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存妹妹最近出鏡率還算挺高,連續(xù)兩部謀女郎加上一個小紅花,明年還有一部韓寒的春節(jié)檔《四?!?,和演技派張譯連搭兩部戲,又和流量高,演技也都還可以的易烊千璽,劉昊然都有合作,這等資源,和當年演山楂樹之戀后幾年沒接到過好片的周冬雨比起來,實在好了不知幾許。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劉浩存沒有辦法通過這幾部高頻次的作品錘煉好演技,并獲得觀眾廣泛認同的話,那么風頭一過,她就可能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
《懸崖之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當下劉浩存境況的一種展現(xiàn),萬眾聚焦,卻后繼乏力,浩存妹妹,已經(jīng)站在了懸崖之上,一個行路不穩(wěn),可能就會從高處墜下。
讓我們看看電影,劉浩存究竟是如何被張藝謀又捧著又邊緣化的。
《一秒鐘》里,劉浩存作為女一,劇情給得不少,但是每每與張譯搭戲,劉浩存的存在感便弱了不知多少,幾乎被全方面碾壓。
這也不能怪劉浩存,畢竟張譯可是那種能化腐朽為神奇的演員,《一秒鐘》里面他大股流淚的場景至今難忘,我這輩子都沒見過哭戲演成這樣的。
而《懸崖之上》中,劉浩存在看似高光的出場后,存在感越來越弱,除了最后不痛不癢地出來一下,影片后半部分就直接“消失”了。
最關鍵的是,這個突如其來的消失,還是當觀眾們都將厚望寄予她身上之時。
電影過了1/3,張譯被抓,二隊兩個人都被偽軍特務控制,能逃離敵人眼線的就只有浩存妹妹了,這個時候我已經(jīng)為她摩拳擦掌,就等著她與偽軍特務們來一場斗智斗勇的比拼。
結(jié)果,她跑去電影院看了一下時間,就乖乖等了一周多,再出現(xiàn)就是電影結(jié)尾,不聲不響完成任務,掉幾滴淚就完了。
你在逗我?!
雖然我知道,整部片子由張譯帶頭的四人組,其實都是為了引出周乙這個潛伏角色,但是好歹張譯能在各種鏡頭里飆演技,秦海璐和朱亞文都在中后段有著高光的表現(xiàn),偏偏到了劉浩存這里,電影開場不久就手撕偽軍,演著演著反而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慢慢淡出在背景之中。在角色設置上來看,這未免有些遺憾。
當然,更遺憾的就是劉浩存并不適合這個角色,在看《一秒鐘》的時候,我就覺得劉浩存的聲線對于那個時代而言實在太過尖銳,或者說,劉浩存的聲音在當代是不違和的,但是放在過去的年代,就會給人一種奇怪的感受。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覺得《小紅花》里劉浩存發(fā)揮更好的原因(雖然單論電影質(zhì)量《小紅花》比起張藝謀的這兩部還是有差距的),因為她能契合進現(xiàn)代戲的角色中,但是在演60年前或者80年前的角色時,就會有莫名的疏離感,這對角色塑造是很致命的。
從演技上來說,劉浩存和別的戲骨相比,確實差了不少,于和偉最后與劉浩存的那場“簡簡單單”的對手戲,感覺于和偉為了能配合上劉浩存擠出的幾滴眼淚,貫穿全片的老謀深算氣場都打了折。
不過,無論如何,劉浩存在戲內(nèi)戲外都是“幸運”的,戲外幸運在有人捧,有好角色演,《懸崖之上》的電影里呢,也是最輕松的那個角色,別的角色死的死,傷的傷,為了能說句話還得服個毒,劉浩存可真厲害,跳個火車也就崴個腳,人家檢查時開槍干死個人也沒有蜂擁而來的偽軍士兵(這段感覺有刪減?。鎸橙说穆穹?,一個隱身開溜,關鍵時刻嬌滴滴地喊一聲,經(jīng)驗老道的特務就傻了眼。
這已經(jīng)是幸運max了。
相比而言,老金可就慘多了。
一個人最慘有多慘啊,慘不過老金。
明明是個壞人但演著演著就成了搞笑角色。
人倒霉時喝涼水都塞牙,老金倒起霉來,逃獄的共黨開著他的車就往外沖,自己那個氣啊,只能打輪胎,這波抓完人,自己的新車可就千瘡百孔了。
好不容易修好了車,結(jié)果邀請別人來坐一下吧,還偷偷往后座栽贓陷害,這不是好心當成驢肝肺嗎?
而且作為反派,聽到共產(chǎn)黨幾個字時渾身發(fā)抖,這樣的素質(zhì)當啥壞人,直接投降多好。
被栽贓也就算了,但是其實沒人真的把你當成臥底,因為大家都覺得你不是臥底那塊料,這波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但是鍋還得老金來背對不對,戳脖子也不能少了你對不對,畢竟你算是搞笑角色,一下子就浪費掉有點于心不忍。
老金:“導演,我被戳脖子都沒有死,是不是后面還有我的劇情啊?!?/p>
張藝謀(拎出一疊錢):“這就是后面你的劇情了,去領盒飯吧?!?/p>
然后整體談談電影吧,張藝謀出品,質(zhì)量肯定沒得說,雪中的哈爾濱實在太過美麗,諜戰(zhàn)與冰天雪地相結(jié)合,讓那種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氛圍天然地被塑造了出來。
劇情整體來說也中規(guī)中矩,算是標準之上的諜戰(zhàn)片,除了老金,大家都不傻,也都有高光時刻,這點不強行降智還是很難得的,畢竟當年我們的地下黨同志面對的不是傻子,而是群敵環(huán)伺,一個不好就好丟掉性命的狀況,想要活下去,就要對自己狠,也要比敵人更聰明。
影片每過一陣子的小標題讓我覺得有點像《騙中騙》,同樣短小精悍的分章標題,同樣扎實且復古的敘事結(jié)構(gòu),同樣精明的斗智斗勇,當然影片時長不算太長,這些小標題用處倒也不很明顯。
最后,作為一個不完全的浩存妹妹的粉絲,還是希望她能多磨練一下自己的演技,畢竟相比于成為華而不實的流量明星的道路,成為演技派明星也許更困難,也許不能日賺208萬,也許要花費無數(shù)的精力去提升自己。
但是我總覺得,既然選擇當一個演員,那就應當全情投入不是嗎,顏值不能打一輩子,通稿也只能買上一兩周,幸運也許有一天終究會被用盡,那個時候,如果能有了張譯那樣活死人肉白骨的演技,倒也不怕沒飯吃。
(最后拉個票,我參加了豆瓣閱讀的“第三屆長篇小說拉力賽”,歡迎點擊《夏日的終焉》這個鏈接關注我的參賽作品哦)
五一檔雖然有八部(以上)影片,只有《懸崖之上》讓我有一種疫情后久違的影迷過節(jié)之感,張藝謀的牌子仍然保留著這種號召力。它制作班底、演員、前期宣傳物料做得扎實,章子怡也來為張藝謀捧場,而影迷們在線拉片,聊聊電影本身的事。不論電影是好是壞,它讓我們發(fā)生了有效交流,聯(lián)結(jié)更緊密,就像舒服的春日一般。
其實,電影里也藏著一出中美際會的大戲。
影片出現(xiàn)了《淘金記》海報,體現(xiàn)了一段卓別林面包舞場面,任務的密碼隱藏在一本名叫《梅蘭芳游美記》的書中。作者齊如山記錄梅蘭芳首次訪美的過程。正是在這次訪美,梅蘭芳結(jié)識了卓別林。
這兩個細節(jié)的選擇似乎跟故事本體沒有太深聯(lián)系,也做不出什么過度解讀。但是,它可以成為我們推斷張藝謀對電影理解的依據(jù)。就像《活著》里的皮影戲一樣,張藝謀或許有心回歸(他所理解的)電影源頭,梳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
坊間傳言梅蘭芳喜歡《大獨裁者》。有段未經(jīng)查證的梅蘭芳對卓別林的評價:“他在銀幕上幾乎看不見有歡樂大笑的鏡頭,至多是諷刺性的冷笑,或者是痛苦的微笑。他的內(nèi)心活動是深藏不露,不容易讓你看透。一種富有詩意的、含蓄的像淡云遮月、柳藏鸚鵡那樣的意境,是令人回味無窮的。”
諜戰(zhàn)片和卓別林默片的相似之處就在這段話里,整體含蓄、內(nèi)斂,可以被允許沒有圓潤的故事,靠情節(jié)巧合來制造表演情境?!稇已轮稀返牧硪凰菰?,讓·皮埃爾·梅爾維爾電影的部分特征亦可追溯至卓別林。從影像和表演上來看,《懸崖之上》符合這樣的觀感。
《懸崖之上》是一出群像戲,匯聚了于和偉、張譯、秦海璐、倪大紅、雷佳音等八九位“戲精”級演員。張藝謀接受自媒體采訪時也說,“群像戲得找一批會演戲的人。群像戲找新人難度非常大?!?/p>
不過,在劇作上《懸崖之上》是表面的群像戲,內(nèi)里的大男主戲,所有人物(除劉浩存飾演的小蘭外)都在給于和偉飾演的周乙遞戲。小蘭是看完卓別林面包舞的“戲外之人”,更像是導演心中的一方凈土。在這出男人(拍的)戲里,小蘭是理想,周乙才是現(xiàn)實。所以,這個五一檔幾部電影,有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只有于和偉一個角色突圍了。
為了突出表演,影片用最精煉的臺詞完成構(gòu)建:它展現(xiàn)豐富的手上動作和面部表情;一些重點場面像梅爾維爾《海的沉默》,把臺詞減到最少,以突出影像和表演的表現(xiàn)力;倪大紅飾演的高彬查臥底時對周乙的一句話,便交待了余皚磊飾演的金志德的人物性格。
影片也存在多處巧合的發(fā)生,這些巧合是網(wǎng)友口中的邏輯硬傷,小蘭在火車之間開槍,沒有引來士兵(有個鳥瞰鏡頭粗糙交代了士兵往相反方向行進)。這些巧合,增強了人物的命運不確定性,人物的行進軌跡沒有像任務設計的那般嚴絲合縫,而更能夠考驗角色的臨場心理、瞬間情緒、毅力品性,給予更有層次的表演空間。
這種人物命運的不確定性,也是本片懸念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麥格芬式懸疑空間內(nèi),把信息交待完整或許不是重點(比如影迷@陀螺凡達可在豆瓣指出影片缺少一些鏡頭),張藝謀借著鏡頭和剪輯,更多是在依靠表演落定每一處懸疑設計,以建立影片的節(jié)奏。影片雖有120分鐘,它的觀感并沒有那么長。
張藝謀還有嘗試違反諜戰(zhàn)片類型規(guī)律的跡象,比如加入幽默,金志德和周乙影院門口的一場戲和后續(xù)金志德被審訊,讓不少觀眾笑場,看到這里時,那種被懸念牽引的緊張感便被緩和了。
故事則由任務明線和情感暗線組成。影片像《淘金記》一樣在茫茫白雪中展開,四個人分藥片,交待任務,鋪設懸念,為開篇定調(diào),這一段開場同時也交待了四個人不同的情感暗線,由尋子和愛情組成:小蘭帶著疑惑、表情純真;楚良是個感情豐富的人;在面對家庭關系上,王郁比張憲臣更穩(wěn)定。
為了講好故事,有些張藝謀的早年視覺特征沒有變。室內(nèi)戲昏黃發(fā)暗,室外戲白到發(fā)藍,對比鮮明?!稇已轮稀吩谝曈X上可能相對更像《大紅燈籠高高掛》,灰色宅邸鋪滿白雪,兩行大紅燈籠,凸顯了影片核心的戲劇性。只是《懸崖之上》里,有象征意味的紅燈籠變得更加隱晦了,也鮮少體現(xiàn)雪和血的對比。
也因此,《懸崖之上》差了“紅燈籠”那一口氣,它的雪太明,血太暗,明線盛大,暗線羸弱。在情節(jié)設計上,尋找子女的張憲臣和細膩的楚良,兩個梅爾維爾《影子部隊》式的人物,一心完成任務和大義,卻因個人情感和動機而付出生命代價。但梅爾維爾的劇作導向的是以歌頌人性懦弱而完成對時代的反思,張藝謀則似乎在暗示觀眾,在任務和大義面前,個人情感是絕對要被禁止的。
對比《大紅燈籠高高掛》,我們會發(fā)現(xiàn)《懸崖之上》的另一個弱點。《大紅燈籠》從視覺上做足歷史空間的營造,讓觀眾信服,因此批判性很強,它講述的是現(xiàn)實吞噬了理想,銳利得像一把插入黑暗的刀子。而《懸崖之上》歷史構(gòu)建則非常干癟,哈爾濱僅作為舞臺而存在,或許是審查原因所致,它是遲鈍的,歷史特征不明顯,缺少了一種反思的力量。
于是,整部電影表面看起來很堅固,雖然借來了梅爾維爾的樣子,因缺少梅爾維爾式的洶涌情感和歷史脈絡,便也缺少了筋骨,觀眾隨手一推,血肉便散作了一地:部分打破懸疑套路的幽默,拆了諜戰(zhàn)的類型規(guī)律(金志德);所設計的情感暗線,讓人物不符合明線的邏輯(張憲臣);懸念被營造,又缺少某種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尋子和愛情)……
談及這些主觀上的創(chuàng)作缺點時,當然不能忽略審查的因素。我可以主觀揣測,創(chuàng)作者或許適應了一些審查規(guī)則,或者針對審查做了些許調(diào)整,因為剔除情感表達最容易過審,而情感越豐富,紅燈籠越晃眼,越容易從立場上被審查刁難。
我曾設想過影片的另一種狀態(tài):在豐富歷史空間的基礎上,不展現(xiàn)完成任務的結(jié)局,任務目標始終不要出現(xiàn)。編劇全勇先接受采訪也曾說過,“故事的重點是脫困,不是執(zhí)行任務”。于是,烏特拉任務的營救目標便完全成了麥格芬手法,它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它存在與否始終不體現(xiàn),觀眾便不會再注意邏輯上的漏洞,而更可能會納悶,給主角派發(fā)任務的家伙和任務本身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鬣狗,到底是雄的還是雌的?這肯定不是審查官愿意看到的,因為它質(zhì)疑了任務和共產(chǎn)國際的合理性,甚至讓故事走上與主旋律相反的路。
《懸崖之上》里的影院元素也值得重點關注。近幾年,影院是張藝謀最重要的展示空間?!兑幻腌姟纺兄鹘侵荒茉谟霸嚎吹脚畠海稇已轮稀啡蝿罩荒茉趤喖殎営霸和瓿?。當范偉把污損的膠片像國葬一樣抬進影院,“烏特拉任務”的兩名幸存者在影院放映的面包舞中相遇……無論是鏡頭上還是情節(jié)上,兩部電影都強化了影院的“政治象征”。
把情感隱忍到表演中,把影像做到純粹,或許是張藝謀想做以及做了三次的事(《影》、《一秒鐘》、《懸崖之上》)。但是,如果把影院當作這個時代每座城鎮(zhèn)里的廟宇,那張藝謀想做的,或許就不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也離得卓別林和梅爾維爾更遠了。
還記得上一把王者鉆石局,張教練人海茫茫中又挖掘到了一個天才ADC苗子——浩存妹妹,本著謀氏ADC必須紅的原則,給安排了兩個大神帶一帶,效果不錯。
范偉老師走中,張譯打野,浩存妹妹ADC,輕松打完以后,數(shù)據(jù)不錯,浩存妹妹打出了35%的輸出。
張教練一看,可以啊,絕對的可造之材,榮耀王者局已經(jīng)安排上了。
浩存妹妹等開高端局的時候,抽空出去打了把 1V1solo,對手名字挺長,有四個字兒,還扮豬吃老虎,說死不死的,先送了兩條命結(jié)果最后直接把浩存妹妹家給推了,這不是調(diào)戲人嗎?
浩存妹妹還沒來得及生氣,榮耀局就開了,一看隊友,還是上局的張譯。不過這次張教練沒安排張譯打野,讓張譯半肉半輸出,有意讓他幫浩存妹妹抗點傷害。中路秦海璐,朱亞文走上。這陣容不能算弱了啊,可惜都偏輸出,沒啥肉。
再看對面,倪大紅走中,于和偉打野,李乃文上單,余皚磊ADC,雷佳音都被擠到了輔助位置,這不是一手王炸么。
這咋玩?
張譯說,沒事,我英雄強勢,于是張譯吃了點經(jīng)濟,就出去秀了一圈,你別說確實牛逼,對面全被干成殘血,但是張譯被集火。浩存妹妹這邊三路全崩,浩存妹妹說,我猥瑣發(fā)育了,你們穩(wěn)住,我們能贏。
可是再猥瑣總不能不打起來吧。于是朱亞文也被摟住干翻。
浩存妹妹看了一眼中單法師秦海璐,你說這咋辦?
秦海璐看了一眼浩存妹妹,看我干啥,肉都沒有怎么輸出。
無奈的浩存妹妹看了一眼教練。
眼神里寫滿了:咋整?
張教練低頭一吃手,說,等著。
說時遲那時快,對面打野于和偉先是賣了已方ADC接著開始演,各種送。
張教練微微一笑,這不就好起來了嘛。
最后倪大紅逃跑,說,不玩了,下把把演員給我踢了再玩。
浩存妹妹贏是贏了,可惜輸出是真不行啊,這局太高端了。
— — — — — — — 我是分割線— — — — — — —
倪大紅、于和偉、李乃文、余皚磊四個在一起烤火的大反派陣容屬實牛逼,有這陣容演電視劇就已經(jīng)必火了。
挺喜歡浩存妹妹的,能和這么多高手過招,實在是太幸運了,可惜火車上那場文戲真的是太稚嫩了。
怎么說呢,這是部不必深究的電影。國師這作品基本上讓人挑不出毛病,可是太過于求穩(wěn)也沒有大爆的潛質(zhì)。一手的王炸,可人家也不是因為這部戲才演技好的,也可能是大家對國師期待都比較高吧,如果是個新人導演拍出來這樣的作品,那接下來絕對值得期待。
看了下攝影指導還是趙小丁,說個個人感覺,不是趙小丁不好,而是和趙小丁合作的國師,都是走的保守路線。
如果國師能夠更放得開一些,更大膽一些,或許效果會更好些。
沒過8分是因為確實少點驚喜,接近8分證明確實沒啥大毛病。
不得不佩服老謀子一輩子都在努力地突破自己,每一部片子都有新的驚喜以饗觀眾?!都t高粱》有血氣方剛的豪邁,《大紅燈籠高高掛》則展現(xiàn)出了深宅大院里死一般的壓抑。《我的父親母親》拍出了農(nóng)村的質(zhì)樸,《英雄》則又畫出了古典的韻味與俠味?!稘M城盡帶黃金甲》是錯彩鏤金之美,而在《影》當中,張藝謀又貢獻了一種幾乎與之完全相對的山水墨畫的干凈簡潔之美。
其他等不一一細說。
即便是面對同樣的抗日題材,《金陵十三釵》和這部《懸崖之上》也都有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金》講的是社會底層女性為民族大義所作的犧牲,是對人性的謳歌;《懸》則是部徹頭徹尾的諜戰(zhàn)片,講的是人心之間的博弈?!督稹返墓适掳l(fā)生在南方,骨子里就帶著幾分柔軟的悲情;《懸》的故事發(fā)生在哈爾濱,在大雪紛飛里,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冰冷的交鋒。
《懸》講述了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哈爾濱,四位在蘇聯(lián)受訓過的我方特工來到此地,完成一項秘密的“烏特拉”行動。日寇在截獲這個消息后,想要破壞我方執(zhí)行任務。于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考驗,就此拉開序幕……
雖然張藝謀在藝術風格上不斷嘗試新花樣,但總有一些個人特質(zhì)能讓人一眼看出來,這就是他電影。比如,他對東方美的偏愛以及成名后對于恢弘的大場面的執(zhí)著、對他的偶像黑澤明的致敬等——當然,這是好的一面。他也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我覺得就是他總喜歡以最直白的形式來呈現(xiàn)他的內(nèi)容。
舉個例子,《父親母親》里章子怡奔跑的場景,你會立馬感受到她的質(zhì)樸天真和單純,感受到農(nóng)村的美麗,這是張藝謀的美術功底、導戲能力、演員的天賦等等綜合起來成就的;但是在質(zhì)樸之外,你很難感受到更深層次的內(nèi)容。但如果是王家衛(wèi)的電影,他只是讓女演員漫無目的地走在街頭,就能展現(xiàn)出很多復雜的內(nèi)容,王家衛(wèi)就很會利用留白來豐富他電影的解讀空間。
《懸》在驚險的主線之外有一條溫情的副線,那就是老張與王郁姐那兩個在街上乞討的孩子。本來可以利用這條副線在很多地方暗戳戳地煽情,讓影片變得更厚重,也更具感染力,但導演幾乎是硬邦邦地讓小孩兩次“闖入”,在這兩次“闖入”之外,他們幾乎全程掉線。兩條線索的“割裂”,讓本來挺好的一段內(nèi)容多少顯得“格格不入”。
還有“等待黎明”這個主題,本身也是很好的,但每次主角們提到這一點的時候,總給我一種強行點題的感覺,跟我高中寫議論文一樣擰巴。
所以“直白”幾乎成了國師的硬傷。
這種直白在他熟悉的敘事環(huán)境里會成為一種冷靜的白描,給故事增加莫大的震撼,以《活著》為登峰造極。但脫離了他熟悉的領域,那么多少會表現(xiàn)出一點水土不服。
不過沒關系,瑕不掩瑜,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藝術作品:伍迪·艾倫可以總在電影里嘮嘮叨叨,英格瑪·伯格曼也總有那么多歇斯底里,那么張藝謀也可以有自己的偏執(zhí),他的偏執(zhí)不妨礙他成就偉大。
《懸崖之上》還是有一定深度的。它跟《色戒》《風聲》這些電影同屬一個類型,而且都講述了“在民族大義和集體利益面前的個人選擇”的主題。
雷佳音飾演的謝子榮與張譯飾演的張憲臣做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一種是出賣隊友,一種是寧死不屈。當然我們會去罵謝子榮,這是因為我們作為觀眾有上帝視角。但其實代入角色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三位戰(zhàn)友死在他面前,他內(nèi)心得受到多大的震蕩!當他在生死邊緣游走了一次之后,我想他的人生哲學立馬就從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只剩兩個字:活著。
就像《驢得水》當中周鐵男前后的轉(zhuǎn)變一樣。
至于老張張憲臣,他是完全可以拋棄個人,全部奉獻給集體的。當他被敵人折磨成殘廢、同志想把他從中救出來時,他意識到既然自己的殘廢之軀不能再為大家貢獻什么,就不必再讓同志冒這個險。所以他決定不逃,并且用殘存的氣力與敵人最后再搏一次。
可歌可泣。
《色戒》對于“個人選擇”這個主題尤為凸顯,因為王佳芝面對著最艱難的“撕裂感”:她把敵人變成了自己的情人。成敗只在她一念之間,那一刻她的感性勝過了理性,個人勝過了集體,所以她在翻江倒海的思想掙扎之后說出了那兩個字:“快走”。于是,這群學生的理想和前途都被她給毀了。
《懸崖》里的老張其實也面對著一份“撕裂”,即他在集體之外,作為個人,他還有倆失散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執(zhí)念,如果可以,他當然想活著見到那兩個孩子。(但我前面說了,張藝謀沒有刻畫好這層情與理的沖突,或者說,張藝謀干脆就放棄了對于這層內(nèi)容的深挖)然而老張做出的選擇與王佳芝截然相反,他選擇犧牲自己,成全大家。
個人用自己渺小的力量成就悲愴的偉大固然值得歌頌,但如果可以,我們當然希望這些悲劇從來就不必發(fā)生,和平永駐人間。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拖衲莻€經(jīng)典的問題:一個人和五個人,你救哪個?如果可以,當然希望這六個人都不需要被救,他們也能在黎明之后,開心爽朗地活著。
這肯定是奢望了。
最后談一點,我看到很多評論質(zhì)疑劇情是否合理,這點我想用《島上書店》里的一句話來解釋:“如果你對細節(jié)有懷疑,整個故事就開始散架了。”這意思是說,我們在看一部電影或者讀一個故事的時候,首先要帶入作者的邏輯——當然,前提是這個邏輯已經(jīng)基本自洽,沒有大的毛病。在這之上如果還過于吹毛求疵,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柯南·道爾或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推理小說,也能找的出些許的漏洞。但故事本身并不會因為這些漏洞而不精彩。
所以,首先不要質(zhì)疑不那么重要的細節(jié),我們才能感受到這類作品的魅力。
《懸崖之上》這部片子,我的觀影感受還是覺得蠻緊張刺激的,每個角色都很豐滿,高手之間的你來我往就好像一場精彩的棋局,每一招都足見膽識、勇氣和決心,不由得讓人拍手叫絕,我覺得于一部諜戰(zhàn)片而言,這就夠了。
終于決定還是開個個人公眾號:Imagine Heaven。
這一篇,要先看過上篇《懸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來就著《懸崖之上》的解析的評論再展開聊幾點,不會耽誤大家太多時間。
當然這里完全不是懟評論和吐槽,相反我覺得正是因為大家對一部電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極好的事情,這種二次討論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沖動,這次趁著這股沖動勁還沒過,就來這么一期。
首先就是評論不少小伙伴說,《懸崖之上》的任務不是解救人質(zhì),而是接人。
感謝糾正字面意思,但我個人認為,其實做任務的性質(zhì)是一樣的,都是要“救”王子陽,如果只是單純的接人出境,為什么他們這么折騰跳傘到偽滿洲控制區(qū),而不是直接偽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陽出境就好。
這里也就說明“接”王子陽是很難的,會要被送命的那種。
而且他們不去“接”王子陽出境,王子陽在偽滿洲控制區(qū)遲早被抓捕,那就是個死,從這層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質(zhì)”王子陽嗎,王子陽是這部電影的“麥高芬”,作為麥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貫穿始終的。
不過影片后半段因為被敵方反咬,并一直被敵方抑制,因此才轉(zhuǎn)成了我方逃脫為主。這也是我看完后覺得前后有些脫節(jié)的原因。
但張藝謀導演這么拍可以嗎,可以,前視頻我也說到,張藝謀導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價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摯感情。
那么張藝謀導演前后銜接處理得好嗎,相當好,起碼全片節(jié)奏一直很穩(wěn),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還是提出我的觀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場描寫如何救下王子陽的戲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線呼應更強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張憲臣一起被槍決那場戲,有小伙伴說,這是用了對比手法,來體現(xiàn)影片里的殘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沒get太到,起碼我進影院兩次,這場戲觀眾都笑了。兩次,大家都在笑老金,從效果來看,余皚磊確實搶戲成功。
從劇作角度看,這不是對比,這是做了一個諷刺,諷刺敵方殺錯人,敵方真正的對手還潛藏在他們隊伍中。
也諷刺了老金一直是敵方忠誠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進去。
但從觀影效果來看,這場戲變成了黑色幽默,沖刷了張憲臣犧牲的高光時刻。所以我才會說,這是全片看下來,我個人覺得這里的安排我沒有get太到。
再來就是劉浩存飾演的小蘭了。
有一段點贊很高的評論原話是這樣子:我認為小蘭的天真爛漫是張藝謀特意設置的,因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沒有特工緊張感的“我等你回來,給你做排骨”的臺詞,然后緊接著被張批評。
所以她的人物設置就不是一個緊繃著的特工,這個角色有著生長在陽光下的單純,她象征著我們,象征著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說的,這是送給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臺詞“我親眼看到了”、“我在現(xiàn)場”,其實是替我們這些觀眾對那些革命先輩說的,而小蘭放肆流下的眼淚,其實是替我們?yōu)楦锩容吜鞯?。他們?yōu)榱宋覀兞粼诹撕诎抵?,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p>
這個的解讀很好,我也點贊了。那以下也同樣是個人主觀解讀。
評論里您用小蘭這個象征符號去代表我們天亮的一代,這樣的象征意義我也知道,其實影片處理得還挺明顯的,不過我聊劉浩存那一塊,是從表演和影片角色設定前后的邏輯去解讀。
不妨其實換個角度看,在這個故事真實情景里,小蘭并不生活在未來,也還沒真正見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義,是觀眾給予的,有著很強的個人解讀和辯證性,這里無關對錯。
我只是覺得,小蘭是和其他特工一樣,在蘇聯(lián)接受超長時間的特工訓練,這里影片有提到,他們都是優(yōu)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僅僅因為小蘭的記憶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進來臨時當特工。
而影片開頭也確實呈現(xiàn)出了小蘭是合格優(yōu)秀的特工,小蘭會跳傘會扒火車第一場戲就用圍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設和表演都越來越柔,這是我覺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劉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來,給你做排骨”您覺得用得好,我反而覺得用得有點怪,從小蘭前后經(jīng)歷來說,小蘭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車戲人設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說小蘭是張藝謀特意設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車戲我看到的是有著和樣貌反差很強的,訓練有素的特工小蘭,小蘭自己躲過了好幾次追擊,在火車上勒死了人,下火車后也開槍打死了人,還成功到了電影院和張憲臣見面,這些我都覺得小蘭的人設邏輯沒有問題。
所以為何我覺得第一場火車戲很好,因為所有角色設定和特工的氣質(zhì)都吻合,哪怕劉浩存飾演的小蘭的表演也一樣。
那至于評論里您說的小蘭放肆流眼淚,是替我們?yōu)楦锩容吜鳒I,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讀了,我支持你的解讀,但我也有我自己對劉浩存極為肆意的流淚表演有著自己的見解。
所謂電影中的象征隱喻,其實都是很個人解讀,比如我上個視頻說的,影片中的天氣也是一種象征,最后一場戲雪停了,陽光出來了,代表著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蘭可以作為象征著我們,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覺得張憲臣和王郁那對被戰(zhàn)爭摧殘,從偽滿洲控制區(qū)解救出來的兒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來天亮一代的意義呢。
因為那對兒女不管從年齡,從他們的屬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們,象征后代的比喻,畢竟小蘭之后還是特工,還是要做任務的對吧。
當然以上說的這些,都是一個很有趣的辯證討論,還是那句話,沒有對錯,我也正因為很喜歡這部電影,所以說了很多該說的不該說的,中聽的不中聽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畫面很美,情節(jié)也很棒。
個人最喜歡的是其中各個場景(或者說章節(jié))里的「信息戰(zhàn)」,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邏輯,很漂亮很有美感。
還是試著用問答的形式,來梳理一下自己覺得精彩的地方。
.
先說下演員和角色的對應,以便下面好指代
.
張如何識破特務,這個在電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張自己對蘭解釋說,「我跟他(特務)聊天時提到的老夏,根本沒這個人」。等于是扔了一個煙霧彈,但特務咬鉤了,于是識破。
但問題是,張是如何想到去試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臺詞里都有:
這是全片第一場信息戰(zhàn),也是全片的基調(diào)——所有人都在隱瞞,沒有人完全可信。
張識破特務(沙溢飾)的這個橋段非常簡單,沒什么信息量,但它給全片定下了起始點,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這樣的基線之上,越發(fā)復雜詭秘起來。
.
這段戲是我覺得特別妙的一場,開頭才不到半小時,已經(jīng)漸入佳境了。
一共 7 個人,一場戲演出了 7 個層次,由淺到深依次是:
張在雪地里的那場試探,只是熱熱身。到了火車上這段,「信息戰(zhàn)」或者說以個體為單位的情報戰(zhàn),就正戲就開始了。諜戰(zhàn)大片的基調(diào)就定穩(wěn)了。
.
張被捕后,在老周的幫助下(提供別針)成功逃出囚室,但卻無法逃出監(jiān)獄。
老周的思路是,讓張假裝脅迫自己,一起開車逃走。張?zhí)幼咔伴_槍打傷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護老周的身份。但這個辦法有兩個致命漏洞: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過是跑了一個重傷員,卻廢了一個高級臥底;而且弄不好,倆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張?zhí)岢隽俗约旱乃悸?,「我應該上哪輛車」。
全片最大的特點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連臺詞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個人覺得,這有兩個目的:一是給觀眾思考的機會,逼著觀眾把演員沒說完的臺詞補全,這樣觀眾會更投入在劇情中,共鳴更強;二是在觀眾通過思考才理解臺詞的意思后,會不自覺地贊嘆劇中角色的反應敏捷、彼此心有靈犀。這是一種風險比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劇本技巧,要把難度保持在觀眾必須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會最拔群。
張的意思是說:反正我身體已經(jīng)廢了,出去也沒法執(zhí)行任務了,而且露過臉了以后也沒法做地下工作了,為了救我而犧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過來,如果我的犧牲能為你的身份帶來一些好處,就把我這個「廢物」給「利用」起來吧。
怎么利用?無非兩層:一是盡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順便把禍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攪混,讓老周在敵人內(nèi)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間,老周就明白了這個意思,一方面說明兩個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說明老周肯定也想過這個方案,只不過不愿意主動提出來讓張犧牲,寧可自己中一槍也要把戰(zhàn)友救出去。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沒有直接體現(xiàn),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覺得真實可信,讓人動容。
戰(zhàn)友之間每句臺詞,都飽含血淚。張最后回來帶著勉強的笑說了一句,「還真有件小事,馬迭爾飯店前面要飯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兩個孩子」。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決定要犧牲的時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來去麻煩戰(zhàn)友。這與片頭雪原里 4 人剛落地時,王說的那句「誰活下來就去找孩子」相呼應——一個梗埋了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酥啤?/p>
所以實際上,「廢物利用」的方案是這樣的:
一句臺詞,交待清楚了全部邏輯,還是挺漂亮的。
.
我之前看過一個類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話描述非常復雜的邏輯關系,大概是這樣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處立一個告示牌,提醒司機注意控制自己車輛的燈光。
這么長的情況,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寫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寫清楚了,車速很快的情況下又如何讓司機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來了,上面只有一句話:
「您的車燈亮著嗎?」
后面你該怎么辦,如何基于現(xiàn)有信息做決策,都交給了智力正常的司機來進行。(現(xiàn)在這種情況似乎得到了改善,因為大部分新車出廠時都會有自動常亮的日行燈,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經(jīng)啟動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點點照明作用)
跟這部電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給智力正常的觀眾來解讀。
.
表面上看,很簡單,老周當然是要向小蘭傳遞情報,約定見面時間:周二四六的首尾場次里,隨便挑一場打勾,然后兩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場次見面。
但影片里,老周還給出了另一個理由——教育特務老金。老周一本正經(jīng)地問老金,真的什么也沒看到嗎?老金說沒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說自己是地下黨,接著氣氛一變,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種情報細節(jié),有助于升職加薪??吹竭@段的時候,電影院里有笑聲,諜戰(zhàn)片突然成了職場劇,哈哈。
可其實,老周這一手背后,還有另外 3 個目的:
這個勾打得,太漂亮了。跳傘 4 人組安排的打勾保護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經(jīng)過老周這一手演繹,簡直是彩蛋套彩蛋、圓環(huán)套圓環(huán),所有人都被繞了進去,只有老周一個人站在至高點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說,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個真正走在懸崖之上的人。
這段幾乎是高潮了,但非??酥疲匀匀凰悴坏檬亲罹实臉蚨?。這段只說明了老周一個人能力非常強,但下一段將會說明兩個老地下黨打配合的時候,能力能夠強到什么程度。
.
這段是我個人覺得全片最棒的戲,是絕對的高潮。我們可以像做數(shù)學證明題一樣——以終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邏輯。
肯定不是為了攔著楚自殺,而是幫助楚順利自殺。
老周不僅知道,而且親眼剛剛見過張被捕后的慘狀,同時也明白張被打了迷幻針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報,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沖上去,假裝撬嘴,實際上是阻止別的特務來撬嘴,確保楚能自殺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這個年輕的戰(zhàn)友能在臨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懷里。
楚臨終的眼神特別好,死死地盯著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讓我白死,不要讓我白死,千萬不要讓我白死。這一切,都不需要語言來表達。
當然是因為無路可逃,而又絕對不愿意被捕。服毒雖然痛苦萬分,但畢竟短痛好過長痛。影片最后我們也看到,張在被捕并經(jīng)歷了嚴刑拷打后,仍然被槍斃了。橫豎是個死,自殺要痛快得多。
手槍的精準度是很差的,但近距離瞄準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來,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須死在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為什么不直接結(jié)束楚的痛苦,還要給楚在臨死前增加痛苦?
子彈擊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內(nèi)臟疼痛是深層疼痛,人平時不會經(jīng)歷所以毫無經(jīng)驗,一旦疼起來異常不適應。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彈打進去瘋狂內(nèi)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過多而死,時間很長很痛苦。
老周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務頭子懷疑——對方被逼進小巷,彈盡糧絕,重重包圍,甕中捉鱉,這個時候你一槍把目標打死了,這等于跳出來告訴所有人「我是臥底」。所以老周哪怕開槍,也不能近距離一槍斃命,而必然要瞄準既容易命中又不會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腳那都是扯淡,最穩(wěn)妥的就是打軀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會快速死亡啊,萬一楚因此被捕,搶救回來了經(jīng)受拷打,怎么辦?沒關系,老周知道楚隨身帶著毒藥。什么時候知道的?王吃了一點點藥片之后食物中毒在醫(yī)院病房里嘔吐不止,老周進去「跳警」的時候肯定順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電影沒演這部分,留了白,給觀眾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讓小蘭把她的毒藥交出來,并說「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應了毒藥這個細節(jié),又點明了主題——是這些先烈的無畏犧牲,才讓年輕的下一代(以蘭為象征)也就是我們,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總之,近距離用手槍打腹部,這個細節(jié)簡直是超神。
因為楚對周開槍了,周必須本能地反擊,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務把楚逼到墻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彈,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機會發(fā)聲逼楚現(xiàn)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務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話都不敢說,不然當場就會暴露自己,兩個人都完蛋。
楚意識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動現(xiàn)身,希望能夠在老周的幫助下完成自殺,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動了手腳的左輪打你,你老周只要還擊,我就死了,安全。
確實,楚一現(xiàn)身,用槍指著老周扣扳機,老周只能還擊,否則不合理。這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
楚是在假裝昏迷的情況下被人把槍摸走又還回來的,楚還提醒蘭「特工永遠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細檢查了這把被做過手腳的槍,知道它無法擊發(fā)。
但特務頭子知道,楚不該知道這把槍有問題,否則就說明老周肯定有問題。當時清醒的人里,除了備受信任的女特務(因為據(jù)叛徒說,臥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槍戰(zhàn)中一直沒開這把槍,連子彈打光了都沒用這把壞槍,只能說明楚知道槍有問題,也就說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會暴露。特務頭子的臺詞說得很清楚,「看看這把槍會怎么開」。
所以楚必須要讓這把槍在自己手里開一次,以向特務頭子證明自己不知道槍有問題,從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殺,也必須在自殺前配合老周把這場戲演完——這實際上跟張的思路是一致的,對自己進行「廢物利用」。
按時間線,就是這樣的:
即便如此,特務頭子還是用這把槍最后測試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軟禁幾天后放他離開時,利用歸還老周配槍的機會,說了一句雙關的話,「這把槍,可不能卡殼啊」。這話的意思是兩層,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槍,希望他繼續(xù)為自己效力;二是側(cè)面提醒老周,楚的槍當時之所以沒響,沒打死你,那是因為我對楚的槍做了手腳。
假如老周這時沒有表現(xiàn)出恍然大悟的樣子,沒有上前擁抱來感謝特務頭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務頭子就會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槍是壞的。給槍動手腳的事,只有特務頭子和女特務知道,槍還給楚之后楚或許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無論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沒有表現(xiàn)出驚訝,說明老周和楚有過串通,也就說明老周也是地下黨。
所以哪怕是這么一個極小的細節(jié),都透著殺機。于無聲處聽驚雷。
.
倪大紅演這個特務頭子,實在是太合適了。那個從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樣,不寒而栗。他在 大明王朝1566 里也有過類似的精彩演出,有一個橋段也是通過大量的留白,讓我覺得回味無窮。
情節(jié)大概是這樣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為桑」案的內(nèi)幕,派太監(jiān)連夜從外地搞來了滿滿幾大箱子證據(jù),又命令當?shù)卮髥T胡宗憲星夜入京,接受審問。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試試胡宗憲這個被嚴嵩提拔上來的官員,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時間來見自己,還是隸屬嚴黨所以第一時間去見嚴嵩。明朝亡于黨爭,嘉靖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來打擊黨爭——真相,根本沒有政治斗爭重要。
而胡宗憲面圣結(jié)束后,又連夜去見嚴嵩(倪大紅飾),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嚴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勸嚴閣老回頭是岸。嚴嵩一見面,只輕飄飄問了一句話,「你吃飯了沒」。
乍一看,這句話毫無出格之處,純粹就是一個長輩關心晚輩、上級關心下級、主人關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來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實際上,這句話滿是殺機。
嚴嵩真正想問的是,你胡宗憲作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來,有沒有來得及先吃晚飯?如果你這么大的官居然連夜趕路到京城了卻連飯都沒顧上吃,那么你是急著去見誰了呢……你只能是去見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飯了沒」,既明面上表達了關心愛護,又暗地里提醒胡宗憲「我知道你為什么來,也知道你見過了誰,還知道你現(xiàn)在來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訴求都表達清楚了,甚至還給出了明確的威脅和拉攏,但沒有任何人能從面子上挑出任何問題來,嚴嵩實在太老辣了。編劇實在是太懂了。
就只這一句臺詞,大明王朝1566 就已經(jīng)封為神劇了,只可惜收視率奇差,沒有能拍續(xù)集,太可惜了。
.
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糾結(jié)這一點,其實我在看的時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點小看法,簡單補充一下。
還是從「信息」的視角。
首先,觀眾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張作為老戰(zhàn)士,明明背負著這么重要的任務,明明兩組人已經(jīng)有一組被特務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組的另一個隊員蘭還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說千斤重擔一肩挑了,怎么還有空在執(zhí)行任務被人追殺的半中間,路過電影院就跳下來辦私事?——這個讓我當時覺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覺得這里可能大部分觀眾都會和我當時一樣,漏掉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張在被捕的前一天,和蘭站在安全屋的陽臺上時,說了一句話,「你應該當楚(你男朋友)已經(jīng)死了」。這話說得非常狠,蘭聽完就哭了,邊哭邊問張,「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嗎)」。張沉默不語。
把這個細節(jié)加進去,跟張王跳傘剛落地時說的那句「誰活下來,去找孩子」結(jié)合在一起,張就又多了一個理由,去「辦私事」。注意,我不覺得張因此就有了辦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說這個細節(jié)可能容易被忽略,導致我們作為觀眾去理解張的行事邏輯時,沒能完全代入他的處境。
張當時實際上是個什么處境呢?或者說有哪些理由逼迫著張在逃命時還要找孩子呢?
這些都是張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跳到支線里去找孩子的理由。還是要強調(diào),我并不覺得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釋一個老地下黨的失誤,我只是說其中第 4 條理由可能有些不明顯。
我自己的想法哈,張藝謀在這里的時間線,設計得不太好,似乎可以優(yōu)化一下。僅供參考。
舊時間線是:張男扮女裝偷書,逃出來甩掉尾巴,坐車回安全屋,路過電影院看到孩子,下車與孩子相認未果,耽誤了時間被特務追上,最后被車撞暈被捕。按這個時間線,就是老地下黨明明成功取得機密文件并脫身,去犯低級失誤開小差被捕,非要說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編的呀,非這么編總覺得太強行了。
我想的新時間線是:張男扮女裝出門執(zhí)行任務,坐車路過電影院看到孩子,下車與孩子相認未果(孩子被這個「變態(tài)」嚇壞了,因此給街邊埋伏的特務留下了破綻),時間緊急張只好忍痛先去偷書,逃出來甩掉尾巴,準備回安全屋,沒想到特務魔高一丈,沿著電影院那里的破綻守在張回去的路上,將張撞暈逮捕。
換成這個新的時間線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順序換了——簡單來說,就是任務執(zhí)行過程中沒開小差,是開始前開了個小差,張的「過失」就變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務太無孔不入了。就有點像,把「屢戰(zhàn)屢敗」改成「屢敗屢戰(zhàn)」那個意思。
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
這也是很多人的一個疑問,甚至因此覺得張的選擇不合理,認為這是本片的一個 bug.
我倒不這么覺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當時的張看來,自殺并不是最優(yōu)解。
張被捕后,已經(jīng)熬過了一輪拷打,沒招,說明拷打?qū)?jīng)過特訓的張來說不算什么。張拒絕了老周的假裝脅迫的建議,選擇自己開車沖出去送死,說明張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這種情況下,張沒必要自殺。張開車往出沖,運氣好說不定就跑掉了,可能還順路撞死幾個特務,運氣差也不過是再被抓回去再繼續(xù)無謂拷打,最后槍斃。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殺強。
二是當時的張還沒被注射過迷幻劑,并不知道藥效有多強。
特務科長提到迷幻劑時,也說的是試試這種新玩意。在審訊過程中,特務們也是先動肉刑,費半天力氣實在沒轍了,才派人來注射迷幻劑。負責注射的人還是個菜雞,被拿到別針的張給反殺了,而本該全程在場負責審訊的特務老金當時還出去抽煙了,這其實側(cè)面說明了特務部門并沒有對迷幻劑抱多大期望。連使用迷幻劑的特務都沒指望這個神藥,那沒被注射過的張更無從預想其效力,所以張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會招的。
三是張上車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廢物利用」,嫁禍給特務老金。
假如張發(fā)現(xiàn)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殺了,那白丟一條命,完全是「廢物」了。可是如果能用這條反正要丟的命,臨死前偷特務老金的車在特務們面前現(xiàn)身,就有可能把水攪混,保護臥底老周。當然,如果張能在車胎被打爆、車輛失控的瞬間,直接開槍自殺,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這也太難為一個剛受過重刑的傷員了吧,另一方面還是回到第一點,張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實在是沒必要搶著自殺。死了就沒機會了,活著還可以繼續(xù)越獄啊……
雖然說這故事是編出來的,但不妨礙我們把里面的人當成真實的人去看待——從真實的人性角度來看,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誰會想要自殺呢?比如楚后來自殺,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還要被折磨,還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藥給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殺是最優(yōu)解。但張是被撞暈后直接綁起來了,沒機會躲避受刑了,受完了發(fā)現(xiàn)沒事,又不知道迷幻藥的事呢,也就不擔心再次被捕了。
張所掌握的信息量,還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殺」的結(jié)論。正因為張的前車之鑒,楚才之后有機會做出「最好自殺」的結(jié)論。觀眾容易開上帝視角,反過來去質(zhì)疑第一人稱視角的角色,有時容易誤判。
.
劇中角色反復解釋過了,就是俄語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結(jié)尾,老周也對年輕一代的小蘭說,「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說: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個地下黨去執(zhí)行秘密任務,解救一個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國人,讓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沒有出現(xiàn)一個日本人,也沒解釋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連要救的那個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覺得這片子這樣拍很奇怪。
我一開始也有這個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驚到了。我覺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這一處「留白」精彩。如果說張藝謀的一切設計都讓他更像一個能工巧匠,那么這一處留白就足以讓他在我心目中稱得上是國師。
片中的「烏特拉」行動,是要解救一個被關在日軍集中營里的中國幸存者,而日軍為了毀滅證據(jù)不惜殺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蓋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處,提到了「烏特拉」行動的目的地,是東北的「背蔭河」。打開搜索引擎,輸入背蔭河,沉重血腥的歷史撲面而來。
背蔭河,黑龍江,五常市,細菌戰(zhàn),731,黑太陽,人體實驗,活體解剖,慘絕人寰。
這就是烏特拉行動的真相——通過解救人體實驗的幸存者,向國際社會揭露日本軍國主義滅絕人性的真面目。
這也是導演在片中完全沒有解釋什么是烏特拉的根本原因——這么深的仇恨,這么慘的歷史,這么大的事件,我們居然需要有人解釋才看得明白???
張藝謀完全可以直接告訴你,就是 731,就是細菌戰(zhàn),就是人體實驗,就是日本鬼子沒人性,但他沒這么直給,他希望觀眾自己看完了,隨手搜一下,了解所謂的主旋律電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歷史。但有多少人會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還認為這是電影的「漏洞」和「缺點」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發(fā),鄰座是一個女孩要理短發(fā)。女孩叮囑年輕的理發(fā)師 Tony 老師,說「不要把我理得像劉hl那樣,太土了」。理發(fā)師反問了一句,「劉hl?是誰???」兩個人都完全沒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該生活在無時無刻上綱上線的恐懼當中,但是,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連劉hl是誰都不知道的新中國了嗎……
遺忘的神已經(jīng)降臨了,已經(jīng)開始了祂的統(tǒng)治。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里說的,人啊,為了安逸,連命都可以不要,就為了那么一點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說清楚自個兒,心里得有個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國, 他心里邊自然有一個少年中國。 欲言國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國嗎?」
.
為了完成任務,在哪里跳車,朝哪里嘔吐都很重要。告訴小蘭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覺悟,終究難以放棄孩子猶生的幻覺。讀過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騙是立身的母本,謊言是求生的記號,鬣狗與狐貍誰都難以在亂世里幸存。無法從楚良口中掏出的藥片,如果成分是劇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覺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劇情還是差了點,張譯怎么突然就瘋癲下車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著腳逃出火車站了呢,任務怎么就瞬間完成了呢,太神
角色的角力關系與《一秒鐘》并無二致,但特定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現(xiàn)高強度的劇力,張藝謀電影的“動作感”通常也與劇力膠著。定位與伊斯特伍德變得相似。
節(jié)奏好奇怪,重點不應該是烏特拉計劃怎么完成的嗎,前面做了那么多犧牲,為什么小蘭和老周在電影院碰了個頭,鏡頭再一轉(zhuǎn)任務就成功了?書店那一遭屬實有點超能力,人從書架前過了一圈書就沒了。于和偉演得真好,張譯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亞文和劉浩存有點拉,老金好倒霉。
跟“風聲”走不同路子的諜戰(zhàn)片。國師的電影總是意境強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記得漫天飄飛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現(xiàn)代史就該知道,國破之后便是家亡——這可能是我此生都無法做恨國黨的原因吧...
小蘭車站開槍都沒人聽見真的說不過去啦!
7.5分。工整、好看。但問題還是那個老問題:這種由一撥會演戲的演員主演、劇本能把故事講稱頭、剪攝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電影本應該是中國院線電影的基本水準線,可為什么它成了張藝謀級別的導演才能拍出來的?它不應該是一個嶄露頭角的青年導演拍出來的嗎?反過來看,張藝謀級別的導演還拍這樣的行活商業(yè)電影有什么意義呢?對電影史尺度上的藝術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貢獻嗎?當然了,張藝謀想拍什么電影都是他的自由(雖然他事實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質(zhì)問他,我問的是中國電影出了什么問題。【JSZ萬達】
節(jié)假日去影院真是種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聲解說劇情;右邊的中年女人每聲槍響都要大叫一聲“哎媽呀”;前排的小孩從關燈就大喊著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張譯受刑變成了尖叫。周圍人勸媽媽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媽媽說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偉被銬時孩子開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幾分鐘,黑暗中終于響起了最悅耳、最有磁性的吼聲:“滾出去,別在這嚎!”媽媽終于抱孩子離場了......我他媽簡直想沖上去跪舔這位男神!亮燈后我到處搜尋這位偉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愛你!??!p.s. 電影很好看,懸念迭起節(jié)奏緊張,攝影剪輯很穩(wěn),五一最佳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2年后,《風聲》之后國產(chǎn)諜戰(zhàn)片的下一棒,《懸崖之上》接住了。
最大的bug是小蘭在車站開槍殺了一個警察后沒有被發(fā)現(xiàn)
一次穩(wěn)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順滑”的完成;或許會被詬病于“妥協(xié)”,或許被褒獎于純熟;但無論如何,都屬于(最簡單意義上)好看的那類就是了。每個拋出去的環(huán),都會在預測范圍內(nèi)的時間里馬上解決掉;再拋出,再解;緊緊相扣,就如同幾個小標題一樣迅速地粘連起來,不準備留下太多縫隙,全情希冀觀眾的投入。如果這還不足以概述它的優(yōu)勢的話,那就是除去劉浩存以外全員都發(fā)揮上佳- -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華,而是好戲之人置身修羅場般的趣味交鋒。
為什么張憲臣會因為找兒子被抓住,雖然他是特工,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但他畢竟不是超級英雄,本質(zhì)上還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欲,就會有私心,更別說這個人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親生兒子。為什么張憲臣越獄失敗后不自殺,是因為他還有一個任務沒完成——協(xié)助周乙誣陷金志德。張憲臣上金志德的車不是偶然,是周乙對他說:上那輛白車。而那輛白車,正是金志德的車。對張憲臣進行電刑的時候,高科長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應。周乙極力保持面無表情,直到高科長走向張憲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現(xiàn)了淚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藥摳出來,身邊的人以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敵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媽的,晚了一步”是帶了哭腔的。高科長趕來后,他又變回面無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沒發(fā)生過一樣。
也就是個行活,感覺拍的不是很認真。
風聲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諜戰(zhàn)片。畫面運鏡一流,漫天飛雪的東北大地,暗流涌動,火車上鄰座可能就是敵人,哈爾濱化身特工之城,沒人知道身邊是敵是友。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先輩仍然能不屈不堅守信念撓,以特有的方式傳遞信息執(zhí)行任務,即使犧牲前也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令人感動和敬佩。演員演技都很好,最喜歡于和偉的表演,隱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勝。國師鏡頭下的諜戰(zhàn)冷靜又克制,同時又有大量留白給人思考。影片一開始就基本交代了敵友關系,沒有太多的懸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張譯被捕那場戲感覺有點斷層,不知道是不是刪減了。而且喜劇元素過多,把緊張的氛圍破壞掉了,不太喜歡這樣。當然整體還是一部好看的國產(chǎn)片?!拔覀兡艿鹊教炝羻幔俊眲⒑拼孀詈蟮陌l(fā)問讓人淚目。感謝先輩們的奉獻,換來如今幸福的生活。
約莫是老謀子近五年最穩(wěn)定的一次發(fā)揮,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檔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艱難(冰天凍地,劇組又經(jīng)歷兩次隔離),但我卻沒能從他攝影機不停的緊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達欲:相比《一秒鐘》有意反抗的初心,《懸崖之上》顯得沒那么必要,純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藝,沒野心探索諜戰(zhàn)片的新路子。節(jié)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懸疑感、緊張感從始至終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風聲》,都太像創(chuàng)作者的棋子:過于強調(diào)行動,沒留太多空間深挖人物內(nèi)心,可動作戲的視聽和調(diào)度也稍平了些。劉浩存真像一株無辜的水芹,淚眼盈盈卻空洞干癟,實在看不到她作為演員的潛力。無論如何,一位年過七十的大導演,仍在跳出舒適圈、嘗試不同類型,學黑澤明謙卑地說“我還在學習拍電影”;反觀一些青年導演,一看豆瓣評分低,就罵這屆觀眾不行,對比之下是不是太過慘烈?
講真,張藝謀拍商業(yè)類型片還是拿手的,從鏡頭語言到表演調(diào)教,沒得說,繼續(xù)高產(chǎn)吧!
老謀子不愧“華語電影色彩學”領軍人物,衫烏,雪白,血紅,幾種顏色,一個世界,被大雪覆蓋著的黎明,好珍貴。這又是非常不張藝謀的電影,不濃烈,不奔放,滿滿的克制隱忍,反而成就了電影氣質(zhì)。70歲了,還是那個讓人刮目相看的張藝謀。
這電影挺好,只是不太適合上了一天班,明天還要加班的人。不是因為劇情有多復雜——其實并不很燒腦——主要是電影當中許多魅力都凝聚于細節(jié)上,需要觀眾細心看,慢慢品。如果一邊玩著手機一邊看這部電影,雖然囫圇吞棗也能看個明白,但是魅力就會削減許多。影片節(jié)奏并不拖沓,打從一開始就單刀直入的進入主題。但尋常的電影節(jié)奏有高有低,有緊湊有緩慢,而這部電影的節(jié)奏一直處于同一高調(diào)。加上文戲居多,且全程冷峻,沒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動,以至于喜歡快節(jié)奏的觀眾可能開始挺滿意,但時間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節(jié)奏的變化;但如果觀眾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話還是能從許多細節(jié)當中品悟到滋味的。像《歸來》一樣,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電影進度如何。
先說結(jié)論,非常驚喜。老實本分地完成這種類型故事該有的樣子,不?;?,不耍滑。《懸崖》的劇版已經(jīng)非常優(yōu)秀,相比于那個故事在整條時間線上保持緊繃,這個電影版就是只在一個截面的刀刃上起舞。這種已經(jīng)非常成熟的本格諜戰(zhàn)看的其實是演技、氛圍、服化道美術等等所有細節(jié)的扎實程度,這部電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經(jīng)很久沒看到這么好的群戲,除了劉浩存有點跳戲之外,每個演員的舉手投足和一笑一顰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偉太令人贊嘆。當然,有些地方的剪輯回溯顯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張藝謀是中國導演中被誤解最深的一個,人們希望他是大師,隱士,藝術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來卻極其不愛惜羽毛,其實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會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個想要的面向,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比陳凱歌好得太多。
3.5 是好看的,全程緊張,但不太經(jīng)得起回想深究,無論是劇本(懸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間的不連貫不嚴謹)還是調(diào)度(無論是追車戲、街頭槍戰(zhàn)還是密閉小空間的動作戲,拍得都很敷衍過場,有一場戲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應鏡頭),收尾應該更利索點,表演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