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雨中曲——含義深刻 賞心悅目
在有聲電影已發(fā)明,無聲電影即將消亡的時候,三個無聲電影的演藝人充分發(fā)揮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長,設計創(chuàng)作了歌舞劇,從而使他們非但能繼續(xù)立足于電影界,還開辟出了電影的一片新天地。在這過程中,他們之間真誠的友誼,純潔的愛情給了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無窮的激情和動力。他們還用幕后配音的方法想幫一個默片時的女星能繼續(xù)登上銀幕,然那女星非但不領情,還蠻橫無理,讓人無法接受,最終被大眾拋棄。
影片中已成為經典的雨中獨舞和那段三人群舞,實在精彩,既闡述了劇情,又賞心悅目。
電影有過變革。在其它領域和整個社會發(fā)生變革時,應順應潮流,還是逆流而上,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2 ) 歌舞片影史的經典之作
Singin' in the Rain(萬花嬉春),據(jù)說是影史上歌舞片的經典之作,片子誕生于1952年,正是其他國家從廢墟中重建的時期。
(也許只有美國還可以這么開心的在戰(zhàn)后堅信著他們的理想主義,載歌載舞。)
這部片的緣起是米高梅制片亞瑟佛雷(Arthur Freed)想把一些舊歌“再生利用”,于是要求旗下兩位編劇把它們串成一個故事,并獲得金凱利(Gene Kelly)的同意演出。由于這些舊歌剛好都是在20.30年代,所以他們將背景設定在默片轉變成有聲片的時期,生動描寫了片廠種種妙趣橫生的事情。據(jù)說還常有人跑來他們的拍片現(xiàn)場,跟他們分享那段時期的記憶.而他們也詳實的考證了當時好萊塢明星的穿著打扮和片廠的布景設備。
對于我來說,片中的歌舞有點冗長,讓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時代練啦啦隊的隊形;那種灰姑娘似的溫馨劇情,也常讓我覺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攝影棚拍攝的細節(jié),片中可以看見很多棚內的道具、設備、燈光,也可以瞧見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員的動作、配音對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種‘幕后花絮’的特殊效果,滿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歸類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劇中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后臺的種種。此劇中主角的身分設定為電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電影的制作過程和拍攝效果(特別是聲音)。片中輕松的談論到電影媒體本身的特性和意義,觸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分界(ex:一開始男主角說的話和畫面呈現(xiàn)出來的事實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說出對于電影表演的質疑、男主角死黨唱的Make me Laugh想為電影的娛樂性辯護等等)。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來突顯出這是一部“有關于電影的電影”。
有人說,‘關于電影的電影’是大師或是作者論導演才會觸碰的主題,是嚴肅的對電影致敬及提問。我不太懂它的定義或是深刻內涵,不過我覺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處理虛實真假彼此對映的趣味,唱唱跳跳,開開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愛情通俗故事做為第一層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裝,已經具商業(yè)賣點,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許多有趣面向和細膩考究,讓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窩在家里看著漫妙的舞姿聽著悅耳的歌聲,就像是欣賞迪士尼卡通那樣不用提心吊膽,有著理所當然的樂觀:邪不勝正、困難終將必克服、離散的也必將團聚、愛情圓滿、事業(yè)成功。
(此片適合在每一個疲憊的夜里,安撫著現(xiàn)實中的憤世嫉俗,催眠到睡著。)
3 ) 只怪自己詞匯量過于匱乏,難以準確形容出看完此片的感受
對歌舞片完全不了解的,之前看過《愛樂之城》和《芝加哥》都非常喜歡。所以才找來這部看。看完之后簡直震撼的不知道用什么合適的語言來表述那種復雜而豐富的感受。
難以置信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拍攝的電影。只能說,真正的美感,是永不過時的。
其實故事很簡單,標準的三段式結構。但是劇情節(jié)奏和演員的表演就是能把它講的生動又動人。
看完這個 我才明白 原來感受美 并不需要什么門檻的 雖然我說不出什么道理來,但這些歌舞的藝術之美給我?guī)淼挠鋹偸菦]有任何障礙的。
以及這里面抨擊的現(xiàn)象和問題,今天來看依舊適用啊。雖然我們的影視技術已經進步到如今這種程度了,可是當今的流量明星們,不還是跟片中的大明星一樣,只能做配音演員的“臉替”嘛。真的好諷刺!
4 ) 雨中曲:好萊塢的自嘲和自指
這部片子是經典,能代表一個類型片種的最高成就的片子不多,而說到歌舞片大概除了《音樂之聲》就是雨中曲。然而前者得了好多奧斯卡,后者什么都沒有,然則不妨礙它出名。世界電影史的課程會講到如弗蘭克·卡普拉等好萊塢前輩,然而不論什么時候看的都是這兩部片子。然而歌舞片已經是一個沒落的片種,純粹的歌舞片早已化作類型元素進入了當下電影。不說《芝加哥》或《如果愛》,舉個小例子便是《功夫》里面那段斧頭幫歌舞。
然而歌舞片的沒落是必然的。這種注重形式,并且有著規(guī)范的故事結構、人物類型和情節(jié)模式的“八股片”不再適應電視時代影院的特技大片導向。而與歌舞片有著密切關系的音樂劇則以演出的形式構建了自己的觀眾群和商業(yè)模式。40年代最鼎盛的歌舞片是不再屬于這個時代的一種回憶了。仿佛卓別林拒絕有聲片時代一般,歌舞片其實是拒絕電視時代的。就像影片中這群人迫不及待地要趕上有聲片的潮流一樣,歌舞片就這么漸行漸遠。
而教科書般的《雨中曲》便是很有趣的一個例子。這種“Behind-Scene Story”(這次不再是“backstage story”)是歌舞片的重要內容,而本片涉及的電影經歷有聲化的這一段時期也是觀眾最感興趣的。以一種戲說歷史的態(tài)度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標準的正派和反派以及必須的Happy-ending,以及諸多經典唱段,算是經典到不能再經典了。然而這些之外,這樣一部影片涉及的好萊塢的自指是非常有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部關于電影的電影,所謂“元電影”,影片中毫無顧忌地展示著制片廠體制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yè)狀況,也涉及明星生活和八卦內幕。雖是冰山一角,然而也足以完成好萊塢自嘲式的自指。畢竟是一部輕喜劇,大可以在哈哈一笑之間說點悲涼的東西。倘若Kathy沒有遇到Don,她將一輩子作為蛋糕女郎存在;倘若不是在歌舞片的規(guī)定劇情下,Don這等大明星對Kathy也必然是始亂終棄,并且沒有哪家公司的老板會廢柴到讓一個胸大無腦的女人要挾,也不會有哪家公司的老板會允許以犧牲掉一個明星的代價捧紅另一個新人。因為這是MGM的作品所以連劇情都要設置成和WB出品的《爵士歌王》的競爭。然而影片中Don Lockwood講述的那段成名前的歷史才是真正的辛酸。如同童話一樣他熬出來了,然而沒有熬出來的人又有多少?所以說來說去,還是造的夢而已。
我其實是不喜歡歌舞片的。劇情推進緩慢,場景有限,而且我也不喜歡程式化的歌舞。有一次跟朋友開玩笑說布萊西特為什么用中國戲曲來講程式化和虛擬性,分明應該從西方的歌舞片入手嘛。然而畢竟還要耐著性子看。然而片中Gene Kelly在雨中漫歌的那個唱段還是打動了我。我對一起看片的哥們說,你看,還是經典好萊塢滿堂亮的用光方式,你看,攝影棚里下雨就是像下雨,不像現(xiàn)在所有電影電視拿水管子澆出來的樣子。然而我們在片子里看過了攝影棚的工作方式,可片子里其他所有的內景和外景(貌似除了一個真實的陽光普照的外景)都是在攝影棚里拍的。說著這些的時候Gene Kelly開始唱了。他唱:I 'm singing in the rain。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64378/ 5 ) 我所不擁有的黃金時代
如果可以自己選生活的年代話,我一定會選美國的50年代
戰(zhàn)后的一切開始變得欣欣向榮;金·凱利在銀幕上唱著歡快的歌謠;電臺里響起貓王的音調;瑪麗蓮·夢露的海報貼在床頭,街邊到處貼著安迪·沃霍爾的廣告;爵士節(jié)奏在酒吧里流淌;脫口秀的出現(xiàn)歡愉了大眾生活;法國的新浪潮為電影帶來新希望;帶著童話的夢在迪士尼樂園徜徉;女性身著新風貌的服裝穿梭在大街小巷。
翹首期盼著披頭士、卡彭特還有鮑勃迪倫;紐約的墻上即將出現(xiàn)巴斯奎特的簽名;聽完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準備準備同性戀、女權和環(huán)保;越戰(zhàn)和艾滋病的創(chuàng)傷不足以讓整個社會崩塌;當然也不會錯過斯皮爾伯格、卡梅隆、盧卡斯驚人的電影技術;往后下班回家一定記著要追《老友記》;蘋果和微軟正準備轟炸世界;然后迎來新的紀元新的時代,但記憶中的往昔依然美好??
6 ) 可愛的電影 ??(?????)
我覺得電影里的每個角色都超級可愛,一點都不招人煩!
先說說男主吧,愛也不扭扭捏捏,大聲說出口,雨中那段舞太絕了!后期護妻狂魔愛了愛了!
女主別扭又樂觀真的頂頂?shù)目蓯??? . ??)!唱歌吼吼聽!而且善良有原則有自尊才不是隨便的瑪麗蘇呢!
男二,三人行中的科斯莫,我們樂觀聰明的男二,還記得找老板討論加薪,不錯不錯,男女主忙著談戀愛,他還記得事業(yè),好孩子(*?′╰╯`?)?,男主,女主,男二那段早上起來的舞俺也超級愛!“熬夜的感覺真好~”
女二也蠻可愛的,俺最喜歡的就是她用法律的武器去威脅制片人那里,可愛死俺了!不過現(xiàn)實中要用法律保護自己這點思路很對,但不要這么狂嗷,要悄摸摸的,不然你看老板很可能背后揪你小辮子的!
制片人:說是老大,誰都不聽他的,自我打臉第一人!???
還有那個導演就和我們制片人作個伴吧,誰都得罪不了,慘慘子!
最后,讓我加入三人行吧,我們科斯莫多孤單啊,我是來加入這個家的!?(?^o^?)?
最喜歡片頭金凱利接受采訪那段,諷的那叫一個犀利
故事差點意思但無比有趣,默片以歌舞的形式進化成talkie,就如幕后真正天籟之聲最終走上臺前,一組華麗的“百老匯旋律”將表現(xiàn)主義默片的怪誕視覺和有聲片的獨有魅力完美融合,簡直可愛啊,拋開這些只看看這影史最強悍的歌舞就已經足夠了,吉恩凱利的魅力是天王級的。
我曾無數(shù)次從《發(fā)條橙》、《AI》、《如果愛》、《WALLE》里看到對《雨中曲》的致敬 今日終于承認:這就是人類歌舞片的巔峰,超越《音樂之聲》,秒殺一切,無與倫比。當然 刻畫、節(jié)奏、布景等等有著非常多的毛病 還是擱置下來 好好看看吉恩凱利俘獲美人心時的那副小樣吧 這絕對是影史最珍貴的片段之一
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時期,著實廢了一批無聲電影明星,一部分是因為嗓音,一部分是因為表演,無聲電影演員的表演,效果夸張,類似戲劇,而在有聲電影里,這種浮夸的表演顯得十分的刻意和做作;這部雨中曲,一直都是影史的經典,擱在今天來看,也只剩下精彩的歌舞了。
這也太牛逼了,直接看傻了。牛逼之處不僅在于喜劇,在于歌舞,在于主配角的肢體表現(xiàn)力,更在于這部片子對默片衰落和明星、制片廠制度有著這么清晰的認識,對聲音的出現(xiàn)到底如何改變表演系統(tǒng)、觀影習慣和電影發(fā)展有著這么強烈的認知,這真的是現(xiàn)在人都拍不出來的!
幾乎是最早的一批使用彩色膠片而非后期染色但又能有良好質感的彩色片。所謂的歌舞片之王,也……就那樣了。
不只是經典的歌舞片,還有好萊塢電影工業(yè)無聲變有聲的歷史躍進。這也許就是我對《藝術家》始終無感的原因:看過了真跡,誰會喜歡一個仿造的贗品?那樣的星光,那樣的雨滴,哪怕再過幾十年都會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里...
經典到無話可說
雖然下著大雨,心情卻不潮濕,因為有她—— 一個與彼此相愛的女子。漫步雨中,收起握在手中傘,在雨中盡情的歡唱與起舞。配樂滿分,舞蹈滿分。那些搞笑的舞蹈動作讓人看著心情不自覺的輕松與愉悅起來。如果你傷心難過,如果你郁郁寡歡,如果你失落空虛,那么就在雨中高歌一曲吧。
除了那個多余的”百老匯旋律“的唱段,這部片兒簡直完美啊。重看時發(fā)現(xiàn)劇作上有一處頗具匠心,片頭唐講述自己的從藝經歷時的現(xiàn)實與故事的反差,結構性地提示了本片最重要的有聲電影/配音的劇情。(不得不說那個音畫不同步的梗實在太好玩了?。?/p>
(7/10)很久以前從《殺手萊昂》里看到了雨中舞曲,經典不用多說了。不過如今來看,這片是不是對女二琳娜太刻薄了?前半部鬧出誤會后,男主完全沒有勸女主向琳娜道歉,只是一味片面地指責琳娜。后半部雖然琳娜也有過錯,但這是因為主角們不尊重她在先(沒有詢問過本人是否同意),才引來了琳娜激進的反應。從頭到尾男主都只顧著吵架、完全不想講理跟琳娜緩和矛盾……另外看了下百科,本片兩個女主說話的聲音,其實都是來自琳娜的演員簡·哈根(但女一的歌曲大多是她親自唱的)。
永遠記得他在雨中高唱“I'm singing in the rain...... ”,一下雨就常常不由自主就哼起來。
美國歌舞片的代表作。Gene Kelly初獲芳心后在雨中歡快地載歌載舞,此段情節(jié)堪稱歌舞片歷史上的永恒經典!我都不記得我把這段看過多少遍了。
歌舞片之王~~
歌舞以長鏡頭表現(xiàn)出來,好聽、好玩、動感、美麗,莫可名狀。電影人的電影,關于電影的電影,套層結構運用嫻熟。模糊了歌舞劇和電影的界限,讓人知道藝術從無分類、唯有好壞。《雨中曲》實在太好聽了,各場的編舞也讓人大開眼界。讓人覺得生活的動作怎比得上唱與蹈,它們當是電影不可忘記的靈魂之一。
大雨的夜晚,與戴比·雷諾茲分別后,男主角陷入捕獲芳心的無比快樂中,索性收起雨傘,在雨中載歌載舞!
老電影總是快樂得那么純粹
戲外賞戲,電影里窺電影??梢宰屓魏稳硕疾蛔杂X地、微笑著看完。→2018.7.23二刷。和記憶有落差。
C+ / 詭異的劇作,拋出很多有趣的點幾乎無深入挖掘,倒是電影史的部分說得實在。聲音這個點的伏筆完全浪費,卻又成為唯一可能的劇情走向。歌舞極富美感但是很多段落無法融入整體。溫習拉拉藍的致敬梗成為額外一大樂趣。BTW戲里可以接受戲外卻無法理解電影作為視覺為主的媒介卻將配音形容為主角。
“從此以后,我只在乎一個影迷”、“你是我的歌,春夏秋冬”…于是以后,見到這樣的路燈,就想扶著燈柱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