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被安利的,估計應該看過的人不多,拋開原著的內(nèi)容(我也確實沒看過原著),單從電影內(nèi)容來看,我覺得這部電影是那種少看一點都不能完整領會內(nèi)容的片子,有幾個情節(jié)我甚至是多次重復看,對于這部電影來說,我覺得他所表現(xiàn)的情感變化才是電影的魅力所在。說幾點自己的觀后感吧,先引出一個問題:亨利為什么要殺死作家? 首先這部電影我將他的所有的故事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用很大的篇幅去描述亨利,或者說是大衛(wèi)為什么要殺死他的妻子伊娃,而后半部分是亨利為什么要殺死作家。先說前半部分,亨利也就是大衛(wèi)將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當然這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構(gòu)的,在開始看的時候,我對此表示懷疑的態(tài)度。這里還是先以大衛(wèi)的立場來講述這個謀殺的故事。和妻子的旅行之初就被告知妻子出軌,甚至懷孕,這對于后面所有的故事是一個必要的起因。如果不是這樣一場謀殺,則不會引出后面所有的故事。亨利來到海邊的房子,向作家講述自己的故事。其實從得知被出軌和懷孕,就已經(jīng)預測到了后續(xù)會產(chǎn)生的謀殺,開始的時候我覺得作家如同一個作者的角色,在聽了亨利的講述故事之后,從不屑驚奇到意外。正是我聽了故事之后的一種感情變化。因為如果被告知了,這樣的情況仍不產(chǎn)生報復的仇恨,反而不正常,所以妻子的出軌和懷孕時起因,妻子開車出去約會情人晚歸,又為大衛(wèi)制造謀殺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推動作用,如果不是妻子每次開車出去,那么大衛(wèi)的破壞剎車系統(tǒng)的計劃就不可能實施,但這里有一個問題,也是造成后面故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大衛(wèi)根據(jù)旅游手冊開著,車一路上刻意沒有剎車而到達了那個致命的拐角處??此剖且粋€不錯的謀殺計劃,破壞剎車系統(tǒng)造成自己的不在場證據(jù)。巨大拐角處的深潭又制造了死者不易被察覺的先決條件。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大衛(wèi)是在刻意不去踩剎車的情況下,才到達了拐角處。但這樣的情況在他實施謀殺的過程中,其實不太可能去實現(xiàn)。注意一點是大衛(wèi)刻意的沒有踩剎車他覺得如果妻子也不踩剎車的話,那么這個巨大的拐角將是斷送生命的一個必經(jīng)之地。倘若從酒店到山上,一路中妻子踩了剎車,那么就會提早遇見到出現(xiàn)的危險,而不一定會到達神壇和拐角處。這也就是為什么大衛(wèi),他覺得妻子死了但實際沒有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也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疏忽導致了后面的故事。 第2點要說的是在后面大衛(wèi)因為要尋找不知是否死亡的妻子,而來到毛丹的時候。首先從廣播音樂中聽到咳嗽聲,確定自己的妻子還仍然存活,這本身可能是一個新意,我仍然覺得有些牽強了。繼續(xù)回到之前的話題。來到毛丹,去一邊尋找妻子,一邊作為工作翻譯失蹤作家萊因的遺作,并從中找到了線索,指控其妻子瑪麗亞姆謀殺作家萊因,就在瑪麗亞姆控告之后自殺,其實這一點對于大衛(wèi)來說是沖擊性很大的。一方面因為作家萊茵的失蹤使得大衛(wèi)覺得他和萊因的妻子瑪麗亞姆同病相憐,都是伴侶失蹤孤獨無助,而瑪利亞姆的自殺又讓大衛(wèi)將情緒引申到自己的身上。兩個場景特別顯著,一個是法庭上不停喝水,一個是用鉛筆模仿瑪利亞姆自殺的方式,其實都是大衛(wèi)內(nèi)心矛盾的提現(xiàn)。 姆謀殺作家萊因,就在瑪麗亞姆控告之后自殺,其實這一點對于大衛(wèi)來說是沖擊性很大的。一方面因為作家萊茵的失蹤使得大衛(wèi)覺得他和萊因的妻子瑪麗亞姆同病相憐,都是伴侶失蹤孤獨無助,而瑪利亞姆的自殺又讓大衛(wèi)將情緒引申到自己的身上。兩個場景特別顯著,一個是法庭上不停喝水,一個是用鉛筆模仿瑪利亞姆自殺的方式,其實都是大衛(wèi)內(nèi)心矛盾的提現(xiàn)。一方面大衛(wèi)從萊茵的書中找到線索,指控瑪利亞姆謀殺是本能反應。另一方面對于瑪利亞姆,他又是抱著同情并且被吸引的情感。一個和自己一樣謀殺伴侶的所謂的同類。在這部分的情緒描寫其實是最為復雜的。 第三方面也是故事的關鍵,故事的開頭和結(jié)尾其實是一個相互呼應的地方,開始的時候大衛(wèi)找到藍襯衣作家。講述自己的小說,更像是一個來陳述未來所有行動的原因。如果看完結(jié)尾應該可以明白,其實海邊的作家就是失蹤的作家萊茵。而大衛(wèi)選擇殺死萊因。更多的我覺得是一種自我的救贖。將自己和馬里亞姆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一個相互的比較時。他叫瑪利亞姆和自己歸為一個同類,讓他自己找到了失蹤的妻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曾經(jīng)的謀殺并不成立,而瑪利亞姆因自己被指控謀殺,卻在找到了萊因之后,大衛(wèi)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也導致了瑪利亞姆的自殺。而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那個原來被認為是受害人的陰謀,被利用的大衛(wèi)成為他人手中的沾血的兇器。最后付之一炬的房子,真正消失的萊因,才能歸于所有。這也就是最初我提出的那個問題,大衛(wèi)為什么要殺死作者萊因。 這個故事有一個疑點就是,為什么萊茵將自己的遺作交給大衛(wèi)去翻譯,從而引出之后大衛(wèi)發(fā)現(xiàn)萊因作品中被劃線的單詞,并找到用于指控瑪利亞姆的證據(jù)。當然很清楚的,那篇書稿就是一個陰謀。但是為什么交由大衛(wèi)去翻譯是巧合還是故意的安排?而大衛(wèi)又怎么發(fā)現(xiàn)其實萊因沒有死?最后大衛(wèi)為什么要在萊茵的手中放一個藥瓶,卻又打開了煤氣?難道是之前大衛(wèi)在萊茵的酒中加入了安眠藥的成分,導致萊茵沉睡無法蘇醒,更要在萊因手中放上藥瓶?不知道是不是我遺漏了某些內(nèi)容,對這三個問題我找不到答案。 還有就是所看的電影版本里面有很多德語的對話。都沒有翻譯出來??傆X得錯過了很多重要的線索。 我覺得這部電影,邏輯性其實挺強的,需要非常認真仔細的看才能看明白,不然可能錯過很多重要的線索,以及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的結(jié)局??简炄怂妓髂芰Φ囊徊侩娪?,但我看豆瓣評分并不很高??赡苓@部電影既沒有打斗,也沒有什么激烈的環(huán)節(jié),所以看起來有些枯燥吧。
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故事,唯一缺失的一環(huán)是 Eva 的失蹤與重現(xiàn)。Eva 到底有沒有被謀殺過?如果按照翻譯家的說法,Eva因剎車失靈而落水,那么她是怎么逃生的?如果 Eva 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謀殺,那么她是怎么失蹤的?可能被動過手腳的車又去了哪里?而且我對于翻譯家能輕易擺脫殺妻嫌疑有所質(zhì)疑。這其實是吸引我一直看到最后的一個懸念,結(jié)果電影根本就沒有解釋,Eva一句不想提不想說就敷衍了觀眾。我不認為這是故意留下的懸念,我認為這是編劇和導演也無法邏輯自洽之處,不得已一筆帶過。還有一處,作家利用翻譯家嫁禍妻子,翻譯家毛手毛腳地在作家豪宅外面找到了預先埋藏的“證據(jù)”,讓我不禁懷疑豪宅的安保水平,就讓我們假設豪宅所在的街區(qū)沒有攝像頭吧。
拋開懸疑的部分,電影里鏡頭最多的兩個男人,作家和翻譯家,妥妥兩個自作聰明的渣男。中間部分翻譯家請了一位私家偵探,而這位私家偵探也為Eva服務,竟然向翻譯家泄漏了Eva的委托(可能我記錯了,但好像確實有這個情節(jié)),這位私家偵探的職業(yè)道德呢?可以隨意透露客戶的委托信息嗎?越寫影評,越覺得應該給這電影兩??。不過考慮到我沒看過原著,不好整體評價,也許劇情的漏洞是原作作者的鍋而不是電影導演和編劇的鍋呢?
最后附上一張看電影時隨手拍的一個畫面,是作家隱居的海島,很喜歡,也想像作家一樣當個島主。
講故事的敘事方式不算新穎,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很明顯,代入感很強??梢砸龑в^者的思維更好的入戲,而且為幾種結(jié)果提供可能,更高明者,故事內(nèi)外相互結(jié)合,交匯融合,成就一部偉大的作品。
缺點也很明顯,用的不好就會畫蛇添足,東施效顰,因為他會打斷原本的敘事節(jié)奏,讓觀眾不斷的跳入跳出,把好好的一個故事搞得支離破碎,破壞氣氛,容易出戲。
所以,故事能否內(nèi)外合一是關鍵。
直接從后半截看就行,覺得合口的話再去看前段,反正我覺得前五十分鐘除了風景一無是處。
如果不是因為本·金斯利出演,這部電影估計很多人不會去看,并且他也只是演了一個很重要的男配角而已。電影改編自哈坎·奈瑟: “陰謀”三部曲小說首部,三部曲均將被搬上大銀幕。一個知名作家在自己撰寫的一個迷之故事中死掉,被另一個作家在另一個迷之故事里代入。雙線交織,但拍的有點平緩(戲中戲的結(jié)構(gòu),本可以拍得更好)。當你的靈魂受傷時,體力活動才可以治愈你。破壞剎車系統(tǒng),巨大的拐角將是斷送生命的關鍵之地,但從酒店到山上的途中不可能一次剎車都沒踩過,所以根本就會提早遇見危險,并處理掉危險,完全不會到達那個致命的拐角處。所以這也就是妻子死了但實際沒死不需要解釋的原因。由此可見警察一路也沒發(fā)現(xiàn)事故并找不到這個失蹤的妻子邏輯其實是不通的,妻子并不具備這種隱姓埋名,人間蒸發(fā)的能力。因此,這個殺妻的故事可以認定是男主虛構(gòu)的,主要目的就是誘惑光頭金斯利來傾聽一個和自己一樣謀殺伴侶的所謂同類,以及同樣具有出軌謀殺的故事,來引起興趣和松懈金斯利的警惕。。??傊?,遺作翻譯,作品中被劃線的單詞,從這篇書稿的陰謀開始借刀殺人,被利用的男主成為了沾血的兇器??上攵?,由始至終就是一個自我救贖,復仇的故事。只不過,本可以拍的更好。
作家,本身就是編造故事的高手。
一個知名作家在一個迷之故事中死掉,是人們競相會去談論的話題。
一個知名作家在自己編造的一個迷之故事中死掉,被另一個作家在另一個迷之故事里帶入,最終被炸死的故事,也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評論的。
講故事講到最后把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的確有一點討巧,但是手法上稱不上驚艷。
但是,我挺喜歡這個故事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這樣的方式會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其實是旁觀者,所以作家Henderson聽David講故事就一直在評價,也是抱著這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畢竟評價別人的同時,我們一直是懷著“你做的不對,你應該像我說的這樣做,才對”這樣一種情緒。
我覺得David拼命去找Eva的那種感覺觸動了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去找,不知道找到之后自己要干嘛,但是就是想找。我覺得,這種執(zhí)念不是放不下,其實后來David愛上Henderson的老婆的時候,是足以證明他其實早就放下了,他很好奇,好奇Eva是怎么躲過了在他看來肯定躲不過的死亡的;他也很擔心,就像Henderson留了線索指證他老婆一樣,他也擔心Eva留了線索會去指證他;所以他不停的找,只想找一個答案……直到自己愛上Henderson的老婆。
想用鉛筆戳死自己的行徑,像極了每一個深陷戀愛的人,想要和喜歡的人在同一個頻率,哪怕呼吸,哪怕死亡。
不在自殘中滅亡,就在自殘中爆發(fā)。David的復仇就是爆發(fā)。他是一個小心而又敏感的人,所以他選擇的復仇方式也是小心而又敏感的。像殺掉Eva一樣,小心而又周密的計劃,所以他告訴Henderson:“你是第一個聽這個故事的人?!蔽蚁耄彩亲詈笠粋€。他太熟悉Henderson,熟悉他的傲慢,熟悉他的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所以在炸掉他的時候,在David看來就是Henderson套進了自己的套一樣,平靜的發(fā)生了。在他們一起編織的這個故事里,這是故事必須有的結(jié)尾。
否則,故事就會像Henderson一開始評價的一樣:“So,this is end of your story?You must be joking?”
氣氛一流,總讓人看這片子是要搞大事情的樣子,然而,然而,最后實在是很普通的一個收尾,讓人很泄氣。
所以Eva到底是怎么回事??
《陰謀:作家之死》青山綠水妻出軌,陡坡深潭人車毀。三年重聞熟聲飄,一心再尋孤魂回。嵌套故事設觀照,鏡像人物供反思。你死我活真何必,一別兩寬各歡喜。
亮點是開篇和中間部分,結(jié)尾在情理之中卻又顯得不那么出彩了。景色可以加分。
原著沒讀過,但明顯會比這部電影好,劇本太平庸,導演更平庸。
轉(zhuǎn)折和懸疑都還不錯,就是戲劇沖突不夠強烈,就像片中的風景一樣,溫和綿柔。
一般都是來者不善,無事不登三寶殿;換個角度想,大衛(wèi)or亨利一來就是想要殺死本斯金利,中間編了or述說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最終成功喝嘛對方,偽造自殺,也可以
男主說的小說是說自己,讓男主幫忙翻譯的作家和萬磁王是同一個人,萬磁王在作品上留下的記號讓男主找到了陷害妻子的證據(jù),男主還真的報警,萬磁王的妻子因此入獄后自殺,最后男主放了安眠藥在萬磁王杯子里,男主返回開煤氣再離開,燈塔亮時把房子燒了
結(jié)尾扣分,雙線故事還是很精彩的
太過于執(zhí)著,書房裝修不錯。
就這點破事。
太啰嗦了
故事結(jié)構(gòu)很catching。An unexpected ending。
感覺有點神神叨叨的 倒很符合stereotype里北歐的氣質(zhì)
雖然單薄,但是依然精密而有趣。
2020.06.21只能說:風景很美。
小說式電影,電影跟小說也不一樣,所以這不是好電影。因為是小說,所以就有了小說的意思,我喜歡,對于“真相”,我們觀點一致。為了“故事的結(jié)局”,你得制造一個。
失蹤妻子唱片咳嗽,翻譯小說解碼游戲,一個小說家的死;演員制作都還成,就是故事沒啥意思
鑒于不知道是否就已經(jīng)完結(jié),所以看不出來最后評價如何,單純從目前完成的來說,結(jié)構(gòu)精巧,主題象征意味豐富,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節(jié)奏走的藝術片的路子,比較平緩,有些點梳理的有點亂,或者語焉不詳,對普通觀眾來講,有點不太友好
有點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