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由與枷鎖,鄉(xiāng)愁與孤獨
Radio Dreams是伊朗年輕導演Babak Jalali的第二部電影。劇本寫作有一定的縱深思考,但歷來移民的社會問題淺顯而雜亂,但又尖銳而深刻,很難概括闡明。編劇顯然很難取舍,剪輯上很難把握,但還是試圖突出了鄉(xiāng)愁和文化上的孤獨這一主題。
除了第一主題外,我覺得導演也對自由做了大量的討論,貫穿始終?!疜abul之夢‘從戰(zhàn)爭和宗教的枷鎖來到自由城市舊金山,但在這里,文化依然生存在商業(yè)的枷鎖中,殘酷及至毫無人道。雖然是講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這給了隱忍的老婦可能是生命中唯一的機會訴說鄉(xiāng)愁,卻被廣告歌曲強迫終止。導演非常成功地用這個黑色幽默將這種強烈的情感潑到觀眾的臉上,這是影片的高潮。
此外,影片有些細節(jié)是讓我叫好的。電臺經(jīng)理Hamid作為一個純粹的文化人,不光堅持自己的藝術原則,更有寬廣的人文關懷。他要在墻上掛滿世界時鐘,以便照顧全球漂流異鄉(xiāng)的伊朗聽眾;他一定要讓毫無天賦的電臺員工彈唱,要清潔的大媽讀他的故事,而且要用鄉(xiāng)音,哪怕只有很少人能懂。當伊朗小姐說自己是詩人并要求在電臺讀一首自己的詩時,被Hamid當即拒絕。我覺得這里可以有兩種解釋。詩人身份的Hamid覺得一個物質女把詩當成商業(yè)工具,顯然是對詩和詩人的侮辱。但是誰又知道一個物質女的心底就沒有藏著那份鄉(xiāng)愁和孤獨呢。
2 ) 鄉(xiāng)愁與孤獨
2016臺灣金馬奇幻電影展的surprise film。連續(xù)看了《銀翼殺手》《海星的秘密》,破了我從來不看驚悚恐怖片的記錄...這一部真是surprise了。
臺灣譯作《夢想電臺》,鄉(xiāng)愁與孤獨,沒有夢想的夢想。看片的時候讓我想起《我在伊朗長大》和《輝夜姬物語》,前者講了伊朗的政治、自由,在異鄉(xiāng)尋找自我,后者講鄉(xiāng)愁。
影片讓我感動的有兩處,一個是電臺的一個男主播唱起伊朗民歌時,男主面無表情的流淚。一處是男主采訪電臺做清潔的中年阿姨,她用亞述語講了一個故事,大概是說在陌生的城市待了十多年,一直想等自己出人頭地的時候給母親寫信,可是多年過去,當她又一次提到這件事時,她的男朋友問她:“你母親還在嗎?”她才恍然母親不會一直活著。
百度說,哲學的三個終極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從伊朗逃離到美國的男主,在美國演出的阿富汗樂隊,執(zhí)著于角斗的電臺老板,在電臺做清潔的中年阿姨,他們在異鄉(xiāng)講著母語,講著孤獨的《伊朗軼事》,就像看到一只生活在極圈的企鵝,無論描述的多么仔細,也沒有人能夠理解和相信。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總會覺得世界的其他地方其他人于我而言不存在,有種活在世界的中心的錯覺。難民、戰(zhàn)火、上漲的海水關我屁事??墒沁@樣又似乎是不對的。到底哪里不對呢?我也不知道...
#FNC#演員也太好了。鏡頭夠克制
理想與現(xiàn)實,他國與移民,音樂與寫作,·美國與伊朗,《搖滾收音機》講述了一個伊朗作家的“美國夢“。????????一家開在美國的,針對世界各地伊朗人的電臺在舉步維艱地維持著運營,女繼承人是個講求實際的人,插播廣告是她維持電臺的必要手段。伊朗作家,才華橫溢,渴望將伊朗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希望來自阿富汗和伊朗的兩個搖滾樂隊在美國獲得發(fā)展機會。為此,他奔波不止。????????移民作家一直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群體,他們飽受本國文化的熏陶,卻又站在異國的地域上反觀自己的文化,這樣的寫作與生活注定不會平靜。這樣的作家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一位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故事最后的結局很復雜,一方面是伊朗作家的崩潰與出走,一方面是外籍搖滾樂隊的意外成功。生活在他方。
剪輯亂,多線敘事,不過不難看下去,主播頭發(fā)文藝亂扎起來小正經(jīng),翻譯小哥好怪該,廣告小妞模特感,清潔大姐念故事很感動,從全職高手開始對聲音魔力感興趣
確實混亂的一個故事~
說實話內容有些沒太理解……
沒有刻意把視角觸及到更多有關移民,后911,難民的問題和討論。而是選擇通過電臺這一小小的載體將異鄉(xiāng)人對自身文化的融入,認同和保護娓娓道來,這里面有想家時候的哀愁,也有能在異鄉(xiāng)共同分享和傳達自己的那份文化的歡樂,這份真摯和驚艷讓我可以暫時忽略對于其凌亂的剪輯的嫌棄。
瑣碎的場景和凌亂的剪輯拼湊不出一個完整有深度的故事,導致情緒一直漂浮捉摸不定。從伊朗老婦的manifesto 開始終于有了get to the point 的感覺,卻最終在不知所云的漸暗畫面下結束。塑造的氛圍是昏昏欲睡...
無線追夢人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6651/
徹底被驚豔的作品,失根的異鄉(xiāng)人,述說著移民者追尋自我認同的悲歌
伊朗老作家很有個人魅力,讓我想到了《方形》里面的主角。不得不說,最后爆發(fā)的那場戲的確蠻驚艷的。壓抑是人的性格特性,誰又能絕對自由的活著呢
藝術的靈魂與現(xiàn)實的對抗。剪輯手法很好,結尾不喜歡。
五星給的是題材涉及,911后的美國人和伊朗人的共處,心理活動。
竟然是《邊境布魯斯》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理想主義者的堅持。
笑完很寂寞
“啊我的祖國母親,我的牢籠?!?/p>
深情的 浪漫的 精神潔癖的理想主義
.
上蒼保佑吃了飯的人民
鹿特丹金虎獎得主,某種意義上拍出了中亞移民漂在美利堅的群像。電臺與鄉(xiāng)愁,空虛寂寞冷;打光小清新,剪輯有貓餅...
單純對這部電影的美麗感到沉浸。 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怪誕作家,實際上他這么做是為了守護作為文學家的那一份沒人懂的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