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喻諷刺片。這個醫(yī)院到底是為精神病人治療,還是男權社會里懲治女子的牢籠?一本書啟迪了女子的心智,她們再也不是宿命的苦主,她們的思想無比自由,就算身在牢籠,也可以和自己所愛得人牽手徜徉在最美的沙灘……
女主是個具有和鬼魂說話能力的人,她渴望自由,不想被父親的威嚴所控制,經(jīng)常在弟弟的掩護下外出放任自己。一次她在酒吧喝酒時邂逅了一個男子,男子將自己讀的書借給女主閱讀。女主很快被書吸引,不停地閱讀。因為女主神神叨叨的,經(jīng)常出言不遜,所以父親將她送去一家治療精神病的醫(yī)院。女主在那里認識了很多同宿舍的女孩,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醫(yī)院對她們的治療,只在于醫(yī)生的主觀臆斷,醫(yī)生隨意的判斷和好惡,可能就是十分嚴苛的治療,與其說是治療,還不如說是折磨和酷刑。女主一次次地被人強行進行治療。但是她還是頑強地抗爭著,還經(jīng)常出頭,仗義執(zhí)言。這樣的性格讓他收獲了友情,就是那個醫(yī)院的護士長,因為女主,護士長與死去的妹妹建立起了聯(lián)系,讓護士長救了父親,還得到了很多寬慰的信息,讓護士長非常的滿足和快樂。于是護士長一路都在保護她。當然得到友善的同時她也因為維護自己好友的病情得罪了醫(yī)院的醫(yī)生,醫(yī)生將她關進牢房,并安排將自己母親送進這個醫(yī)院的狠心護士“關照”她。這讓女主暗無天日,吃著難吃至極的食物,過著非人的生活。同時護士長也在不遺余力地幫助女主,她一方面是不是到牢房看望,為女主開窗曬太陽,一方面積極和醫(yī)生爭取,讓女主早日從牢房出來。在護士長的努力下,女主終于逃了出來。在一次舞會上,護士長帶著女主的弟弟一起救出了女主,自己卻被抓關進了醫(yī)院……
我覺得女主利用讓護士長與妹妹建立關系,讓護士長重新找回了人性,不再冷血無情,嚴厲苛刻,并用妹妹的鼓勵讓她成為了反抗醫(yī)院醫(yī)生權威的武器,用心去服務和愛所有的病人,這讓護士長更有了目標。女主的弟弟是個軟弱的人,不敢反抗父權,在父親面前不敢說話,表達意愿,只是暗中關心和解救姐姐,勇氣不嘉,不過還算有人性,有愛意,就是不夠勇敢,可悲的當時社會,黑暗,壓抑,暗無天日。
如果要我選今年看過的幾部好片,裡面肯定有Oxygène和Le Ball des Folles。碰巧的是,第一部的主演和第二部的導演/編劇/女配都是同一個人,Mélanie Laurent。
André Brouillet的A Clinical Lesson at the Salpêtrière,真實的展現(xiàn)了當時倍受讚譽的神經(jīng)學家,Jean-Martin Chabot,的工作方法和場景。此人最喜歡對大眾(包括業(yè)內和業(yè)外人士)開放治療過程的參觀;其中最高潮處,是邀請上流社會來和女病人一起舉辦一個化妝舞會。電影基本上還原了這些場景。
1885年的巴黎,一位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Eugénie,因為叛逆(和具有和死者靈魂溝通的能力),被父親送進了到Chabot門下接受“先進”的治療。包括但不限於,放血、灌藥、冰水浴、當眾催眠、關禁閉和性侵。
甫一入院,被怪笑與嚎叫包圍,Eugénie不由自主的感到恐懼和絕望;但是稍微安定下來,她卻發(fā)現(xiàn),“病友”們其實大多數(shù)是普通人。她們有的是忍受不了丈夫的家暴進行了反抗,有的被自己的親人性侵和遷怒,有的和男性顧(嫖)客對毆,有的僅僅是因為被家人嫌棄。
當然,這其中也有因為諸如情緒暴躁或者癲癇之類的問題而入院的,被送來當做精神病治療。非常自洽的是,無論是否真有精神疾病,一旦進行了“治療”,頭上的精神病帽子就算戴穩(wěn)了。
Eugénie開始不由自主的喜歡和同情她的病友們。當一個病友在教堂里歌唱自己想像中的母親(不是聖母),她感到了難得的平靜和歡愉;她同時也想保護她們。當她的好友,Louise,被再次捆綁住,以便通過催眠進行癲癇激發(fā)的時候,Louise恐懼而又迷惑的望著她:我怎麼了(Qu'est-ce qu'il m'arrive)? 這時Eugénie的憤怒回答就呼之欲出了,她對著男醫(yī)師們吼道:發(fā)生在她身上的是你們,是你們!--- 當然,這樣的爆發(fā)不是沒有代價的。她被關了一個月的禁閉。
這是Laurent導演的第五部長片。BTW,她自己在其中也扮演了護士長Geneviève。這個角色,粗看以為是Nurse Ratched(對標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其實卻更像一個缺席的母親(形象)。
總體來說,Laurent保持了一貫的克制手法。如果查一查Chabot的黑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她在本片中的描述基本上沒有什麼偏移。除了一點。
片子的最後,Eugénie在Geneviève的幫助下逃出了醫(yī)院。這點在真實的歷史上估計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這其實是創(chuàng)作者在借用創(chuàng)作的自由來一澆胸中塊壘。真實的歷史應該毫無疑問更接近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那就是沒有誰可以真正逃脫。娜拉出走之後還是無路可逃。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片中展現(xiàn)的也的確如此:象徵自由精神的Eugénie逃了出去,而象徵沉重現(xiàn)實的護士長Geneviève還是被當做精神病入院治療。
片子有一些很有意思的Motif。比如,當Eugénie被關進地庫的時候,鏡頭在她瘋狂的試圖解開束身衣(Corset)和同時在家中的Geneviève用工具有條不紊的解開束身衣的場景之間轉換,暗示她們倆,儘管一個是“瘋癲”的病人,另一個是理性的醫(yī)師,其實在共同的壓力下,沒有什麼區(qū)別。(這裡不禁想起來貴國……
另一個比較點是她們的父親。Eugénie的父親端嚴保守,對女兒祇有可見的壓迫;而Geneviève平時和同為醫(yī)生的父親關係良好,兩人會親密共餐和交換觀點。看上去似乎一派和諧平等。但是當Geneviève偏離父親首肯的路線,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去勸說父親時,他卻叫她閉嘴,自己又“失去了個女兒”。而從後來Geneviève能夠“順利”入院來看,他的確衹是另一個企圖控制女兒的父親而已。
女性在歷史上受過的苦難,讓她們變成了一種奇特的生物。片子的護士Jeanne,在找到了自己的悲劇根源之後,仍然不遺餘力(而又高效)的迫害其他女性,就是一個例子。
這部片子的一個成功之處就是,它沒有宣傳口號式的輸出價值觀;它還避免了通過塑造面目不清的聲勢浩大群像來完成宣傳的目的。它像記錄歷史上真實女性一樣描繪她們的個體。她們在脆弱中暗藏堅韌,她們被縛而又嚮往自由,她們短暫的存在同時孕育了永恆。
我喜歡這樣有血肉溫度的女性主義。
喜歡這部片用通靈這個點子,就是對真正意義上女性的自由的隱喻。一方面,通靈太離經(jīng)叛道,與科學的主流之路完全相背,所以主角們根本不能靠父權主流的話語來解釋自己,以獲得同情,然后在同情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自由和權利,就像現(xiàn)如今每一次女性曝光受害都在拼命澄清自己這樣。就算我是通靈,我做的是全社會不認可的事情,但我也是人。另一方面,在父權社會里,根本無法想象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女性的解放,或者二元性別結構的解除,所以一定程度來說,性別解放,就是一場通靈,通靈是一個隱喻。
電影里,相信通靈,如對一個人的信任。有些玄乎,但所謂通靈并非主題。它是基于這樣一個奇幻的事情延伸談及現(xiàn)實。
很像看一個冷門文學的電影故事,特別是講故事的感覺。
以一名有學識、富有個性,但不受待見、時而“會發(fā)瘋”的女子為主視覺講述被家人騙入瘋人院被強迫“治療”,最終參加到瘋人院那場盛大舞會的經(jīng)歷。
如真如假,如幻如夢。
畫面的尤美和其帶來的視覺感受的直接而引人注目。
關于美,服裝也是精心設計的。
對譏諷男權主義的鏡頭,對表達女性渴求的鏡頭,兩者對比會是電影想要表達的觀點。
社會中,男性主導一切,女性地位卑微;男人代表知性,對一切有探究的權利。女人代表愚昧,是瘋子。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渴望自由!
瘋人院舞會,“瘋人”表演,名流欣賞。我會說這是一場不平等,充滿侮辱,且僅供富人娛樂的活動。
女瘋人院=富人妓院 挖諷意味不言而喻。
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心理的切入點還挺有趣。比較可惜的是故事并沒有太深刻,走了心,但沒抓到??傮w來說,氣氛大于邏輯,感性蓋過理性。不過,看過前一小時,后面都屬于精彩的了。
如果對比開片鏡頭與結束鏡頭,女主角的心境都不同了。歡笑聲、海浪聲蓋過了一切情感。
今晚很難分得清誰才是瘋子,珍妮。
當時看到這部電影即將上映的時候就十分激動,一直在等資源出來。幸好最近還是等到了。阿妮自導自演的電影,不論好壞都要去追一下。而且另一個女主還是璐·德·拉格,最開始是在13版的《安娜·卡列尼娜》里面知道的她,后來又看了她的《無辜者》。相信她一定前途無量。
又是一部探討男權與父權的電影,出乎意料的是它并沒有使我感到厭煩。這一部電影對于主旨的表達的確有著不同尋常之處。
本片的主旨毫無疑問是女權與男權的斗爭,但對于這一主題的表達方式在這個女權題材的影視劇有些泛濫的時期就顯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這種題材的電影成色究竟如何就取決于此。
這部電影中,導演大量使用場景去表達主題就是它最別出心裁的地方。一直以來場景都是被放在次要地位的,導演們更加注重的是言語,動作,神態(tài)等等,而它往往只能作為一個載體,一個附屬品,但這一次,阿妮卻把它用活了。
坐在主位上的父親盡顯威嚴,昏暗的燈光,半開的窗簾,以及過于寬敞的桌子,都體現(xiàn)出在父權的壓迫下,家中的三位“女性”(弟弟在這一部電影中的形象也是近乎女性的)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窒息般的壓迫感。
車廂的環(huán)境相比于家中餐廳的環(huán)境更為狹小。這是女主最后一次身處為父親所支配的環(huán)境,同樣也是這種窒息感的高點。女性化的弟弟使尤金妮在父親的形象面前顯得更為渺小。女主一直看著窗外,車廂中的陰暗與窗外的光明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馬車停在瘋人院,女主徹底墮入黑暗。這部電影中對于光明這個意象使用得還是很恰到好處的,后面女主在禁閉室中遭受折磨也使用了這一意象。
女主初到瘋人院時,鏡頭中終于出現(xiàn)了較為敞亮的場景。寬敞明亮的環(huán)境與之前狹小陰暗的環(huán)境形成對比,明亮的色調暗示女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在這里她將獲得新生。所謂的瘋人院中的女性,她們的情感才是最真摯的,明亮的光線同樣也象征著她們純潔而又不受束縛的心靈。
全劇最具壓迫感的場景。路易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她就是瘋人院中善良與美好的化身,是與男性所代表的權威與冷酷相對立的形象。而她被虐待直至發(fā)病,遭到所有男性圍觀,無疑是更加令人窒息的。本身教授用來演示的屋子并不小,但當演示到達高潮,所有人起立圍觀路易絲發(fā)病的狀態(tài)時,鏡頭內的空間突然被壓縮,身著黑衣的男性如同一堵堵墻,從四面八方相路易絲擠去。場景的突然變化產(chǎn)生的情感沖擊是巨大的。
使用病人進行醫(yī)學演示在我看來是違反人道主義的,一直認為這些病人與實驗小白鼠沒有太多區(qū)別。而當珍妮薇芙多次提出要上前救助時均被攔下,最后路易絲發(fā)病后也同樣沒有人救助,觀眾只是默默地看著,然后默默地離開。這種冷酷,與他們口口聲聲反對的中世紀神職人員不無二致。其實神學與科學,以我們現(xiàn)在的能力還并不能說明究竟誰對誰錯。它們只是兩個選項罷了,只是兩條不同的路,本身并不會造成什么傷害。真正邪惡的依然是人心,是那些把宗教與科學作為武器,來獲取滿足自身權力欲望的人。正所謂只要人心險惡,處處皆可作惡。
這一點真的不可不說,服飾對于人物心理的刻畫以及主旨的體現(xiàn)等方面的作用總所周知。尤其是作為一部女性電影,這一點更是不可或缺的。
束腰以及其含義已經(jīng)在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中做過詮釋,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小仙女阿萊克西斯在《真愛無盡》中的一個橋段。她飾演的富家女孩在出逃后找到了不老不死的塔克一家,塔克家的媽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下她的束腰,并說了一句:“你們都不感覺難受嗎?”,這也是她走向自由的新世界的開端。
雖然對于束腰的描寫本身并不新穎,但是阿妮在這部電影中的創(chuàng)新還是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這部電影不像大多數(shù)雙女主的電影,兩位女主有許多時間在一起。而這一部由于兩人身份的差異,在許多鏡頭中兩人是分開的。電影中的幾次雙鏡頭拼湊就很巧妙地利用上了這一點,而兩人同時解束腰的那一段就顯得尤為精彩。小黑屋的經(jīng)歷對于尤金妮而言更像是一種涅槃,正是這段她最為痛苦的經(jīng)歷使她的反抗意識達到了高潮。而發(fā)瘋似的解開束腰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這一段她的情緒是熱烈的,是在長久的壓抑后的瞬間爆發(fā)。而珍妮薇芙的表現(xiàn)就相對而言平和許多,對于她的描寫更加注重解下束腰的困難,以至于在解下后都要先休息一陣。
這一段兩人的同步,本質上都是對于自由的追逐以及對于徹底擺脫束縛的渴望。珍妮薇芙的動作是平和而又緩慢的,而尤金妮的動作則是急促而又略顯癲狂的。解下束腰的過程是痛苦的,不論是珍妮薇芙用工具慢慢解開,還是尤金妮的暴力拆解。只是對于不同女性而言,有些人要經(jīng)歷的是緩慢而又持久的痛苦,而另一些人則更愿意快速而又強烈的痛苦。但對于每一個渴望獨立于自由的女性而言,這種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亦是值得的。
男性與女性的服飾:(圖片有點多,大家自己去看叭)
本片中的男性服裝是極具象征意義的,清一色的黑,樣式整潔規(guī)范而又一絲不茍。它所呈現(xiàn)出的壓迫感是巨大的。
相比之下,女性服飾就更加復雜。女性可以根據(jù)服飾分為三個陣營:護士的黑,病人的白,還有就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深藍。大部分的護士是依附于男性的,因此她們的服飾與男性同色。而病人的白也不必多言,并且她們的服飾是寬大而又隨意的,與男性形成的對比不言而喻。
這里面最具特點的就是珍妮薇芙的服飾。她的深藍色護士長制服在醫(yī)院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既不屬于黑色,也不屬于白色,但本質上還是更加偏向黑色一些,這與她在醫(yī)院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自己遇見尤金妮之前的想法是相吻合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逐漸向白色的方向邁進。而最后她由醫(yī)生變?yōu)榱瞬∪耍@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后,她的服飾也變?yōu)榱藦貜氐椎椎陌住?/p>
1. 尤金妮與珍妮薇芙有一個相同的經(jīng)歷,就是吃飯遲到。在我看來,家庭聚餐本應是一個輕松休閑的時刻,在她們兩家都成了一種不能有些許差錯的儀式。這種強加的規(guī)則可能更多還是父權顯示自己威嚴的途徑。即使表面上十分和諧的珍妮薇芙家,從這一點中就可以看出她的父親與尤金妮的父親以及主治醫(yī)師,并沒有太大區(qū)別?!艾F(xiàn)在我連你也失去了,我親愛的女兒。”本就不是一路人,也終將分道揚鑣。
2. 裝啞的女孩在圣誕節(jié)站在教堂的椅子上唱歌那段是又一處亮點。再最開始路易絲對尤金妮說這個姑娘是在裝啞的時候,我就感覺這里一定會有故事,只是沒有想到居然會這么精彩。她演唱的環(huán)境著實很巧妙:唱圣誕頌歌的環(huán)境中是清一色的女性,而她也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才首次開口。她歌唱的內容也十分有趣,在這個本應歌頌上帝與圣母的時刻,她卻選擇了歌頌自己的母親,一個普通而又平凡的女性。注意,是女性!母親帶給孩子的感覺是最為親切的,亦是最難以忘懷的。她給予一個孩子的安慰是男性所無法給予的,而這恰恰就是女性的力量,她們的愛是深沉而又偉大的。
3. 再寫一下珍妮這個極富探討價值的人物。作為一名女性,一位護士,她對待病人的態(tài)度與絕大多數(shù)的護士都不同的。別人像是在完成任務,而在她的眼神里,以及她的一舉一動中,透露出的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恨意。她在這里好像不是救助病人,亦不是為了生計,她仿佛是在復仇。她在虐待同是女性的尤金妮時沒有一絲一毫的情緒波動,甚至是洋洋得意的。她的遭遇固然悲慘,但是真正驅使她如此的我認為還是她與生俱來的殘忍,殘忍到可以把自己的母親一點點地折磨致死。這樣的女性在對付同為女性的反抗者時,毫無疑問是更加危險的。
女權究竟是什么,是否正確,是否矯枉過正?人們給出的答案太多,我實在難以分辨。而我對女權的認識與理解是很簡單的:它因為社會的需要而誕生并進一步發(fā)展,究其根源,它只是為這個社會多提供了一個選項罷了。當這個社會只需要一種性別去運行時,很可惜,歷史選擇了男性。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運行變得更加復雜時,女性的力量就被發(fā)掘了。個人認為這并不是男性主導的,因為沒有人愿意將權力拱手相讓。這本身還是時代與社會的選擇,旁人干涉不得。
《西部世界》第二季結局中伯納德背叛德洛麗絲的原因我一直記憶猶新:作為園區(qū)中的“神”,德洛麗絲對革命者的選擇是無差別的。她并沒有考慮接待員們究竟是否想革命,即她并沒有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我無法說清女權以及女性運動究竟是好是壞,可能也沒有人可以說清,或許它根本就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只能相信我可以認識到的:女權只是為這個社會增加了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的產(chǎn)生與成長并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
其實還有一些疑問:尤金妮到底能不能看到鬼魂?這里的鬼魂是不是只是一種象征?如果是象征,那么它象征著什么?最開始時認為是自由,新知以及被周圍人理解,但細細想來又有些不確定了。
最初知道這部電影,是因為梅拉尼羅蘭導演的。關于怎么喜歡上梅拉尼羅蘭這位女演員,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2013年看《驚天魔盜團》,那時候才12歲,羅蘭在里面演一位國際警察,第一眼看到就覺得驚為天人,顏值、氣質都超級超級吸引我,第一眼就愛上的感覺!后來因為實在是太喜歡她的顏值和氣質,也看了她的一些電影,演技、感覺什么的都很喜歡,這種“一見鐘情”的經(jīng)歷也是很神奇。后來她開始做導演,看了她導演的《呼吸》,講述了女孩之間非常細膩和真實的情感,覺得能和她找到共鳴。(關于這一點我也感到很神奇,有幾位我第一眼就愛上的人,后來隨著深入了解,發(fā)現(xiàn)她們的價值觀和言語行為都能讓我找到共鳴,可能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磁場?) 這次看到她導演的新作品《瘋女人的舞會》,同時她還是編劇,先敬佩一把!看了簡介是一部以女性為主導的電影,立刻就被吸引。看完之后,更是喜歡,而且找到共鳴。 第一, 這部電影是一部很用心的電影,演員演技在線,尤其是羅蘭,雖然比最初看見的時候老了一些,能看到歲月的痕跡,但還是很好看、很有氣質!布景、氛圍都很好,讓人有深處那個時代、那個地方的感覺,無論是舊時代的壓抑,還是精神病院的禁錮。 第二, 涉及了我最感興趣的心理,當時應該還處在弗洛伊德剛剛興起的時代吧,歇斯底里癥被視為是女性疾病,使用的治療方法也并沒有實效,而是給病人帶來了很多痛苦,感性上很想要譴責給她們帶來痛苦的醫(yī)生,理性上卻又覺得這或許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經(jīng)道路,而且她們也確實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疾病,不過她們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被對待的方式還是太殘酷了。 第三, 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確實是很應該實現(xiàn)的了,其實她們很好,只是所謂的正常人在孤立排擠她們。就像最初,女主尤金妮被帶進去的時候,也不敢接近她們,但是隨著跟她們相處,她能夠感受到她們也是真實的人,也很可愛,給她帶來溫暖,幫助她,她也開始接受她們,與她們融為一體。到最后,尤金妮逃出精神病院、尤金妮臨床的女生被強迫,都是別的女性去出手相救,女性也是有力量的,女性是可以互相幫助的。 第四, 很真實地反映了在舊時代、舊社會男女的不平等,電影的開頭爸爸對于尤金妮和弟弟的區(qū)別對待,到后來的精神病院、學術界都是男性掌握著權力,所有的教授、醫(yī)生都是男性,而女性只能甘居其后,像珍妮薇芙這樣的女性,其實可以看出她是很有能力的,她很了解各種精神疾病,對病人也是有溫度的,但因為女性的身份就只能做護士長,沒有決斷權。 第五, 我并不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相信人有靈魂。而對于尤金妮這樣聲稱自己能看到鬼魂的人,很多人會覺得她瘋了,我想在這里可能有隱喻,就像尤金妮說的,為什么看到圣母瑪利亞不是瘋,而看到鬼魂就是瘋呢?鬼魂為什么不能是一種信仰?是不是在諷刺,人們永遠在排斥違反社會規(guī)范、與社會主流背道而馳的人?尤金妮無疑是這樣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女性,她說著爸爸看起來不成體統(tǒng)的話,私自出行去“體察民情”,買路邊小車上的面包,坐在咖啡館邊抽煙邊看書,一切都并不符合她的身份。社會總是在排斥不符合他們的認知的人,他們覺得這是有病的。希望有一天對于少數(shù)人的偏見能夠慢慢消失吧。 對于結尾,我很感動。我想,珍妮薇芙之所以選擇幫助尤金妮,第一,是她選擇相信尤金妮,她接受突破自己和社會認知的存在,而尤金妮也讓她能夠和妹妹布蘭卡對話,消解了她的心結;第二,珍妮薇芙知道有很多像自己一樣有心結的人,她想要讓尤金妮去幫助更多人;第三,她為什么不和尤金妮一起逃走,我想她放下了布蘭卡,就是心靈上獲得了自由,而這種自由不在于肉體繼續(xù)身處何方,所以她選擇留下,而通過和尤金妮通信,也能夠知道她對別人的幫助、她自由的生活,這也讓她感受到心靈的自由。珍妮薇芙用自己的自由換取了尤金妮的自由,尤金妮得以離開,而珍妮薇芙則永遠地留在了精神病院。但她們之間建立起了永遠的情感,這種情感是很深的,就像是為對方而存在,帶著對方的靈魂生活。
2022.2.22 昨天讀弗洛伊德的個人經(jīng)歷,他在1889年曾到法國的salpêtrière醫(yī)院師從沙可醫(yī)生學習,反應過來,這不就是電影中提到的醫(yī)院嗎?書里寫道,沙可醫(yī)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醫(yī)生,提出了男性也會得癔癥,打破了當時認為癔癥是女性病的言論。他每周都會開會診,現(xiàn)場展示各種病例,這也是電影中的情節(jié)。怎么說,我們不能否認沙可在發(fā)現(xiàn)疾病、治療疾病的道路上做出的貢獻,書里側重講弗洛伊德的個人經(jīng)歷,必然不會和電影一樣的角度去展現(xiàn)女性的悲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影中所展示的情節(jié)更是真實的,畢竟在男權社會下,似乎一切都合理化了。
關于女性覺醒,古典氛圍營造得不錯。
當你的女性意識覺醒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很多時候成了別人眼中的異類,但是哪怕忍受孤獨,你也不會愿意再回到單純無知的年代,自由的靈魂無比可貴。
好處是對于Charcot內部和當時精神病治療手段的呈現(xiàn),非常鮮明和仔細地拍出了當時種種精神治療史上的荒唐和黑暗,男性凝視下的“瘋女人”自古有之且綿延至今,這是壓迫和馴化的極端表現(xiàn)之一。但同樣的,本片元素也未免塞得太多太雜了,靈異削弱了現(xiàn)實,對男權進行背景化處理的結果就是過于臉譜,雖充滿力度,但控訴內容的表現(xiàn)則有些淺白,劇本再打磨一下會更好吧。
和金獅獎獲獎作品《瑪?shù)律弶櫬渖倥废嗨频念}材,中規(guī)中矩吧,沒太多驚喜,膽顫心驚肯定是有的,畢竟這樣的事情現(xiàn)在還在發(fā)生。
實在的控訴,攝影不錯,劇本后半部分猶如懸崖一跳而下的結束了,這…………兩個女主都還不錯。laage成熟了很多。
意識覺醒。畫面唯美。
故事看得令人心疼,流淚。父權/男權社會離我并不遙遠,像導演開篇說的,讓我們一起記住如今的自由從何而來。
情感,事件比較寡淡。唯有主題算是亮點,但是表現(xiàn)精神障礙的古典電影也不是沒有??偟膩碚f發(fā)揮的不夠好。
It's the world that is crazy, but it's us who are taken into asylum,
很容易明白這個古典故事在當代的意義和指涉,但超現(xiàn)實元素的重要性又在一直消解這種感覺。
女權主義挖歷史的墻角
〈三星半〉法國女人拍這樣的戲太得心應手了。不用賣姬,不用在看見鬼神的特效上作文章,本身就夠味。
這種類型搭配法語就是氛圍掛的
現(xiàn)在不也是常罵女人瘋女人嗎?前幾天還聽鄰居男大罵老婆瘋了,攤手。
看到圣母就是神跡,看到鬼魂就是瘋子?還是控訴男性權威,探討瘋的界限,還有老調重彈自由的價值,舞會整場戲在高調的音樂下非常出彩,但是結尾我沒看懂,一換一的意義在于什么?其他悲慘女性就不管不顧了?女主要如何面對出去后的世界?沒做成雙女主的情感基礎,也差了一口氣
(最可怕的是這種事現(xiàn)在依然在發(fā)生...
3.5 整部電影看得很壓抑,但完成度還不錯,盡管前面節(jié)奏過慢導致最后的高潮一閃即過。Mélanie Laurent作為導演來說,算是一份不錯的作業(yè)。
4-,看清別人,也就看清自己。影片中看不見的靈魂,便起到這個作用吧,由此帶入溝通與情感,對主題和沖突來說,是因也是果。但最后以自由做結,還是簡單了點。雙女主氣質迷人。
掀開黑暗章節(jié)的沉重一頁,被壓迫、傷害、監(jiān)視與利用;“瘋女人”不是結束,是“塞勒姆”之后的上演,更或許為“得州心跳”的前續(xù),所以這是個跨越數(shù)個世代并始終回蕩著聲量的故事。Mélanie Laurent在改編時做到了這一點,也始終去聚焦作品的特殊性。印象深刻的還包括病院以及監(jiān)禁的生活片段中,絲毫不諱于對“抓狂”的尺度呈現(xiàn),以及觀感上的挑戰(zhàn);但這之外,它同樣去關注難得的女性情誼與絕境下的相守。力量與溫柔并存,有著難得的氣質。
閣樓上的瘋女人從來都沒少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