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ucking depressing
最后那小孩捏鳥的時候,他跟老爹和解了。
才不是什么老爹來找他,父子團聚啥的,扯吧。
真相是:他終于能夠理解他爹了。就像我認識的某人,從小罵爹,后來忽然說:我爹也是人,然后接著罵。
我身邊的那些人來看這片都會哭死,有代入爹的,有代入兒子的,life sucks。
2 ) 是什么讓我們束縛在這個世界?
它們的生活和精神態(tài)度遙遠嗎?還是我們走得太遠,腳不著大地,活著太累。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們看起來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卻不知不覺中失去人的本來的自由,沒有了故鄉(xiāng)。
3 ) 大海比克里姆林宮好多了
父子一路流浪,目的地黑海邊的科克特貝爾。父親因受挫離開都市,企圖找尋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港灣;兒子滿懷對大海的向往,渴望信天翁般的翱翔。路途艱難,父親最終裹足于溫柔鄉(xiāng),兒子則不滿于沉悶的現(xiàn)狀而孑然上路,孤身來到科克特貝爾無垠的海邊。
科克特貝爾,一個理想,一種象征,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城市,在現(xiàn)實中早已被別的名字取代,這個被反復提及的意念可能是片中唯一略顯矯情之處,但也正是影片中心線索所在。
主題至上的思想令當前的俄羅斯電影人太多用心良苦,而父子情節(jié)無疑是現(xiàn)階段俄電影反映社會現(xiàn)狀上佳的借題,父象征過去、傳統(tǒng)、苦難,子代表著未來與希望,父子的情感交流、紛爭、決裂、言和,無不是俄羅斯那些正在思考的腦海里翻涌著的關于時代斷層的鏡像的反射。
該類影片中作為導演處女作的《科克特貝爾》毫不遜色于在國際影壇揚名立萬的《父子迷情》、《回歸》,巧合的是這三部片都是2003年的出品。
比較而言《科克特貝爾》在父與子這兩個層面上更注重對年輕一代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的描述,那是一種特有的俄羅斯式的韌勁,對民族精神揚棄式繼承,盡管這個“年輕一代”略帶稚氣、雙肩瘦弱;而成年人卻絕多成分成了懦弱消沉的代稱。
他們住在這里,會去大海邊嗎?
他們才不在意,你住在莫斯科,經常去克里姆林宮嗎?
可是大海比克里姆林宮好多了。
http://www.blogcn.com/user18/mooro/blog/28046899.html 4 ) 灰色的寓言
一 聲色的旋律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又名《科克特貝爾》為我們帶來了一則灰色的寓言。
整個影片畫面唯美,導演在構圖、光線和色調的設計上都十分用心。一部色調灰暗的電影 , 青灰、陰霾、沉重、抑郁、感傷、陰冷通過很少的顏色進行了完美的協(xié)調,藍色代表著深邃的憂郁和對自由以及飛翔的渴望,灰色是抑郁的情緒,黑色表達著沖突和未知,罕見的白色是稀少純凈的快樂。中間色彩被淡化,生命的質地變得單一。豐富的色彩都被抽離出去,不完整的世界、不完整的家庭只剩下黑與白的世界,那是二元的世界、自由和束縛的世界、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世界。整個畫面讓人油然而生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寒意 ,整個人從頭到腳都會感到憂郁冰冷 ,浮躁不安的心境一點點地沉重 ,思考的腳步開始猶豫 ,遲滯 ,裹足不前。
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顯然是導演和攝影師精心雕琢的,而在這個平靜的公路電影中,它們絲毫不顯得不自在。這種雕琢正是出于作者對俄羅斯大地的熱愛,為此兩位編導與攝影師從1998年就開始徒步4000公里,從莫斯科到克里米亞半島,選取廣袤大地上的外景,以執(zhí)著遍覽俄羅斯與烏克蘭美景。開頭用了一個長達2分33秒的灰色的長鏡頭使得狡猾的觀眾得以透視到整個影片的基調。0:18—0:54這段時間里,觀眾被仍在了一片無垠的黑暗,沒有什么可做只無助的焦急的盯著屏幕,任耳邊響這雨點拍打地面的聲音。聲色在無形中完美的結合統(tǒng)一,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0:55汽車開過的掠過耳畔,接著畫面中的地平線若隱若現(xiàn)。隨著時間的流逝,天開始放亮了,而無法停止的還是耳機里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它到底要干什么?要告訴我們什么?是無助,絕望,流浪,飛翔還是……鳥兒們都睡醒了,開始了鳴叫,狗兒則跑來沖著洞口叫了幾聲,2:00從洞中仿佛可以看到人影,原來他們就是我們的主角啊!觀眾不禁的感嘆著。2:51他們托著僅有的家當,逐個的走出鏡頭,剩下的還是那始終如一的洞口。從這個鏡頭的運用足以說明導演和攝影師有多么用心的在經營他們的藝術作品。接下來又運用了一組極具藝術的鏡頭來敘述父子的對話。首先是父親臉部的特寫,父親是那樣的滄桑和無助的,被藍紫的天空壓迫到了畫面的左下角,這是一種極其不穩(wěn)定的構圖,蘊含了不安和危機。下面是俯拍兒子的臉部特寫鏡頭,我們的小主人公的臉上完全沒有一絲同齡人的幼稚,是沒有生氣的,機械的。耳邊響起的是自然之聲的交響樂,腳步聲,鳥鳴聲,聲聲入耳。特寫父親的背包的局部緊跟的還是孩子臉的特寫。他低頭問到:“我們要一直走到克里米亞嗎?”(當然不可能了,一路上有太多的誘惑,怎么可能一直前行呢?)
特寫包的局部,父親的回答:“不,我們坐出租車。”來來回回的你問我答。兩個特寫鏡頭有節(jié)奏的穿插著。緩緩地告訴我們他們父子的微妙的關系。
影片在視覺效果上追求一種干凈簡潔,自然景色的描寫平實純美,背景環(huán)境多為開闊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綿延沒有盡頭的公路。影片的聲音處理細膩,充分利用自然的風聲水聲,尤其善于運用水和雨的聲音對情感氛圍進行營造和烘托。音樂中多運用單線條的旋律,省缺層次豐富交織的音響效果,和影片基調相配合。導演采用了爵士鋼琴名家Chick Corea于1984年在ECM錄制的Children's Songs專輯作背景OST,空靈的琴聲點綴于大面積的色塊,將向往遠方的心靈無限放大。其他的配樂還包括意大利民謠歌手Toto Cutugno的名曲Solo Noi以及DJ Trancer的WelCome To Space!
二 父與子
“父與子”一直是俄羅斯文學藝術討論的命題,在近幾年的俄羅斯電影中這一命題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亞歷山大?索庫洛夫拍攝了《父與子》,鮑利斯?赫列伯尼科夫和阿列克塞?巴巴格列伯斯基拍攝的《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和葛里高利?朱赫萊《小偷》講述的也是父與子的故事。父象征過去、傳統(tǒng)、苦難,子代表著未來與希望,父子的情感交流、紛爭、決裂、言和,無不是俄羅斯那些正在思考的腦海里翻涌著的關于時代斷層的鏡像的反射。
孩子從來都不是像成人想象的那樣簡單和愚笨 ,他們既不遲鈍也不麻木 ,對與他們共同生活的人 ,他們尤其敏感而且觀察細致。父親的一舉一動印在孩子的腦海中 ,在日積月累的成長中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影響。對于天空,飛翔,信天翁,海邊的渴望,正是最好的印證。而同樣地 ,他的自相矛盾 ,有時難以解釋的態(tài)度 ,也會令父親不知所措。父親 ,時而是別人的情人,時而是酒鬼 ,時而又是煙囪 ,這不能不使正處在幼年到少年期的孩子,時時地陷入左右為難的選擇中。怎么對待父親 ,但他最終找到自己的答案。他找到了離開父親而前行的理由,“我在這里無事可做”那是孩子內心的哭嚎?!敖Y束了”孩子踏上自己的路程。
“孩子內心經歷了一場混亂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他們不得而知?!?“矯正人的心靈是教育者面臨的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它要求他們不僅能看到、感受到孩子是怎樣認識善與惡的 ,而且還能保護那嬌嫩的童心免遭邪惡的傷害?!碧K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如重錘般敲打著大孩子們的一顆心 ,他們全都沒有料到教育家先知般洞若燭火的觀察力 ,在滲透著對小孩子真摯濃烈深沉曠達的愛的字里行間 ,他們讀到了這樣一句話:對小孩子來說 ,認識世界是從認識人開始的。兒子希望從父親那里獲得生活目標的意識 ,得到年長男人同意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許可 ,這樣可以感到自己是強壯的、有愛心、有男人氣概 ,避免將來有一天他長大成人時 ,不得不面對著社會說 ,我不懂得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 ,請你們教導我。
兒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父親結實魁梧身軀里背后的脆弱膽怯、失去妻子的悲傷、酗酒沉淪、有酒癮但在兒子面前努力地用新生的決心維持父親的尊嚴,路途漫長,兒子的向往大海的夢愈來愈清晰,而父親的卻愈來愈迷茫。當他沉浸在女醫(yī)生的溫柔鄉(xiāng),不思歸途時,兒子獨自一人踏上了尋夢路。年輕一代對理想的不懈追求的描述,那是一種特有的俄羅斯式的韌勁,對民族精神揚棄式繼承,盡管這個“年輕一代”略帶稚氣、雙肩瘦弱;而成年人卻絕多成分成了懦弱消沉的代稱。
最后,父親的回歸又意味這什么呢?他真的拋棄了那些成人世界的所用誘惑,可以像孩子般擁有那份單純的追求嗎?
電影的深沉之處就在于它的包容和寬厚 ,這種包容源于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 ,這種寬厚來自它對復雜人性洞若燭火的觀察。父親,好心的巡視列車的人,誣陷他人的酒鬼,個性的小女孩,滿身汗味的勞動婦女,粗狂的卡車司機……他們都為兒子上了關于人性的課程。
片中的父子為我們展現(xiàn)俄羅斯式的溫情和惆悵,如潺潺不停流動的溪水般,洗滌人心。
三 信天翁
科克特貝爾,一個理想,一種象征,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城市,在現(xiàn)實中早已被別的名字取代,是影片中心線索所在。
伴隨著對科克特貝爾的追求,而其實質上是對信天翁般自由翱翔的自由的追求。從吃到蘋果中的蟲子,兒子問:“一種蝴蝶?”這是對飛翔崇拜的開始,然后到他們看到翱翔的鳥,兒子憧憬那種不拍翅膀的飛翔,信天翁的名字被第一次提到。兒子在屋子里的書中看到關于信天翁的介紹:“信天翁的身體結構可以讓它不費力氣的翱翔數(shù)小時。借助空氣氣流,只需拍動一下翅膀信天翁就可以飛出很遠的距離。信天翁可以在距離海岸數(shù)英里外的海面看到?!贝藭r,信天翁成了兒子的圖騰。在女人的家里,父親對滑翔機紀念碑的描述更是堅定了兒子的崇拜。最后導演甚至安排兒子抓住了一只信天翁。
飛翔的理想也許在海邊抓住信天翁的那一刻實現(xiàn),但是為了的路又將怎樣呢?兒子坐在碼頭久久的遲疑著。在極具畫面感的俯視鏡頭中,我們最后迎來了父親的回歸。也許,一切就此從零開始吧!
5 ) 讓鏡頭遠行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的魅力一開始只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的俄羅斯影片。
后來,當這個很無聊的選擇沖動被理性的證實實在不應該成為推薦一部影片的理由之后,我想說,那么,奔著長鏡頭的細膩來吧。
《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的魅力不在于Koktebel為什么消失在地圖上,不在于Koktebel的美景風光人吠車叫,不在于他們勇而無懼的旅途中遇到的奇怪的人物,而僅僅在于出現(xiàn)頻率相當高的動不動就一個靜靜的拉長幽幽的注視的長鏡頭,這樣的幽靜把我拉進了他們面色冷淡但內心思潮澎湃彷徨無定的潮水中,起伏著,咆哮著,沉寂著。在于長鏡頭里透視出的父子倆那樣的脆弱。
如果已經蒼白到失去表達的能力,如果已經慌亂而忘了怎么傾訴,那么,讓鏡頭來幫你說話。
灰暗的天空下,沙沙響動的樹林,一步一小小的腳印,單薄的身子,兒子前去幫父親買煙。抿著的雙唇透露些許倔強。
剛洗完的衣服一件一件的飄搖在風中,有一雙小手快速搶過自己的白色內褲,晾衣繩下矮小的身影一次一次的往上跳。
冷色基調的畫面有著那一片土地熟悉的單調和沉靜,地廣人稀氣候干冷造就了不太浪漫和熱情的民族,有一種冷淡在慢慢滋生,這樣的冷淡無法用語言明示,索性,全丟給鏡頭來說話。
從莫斯科到黑海海邊小鎮(zhèn)Koktebel,一對父子,兩個背包,踏上的是一場尋找之旅。
父親受過高等教育,兒子未曾上學。
父親死了老婆又沒了工作,兒子只想要一個能夠重新起步的生活。
父與子,在無邊而荒涼的土地上一步一步的挪動,在夜色里摸上載貨火車,他們遇上怪怪的人,他們彈盡糧絕幫疑心病很重又嗜酒的老頭修屋頂掙路費,他們遇上獨身女醫(yī)生,他們走到了選擇的雙岔路。
綠色是平靜,紅色是熱情,藍色是憂郁,白色是恐懼,灰色是抑郁,黑色是未知,那么前方的Koktebel是什么顏色呢?
漫長的旅程總顯得黑色,但這樣的黑色是中性詞,可正面可負面,對于不同的人而言。
開篇的長鏡頭中,夜色即使深重,兩父子顫顫的整理行裝,但色調正灰。這對父子不陽光??虅澲贻喌母赣H神色迷茫,他熟悉路途的終點Koktebel,但他對到達Koktebel之后的未來卻不敢期待。而對于兒子來說,終點未知,路途也未知,但他有期待。這樣的期待建立在快速構建自己的新生活的渴望之上。因此在父親陷入女醫(yī)生的溫柔鄉(xiāng)中的時候,在雙岔路上搖擺于女色與Koktebel的時候,他不發(fā)一語獨自前行奔赴終點。他愿意用上揚的語氣詢問著“那里的人常去海邊嗎”這樣有美好期待的問題。也許是沒有太多的人生歷練和情緒負重,兒子儼然比父親更有往前行的力量,他不被恐懼打倒,不被親情絆住,不被孤單影響,這樣的力量是父親失去的,也是我們漸漸失去的。這個沒什么臉部表情不吵不鬧安靜得幾乎快沒有人氣的小孩子,教會我們正視人生,直面未來,由此,《消失》也算是一細水長流型的溫情勵志影片。
只是,這樣的一場尋找之旅顯然跟“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引發(fā)的為什么消失的問號沒太大關系,因此,我更傾向于英語片名Roads to Koktebel。甚至“在路上”也可以含扣到,雖然沒太大創(chuàng)意。
6 ) 科克特貝爾-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
普拉尼奧爾斯科耶(Planerskoye)是位于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東南沿海的一個小鎮(zhèn),或許老一輩俄羅斯和烏克蘭人還記得它的另一個名字:科克特貝爾(Koktebel),而這名字已于1944年消失在地圖上了。2003年,這個平凡的地名“科克特貝爾”又在電影中得以重生,同時也得益于電影,通過google,你會發(fā)現(xiàn)它的記錄數(shù)比其先今的名字“普拉尼奧爾斯科耶”多得多。
這部俄羅斯電影的中文譯名叫做《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它與同年(2003)那部金獅獎名作《回歸》(The Return)有太多的共同之處:都是俄羅斯年輕導演的電影長片處女作,都在國際上頻繁獲獎并備受矚目甚至同被稱為“俄羅斯電影的新希望”。具體到電影故事,兩片都是在旅程中探索脆弱的父子關系,父親均渴望建立兒子對自己的尊重,而父子如此關系的因,故事都只在對白中模糊帶過。這樣的旅途中,父子間必然少言寡語,為了帶出這種關系下的情緒,鏡頭也必將更細膩冷靜,角色層次也必須更豐富。
相比《回歸》,《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的劇情沖突沒有了那種爆破性的震撼,它全程都顯得安靜從容,鏡頭更富詩性和抒情??諝鈩恿W工程師在妻子死后沒了工作,與11歲的兒子離開了莫斯科前去黑海邊科克特貝爾的姨媽家,窮途潦倒的兩人靠扒火車和在途經的鄉(xiāng)下做臨工湊錢趕路。對于父親,他想要重新獲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而顯得心理過于成熟的孩子只想盡快去到目的地開始新的生活。
他問父親:“我們就這樣一路走著去嗎”
父親回答:“不,我們坐出租車去?!?br>
在一個小村莊,父親療傷中愛上了同樣單身的女醫(yī)生,他更愿意在此留下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或許他壓根就快忘了地圖上那目的地。兒子卻把女人當成旅程的阻礙,獨自上路......
電影的每一個鏡頭都顯然是導演和攝影師精心雕琢的,而在這個平靜的公路電影中,它們絲毫不顯得不自在。這種雕琢正是出于作者對俄羅斯大地的熱愛,為此兩位編導與攝影師從1998年就開始徒步4000公里,從莫斯科到克里米亞半島,選取廣袤大地上的外景,以執(zhí)著遍覽俄羅斯與烏克蘭美景。
伴隨這片廣袤而荒涼的大地,導演采用了爵士鋼琴名家Chick Corea于1984年在ECM錄制的Children's Songs專輯作背景OST,空靈的琴聲點綴于大面積的色塊,將向往遠方的心靈無限放大。其他的配樂還包括意大利民謠歌手Toto Cutugno的名曲Solo Noi以及DJ Trancer的WelCome To Space!
偏愛這樣的公路片,秋日蕭瑟濕冷的大地上,父與子。父親被酒精、女人與安逸絆住了腳,渴望見到大海和自由飛翔的信天翁的兒子獨自前行??傆新肥且约阂粋€人在暗夜里哭著走完,小男孩的選角太成功了,表面木訥卻內心倔強。配樂也是妙妙的。大量暖光的使用,木閣樓里的暖光,臥室床頭窗外的暖光,膠片里尤為動人,與冰冷的現(xiàn)實形成對比。
мотив "дорога" ,關于路途,關于遠方,關于成長,關于愛...
7\10__非傳統(tǒng)公路電影,很傳統(tǒng)俄羅斯影像
攝影很8錯
還行,挺平靜的。俄羅斯 公路 成長 期待 尋找 發(fā)現(xiàn)
還沒有到年末,但這肯定是我的年度最佳片無疑了。好的電影就應該是這樣子,能達到文學的效果。導演好會用鏡頭講故事,每一楨都意味深長,心思細密得讓我以為是女導演呢??傊@片滿足了我兒時的所有幻想,很多場景都在夢里出現(xiàn)過。小男孩極有意思。兩個人一起看的,不過更適合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55
記憶中的人類處境
標準7分 俄到不能再俄 很有生活的細節(jié) 也有一些你能想到的關鍵字類型套路。孩子渴望像鷹隼一樣飛翔,可連旅途的目的地都不知道在哪,不知道還存在不存在。這個地方名字變了,路的盡頭沒有路了。雨聲 海聲 刷刷刷 刷刷刷
不錯的俄國片最后海邊的場景很美
細膩純樸,有木頭的清香。喜歡那樣蕭瑟潮濕陰霾的秋天
世界的盡頭是孤獨,夢想的隔岸是空無,尋找的腳步即便不曾停留,偕行的承諾卻化作空有。遠海的浪聲透著憂愁,空蕩的荒野一片消瘦,那些關于伊甸的渴求,那些前往的躊躇,其實我們都是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沒有人在前方守候,只是遼闊到無垠的落寞和失落,被拍碎的空中閣樓。抵達之謎,虛無之游,生命之囚。
精美的構圖和視角大于長鏡頭本身。難免削弱鏡頭語言所表達的內在強度。年輕導演竟能拍出這樣的片子還是相當出色的。
誰能給我這個的OST~~~啊~~~
父子的旅程,確實會讓人想到回歸。鏡頭很別致~小男孩太憂郁了~
你終究要看到那些自己曾經夢想的東西,他們如此平凡,與你想得截然不同,繼續(xù)走吧,至少慢一點變成軟弱的人。小朋友真討喜,最后情緒有點交代不明但掐信天翁還是挺有張力的,瞬間懂了他的悲哀。
三星半。。上半年看了了都,沒標注,害的重下了一遍。。
片名若是去科特貝爾的路更好理解,鏡頭下的風景極有韻味,雖是蕭瑟之秋,但色彩還是極富魅力。人物角色各富特色,父子倆關系的發(fā)展和變化及其微妙又合情合理。非常棒的電影。
兒子自己掛內褲那段,不管從孩子的思想和整個環(huán)境甚至鏡頭的位置都讓我看完后一個人淡定的笑了許久??
放在硬盤里快要發(fā)霉的片子。前些日子翻出來看后就深深的被吸引了。故事講述的是一對父子一路徒步去另外一個叫Koktebel的城市。路途中他們通過好心人和干一些活來添飽肚子和休息。但大多數(shù)還是在露天空曠的地方度過,如果遇到糟糕的天氣就更不好說了。他們搭空的火車。這讓我想起了凱魯亞克,和美國的大蕭條時期。他們在路上遇到一些好心人,當然也有一些因為誤會而遭到傷害的時候。兒子思想的過于獨立和孤僻的性格讓父親有一些生畏。如果說為什么會被他吸引,可以終結為拍攝的手法和演員的表現(xiàn)??梢哉f我對那些鏡頭前的深景和那些長鏡頭都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各方面都比《回歸》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