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寶《練功》2分 我之前看到網(wǎng)上說,有些片段感覺在應付人,這個短片應該是其中之一。故事很簡單,就是大師兄帶著師弟師妹偷懶被發(fā)現(xiàn),和其他學生偷懶很像。這個片段感覺很敷衍。 許鞍華《校長》5分 這應該是另外一個敷衍片段。故事內(nèi)容單薄,最后強行渲染。 譚家明《別夜》8分 從這個片段開始我感覺沒有那么敷衍。一對情侶分別前的一夜,我感覺拍得挺好的。就是結尾有些簡單。 袁和平《回歸》8.5分 我感覺這個片段拍的最好。爺孫間分別前其樂融融的樣子很讓人動容。 《遍地黃金》7.8分 一個很搞笑的片段,同時也是很現(xiàn)實的片段,把握不住時機就是這樣。 《迷路》7.8分 上了年紀并且好久沒在這座城市呆著的人,老時歸鄉(xiāng)就是這種感覺。 《深度談話》7.8分 很荒誕的故事,令我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與其說是“我和我的香港”,不如說是“我和我的香港電影”,七段短片,幾乎全是各位導演對自己過往職業(yè)生涯的特性回溯。
洪金寶:這段既是《七小?!返难永m(xù),也是《七小?!返闹噩F(xiàn),甚至可能是遲遲未拍出來的《七小福2》的節(jié)選。洪金寶作為七小福的一員、大哥大,這段經(jīng)歷對他來說奠定了其一生事業(yè)的基礎,再從年代背景、七小福在香港武行和影響的地位來說,洪金寶選取這樣一段自身的回憶與經(jīng)歷,加上其長子洪天照出演于占元師傅,傳承的意味不言自明。
許鞍華:香港這么多導演之中,最喜歡拍校園的就是許鞍華與張婉婷,最書生意氣的也是這兩位女導演,今次又是六十年代的校園,春風化雨的代際更替與含蓄的情感處理,許多年后許鞍華也回歸平和。
用馬賽做王老師簡直神來之筆,這些年導演們總喜歡讓吳鎮(zhèn)宇來做收斂的角色,實話說,我個人看著簡直替吳累得慌,又不是說不好,但做的痕跡未免太明顯。
袁和平:這段將武人、港人、老年人三種身份合在一起塑造出爺爺這個角色,對于港人來說,九十年代無疑97是最大一件事,用爺孫來表現(xiàn)新舊、東西的對撞,底色卻是充滿希望的,最后扣在親情與融合上面,袁和平就是那種不論手法還是情感都很傳統(tǒng)的導演,如同拍過百八十次的黃飛鴻,要用關德興那一版,要有武德,要保持傳統(tǒng)亦能著眼世界。
譚家明:在技法、美術、構圖與文學性上,譚家明依然是最趨于新浪潮大師地位的一位導演,十來分鐘的場景變換與室內(nèi)舞臺,譚所表達的情感層次與隱喻是最豐富的。然而選角簡直大失敗,不論妝發(fā)還是表演完全就是兩個00后,一點都不八十年代,更加表現(xiàn)不出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他們吵架、念詩、sex、最后還要跑到天臺上跳樓,十幾分鐘要表現(xiàn)這么多的內(nèi)容,對演員的表演節(jié)奏有很大考驗,可惜他們不是李麗珍或夏文汐,不是張國榮或陳百強,這個時代不再有那樣的年輕男女演員,甄楚倩的深夜港灣一出來簡直同表演不能更加割裂,但卻又是用得最好最貼切的bgm,譚家明終究沒有辦法再復刻一個烈火青春。
杜琪峰:有人說這段比《奪命金》更加溫和和陽光,我倒覺得杜琪峰對于普通人的立場從未改變,這一段與《奪命金》也是異曲同工的悲觀。
林嶺東:這一段可能最接近我個人對于現(xiàn)在香港的感情——商業(yè)區(qū)的路真的很不好走亂到不行??!人又多又逼又趕,過一條馬路簡直要查地圖,以前的地標性建筑又要拆,建起各種豪華商場——皇后戲院冇咗啦!
是否要回溯到漁村才是香港本來的樣子,是否不拆不變就不會有發(fā)展,世界終究是下一代的,但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上一代的立足之地早已消失。
所以即使在這樣的短片里,林嶺東也是要拍車禍的!愛情片里要拍車禍、社會片里要拍車禍,所以短片里面為什么不能拍車禍?!雖則情感上比《陰陽錯》要溫厚了許多,但隱于背后的一絲陰森鬼氣和暴戾卻從未改變,拍什么都不會改變。
徐克:開局迅速幻視新藝城,沒想到多年之后還能看到這種惡搞未來科技到有些復古的風格,那種嬉笑怒罵的輕佻浪蕩,對同儕的調(diào)侃,以及幾層嵌套之下不變的對身份的迷茫,最后一群人圍觀掃碼的神經(jīng)病可笑死我了,徐克的損倒是沒有變過。LU老師說這一段需要許冠文來味道才對,是啊,還要配上岑建勛,加上馮淬帆和吳耀漢……可惜五福星不能集齊,如同新藝城早已風流云散,只能在這樣的短片中借尸還魂式的驚鴻一瞥。
我絕大多數(shù)電影都是中學時代一個人在家看的。這次終于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了,寫一寫感受。 以前放假的日子,媽媽留了午飯后去上班。我在家哪里學得進去,只有回校才行。于是我就看一下午,五點關電視,回房間裝模作樣學習,等他們回來。偷懶的事人人都經(jīng)歷過,老師和父母都當過孩童,但有時他們并不拆穿。想起席慕蓉寫青春,大約是他們也在我們臉上看到神情,回味少年的自己,憐愛地想讓我們也體會到“得意”的感覺吧。
開篇是洪金寶的《練功》,也是關于偷懶。沒怎么看過他導演的其他作品,只看過一點他演的。覺得這個“小短片”正如任何的“起步”,既是稚嫩的少年時期,又確實稚嫩?;蛟S可以說習武之人,感情沒有那么細膩。留下的記憶,多是剛毅和撼動他心靈的,由此便記了一生,指引了一生。故事簡單,甚至單調(diào),頭上那道疤昭告世人此事為真。說他自我懷念和感動,誠然不假,但似乎我們也愛做同樣的事??锤燮牷浾Z歌,為這個電影前來回憶的人們,不也是懷念自由不羈和年少輕狂的黃金時代嗎?
那是一個遍地黃金的時代,隨便投資都賺的時代。但沒做成那個果斷勇敢的人、狠心的人。不過,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不就是慢慢學會承認“我其實也是普通人”嘛。要得到必要舍棄,便是選擇的重要,選擇和努力一樣重要。杜琪峯的《遍地黃金》挺俏皮,那快節(jié)奏仿似香港給人一貫的印象,稍稍一點幽默。然后想起了《大空頭》。誰說金融中總是無情呢?不過雖然有“情”,也多是傷感吧,只嘆無常了。“機會一直垂在你眼前啊”。
譚家明的《別夜》也嘆無常。它像一首詩,尤其是兩個主角念詩,中英交錯,十分具有美感。"Tender is the night."——夜色溫柔。我真的好中意這個翻譯。但其實最先蹦入腦海的是blur的那首《Tender》,歌詞和畫面都匹配:"Tender is the night, lying by your side. Tender is the touch, of someone that you love too much."它也很像舞臺劇,兩個人即將別離的拉扯,對白很多,拍人也很近,就如早期電影的形態(tài)。拍的80年代。女主說“不如我們一起死吧”的時候,其實我想到了《胭脂扣》。那也是80年代的作品,是梅姑走向她一個個高光時刻的開始。她和哥哥,短暫而燦爛的一生,在最美的年華留下光影,無憾,無憾?!秳e夜》中的二人 已是彼此初戀,是愛的第一個人也是最后一個。不過,對比起來,更覺得港片的衰落有其理由。除了環(huán)境,審美疲勞和題材難以推陳出新,還有青年演員,表現(xiàn)著實不佳。這個問題,在另外幾個故事里也很明顯。想想梅艷芳演《胭脂扣》的時候,她也只有24歲啊。但是另一個故事《校長》由吳鎮(zhèn)宇出演,也覺得表演差點火候。去看之前補了許鞍華的《桃姐》,覺得真誠簡單而動人。這個故事也簡單,但篇幅過短,盡管王老師和校長可能有點什么聯(lián)系,也沒有具體表現(xiàn),無法深入挖掘,只能做懷念作品,所以覺得平庸。
王老師是教英文的,在香港英文也算官話了。殖民的歷史,大陸是怎么也繞不過去的,那香港人自己呢?很難說,我也不知道。因為這是一個政治正確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是。所以產(chǎn)生作品總是不免想到那句"not forced at least not sincere" 這是外媒評價建國70周年閱兵場上的人的話。其實,我也不太贊同,因為除非是真的很恨很反對,“歌頌”時多少有一絲喜悅和參與的光榮吧。由此,在《回歸》這段里,頻頻強調(diào)“功夫”“講中文”“不吃洋快餐”以及堅守這片土地這類話,可能會有投大陸主旋律所好之嫌(不過對于袁和平導演的話,還是覺得他不至于)。但是,我還是愿意相信,說出這些話時,會有香港人是真的愛中國和她的文化。雖然可能老人居多,年輕人會叛逆不屑。但是,需要明白,你無法真正擺脫這個華人標簽。文化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思維方式在童年就埋下種子。你看到月亮不會首先想到狼人而是故鄉(xiāng),你的膚色可能是枷鎖。如果你真的向往異鄉(xiāng)和其他文化,并不留念這里的一切,那帶著最愛的中文書去別端彼岸。如果不能舍棄生養(yǎng)之地,又看她滿目瘡痍,那就盡力改變 使她更好。當然,文化沒有高下之分,香港就把中西文化結合得挺好,只是你看她最后留在世界心中的樣子,終究還是華人世界的縮影。
看到元華時真的感嘆“老了”。最初認識他還是在《功夫》里。任達華倒還好,大約是“少年老成”吧(hhh)。
最喜歡最后兩個故事,林嶺東的《迷路》和徐克的《深度對話》。
任達華飾演的老爸從英返港,看路標建筑大變。三代人見證的變遷,希望“兒子”最后也能懂得,“因為他愛香港”。使我尤其動容的是老爸在城市中迷途。滿眼都是人、天橋、高樓。我開始以為他是故意想回味老街舊址,就像我若舍不得一地,但同行人催我,我會私心多獨自徘徊一陣,撒謊迷路。最近好像有個游戲叫《Stray》來著,貓貓的迷途回家路。但是我也想到idle這個詞。上次和朋友討論去一個城市喜歡在街巷亂走,不愛景點。只想隨便坐一個公交車到一個站下了再乘另一輛,坐到不知道的地方,實在不行再打車回去。一路上無所事事,只是看周圍,像"motion picture"換了又換,只想沉浸在此刻。所以看到任達華大哥在街頭張望,鏡頭拉遠又拉近,在車水馬龍中轉場,他停止不動,閃現(xiàn),人們自由歡笑地交談,沒戴口罩時,我真的很喜歡??上Т髨F圓是庸俗。他帽子飛出去的時候,我佩服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也在想,或許停在這里也可。但故事倒敘了。倒敘升華,無可厚非。只是,有點想吐槽,“兒子”的演技實在過差啦。
《別夜》里女主角的墻上貼了一張大衛(wèi)鮑伊的海報好吸睛,片名也包含“樂隊”,音樂似乎一直沒停過。搖滾和香港的黃金時代同生共死。我每次還是會感嘆,這兩樣恰好是構成了現(xiàn)在的我。所以我也是個懷舊的人。小學時愛聽陳奕迅的歌,戴好耳機,把幾條輕軌線從頭坐到尾坐了個遍。現(xiàn)在,聽著綠洲樂隊的歌,還是地鐵到電影院。它在小時候學棋的一個商圈,真是回歸初心了。輕軌站修得更復雜了,繞了兩圈才找到出口,出來的步行街還是原樣。兩年我走過很多,走過這片繁華,可從來沒參與那些吃喝玩樂。我像城市中不合格的浪游者。一座城的靈魂更在那些人和普通的生活里,我卻少有了解。
《七人樂隊》不是《我和我的祖國》那種宏大的故事,它停留在小故事上了。但是表達的也是對集體,歸宿的思考。一直很想去香港的。香港和重慶挺像,什么賽博朋克,大廈霓虹燈,小街巷里泥濘油水。人們的故事也是江湖氣十足,尤其是看到香港樂壇和影壇。香港也像在浪游,在新與舊之間,在走與留之間?;赝⒉豢蓯u,但我更希望向前看。
噢噢,忘了!還有《深度對話》呢。我反正被逗笑了,香港鬼馬無厘頭的一面。一層層向外,透出大銀幕,你看我我看你,原來觀眾才是精神病呀??措娪埃痪褪菫榱吮或_嘛~生活不易了,需要騙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讓自己休息休息吧。
要是以后能去香港的話,一定得多喝幾杯奶茶多點幾種小吃啊!(確信)
(原載于虹膜公眾號)
輾轉七年,《七人樂隊》終于趕在七月末登臺,吹拉彈唱一響,滿以為「總算是歡笑多于唏噓」,但其實,獅子山下總有比光影轉得更快的光景,多一節(jié)荒腔走調(diào),就多一場木葉蕭蕭。
那樂隊,就很難不沉潛在情緒符號里。
原本是香港頂尖導演們的一場盛宴,就連半出走的,半隱退的,都給足面子,悉數(shù)駕到。他們要致敬膠片,要致敬港片,于是把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未來,等量切分八段,八位導演抓鬮,各司一份,再行創(chuàng)作。調(diào)侃無非湊足八部「半電影」,此間的傲氣與底氣,不止令影壇有過振奮。
奈何吳宇森身體不適,抽中的七十年代落空,更奈何林嶺東于2018年逝世,繞不繞梁都只能是余音。
所以看《七人樂隊》,面對漫長的頻繁回望,從騰飛到遲滯乃至彷徨,對人,對地,對事,都難免升起挽歌氣息。尤其是在當下語境看,電影里的「過去」,是苦中有甜,有新生與寄望,「現(xiàn)在」是虛晃一槍過后的只待追憶,而「未來」是瘋狂當?shù)溃坪跻矝]有什么憧憬的必要。
而同樣具有挽歌氣息的,是《七人樂隊》達不到澎湃期許的合奏水準。導演與導演之間,本有參差。而導演與自己的較量,也總有應時與應試的考驗,并非一一契合相宜。終歸成品參差不齊,七部短片水準一如音階,有高有低,唯獨可以連成一氣的,就是那種難掩的強烈緬懷意味。
在這樣一個局里,誰優(yōu)誰劣,不妨逐一細數(shù)。
作為《七人樂隊》的開篇,《練功》太過簡單,就事論事的那種簡單,幾乎要定全片的狹窄音域。
天臺上下,已是整個世界。有瓦遮頭的樓下,是師父所在的權威空間,一群小輩,在鏡頭里只有日復一日服從的汗水。這自是洪金寶人到中晚年最為難忘的光景,日后榮光都由此生根發(fā)芽,而從中年師父到晚年徒弟,演員從兒子洪天明到父親洪金寶,有強烈的傳承意味。
當然,也可以說五十年代的香港精神,已被濃縮到練功里,要尊師重道,不要胸懷二心,要吃苦耐勞,不要偷奸?;D撤N意義下,它構成了香港當年起飛的基礎,只是當平淡故事被封印在樓臺一角,當現(xiàn)在看來過火的體罰再被加冕,未必有多少觀眾愿意從中看到鮮花與皇冠。
到第二個故事,終于開闊些許??臻g上,有了香港學堂與街巷的交替,棚搭有限,但是尚算精準,而時間上,從六十年代開始,有了幾十年后的跳轉,盡管后段時間模糊,整體上也沒跳出粵語殘片里的光圈。
許鞍華對于老故事,舊地方,情有獨鐘地來回拍,難得在六十年代的香港打卡,也是填補了四十年代的《明月幾時有》、七十年代的《胡越的故事》與八十年代的《千言萬語》之間的空白。這一頓搗鼓,短片也有些舊風味,甚至銜接得上《投奔怒?!冯A段的外殼。
但里子是不行的,特別是之于許鞍華的段位而言。主角說的是校長,是無冕影帝吳鎮(zhèn)宇,可故事的靈魂在于馬賽飾演的王老師。歲月悠悠,往事美好就美好在,有過她的身影,而校長是一個憑吊的符號,代表許多引而不發(fā)的文人情緒,借了學生的觀感,編織多于自我的悵惘。
這樣的骨架,許鞍華隨便裝點都能支撐,畢竟單靠市井生活里的細膩細節(jié),就夠她取勝。于是有了師生之間的溫柔互動,小孩在課堂尿了褲子,王老師拿著花瓶過去,假裝撒了他一身水,趁機帶去換褲子。街頭偶遇學生支攤,王老師被請了一頓,多加了雞蛋,又多加了屏風,粗陋地隔開鬧市,都有妙意。
只是馬賽的詮釋還欠火候,本是靈魂,卻只有骨架。連帶著吳鎮(zhèn)宇與兩個時代的學生,也都各有各演,歸置不到一個層面的表演一如故事的飄忽,打散了聚焦的靈氣,最終剩了幾個細節(jié)的印記,卻很難跟過往一樣,在情感上深度共振。
直接跳到八十年代,譚家明卻要把許鞍華的短片揚短避長。
華語電影里的文人味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乏,難得《七人樂隊》里,連續(xù)兩部短片都在試圖重現(xiàn)。《別夜》里的旁征博引,勝過《校長》許多,不同國別的詩書在小情侶的離別夜,抑揚頓挫地替人表意抒懷,本是最顯底蘊的妙處。
就像是一座搬空了的居所,只剩房間保留原貌那樣,在即將離別這個時間前提下,小情侶的來與不來,做與不做,留與不留,哭與不哭,恨與不恨,死與不死,在戲里當時與戲外當下,都有許多隱喻可以拉扯解讀,這也讓《別夜》能夠成為第一部沖出現(xiàn)實層面的短片。
但是,選的兩位演員,過于稚嫩,過于拿捏,在一種舞臺劇式的調(diào)度里,向外釋放的是造作,是浮夸,而故事由此不斷變得狗血、聒噪,從天到地的崩壞,惹來笑場之余,根本無法承擔故事本身的厚重,這也顯得原本的文人味,不過是些兒戲的文學堆砌,實在對不起譚家明難得的出山。
這部短片的尚好,是基于四平八穩(wěn),畢竟《別夜》是場豪賭,天堂地獄就在一線。而且,它的尚好,也叨了《練功》的光,二者都在回首習武往事,洪金寶硬碰硬地「實拍」,而袁和平只讓元華一人,獨對四十年前武藝登頂?shù)莫勴棧陀懬傻匕芽嗯c念釋放出來。
它更多的筆墨,用于對照。老武師的過往榮光與當下孤寂是主調(diào),定下了新老的對立。他與孫女,缽仔糕與麥當勞漢堡,習武者與小流氓,安守與出國等等,全是這類對比,不過,都是些老調(diào)重彈,要想讀出多少比故事更大的指涉,豐儉由人。
唯獨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九十年代的回歸,袁和平偏偏不明刀明槍地拍九七。
等到杜Sir,才有真正佳作,而電影早已過半。
這部短片也許可以說是另一種「三人行」的「奪命金」。本質上的升斗市民,懷揣的是遍地黃金的念想,極具代表性。長期處于進行時的經(jīng)濟神話在前,國人最密集的暴富想象就坐落在香港。
2003年的沙士,是數(shù)年一度的大事件,是無數(shù)人的劫難,少數(shù)人的際遇,更添下注的風險與回報。無非幾場跟與不跟,起起落落間,整個時代都被三張嘴卷入。杜琪峰最能抓住命運捉弄下的彷徨、凄迷與后怕,像是這部短片,無需槍林彈雨,也有九死一生。
等到三人在街口錯落有致的站位一擺,誰能不嘆一句久違。那驚心動魄,又定在一瞬。
而且他拍得充滿生趣,茶餐廳與街頭巷尾幾多生鮮細節(jié),是意趣,也是情懷。這次,論細枝末節(jié),論人情冷暖,都勝了許鞍華一籌不止。
這是半截好戲。華彩全然在前,任達華飾演的一家之主重歸舊地,妻兒明明近在咫尺,偏生遍尋不到。他心中有的是皇后戲院,是這座日新月異的都市曾與自我關聯(lián)的往昔,于是人在鬧市里,有了兩個時空維度,這簡直是四兩撥千斤的妙筆。
而從兩代人思想交融的開篇,如何走向個體的適應乃至釋懷,是在短促篇幅里非常有效率的推進。
但是,從第一個轉折,即主角看似要死實則不死,故事開始沉溺于對反轉的追逐。可是高峰在前,爾后的代際矛盾、文化差異,也不過是延續(xù)《回歸》老調(diào),再加上一個強行撥正的「溫暖」結尾,也不知偏離本身的銳度多少,但至少,壞了胃口。
終章給了鬼馬的徐克,十分合宜,一下子提振了被重復路數(shù)折磨的精神。而且這個反轉再反轉的故事,是在一個意料之外與意料之中的當口,完全避開《迷路》給自己帶來的敘述陷阱。
徐克極盡調(diào)侃能事,本身就是值得嚴陣以待的喜事。他對導演與演員,對現(xiàn)實與電影,對病的界定,對看客圍觀與瘋子表演等等,各個層次都有緊湊而精準的兼顧。等到一眾熟臉似是而非地裝瘋賣傻,針鋒相對,對于影迷而言,絕對是遍地黃金。而最后徐克與許鞍華亦真亦假的對話,挑高了故事的趣味。
但也得說,因為在最后一段,要總結,也因為設置在唯一沒有人經(jīng)歷過的未來,《深度對話》方方面面都與前六部作品存在割裂痕跡。幸好徐克聰明,拍出來既是在總結前面,又是在反叛前面。而且,他也在重申當下瘋魔的價值,而那斷不是《拆彈專家2》《智齒》與《神探大戰(zhàn)》的專利。
《七人樂隊》至此,磕磕絆絆,起起伏伏,一如時代浮沉,也一如電影興衰。你期待它是重開的盛宴,卻不知早就只能細品一二,難免一時有眾星隕落的錯覺,忘卻斗轉星移,只是尋常。
*涉及劇透,請觀影后閱讀。
總體評價:林嶺東許鞍華>徐克≈杜琪峰>譚家明袁和平>洪金寶
較之大陸拼盤系列,《七人樂隊》做得較好之處在于它僅以HK年代脈絡來劃分,在觀影的時候,因為地域的一致性和變遷性,從始至終都將觀眾的心緒縫合在時代脈絡之內(nèi),因此跳至下一篇章的時候不會有太強的割裂和不適之感,而是會下意識認為,這是歲月變化里錯落有致的浮光掠影的集合。
當然也沒有說大陸拼盤的切題點不好的意思,相反,無論是我認為最好的祖國篇還是狗尾續(xù)貂之極的家鄉(xiāng)篇,都以一種后主流電影的視角在入題,盡管收效甚微,但不能否認它的宏觀角度。
但港影卻又不同,自它興盛以來,無論是什么題材的片子,其主題最終往往會落腳到主體缺失的失落和公共空間、社會關系的抒發(fā)上。因而在找尋題眼之時,難免也只能將承載HK精神符號的空間文本作為舟楫——究其本質,即是HK電影歷史和HK城市本體的互文。
以下分析以個人評價由高到低排序,僅為主觀判斷,如有不同,請以您自我的標準為上。
林嶺東《迷路》★★★★
不知是不是林導遺作的原因,這一篇的物哀之情格外深遠。以較為老舊的抽絲剝繭式的敘事方法,在已知悲劇結果的情況下開始尋根溯源,讓觀眾徹底浸入個體與時代的悲歌當中。任達華和龔慈恩在港影中淬煉的高超技術不費氣力,僅以他們的臉龐就能將觀眾帶進那個黃金時代里,所以當任達華開始為逝去的城市風貌而傷感時,其實對觀眾來說是移情到時代落幕的重錘之音上的。
黑白的舊城和繁華的新城,火紅的裙褂和潔白的婚紗,樸實的舊村和張揚的新人,這樣幾組對比漸次打出,“迷路”的主題便由此盡顯,在這種車水馬龍的HK電影最經(jīng)典的街頭迷茫中,反而會讓人覺得,“迷路”之終,是活在過去時代里的人的解脫。
林嶺東的手法還是看得出上個世紀的風味,業(yè)已老邁的運鏡在新時代命運下反而造就新的美感,那些以任達華的視角看出去的有山有水,很難說不是導演本人在新舊之交的迷失。骨灰入水的畫面是這個片段里我最喜歡的鏡頭,似融非融,水的無言流動將生命長河的愁緒松散地包裹,除了懷念,只余一口悵惘。
許鞍華《校長》★★★★
許鞍華的風格一如既往的云淡風輕,很像天水圍的拍法,將城市氣質融進故事的線性流動中,蜻蜓點水般地告知觀眾在時代背景下面的城市文化符碼。
這一篇最成功的地方莫過于請了吳鎮(zhèn)宇坐鎮(zhèn),他是影片中的另一只眼睛,說是“校長”為主角,然則是通過校長淚盈于睫的雙目,來感懷那個年代里質真質樸的善良。
許鞍華電影里的男性形象在我看來總是有些刻板,這里的吳鎮(zhèn)宇也只是導演緬懷的形象里的一個殘片,他承受了回憶里的消極部分——正邪莫辨的臉,并不那么尊重小孩,又有幾分癡;而王老師則是秋水剪影一般的美麗和善良,從一開始的花瓶,到最后的相片,她是虛浮的影子,是回憶里不摻雜質的美好。這種腦海中的美化是心理作用,吳鎮(zhèn)宇就是提醒觀眾現(xiàn)實蒼老的存在——這里的處理就沒有落進單純的懷念式視點的窠臼。
直到最后吳鎮(zhèn)宇向墓碑鞠躬,我覺得不僅是感懷,更像是茍活至新世界的人,對消逝之年的告別。就像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喜歡看老照片,喜歡講照片背后的故事,但相冊翻過最后一頁時,電視機上的新電視劇總會準時開場。
徐克《深度對話》★★★☆
這一篇讓我有些無從下手,因為作為一個老爺?shù)睦戏?,我真的沒有辦法確定這里是徐克在擺爛,還是他以自己老頑童的思路在認真拍攝。但這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又的確打上了徐克本人一以貫之的水印,就像《智取威虎山》最后的飛機場,荒誕,好笑,但一想到是徐克,ok,fine.
這一段倒有點像《地球最后的導演》在整個扭蛋機系列里的作用,不同的是一個是以歷史為節(jié)點開篇(導),而另一個是以概括為符號收束(深)。
但總之我看得很爽,高密度的迷影梗集中輸出,港影黃金配角的臉龐展現(xiàn),關于醫(yī)生和病人的站位一次次互換,大空間疊小空間的逐層擴大,間離效果的不斷運用,是很目不暇接的。腦子和眼睛一起飛速運轉至宕機。
窺伺感一直貫穿該篇,起到了又諷刺又精準的評價作用:觀眾想從《七人樂隊》里窺伺的,是時代癥候和作者沒落;而導演在從業(yè)生涯里窺伺的,是筆下人物或喜或悲的一生。徐克似是嘲諷,又像是回顧:那些對導演風格的名正言順的腹誹(把吳宇森當做彩蛋吧~),堂而皇之的提出新浪潮,寥寥幾語,真就是港影迄今為止的一生。
品一口,甚是懷念。
杜琪峰《遍地黃金》★★★☆
《奪命金》的設定,杜氏電影經(jīng)典的三點座位,數(shù)字人生的跌宕,反轉再反轉的心理把控,要點齊全到無從下嘴,太圓滿以至于好像總是差了一口使之鮮活的仙氣。
而杜琪峰比較高明的是,他放棄了對整個HK的環(huán)境描寫,以小見大,用茶餐廳這個太能代表HK平面的分區(qū),讓觀眾心理上產(chǎn)生了同理感——看過幾部港影的觀眾就可以從茶餐廳的意象中,回憶起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所有故事,繼而通過這個區(qū)域特征來達成自己對城市的意象概括。羅宋湯也好,魚丸米線也罷,茶餐廳落單的數(shù)字也好,港股指數(shù)的起伏也罷,無一不是HK。
而導演又并不對其中發(fā)生的故事佐以主觀評價,這就讓觀眾產(chǎn)生復雜的情感,惋惜是生命的常態(tài),但時間沒有一次會放過眾生。個體的扼腕在時代洪流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而將時代節(jié)點作為片段感情推動的割點,使整個片段沒有太多拖泥帶水的無用功,03年,08年這些香江兩岸都銘感于心的事件,雖然在茶餐廳的封閉空間之內(nèi),但是確實整個華夏都能共情的,更別說一些借古喻今的橋段了。
譚家明《別夜》★★★
我不喜歡。
當然演員演技的生硬要占很大比重,但這種充滿著王家衛(wèi)風格的“你猜”一直讓我提不起興趣,盡管大家都能看出來在男女主人公別離的纏綿之后,包含著確實不能細說的母題。
但糾結之處就在于,對于HK人而言,他們可能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自己的原鄉(xiāng)到底應該所歸何處,譚家明又把這種掙扎通過小空間的置景表現(xiàn)得很好,一如他對王家衛(wèi)早期作品的指點——由此可見,王家衛(wèi)還是深得他的真?zhèn)鳌?/p>
而之所以不喜歡,是因為我能明白結尾從遠到近的警笛聲(或是救護車)意味著什么,但它真的有點蒼白,像是不知如何結尾的無措,干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投機取巧??傆X得它要表達有的人有的事偏執(zhí)到不得不留在過去,但《迷路》這一章明顯完成得比它好;或覺得它好像是在對“無腳鳥”意象的再度深化,又有幾部墨鏡王的表達珠玉在前。《別夜》在這里,難免不痛不癢。
不過,男女主人公用書里的詩句對話那里我很喜歡,像極了戈達爾《女人就是女人》的經(jīng)典場景,又施以中式+英式的美學在地化改造。既有作者電影的雄心,又有主旨立意的混雜,實在是智慧。
還有就是,《深夜港灣》的確很好聽。
袁和平《回歸》★★★
袁和平武指的水平和元華積年的功夫僅憑街道上幾個行云流水的動作就可見一斑,單憑這個鏡頭就能概括袁和平和元華這兩類動作片影人對港影作出的卓越貢獻了——無他,唯手熟爾。
但單從劇情發(fā)揮來說,太像一板一眼的命題作文,好像抽到了固定的時代,只能從個人-集體入手,從親情-大義延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袁和平在內(nèi)地看得太多,甚至有了點【我和我的】系列的慧根(貶義),除了特有的搞笑和溫情之外,唯一能讓我感知到它應該是《七人樂隊》中的作品的,大概就是電視里一直播放的武俠片和柜頂上總是占據(jù)整個畫框一半的醒獅。
洪金寶《練功》★★
好像學生作業(yè)。
洪天明的演技真的不行。
大師兄的配音也好讓人出戲。
“我不管觀眾看得好不好,我年紀大我懷念過去我爽了就行了”。
回到最初,從《八部半》改成《七人樂隊》,從立意到成果,這組片子并不像是簡單的電影圈的自嗨式團建。我從中看到的,也不僅是我在港影陪伴下的個人成長軌跡——盡管看到這一點,這個電影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大半,還有比管中窺豹稍微宏大一點的、對港影興衰的慨嘆。讀得到每個導演在面對宏大時代敘事下的無措,他們不只是在拍電影,也在回溯自己的人生。在那些非左即右的選擇上,從他們?nèi)胄虚_始直至今日,都是迷茫的。
不過電影并不是一切的答案,電影只是要讓觀眾自陳式,甚至自反式地思考一切。
會回憶就會懷念,會思考就會進步,會迷茫就會肯定,會嘆息就會銘記。
你的答案,對他們來講不重要,對整個時代來講更不重要。
你的答案,只是你的墓志銘。
時代落幕的答案也一樣。
戲里有話,徐克組團一起用菲林拍一部香港新浪潮電影,名字叫作《七人樂隊》。
首先,什么是“菲林”?!胺屏帧奔词悄z片,英文film“電影”,音譯也就是菲林。
在當時香港電影非常發(fā)達的時候,也剛好是菲林時代,基本上每一個香港新浪潮導演,都經(jīng)歷過這個時期。因為菲林價格昂貴,每一幀都是一筆花費,所以當時拍電影的時候,要一幀幀的計算,每一個鏡頭都不能浪費,這也大大提高了電影的質量。
但是因為菲林做不了多少特效,一切都需要真實拍攝?,F(xiàn)在重新看回用菲林拍出來的電影,整個感覺非常的懷舊,這個懷舊是實實在在能體味的到的。
再是,什么是香港新浪潮電影,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臺出身的香港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xiàn)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guī)》。
20世紀80年代初的香港電影出現(xiàn)了一個并不新的“新浪潮”這個詞。所謂并不“新”,是因為這個詞早在1960年代在歐洲的法國便出現(xiàn)了,并影響了整個電影文化。香港電影沒有法國電影那么“偉大”,未有去到影響“整個人類電影”境地,但是對亞太地區(qū)的電影而言,卻甚具影響力。
放在亞太電影方位來說,香港電影新浪潮至少在中國人電影處于上世紀同一八十年代起著先鋒作用——于香港新浪潮稍后才出現(xiàn)的臺灣“新電影”和大陸電影的“第五代”。像是一次歷史巧合,更像是一次上天的安排,在兩岸三地戰(zhàn)后嬰兒潮中同時誕生了這一批電影新銳:徐克們、侯孝賢們、張藝謀們。
所以其實香港新浪潮電影對現(xiàn)在的電影文化影響還是甚大的,這一部電影的八位導演徐克、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嶺東,包括吳宇森都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代表電影人,他們對香港新浪潮電影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一次他們回歸初心,再一次拍出那種先鋒感、實驗感,可以說是一個香港新浪潮電影給出來的答案,一個縮影。讓我們觀眾在浮躁的時期,靜下心來,去回味那個充滿電影魅力的香港新浪潮時期。
在2022年,這一個電影業(yè)并不景氣的時候,香港影迷們和七位導演一起來回一場如一縷青煙般的文藝復興,懷舊一下香港電影,追念一下曾經(jīng)的香港。這真的是太浪漫了。
師父的皮鞭抽打出留了疤不流淚的精神,校長的學費退回了曇花開無可追的時光。愛人記得別離的房間念過的詩,爺孫記得相聚的街頭打過的架。一爿冰室菜單攪擾股號錯失暴富夢,一間病房醫(yī)生混作病號難辨真患者。香港的舊貌在與新顏交替,返回的人迷了路,分別的人失了魂,有人錯過了機遇,有人分裂了心神。
是幾位大導演對于香港的記憶、情感與愛,因為導演名會放在每部短片結尾,所以大概會猜下是誰的作品,不過風格和關注的點其實都還蠻有辨識度,或者叫導演標簽吧。而這種標簽剛好是這套短片集的魅力所以,是我們曾經(jīng)喜歡這些導演的原因。如果個人選,最愛的或許是譚家明一段,很有舊味。
嗯,怎么不算《我和我的香港》呢
洪金寶,你在拍學生作業(yè)?
本身擔心被獨行月球擠得很慘,看完兩部覺得全院線都排月球算了,減少冤大頭。p1知道是洪金寶不抱希望但看完很難不為浪費十三分鐘的人生罵街;p2看完許鞍華字出來心涼一大半;p3演員顏值和演技出來默念沒事還有一大半部;p4第一眼,又是功夫,好吧,知道杜琪峰徐克放后仨還行,但是你們真的寫劇本了嗎;p5之后大家的掌聲讓我明白前四塊是真的很無語,我的提案我朋友糊弄我也不好說但我一定好好做;p6劇本沒丟剪輯師丟了;p7徐老怪真的謝謝你,年輕的思維好珍貴,您自己把這段放網(wǎng)絡還能小出圈。今年懷念港風港樂之氣盛行,但看看金像獲獎名單,會想起披哥大灣區(qū)的擺爛,浪費膠片和浪費情懷都很氣人。(ps觀眾看完會知道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我和我的父輩的好)
期末考試議論文,杜琪峰滿分答案,徐克寫了小說,林嶺東提前交卷,袁和平抄了背好的范文,譚家明新概念讀多了,許鞍華保送了隨便糊弄,洪金寶拿出了自己的小學日記。
第一檔:杜琪峰、譚家明、徐克;第二檔:許鞍華、林嶺東;第三檔:袁和平、洪金寶。在篇幅與命題作文的限制下,各位的發(fā)揮都有限,但杜、譚、徐仍然能在故事、寓意、結構上玩出花樣而不只是販賣情懷,不過整體其實還是很不錯的
氣人樂隊
戛納2020片單→FIRST青年影展開幕片。也就看在幾個很尊敬的導演面子上不送一星了。改名叫我和我的HK不香嗎?也太對付事兒了吧,連故事都懶得編了嗎?里面唯一用了點心的是林嶺東的「迷路」(有個很有意思的幽靈敘事和檔案影像的用法),但所有七部都缺乏打磨,真的連「我和我的」系列都不如。不是當年戛納病急亂投醫(yī)這片哪有機會啊。實話說,港片完了就讓它完了吧,相見不如懷念。
personally To>Ann>老爺>八爺>洪金寶>林桑>Tam 每個人都有在做自己 吳鎮(zhèn)宇用力過猛as 近年always 老爺其實不應該被這樣比較 他完全在自己的宇宙放飛(kinda重複)自我 但不減可愛 譚家明實在太拉垮 可惜了余香凝
個人喜愛度排行:杜琪峰≈譚家明>徐克>>>>其他人?!短炫_練功》《校長》《回歸》《迷路》就是過時的故事,死氣沉沉的鏡頭,平庸勿擾的演技,無趣拉跨?!渡疃葘υ挕芬钦J真你就輸了,根本沒深度,就是玩?!秳e夜》和《遍地黃金》比較有趣,也挺有導演特色,是我的菜。
盡管有不同年代的限制,但撞題的還是有,三位都選擇了“移民”有關的題材,兩位都出現(xiàn)了同樣仰拍視角的樓宇飛機等。短片的體例,迅速讓老導演們變回學生,他們都不太習慣在這個時長內(nèi)做出表達,各自堆砌不同的懷舊元素,剪輯和結構稍欠,顯得匆匆忙忙,只能當成他們重回初心的短片習作了。更多的是真誠,有思念故人,有“去”與“留”的得失,有“歸來”的鄉(xiāng)愁,有“曇花一現(xiàn)”的美好,還有對香港“身份認同”的屬性。
譚家明在干什么?。课腋赃叺呐⒖吹冒籽壑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950-2030,越活越苦的八十年。七個導演是不是商量好了,水平咱可以參差,但調(diào)子得唱齊了。
杜sir的最好,一水溫情懷舊中唯一戳了大都市痛點的部分。作為一個時序遞進的編排,老怪的結尾算是對現(xiàn)在和未來的消極抵抗。香港電影,活在過去,但起碼活過。
徐老怪撒歡的玩,導演演員觀眾互相觀察,互相覺得有病。杜sir的奪命金番外果然最犀利真的沒看夠。林嶺東的溫柔有意外到。譚家明的寓意蠻深,就是演員拉胯到頻頻想翻白眼【情懷命題,港片困境,也是漁村困境,似乎只有過去,看不到未來】
乍一看還以為學生畢業(yè)作品……洪金寶的《練功》,枯燥但真實。許鞍華的《校長》很私人,略傷感也略無聊?!秳e夜》當愛情片看矯情做作,當恐怖片看還有點意思。袁和平的《回歸》中規(guī)中矩,但也僅限小打鬧。杜琪峰的《遍地黃金》以小見大,造化弄人,個人的命運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林嶺東的《迷路》懷舊感傷,但也割裂,讓人不明所以。最后許可的《深度對話》看似輕描淡寫,嘲弄譏笑,但充滿深意,讓人思考。整體沒有什么框架脈絡,更沒有主題,七拼八湊,各玩各的。代表香港,回照歷史?不見得。
短片集錦最不友好的一面就是導演水平直接的競技比拼。非常尷尬,杜琪峰的水平是遠遠地把其他導演甩出了兩條街,大概也就只有墨鏡王上陣才可以抵擋了。杜琪峰最上層的發(fā)揮,一定是敘事+調(diào)度雙配合情況下的張力氣氛營造,這部幾乎可以看作奪命金翻拍版短片的精髓是三人組的三角張力,餐廳女老板、牽線人的呼應則是另一層助力的張力。三人組的面相選擇也相當講究。一張無辜臉,一位改良的嫰版林雪,一位中性職場面孔女性,化學反應是這么來的。之前一直高速運轉的影像張力,臨到收尾顯現(xiàn)杜琪峰站位,又以吉他慢板“似是故人來”的配樂卷起,輕柔的勾起情懷,直抵心田,通透。譚家明好像一直是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又是高度形式主義包裝下的爛俗言情故事。袁和平與林嶺東的段落是純純的情懷噴灑??吹阶詈笸蝗挥悬c想念拍過《胭脂扣》的關錦鵬。3.5
七個殿堂級導演拍了五段不知所謂又略催眠的學生作品。杜琪峰以小見大,拍出了世事的無常,以及無法預料和阻擋的歷史洪流。徐克最會整活,調(diào)侃談笑間不失深度。杜琪峰>徐克,其他人并列倒數(shù)第一。
挺有意思,每位導演的個人情結、風格都很明顯,一般都是片尾才出導演署名,不用等署名就能看出是誰拍的了。膠片感、復古美術和妝容讓人一度有種看老港片的感覺,大部分導演都對過去顯露出深情的懷念,尤其林嶺東的發(fā)問,新的就一定是好的么?為什么一定要改舊的呢?只有徐老怪完全不戀舊,已經(jīng)放飛在新的高科技時代里了……哈哈,人和人的心理年齡不一樣。蠻喜歡杜琪峰的三段式金融風波,有短片體裁的機靈勁兒??上怯钌瓕а萃顺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