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下了有段時間,一直放在硬盤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刪除。
如果沒有《燃情歲月》,如果沒有《末代獨裁》,如果沒有《伊麗莎白》,如果沒有。。。
或許我還能給個四星。
但是整個影片的內(nèi)容相當薄弱,有位童鞋說有史詩的架子,無史詩的內(nèi)容,對此我相當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
何為“遺留的一代”?指混血的土著嗎?還是指戰(zhàn)爭后遺留下來的子民?我也很難想象澳大利亞現(xiàn)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從一開始的商業(yè)競爭到后面的戰(zhàn)爭,中間穿插著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愛情,種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導演想像《燃情歲月》那樣表示一個人史詩般的一生,那么中間穿插著的神秘力量又為何?
是歌頌女人的毅力嗎?看看也不像。
愛情?或許。
戰(zhàn)爭或者政治?但僅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說是否太顯薄弱?
從頭到尾,我感覺導演要歌頌的就是那種神秘的貼合自然的歌聲。
又不想拍成部懸疑恐怖片,故給了它個牛氣沖天的名字《澳大利亞》。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勞師動眾耗費巨大物資把戰(zhàn)爭都扯進來嗎?
似乎現(xiàn)在一扯上戰(zhàn)爭就能獲個什么獎似的。
但是從去年的奧斯卡來看,怎么著,導演的如意算盤還是打錯了。
總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養(yǎng)眼的身材之外,無一可取之處。
實在失?。?/div>
2 ) 編劇不得不說的話
看完此片,我覺得可以假托這部電影的編劇說幾句,以享觀眾:
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我的手段很簡單,盡量把一些元素給框近來。只要這些元素在,又很明顯,觀眾就認可了。至于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貫徹或發(fā)揮是完全不重要的。消費主義的年代,是供應商通過媒體來定義,培育,挑逗(有時也挑釁一下下)需求的麻。簡述如下:
我需要一點本土,尋根的元素。這是最關鍵的一點。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個土著的孩子和一個土著的老頭為首的一群土著。作為編劇我們都了解,有些電影道具是屬于編劇的萬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義的角色,因為我們可以隨意安排他們的行為舉止,而沒有人能夠憑借內(nèi)省和經(jīng)驗來挑戰(zhàn)我們的隨意編寫是否符合生活的邏輯和現(xiàn)實一致性。他們可以一會兒像個白癡或瘋子,一會兒又非常有內(nèi)涵地說出一些哲理和啟發(fā)性的東西,甚至能現(xiàn)場進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棄是害怕,害怕失去)。而神秘主義的角色,例如這個老頭的魔法(他明顯會飛)可以起到劇情的一切危機的解決。這真是的,不必再由編劇我來費心經(jīng)營劇本了。為了加強這個尋根元素,我在影片開始偽裝了一個土著的孩子的主觀敘述視角。這個視角在隨后便弱化或隱去。觀眾哪里會在乎或察覺。骨子里,我們都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對這些土著,我們是秉承本質主義的觀點的,就是從TM哪里來,回TM哪里去。在完成了劇本中揮之即來,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輔佐“好白人”來打擊“壞白人”功能后,他們當然要回到他們的蠻荒里去消失掉。不再污染我們的視野。此外,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還可以加個中國人的角色吧。天知道中國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讓他當個諤諤啊啊的傻愣湊數(shù)得了。
我需要一個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善惡對抗的主要矛盾貫穿整部影片。觀眾是愚蠢的。他們只要感覺到這個主情節(jié)和主要沖突在,便會覺得影片是情節(jié)完整,他們不會去考慮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所以,為了照顧觀眾的這點愚蠢,我在片頭就通過壞蛋的對話點出了壞蛋的陰謀。后來再用土著孩子跳出來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鏡頭來暗示一下下。主要是怕他們沒看懂啊,這里我小編是下了點功夫地。為了保持這個善惡沖突貫穿始終,我的壞蛋殺死配角時是冷酷無情的,一招制敵的。然而對于主角,他卻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還要軟硬兼施,反復談判。觀眾是不會在乎這種蠢到家的明顯漏洞的。
我需要一個童話和音樂主題。我選擇了綠野仙蹤這部家喻戶曉的影片。我把它和一點美國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戰(zhàn),浪子忠義,關山飛渡),涼拌在一起。我需要一點亂世的感覺,所以用了一個類珍珠港式的戰(zhàn)爭場面(當然做的時候省錢了一點)。我要一個大卡司,那就是那個高女積德慢。作為一個澳大利亞人,她的野心不會讓她辭演一部題目那么大的電影的。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薩餅上的配料,只要讓觀眾看見花花綠綠,材料俱全,冒著熱氣就行了。在這個快餐盛行的年代,他們哪里有能力區(qū)分不同比薩餅的調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我還要把比薩做大,兩個半小時才符合屎濕的當量。以至于我們制片人看樣片醒來又昏睡,昏睡又醒來后,說了八個字:真TM長,好歹能賣。
當然快樂結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壞人遭報應,塵歸塵,土歸土。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此致
敬禮!
3 ) 《澳洲亂世情》:澳洲血統(tǒng)論
【影評】《澳洲亂世情》:一部野心很大卻沒有任何激情的電影
優(yōu)勝劣汰,物競天擇,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優(yōu)勢劣汰,人競血擇,這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法則!人也是自然的產(chǎn)物,那么人的道德法則是否也應該建立在自然法則之下呢!
―――韓兮
對于一部偽《亂世佳人》的影視作品,筆者在端坐了一百六十五分鐘以后首先想的是這么一部沒有激情的影片到底在講述了什么?
當一個混血(雜種)小孩的畫外音響起的時候,影片的畫面充滿了些許的魔幻色彩,使得筆者還算提起了興趣,但隨即而來便是過時的西方式的滑稽,在容忍之下,影片終于出現(xiàn)了矛盾的所在,一場奔牛的拍攝比《無極》顯然是真實而有質感,農(nóng)場繼續(xù)經(jīng)營之后,二戰(zhàn)的銷煙中竟然萬事大吉,于是,筆者如同導演一樣完成了對這個故事的認知。
其實,筆者相當感興趣的是片中的講述者這個角色,為什么會用到一個混血小孩,他的視角到底意味著什么?
故事發(fā)生的年代是處于澳洲被白人(即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年代,土著人成為歷史,黑人是受歧視的,而混血則是需要被同化的種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混血的孩子成為了影片的講述者,他眼中的土著充滿了神秘,而白人則處于善與惡的交鋒中。于是,整個澳洲其實是充滿了變數(shù)的。
影片矛盾的起始是由于薩拉夫人的到來,這個堅強的又帶有明顯貴族氣息的女人身穿著緊身衣出現(xiàn)在澳洲,這是一片荒漠,至少在當時來說是這樣的,只有已經(jīng)深受英國文化熏陶的達爾文港才有些許的人氣,但也是充滿了種族矛盾,黑人被嚴重地敵視著。
隨之而來的便是一樁生意地爭奪以及一段愛情的培養(yǎng),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陶醉的前半部,雖然波瀾壯闊甚至有些華麗的澳洲風景與氣勢磅薄的奔牛場面映入觀眾的眼光,令人有種驚嘆之感,但所有這些人物之外的景深并沒有與劇中人物達到真正的統(tǒng)一,于是,看奇瑰之景,看卑劣手段以及看情感升華便各自為營了。其中最具有戲劇性的一幕無疑是混血小孩在懸崖邊上止住奔牛的場景,這可以說是整部影片中內(nèi)部矛盾的最大體顯,關于善惡,關于生死,關于澳洲的神秘力量。
在這場戲中,混血小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體顯,不但戰(zhàn)勝了卑鄙的陰謀,也戰(zhàn)勝了奔牛這種準自然的災難,成為一個男子漢。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中這樣的交鋒的確太少了,剩下的便是拖沓與瑣碎,便開始了不痛不癢的所謂愛情。
當愛情阻止了夫人的回歸,影片開始進入愛的責任階段,這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混血少年的戲份明顯減弱,已經(jīng)成為男子漢的他開始渴望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于是他被抓住了,那么,這個成為成熟男人的重任便落在了牛佬的身上。
影片的講述者是混血少年,主角無疑是牛佬本人,他一直在逃避,無奈并且有條件地接受了夫人的趕牛任務,一時興起地直面第二段愛情,但他的血液依舊是在逃避,逃避對夫人的愛,逃避自己對黑人的感情,更在逃避對混血小孩的責任。
愛情的天平一般來說都不會平衡的,于是,牛佬離開了夫人,而夫人繼續(xù)著自己的愛,對人的愛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愛。這時候,外力開始作用了,日本人的飛機適時地來了,在戰(zhàn)爭中,牛佬完成了自己作為一個成年男人的成熟舉動。救下了混血小孩,也挽救了與夫人的愛情,同時一個小插曲是酒館中他開始把自己對黑人的同情付諸于現(xiàn)實。不再逃避,這便是牛佬的成長過程。
整部影片到這里,觀眾不禁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誰在成長?
在影片的前半部,混血少年的成長是極具魔幻色彩的,從一個捕魚的小孩變成了一個趕牛的少年,甚至是獨自面對勢如奔牛場面,這個少年的成長是顯而易見的。但接下來的故事,成長的主角便變成了牛佬,以愛情為外殼,作為一個男人的成長過程,那便是責任的成長。
其實作為電影,這樣的成長結構并無不妥之處,但混血少年與牛佬的象征意義卻令影片在前后部分產(chǎn)生了巨大的差異。牛佬是一個生活在澳洲具有開明思想?yún)s沒有勇氣面對的男人,所以他所代表的只是一個白人群體,而其成長的過程更具有個體化,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是屬于那種相當文藝的故事,而愛情或說責任的外殼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而混血少年卻完全不同。前面說過了,影片是以混血少年為視點的,之所以采用這樣的視點在于對澳洲本身的認識,神奇的土地,種族矛盾,以及具有歷史感的魔幻與現(xiàn)代沖突。這時候,孩子本身也極具象征意義。影片中有一個暖昧的,甚至是令人有些疑惑的親緣關系,那就是土著爺爺,白人父親以及混血少年這三輩的關系。按照劇情所給的這三代關系,我們只能模糊地去接受他,但事實上,這是一種隱喻,是對澳洲大陸的種族闡釋。
所有人都知道,澳洲最早只生活著土著人,后來隨著歐洲藍色文化的侵入,白人開始統(tǒng)治澳洲,在各種種族的摻雜下,澳洲的人成為混血人種,這與美洲的歷史比較相似,也就是澳洲家族的三代關系,是非現(xiàn)實直系性的。而影片中混血少年所謂的白人父親是一個壞人角色,他妄圖霸占牧場,阻止其它白人對有色人種的同情憐憫,這無疑也是白人初登澳陸的強盜臉譜式的描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混血少年的象征意義便極為明顯,他不但是今后澳洲的主人,更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者。
相比起來,混血少年的象征意義遠比牛佬要廣闊深遠了許多,但影片卻從混血少年的成長轉到了牛佬的成長,這樣一來,一個深遠史詩性的意境被完全破壞了,被一段個人經(jīng)歷所替代,這無疑便是所謂的高開低走了。
一部本來要講述澳洲血統(tǒng)論地史詩性巨片在編劇及導演失控的制作下終于淪為一部小品電影,而影片中的細節(jié)制作又顯得是那么拖沓與平庸,這不能不讓人對逝去的一百六十五分種尤感珍貴!
韓兮
2009-2-4于通州
4 ) Australia
一流的背景,一流的音樂,一流的演員,二流的故事。
斷斷續(xù)續(xù)總算把想要交待的事情講完,欲大氣卻無張力。
5 ) 《澳大利亞》:訴求諸多,成色欠佳
(芷寧協(xié)約2009年2月18日)
一部被寄予厚望來勢洶洶的影片,一旦有或馬失前蹄或語焉不詳或缺乏梳理的“毛病”,就很容易遭遇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何況其明星效應下的男女主角的表演并無多少突破之處,導演的七年之癢還貌似“癢”出了技能不足的嫌疑,于是,在北美好片云集的歲末年初上映的由澳大利亞人傾情打造的《澳大利亞(Australia)》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欠佳典型”,自上映之日起,批評之聲就不絕于耳,幾乎和之前的期待成正比。
本想略過該片不談,于是晃了些時日,不過,或許因最近一不留神地也跌進了被罵的行列(小女子何德何能?。?,不由得同情起為此片熱誠勞心了很久的導演巴茲·魯爾曼。但是,同情歸同情,不足之處還是不能忽略的,雖然此君有為家鄉(xiāng)打造一部鴻篇巨制的拳拳之心,也在片中顯露出了欲包羅該國萬象的野心——歷史、殖民、愛情、陰謀、戰(zhàn)爭、罪惡、種族、生存、自然、蠻荒、文明,甚至包括移民政策等等,但想法太多,難免顧此失彼,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還很可能造成既努力錯了方向又沒踏在點上的結局。如此看來,具有不俗舞臺藝術感和審美品位的魯爾曼似乎更適合制造類似于01年《紅磨坊》那樣瑰麗多姿的眩目歌舞片,一旦船頭掉得幅度太大,反而容易傾覆,即便踏上了家鄉(xiāng)的土地也可能水土不服。
然而,如果說視覺效果是魯爾曼的強項的話,那么該片的最終呈現(xiàn)連這點也丟了幾分,雖然片中不少鏡頭畫面色彩豐富,精美濃烈,但總給人虛擬之感,一些技術層面不高的電腦特效,部分虛擬場景還隱約露出后期合成的痕跡,實在不由得為那花出去的一億四千萬美元感到冤。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魯爾曼的老婆、美術指導凱瑟琳·馬丁為該片所做的服裝造型,其中妮可·基德曼的那款改良中式旗炮,紅色曳地魚尾長裙和頭戴白色梔子花的造型十分搶眼,既顯精致典雅又表隨性自然,以服裝提點了那場戲中妮可所飾英國貴婦兼澳洲寡婦薩拉所應具有的特質,而那款有點曖昧的貼身紅色也仿佛暗示著情感高潮的來臨。
把該片宣傳為澳洲版的《亂世佳人》,實在是個餿主意,因為誠然影片有向昔日經(jīng)典《亂世佳人》、《走出非洲》等片致敬的意思,但這一不當比擬卻坑苦了它,仿佛被誘哄進了一個注定挨罵的陷阱——此“噱頭”不僅轉移了公眾的關注點,還令影片較薄弱的情感戲分被過分聚焦,反而凸顯其空洞與單薄,更使這個種族混雜國度里其他人性故事的呈現(xiàn)顯得潦草而尷尬——既沒足夠的整合梳理,卻有一籮筐的“史詩”訴求,還沒個絕對中心引領,難免令影片呈現(xiàn)出混亂而雜糅之氣。
憑心而論,該片所營造的愛情戲,尚不及很多西方言情小說的橋段,貌似編導們的興奮點太多,沒法集中精力編織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于是情節(jié)設置呈現(xiàn)出簡單而俗套的一面,而男女主角的性格似乎也被固化,在每個需要心緒轉換的地方又顯得過于直接。而就整體而言,愛情似乎又是個招搖的幌子和想抓人眼球的借口,于是,這兩個相互吸引的成年男女似乎淪為了混血土著小孩納拉的“陪練”,而全片以小孩之口述說的旁白更強化了這種傾向。按理說,如果愛情戲不夠新鮮,那么還不如放手去打磨土著小孩的奇特身世和坎坷際遇,去碰撞出另一個更為博大的情懷,然而,編導們似乎也沒能把這條線完成,只是做了個大概,結果兩頭都未達成,于是形成了成品缺乏清晰主線的境況,而戰(zhàn)爭這個雙刃劍的攙合將這個缺乏又加劇成了散亂。
另外,影片對于這么個冗長拖沓又無充沛情愫的故事明顯缺乏必要的梳理加工,劇情轉換又常顯得過于突兀僵硬,且分段感強烈,至少按明顯的分段法可分為“澳北牧野篇”和“戰(zhàn)爭來襲篇”,而前篇的初來乍到、趕牛之旅似乎還明顯比后篇“戰(zhàn)爭與離合”的架構清晰點,拋開和后續(xù)情節(jié)轉變、人物塑造有著斷檔割裂感的略顯滑稽的“初來乍到”不談,雖然片中部分趕牛之旅的沸騰場景很容易令人想起一些老片,但至少還算呈現(xiàn)順暢,而后篇則雜亂松散得多,常常語無倫次又語焉不詳,仿佛不知著墨于哪點才算穩(wěn)妥,結果令這部付諸了期盼、心血和重金的影片距離一部經(jīng)典越來越遠。
此次妮可的表演有著了用力過大的跡象,面部拿勁兒過足以至于顯得發(fā)僵,而很多戲份的塑造又似丟掉了一個“魂”字,既無驚喜又無感動。至于第三個“曼”,休·杰克曼的男主角,很多可愛的觀眾被他那不吝嗇裸露的性感健美身材吸引,從而忽略了其表演上的簡單游離,此君雖美則美矣,但也似丟了“魂”般的游離于角色之外,且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愈發(fā)嚴重,如果僅僅被設定為一個陽光沐浴型男+牧野牛仔的話,那么的確很難喚起一場百轉千回的愛情。
片名為《Australia》,似乎憋著要以某個震撼人心的角度去詮釋一個國家命運的跌宕起伏,但以該片的成色和火候來看,顯然不夠,且不太著調。而其中所表現(xiàn)的土著文化又帶有一絲神秘色彩,其中那個可愛混血小孩的土著外公總如鬼魅般頻繁出沒,還常常預言歌唱,和這個看似現(xiàn)實的題材又有點不搭,其實要反應澳洲特有的土著文化,也不一定非用這招,當然,該片的不協(xié)調之處也不止這點,何況這還算是其中較小的不協(xié)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9525458_d.html 6 ) 像阿什莉這樣
沖著妮可基德曼去看的電影,跳過了介紹劇透影評等等一切繁瑣的過程,直接奔赴電影院豪爽地掏錢買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長。
前半段,我只想說說阿什莉。
阿什莉是個可愛的女人,初來乍到滿眼塵土的澳大利亞自視甚高,帶著格調一致精巧的藍色銀邊行李箱,裝滿了她散發(fā)香氣的內(nèi)衣,一驚一咋,看到袋鼠歡呼不已激動得眼眶里幾乎能泛出淚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撐著黑色的遮陽傘戴著白色花邊帽。啊哈,這樣一個貴族女子,和這荒蠻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獷的牛仔毫不匹配。然而,自從她踏上了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廳堂品茶賞花和別家小姐談笑歡聲,或者執(zhí)著于胭脂水粉梳妝打扮的夫人。阿什莉不像個嬌滴滴的娘們,她揮傘張開雙臂將那些弱小攔截在身后,不計后果的堅定,她驕傲地抬起下顎吩咐牽來自己的馬匹,鼻尖上閃耀著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場風塵滾滾的旅途戰(zhàn)爭。她又如此真實,微微吐下舌頭,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講故事,不自然地唱著歌神經(jīng)質地胡亂揮舞雙手,噗,真是可愛。然后她騎著馬灰頭土臉出現(xiàn),帥氣的白襯衫馬褲,頭發(fā)凌亂略顯疲態(tài),像個男人一樣喝酒。惹人喜愛的女人。
那場大雨來臨,那只舞,那場狂歡,我以為影片就該結束了。
后半段,對于一個坐在vip廳軟綿綿的沙發(fā)里昏昏欲睡的觀眾來說,實在是太冗長了。即使整部影片的重頭戲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長得能夠將熱情一股股澆滅。
總覺得,前后像是講述了兩個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強強牽連在其中,說前半段是鋪墊也好,那鋪墊也實在做得太過充分和詳細,讓后半段稍顯遜色。
影片其實有很多煽情點,不過轉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調動不起情緒。
其實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說那些膚淺表面的東西,不過,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淺見而已。
情節(jié)沒多大看頭,風景和服裝造型還能看一下。鄉(xiāng)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種牽掛吧,但前提是你在內(nèi)心認定一個地方是故鄉(xiāng)。無怪澳大利亞人對此沒什么概念,一個允許擁有雙重國籍的國家,又能對國、對家有什么深刻的認識呢?
我看到他們把牛趕到港口的時候以為結束了,沒想到后面還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氣了~愛~!
我覺得畫面很贊,愛情很養(yǎng)眼。雖然史詩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淚腺比較脆弱。。
說不上多好,也談不上多壞。
想表達的太多了結果什么都沒表達好,總讓我想起《先知》。不過澳大利亞的風景和土著的確很吸引人
看顏值還是不錯的……結局有點突然……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zhàn)爭、種族議題等等??此苾?nèi)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嚴肅點,煽情呢
超好看 我特愛納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聲音 戰(zhàn)亂里永遠存在無限無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少的一顆星給大團圓結局和略顯生硬的轉折
為了美人美景吧…
風景讓我癡迷.劇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雖然最后還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過除了這點真的挺好看的
看“大片”最怕看到這種電影:塞滿了“好看”的元素,但樣樣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術的無力感,心疼劇組花的錢。
我是來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剛狼
澳大利亞版的與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卻是混血小孩諾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發(fā)著魔力的歌聲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風光無限好,只是劇情糟。
作品讓人覺得一般,但服裝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贊,許多電影畫面都特別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下午六點看到現(xiàn)在(AM: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