
用手指觸感記住的女人,和另一位眼里閃爍著燈火的女人,川端康成懂她們,懂這份命運里的「徒勞」,在意識到徒勞和無法擺脫徒勞,自愿深陷徒勞的困境中,處處彌漫著哀傷與虛無。白雪,銀河,火光,女人的臉,寂滅景象
2022.4.16
拍出了原著的蒙太奇感和混沌感??吹饺~子和駒子同時出現(xiàn)在溫泉旅店時,突然跟島村共情,產(chǎn)生了類似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里的那種眩暈感。嘿,love shuffle,低溫環(huán)境下的魔幻。但是沒有喜樂,只有心酸。像是片中總在重復(fù)的“徒勞”。是徒勞啊,駒子總是活在別處,葉子苦于錯付,島村始終在迷茫。高橋一生的確還挺色氣的。奈緒的演出好厲害!
將原作中的虛無變夯實了,不容易懂的故事也變得通俗。駒子后半太耀眼,就像一團火,周圍一切都暗淡了,為愛奮不顧身看著一點也不徒勞。雪景雖美,卻還是不若川端康成的文字美。
奈緒慘就慘在太像蒼井優(yōu),然而又是低配版的,是第一次看就覺得眼熟,但看多少遍也記不住的臉。不上不下才最要命啊。
奈緒沒有撐起來真是太遺憾了,其他都過得去,敘事手法我也可以,但凡奈緒再入味一點我都不會覺得這么隔靴搔癢,偏偏我還是因為奈緒看的,倒是對以前的版本有了興趣。沒看過原作,但是原作的強大完全感受到了。
中規(guī)中矩 倒是想起當(dāng)時讀原著的回憶了 某棚景一鍵魂穿岸邊露伴( 想知道那誰是不是為金10男O打雌激素???bushi x
高橋一生的服裝讓我覺得他是一個殺手,穿過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我們的主人公要開始暗殺任務(wù)了……
好無聊以至于讓我讀川端康成的心有些許退卻。高橋一生在這個劇情中顯得很礙眼是怎么回事?Nao盤發(fā)氣質(zhì)佳恍惚間像年輕時的優(yōu)醬。
才發(fā)現(xiàn)奈緒長得像去森化的蒼井優(yōu)
葉子太弱化了
益生菌和奈緒都是好演員,可不曉得為什么,在這樣的故事里完全撐不住;尤其奈緒,跟和服姿天生八字不合。盡管這是個嚴格依照小說順序做的劇本,卻反而看得人愈發(fā)吃力,還不如做得跟肥皂劇一樣,說不定更好看呢。
只能說演員選的不太適合 ,或者說主演們的氣場和功底還達不到足以詮釋霓虹舊時代經(jīng)典作品的能力 ,田中裕子和吉永小百合不得不贊美,絕對時代尤物。整片都平平淡淡毫無亮色 。
大師就是大師,把簡單的三人關(guān)系寫的這樣百轉(zhuǎn)千回。這部小說和電影,都與芥川龍之介的《南京的基督》有頗高相似度,先以男性視角講述,再用女性視角收尾。這種在特定封閉時空發(fā)生的感情,說難聽點兒,就像養(yǎng)了一條狗,男人只是把女人當(dāng)一個特別的、調(diào)劑的、娛樂性的寄托,而對女人來說那卻是全部。雪國的島村和南京的岡川,他們都隨時可以抽身離去,他們也知道自己終將離去,或許有牽掛有愧疚有痛苦,但都徒增唏噓,終成筆下風(fēng)流。有當(dāng)代的話倒是一言以蔽之: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zé)。
愛情就是這么做作??嘈慕?jīng)營,敵不過東京來的一個嫖客。
橋老則老矣,演這種有錢又有點喪的文青還是手到擒來啊。即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故事我只是個開麥拉(。還真是。駒子日記那段跟看電影似的,但就算打破第四面墻火場里她還是朝葉子的方向跑過去,最近的距離是擦過肩膀。ps奈緒真是楚楚動人啊,眼睛總是濕漉漉的。
是什么樣的倔強 讓我們不說一句真心話第一次覺得益生菌如此不適合這個角色,完全神游的感覺,奈緒倒是意外地耀眼,尤其后面日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