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這樣的劇我居然二刷了,只不過是以一種純粹取樂的、挑刺的、批判性的、欣賞爛片的眼光看到了最后,倒也饒有興致、收獲頗豐。整體給我的感受就是如果它能壓縮成一兩個小時的舞臺劇,或許還能勉強達到“audience-friendly”的程度,但作為一部超過40集的連續(xù)劇,簡直就如同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編劇奇跡般地將一個影視圈鮮有人涉足的話題與傳統國產劇爛俗的套路有機結合,讓我能夠窺探到相當一部分國內影視圈從業(yè)者的黔驢技窮、才思枯竭。其實對于這類題材的作品我很希望我給出的這兩顆星是類似于“米其林二星”的含義,但遺憾的是,豆瓣的最高評價不是三星,而是五星,所以它只能是不及格的。繼律師、教師、醫(yī)生、CEO等之后,恭喜國安政保也光榮地加入了“被影視劇糟蹋過的N種職業(yè)”名單。其實應該肯定的是這部劇里主角的演技都還勉強在線,當然這也是它唯一的優(yōu)點,而且僅僅只是主角而已,一些配角的表現浮夸到了讓我以為他們正在學校的禮堂里排練小品。且不說整部劇里只有一位演員讀對了氰(qíng)化物的正確發(fā)音,而氰化物中毒也不會有劇中反復出現的口、眼流血等癥狀(似乎劇組對毒物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氰化物這一類上),還有大概是編劇查百度時看花了眼的“六氯環(huán)已(yǐ)烷”(實為“六氯環(huán)己(jǐ)烷”,化學里從來沒有“已烷”這種說法,只有“乙烷”),又如用試紙直接檢測出氰化物的騷操作和操作滴管試管的錯誤手法,諸如此類的各種專業(yè)性錯誤簡直不勝枚舉,劇組可能是忘了他們給王黎生這個角色立的人設是什么了吧,連化合物中文名都不會讀,基本的實驗操作規(guī)范都不顧,不愧為化學專業(yè)人才,佩服佩服。又不論毛人鳳一角舍棄張光北老師的原聲而用莫名其妙、故作嚴肅的配音,讓人看著劇中角色卻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亮劍》里“楚云飛”或者94版《三國演義》里“呂布”的嗓音,分分鐘出戲。這些都不值一提。可以看得出導演和編劇極力想塑造敵人的狡猾、兇狠、不擇手段和我方的敏銳、堅定、智慧過人。我也不是說斗爭不能靠直覺,不能靠巧合,但幾乎每次重要的劇情進展或轉折都是靠誤打誤撞或者正面人物們的靈光一現的反應或一廂情愿的堅持來完成,危險永遠都在對方即將達到目的前的一瞬間被化解(比如所有反派在開槍之前總會故弄玄虛地多瞄幾秒好讓主角“恰到好處”地阻止他們,而劇中所有案件都恰巧在結案之后讓主角發(fā)現其中的漏洞),況且這些巧合在全劇里都顯得極為刻意、孤立且缺乏合理原因。那么前面這些塑造反而一下子變得毫無意義,反正都是拼運氣、拼“主角光環(huán)”,反正最后總是正義得到伸張,邪惡得到懲治,不管形式如何也要強推著往這個大家都能猜到的結果上靠,至于過程如何,怎樣實現,并不重要,以至于所謂的邏輯推理過程除了導演編劇以外沒有人覺得能夠自圓其說。必要的時候來再點正面人物的犧牲催人淚下,讓我直呼審美疲勞、惡心至極。這何止是套路,簡直就是套路。福爾摩斯的推理也有些跳躍,但讀者看后只會感嘆自己怎么沒能想到主角這一層,進而佩服其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而本劇只會讓人覺得主角是開著上帝視角俯視一切,至于他們遇到的所有危險和反轉不過是為了展現他們的“智慧”而刻意塞入的。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這樣的情節(jié)甚至不能用“集”來計數,幾乎是隔十幾分鐘就會出現一次。是想學《碟中諜》還是想學《007》來吊人胃口?問題是編劇你真的有后者的水平嗎?難以想象若是奧特曼或者汽車人每隔十幾分鐘都會拯救一次地球,伊森·亨特或者詹姆斯·邦德每隔十幾分鐘就會阻止一次核爆、攔截一枚導彈,那景象該是怎樣的“緊張刺激”。題材相近的優(yōu)秀影片有很多,它們大多在一系列鋪墊過后展現最后的高潮,方能稱之為“跌宕起伏”,雖然觀眾也大致能猜到結果,但終究有一種大快人心、如釋重負的驚喜之感。這部劇倒是另辟蹊徑,每一集中都能憑空迸發(fā)出無數巧合,無數極限反轉,除了編劇想給觀眾的杏仁核做高強度的脫敏測試之外,我實在想不到這樣頻繁的“高潮”有何意義。寧缺毋濫,過猶不及,這部劇是一點都沒有get到,雖說集數冗長,案件眾多,但不過是簡單的換了場景和人物的復制粘貼罷了,無聊和套路到足以讓人在看完前幾集之后,在昏昏欲睡中把后續(xù)的劇情腦補到八九不離十。也難怪我即便二刷后內心也沒有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快感,反而從中品出了一絲莊家與散戶對抗的韻味,無論后者能力如何強大,我們都能夠預料到前者是最終的贏家,并且贏的過程多數時候讓人感到不明所以。思來想去,我覺得這部劇的情節(jié)設計應該對標的是《憨豆特工》甚至《澳門風云》(雖然不客氣的說,它們單從演員陣容上就足以降維打擊),打的是特工/諜戰(zhàn)的旗,行的是娛樂大眾、惹人發(fā)笑的實,但后者是正兒八經的喜劇,不需要什么邏輯的嚴密性,本劇的導演和編劇估計拍著拍著就忘了自己是個嚴肅題材的電視劇,而轉向天馬行空了罷?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失敗,主角三人的性格仿佛都是單維的,沒有共通,更難以互補,形象之單薄簡陋和平面化簡直到了把它放到語文閱讀理解里讓你賞析都憋不出幾個形容詞來的程度。最后建議導演和編劇看一看蓋·里奇的作品,或者至少看一看寧浩的作品,思考一下為什么別人劇情中的“巧合”和“靈光一現”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自洽而你們就像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我只想說,這部劇展現出的思維水平恐怕連寫篇高中命題作文都夠嗆,更何況它是在一個鮮有競爭者的賽道上發(fā)揮。有這樣的題材和這樣的主演居然最后能拿出的是這樣的作品,那還是不要搞什么個人創(chuàng)作來貽笑大方了罷!當然,如果你有看劇的時候暫時分離大腦的能力,那么還是相當推薦你看此劇輕松一下的。(附:還有一個不是重點但我仍想吐槽的地方,那就是劇中人物之間開的玩笑總能在最不恰當地時候出現,尬得我頭皮發(fā)麻,編劇想活躍氣氛,也不能一直都是插諢打科這個方法用到死,也麻煩開動腦筋換幾種形式,我前面批評劇中有些演員的表演像小品,但單說這一點小品在表現力上顯然比本劇強不少。另外個人經驗,以后遇到zhengfu單位、guojia機關贊助或監(jiān)制的影視作品還是建議各位先敬而遠之,雖然其中偶有《人民的名義》這樣還不錯的作品,但它們中絕大多數的下限一定會突破你的想象。)
塑料袋,塑料地黃丸藥殼。
有多個晚上抓捕的場景,特務開全家燈等共產黨來抓??
抓捕這個家伙的時候,為啥要從右繞行到左邊?完全沒必要。
公安去土匪窩,土匪沒有任何明哨暗哨,公安到了家門口才知道。而且好像對公安來不以為意。這怎么可能。
其他數不勝數有bug地方,可能有些鍋和編劇無關。感覺有些地方還不錯,只能給兩星。
這劇扯淡得連我爸媽都開始吐槽,把這劇當喜劇來看了。
好久沒看到這種以真人真事為噱頭拍的喜劇了,也許確實值得四星以上。畢竟,我爸媽不太愛看喜劇。
導演們和編劇們,收了那么多錢,央八播放。你們就拍出這種破爛玩意兒來考驗觀眾的忍耐力?可憐那么多好的電影、電視劇都沒法播,有些甚至都沒法拍。
這些天爸媽在看這部劇,跟著看了些,看了后只想問這劇情真的不是在抹黑公安嗎?明明有那么懷疑的嫌疑人了竟然不監(jiān)視?兇殺案的證物竟然還送回去?簡直無力吐槽,這么腦殘的真的存在嗎?這種劇竟然都能有臉播出來,簡直無語=_=所以為什么喜歡看美劇,英劇,韓劇。。。實在是國產劇神劇太多啊,智商太感人了。想找部好劇簡直是大浪淘沙啊。
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打碎敵人一個又一個陰謀,就喜歡看這種大快人心的電視劇,最不喜歡看那種為了突出某個故事,把人虐的七葷八素的,我的心臟受不了,還是這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大刀闊斧讓人大快人心。我喜歡這部電視劇,會一直看完的。不知道下一部破案劇是哪一部,希望看完這一部,能找到下一部精彩的電視劇。
現在中國不缺乏好演員,也不缺乏好導演,可是編劇實在是個大問題。看過不少的國內電視劇,本以為對中國編劇的整體水平低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但這部劇再次刷新了我的感官下限。真不知道這樣一部粗制濫造的劇怎么好意思播放出來!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這樣的邏輯發(fā)展,恐怕連初中生的水平都達不到吧。難怪,有評論說,這部片子不該叫《無名衛(wèi)士》,而應該叫《無腦衛(wèi)士》。
改名叫無名衛(wèi)士了
假死了
那個帥帥的特務去小攤上吃東西順便觀察情況,從筷子簍里拿出來筷子吃了幾口,結果事辦完了,他走的時候又把用過的筷子放回了簍里。素質好差。。。
神劇一部啊
幾位資深演技派老戲骨聚在一起演了一部漏洞多如篩子的“兒童”劇。實在不忍心打低分。
劇情還行,道具和臺詞的漏洞太多,建國了還管北京叫北平呢
晚上吃飯的時候和家人一起看的。他們常常吐槽主角偵查經驗都不如觀眾多。
特別喜歡張晞臨的智慧角色,但劇情和其他搭檔讓我有點出戲。
這真是把觀眾當傻子了,一點都不嚴謹的年代片,建國初期隨便一個人都能穿上西裝呢大衣襯衫?還滿大街嶄新的衣物,道具也是破綻百出
看了幾集,還行啊,為啥人這么少
及格分給演員的表演吧,都是眼熟的演員了表演OK,故事就有點emmm了.......
好的內容好的演員 不嚴謹的編劇 不合格的導演 不稱職的后期
爛劇
回家陪外公外婆從18集看到了30集~馬一下
編劇賣得一手好腐!四人小分隊本以為A男B男同時愛慕C女,但是C女愛慕隊長的橋段,結果粗魯懵懂A男攻和傲嬌哭唧唧B男受越來越眉目傳情。還被組長官方蓋戳了“你們是天生一對”。
陪爸媽一起看,吐槽也挺歡樂的
全新的垃圾片,浪費了好資源,浪費了大長腿,弱智樣的劇情
爸媽在看系列
跟著家里人有事沒事看幾集,看在李乃文老師他們如此敬業(yè)演好的份上…間諜和反特人員真要像這里面這么操作早就死幾百回了吧,為什么公安部支持拍的東西如此智障
節(jié)奏很快,故事很緊湊,表演也可以,尤其李乃文演得太可愛了。四人小組相處得很有愛,及格分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