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大的看點自然是甜美俏麗青春無敵的朱碧云,她沒能適逢其時去演史湘云真是太可惜了。其次是片中西湖、鑒湖的風景。
片中男主似乎是鄂秋隼,但其實戲份更多、人物更突出的是吳南岱。似乎本片對人物和情節(jié)都有所改動。片中的宿介變得更高大、清白,不再是原著中那個輕佻淫猥的形象,變得更急公好義,重情重義,而且賦予他更多讀書人狷介高傲的性格,特別是他所做的詩(包括打油詩),都顯出聰慧和傲氣。這樣一個知識分子,不是沒錯,但因為太過驕傲,頂撞官府而遭致冤獄,不知道是否有所隱喻。
小說的情節(jié)就是一層一層地破解冤案,知縣制造冤案,知府吳南岱加以改正,只是像他剛出場的神情和他老師施愚山所指出的,他的年輕急躁自負,終會壞事。果然他化解了第一重冤案,但又制造了第二重冤案。小說里施愚山化解了所有冤情,最后破案,但本片改成吳南岱克服了驕傲自大和自我的私欲,聽從恩師之言,最終使案情大白。
吳南岱這個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他很年輕有銳氣,小說里大致也有表現(xiàn);但他化裝為貨郎去查案,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了他在走深入群眾的群眾路線了。電影里的人物,今天來看是有當時的時代特點的,下層勞動人民都革命浪漫主義地正直善良熱情誠懇。無論古今,胭脂出了這樣的風流案,早就被長舌婦們嚼爛舌頭了,但電影里胭脂回村只受到了村民們樸實熱誠的幫助。在獄中,獄卒也都是善良和藹的好人,放今天的電視劇里,這樣的人恐怕出現(xiàn)概率不高。連在小說里犯了通奸罪的宿介表妹,都變成了忠貞正直的女人??傮w來說,是那個年代對勞動人民的看法,群眾的主體還是好人多,而且即使主題與男女情愛有關(guān),大多數(shù)人也都一身正氣,與好色庸俗絕緣。只是人民群眾中還是藏著一些壞分子,比如毛大,可是他被開除出了真正的勞動人民的隊伍,因為他在電影里居然混跡到書生群里去了,導(dǎo)致這個人物行為邏輯比較混亂,而且同窗們一口一個毛大兄地叫他,很是搞笑。
電影里把最后平反冤假錯案的功勞歸到了聽從老前輩教誨,克服私念,公正清廉的吳南岱頭上。這個人物的特點加上特定的時代背景,讓人覺得電影是否在通過這個故事勉勵文革后的官員們昭雪冤案、撥亂反正、深入群眾、為群眾謀福祉,開創(chuàng)改革進取的新風,貌若天仙、風流婉轉(zhuǎn)的胭脂姑娘的愛情故事倒并不是最重要的了。
從古至今司法審理歷來如此,不重實據(jù)加上帶有臆想成分的有罪推定往往是冤獄叢生!縣令僅憑一只繡鞋和單方口供就判了死罪;知府看著正義凜然,誓要做出一番政績來,但實地考察也是淺嘗輒止,撲風捉影,草草結(jié)案,上報刑部;刑部官員屬于最高法院了,但也沒有認真研究卷宗??更沒派遣官員實地勘驗就復(fù)核了死刑!還許諾嘉獎;直到一位學政的出現(xiàn)才使冤屈得以昭雪!注意??,是一位學政,即教育系統(tǒng)的官員,不是刑獄司法官員,也就是說作品暗示了再從上至下的司法體系中竟無一人能像這位“門外漢”一樣做無罪推定而重實據(jù)勘驗。而且最終知府能重審很大程度上竟處于對老師的尊重,即所謂“天地君親師”的禮教思想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此案。蒲松齡針砭時弊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口供、口供、還是口供,今日“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之勸誡還是口供為上。
從劇本的角度進行分析,一個好故事一般有五點要素:
1. 一個有意思的主人公。
2. 陷入麻煩之中。
3. 解決麻煩。
4. 被更大的麻煩打入谷底,逆境中轉(zhuǎn)變。
5. 然后勝利。
首先,主人公必須有閃光點同時又有缺陷。有閃光點才能讓其被觀眾所認同所喜愛,有缺陷才有成長的空間。缺陷會讓主人公陷入麻煩,戲劇沖突才得以產(chǎn)生、激化,情節(jié)由此得到推動。
這部電影雖然片名叫《胭脂》,實則真正的主人公,既不是美貌多情的胭脂姑娘,也不是與其兩情相悅的呆書生鄂秋隼,而是主審兩人冤案的新任東昌知府吳南岱。
吳南岱作為主角初次出場并不算早。電影差不多花了1/3的時間介紹了冤案的前情與初審官張縣令的錯判,吳南岱才將將露面。
在赴任的路上,他一身緋色官袍,意氣風發(fā),滿腔抱負。拜訪恩師,痛斥朝廷權(quán)奸當?shù)?,發(fā)誓上任后革除地方弊政,整頓吏治,救黎民于水火。途經(jīng)地方,不與當?shù)毓偌澖唤Y(jié),宴會禮金名帖一概推拒。一個清廉正直的官員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
但他也有明顯的弱點,因年輕而略顯急躁,貪功而冒進。恩師臨別贈言四字“慎思守志”,正是看穿了這一點,這是一個浸淫官場已久仍不失初心的老手對初出茅廬的菜鳥的諄諄教誨。
上任之初,應(yīng)鄂秋隼同窗的聯(lián)名請求,吳南岱重審胭脂一案,很快發(fā)現(xiàn)案中疑點,釋放無罪的鄂秋隼與胭脂二人。但麻煩并沒有就此解決,吳南岱隨后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種種疑點顯示,他其實制造了一樁新的冤案。然而判決已下,并呈報中央,吳南岱因此得到升遷的機會。如果再次重判,意味著他不僅顏面無存,升遷也將無望。再加上已被定罪的書生宿介三番五次的嘲罵,如果吳南岱心胸狹窄一點,完全可以借此公報私仇,順水推舟。此時吳南岱陷入了內(nèi)心劇烈的掙扎,幾次動搖,劇情推至高潮。最終還是內(nèi)心的良知戰(zhàn)勝對功名利祿的欲望,讓沉冤得雪,還當事人一個清白。
如果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這是一個年輕官員的成長故事。
吳南岱代表著人們心目中一個理想的好官形象:心有正義,處事廉潔,胸懷寬廣,即使偶爾犯錯,但知錯能改,把良知看得比臉面重要。
不過比起主人公,我認為電影里面最鮮明最有意思的人物形象還是書生宿介。
宿介是鄂秋隼的同窗,二人性情截然不同。
鄂秋隼為人莊重守禮,一心只讀圣賢書,既不愛與同窗交游玩樂,更十分注意與異性保持距離。當宿介為他與胭脂姑娘牽線,即使對胭脂心有好感,他仍斷然拒絕夜間私會一事。
宿介則交游廣闊,風流放誕,外人對他的評價是“眠花宿柳,到處題詩”,活脫脫一個狷介狂妄的名士。但他也有急公好義的一面。當鄂秋隼身陷牢獄之災(zāi),旁人避之唯恐不及,宿介挺身而出(雖然麻煩本來就是他惹出來的),邀同窗一起聯(lián)名上書(人脈很強大)。為鄂秋隼洗清罪名后,自身卻惹上一身腥,鋃鐺入獄,為了不讓好友和表妹受苦,他默認了不屬于自己的罪名。
宿介之狂,尤其體現(xiàn)在他與吳南岱對簿公堂之時。
面對吳南岱的厲聲詰問,宿介滿臉嘲笑,出口成章:
“宿介上公堂,白布落染缸。有口難分辯,冤枉!”
吳南岱罵他:“我笑你狂妄無賴,本是學中敗類。”
宿介立馬回了句:“我笑你自命青天,卻是個糊涂昏官?!?/p>
臨斬前,又寫詩諷刺吳南岱:
“笑向府尊贈遺言,覆盤之下多沉冤。
紅袍本是血來染,我赴黃泉你登天!”
吳南岱閱罷此詩,盡管氣成河豚,仍是宣他上堂詢問,他笑罵公堂,將吳南岱比作瀟湘竹,諷刺他“挺秀又玲瓏,腹中節(jié)節(jié)空,不通”。再次激怒決定自己生死的主審官。
這人已經(jīng)不是用“狂”能形容了,用現(xiàn)代的詞說,他就是“作”,可勁地作,不識時務(wù)地作。如果他進了官場,一定是最早死的那一個。
不過正是他的作,更突出了吳南岱的涵養(yǎng)。這或許也正是編劇、導(dǎo)演的用意之所在。
對比蒲松齡原著有三處重大改動。第一,書中王氏乃有夫之婦與宿介通奸,片中改為了寡婦而且按照胭脂的說法是個好人;第二,書中宿介是進了胭脂閨房并有輕浮舉止的,繡花鞋也是被強行抓腳所擄去,片中則改為止步窗外不肯入內(nèi),遞出的繡花鞋也是用扇子接住;第三,書中毛大乃“刁猾無籍,市井兇徒”,片中改為大戶人家紈绔子弟書生裝扮,與鄂、宿二人同窗……前兩處改動,大幅消減了王氏與宿介的道德污點而集中火力聚焦在“錯判之冤”!顯然在配合撥亂反正時代思潮??蛇@一改在敘事邏輯上就說不太通了:以宿介的大膽行徑,更適搭配進屋調(diào)戲,而非矯揉造作的窗外君子。至于第三條毛大的改動,也是在盡量避免落下將矛頭轉(zhuǎn)向草根大眾的口實,畢竟你這次改編聊齋借古諷今的目的是為了洗冤昭雪(外加男女情愛不是聞之色變的洪水猛獸)而非自我否定。
朱碧云好漂亮,天生笑眼,不笑時楚楚可憐
朱碧云可是太美了,嬌俏
朱碧云很可愛,在《筆中情》里演過三小姐。這次的秀才們都長相平平,但小年輕兒的知府大人卻長得俏生生的,特別傲嬌!感覺就像兔兒神胡天保暗戀的那位美貌御史,誰要去摸他臉一把他絕對要氣暈過去→_→
“大人:(拍案怒目)大膽狂徒,你死到臨頭,還敢寫酸詩辱罵本官!宿介:(橫眉冷笑)哼哼,死罪已定,寫寫何妨!”哈哈哈哈,好臺詞,真頑皮。
碧云天,黃葉地。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細節(jié)考究,劇情回轉(zhuǎn),人物也飽滿。每一個角色都值得推敲~不弄玄虛,卻也著實嚇到我了= =
典型的主要針對大眾故事消費需要的影片,“大眾電影”這是一種很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次現(xiàn)象
這個不是本身在《聊齋》中乏善可陳,并不出彩,但是電影改變敘事結(jié)構(gòu),將原本故事變成了一個刑偵破案片(注意,和之后的推理劇相似),卻讓這部戲一下出彩了不少。兩位主演可說是當時標準的帥哥美女,尤其朱碧云,笑時面若桃花,哭時梨花帶雨……真的是很美。最后,里面的那些插曲小調(diào)我認為才是最精彩的,非常接地氣!
甜美的胭脂,圓滿的結(jié)局
80年的電影居然看下來了。說明中國電影在倒退。
故事很精彩,可是拍的還是粗糙了一點,不太講究。話說煙草是明中后期才傳入中國,估計那時候能抽煙的人很少
非常好看,朱碧云甜的化不開,但是你山東聊城的事,建筑全用蘇州園林拍就太出戲了。泛舟題字是紹興東湖。
《胭脂》是聊齋名篇,不講鬼狐,卻說的是斷案故事,更反映了蒲松齡對當時官場的態(tài)度。電影較原著改變較多,宿介儼然一個君子相,相比之下,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等各個版本的連環(huán)畫都基本忠實于原著。胭脂美貌,因思春惹禍,姻緣巧合之下,鄂秋隼、宿介、春蘭、毛大一班人受之牽連,更是讓老夫喪命。三個層面的官員不同的立場、態(tài)度,決定了不同人的命運。幸好,結(jié)局是好的。本片戲曲味濃郁,畢克、童自榮等上譯一班人配音。
無法將視線從朱碧云的身上移開——“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惫媚锂斈暝缭缫泼癯鰢?,沒去演87版《紅樓夢》絕對是觀眾的損失。除了賞美人,新任知縣的前后心里變化過程也牽動人心,好一出官場現(xiàn)形記。好在這畢竟是電影,如果是現(xiàn)實,恐怕就黑暗到底
朱碧云漂亮
聊齋故事的再現(xiàn),似乎很美好.
劇情一般,女主角很漂亮,布景很工整。
那個時候這類型的片子還很少,很多都是革命啊當代題材的,還一直以為是左派公司制作的港片呢。
第一次看這種老片子,出乎意料的好看。整體感覺跟老版紅樓夢很像,只是官服都是戲曲版的略出戲。故事很簡單,敘述流暢節(jié)奏舒緩,雖然講的是兇殺案,但有一股清清淡淡的書卷風雅的味道。女主看起來很瘦,羸羸弱弱惹人憐愛的樣子。西湖好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