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朗讀者

喜劇片美國2008

主演:凱特·溫絲萊特  大衛(wèi)·克勞斯  拉爾夫·費因斯  詹妮特·海因  

導(dǎo)演:史蒂芬·戴德利

播放地址

 劇照

朗讀者 劇照 NO.1朗讀者 劇照 NO.2朗讀者 劇照 NO.3朗讀者 劇照 NO.4朗讀者 劇照 NO.5朗讀者 劇照 NO.6朗讀者 劇照 NO.13朗讀者 劇照 NO.14朗讀者 劇照 NO.15朗讀者 劇照 NO.16朗讀者 劇照 NO.17朗讀者 劇照 NO.18朗讀者 劇照 NO.19朗讀者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19:33

詳細劇情

15歲的少年米夏·伯格(大衛(wèi)·克勞斯 David Kross 飾)偶遇36歲的中年神秘女列車售票員漢娜(凱特·溫絲萊特 Kate Winslet 飾),后來兩個發(fā)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關(guān)系。漢娜最喜歡躺在米夏懷里聽米夏為他讀書,她總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讀書聲中。年輕的米夏沉溺于這種關(guān)系不能自拔的同時,卻發(fā)現(xiàn)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漢娜。忽然有一天,這個神秘女人不告而別,米夏在短暫的迷惑和悲傷之后,開始了新的生活。 二戰(zhàn)雖然結(jié)束了,但德國對于納粹戰(zhàn)犯的審判還在繼續(xù)。成為法律學(xué)校的實習(xí)生的米夏,在一次旁聽對納粹戰(zhàn)犯的審判過程中,竟然發(fā)現(xiàn)一個熟悉的身影。雖然已經(jīng)事隔8年,但米夏還是一眼便認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漢娜。而這一次,她坐上了納粹戰(zhàn)犯審判法庭的被告席,這個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逐漸清晰。然而,米夏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漢娜寧愿搭上性命也要隱藏秘密。 漢娜最終被判終身監(jiān)禁,而此時米夏(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飾)與漢娜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在2009年初的第81屆奧斯卡上,該片共獲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內(nèi)的5項提名,最終溫絲萊特憑借該片折冠當年奧斯卡影后。?豆瓣

 長篇影評

 1 ) 不能說的秘密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影片《生死朗讀》對德國納粹犯下的大屠殺罪行進行了嚴肅的探討,不過,從意圖而言,這個故事真正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或許要比二戰(zhàn)大屠殺更寬宏得多。電影塑造了漢娜這一讓人既恨又憐的納粹女看守形象,通過她為了掩飾其文盲身份而自愿從軍,最終因?qū)е录袪I中囚犯身亡而在戰(zhàn)后被判入獄的故事,對那些在二戰(zhàn)時期搖身變?yōu)榧{粹幫兇的普通民眾的心態(tài)進行了細致的刻畫。漢娜曾經(jīng)面臨過許多次的選擇,她不斷放棄升職、加薪等優(yōu)厚無比的待遇,而選擇通過逃避來掩蓋身為文盲的秘密。甚至面臨屠殺主謀罪名指控的時候,只要道出自己的文盲身份即可開脫罪責,可她仍然選擇了保守秘密而獨自承受莫須有的罪名。

僅僅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漢娜付出了驚人的代價,這在旁人看來完全匪夷所思。保守秘密和免受刑罰孰輕孰重不言而喻,為了掩蓋這個無關(guān)痛癢的真相,甚至不惜帶給他人痛苦、帶給自己囚禁,簡直不可理喻。這種旁觀者的理解固然有所道理,因為以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判斷,從逃避升職到加入納粹,從遠走他鄉(xiāng)到承認罪名,漢娜這一連串的決策舍棄了太多的幸福和自由。

影片宣傳標語中有這么一條:How far would you go to protect a secret?這問題的答案很好地點出了漢娜的心態(tài)。為了一個畢生守護著的秘密,漢娜不惜傷害他人、囚禁自己,并且在她的世界中,其實這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而合乎情理。原著對漢娜的心態(tài)進行了揣摩,漢娜“不僅僅在法庭上要爭要斗,她必須要永遠奮斗,其目的不是為了向世人顯示她能做的事情,而是向世人掩飾她不能做的事情”,“她寧可被繩之以法,也不愿暴露自己是文盲。她進行的斗爭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她的真理、她的正義?!?br>
漢娜為什么不坦白?因為那個秘密已經(jīng)成了她的全部。其實從漢娜作出隱瞞文盲身份這一決定開始,她就在一點一滴地為維護著自己搭建起的保護墻,不容外人也不容自己對此有半點侵犯。時間越長,她為之所花的代價越大,她把秘密也就看得越重。在過去,她已經(jīng)為這個秘密放棄了更好的工作、搬離了熟知的城市,甚至成為了屠殺平民的幫兇,她已經(jīng)完完全全地被這個秘密套牢困住了。文盲身份成為了漢娜甩也甩不掉的過去,始終處于偽裝下漢娜不僅為了秘密害了別人,最終也畫地為牢害了自己。她既然已經(jīng)為這個秘密犧牲了這么多代價,她怎么還會吝惜在這昂貴的代價上再加上點余生的自由呢?

在看《生死朗讀》時,我不自覺地會把它同另一部文學(xué)作品,亞瑟·米勒的《坩堝》進行比較。在那部以十七世紀美國麻省薩勒姆女巫事件諷刺麥卡錫主義的戲劇中,米勒塑造了一個名為艾比蓋爾的女孩,為了掩蓋自己與同伴在樹林中殺雞放血并集體跳舞的事實,將村中女孩重病疑似中邪的矛頭指向他人。最初僅僅為求自保,但隨著事件的不斷擴大,女孩開始煽風點火并借機鏟除異己。無辜淳樸的村民被不斷誣陷中了巫術(shù),而這位始作俑者雖遭到了正義的指控,卻也沒有受到懲罰,直至最終在波士頓淪為娼妓。漢娜和艾比蓋爾這兩個角色有著一定的相似,都為了掩蓋一個不想為人知的秘密,而走上了害人害己的不歸路,但在很多方面兩人又有著不同。如果說,出于影射意圖的考慮,米勒將艾比蓋爾描寫得狡猾陰險,成為了完全的惡人;而與之相反,小說和影片對漢娜的定位則要中性得多,甚至更多時候,讀者和觀眾對漢娜的同情大于厭惡、憐憫甚于憎恨,這種同情來自于前半段先入為主的鋪墊,來源于其他被告串謀起來對漢娜的攻擊,更來源于漢娜自身為保守秘密而付出的巨大代價——漢娜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受害者,她經(jīng)受了不盡公正的指控,不過正因為此,主觀上她傾盡全力得以如愿以償?shù)乩^續(xù)維護著秘密,客觀上她也因此完成了一次自身的拯救與救贖。

漢娜不是一個孤立的人物,小說和影片拋出這么一個人物也并非針對那些成為納粹的昔日平民。文學(xué)和影視作品中不缺少這樣的例子,都為了掩蓋這樣或那樣的秘密作出了不同尋常的決斷?!稅勰汩L久》中的母親甘愿背負弒子罪名鋃鐺入獄,《贖罪》中的布里奧尼斷送了姐姐與情人一生的幸福,《美麗人生》中的父親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依舊不忘面帶微笑,《斷背山》中的牛仔們卻再也等不到重逢的那一天。那些秘密,或源自謊言,或源自虛榮,或源自關(guān)愛,或源自恐懼,道出實情似乎并不困難,但有人卻愿意為了保護秘密傾去畢生的力量。相信在現(xiàn)實中,無論何段時期、何種環(huán)境,這個世界上也總會有人為了心中的秘密奮斗終身。甚至,如果把秘密換成其他,這個道理應(yīng)該依舊成立——當萬千經(jīng)歷過后,視野開始逐漸聚焦,于是赫然發(fā)現(xiàn),因為我們曾經(jīng)如此執(zhí)著投入,那件事物也將最終變成整個人生的意義。

 2 ) 寂寞的戀人啊

成文于09年1月

個人評論 轉(zhuǎn)載請告知
  
   奧斯卡走的到底是什么路線我們不要再深究了吧,我只是想根據(jù)我自己的觀點來看這部電影,不引經(jīng)據(jù)典,不查閱任何相關(guān)資料,但從故事里面的感情讓大家去體驗。
   影片采用插敘的方式展開情節(jié),Ralph Fiennes飾演的Michael Berg,將煮好的雞蛋扣放在杯子上,接著將杯子放在小碟里。自己則倒了一杯咖啡。這是一個干凈、隱忍、有故事的男人,Ralph Fiennes穿著白襯衫西褲,頭發(fā)梳得整齊,他就是成熟的Michael Berg,如今的一名成功的律師。
   女人裸身起床,抱怨Michael不愿和她久睡,并問:Does any woman ever stay long enough to find out what the hell goes on in your head?她也已經(jīng)察覺到了他是一個有心事的男人,一個放不下過去的人,她也意識到自己不過是過客。這在Michael接下來問她到底她說的是咖啡還是茶中可以看出,他心不在焉。
   于是循窗望去,仍是一個雨天,Michael看到幾十年前的自己在公車上一閃而過,故事回到幾十年前。他瑟瑟發(fā)抖,淋得濕透。
   不得不說他和女主角Hanna Schmitz的相遇并沒有太多美感可言,Hanna的堅忍成熟,或許這也正是吸引Michael的地方,臨別時一句Look after yourself,Michael心里應(yīng)該泛起了漣漪。
   可以說,Kate Winslet在片中并沒有飾演一位異常美麗的女子。Hanna那時已經(jīng)36歲,然而正是這種成熟而獨立的韻味,在片中不可遏止地散發(fā)出來。她或許孤傲,然而她也渴望愛情。
   15歲的Michael家境應(yīng)當算比較寬裕,家教也教嚴苛,從家庭飯局的氣氛還是可以窺知一二。Michael去找Hanna的時候,畫面告訴大家Hanna獨居在一個建筑工地對面,環(huán)境較為惡劣。再一次看到Hanna,Michael才真正為之吸引。但是到底Hanna在Michael面前寬衣解帶是有意還是只是偶然,此處值得推敲。但毫無疑問的是,Michael雖然逃跑,他卻心如鹿撞,被Hanna成熟的美麗所俘獲。年輕的未經(jīng)人事的15歲的少年,對于性愛有著天然的向往,那就像是一片神秘的禁區(qū),他深深為之傾倒,卻不得訴說,心事矛盾而復(fù)雜。在公車上再次看到Hanna并了解其工作的地點,對于女性天生的好奇使他決定鋌而走險,向著自己未知的領(lǐng)域進發(fā)。于是他回到Hanna的住所等待,Hanna卻正好回來。
   后來的進展超乎了Michael的想像,然而這到底是一次預(yù)謀或者只是巧妙的機緣,只有這個36歲的女人知道。懵懂的少年第一次體驗性與愛的滋味,卻不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
   片中對于Hanna的心理描寫較少,只是側(cè)面描繪了她的那些為了掩蓋自己不識字這一事實的行為??墒荋anna本身寡言少語,她想法簡單而固執(zhí),正義與非正義,在她心中簡單不過。
   她對于Michael的感情描述,只有簡單的一句話:So I am with Michael.
   Michael希望得到Hanna愛的告白,然而Hanna卻不懂得如何言說。她的受教育程度是有限的,她對于自己篤定的信仰,不想要太多的解釋。兩人的第一次矛盾于是在Michael見到Hanna在班車上被Hanna發(fā)現(xiàn)時爆發(fā)。
   Michael要的是她的承諾,她沒有。她只有簡單的行動。
   Winslet演得鎮(zhèn)定而真實。一個女人,有點些些慌亂,卻把尊嚴看得比什么都重。在聽Michael讀書的時候,從Odyssey(奧德賽)的奇幻旅程,到Romeo and Julie的悲歡離合,Hanna在一點點體會這美妙。她對于性愛的觀念其實還是保守的,她甚至反對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來夫人的情人)里面的性愛觀,而實際上,她自己也跨越了倫理,不知道是她自己的不堪還是自己的保守,使她對這本書十分厭惡。
   第一次出去游玩,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兩情相悅的見證,但是也暴露了Hanna的忐忑。她害怕世俗的目光,又擔心自己不識字的真相暴露。點菜單的時候,她的表情很復(fù)雜。其實聰明的觀眾在很早之前就應(yīng)該猜得到Hanna不識字了,但是卻不知道這一系列伏筆是為了什么。
   教堂里的唱詩班一幕,是美麗的。如果一個女人心地不純凈,為何她會在這樣一個場景中潸然淚下。這也印證了后來Hanna在集中營的行為是因為無知被洗腦后的產(chǎn)物,與她本性的善良是無關(guān)的。
   Michael寫的小詩,塵封了這么多年,拿出來依舊溫暖。只是過往的那些恩怨是非,實在無法承受。他如今獨當一面,成了八面玲瓏的律師,而當年的他,不過是法學(xué)院里一個普通學(xué)生。那個夏天的情味彌漫,少男少女之間曖昧橫生。然而Michael有著對Hanna的種種承諾,他還是回到Hanna身邊,為她讀一本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
   此時有個小插曲,Hanna被上級通知將得到晉升,將在辦公室工作。她的表情再次復(fù)雜,這也是為將來審判埋下的最大伏筆之一。或者說,這也是Hanna與Michael之間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
   夏天的情味依舊,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卻急轉(zhuǎn)直下,兩人之間雖存在摩擦,此次卻顯得分外焦躁。一次大打出手的爭吵之后,Hanna為Michael擦拭身體,就如母親般體貼,然而Michael卻不知道,Hanna去意已決。
   人去樓空后,乖乖仔重回家庭,他離經(jīng)叛道,也不過一個夏天,就像短暫的一段出軌,返回后,世界照常。
   然而夏天漸行漸遠,少年心里也有過掙扎,時光切回現(xiàn)在,父女重逢的一番談話很耐人尋味。Michael的一句:I'm not open with anyone,正是他內(nèi)心深深的自責。他的那深深埋入的內(nèi)心,也是最終導(dǎo)致Hanna終身囚于牢獄的罪魁禍首之一。
   夏天結(jié)束后的日子過的飛快,Michael也在法學(xué)院如沐春風。女學(xué)生和他眉目傳情,他似乎拋卻了過去。然而一次旁聽,卻揭開了他的舊傷疤。
   故事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切矛盾突然洞明。導(dǎo)演開始滿足地展現(xiàn)他鋪墊的種種情節(jié)所指向的現(xiàn)實。Hanna簡單的思維,正如我所說,不是她的大惡,正是她的大善所在。然而她的無知又是誰的過錯呢?她只是被納粹利用的一顆棋子罷了。她自身的可悲,或許也是不可避免的吧。
   她眼中的世界,從來沒有輕松可言。她之前的那些過去已經(jīng)無從知曉了,從影片的開始,她就是個36歲獨身在公交車上工作的沒有文化的女人,她是社會最底層的那些《被欺凌與侮辱的》一群人中渺小的一個。這不是為她找的托詞,她有罪,但是造成她有罪的,卻是和Michael一樣放棄她的人。
   這時候觀眾或許會想,起碼她是誠實的,她并非意識到自己的罪孽,她只是完全被欺騙完全被蠱惑了。她的無知成為眾矢之的,最后的那紙協(xié)議,撕毀了她的尊嚴。
   作為一個法學(xué)學(xué)生,我也一直在試著理解,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的契合,或許需要太多太多的努力。在本片中,Michael面臨自己良心的譴責,卻最終沒有站出來。他在真正的正義面前選擇了退縮,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那點退縮的自我保全。當Hanna苦等在審訊室里的時候,我想觀眾看到Hanna那焦慮而渴盼的眼神,很少有人不會為之動容的吧?
   Michael最終選擇了move on,他擁著新歡云雨的時候,想著的是誰,我們不得而知。然而所幸,導(dǎo)演沒讓我們傷心得太過,Michael和現(xiàn)在一樣,不喜歡和除Hanna以外的女人一起起床。都說男人到底愛不愛一個女人,要看他起床的時候愛不愛看到她。那如果這樣理解,觀眾最美滿的愿望便實現(xiàn)了,Michael或許只真正愛過Hanna一個人。
   最后Hanna像命中注定一樣被判為無期徒刑,此時我的心也涼了半截。
  
   故事此時開始進入順敘,Michael開始給Hanna讀書,我不得不說,這是全片最感人的一段。自98年開始我沉迷于外國文學(xué)閱讀,雖說只是愛好也閱過不下百本,不得不說,正是那些書陶冶了我的心性,告訴了我善惡,讓我逐步擁有自己的品性。我曾希冀美麗的人生,正如那些書中描述的一樣。
   Hanna默默聽著Michael的聲音。不得見面的曾經(jīng)的戀人此刻顯得如此貼近。影片此刻伴隨著徐徐的音樂向前。然而傷心的是,Michael對于Hanna的出獄,仍舊是那么忐忑和不確定。他似乎還是一個搖擺不定的kid,如在Hanna心中一直不變的形象。只是見面的過程不如想像中快樂,我似乎能從Hanna眼中讀出幾十年積攢的淚水,然而Michael只是靜靜地離去,他想著的,卻是Hanna的懺悔。
   就是這個男人啊,他造成了Hanna二十多年的牢獄之災(zāi),卻在這一刻要求這個女人面對他對于那些不該她負責的過錯懺悔。他不肯放過一個年事已高孤獨寂寞的老者,只是為了一點點假意的虛榮么?
   我能感受到Hanna費力地搬起那些書,整理自己的儀容,一步步爬上那些自己曾經(jīng)深愛過,以為讀過了,自己同樣愛著的孩子便會重新接受她的那些書,閉上眼睛,短暫整理自己隱忍卻寂寞的一生。
   再也沒有比這更悲傷的情境,and tell Michael I said hello,幾十年的閱讀,或許只是融成了這簡單的一句,愛人,你好。
   于是再也不要計較那些戰(zhàn)爭的傷死亡的痛,即使它們是永恒的主題又怎樣,愛總會在我們的身邊不經(jīng)意感動著我們,讓我們對生活,有著更大的憧憬。Hanna從不期望被別人寬恕,她的愛,只是寂寞而隱忍的一段長久的年華,而待到時間淘漉鉛華,沖刷走了那些不堪的記憶,剩下的,只是她盛放在愛人心中,永遠的美麗。
   寂寞的戀人啊......
  
  
  http://vividtime.spaces.live.com/

 3 ) 朔方的雪

魯迅在《雪》中寫到:“朔方的雪……,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絕不粘連……在晴天之下,旋風乎來,便蓬勃的奮飛,在日光中熠熠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zhuǎn)而且升騰地閃爍?!苯Y(jié)尾,魯迅總結(jié)這樣凄清蒼茫的景色時說,“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生死朗讀》中這樣“朔方的雪”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是主人公麥克(David Kross)與漢娜(凱特.溫斯萊特)初遇,大雨中漢娜擁抱了這個陌生的孩子,跟他說,“一切都會好起來”,二人分別時雨變成了雪,如粉如沙的雪粒在天空中濛濛揚著,德國小鎮(zhèn)青石板的路面在雨雪里泛著烏光,雪落到漢娜頭上,她眼角的皺紋細細碎碎,目光跟雪中的天空一樣迷蒙。
  
第二次是八年后,麥克作為法學(xué)院學(xué)生參加了審判二戰(zhàn)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愕然發(fā)現(xiàn)當年不辭而別的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zhàn)犯。麥克想去監(jiān)獄探望漢娜,從等候室隨探監(jiān)人群穿過院落進入鐵網(wǎng)大門走向監(jiān)獄的時候,“朔方的雪”再次飄落,雪粒殘破,如粉如沙,干巴巴的落下來,周圍的監(jiān)獄大樓,網(wǎng)格鐵門,還有穿戴灰撲撲的獄警,畫面肅穆,堅硬,冷冽。麥克抬頭看從天而降的散亂雪粒,腳步慢下來,終于,還是轉(zhuǎn)身離開。這時候我頭腦里反復(fù)旋繞的就是那句話——“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麥克終于沒去見漢娜,我知道,那時候,他身體里一定有什么東西死掉了。
  
這死掉的東西,是愛,又不全是。15歲的少年,與一個36歲的女人初嘗人事,他賣了心愛的郵票換錢,跟眼角有細密皺紋穿著碎花裙子的她去郊外踏青;他看著她在充滿透明陽光的教堂里流淚,以為她是感動于孩子們的純潔歌聲;他坐在小河邊看夏天綠色陽光里她半裸著在水流里浮沉,滿心溫柔的寫給她的情詩。他對她的愛,純粹,好奇,夾雜著對母性的依戀,委屈。他不能理解她的突然離去,他更不能理解她在二戰(zhàn)中作為集中營女營的護衛(wèi),可以心無波瀾的挑選出送去奧斯維辛殺戮的名單,這些猶太人,她們在她眼里都一樣,每天都有新人送來,監(jiān)獄地方有限,不殺這個,就殺那個,都一樣,誰都一樣。
  
麥克是納粹大屠殺后的德國下一代,他想選擇去理解漢娜這樣間接的劊子手,因為他愛她,他不能接受她本質(zhì)上缺乏良知的事實;但麥克的同學(xué)卻言辭尖銳的指出,審判本身就是一種逃避,逃避更為嚴峻的問題——為什么普通的德國人會去支持納粹,為什么大眾會漠然允許甚至狂熱支持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人性的鏈條為什么突然斷裂?理解,我們究竟要理解什么?有什么罪能理解?
  
麥克不能回答,連他的法學(xué)教授也不能回答。他在聽證會上聽到幸存活下來的猶太作家說漢娜特殊照顧年輕病弱的猶太女孩;但她隨即讓她們讀書給她聽,讀完了,便送去奧斯維辛。漢娜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令人心潮翻涌,她對護衛(wèi)的職責盡忠職守,她堅持的是秩序,是責任;而人的生命,300人的生命,對她來說,并不是天平上做決定的砝碼。漢娜有錯嗎?她問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辦?
  
法不責眾,法不責眾啊。

我出生的那一年,CR結(jié)束沒多久。小時候每年過年最愛聽的就是大人們聚在一起談CR往事。姥爺被打成R派關(guān)進了牛棚,姥姥被剃了陰陽頭,母親他們兄弟姊妹幾個說到這里總是唏噓慨嘆萬千。母親脾氣不好,但我記憶中最佩服她的一點是她拒絕跟R派家庭劃清關(guān)系,在那個狂熱的年代里,她仍然固執(zhí)的要當一個無用的善良人。
  
我年紀小,聽得的故事大多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片段,也許,小孩子在場的時候大人們只說那些輕松的往事吧,什么翹課去垃圾場撿人家扔掉的破布娃娃,翻墻頭偷雞摸狗整吃食,怎么不讀書用標語口號蒙混過關(guān),忠字舞紅寶書不愛紅妝愛武裝的黑白照片…… 對我,那是遙遠的激動人心的無政府年代,我只能通過王小波,通過余華,通過《平凡的世界》,通過《霸王別姬》,通過《活著》來了解。我曾經(jīng)問過父親,為什么會有人為了表忠心將M像章別進肉里,為什么RG小將們能把自己天天見面的老師活活打死?我還問:你是RG嗎? 
 
我的問題讓他有些難堪。他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誰沒當過RG?那滿火車滿火車的南北大串聯(lián),TS上十萬紅旗飄飄,那將政治領(lǐng)袖當神來崇拜的年代啊。但是,三十多年后,我們會因此而去怨恨我們的父輩參加了這場滅絕人性的運動嗎?時代的罪,究竟是一個人,一個政府來承擔,還是每位參與者的雙手都有洗不掉的鮮血?而父輩們手上的鮮血,會不會隨著血緣降臨到我們的身上?我們的愛,我們的恨,我們該遺忘,還是在矛盾中承擔這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麥克在干澀的風雪里終于沒有勇氣再見漢娜,而那教堂中罹難的300猶太人中的幸存作家最終也不能原諒漢娜。這部電影《生死朗誦》公映后,導(dǎo)演斯蒂芬?達爾德里接到的最大批評便是他用一種藝術(shù)化的手法給殘酷的歷史披上了溫情的外衣,甚至站到理解罪惡的立場上來描繪漢娜這個人物。這樣的評價讓我想起了李安的《色戒》所引起的“為漢奸翻案”的大規(guī)模病詬。但斯蒂芬?達爾德里終是比李安保守,他沒在同情漢娜的路子上走遠,或者說,他更為忠實的遵從了原著,將重點放在了代表大屠殺下一代德國人的麥克身上。片中漢娜也說,“我想什么,我感受什么并不重要,死者已逝?!笔堑?,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給過去翻案;回顧歷史的全部意義都在于明鑒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理解漢娜,我們必須理解漢娜! 
 
《生死朗讀》原著的作者Bernhard Schlink對群體性的狂熱與良知的喪失給出的答案是文學(xué),是知識,這和魯迅一百年前棄醫(yī)從文的主張不謀而合;但我想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二戰(zhàn)中被洗腦的不僅僅是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的普通民眾,文革中的RG小將們也有起碼的道德基礎(chǔ),而日本,在炮火中推進“大東亞共榮圈”之時更是上下一體的團結(jié),至今不悔。知識的獲取,的確能夠幫助人意識到歷史的罪惡,于是漢娜終于再見麥克時說“我學(xué)會了閱讀”;但無知并不一定是罪惡的起源,相反,它的作用往往是媒介,如同漢娜的守衛(wèi)工作,死水微瀾,將人性的毀滅從源頭一波一波冷漠的傳送出去,遇到相似的波紋,產(chǎn)生共振,便造就時代的狂熱。
  
今天的我們可以選擇遺忘歷史,可以如同劇中麥克的同學(xué)抨擊的那樣,規(guī)避背后的真正問題,只審判罪惡的執(zhí)行人;但狂熱的波紋并未消失,冷漠與狂熱,這一對孿生兄弟,如影隨形。我在洶涌的“玉米”大潮中看到了狂熱,在鼓吹網(wǎng)絡(luò)暴力的聲浪中看到了狂熱,甚至在成堆的三聚氰胺奶粉背后工商質(zhì)監(jiān)部門冷漠的臉上看到了狂熱。對生命尊重的缺失,對人性價值觀的貶低,對思考的打壓與放棄,這才是最令人心驚膽顫的群體真相,這才是故事背后終于將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徹骨黑暗!
  
悶熱的影院里我一動不動,渾身無力,目光黯淡??葑裂萋殕T表字幕滾動結(jié)束,聽完大提琴壓抑低奏的最后一個音符,默默的,我起身離開。舊金山的冬天多雨,暮色中冰涼的雨滴正細密的傾瀉下來。這個時候,我多么希望能看到魯迅描述的那朔方的雪啊,如粉如塵,旋轉(zhuǎn)而升騰,彌漫太空?!?br>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br>


http://aixiaoke.blogbus.com/logs/46238245.html

 4 ) 讀完原著之后的一些碎念

看過電影之后,讀了[朗讀者]原著小說(選擇的是姚仲珍的譯本)。Stephen Daldry的這部電影,讓我在目及獄中朗讀的段落時難以抑制落淚。而小說,盡管開讀時并不滿意其譯文,但是第一人稱的角度讓我目睹了人物內(nèi)心所有的掙扎、羞恥、麻木和愧歉。之前看完電影之后的感嘆與不解,便漸漸轉(zhuǎn)化為了難言的沉重。
影片的中后段,的確很難看到本該出現(xiàn)的,Michael對于戰(zhàn)爭的反思、對于父輩的質(zhì)問、以及對于自己矛盾情感的恥責和迷茫,更沒有提到獄中的Hanna閱讀的關(guān)于集中營的書籍。對比電影,小說更像是一個男孩的心靈成長史。而電影的做法在我看來卻是,把這些交織的情感力量灌入了Michael對Hanna的愧歉,因為他曾經(jīng)放棄了挽救自己的愛人。就算沒有達到原著的全部意義,它的情感力量依然是飽滿的。

相比Michael少年時期的扮演者David Kross法庭一幕表現(xiàn)出的令人贊賞的震驚與無助,Ralph Fiennes給人印象中規(guī)中矩的表現(xiàn)也許只能無奈。大段的內(nèi)心獨白實難以演技的才華盡現(xiàn),小說畢竟不同于電影。
也正因于此,影片的第一部分,少年Michael與Hanna的一場熱戀,給了導(dǎo)演最大的空間來呈現(xiàn)。也難怪其占據(jù)了比書中更大的篇幅。
最初是驚喜于其中的情欲描摹,煽而不過。比如這一段,男孩經(jīng)歷鴻蒙初辟之后的美妙浮想,鏡頭往復(fù)穿梭于餐桌邊家人的面孔和上一刻肉體的歡愉之間,意猶未盡。而在另一場床戲中,Hanna像一個老師般指導(dǎo)Michael小心翼翼的進退。
于是我們漸漸能夠感覺到,兩人的關(guān)系是不平等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年齡的原因。Hanna始終稱Michael 為“小家伙”,除了憐愛,語氣里還有一絲輕蔑和嘲弄。也記得她說過這么一句,“以后要先給我讀,我們才能做愛。”在一次爭吵之后,Hanna拿出一本《戰(zhàn)爭與和平》,毫無表情地示意對方閱讀。難以忘記的自然還有Hanna最后一次為Michael洗澡的全過程,像是一臺冰冷機器。
 因為電車一事的爭吵過后,Michael回到Hanna面前承擔了錯誤。也許在電影中我們無法體會,但書中有這樣一段內(nèi)心獨白。少年自問,爭吵中在面前褪去衣衫的女人,是否料到自己會主動回去,是否只為在這場爭吵中取勝。
集中營的經(jīng)歷,給了戀情中不斷發(fā)號施令的Hanna以合理的解釋。聯(lián)想到法庭上Michael聽說Hanna做看守時期的那些朗讀者而戰(zhàn)栗的一幕,更覺壓抑。

我想肯定Hanna對Michael的愛情,但這一點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Hanna對于Michael來說不同于一般初戀的刻骨銘心。一方面自然來自身體的欲望,如上所述已經(jīng)超越了文字的局限。而另一方面,是Hanna激發(fā)了Michael的活力與自信(遇見Hanna之前,Michael患病多時)。這一點在書中以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多次提到。而在電影中,則通過一組鏡頭連接巧妙呈現(xiàn)。枕邊的Michael面對Hanna的提問,回答說自己什么都不擅長。下一幕,他在學(xué)校的球賽中風光了一把。

關(guān)于Hanna不會讀的秘密和內(nèi)心對于閱讀的渴望,小說中通過數(shù)段情節(jié)埋下伏筆,在電影中受篇幅所限沒有提到的有兩段。一次是Michael趁父母離家時邀請Hanna去家里,她流連于書房的模樣再次吸引了Michael。另一次是旅途中,Michael因短暫離開留下一張字條,不識字的Hanna誤解其拋棄自己,勃然大怒。
電影同樣刻畫了小說中并未出現(xiàn)的細節(jié)。其中有Hanna對餐廳女侍應(yīng)一個不知所措的回眸,仿佛擔心對方質(zhì)疑自己與同行的Michael之間的關(guān)系。還有便是Hanna獨坐于教堂,面對唱詩孩子眼含熱淚。微笑著把這一幕看在眼里的少年,怎會想到女人曾經(jīng)的罪過,以及兩人未來的重逢。

無論是在與Hanna熱戀中的少年時代,還是了解其罪行后的那些年,Michael面對的都是兩個世界的選擇。后者已經(jīng)不必多言。至于前者,我有感于電影中,Michael在泳池邊望著Sophie離去的背影。也正因此,離開前Hanna在耳邊說的那句“Now you must go back to your friends”,讓人難受。
Hanna仿佛是Michael現(xiàn)實生活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在陷入回憶之后更是如此。他難于啟齒,也想找人傾訴。Hanna離開之后,第一個讓他有傾訴欲望的是女孩Sophie,只是少年最終沒有開口。后來,他和不同的女人說起過Hanna,可那仿佛已經(jīng)是沒有意義的事了。
電影把Michael的傾訴對象集于一人之上,那便是女兒Julia。在小說的最后,Michael揣著捐贈回信來到了Hanna的墓前。而電影則是讓他把Julia帶去墓前,開始向女兒講述自己和Hanna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樣的結(jié)局過于冗贅,我倒不覺有何不妥。

再看法庭段落。對于戰(zhàn)爭的拷問,導(dǎo)演將其濃縮為Michael的法學(xué)課上教授和同學(xué)的言論,幾度穿插于法庭場景之間。對于小說的原意來說,顯得倉促。放在完全以Michael和Hanna為情節(jié)軸心的故事中來看,又有些畫蛇添足。而那名言辭激進的學(xué)生的過分突出,又添了刻意之嫌。似乎如何表現(xiàn),本該再加斟酌。
相對而言,Michael去往集中營的段落處理得就比較好。他伸手觸摸當年集中營之外的鐵網(wǎng),走入深黯無底的冰冷地牢,試圖去體會和原諒女人曾經(jīng)犯下的罪,卻無法橫亙道德與人性的追問。
而小說中Michael去見法官卻吞下了本該為Hanna進行的申辯,變?yōu)榱穗娪爸星巴O(jiān)獄探望卻還是轉(zhuǎn)意離開,也是一個感染力更甚的改動。

關(guān)于宣判后Hanna的那一刻注視,有沒有看到人群中淚流滿面的Michael,我認為沒有。(盡管小說中Michael自稱意識到Hanna發(fā)現(xiàn)了自己。)
小說中,最后一次離開Hanna之后,Michael去了泳池。在那里,他相信自己看到了Hanna。“她站在離我二十到三十米遠的地方,穿著一條短褲,一件開襟的襯衫,腰間系著帶子,正向我這邊張望?!边@一次不期而遇,讓Michael猶豫不決,Hanna便不經(jīng)意間在視野里消失了。
有什么原因讓我認為,Michael在自己的想象中讓Hanna看到自己。當然,推敲這個并沒有太大意義,我也只是試圖猜測一下罷了。

十年。獄中早已老去的女人,在聽到音帶中的男人發(fā)出的第一個渾厚音節(jié)時,驚慌失措地按下了停止鍵。她開始艱難地認字,寫極短的信給他,在送信臺前滿懷期待地把信封舔上。她開始能夠在簽收單上一筆一劃地寫下自己的名字。
Michael為獄中的Hanna朗讀的日子,在小說中并沒有從Hanna的角度描述。我認為電影在這個添補上處理得極好,當然,也要歸功于Kate Winslet的表演。這一段高潮,情緒的渲染和細節(jié)的刻畫,讓人難以冷漠面對。也不知是否那時淚流不止的我過于貪戀,又覺得這一段收尾過快,似乎不盡飽滿和完整。

Michael知道Hanna會讀寫以后的心理反應(yīng),這一點在小說和電影之間似乎有些差異。
電影中Michael收到第一封信后,我在他臉上讀到的是惶然的恐懼與歉疚。我的想法是,他意識到自己給了獄中的Hanna太多的希望,面對她的感謝,想到自己當時的掉頭離去,覺得內(nèi)疚。這樣看來他沒有回信便是合理的解釋。而小說中卻寫道:“我讀著她的問候,心里充滿了歡喜:她會寫字了!她會寫字了!”,然后是:“我從未給漢娜回過信,但是我一直在為她朗讀。”。
我似乎比較能夠理解電影在這一點上的詮釋。

Hanna的死,我還是沒能完全理解。在電影中看來,她仿佛是因Michael無法理解自己而絕望。抱著對這一點的懷疑看小說,女獄長猜測Hanna無法面對入獄多年后忽然自由的生活。(這豈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那位老者的翻版?)然而面對疑問,Michael沒有給出答案。
我便也下不了結(jié)論。卻注意到電影中Hanna踩著書本自縊的又一個細節(jié)。

如果要以什么話來作為結(jié)束,我想[朗讀者]是我目前看過的08年最好的一部電影。
        

 5 ) 神經(jīng)癥者的悲劇

在滿足自己對愛的饑渴時,神經(jīng)癥者還會遇到一種基本障礙:盡管他可能成功地獲得(哪怕是暫時地獲得)他所需要的愛,但他卻并不能真正接受這種愛。
              ——卡倫?霍妮《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經(jīng)癥人格》

其實看這個片子我最關(guān)心的還是漢娜的心理而非二戰(zhàn)、納粹這樣的話題。在我看來,她是一個典型的、令人同情和嘆息的神經(jīng)癥者。
她的身體中有著顯而易見的焦慮。這些焦慮首先來自她作為文盲的身份,其次是她作為納粹女看守的經(jīng)歷。對待焦慮,神經(jīng)癥者主要有四種逃避方式:(一)把焦慮合理化;(二)否認焦慮;(三)麻醉自己;(四)回避一切可能導(dǎo)致焦慮的思想、情感、沖突和情境。而漢娜在這方面,第四點尤為突出。
她并非不喜歡閱讀,她喜歡那些小說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但她在數(shù)十年的光陰里寧可忍受孤身生活、沒有家庭甚至沒有自由的折磨,也不主動去認識任何一個單詞(在她被男主角的一套又一套的錄音帶打動了心扉之前)。
說起來許多人會難以理解,阻止她去學(xué)習(xí)文字的原因竟然正是她對文盲這個身份的極度逃避。神經(jīng)癥者會想出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來阻止自己改善那使她不幸的現(xiàn)狀,比如“也許很難”、“學(xué)的過程中不得不請教別人,而別人將會嘲笑我”,“我需要一個好的老師但目前沒有適合的人”,“工作很忙等我有空了再進行這件事”,等等。
愈是逃避,情況愈是糟糕。她一直獨身生活,她不交朋友,她拒絕被提升而主動離職,她害怕被否定而離開那個深愛她的小男孩……而失敗的經(jīng)歷會進一步衍生失敗,加固她內(nèi)心的自卑和行為上的孤僻。她活得如此艱難卑微,卻始終抬著高傲的頭顱。

最終漢娜開始學(xué)認字和寫字,我認為起作用的有以下幾個因素:
(1)錄音帶使她有了一個人自學(xué)的可能,不必承受由請教別人而引起的尷尬;
(2)長期單獨監(jiān)禁的生活使她沒有辦法找別的事情來推卸這個求知的需要;
(3)對新生活的渴望,對愛的渴望促使她改變自己。
顯然是在入獄和收到錄音帶以后她才真正愛上了米夏。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的標志就是完全敞開心扉,渴望與他溝通和交流。她給他寫一封又一封的信,雖然每封信只有一句話,雖然他始終沒有回信。在他們最初的關(guān)系里,他們雖然也彼此需要,但他對她是迷戀,而她對他更多的是控制,為自己讀書,卻從不訴訴說自己的生活,更勿提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他們之間的力量很不平衡。而等漢娜愛上米夏的時候,米夏對她的感覺卻已經(jīng)欲說還休。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被人愛的時候,他所患的情景神經(jīng)癥即使十分嚴重,也有可能完全痊愈?!?br>但可悲的是,神經(jīng)癥者本就是“自相矛盾”這個詞語的活體詮釋。“任何形式的愛,都可能給神經(jīng)癥患者一種膚淺而表面的安全感,或者甚至是一種幸福感。然而在內(nèi)心深處,他卻不相信它,對它表示懷疑和恐懼……他不相信這種愛,因為他固執(zhí)的相信沒有任何人可能愛他。這種不被愛的感覺,往往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信念,它不因任何事實上相反的經(jīng)驗而動搖?!币簿褪钦f,愛確實會治愈神經(jīng)癥者,前提是他們確信他人付出的愛是絕對可靠的。如果他們愛上了某個人,也會開始更多的反省并試圖自救。但假若這種努力得不到他們所期待的認可,他們會墜向更黑暗的所在。
他們愛的人不但要告訴他,他們在相愛,而且還要用漫長的耐心的行動來表現(xiàn)這種愛。否則,一點的動搖都可能將神經(jīng)癥者內(nèi)心的恐懼感誘發(fā)出來而使他們作出破壞關(guān)系的行為。就如電影里漢娜會因為米夏一時的抱怨而毅然離去。因為神經(jīng)癥者是極度的自卑的,他們本來就活在矛盾重重的苦難世界當中,以致于他們已經(jīng)是驚弓之鳥。
這么說來,與神經(jīng)癥者相愛豈不是自討苦吃?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神經(jīng)癥者擁有著非常纖細柔軟敏感的內(nèi)心(即使表面上很冷硬),往往具有某種超越一般人的天賦,并體現(xiàn)出獨特的氣質(zhì),即使他們看起來是那么“飄忽”和“危險”,也依然能在某個時刻爆發(fā)出巨大的吸引力??梢源_定的是,一旦“愛”得到了神經(jīng)癥者由衷的信任,他們的病癥便會消失,并成為一個正常而堅強的人。他們對愛人的堅貞,由此后也會是異乎常人的長久。

電影里,漢娜最后走向了自殺,是很合理的結(jié)局。愛使她煥發(fā)新的生活熱情,米夏成為她救贖自己(包括她做女看守時被動犯下的罪)的一個支點。當她意識到這個支點對她的拒絕,那么整個世界在她心里也就成為了一個永遠不能進入的場所。她只有再一次“離去”。
但我無意譴責米夏。因為,他也是一個神經(jīng)癥患者。
情竇初開的少年,在傾情付出后卻被莫名的離棄,這種打擊使他幾乎厭世。在少年期的感情挫折后,他再也無法對人敞開心扉。他害怕再度被拒絕被離棄而主動地拒絕去親近別人。他與妻子、女兒乃至父母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這些特征。令人欣慰的是,米夏非常的善良與克制,這種天性加上他所處的家庭氛圍,使他能進行高素質(zhì)的知識學(xué)習(xí)進而擁有體面的生活,又能平和地對待身邊的人而不至于與世界隔膜太深。
米夏對漢娜充滿了憐憫(或某種愛?),又覺得漢娜的所作所為令人難以接受。在漢娜用笨拙的字體寫著簡單的信給他的時候,他拒絕回應(yīng)一言半語,這是往日的傷痕在他的內(nèi)心里刻得太深。他可以廢寢忘食地為漢娜錄制一盤又一盤磁帶,卻無法提筆寫下任何一句自己的話。隔了多年他們相見,她眼中迸出光芒,他卻不動聲色。米夏是本能地保護自己,卻給了漢娜重重的一擊。后來他去接她出獄,分明是欣喜的,有著微笑,帶著潔白的花束。可是,她永遠看不到了。
死亡,于在世的人而言常常充當著一劑猛醒之藥。
漢娜的死最終讓米夏得到一些有力的啟示。他更深地反省一切,開始用新的姿態(tài)來對待世界,對待身邊的人。他漢娜留下來的錢去幫助別人,而那愛的付出,正是對病殘的人格的一種有力的治療。


最后我要提到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個在男人身上誤盡一生的不幸女人,她的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一個女子是如何成為神經(jīng)癥患者而且如何陷入失敗復(fù)失敗的惡性循環(huán)中。《朗讀者》則是更多地運用了側(cè)面描寫的方法來表現(xiàn)女主角巨大的人格矛盾。她們有近似的悲劇,漢娜的悲劇色彩因為有著二戰(zhàn)、納粹的宏大而深色的背景而愈發(fā)鮮明;而松子的悲劇在導(dǎo)演幽默而略帶夸張的詮釋下有著令人振作的樂觀意味。

 6 ) 《生死朗讀》: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

打動我的不僅僅是凱特·溫絲萊特的裸體,更多的是那位風燭殘年的漢娜·施密茨懸梁自盡的身影——這位泰坦尼克號上的老肉絲曾經(jīng)在成就了一段世紀浪漫之后把她的“海洋之心”還給了大海,而這一次,老肉絲緩慢、滯重、無依無靠,她把生命還給了世界,而導(dǎo)演甚至不忍心讓我們看到她自縊的樣子。
然而她還是死了,于是拉爾夫·費因斯的眸子里再一次盈滿了比《不朽的園丁》里更多的淚水——動情的男人比動情的女人更能震撼人心,看到這里,我亦為之動容了,而我的抒情欲望迫不及待的噴薄欲出,甚至一定要用一個“射”字才能表達我斯時斯刻的心情……
但我又覺得,文藝腔的抒情在面對這部電影時總有些無的放矢,片中那股化骨綿掌式的陰風處處在而又處處不在,如果要剖析《生死朗讀》的力量,一些經(jīng)典的電影批評工具應(yīng)該被懸置(大白話叫“放棄”)——使用社會學(xué)甚至(古典)政治哲學(xué)的方法,或許才能為我們打開通往《生死朗讀》力量之源的一扇明窗(只針對影片,不涉及原著)。

一、勞動分工與道德盲視
《生死朗讀》的前半部分披著一件不倫之戀的外衣:少年麥克和熟女漢娜一次莫名的邂逅成就了他們的露水夫妻生涯,這兩個人沒有什么來由的迅速墮入了情網(wǎng),如果故事這樣繼續(xù)下去,無非是又一次驚世但不駭俗的忘年戀曲罷了;但漢娜在納粹黨衛(wèi)隊工作、擔任集中營看守的身份被揭開后,故事開始急轉(zhuǎn)直下,漢娜從一個孤苦的女子轉(zhuǎn)變?yōu)槭異翰簧獾臍⑷丝瘢粋€安分守己的德國御姐成了納粹助紂為虐的幫兇,麥克也為自己與這位女魔頭的關(guān)系陷入深深的自責——于是《生死朗讀》中蘊藏的某種道德力量撲面而來。
但漢娜并未覺得自己踐踏了道德,她在法庭上無力卻直白的辯解直指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標尺——在漢娜看來,她挑選囚犯送往奧斯維辛,她在大火燒房時不給猶太囚犯開門,這關(guān)道德什么事呢?
確實不關(guān)漢娜的“道德”什么事,大屠殺不是一次人類的偶然放縱和獸性勃發(fā),而是現(xiàn)代社會的必然性所導(dǎo)致——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導(dǎo)致了大屠殺的發(fā)生,而且這種可能性仍然在我們的現(xiàn)代社會中醞釀并且隨時有可能發(fā)酵。漢娜的道德觀其實就是大屠殺所呈現(xiàn)出的道德盲視的典型體現(xiàn):我們必須注意,漢娜并沒有直接殺死、燒死某個囚犯,她只是按照規(guī)程挑選囚犯,或者按照守則沒有開門,僅此而已,而這種情形,正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勞動分工所產(chǎn)生的必然后果。在現(xiàn)代社會中,“所有的勞動分工使對集體行動的最終成果有所貢獻的大多數(shù)人和這個成果本身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1】。在一條條日益細化的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業(yè)鏈中,每個人都只是一顆螺絲釘(想想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吧),由于最終產(chǎn)品的復(fù)雜性,其實幾乎沒有人會想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凝聚在最終產(chǎn)品中——納稅人對這一點的感受無疑更加深刻。而這種分工的后果一方面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chǎn)的勃興以及整個生活方式的現(xiàn)代轉(zhuǎn)變,另一方面則使得產(chǎn)品的道德本性在勞動者的評判體系中漂移了——化工廠的工人看到電視里的戰(zhàn)爭新聞時會哭泣,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痛恨自己的工作,他們也不會基于此而產(chǎn)生對自己道德責任的批判認知。舉個例子,“將燒死嬰兒的過程劃分為細微的功能任務(wù),然后將這些任務(wù)彼此間隔開,這已經(jīng)使那種認知變得無關(guān)緊要了——并且也是非常難以達到這種認知的。同時還要記住,是化工廠制造了凝固汽油彈,而不是哪個工人個人制造的……”【2】——這種無知(及其帶來的道德盲視)在越來越長產(chǎn)業(yè)鏈中無疑將進一步被夯實(想到這里,我決定給卷煙廠的哥們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于是,由于現(xiàn)代社會細致的勞動分工,迅速導(dǎo)致了第二個惡果的出現(xiàn):以技術(shù)的責任代替道德的責任?!凹夹g(shù)責任與道德責任的不同之處在于:技術(shù)責任忘記了行動是達到行動本身以外的目的的一個手段”【3】,這也就是道德盲視的直接惡果。對漢娜來說,她不需要評判她的行為所造成的遠端道德后果,她挑選囚犯去奧斯維辛,這只是她的工作,而且把這個工作做的“出色”是她的“份內(nèi)事”——漢娜在法庭上甚至強調(diào)定時送走部分囚犯以騰出空間是她的“責任”。對于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漢娜應(yīng)該并不清楚:甚至沒有直接證據(jù)表明漢娜會開槍。所以,奧斯維辛的暴行和漢娜的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被模糊了,而且我們也很難認定奧斯維辛中的哪些人是被漢娜選出來的——這種聯(lián)系又一次被模糊了。這并不是漢娜一個人的問題,在整個納粹戰(zhàn)爭機器中,有無數(shù)個漢娜,對他們來說,在漫長產(chǎn)業(yè)鏈上的工作是如此的瑣碎,所以,“一旦與他們遙遠的后果相分離,大多數(shù)功能專門化的行為要么在道德考驗上掉以輕心,要么就是對道德漠不關(guān)心”【4】。顯然,本性善良的漢娜犯的就是掉以輕心和漠不關(guān)心的毛病。
現(xiàn)代勞動分工本身也天然排斥對勞動本身的價值評判(所謂“XXXX和XXX只是革命分工不同”,當然這種排斥只是相對的),所以,漢娜拒絕西門子的升遷選擇去黨衛(wèi)隊應(yīng)聘集中營看守也無可厚非——雖然有逃避文盲身份的企圖,但在當時的德國,這只是一次普通、或許還略有點提升意味的跳槽,事實上,從公司職員變成國家公務(wù)員在如今的絕大多數(shù)年輕人心中都是職場成功的表現(xiàn)。
對照當今的高科技戰(zhàn)爭,漢娜的道德盲視就更是個普遍現(xiàn)象?!坝捎谑恰h距離地’殺害,殘殺與絕對無辜的行為——比如扣動扳機、合上電源開關(guān)或者敲擊計算機鍵盤——之間地聯(lián)系似乎是一個純粹的理論概念……飛行員把炸彈投向廣島或者德累斯頓,在導(dǎo)彈基地分派的任務(wù)中表現(xiàn)出色,設(shè)計出殺傷力更強的核彈頭——并且它們都沒有破壞一個人的道德完整,也沒有導(dǎo)致接近于任何的道德崩潰”【5】。這些道理在米格拉姆的權(quán)威服從實驗中已經(jīng)得到了確鑿的證明,但口笨舌拙的漢娜絕對說不清這些大道理——她的徒勞辯解反而更加重了對她的判決。
《生死朗讀》的故事層面下隱藏的這種道德盲視又通過整部影片的“道德扭曲”敘事奇觀式的體現(xiàn)了出來:事實上,漢娜與麥克這段不倫戀所提供給觀眾的,正是一種道德僭越的快感;而漢娜在一直逃避自己文盲身份的事實的同時,也時不時流露出她自己的道德羞恥認知: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識字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即使身陷囹圄,漢娜也不愿意戳穿——麥克幫助漢娜隱藏了這個秘密(另一個細節(jié)是,當麥克在浴缸里讀到有關(guān)色情的描寫時,漢娜打斷了他,她認為這也是“羞恥的”)。于是,觀眾們在《生死朗讀》中看到的正是這種現(xiàn)代性所孕育的奇怪道德體系:一種對知識所帶來的現(xiàn)代性身份的膜拜、對個體欲望的放縱傾向(伴隨著對其在公眾場合的有意遮掩),以及對大屠殺的漠不關(guān)心——不是漢娜不關(guān)心,而是所有現(xiàn)代人都不關(guān)心(起碼在有意無意的助長著這種不關(guān)心)。

二、官僚體系與死亡工廠
漢娜是個好人,當我們看到她像李素麗一樣在電車上勤勤懇懇的剪票時,沒人會懷恨她。而且身處現(xiàn)代官僚體系之中,漢娜只能這么做——不識字的她顯然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才能達到這一結(jié)果。但現(xiàn)代官僚體系所帶來的弊病也是駭人的,“在官僚體系的背景下行為的另一個同等重要的后果是官僚體系行為對象的非人化,也就是可以用純粹技術(shù)性的、道德中立的方式來表述這些對象”【6】,而這一點顯然也是前述勞動分工的必然體現(xiàn)。
對漢娜來說,她的工作對象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不是被送往奧斯維辛后慘絕人寰的屠殺照片或者死亡行軍中的驗尸報告,她的工作對象只是一張張報表、一個個數(shù)據(jù)、一枚枚公章而已(即使是文盲也得面對這些東東工作)。當然相對來說,漢娜的工作比較粗鄙——她不識字,因而無法成為現(xiàn)代官僚體系中一個稱職的文員,所以,她只能在整個官僚體系的最底層艱難的掙扎。
于是,漢娜不得不直面在起火的房子里號哭喊叫的眾多猶太生命。但是,這無疑是一次無恥的責任轉(zhuǎn)嫁——下命令的人到哪里去了?為什么要讓底層執(zhí)行者來承擔這觸及靈魂的絕倫工作?而要回答這一問題,答案并不在納粹那里,而正是來自于現(xiàn)代官僚體系本身的痼疾。對于現(xiàn)代官僚體系中的公務(wù)員來說,“他們只處理他們行為的財務(wù)結(jié)果。他們工作的對象是錢……作為對象的人已經(jīng)被簡化為純粹的、無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量度”【7】,所以,納粹大屠殺的負責部門由國家安全總局的經(jīng)濟管理廳負責,就不再只是一個命名上的障眼法,而是確有其工作性質(zhì)所指了。而在漢娜那里,生命一旦成了工作對象,生命本身就非人化了,所以她會在法庭上斬釘截鐵的回答:不開門是因為這是我做看守的職責所在——此言正中現(xiàn)代官僚體系的命門。
在官僚體系內(nèi)部,漢娜無疑是被動的,她甚至沒有動過升遷的念頭——不識字使她完全失卻了擠入文官階層的希望,她只是官僚體系中卑微的一塊墊腳石。其實,現(xiàn)代社會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個大工廠,官僚體系則維持著整個工廠的正常運作,漢娜只不過是被動而又含辛茹苦的在工廠中奔波勞作的底層員工而已(不過起碼她還是個“員工”)。而在被戰(zhàn)爭充分動員起來的納粹德國,整個社會工廠更加鐵板一塊,就連死亡集中營本身也逃不脫“工廠”的性質(zhì),奧斯維辛也好,布痕瓦爾德也罷,“也是現(xiàn)代工廠體系在俗世的一個延伸。不同于生產(chǎn)商品的是,這里的原材料是人,而最終產(chǎn)品是死亡,因此,每天都有那么多單位量被仔細地標注在管理者的生產(chǎn)表上。而現(xiàn)代工廠體系的象征——煙囪——則將焚化人的軀體產(chǎn)生的濃煙滾滾排出。還有現(xiàn)代歐洲布局精密的鐵路網(wǎng)向工廠輸送著新的‘原料’。這同運輸其他貨物沒有什么兩樣……工程師們設(shè)計出了火葬場,管理者們設(shè)計了以落后國家可能會忌妒的熱情與效率運轉(zhuǎn)著的官僚制度體系……我們目睹的一切只不過是社會工程一個龐大的工作計劃”【8】。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直接戰(zhàn)爭機器的一部分,黨衛(wèi)隊的工作性質(zhì)無疑有著更為極端的暴力特性——國家的暴力機關(guān)對官僚體系的服從甚至要時常逾越其道德盲視的底線,也就是說,有時候國家暴力機關(guān)要摒棄繁瑣、冗長的勞動分工而直接執(zhí)行某些反道德的舉動(干一些“工廠”里的臟活、累活),但這些舉動卻因為符合現(xiàn)代官僚體系的內(nèi)在要求而被合法化(或曰合理化,現(xiàn)代法律本身就是對現(xiàn)代倫理道德的最低層次表述)了。譬如軍隊接獲命令朝廣場上手無寸鐵的學(xué)生開槍,這本身就是把勞動行為與作惡后果直接拼接的特殊指令,當然會遭受執(zhí)行者發(fā)自本能的道德抵觸(勞動分工的暫時缺位造成了道德盲視的失效),但是官僚體系本身的強大力量卻使得這一行為無可厚非。如果可能的話,官僚體系還會在事后對此行為進行體系內(nèi)的道德表彰;而反對此行為的人,即使身是居高位的XX,也必須服從來自官僚體系的嚴厲處罰——也許是跟漢娜一樣的XXXX,并且看不到XXXX的跡象。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漢娜不開門的舉動很難說沒有沖撞她的良心,但猙獰的官僚體系卻使她將內(nèi)心沖撞很快擱置到了一旁,事實上漢娜的舉動是完全符合納粹官僚體系工作要求的——她甚至應(yīng)該因為她的果斷和臨危不亂而受到表彰。
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是,在法庭上受審時,被告席除了漢娜一樣還有一眾當年的女看守,而其中一個甚至滿不在乎的當庭織起了毛衣。我想這并不是藐視法庭,而是當事人在官僚體系中習(xí)慣性的心安理得。對這位大媽來說,集中營看守無非是她賴以謀生的一份工作,她回家后還要面對嗷嗷待哺的孩子,她一直“遵紀守法”,循規(guī)蹈矩,工作養(yǎng)家,似乎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只是當有個出了回憶錄的幸存者當庭指認她們時,這位大媽才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這正印證了漢娜?阿論特所指出的“平庸邪惡”的問題)。
漢娜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好的電車售票員,也會是一個好的死亡集中營看守,區(qū)別只在于不同體制下的工種分配不同而已。

三、園藝社會與種族滅絕
現(xiàn)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園藝社會,也就是說,現(xiàn)代人(當然主要通過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出來)都自認為是世界的園丁,他們可以通過有計劃的、人為的安排來對這個世界進行符合現(xiàn)代理性的改造,因為自然狀態(tài)的世界顯然是不文明、不友善的,必須通過現(xiàn)代文明的重塑,才能使得整個世界完美起來—。按照這個邏輯,“現(xiàn)代文化是一種園藝文化。它把自己定義為是對理想生活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完美安排的設(shè)計。它由對自然的懷疑而建立了自己的特性。實際上,它是通過對根深蒂固的對于自生自發(fā)性的不信任,以及對一個更優(yōu)越的當然也是人工的秩序的渴望來界定自身、來界定自然,來界定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的”【9】——照此我們不難推斷:在人類文明中,城市其實正是園藝社會理念最集中的體現(xiàn),是人對自然最決絕的粗暴蹂躪,如果我們只能沉浸在“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幻覺中不得自拔,遲早是要付出代價的。
園藝文化中的主角自然是園丁,而既然有了園丁,那園丁就一定要拔除雜草,只有被認可的鮮花才能生活下去——或者將雜草看作是“XXXX”無傷大雅的有機補充,雜草們才能茍延殘喘。而對雜草的痛恨,正構(gòu)成了納粹大屠殺的思想基礎(chǔ)。按照納粹的慣用修辭方式,希特勒本人就經(jīng)常用疾病、傳染病、感染、腐爛、瘟疫等意象來比喻猶太人,將猶太人看成是人類花園中應(yīng)當清除出去的毒草。例如希特勒就經(jīng)常把基督教和布爾什維克主義比作梅毒或瘟疫;把猶太人說成是細菌、分解病菌或害蟲。1942年,希特勒曾對希姆萊說:“猶太病毒的發(fā)現(xiàn)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戰(zhàn)爭與上個世紀由巴斯德和科赫發(fā)動的戰(zhàn)爭屬于同一類。有多少疾病是源自于猶太病毒……只有消滅猶太人,我們才能再次獲得健康”【10】。我不知道漢娜是否在思想深處認同納粹的屠猶理念,但起碼她在主觀上放任了這一行為——或者說是間接故意。當然知識結(jié)構(gòu)的欠缺不能成為為漢娜開脫的托詞,用《有話好好說》里的臺詞來說,“別拿無知當個性”,基于納粹的這個思想責任,漢娜無論如何逃不脫干系。
不過有知的人似乎應(yīng)當負起比無知的漢娜更重的責任,事實上,園藝社會需要科學(xué)的積極配合,生物學(xué)、軍事學(xué)、遺傳學(xué)、化學(xué)、物理學(xué)(甚至哲學(xué)),方方面面的科學(xué)家們被動員起來投入到忘我的納粹社會改造工程中去。事實上,自啟蒙以來,這種對社會自身改造和管理的投入(工具理性)就是科學(xué)的常態(tài),“科學(xué)活動不是為了科學(xué)而科學(xué);首要的,它應(yīng)當充當一個力量強大的工具,以允許工具持有者改善現(xiàn)狀,根據(jù)人類的計劃和設(shè)計改造現(xiàn)實,并幫助推動這個工具達到自我完善”【11】。漢娜無疑沒有這個技能,她對屠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更多的只是冷漠(特別是在進入黨衛(wèi)隊之前)。
有了“科學(xué)”的園藝文化來支撐,種族滅絕的目的逐漸清晰了。在納粹分子看來,對猶太人來說,“他們被殺害是因為他們由于這個或那個原因而不適合完美社會的方案。對她們的屠殺不是毀滅,而是創(chuàng)造。一旦他們被消滅,客觀上一個更美好的——更有效的、更道德的、更美麗的——人類社會就可得以建立。一個共產(chǎn)主義社會,或是一個種族單純的雅利安人的世界。在這兩種情形下,都是一個和諧的世界,沒有沖突,在統(tǒng)治者的手中循規(guī)蹈矩,秩序井然且有所節(jié)制”【12】。我想,以漢娜的知識構(gòu)成來推斷,她絕對會被這種思想所蠱惑,雖然她本性中的善良基因極為強大,但以一己之力,恐怕無法避免落入納粹宣傳機器編織的陷阱中。
值得注意的是,經(jīng)由法庭的判決后,漢娜這棵雜草似乎也被“清除”了,在強大的現(xiàn)代性機器中,漢娜成了戰(zhàn)后清算的一部分。此時人們的心態(tài)似乎依舊難逃園藝文化的窠臼:人們把漢娜關(guān)進監(jiān)獄,清除出自己的階級隊伍,似乎就為社會花園的“純化”盡了一份綿薄之力。

四、人性責任與罪感良心
片中的麥克在海德堡法學(xué)院參加精英學(xué)生研討班時,教授給他們設(shè)定的書目是雅斯貝爾斯的《德國罪過問題》,而伴隨著對此書的探討,麥克也旁聽了對漢娜的審判全過程。在旁聽后的激烈討論中,有位學(xué)生對漢娜提出了言辭激烈的辯護——不過連教授也無法回答這位學(xué)生的置疑。
在《德國罪過問題》中,雅斯貝爾斯區(qū)分了四種罪過:刑事責任、政治、道德和形而上。第一種很好理解,而且在法庭宣判之后,漢娜也承擔起了她的刑責——顯然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替人受過。第二種政治罪責,則是基于犯下戰(zhàn)爭、反人類罪的國家的全體公民而言的,因為無論一個公民喜不喜歡他的政府,政府的所作所為的后果必然涉及所有的公民;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麥克和教授、同學(xué)們都應(yīng)該負起他們的政治罪責——包括法庭上的法官甚至受害者。第三種是道德罪責,這是指個人在自己的良心法庭面前擔負的責任,按照這個定義,那些在法庭上急于推卸自己責任的其它看守顯然無法面對良心法庭的審判。第四種形而上罪責,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種普世的原罪式罪責——所謂形而上罪責,是指幸存者對死者或受害者所負的責任。盡管一個人并未加害另一個人,因而不能為那個人遭遇的惡負有刑法或道德責任,但出于人類共同體責任的本體聯(lián)系,他仍然會因為不能阻止惡,在惡發(fā)生后仍茍活于世而有負罪之感。按照這個標準衡量,猶太人被殺,你我都是有罪之人。雅斯貝爾斯還指出,刑法和政治罪過是一個民族全體人民在歷史性反思時所作的集體自我分析,而道德和形而上罪過都是由個人自己決定的,是個人的自我審視【13】。
當然,在漢娜的罪責之中,麥克的體會是最深的。這種罪責感一方面來自于漢娜莫名其妙消失后的情感郁結(jié),而另一方面則與麥克的個人自我審視緊密的勾連在了一起??吹綕h娜的多舛命運,麥克不止一次的雙目垂淚(從悔恨到更多的憐憫)。事實上,麥克本人的形象也被塑造成了某種負罪的形象:他是一個慈父,卻是一個失敗的兒子和丈夫。按照一般觀眾的理解,這男人還是有責任感的,而他長期獨身似乎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漢娜人生缺席的呼應(yīng)。而在影片的最后,當漢娜留下懺悔書般的遺囑,交待把自己一生的積蓄賠償給當年她看守下的集中營小女孩后,麥克的個人罪感升華到了極致,一俟監(jiān)獄工作人員念出“向麥克問好”的漢娜絕筆后,麥克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像個孩子似的嚎啕大哭。
影片還交待了麥克與受害人的對話,這位昔日的集中營小女孩已然殷實富足,但她并不接受漢娜的道歉和賠償,她言辭確鑿的表示:“決不寬恕”。事實上,這位女子也是有罪的,如果一個受害者只知道陷入痛苦和復(fù)仇意識中而不愿自我審視的話,她也會在罪惡的漩渦中越陷越深——當然,女子最后收下了漢娜的儲錢罐,并且與自身的童年美好記憶勾連在了一起,也許正表明了她在靈魂深處對漢娜的寬恕吧。
在影片的結(jié)尾,麥克來到漢娜的墓碑前,神情凝重的告訴女兒,自己要講述一個名叫漢娜·施密茨的女人的故事,這在某種意義上似乎預(yù)示著德意志民族對罪感責任的傳承:無論歷史有著怎樣的面目,它都不應(yīng)該被忘卻,漢娜的故事無疑會被麥克的女兒為代表的下一代傳承下去,而漢娜的冤屈也埋下了有朝一日得雪的伏筆。

五、法律國家與德性城邦
經(jīng)由上面的論述,我已經(jīng)有理由把漢娜的悲劇看成是一場現(xiàn)代性的悲?。含F(xiàn)代性制造了瘋狂的大屠殺而又把無力抗拒的漢娜裹脅其中,并且通過科學(xué)、知識和法律體系鑄造起強大的枷鎖最終扼死了這位老嫗。事實上,文盲身份本身就是一個突出的反現(xiàn)代性標志,一場現(xiàn)代性的瘋狂要轉(zhuǎn)嫁給一位根本跟不上現(xiàn)代性步伐的弱女子,這更凸現(xiàn)了漢娜的悲劇命運。更為催淚的是,當漢娜在獄中苦心積慮的學(xué)會了幾個單詞即將出獄時,典獄長打電話給麥克,她告訴麥克:漢娜無親無友(一個被現(xiàn)代社會徹底拋棄的人),“你不能想象現(xiàn)代世界對她來說多么恐怖”——此語已經(jīng)將漢娜在現(xiàn)代性中的無所依歸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生死朗讀》中最具有象征意味的場景無疑是朗讀,而這本身也具有反現(xiàn)代性的意涵。須知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讀圖時代,一個媒體“內(nèi)爆”的時代,一個機械復(fù)制藝術(shù)的時代(二戰(zhàn)后正是影視媒體超速發(fā)展的時期),朗讀,這一古色蒼然的舉動如今似乎只存在于兒童教育的縫隙里了(當然生理殘疾者如盲人也很需要朗讀,這正應(yīng)對了“文盲”一詞,看看漢語的構(gòu)詞法多么強大)。猶為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生死朗讀》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文本是《奧德賽》,這部古希臘史詩不由分說的成為了漢娜最喜愛的作品(我以為文盲一般會喜歡《故事會》之類的通俗作品,當然《丁丁歷險記》的漫畫繪本在片中也出現(xiàn)過,不過僅僅一閃而過),而《奧德賽》本身的古典意蘊其實就暗合了對現(xiàn)代性的拒斥。在一幕幕《奧德賽》的朗讀場景中,赤身相見的漢娜和麥克也似乎幻化成了古希臘的精神貴族——他倆的正面全裸于是也具有了更濃烈的古典藝術(shù)情懷,而這種古典情懷在現(xiàn)代國家社會是不容存在的,于是乎,在漢娜和麥克二人世界里,一個縮微的古典城邦成為了現(xiàn)代社會的飛地——這塊飛地小到只有漢娜的公寓那么大。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jié)則是麥克的身份——法學(xué)院學(xué)生直到功成名就的律師(丫最后開的是奔馳),在麥克身上,其實就代表著現(xiàn)代法律的權(quán)威。按照保守主義哲人的解讀,“貿(mào)易、金錢、啟蒙、解放貪欲、奢侈、信仰立法萬能,乃是現(xiàn)代國家的特征所在,無論它是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還是代議制共和國。風尚和德性在城邦中如魚得水”【14】。照此來說,麥克的成長軌跡正是一條從城邦人墮落到現(xiàn)代人的可恥軌跡——少年時的他還帶有某些先天的自然古典情懷,而漢娜則誘發(fā)并保護了他的這種情懷(由此他們之間的性愛也不太像朗讀與肉體二者的現(xiàn)代性交換行為,而更像是古典的自然德性行為)。當然,漢娜的突然消失也在客觀上造成了二人城邦飛地的幻滅——這也是現(xiàn)代法律國家對古典德性城邦的一次粗暴侵犯(當然,這里的“城邦”既非色諾芬筆下的斯巴達亦非處死蘇格拉底的雅典)。
值得注意的還有法官,當漢娜用大白話和現(xiàn)代社會的常理駁斥法官的指控時(“要是你在你會怎么辦?”),我們能清楚的看到法官臉上的尷尬,但這種尷尬短暫到我們無須察覺,他很快就恢復(fù)了他在現(xiàn)代法律體系中的威權(quán),并堂而皇之的禁錮了漢娜的自由——此時漢娜的沉默更像是一種無言的反抗:在此時此刻,面對現(xiàn)代性的強勢枷鎖,古典德性是失語(無語\無法語)的。
《生死朗讀》中另一個重要的文本則是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帶小狗的女人》,我把這看作是一種漢娜對愛戀人性的自然渴求。相較于《奧德賽》這種古典大部頭,《帶小狗的女人》無論從篇幅還是內(nèi)容上都要現(xiàn)代得多——顯然這意味著漢娜在向現(xiàn)代性投降,事實上,她通過這本小說來學(xué)習(xí)識字本身就是這一投降舉動的最明顯體現(xiàn)(遺憾的是,她太老以至于時間不夠了)。《帶小狗的女人》中的充盈的生活氣息,對愛情的美好描寫,還有邂逅的浪漫,無不是在勾連起漢娜對于麥克的思念(或者反過來說也行);更也許,“女人”就指代著漢娜,而“小狗”則是麥克的化身吧。
“文明是有意識的理性文化。這意味著文明與人類生命或人類生存不是一回事。曾經(jīng)有(現(xiàn)在也有)許多人性存在者并不分享文明”【15】。漢娜在《生死朗讀》中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此言不虛,不識字的她被現(xiàn)代文明粗暴的碾壓,但誰又會、誰又有資格懷疑她的人性良善?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因為知識太多而被雅典公民法庭處死,電車售票員漢娜·施密茨則因為知識太少而被現(xiàn)代法庭終身監(jiān)禁,兩相對照,我甚至嗅出了穿越兩千多年西方文明歷史的血腥氣。
不信神的蘇格拉底上最終了神壇,不識字的漢娜卻被埋在了現(xiàn)代文明祭壇的桌腳下。
漢娜是踩著書懸梁自盡的。
    
六、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與大屠殺
在以上的討論中,我顯然陷入了將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排除在現(xiàn)代性之外的形而上陷阱。不要忘了,是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生產(chǎn)出了《生死朗讀》,我們的欣賞和解讀也正是現(xiàn)代性的產(chǎn)物本身(在中國的情況有點特殊,盜版碟和網(wǎng)絡(luò)下載似乎不算在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的范疇里,但算在現(xiàn)代性或曰后現(xiàn)代性的范疇里應(yīng)無問題,但本文不談及后現(xiàn)代性,僅用現(xiàn)代性的概念來統(tǒng)攝——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是一個更大的話題,在此我無力論述)。對這一點,影片最后也通過受害人對麥克的告誡表達了出來:“想宣泄的話,去電影院,去讀文學(xué)作品,別去集中營,集中營什么也沒有”——但諷刺的是,她是在電影里說的。
這是一個消費社會,看電影是消費,上網(wǎng)也是消費。電影中的人物已然被消費者符號化了。以拉爾夫?費因斯為例,這是個極有代表性的例子。他在《生死朗讀》中是一個受難見證者的符號,但不要忘了他在《辛德勒的名單》里費因斯正是一個納粹劊子手的形象。當然我們因此而責怪費因斯(因痛恨陳強飾演的反動惡霸而朝演員開槍的無疑是不具備現(xiàn)代理念的小農(nóng)士兵),按照現(xiàn)代人的標準,我們應(yīng)該故作深沉的夸獎一下費因斯的演技——如果可能的話,盡量說他的英文名字而不是中文譯名。
說英文,這似乎又成為了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另一個畸形產(chǎn)物。事實上,全球化現(xiàn)象作為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已經(jīng)日益明顯。我所看的《生死朗讀》就是說英文的,這應(yīng)該就是原版。英國人(主角)在德國用英語演繹德國人的故事然后通過美國人的力量(奧斯卡)傳播出去再感動我這個中國人——全球化讓這個句子都變得有點繞了。不過相對于語言,文字的英語霸權(quán)更讓我有些不舒服,最后漢娜在德國監(jiān)獄里使用的教材是英文版的《帶小狗的女人》——這位德國文盲老嫗最后學(xué)會的是英文單詞!當然,我們似乎已經(jīng)習(xí)慣了,就連《特洛伊》里的古希臘半人神阿喀琉斯也是操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不是嗎?
現(xiàn)代性的文明面紗下隱匿著其瘋狂的本相,“大屠殺只是揭露了現(xiàn)代社會的另一面,而這個社會的我們更為熟悉的那一面是非常受我們崇拜的?,F(xiàn)在這兩面都很好地、協(xié)調(diào)地依附在同一實體之上?;蛟S我們最害怕的就是,它們不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且每一面都不能離開另外一面而單獨存在”【16】。照此所言,那現(xiàn)代電影工業(yè)本身似乎也是這一瘋狂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我對《生死朗讀》的傳播、欣賞和解讀到底是延宕還是促發(fā)了這種恐怖的現(xiàn)代性(的可能一面)呢?或許二者兼而有之,電影本就是伴隨著現(xiàn)代性產(chǎn)生的(科技的作用不可或缺),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那就愛誰誰吧。
當然,對電影的正面意義我們也不能無視。“大屠殺展示了如果現(xiàn)代性的理性化和機械化趨勢不受到控制和減緩,如果社會力量的多元化在實際中被銷蝕,那么現(xiàn)代性的理性化和工程化趨勢就可能帶來的后果——因為一個有意設(shè)計、徹底控制、沒有沖突、秩序井然和和睦諧調(diào)的社會的現(xiàn)代理想才會有這樣的趨勢。任何基層表達利益的能力和自治的能力受到削弱、每一次對社會和文化多元化及其在政治上的發(fā)言機會的攻擊、每一次利用政治秘密之墻隔離出國家不受制約的自由的企圖、每一個弱化政治民主的社會基礎(chǔ)的步驟都使得大屠殺規(guī)模的社會災(zāi)難發(fā)生的可能朝前邁了一小步”【17】。基于此,電影產(chǎn)品的豐富及其引發(fā)的多元反饋思考,其意義也就不言自明了。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句常被作庸俗理解的哲人警句,放在這里頗耐人尋味。
    
    七、小結(jié)
《生死朗讀》是溫暖的,少年麥克在患病后一次離家出走邂逅了迷失在現(xiàn)代性中的漢娜——這像不像對納粹德國歷史的一個絕妙隱喻:因為扭曲的現(xiàn)代性的引誘,德國人在歷史上暫時出走了一回,但當他們成熟后,他們迅速恢復(fù)了理智,后果則由那位引誘者來承擔。當然,從影片來看,德國人沒有忘卻,而且還在一直忍受著良心的拷問。
不過話說回來,在現(xiàn)代性中反思現(xiàn)代性,這似乎是一個邏輯悖論(后現(xiàn)代問題暫時懸置不論)。但有時我們必須學(xué)會在悖論中生存,不然又能怎樣?我們必須明確,“大屠殺不是人類前現(xiàn)代的野蠻未被完全根除之殘留的一次非理性的外溢。它是現(xiàn)代性大廈里的一位合法居民;更準確些,它是其他任何一座大廈里都不可能有的居民”【18】。跟人類歷史上的種種暴行比起來,大屠殺無疑是空前的恐怖“偉業(yè)”。由此我們也不難想到,南京大屠殺或許是混雜著現(xiàn)代性的大屠殺與前現(xiàn)代性的野蠻屠城兩種性質(zhì)的一次獸性暴行,也正是由于這種復(fù)雜的混合性,才部分的造成了我們的藝術(shù)家在表達南京大屠殺時的困惑失語吧。
現(xiàn)代人的惡可能正植根于我們的現(xiàn)代本性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面對惡時就一定無所作為,“當人類面臨著惡的挑戰(zhàn)時,不管相信上帝還是不信上帝的圣人,既不應(yīng)夢想成為超脫于惡之上的圣人,也不應(yīng)該屈膝投降,束手待斃。應(yīng)該像那些普通人一樣,懷著謙遜而真摯的感情,團結(jié)在一起,去從事看似平凡其實有效的工作。盡管他們的勝利不會是最后的,他們卻會在不斷的斗爭和不斷的勝利中獲得慰藉和幸福。他們因此而不會為只顧個人的幸福而感到羞恥,更不會為與惡勢力同流合污而感到孤獨”【19】。
——悼漢娜·施密茨,悼被納粹屠殺的無辜生命,
以及那些XXXXXX的死者。

注釋:
【1】【2】【3】【4】【5】【6】【7】【8】【9】【10】【11】【12】【16】【17】【18】(英)鮑曼《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楊渝東、史建華譯,譯林出版社2002年,第132頁、134頁、135頁、135頁、35頁、136頁、137頁、11頁、124頁、95頁、94頁、125頁、10頁、151~152頁、24頁
【13】【19】徐賁《人以什么理由來記憶》,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第84~85頁、前言第3頁
【14】(美)施特勞斯《自然權(quán)利與歷史》,彭剛譯,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258頁
【15】《蘇格拉底問題與現(xiàn)代性》,劉小楓編,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118頁

原文地址:http://www.mtime.com/my/t193244/blog/1966442/

 短評

我們最終原諒那個少年,因為知道那也是我們?nèi)诵酝瑯哟嬖诘能浫酢?/p>

5分鐘前
  • 不良生
  • 推薦

2008劇情類年度最佳!“我什么都不怕,越是痛苦,我越是喜歡,危險只能讓我更加愛她,能讓愛升華,帶給愛趣味…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那就是愛!”肥溫演技的完美之作,史蒂芬·戴德利沒有讓人失望。一個如此簡單的故事可以講述的如此曼妙與深刻,愛真的可以超越一切。

6分鐘前
  • 影志
  • 力薦

她是納粹集中營里的一名女管理員,她喜歡聽別人朗讀,她寧愿背黑鍋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文盲,她在20年的牢獄生涯里聽著錄音帶一個字一個字地自學(xué)。她在被刑滿釋放的前一周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因為不識字放棄了公交車辦公室的工作,誤入納粹歧途。拋開所做之事來說,她確實只是在做一份她覺得自己能勝任的工作,可以說她也很有責任心。只是這份責任心用錯了地方,而她全然不自知。她在法庭上也誠實地說出一切,卻被壞心的同事共同指責為禍首?;蛟S她認罪,也是一種自我的懲罰。我們都該慶幸在釀成大禍前知曉世事,慶幸平安地活過了這么些年?;疖囃ㄟ^黑暗隧道轉(zhuǎn)換了男主年歲,此去經(jīng)年凱特蒼老花白。你一生平淡婚姻不幸,我一生輾轉(zhuǎn)牢獄未嫁他人。歲月弄人。以我的離去,將故事停留在遙遠的美好。

9分鐘前
  • 焦糖爆爆D
  • 推薦

漢娜熱衷于傾聽朗讀,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強烈,她對自己文盲身份的厭惡和恐懼也就越強烈,這是同一種感情的兩面。這讓她近乎瘋狂地走上了一條維護、追求尊嚴的道路,為此不惜撒謊,拋棄工作和愛她的人。為了守護秘密,你會走多遠?

14分鐘前
  • 沈書君
  • 力薦

上、下部跳tone太厲害。影片末尾真是累贅至極。有一個鏡頭很美,漢娜離開后,麥克在湖邊,他脫了衣服,把腳放到湖中,幽幽的湖水裹住他蒼白的腳。這個鏡頭很獨特。(為什么獨特我說不上來,我只能感覺到。應(yīng)該要把抽象的感覺化為理論的東西,我仔細想想。)還有,漢娜到底有沒有罪?雖然良知薄弱,但片中教授說到,主導(dǎo)我們生活的是法律,法律要的是證據(jù)。道德雖廣,但畢竟抽象;法律狹隘,但約束力強。在當時法律來看(納粹時期),漢娜沒罪,她遵守規(guī)定,以看守犯人為責任,但是泯滅良知。

15分鐘前
  • 蘇更生
  • 推薦

文盲的悲劇

17分鐘前
  • 惡魔的步調(diào)
  • 推薦

終于有從另一個角度看納粹的電影了。人性的愚笨,執(zhí)著,甚至荒謬,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這是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里面我認為最有深度和內(nèi)涵的片子。Winslet的表演也相當棒,把一個低層勞動婦女的善良與粗獷刻畫得入木三分。

22分鐘前
  • 思陽
  • 力薦

對于失望這個東西,除了無奈還能抱有什么。

25分鐘前
  • Zephyrance
  • 推薦

人因羞恥感而保有秘密,卻又因秘密而困鎖,但又因堅守秘密,留有一份尊嚴。難以言述的電影。

26分鐘前
  • 暖魚
  • 推薦

看了愛樂之城,毫無感覺,還以為自己麻木了呢,翻到這部片子,一對比,才知道不是我的問題

29分鐘前
  • 阿嫵
  • 力薦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為人知的秘密,甚至可以為了保守它而付出一切,而這些做法經(jīng)常是旁人所無法理解的~~

32分鐘前
  • 戰(zhàn)國客
  • 推薦

Only one thing can make a soul complete, and that thing is love.

36分鐘前
  • 小兒勾
  • 力薦

“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那就是愛!”男孩流著淚的臉經(jīng)過隧道的陰影,變成了男人,但對她的愛從未消逝,從十五歲開始,一直到她死。甚至他死。

41分鐘前
  • 眠去
  • 力薦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后又一部性啟蒙電影,探討了戰(zhàn)爭和人性,罪惡與救贖。

42分鐘前
  • 朝暮雪
  • 推薦

在他漸老的心里永遠住著那個15歲的朗讀少年,如果生命可以定格在那個夏天該有多好。之前的任它錯過,之后的不重要了。文學(xué)部分略單薄...

45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薦

愛煞凱特逐漸老去的眼角與眉梢。情戀與愛欲,唯有她的眼角眉梢才能將閃現(xiàn)的一切不可能全然變成了一種可能,即便面如枯槁,依舊是迷住少年人的優(yōu)雅與魅力。

48分鐘前
  • 沉歌
  • 推薦

還好她選擇了自殺……

50分鐘前
  • Miss Lucky
  • 推薦

要不是那天的嘔吐,也就不會有這么一段愛情。

55分鐘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薦

Hanna其實不在乎自己。一個人如果沒有在乎的東西,也不在乎她自己的時候,真正了無牽掛,她就可以非常決絕。她的自殺應(yīng)是情理當中的而michael這個角色讓我覺得他怎么這么糊涂,一直與兩人見面時,那番犀利的話還有沉迷的糊涂的一生,到了女豬腳死后的最后才真正覺醒....

56分鐘前
  • UrthónaD'Mors
  • 推薦

我看這片時心態(tài)很惡俗。

58分鐘前
  • 宅拾叁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