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 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 1962-出生美國靠近沙漠地帶小鎮(zhèn),身上流有俄羅斯和法國裔的血液,恰克?帕拉尼克小孩子時,和雙親去墓園探望祖父母的墓地,面對墓碑上的名字,詢問他的姓Palahniuk要如何發(fā)音,他的母親指著墓碑上祖父母的的名字,告訴他,就是他來自烏克蘭的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帕拉(Paula)和尼克(Nick),連起來念。所以也就是帕拉尼克。
他的祖父尼克? 帕拉尼克謀殺了他的祖母帕拉? 帕拉尼克后,帶著槍準(zhǔn)備將他四歲的父親斐德列一起宰掉,但他躲在床底逃過一劫,他的祖父尼克隨后用槍把自己的頭轟掉。五十多年過后,他的父親斐德列? 帕拉尼克在三結(jié)三離之后,因地方報紙上的「我愛紅娘」personals,開始和年輕的女人唐娜約會,唐娜的前夫戴爾因為對妻子性虐待而吃上牢飯,假釋后尾隨斐列德和唐娜的車,跟蹤他們,于他們過夜后要開車離去之時,開槍將他們雙雙射殺,然后將尸體拖回之前他們一起過夜的小屋焚毀。
大學(xué)主修新聞,畢業(yè)后怎么也找不到報紙當(dāng)編輯,恰克? 帕拉尼克三十老幾才開始寫作,于1996年出版他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斗陣俱樂部》(Fight Club),這是他所寫的第二本長篇,是一本對出版社說FuckU的黑色幽默書,因為他們百般叼難、拒絕出版他的前作,而這本前作《隱形怪物》(Invisible Monsters)到了他成為暢銷作家后又成了搶手貨?!抖逢嚲銟凡俊返牡谝话嫦蘖烤b本并沒有受到重視,但因為口碑和特殊的封面設(shè)計引發(fā)注意之后,不久則成為小經(jīng)典的暢銷書,隨后好萊塢將它改編成電影。其暢銷程度讓他可以擺脫原本柴油車技工的藍(lán)領(lǐng)階級,買了一棟位居奧瑞岡州波特蘭附近的農(nóng)場專心寫作,和一群古怪的朋友住在一起,以及一群雞。恰克隨后出的四本小說,皆混合了諷刺、喜劇、恐怖、真實與美麗,以及他獨特的超現(xiàn)實黑色幽默。這些小說的內(nèi)容一貫他讓人咂舌的古怪離奇,包括有整本頁碼倒著排,描寫宗教集體自殺一人獨活,在波音747空中爆炸前在幾萬公尺的高中對著黑盒子講述生命歷程的《殘存者》(Survivor)﹔截肢的時尚模特兒愛上變性人、跨越性別疆界線的公路小說《隱形怪物》﹔前醫(yī)學(xué)院學(xué)生在餐館假裝痙攣無法呼吸以騙取一個擁抱或金錢的《窒息》(Choke)﹔以及去年出版,描寫童謠殺人狂,被號稱為21世紀(jì)恐怖小說文藝復(fù)興的《搖籃曲》(Lullaby,around系列將于2004年年初出版中譯本)。但恰克卻相當(dāng)幽默而誠懇的說這些都是「浪漫喜劇」,都是有關(guān)男孩把女孩的愛情故事。今年八月底他將出版他的最新長篇,從女性口吻描寫「昏迷狀態(tài)」的《日記》(Diary),以及一本波特蘭的旅行書《逃亡者與難民》(Fugitives & Refugees)。
問到他想成為怎樣的人,他則模仿《斗陣俱樂部》里的口吻說:「個人上,我情愿被認(rèn)為是一片美麗而獨特的雪花?!苟?dāng)年第一版的《斗陣俱樂部》,目前的拋售價則已經(jīng)高達(dá)每本五百美元。
2015年11月13日,巴黎;2001年9月11日,紐約。無須多言,看過新聞的朋友都明白發(fā)生了什么。這是一場針對平民的恐怖屠殺,基地組織式微,但IS接過了恐怖主義的邪惡衣缽,按照法國總統(tǒng)奧朗德的說法,11.13事件掀起了一場針對IS和恐怖主義的戰(zhàn)爭。
IS是“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縮寫,全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ISIS),阿拉伯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稱為“達(dá)伊沙”(DAESH),是一個本·拉登都覺得太過殘忍的極端組織(詳細(xì)分析的話,其實不是“殘忍”,而是IS過于極端的意識形態(tài),這里的差別暫且按下不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在占領(lǐng)了敘利亞和伊拉克的一部分領(lǐng)土后(上圖綠色地區(qū)),IS宣布按照伊斯蘭教法建立“伊斯蘭國”,其領(lǐng)導(dǎo)人巴格達(dá)迪自稱“哈里發(fā)”,下面這個就是IS的“國旗”,簡單粗暴,上面的文字據(jù)說是“真主以外,別無他主”,看起來令人不寒而栗。
“伊斯蘭國”不被全世界任何國家承認(rèn)——整個IS按照嚴(yán)苛的遜尼派原教旨法則建立,按照IS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也不能承認(rèn)任何其他國家,他們的“哈里發(fā)”巴格達(dá)迪(下圖戴著粉色迪士尼手表的這位)每年至少要發(fā)動一次“圣戰(zhàn)”,IS不能有穩(wěn)定的國境線,而且IS的信徒們將敘利亞的大比丘地區(qū)視作“最終圣戰(zhàn)”的場所,狂熱的期待著在這里全軍覆滅被“敵人”殺死然后迎來某位“救世主”降臨人世……
詳細(xì)的IS介紹,推薦看文末的這篇《ISIS到底要什么?》,長文,但很有信息量。IS很殘忍,“根據(jù)《古蘭經(jīng)》”恢復(fù)了奴隸制和十字架釘刑。不過跟基地組織等其它恐怖組織不同,IS居然對歐美的年輕人有極強的吸引力,隔三差五我們就能看到西方年輕人偷渡到敘利亞加入IS的報道,以至于在澳大利亞等國家,公開宣稱自己要去敘利亞是違法行徑。
2014年,一位澳大利亞籍的IS分子在推特上發(fā)布了一張照片,照片上,他7歲的兒子提著一顆人頭——來自一位被害的敘利亞政府軍士兵,這位IS父親自豪的炫耀:“瞧,這是我的兒子?!?br>
此事引發(fā)澳大利亞輿論大嘩,這其實是IS現(xiàn)狀的一個典型反映,據(jù)說現(xiàn)在IS陣營中有數(shù)千位來自西方的年輕人,曾有一位來自英國的25歲IS分子安瓦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家的生活很簡單。我有車。但問題是,你不能在家鄉(xiāng)信仰伊斯蘭教,因為那里到處都是邪惡,有戀童癖、同性戀、犯罪和強奸。當(dāng)ISIS的黑色旗幟飄揚在唐寧街上時,我就回家?!?br>
安瓦爾的話代表了加入IS的西方年輕人的普遍心理,他們很多人甚至不會說阿拉伯語,但這沒關(guān)系,IS會給他們槍——據(jù)說一對年輕的瑞典夫妻來到IS,男的領(lǐng)到一支AK-47,女的拿到了一支手槍。
為什么這么多生活優(yōu)渥穩(wěn)定的西方年輕人跑到窮鄉(xiāng)僻壤來加入IS?要知道,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民眾包括不少中國人都夢寐以求移民到他們的國家去,而他們居然連命都不要的跑出來!原因很復(fù)雜,而其中很核心的一點就在于,這些年輕人在家鄉(xiāng)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沒有歸屬感。來到IS,他們能感到一種“純凈”的激進情懷,讓生命突然變得亮起來,而且一言一行都要在伊斯蘭教法的規(guī)定之下,“看不到”頹廢叛逆和社會丑惡現(xiàn)象。
這種思潮在當(dāng)代西方青年中并不鮮見,有部著名電影《搏擊俱樂部》,反應(yīng)的就是此種心態(tài)。大衛(wèi)·芬奇恰到好處的傳達(dá)出了帕拉尼克原作中的精神,讓我們回顧一下《搏擊俱樂部》中的經(jīng)典臺詞:
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已經(jīng)被物質(zhì)奴役了。
You weren’t alive anywhere like you were there. But fightclub only exists in the hours between when fight club starts and when fightclub ends. Even if I could tell someone they had a good fight, I wouldn’t betalking to the same man. Who you were in fight club, is not who you were in therest of the world. The guy who came to fight club for the first time, his asswas a wad of cookie dough. After a few weeks, he was carved out of wood.
在那里,你才真正的活了起來。搏擊俱樂部只在聚會時存在,就算是我認(rèn)為打得很棒的人,聚會結(jié)束后,也會馬上改變。在俱樂部的你不是其他地方的你。剛來俱樂部的人,屁股都是光滑圓潤,幾周后,就像雕刻過的木頭。
Without pain, without sacrifice, we would have nothing.
沒有痛苦和犧牲,就沒有收獲。
First you have to give up. First you have to know, notfear, know that someday you’re gonna die. It’s only after we’ve lost everytingthat we’re free to do anyting.
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Advertising has its taste in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rock stars. But we won’t.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pissed off.
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買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zhàn),沒有經(jīng)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zhàn)只是心靈之戰(zhàn),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xiàn)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No fear. No distractions. The ability to let that whichdoes not matter truly slide.
拋棄一切,才有自由。有一種能力看透并拋棄,不在乎失去一切。
已經(jīng)足夠了,如果加上極端宗教主義的說辭,這些話幾乎就是IS面向西方青年們的一份招募書。對這些青年而言,他們衣食無憂,有著令中國公民普遍艷羨的高福利(譬如前述的瑞典),對他們來說,旅行說走就走(每次去西方發(fā)達(dá)國家辦簽證的經(jīng)歷都讓我覺得極為不平等),于是,對IS的“愛情”也就奮不顧身了。
就像《搏擊俱樂部》中布拉德·皮特嘶吼出來的那樣,他們什么也不缺,什么也不愁,“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zhàn),沒有經(jīng)濟大恐慌”,而且他們曾經(jīng)“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扎克伯格只有一個,那是他們“逐漸面對著的現(xiàn)實”,所以他們“非常憤怒”。
還記得《搏擊俱樂部》的劇情么?男主角經(jīng)歷嗜睡癥和人格分裂的折磨后,赫然發(fā)現(xiàn)自己建立了一個席卷全美的地下無政府主義組織“搏擊俱樂部”,他們在地下車庫自殺式的相互搏擊,進而在全美國到處放炸彈,影片的最后,男主角牽著愛人的手,看著眼前一棟棟大樓在爆炸中轟然倒塌……
按照現(xiàn)在的標(biāo)準(zhǔn),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么?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么?這不是恐怖主義是什么?
“搏擊俱樂部”的憤怒一旦遭遇到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攛掇,不就成了IS?“激情”能賦予loser們(也是包括我的絕大多數(shù)人)生命的“意義”。一百多年來,這幾乎是全部激進政治的心理脈絡(luò),從紅色高棉到伊斯蘭國,都如是。
還記得1960~1970年代席卷全世界的青年激進運動么?1968年的五月風(fēng)暴,是的,在巴黎,“革命師生”們對抗資產(chǎn)階級政府,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筑起街壘,展開巷戰(zhàn);在日本,溫文爾雅的女學(xué)生領(lǐng)導(dǎo)著“赤軍”殺人越貨,槍擊警察局,甚至準(zhǔn)備刺殺天皇……推薦三聯(lián)書店版的《中產(chǎn)階級的孩子們》,對那個年代的青年運動有著比較細(xì)致的分析。
某種意義上,IS的這些年輕人們就在沿著他們叛逆父輩的道路行進。當(dāng)然,恐怖主義必須譴責(zé),恐怖分子必須消滅。而且IS要比激進左翼青年們所造成的危害要大得多——也許。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IS也在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他們用推特、臉書、Instagram等眾多社交媒體賬號,甚至設(shè)計出了自己的 App:
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IS分子們在社交媒體上晾曬自己的照片和宣傳主張,在Youtube上也有很多IS的頻道在宣講其思想并“招聘”,而且IS熟諳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甚至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恐怖主義組織的年報,告訴支持者自己買了多少軍火,搞了多少爆炸案:
這些社交媒體在我們國內(nèi)是看不到的,對于所謂“言論自由”的保護,甚至已經(jīng)成為IS的一把保護傘,究竟該怎么看,暫且不論。
我很喜歡《搏擊俱樂部》,大衛(wèi)·芬奇拍的很棒,我也對現(xiàn)在的生活不滿,并時時感到憤怒。我會精心修飾自己的言行譬如談?wù)撾娪昂蛽u滾樂以便于讓猥瑣肥胖的我看起來酷一些,可能更利于釣到美女,同時我又有點厭女,但我不反對同性戀,不信仰任何宗教,如果有移民去發(fā)達(dá)國家的機會,我會認(rèn)真考慮。
重要的是,我容忍惡,我覺得這個世界不夠好,但我不相信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一個天國——無論是教法的還是主義的。讓激情和憤怒就呆在藝術(shù)的領(lǐng)域里吧,千萬不要引申、升華,世俗的就是世俗的,超越的理想主義觀照一下即可,切莫落實。看《搏擊俱樂部》可以,玩搏擊俱樂部就要進監(jiān)獄了。
《ISIS到底要什么? 》
http://site.douban.com/139820/widget/notes/6511372/note/485689630/【微信公號:moviedianying】
《搏擊俱樂部》的主人公,是某個生活在“微軟星系”、“星巴克星球”中的喪男白領(lǐng),早在故事開始前很久便已經(jīng)飽受失眠癥的困擾,過得像具行尸走肉。他被牢牢地禁錮在狹小擁擠的辦公隔間中,終日忙于將血淋淋的尸體化作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以嚴(yán)謹(jǐn)、科學(xué)、專業(yè)并麻木的態(tài)度談?wù)搫倓偸湃サ纳蔀榱艘活w名副其實的螺絲釘——他那些業(yè)務(wù)專精的同事們,以及許許多多的其他人,都遵循著相同的生命軌跡:活著的時候是器物,死了以后是賬目,為了別人的眼光和自己并不真的需要的東西操勞終日,“我是杰克的脊髓,我是吉爾的乳頭”。
由于不知道也不知道要找到生活的意義,他看到商品廣告就忍不住想要遵從,因為它們的指示清晰明了,用不著他自己思考。他不關(guān)心貧窮與謀殺案,只在乎名人雜志、五百個頻道的大電視,買、買、買,終于得以在優(yōu)質(zhì)家具的團團包圍下獨自吃罐頭——實在是喪得可以了:既沒有姑娘,也沒有真朋友,家里變成一片灰燼后,唯一可供懷念的是他那“高級的音響,漂亮的衣櫥”;商品并非為了他的需要而生產(chǎn),反而是他為了商品的消費而存在。
還有更多人的處境比他更堪憂哩:拼命虐待自己的身體,瘋狂崇拜奢侈品廣告中的人物(第45分鐘在公交車上),僅僅為了塞進一件名牌內(nèi)衣,乃至致力于變成一堆罹患睪丸癌的肌肉——正如第40分鐘處主人公與Tyler的對談:我們這一代人是被女人養(yǎng)大的一代,未曾經(jīng)歷過大戰(zhàn)爭、大蕭條,一邊說著“不知道、不知道”,一邊茫然地進入大學(xué)、結(jié)婚生子,沿著一條順理成章、循規(guī)蹈矩的路,成就毫無自我的生命形態(tài)——因此Tyler要向主人公施用氫氧化鈉,經(jīng)歷痛苦留下傷疤是古往今來成人禮的必備步驟。
結(jié)果就是到了30歲仍是男孩的正人君子們,習(xí)慣于抱成團取暖而非結(jié)成方隊作戰(zhàn)。每晚都跑去互助會哭個不停, 搞得自己形貌越發(fā)萎縮卻還是樂此不疲,從沒想過這種發(fā)泄方式或許本身就是錯誤的,直至他們找到了搏擊會,才意識到對抗壓力的正確方式大概并非痛哭流涕,而是向外釋放——于是fight club遍地開花?!傲糇鳂I(yè)”的一段,已經(jīng)充分體現(xiàn)出充滿條條框框的現(xiàn)代社會,早已把人們塑造成了打不還手的虛偽紳士,然而始終如影隨形的重度焦慮,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我來告訴你吧,寫這個東西的人一定很危險,這個衣冠楚楚的瘋子恐怕會突然發(fā)作,沖入一間又一間辦公室,端著一把半自動的AR-10,逐個殺光他所有的同事,這個可怕的人可能是某個與你熟識多年的人,可能與你非常、非常地接近。”(影片第65分鐘)。
這段話實際上出自Tyler。主人公早就具備變成Tyler的潛能,但作為一個好公民,他非常努力地壓抑了它??墒荕arla的出現(xiàn)令這座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始終沉默的火山一朝噴發(fā)了,原因很簡單,他對Marla一見鐘情了(估計本身就是御姐控吧,而且獨身太久了)。自此他再也無法心平氣和地進行他那娘娘腔的洞穴企鵝冥想,企鵝變成了Marla,那份自欺欺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他的膽子只夠進行到向Marla要個電話(第18分鐘),故緊接著他就幻想出了Tyler。Tyler先是三下五除二解決了他抑郁的根源——你不是被物質(zhì)控制得連自由意志都沒有了嗎?那就把家里炸掉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把Marla給辦了……
洋溢著蓬勃男子氣概的行動力野獸Tyler Durden居于一棟連必備設(shè)施都沒有的破屋,做領(lǐng)班時大搖大擺地往達(dá)官貴人的濃湯里撒尿,放兒童電影時剪進去一堆nice big cock,但這還不夠,他要用為了將自己塞進內(nèi)衣的有錢人抽出的大把脂肪做成肥皂(這件事納粹也干過),用最不物質(zhì)的方式干翻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可見關(guān)懷單身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啊,這一切的源起都不過是為了把個妹罷了。
由于30-year-old boy的數(shù)量著實龐大(他們確實Boy得厲害,Bob甚至說不出“fucking”這個詞),Tyler很快組織起了一支對他死心塌地的軍隊。諷刺的是這些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螺絲釘,在融入新集體、擁有新使命之后,仍然是一批螺絲釘。當(dāng)主人公一反職員時代的冷漠站在Bob被削去半個頭顱的尸體旁痛心疾首地大喊“他是一個人!他是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Robert Paulsen!”時,等待他的是冰冷若機械的齊聲呼號:“在mayhem project中,一旦死了,我們就有了名字,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 his name is Robert Paulsen...”——多少次了,舊秩序被推倒了,新秩序的本質(zhì)與以往仍是一樣的。
喪男終于意識到了“人”的價值,他決心鼓起勇氣,自己把事情給收拾了;這是他人生中極為關(guān)鍵的一步,因為他第一次擁有了自由意志,哪怕這是Tyler通過氫氧化鈉賜予他的。經(jīng)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斗爭,喪男終于解決掉了猛男,他朝自己開了一槍(相當(dāng)于又來了一次氫氧化鈉,迎接脫胎換骨),宣告自己既不再是物質(zhì)的奴隸,也不再是他人的附庸。在最后一段中,銳氣逼人的Marla莫名奇妙地退化成了純情地小女生,他牽著她的手看摩天大樓的轟然倒塌,世界覆滅的剎那籠罩于宇宙間最亮的火花。但這是一個非常不現(xiàn)實的結(jié)尾,如果說電影里表現(xiàn)得還不夠充分的話,原著中更是充滿了杰克蘇的味道:Marla甚至說過一句“我能分辨出你們的不同,我更喜歡你一些。”憑什么呢?你認(rèn)識他嗎?
《搏擊俱樂部》結(jié)束了,主人公與Marla的主動與被動地位轉(zhuǎn)換了,但世界仍然不屬于廢宅閑喪人士。所以原作者帕拉恰克也沒有繼續(xù)這條路,而是年復(fù)一年地撰寫著主題重復(fù)、模式固定、格調(diào)低俗、奪人眼球的小說(別問我為什么看了這么多,他的書實在太適合蹲坑時借力用了,我覺得看一本就行了,這些書都差不多的),具備了商業(yè)社會中通俗小說作家的所有特質(zhì):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換湯不換藥,一切向錢看,再也不思進取,成為一顆合格的螺絲釘。至于真正的廢宅閑喪人士呢,一味地杰克/瑪麗蘇肯定是對解決當(dāng)前境況于事無補的,當(dāng)所處的環(huán)境太過令人窒息時,逃出域外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那時你將面朝大海山川、多吃水果蔬菜,然后,嗯,想必是回到賓館刷刷豆瓣。
酣暢淋漓,癲狂,粗暴。一定要這樣才能找回自己嗎,每個人都在里邊找自己嗎,你們,那些在這里看到物役、生活枷鎖的人,最后都如愿成為獸醫(yī)了嗎?
邪惡與平庸蟄伏于同一個母體。在特定的時間互相對峙。
一則極具顛覆性質(zhì)的社會生活寓言.無能為力,無法改變現(xiàn)狀,是現(xiàn)代生活中的癌癥。虛無使人痛苦,使人希望借各種方式找回存在的真實感。然而現(xiàn)代人的精神悲劇就是,當(dāng)他們自我搏斗、脫離了一種精神上的奴役的時候,不知不覺又進入了另一種奴役。影片自身所帶有的一種不可言傳的魔幻性與自我消解意味使它
各位親們。。。精神分裂真的不是影片的重點。。。痛是我們感受活著的唯一方式。
典型的反體制電影,哈哈,真逗。MMD,將一切都諷刺解構(gòu)了一番,爽。只可惜這破壞難以節(jié)制也實在麻煩。
這就是神作!完美的鏡頭,豐富的特效,不可預(yù)料的情節(jié),優(yōu)秀但不裝13的臺詞:我們還能期待從一部電影里得到什么?
這種類型片很多,這也不是第一個講述人格分裂題材的電影,不知為何評價很高~~
拋開一切,重獲自由。You met me at very strange time in my life. 天吶,今天才看完這部電影。佩服導(dǎo)演埋彩蛋的功力,特別那兩個big nice cock,絕妙啊!
我又看了一遍,再次確認(rèn)Ed同學(xué)從一開始就愛上Tyler同學(xué)鳥,經(jīng)典的自攻自受啊。雖然兩個都是金發(fā),不過也就這一點不符合配對美學(xué)了,小皮跟Norton的cp還是很有愛的。尤其Norton同學(xué)那一臉禁欲小受樣,典型的冰山美山啊……我要去找這兩人的同人看
喜歡最后一幕,牽著愛人的手,靜靜看著窗外的世界轟然倒塌,而我們依然安全溫暖。
最喜歡他在辦公室自虐那一段,神一樣的演技。皮特兒還是最適合這種角色
我要帶我的女朋友去看炸大樓
歡迎討論。pitt帥成那樣很不容易
之前在豆瓣被劇透了,毀了一次原本應(yīng)該很精彩的觀影體驗…人類真是一種容易被煽動的生物啊…皮特當(dāng)年真年輕,身材真是相當(dāng)好,諾頓就一受,一臉被虐樣兒…
1.我看電影很少背臺詞,但這部片中的許多臺詞真是背的滾瓜爛熟. 2.我看過劇本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的電影之一,其中情節(jié)的關(guān)聯(lián)性對照性和許多彩蛋是模板級別的. 3.這部片后,大衛(wèi)芬奇奠定了自己"黑暗小清新"教主地位. 4.原本大衛(wèi)芬奇準(zhǔn)備把1/24i秒一幀的布拉德皮特剪到片頭24世紀(jì)??怂固?太邪惡的念頭了.可惜被否了
我看這個的時候才知道,電影可以這么牛B,一直到現(xiàn)在,重看最多次的電影。
除了“人格分裂”,還可以從“本我、自我、超我”理論的角度理解片子,同時不要忽略單純、不死、如影隨形而又只具備原始欲望的瑪拉,三者從未同時出現(xiàn)?!氨疚?、自我、超我”是我們每個人的人格組成部分,三者的生存主張各不相同,相處相斗、此消彼長,影片在講我們所有人。最后道德槍斃理想攜手欲望,并竊取遺產(chǎn)、繼續(xù)生活。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
想和你一起見證天崩地裂,世界末日。
如果另一重人格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卻不敢付諸行動的事,那又未嘗不是一件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