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戰(zhàn)爭片,它帶我們走進了一個可能的未來,讓我們見證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全球沖突。這部電影以其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題探討,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的眼球。
電影的情節(jié)緊湊,角色鮮明,每一個鏡頭都充滿了張力和沖擊力。電影的視角廣闊,包括了戰(zhàn)爭的所有參與者,從最高的決策者到最底層的戰(zhàn)士,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現(xiàn)。這樣的設計使得電影的主題更加深刻和全面,讓觀眾在看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無情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多元。
HIIFF 必然會把這部片子作為大獎熱門的。
【開始寫之前】我必須要把一個細節(jié)放在最前面,導演在主角最后毒殺劇組人員的時候,安排男主坐下的桌子,剛好是十三個人。而第三帝國的元首最終離世的方式也是服毒。片名叫做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我想以上這些情節(jié)都不是巧合。可惜的是,海南島國際電影節(jié)沒那么國際,居然沒有能夠把這層意思通過恰當方式做一個中文名的翻譯。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贖曾經(jīng)在我們某個地方的地面頻道被翻譯成《刺激1995》一樣,就離譜。
【開始寫了】
列車上的紅房子呼嘯而過帶來主角幸福的幻覺,但偏偏是營造幻覺的電影世界一場假的爆炸打破男女主角真實的夢。
在頭巾革命的當下,這場為伊朗社會階層鳴不平的放映難能可貴啊。坐在桌上的劇組,和席地而坐的工人殘酷的地位對比??梢哉f是波斯版的《我是路人甲》和嚴肅版的《喜劇之王》——這么一說連人設都一樣,一個臨時演員和hooker的組合。
插一句,為什么本次亞洲選的每個電影都這么可愛?男女主角短暫的幸福時光,玩可樂噴汽,笑的跟倆孩子一樣。
【視聽太棒】男主手擦掉玻璃霧氣上女主畫的房子,焦點轉(zhuǎn)移,遠處那個房子的出現(xiàn)在玻璃窗中。聲音的細節(jié)也很強大,是不是走點耳膜震壞的效果。臺詞經(jīng)典“打我比聽我容易”“我已經(jīng)沒有什么好失去了?你問問你自己擁有過什么”最神奇的事是導演在希特勒這個角色打開列車門的時候,人物背后竟然有一面鏡子啊,這太點睛了。
矛盾的設定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主角遇到難題的天地不靈應到極致了。劇情這完全沒有漏洞。只是讓人擔心伊朗會不會又把導演禁拍?
如果伊朗都可以解決了電影表達的基本問題,我們真的要為14億人的泱泱大國印度捏一把汗了,三年過去了,留下給影像小學生晉級的時間可不多了。
其實主角不是在和拍電影的人戰(zhàn)斗,他是在和營造假象的方式戰(zhàn)斗,那個國度發(fā)生的一些謊言實際上是每個平行世界里都有的炸藥啊。
人生是一段奇怪的旅程 有的人波瀾不驚的度過了一生 有的人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把他推上了旅程 逐漸的脫離了他原來的階層 然而 又有一種心中執(zhí)念 他無法擺脫……從無依無靠居無定所到戲中戲的男主,從無名小卒到嗜血復仇者,無論戲里戲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襲,然而這并不是什么華麗轉(zhuǎn)身命運眷顧的勵志故事,而是冰冷生活中僅存的希望被一場大火燃盡后,一顆善良的心墮入永恒深淵的殘酷寓言。有人接受了“我想讓你住進希特勒辦公室,但你他媽偏要滾回毒氣室!”的資本誘惑,忘記仇恨,放下尊嚴,做資本中的棋子,過人們眼中的人生贏家。但是,導演的意圖是對男主復仇行為進行合理辦護的,故事的源頭源于拉丹的出現(xiàn),拉丹操控著沙基布的靈魂,她對沙基布的忠誠卻總是虛無縹緲。在對二戰(zhàn)的復現(xiàn)中,制片團隊有所保留地奪走了拉丹的生命,至此沙基布也逐漸的被仇恨所吞噬,用希特勒般的方式為拉丹復仇。全片的視聽語言非常豐富,場面調(diào)度也足夠精彩,營造出非常生活化的紀實感。對鏡子與畫面分割線的運用已經(jīng)爐火純青,手持攝影長鏡頭跟拍都像在暗示著沙基布的居無定所與重心不穩(wěn)。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也直指階級剝削的當代主要矛盾,在情緒上還是很有力度的。一個聾啞女人的消失成為全片的戲眼,戲中戲的希特勒房間與藏在地板下的猶太人又構成了戲劇現(xiàn)實-真實歷史的對照,直到最后也死不見尸是全片最好的點睛之筆,手鐲的出現(xiàn)卻是在為最后的爆發(fā)做鋪墊,這本該是最后打點的那樣東西。卻被意外的發(fā)現(xiàn)。由此也就顯露了編導更想表現(xiàn)的還是現(xiàn)世的階級矛盾,男主認為很多人傷害他、一層又一層的傷害,他最后的選擇是傷害所有人。不過他自己撒謊和違背諾言。也成為悲劇發(fā)生的一個原因。爆炸是片子的轉(zhuǎn)折點。是利益和冷漠還有失去正義感的人群,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當然,是挖掘機將廢墟一車一車運走,是幾十人聯(lián)名的鐵證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執(zhí),希望事件趕緊結(jié)束,而諷刺的是他們所拍攝的故事正是關于一些無法磨滅的歷史,渾然不覺自己己經(jīng)成為罪惡的幫兇,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無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親眼目睹帝國的毀滅,那種絕望的麻木,是整部電影捕捉到的最強音。
伊朗的電影卻一向都很優(yōu)秀,2022拍攝的這部《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也不例外。
整個影片講述的是沙基姆這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社會的欺壓下,其毀滅世界的潛在特性是如何被激發(fā),然后又是如何演變成一個殺人狂魔的故事。因此,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名稱變成“希特勒是怎樣煉成的”更突顯主題一些。
沙基卜在一場地震中失去了妻小后,一直單身,靠四處打零工為生。在一次電影劇組的招聘中,成了劇組里的臨時工。這個劇組拍攝的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德國集中營屠殺猶太人的故事。偶爾,沙基卜也被拉去當群眾演員,扮演在毒氣室里被毒死的猶太人。夜里沙基卜就住在毒氣室內(nèi),同時負責攝影器材的看管。但在一次拍攝過程中,扮演希特勒的演員突然中風。為了讓拍攝能夠繼續(xù),劇組決定沙基卜扮演希特勒,并對沙基卜的表演很滿意。此后,沙基卜在劇組待遇也得到提升,住處也從毒氣室搬入了作為拍攝背景的紅房子。此時,一名沙基卜曾經(jīng)相好過的聾啞妓女找到他,對懂得手語的沙基卜說,自己是從控制她的“家人”那兒逃出來的,要求沙基卜收留她。沙基卜只好把她藏到紅房子的地板之下。隨后,聾啞女人的“家人”找上門來,要沙基卜拿出重金才能為女人贖身。長久沒有溫暖的沙基卜愛上了這名聾啞妓女,以母親生病住院為由向劇組借錢到了一筆錢。在去給妓女的“家人”付錢之時,劇組因劇情的需要,將紅房子炸毀。聾啞女人也被過去埋在燒毀的廢墟之中。沙基卜面對熊熊大火中的紅房子,內(nèi)心悲痛不已。找到劇組,說劇組殺了人。劇組為了不影響電影的拍攝,連夜找來挖掘機將廢墟清理干凈,并出錢封住聾啞女人“家人”的嘴,謊稱女人騙了沙基卜,早已獨自回到“家人”身邊。同時導演找來絕大多數(shù)劇組成員,聯(lián)合簽名證實沙基卜知道炸毀紅房子的事,并威脅沙基卜,要他繼續(xù)扮演希特勒,將電影拍攝完畢,否則就以毀約為名將他告上法庭。不久,沙基卜找到聾啞女人的“家人”,證實了劇組的謊言。一名扮演猶太人的群眾演員在紅房子的廢墟上意外撿到了聾啞女人手上帶的手鐲。面對殺死自己心愛的女人并一直欺騙自己的劇組,沙基卜偷來了老鼠藥放入廚房里的食物中。影片最后,沙基卜穿著希特勒的服裝,坐在餐桌上,看著劇組的人一個接個中毒倒下,電影在黑屏中結(jié)束。
在電影的結(jié)構上,采用“劇中劇”的方式來突顯影片的主題。劇中劇作為現(xiàn)代影視劇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手法,在許多電影、戲劇中都有采用,其中以2005年英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劇作家哈羅德·品特根據(jù)英國作家福爾斯的長篇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而改編的同名電影最有代表性。另外,捷克流亡法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劇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也很有代表性。但這些“劇中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而第一層劇僅僅是第二層劇(既劇中的?。┑囊粋€陪襯,而劇中的劇才是整個劇作的主體?!兜谌问澜绱髴?zhàn)》中的劇中劇則與之相反,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的第一層劇才是主體,而劇中的?。ǖ诙觿。┎攀桥阋r。因此,《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劇中之劇,在劇情上并不完整,僅僅是突出了其中的幾片段,比如“希特勒”親自掏槍擊斃反叛他的人、“希特勒”透過窗子觀看毒氣室內(nèi)毒死猶太人的慘烈過程。這些片段都是為了突顯沙基卜性格中潛在的具有毀滅世界的特性。為此,我個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劇中之劇更具有一種象征的特性。
象征是《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中最突出的藝術手法。僅從影片的名稱“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就能看出其象征意義。影片開頭,引用了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卻總是驚人的相似”。影片中,“希特勒”既然已經(jīng)“煉成了”,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也就爆發(fā)了。影片中的紅房子,具有雙重象征的意義,不僅僅象征沙基卜的愛情,也象征著血腥和暴力,聾啞女人的血將染紅這幢房子,沙基卜的內(nèi)心也將被血染紅。拍攝現(xiàn)場,包括沙基卜在內(nèi)的一群群眾演員扮演的猶太人被關在鐵絲網(wǎng)內(nèi),象征著現(xiàn)實社會對沙基卜這樣的社會底層的禁錮和欺壓。沙基卜帶著聾啞女人來到灰暗色調(diào)的毒氣室中,打開水籠頭,噴出水濂般的水流,象征著沙基卜靈魂最后的清洗。影片最后黑屏中,只聽見一個個劇組人員中毒倒下的聲音,象征黑暗時代的來臨……。
在二戰(zhàn)期間,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罪魁禍首是誰?
略受過教育的人恐怕都不難回答:希特勒下的令、希姆萊組織策劃、艾希曼具體實施......
但漢娜·阿倫特早就提醒過:將大屠殺這種史無前例的人道悲劇歸咎于個別人的“根本惡”無濟于事——剩下的人就那么無辜嗎?
事實可能更糟:所有人都或主動或被動地卷入了屠殺猶太人的過程——教堂和醫(yī)院提供猶太人的出生記錄、郵局寄送猶太人的放逐令、公司解雇猶太工人、大學拒收猶太學生、藥廠測試各種毒藥、交通部制造通往納粹集中營的火車、財政部沒收所有猶太人的財產(chǎn)、銀行再拿它來洗錢......
所以,最惡的就是這個體制。
這是一臺不只吃人、還會自吃的絞肉機。管你是平頭百姓還是位高權重,最后的下場都一樣:希特勒飲彈自盡,戈培爾毒殺全家,希姆萊、戈林服毒......這些一度主宰6000萬德國人命運的叱咤風云的大人物最終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這臺可怕的絞肉機在伊朗導演哈曼·賽耶迪的年度佳作《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中化為模擬納粹集中營的片場(該片另譯名《片場風云》)。或者可以更具體一些——專指只有“大人物”才配居住的那間紅房子。
影片中皮條客法席德對沙基布的一席話可謂一語中的:“不管誰踏進那房子,都會被搞死,包括你自己?!?/p>
而那座憑空而來的豪華房子最終在熊熊火光中化為灰燼。
就跟被塞進焚化爐灰飛煙滅的那些猶太人一樣,影片同時也講述一個孤苦無依的弱女子是如何在權力部門的密切配合跟“正常運作”中灰飛煙滅的......
哪怕,這只是個片場內(nèi)的微觀權力系統(tǒng)。
所以,影片《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旨是批判極不平等的伊朗社會的階級壓迫和權力傾軋。
權力社會的微觀圖景
影片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個微觀權力社會的四個階級:
處在最底層的無疑是聾啞妓女拉丹。
原本妓女在任何社會幾乎都是最底層的存在。且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伊朗是個政教合一的神權社會。根據(jù)伊斯蘭教義,婚前性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更別提賣身了。也正因此,妓女在伊朗的處境可想而知。
回望去年的頒獎季寵兒《圣蛛》就是講一個城市清道夫以“洗清罪惡”為名虐殺妓女的故事。若不是正義記者的執(zhí)著追問,當權者本是想放過這個人的。
哈曼·賽耶迪導演將妓女拉丹設定為啞巴,用意很明顯:她無從發(fā)聲,甚至不曾存在。
其實還有一個更直白的譬喻:像拉丹這種不被伊朗這個社會所承認的人,在別人(尤其是男人)眼里就是條狗、
影片開場:男主角沙基布在妓院向拉丹談起自己看到一條母狗被撞死,她的孩子還圍在媽媽身邊想要喝奶......
拉丹反問沙基布:那你做了什么?你沒救助她嗎?
這讓沙基布一怔,原來自己也只是個圍觀者而已。他便默默地掏出一疊錢,黯然離去。
而當沙基布將拉丹藏匿在紅房子之后,有一回拿走剩飯時被同桌的劇組成員看到,對方問他:你是帶給狗吃的嗎?
比拉丹略高但同屬社會底層的,是沙基布這樣的勞工。
因為沒文化,他們只能從事最繁重、最廉價的體力勞動,根本毫無人格和尊嚴可言。片場的任意一個工作人員都能夠?qū)λ麄兒糁磥怼]之即去:讓你睡哪你就睡哪,讓你換囚服你就換囚服。說白了劇組當他們是群只會干活的人形畜生,恰與當年納粹看守對待猶太人一樣。
這里的“毒氣室”寒冷陰暗,夜晚還會漏水,本不能住人的。但是工頭的小跟班非要毫無必要地堅持沙基布住在這里,為的就是“守好你的位置”:階層的鴻溝,不是你想跨就能跨的;等級的森嚴,也不是隨意就能改寫的。
當沙基布有幸被“老大”看中,瞬間從“猶太人”魚躍龍門成為“希特勒”以后,跟班第一時間出言諷刺并鼓動沙基布刮去胡子、放棄表演的原因就在這兒——這是非常典型的權力社會中“見不得別人好”的小人心態(tài)。
在廣大底層勞工頭上作威作福的是所謂的中間階層:其中既有法席德、拉希姆這種靠盤剝妓女維生的“黑道”,也有對勞工頤指氣使的“白道”——電影劇組。
而值得注意的是:“黑道”明顯干不過“白道”。“黑道”還只是依恃武力、敲詐勒索;“白道”卻可以明火執(zhí)仗、瞞天過海,將過失殺人事件消弭于無形并反過來威脅“黑道”。
身處“黑道”的法席德向沙基布“訴苦”的話是怎么說的?——“投資人帶著導演和一個人脈很廣的家伙過來威脅要告發(fā)我,我和拉希姆會被處決的”。
看,劇組已經(jīng)害死一人,他們根本不在乎再死兩個。誠如沙基布那聲憤怒的咆哮:“沒人在乎我們是死是活!”
在片場這個微型權力社會中,位居食物鏈頂端的,是這部不知名影片的導演。而且,他不單是電影導演,還是決定所有人命運的“人生導演”:
他可以憑一己之喜好,讓從未有過表演經(jīng)驗的沙基布頂替大牌演員出演希特勒從而“一步登天”,他也能無視投資人的負債累累而一意孤行。在殺人事件暴露之后,又是他第一時間指揮其手下封鎖現(xiàn)場、毀尸滅跡。正像女副導演發(fā)出的質(zhì)疑:“沒有你的同意,剩下的人怎么敢這么干?”
而他的反應卻是,當場威脅副導演卷鋪蓋走人——“給你這樣的無名小卒一個機會是我的錯?!?/p>
這導演拍攝的是納粹電影,而自己就是個納粹。這無疑是全片最大的諷刺。
他有著典型的獨裁者人格:極度自我中心下的為所欲為。他簡直將自己當上帝,施恩于每一個人。他對副職的態(tài)度,與對底層無產(chǎn)者們的態(tài)度簡直是如出一轍:“是我給你衣服穿,讓你永垂不朽。”言外之意是:“沒有我你都不能活”,結(jié)果你個刁民非但不感恩,還敢不知天高地厚地跟我談條件?
在這導演的眼中,其他所有人都是不知道要感恩、不懂得生命的“真諦”(成為奴役別人的“大人物”)、需要為自己“建立新生活”的人——典型的“你開著瑪莎拉蒂,還笑我不夠努力?!?/p>
若論這番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自我認知與詭辯邏輯,莫說伊朗人聽了感同身受,我們也不要太熟:
朱元璋就認為自己廣施恩澤于天下:是我打下一個太平盛世給全天下享用,可愚民們不求進取,反而“厭居太平好亂”、“累為造禍之源”——活在和平年代卻不珍惜,老想反抗,實在可恨!
可他們都忘了一點:底層反抗,是因為你殺人了......
說到這,影片《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所呈現(xiàn)的權力分布圖景便非常一目了然。俗話說得好: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階層固化及沖突至斯,“大戰(zhàn)”便一觸即發(fā)。
大戰(zhàn)的根源在這個社會
我們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出由不斷的意外層層疊加釀成的殘酷悲?。ɡぬ优堋黄l客發(fā)現(xiàn)——沙基布外出借錢——電影布景被炸),但其根源在于人與人極不平等的伊朗社會現(xiàn)實。
我們不該這樣想:假如沙基布聽拉丹的,早早拿著兩千萬私奔就好了——憧憬美好未來并孤注一擲為此付出全部努力沒有錯。
沙基布是個一無所有的人,他在地震中失去妻兒并由于誤會被家族排斥,他早被這個世界所拋棄。
同樣,拉丹同樣也是個無父無母的可憐孤兒,而曾經(jīng)一手撫養(yǎng)她長大的“老公”卻在逼她賣身——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照影片的講法拉丹與法席德是“臨時婚姻”。
所謂“臨時婚姻”是種短期婚姻,為什葉派教規(guī)的講法,這種婚姻在婚前會規(guī)定婚姻持續(xù)時間(最短3天,最長達一年),到期自動散伙。從介紹便可看出,這種歷史悠久的“臨時婚姻”實為色情業(yè)大開方便之門。
兩個“同為天涯淪落人”,在皮肉交易中產(chǎn)生真摯的感情,意圖抱團取暖、共同對抗黑暗并不奇怪。賽耶迪導演為此做了大量的人物前史鋪墊并歸功于兩位演員的精湛演技,讓這段感情顯得真實可信。
但不得不說,在如今這個“不相信愛情”的時代,還有導演敢如此設計情節(jié)、描摹一段底層貧民與妓女的愛情故事也實在是勇氣可嘉。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已經(jīng)過去23年,《胭脂扣》距今更有35年......這些屬于上世紀上代人的“愛情神話”,十分考驗眼下觀眾的接受度。
如今,這樣的故事怕是會遭到女權的反感:什么!妓女又要靠男人拯救,還為她復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在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只斬獲了地平線單元的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跟這份“老土”的愛情表達有沒有關系。
看看近幾年三大影展最佳影片的題材和主創(chuàng),不能說我的懷疑沒有一點道理?!兜谌问澜绱髴?zhàn)》唯一不如《圣蛛》的,就是它缺乏一位挑戰(zhàn)男權、扭轉(zhuǎn)乾坤的強勢女性。影片中除沙基布外,唯一對拉丹的命運表達過關切的,是那位女副導演??伤彩窃谄瑘霭l(fā)號施令的人,并在男性面前依舊弱勢。
然而《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要關注的,又何止僅限于伊朗當代的女權問題。它為人類社會和歷史循環(huán)的悲劇提供了一個形象詮釋和微縮圖景。就像片頭呈現(xiàn)的馬克·吐溫的名言:歷史不會重復自己,但它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絕非故作深刻的牽強附會。希特勒當年挑動德國大眾對所有猶太人的仇恨時,也是從階層固化和階級矛盾入手:因一戰(zhàn)戰(zhàn)敗和《凡爾賽條約》巨額賠償,德國經(jīng)濟陷入困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善朴诮?jīng)商的猶太人囤積了大量的財富,外來者活得比本地人還好,這叫德國人情何以堪?
在納粹輿論的推波助瀾下,德國反猶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便迅速高漲,有關猶太人反對雅利安、密謀操控世界的陰謀論大行其道......猶太人瞬間淪為“人人得而誅之”的仇恨對象。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這種仇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是這種仇恨、“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還是這種仇恨。這種仇恨“不是請客吃飯,不是花拳繡腿,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p>
影片中,“上帝”導演自作聰明地靠激發(fā)沙基布內(nèi)心的仇恨來啟發(fā)他的演技:“假設一下,你最愛的人被納粹殺了,你還會這樣輕輕地扇對方耳光嗎?”——結(jié)果一語成讖,影片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生活天衣無縫地完美結(jié)合,導演也“如愿以償”。
能寫出《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這樣的劇本,不得不說編劇真的很厲害,經(jīng)常埋下類似草蛇灰線的伏筆與細節(jié)。
編劇的杰出功力
譬如開頭臺詞一閃而過的老鼠藥——你以為只是尋常過場,孰料最后成了沙基布真正化身希特勒、獵殺全劇組的利器。
我們無法過多德指責男主角沙基布以暴易暴、同歸于盡的決絕與殘忍。一是賽耶迪對其“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一生已做了詳細鋪陳,讓我們由衷地同情這個人;二是所有“向上討個公道”的正常途徑都被堵死:
1、整個劇組狼狽為奸,統(tǒng)一口徑:拉丹沒有死在片場。而光憑沙基布的一面之詞,難以取信于人;
2、沙基布撒謊在先,此刻若退出劇組辭演,將賠付天價的合同違約金,否則就要進監(jiān)獄;
3、以伊朗警察的一貫尿性,就算查出真相,是會替一個妓女主持公道還是被財大氣粗的劇組收買?——參見《圣蛛》。
他根本是走投無路、別無選擇。
活著已是艱辛困苦、潦倒半生。唯一的慰藉和念想來自那位同樣可憐的女子——那是照進沙基布心頭唯一的光。如今,心里的微光被不由分說、毫無來由地掐滅,那就莫怪一無所有之人以同等方式回饋這個世界。
也只能是這個世界。因為找不見“具體的人”!你說究竟是誰害死了拉丹,是導演?工頭?皮條客?還是沙基布自己?或者所有這一切都是拉丹“自找”的?——她就該回到那暗無天日的所在繼續(xù)出賣青春和肉體,直到最終像老狗般死去?那為什么不現(xiàn)在就死呢?那所有人現(xiàn)在怎么不去死?!
在這個人吃人的權力系統(tǒng)之內(nèi),沒有真正的兇手,每個人又都是兇手。一切都是按“合同”和“流程”辦的。簽合同的人不仔細看、炸房子的人不仔細查,結(jié)果一個活生生的人就這么莫名其妙地死了,死了之后還“被失蹤”。反正游戲規(guī)則就是這樣,就像一聲令下“脫衣”,沒人問也沒人反抗。從前是,現(xiàn)在也是。
你說艾希曼是屠戮猶太人的劊子手,可人家在法庭上宣稱:“我只是按規(guī)定、流程辦事”。
那也只好打破這人吃人的規(guī)矩,掀了這人吃人的宴席。
若說影片有啥瑕疵,大概是沙基布內(nèi)心轉(zhuǎn)變的戲份不夠——我指的不是拉丹死后,沙基布決定大開殺戒的復仇戲,影片先前對他倆感情的鋪墊(戶外烤火戲、互噴可樂戲)、后半程的反轉(zhuǎn)跟戲劇沖突足以讓觀眾信服這個結(jié)局。我指的“不足”是在扮演希特勒的過程中,沙基布的內(nèi)心缺乏微妙的變化。
當然,我能理解賽耶迪導演這么拍的用意:他是想凸顯沙基布的單純和長情。所以我們看到,他一直都入不了戲。每當拍攝間隙,也總是第一時間和拉丹視頻通話。
但是,對這樣一位長久以來被踐踏被無視的“草民”,一朝嘗到權力的滋味,他的內(nèi)心不會泛起一點波瀾么——哪怕這只是虛幻的權力。就像陳寶國,據(jù)說當年在演《漢武大帝》的時候經(jīng)常出不了戲,對著道具師大發(fā)雷霆。
其實賽耶迪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虛幻的權力也是權力。當沙基布從“死跑龍?zhí)住睍x升為主演后,工頭的態(tài)度立馬改觀:他將紅房子讓給沙基布,而將跟班攆到了潮濕漏水的“毒氣室”。并在沙基布向其求助時,半推半就地借給他2000萬。
甚至就連片場其他工作人員也會主動向“元首”靠攏:“給沙基布先生倒杯茶!”——而沙基布原先正是那個端茶倒水的下人。
但這些只是周圍人的反應,與其說他們“尊重元首”,不如說更在乎元首身上那套制服。于是幾次三番地總有人提醒:“沙基布你不要坐在地上,都把衣服弄臟了!”
這就頗有點黑澤明《影武者》的味道了:當替身模仿起武田信玄正襟危坐的樣子,原本嘻嘻哈哈的手下立即端正姿態(tài)、肅然起敬——他們敬畏的不是眼前的“冒牌貨”,而是他背后的權力。
影武者在扮演真身的過程中,心態(tài)是有發(fā)生變化的。他最終喪失了自我,與那個“權力就是一切”的帝國一道殉葬。
希特勒這么大的權力,沙基布的變化在哪里?
當然,如果在內(nèi)心變化上大做文章,電影主題就得改寫。描繪成沙基布矢志不渝、追求真愛,對虛假幻象不為所動,或許問題也不大。但我的建議是:應給予點到為止的稍作刻畫,這樣反而可以增加角色人性的豐度和厚度。
最后,讓我們用全片最精彩的一處鏡頭設計來結(jié)束本文吧:
在他們“奔向自由”的路途上(自由的歸宿卻是“納粹的家”,再說一次:影片的編劇著實厲害),對未來滿懷希望的拉丹在車窗上畫了座房屋,她問沙基布:你說的紅房子究竟在哪???
沙基布面帶微笑地用手一抹,只見圖畫的位置上赫然出現(xiàn)那座拉丹朝思暮想的紅房子。
請注意“抹”這個動作:那一刻的沙基布,好似替人達成心愿的魔術師。與此同時,意味著這座房子是那么得飄忽不定,宛如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它是一個美麗的肥皂泡,一戳即破。
無論是納粹第三帝國,還是歷史上那些煊赫一時的“偉大”的帝國,什么亞述、波斯、巴比倫......都是這樣一個肥皂泡。
在這樣的帝國下執(zhí)意追求“幸福生活”,又何嘗不是在戳一個肥皂泡呢?
作者| 紀揚;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這部電影如果和另一部同樣也是用非常規(guī)的劇情模式拍攝納粹希特勒的《喬喬的異想世界》相比,沒有對納粹與希特勒本身有那么強的批判性,甚至要光就以“對那段歷史的批判與反思”為目的的話,那這部電影確實遠遠不夠,并且男主最后的暴行和希特勒完全不同。而這部電影恰恰是借了納粹與希特勒歷史的殼,去批判與諷刺當下社會現(xiàn)實中的階層差異之不公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等等。男主在地板下面那個女子的情節(jié),與《寄生蟲》頗有相似之處,但寄生蟲好歹是藏在真的豪宅里,而這片子里是藏在電影的景下面。
正如有些人說的,男主確實不需要絕對的同情,他在片中是一個立體的人物而非絕對正面的,他私自將女子藏在景內(nèi),又自己破壞了景里的布置,對拍攝進度各種影響,等一系列行為都是有錯的,但這投射到社會層面卻顯得更真實,他的“身份轉(zhuǎn)換”,從玻璃這邊到玻璃那邊,從被操控到自己實施暴行,也讓觀眾好似有了視角的變化,但其實他還是他,依舊是庶民,只是失去了“她”之后被逼瘋了的“他”。
不過還可以說一些可能不對題的內(nèi)容,劇組真的不能這么隨隨便便的認命一個素人演員接任男主,尤其是長片,炸組很危險,真要炸組,你再怎么慣著演員,他還是要炸,并且,在劇組里面,真的不能去影響演員的情緒,該慣著就得慣著,否則把演員尤其是主演惹火了后果不堪設想……
在看這部片子之前的時候,我還以為會和紀錄片《入戲》有些類似,不過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入戲》里那個劇組尤其是導演有天大的錯,但這部里面的劇組其實一定程度上還蠻可憐的,劇組在炸那個屋子的時候也不可能想到去檢查屋子底下有沒有人。
#HIIFF#非常棒的階級寓言故事。劇本扎實,結(jié)構非常清晰,通過男主的三次入戲(化身猶太人、表演希特勒、成為希特勒),完成了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交織與映射。細節(jié)上的呼應有千鈞之力。不過,結(jié)尾尚不夠圓融。
#HIIFF04#太驚人了,很好看。雖然男主看上去很慘,但也對他同情不起來,可能這就是法西斯和戰(zhàn)爭吧。
這片子有成為豆紅電影的潛質(zhì),小人物最后被逼到絕境,一步步地選擇了毀滅性的復仇方式,這剛好跟他們劇組拍攝的希特勒納粹集中營電影的歷史不謀而合,導演借此諷刺社會現(xiàn)實,這種諷刺拿到別的地方也一樣適用。這個劇本非常厲害,后半段的轉(zhuǎn)折非常過癮,幾處細節(jié)的鋪墊也非常巧妙,講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
我想讓你住進希特勒辦公室,但你他媽偏要滾回毒氣室?。可罾锒嗌偃瞬皇且驗闆]有才華,他們只是缺少一個機會,像沙基卜這樣頻頻浪費機會的人恐怕是要遭天譴的。沙基卜的所有行為都在為我們詮釋他窮的原因。直到影片最后他仍然有成功的機會,卻又偏偏要逞一時之快。他不止缺乏對自己人生長遠的管理,最大的問題是不懂從自己的身上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會一味責怪資本家冷血,也不想想到底是誰違反規(guī)定把拉丹藏在紅磚房里的?這也是太多數(shù)窮人的通病,他們總是被許多所謂的人生信條阻礙,而富人只看重成敗…可能很多人會對此不認同,我們怎么能夠因為利益放棄原則呢?這也是為什么富人會比窮人少的原因之一。
#79威尼斯# 一連串連鎖反應導致的悲劇,覺得這部必拿獎
沒有很能夠與主角共情,真的很像是一個窩囊廢決定報復社會的故事,但的確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電影,也為元電影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最后男主化身希特勒很有力,可惜兩者的相提并論過于踩一捧一。(也可能只是我厭惡了男性視角的小人物復仇敘事)
各種討好元素,太刻意了吧。。。
從階下囚到座上賓,從無名小卒到嗜血暴君,無論戲里戲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襲,然而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華麗轉(zhuǎn)身的熱血爽文,而是生活中僅存的希望被一場大火燃盡后,一顆善良的心墮入永恒深淵的殘酷寓言。“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是冷漠,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當然,是挖掘機將廢墟一車一車運走,是幾十人聯(lián)名的鐵證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軌,希望事件趕緊結(jié)束,而諷刺的是他們所拍攝的故事正是關于一些無法磨滅的歷史,渾然不覺自己已經(jīng)成為罪惡的幫兇,罪人拍攝罪人并且自以為高尚,這樣的控訴真是精妙絕倫。你在片場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說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發(fā)生什么的時候,突然沒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無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親眼目睹帝國的毀滅,那種絕望的麻木,是整部電影捕捉到的最強音。
影片竟然拍出了伊朗社會的性交易,包括墮胎,伊朗社會的斑斕令人大跌眼鏡。簡單講,伊朗仙人跳三人組盯上老實男,不曾想女詐騙卻拿了《色戒》劇本,意外死在了男主演戲的片場,老實人發(fā)癲,報復社會。故事的結(jié)局,不管是主題還是氣質(zhì),都有點像賈樟柯的《天注定》。伊朗電影確實不可小覷。
電影節(jié)第二部還是伊朗片,現(xiàn)在的伊朗片真的好厲害啊,編劇真的一個比一個厲害,都是怎么想出來的這么牛逼的劇本。一個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希特勒”的故事。HKIFF第二部
形式和主題結(jié)合的很特別,可以討論的地方很多,后勁特別大,唯一的一點光被熄滅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戰(zhàn)爭”就真的誕生了。
勞工部分無縫切換電影片場有驚艷。劇本走向是沒想到的。屬于大眾都會覺得不錯的故事
一點也不覺得主角可憐,撒謊成性,不守規(guī)矩,最后害人害己
《希特勒的誕生》
#4thHIIFF# 從一個由于身份錯位制造的喜劇沖突去入手,階級的差異、命運的殊同在一個小小片場能夠展現(xiàn)得如此昭彰。隨著劇作的層層深入,那些被漠視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絕境后,逐漸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絕境,歷史在當下重演,片場成為了戰(zhàn)場。導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而欄桿后或毒氣室里的那些人,透過縫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強看到一束光。悲劇因一個謊言而起,到頭來也只能以欺騙告終,這中間到底有過多少真心,又帶來過多少希望?想起李誕說的,歷史已經(jīng)告訴我們了,正是那些為了所謂更宏偉的目標,更遠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謂藝術犧牲小貓的人,頻頻讓我們的世界陷入大火。
那個虛妄的所謂“幽靈”早就不復存在,但“希特勒”這樣的獨裁者一直在被招魂
很牛逼的文本,前半有寄生蟲的味道,后半?yún)s是另一種脫韁的表達方式
身披囚服的罪犯換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鐵鎬的工人拿起手槍成為演員。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紅色的套間。躲進地基的夾層,幻想幸福的兒孫。你在車窗畫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屬于我們的未來。沒有變賣你唯一純金的手鐲,卻留它在廢墟里成為活過的憑據(jù)。我變成投毒的惡人,發(fā)動屬于我的世界大戰(zhàn)。
#4th HIIFF# 金椰獎競賽入圍。前獲2022威尼斯地平線大獎。首先伊朗人是純雅利安人所以拍個納粹德國電影還真沒毛?。。ù_實還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場電影也能卷出一個階級+性別的social drama這才是伊朗傳統(tǒng)藝能了。波斯語+波斯手語,要靠各種非常復雜的硬設定才讓這個戲假情真仙人跳結(jié)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寫個聾啞性工作者才行……),不過手鐲找到得也太順了點,由此也把某種可能的“不可靠敘事”給堵死了。有點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還是有點兩張皮,沒統(tǒng)得特別好。
劇組的人招誰惹誰了,要跟著陪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