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電影《阿伊達,你往何處去》。影片獲得了去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內(nèi)戰(zhàn)里,面對針對平民的種族屠殺,一位女性試圖通過聯(lián)合國雇員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敗垂成。
電影的情節(jié)緊湊,扣人心扉。女演員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天然帶來一種緊張感。戰(zhàn)爭的慌亂是真的慌亂。幾分鐘,人就沒了。
記得初中時,從校圖書館借到過顯克微支的《你往何處去》,講的是暴君尼祿迫害信徒的故事。小說寫的很遼闊。暴君死去,有情人終成眷屬,信仰得以彰顯。后來知道,顯克微支靠這部小說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今晚第一眼看到這部電影名字時,隱隱然覺得它與顯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聯(lián)系??赐曛?,有一種無力感。面對暴力和強權,誰都無法幸免。
今天是記者節(jié)。白天的時候,跟幾個做記者的朋友開玩笑,說他們自我閹割。此刻想來,誰會在乎真相呢?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這些想法本來與電影沒有什么關系,卻進一步加深了觀影后的無力感。
這電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沒看。
昨天突發(fā)興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亞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個為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做翻譯的媽媽,為了救丈夫和兒子,最后失敗的故事。主要還是講的民族屠殺。
但電影拍攝得很克制,直接的槍殺鏡頭沒有。哪怕是槍斃市長的鏡頭,也只是又開槍,沒看到尸體。
塞族軍隊闖入維和部隊的營地,搜索武器的情節(jié),也很克制。沒有搜出武器,且還給大家發(fā)面包和飲料。
塞族軍隊從難民里把青年人選出來,弄出去槍斃的鏡頭,也沒有。就是借一個維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隊年輕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體屠殺的鏡頭,也只有窗口里的機槍噴著火舌,沒有橫尸遍野的鏡頭。。
影片快結(jié)尾的時候,挖出了尸骨,家屬去認尸,也很克制,沒有出現(xiàn)嚎啕大哭等等的鏡頭。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給了一個光明的結(jié)尾,相互屠殺的人們居然歡聚一堂了。。。
這是要一笑泯恩仇嗎?
一頭霧水。
趕緊找了歷史資料學習。。。
原來這是一段波黑的歷史。
波黑的地圖如上。波黑現(xiàn)在由三塊地方組成:
①波黑塞族共和國【不屬于塞爾維亞,由信仰東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組成】
②波黑聯(lián)邦【穆克聯(lián)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組成】
③布爾齊科特區(qū)?!救骞埠蛧殖闪藘蓧K?!?/p>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東正教】分成了三個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亞人
②信仰天主教:克羅地亞人
③信仰東正教:塞爾維亞人。
波黑戰(zhàn)爭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間的戰(zhàn)爭?!绢愃朴谟《群桶突固构?/p>
大屠殺的來歷是這樣的:
①起先波黑屬于塞爾維亞聯(lián)邦。
②按照民族自決原則,波黑從塞爾維亞聯(lián)邦獨立。
③波黑的塞爾維亞人不愿意從塞爾維亞獨立。但波黑的獨立,已經(jīng)得到北約和美國的承認。于是,他們也依葫蘆畫瓢,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成立了一個塞爾維亞共和國,打算從波黑獨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學,搞什么民族自決!老子能獨立,你就是不能獨立!于是開始鬧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曉得的。開始你殺我,我殺你,但都是小打小鬧。
直到有一天,在一對薩拉熱窩塞族人的婚禮上,穆斯林居然丟了炸彈!炸死了塞族人。于是,熱戰(zhàn)開始。
殺人嘛,當然是互有往來了?!倦娪袄镎宫F(xiàn)的是塞族人殺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實,塞族平民也被對方殺了不少。這是報復性的哈?!?/p>
⑤聯(lián)合國一看,這樣殺來殺去,不太好。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設置了中立區(qū)。由荷蘭人擔任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進駐那里。雙方軍隊都不能進去。
⑥但穆族軍隊?;^。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區(qū),經(jīng)常出去打游擊,進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打不贏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區(qū)躲起來。這惹惱了塞族人。塞族人認為聯(lián)合國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區(qū)了,直接開進了斯雷布雷尼察,還抓了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人當人質(zhì)。
⑦穆族人搞不贏塞族人,趕緊撤退了。一些平民也跟著穆族軍隊撤退了,但還是有平民留下來。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發(fā)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聯(lián)合國終于強制波黑停止了戰(zhàn)爭。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劃給了塞族共和國統(tǒng)治。
現(xiàn)在的波黑,叫做一個國家、兩個首都、三個總統(tǒng)【總統(tǒng)輪流做,每8個月輪一次】。
總體就是這么回事。
電影里的當翻譯的媽媽,她的經(jīng)歷應該是屬實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確認【但塞族共和國和塞爾維亞不承認】。
但電影并沒有講述大屠殺的背景和原因。既塞族人為何要對其他民族進行大屠殺?
說穿了,就是對塞族平民被無辜殺害后的報復行為?!井斎?, 大屠殺是不對的?!?/p>
正因為如此,所以,電影最后才弄了一個含蓄的解決:
①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塞爾維亞的軍官成了和藹的老爺爺。
②這個擔任翻譯的媽媽,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雖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殺害了,她還是擔任了這個塞族軍官孫子的老師。
③三個民族的孩子其樂融融的在一起上課,這位翻譯媽媽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這段歷史,就會被這電影弄糊涂:女翻譯的全家人都被殺光了,她居然選擇了和解,原諒!這是多大的胸懷啊!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戰(zhàn)電影。
日本的反戰(zhàn)電影,絕大部分都是從日本挨了原子彈開始講起,講日本老百姓在盟軍轟炸下的悲慘生活,以此來告訴老百姓,戰(zhàn)爭很殘酷。但從來不講日本為何挨原子彈!
所以,這樣的反戰(zhàn),總是很尷尬。讓人覺得不真誠。
這里,我覺得也是如此。
這部電影總的思想是:①大屠殺要不得;②選擇原諒和諒解。
但沒有挑明:為何會又大屠殺?
導演知道嗎?當然知道。
這個電影是波黑導演自己拍攝的。她當然知道這段歷史,所以,才把大屠殺的經(jīng)過拍攝的很含蓄,沒有出現(xiàn)過多的血流成河的鏡頭。
另外,因為現(xiàn)在大家還是同一個國家。如果拍攝成直白的指責塞族人,則又會挑起民族的爭斗了。為了國家的統(tǒng)一為完整,導演選擇了大團圓的結(jié)局。。。。
我在想:為啥這個三個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個國家呢?要知道,原來鐵托的南斯拉夫已經(jīng)四分五裂了,多幾個小屁屁國家,也無所謂啊?
現(xiàn)在想來,顯然這三個國家如果獨立。則塞族共和國肯定會并入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又會壯大。
而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可是俄羅斯的鐵哥們。到時候,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塞爾維亞在巴爾干半島不曉得會弄出什么幺蛾子來!
所以,北約強行把波黑保留了。讓你們自己去折騰去吧!
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jié)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後五強,《突襲安全區(qū)》以1992至1995年間波斯尼亞戰(zhàn)爭為題材,寫實地呈現(xiàn)1995年安全區(qū)中一段刻骨銘心的難民悲劇,敘事節(jié)奏明快,劇情簡而有力。
戰(zhàn)爭期間,聯(lián)合國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城是禁止交戰(zhàn)的安全區(qū)域,難民紛紛湧進基地,亦有大批難民無法進入基地而鼓譟,然而塞爾維亞共和國軍卻對聯(lián)合國的命令置之不理,當?shù)氐穆?lián)合國維和部隊亦與難民一同陷入孤立無援,擔任翻譯員的艾達既打算將丈夫和兒子帶進基地,另一方面卻身不由己,翻譯各種對同胞不利的訊息,陷於職責與道義的兩難。
相信大部分觀眾對於這場戰(zhàn)爭顯得陌生,電影以簡單幾筆呈現(xiàn)安全區(qū)內(nèi)眾生相,迅速入題讓觀眾代入背景,面對龐大的議題,導演的處理顯得冷靜克制,沒有過多的戲劇化場面,相反電影更像一套紀錄片拍攝女主角周旋不同持份者,勾勒女主角既保有私心希望長官批準家人進入基地的焦躁情緒,又被迫翻譯不利信息的無力感。
電影並非以難民為主軸展開故事,透過女主角飾演的翻譯員單一角度出發(fā),反映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拉扯,觀眾得以從中立角度切入了解歷史的多面性。女主角起初公器私用要求長官讓自己家人進入安全區(qū),老實講角色並不討好,但後來劇情發(fā)展下聯(lián)合國在事件當中的無能為力逐漸被放大,她的家人若在基地外必然會遭受生命威脅,即使她遭詬病亦要多返周旋於長官中談判,感受到她作為母親堅強不屈的一面,亦凸顯出在戰(zhàn)爭下,即使擔任聯(lián)合國職員亦無法絕對保全家人性命,「人人生而平等」在這時候就顯得相當諷刺。
比較特別的是,電影以戰(zhàn)爭為題材,卻缺乏任何槍林彈雨的鏡頭,所有塞爾維亞共和國軍的槍殺場面置於鏡頭之後,死亡或許突如其來,身處於所謂安全區(qū)的難民亦必須惶恐渡日。亦因如此,片尾筆鋒一轉(zhuǎn),沉重、無力感才能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導演依然選擇克制地呈現(xiàn)這場人道災難,空鏡頭讓我們反思這場距離我們只有二十多年的人道災難,或許就在異地再度上演著,我們可以做甚麼來避免?
電影以靜制動,接近零配樂,毫無冷場,全文戲亦能讓觀眾緊張得喘不過氣,是近期不可忽視的一套佳作。
艾達去認丈夫與兒子的尸體時,我才第一次眼睛濕潤了。當時我想,或許是這部片子的每一分鐘都過于沉重,才沒有一個集中的“淚點”。但當我看到孩子們匯演的臺下,曾經(jīng)痛苦迷茫的臉如今已經(jīng)蒼老,露出歡欣的表情,我也在感恩和平的心情中愈加難以自抑。屏幕暗去后的“獻給斯雷布雷尼察的女性和他們的父兄子孫”徹底引爆了我的情緒,一直哭到影廳里燈亮起??薜煤軌阂?,或許一如片中所有斯雷布雷尼察人。
看的過程中想到了很多,政治博弈、軍事力量的絕對話語權、宣傳、民族、宗教、仇恨、幸運與不幸…發(fā)生在遠山與春樹、嬉笑的孩童近旁的屠殺。又想到現(xiàn)在,槍火仍灼灼不絕,苦難也從未遠去。無力的依舊無力,叫囂的仍在叫囂。無辜的隱忍,與勝利者罔顧道德的粗鄙自得,仍然出現(xiàn)在人們的臉上。
更新:
看別人的影評才知道,匯演臺下居然也坐著曾經(jīng)的塞軍,我好麻木。也有人和我一樣麻木吧。
于是想起一些細節(jié):
若無其事和Aida打招呼的塞軍是她曾經(jīng)的學生,在她的丈夫兒子被趕上車時死死地抱住她不讓她過去,或許是僅存的良知嗎?曾經(jīng)的鄰居強硬地分開一對夫婦,這個場景給我強烈的既視感,是納粹?是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是東德?wg?當然也或是哪起我匆匆瞥過一眼卻忘了名字的悲劇,或者是一些瑣碎的悲劇的集合。如此看來,記憶與記錄是太有意義的事情。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為時三年半的波黑內(nèi)戰(zhàn)期間,交戰(zhàn)各方塞族穆族克族都曾經(jīng)展開過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種族迫害和屠殺。在已知并被國際社會確認的種族罪行當中,影片中提到的1995年3月發(fā)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是在戰(zhàn)后歐洲最為嚴重、最為慘烈的罪行。
在戰(zhàn)場上自己不能保衛(wèi)的,屈膝于敵人面前同樣得不到保全。
在戰(zhàn)爭中,不是比慘、而是比剛烈。塞族大概是一向深諳強鄰環(huán)伺、弱肉強食的生存之道。素來尚武、驍勇暴戾,具有抵御外虜、守土保家的善戰(zhàn)傳統(tǒng)。所以才能夠以少博多、在波黑戰(zhàn)場上始終爭取主動。但在波黑民族構(gòu)成當中,塞族只占三分之一、地廣人稀。在穆控區(qū)和克控區(qū),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塞族平民同樣淪為種族迫害和種族屠殺的犧牲品。在大屠殺發(fā)生地——斯雷布雷尼察,1992至1995年內(nèi)戰(zhàn)期間在穆斯林控制下同樣發(fā)過針對塞族平民的驅(qū)趕、迫害和屠殺。
前南地區(qū)主要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塞爾維亞、波黑、克羅地亞等國境內(nèi)都分布著數(shù)量眾多的不同民族。內(nèi)戰(zhàn)伊始,就具有跨地域、跨國界、國際干預、縱橫卑闔的特點。其中波黑塞族、克羅地亞塞族與塞爾維亞和共和國、一度以民族劃線結(jié)成同一陣營、“三位一體”,因此得以與早已贏得西方社會支持的克羅地亞和穆斯林展開長期分庭抗衡。就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發(fā)生之前,1995年5月,得到西方援助的克羅地亞政府軍攻陷了同樣被列為聯(lián)合國保護區(qū)的克羅地亞塞控區(qū)——西斯拉沃尼亞。隨即出現(xiàn)大批塞族居民被驅(qū)趕逃離出家園。由于塞族在克羅地亞的安全形勢惡化,從而在前南地區(qū)尤其是波黑東部引發(fā)了新一輪政治和人道危機。
作為連鎖反應,1995年7月波黑塞族開始對位于波黑東部塞控區(qū)境內(nèi)的穆斯林“飛地”、聯(lián)合國保護區(qū)——斯雷布雷尼察發(fā)動攻擊。波黑塞族之所以敢在外部形勢不利于己方、力量對比業(yè)已發(fā)生逆轉(zhuǎn)之際,悍然出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究其原因,還是為了搶在西方對塞族動武之前,挾持當?shù)氐暮商m籍維和部隊迫使聯(lián)合國方面投鼠忌器。最終通過武力解決來為自己在今后談判桌上爭取到更多的籌碼。
在重新審視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時候,如果不能正視大國干預、火上澆油、拉一派打一派的丑陋行徑,最終致使內(nèi)戰(zhàn)局勢陷入曠日持久、愈演愈烈、危機四伏的膠著狀態(tài);如果不能直面交戰(zhàn)各方都曾經(jīng)采取極端方式,對敵對民族進行種族迫害和屠殺;那么無疑會削弱這部影片的現(xiàn)實意義和警示作用。
在曠日持久的波黑內(nèi)戰(zhàn)進程中,種族清洗與種族滅絕曾經(jīng)和武力解決、重新劃分勢力范圍一道成為破壞前南地區(qū)民族團結(jié)、地區(qū)穩(wěn)定的沖突根源。
在這里,沒必要過多去譴責滯留在斯雷布雷尼察的荷蘭籍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在聯(lián)合國營地有2000名荷蘭籍維和部隊官兵,他們在大屠殺發(fā)生時沒有擔負起履行必要的責任。斯雷布雷尼察自從波黑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和薩拉熱窩一樣就一直處于塞族軍隊的圍困之下。最后是穆族抵擋不住塞軍的攻勢、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都交到了聯(lián)合國的手上。
荷蘭在近代歐洲歷史上從來都不是軍事大國,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中都宣布保持中立依然不能擺脫戰(zhàn)爭浩劫。當時在斯雷布雷尼察承擔維護平民安全使命的荷蘭軍人,在一路攻城略地、勇往直前的姆拉迪奇將軍面前、在沖鋒陷陣、驍勇好斗的塞族軍人面前顯得多么不堪一擊、弱不禁風?在塞軍包圍下的斯雷布雷尼察,他們同樣也是被囚禁者。如果說,作為交戰(zhàn)一方的穆族軍人都能選擇在虎視眈眈的塞族軍警面前放下武器、俯首帖耳,將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財產(chǎn)憑天由命。那么作為大國幕后角逐的前臺工具,荷蘭人只能保持委曲求全、選擇退讓。
斯雷布雷尼察一度是交戰(zhàn)區(qū),這里的穆斯林也曾經(jīng)和自己的塞族鄰居在戰(zhàn)場上捉對廝殺、拼得你死我活。因為戰(zhàn)前穆斯林人口在這里占據(jù)優(yōu)勢,穆斯林極端分子也曾對當?shù)氐娜迳贁?shù)居民犯下過驅(qū)趕和迫害的罪行。根據(jù)塞族人提供的資料:整個內(nèi)戰(zhàn)期間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區(qū)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僅在市中心就有446人死亡,參與犯罪的穆族暴徒多達469人。所有這些也都有文字與影像等各種證據(jù)材料。斯雷布雷尼察,同樣也充滿著塞族人的尸骸和墳墓。
當看到充斥著整個畫面的穆斯林難民、當看到混雜在婦女兒童中間為數(shù)眾多的青壯年男子、當看到許多身強力壯的穆族青年被塞族軍警羈押,我忍不住要問:穆斯林為什么不能起武器來進行反抗、以死抗爭來保衛(wèi)自己和家人呢?
難道是基于穆斯林們熱愛和平、善待鄰人的信仰嗎?不對。斯雷布雷尼察在此之前,一直是穆族武裝在波黑東部的重要軍事?lián)c之一。這里的穆族武裝以斯雷布雷尼察為依托不斷鉗制塞軍進攻、威脅塞控區(qū)安全、甚至頻繁侵襲從波黑塞控區(qū)通往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主要通道。
聯(lián)合國斯雷布雷尼察保護區(qū)出現(xiàn)在1993年4月,當時塞軍發(fā)動了旨在攻克斯雷布雷尼察的進攻。迫于塞族的軍事壓力,經(jīng)過聯(lián)合國斡旋當?shù)啬滤沽质剀娮詈笸饨獬溲b、保證不再襲擾塞族平民。1993年4月16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明確斯雷布雷尼察為聯(lián)合國保護區(qū)。
也就是說當?shù)氐哪滤沽周娙俗畛跏且驗榈謸醪蛔∪姷拿土疫M攻,才會主動放下武器、混跡在當?shù)仄矫窭锩鎸で髧H社會的庇護。而一旦塞族毀約重新控制斯雷布雷尼察,勢必會對曾經(jīng)作為戰(zhàn)場上對手的穆斯林進行新一輪甄別、清算。以避免他們一旦返回穆斯林控制區(qū)又重新加入穆族武裝繼續(xù)與塞族為敵。
我不知道在大屠殺的死難者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放下武器的軍人、也不知道里面是否有人參與過對當?shù)厝迤矫竦钠群Α?/p>
內(nèi)戰(zhàn)中上演的,從來都是一幕幕同室操戈、以暴易暴。
所以,最后影片會留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尾:曾經(jīng)的劊子手和曾經(jīng)的受害人共聚一堂,今后的斯雷布雷尼察、或?qū)⒂刹煌褡宓暮⒆觽儊磙饤壍舫鸷?、撫平?nèi)戰(zhàn)創(chuàng)傷。
戰(zhàn)爭使人們會一無所有,同樣也教會人們?nèi)コ鹨暬蛘邠肀愕臄橙恕?/p>
我相信大屠殺里面的劊子手們,最希望看見的就是幸存者們會留在廢墟上開始新一輪的殺戮、在仇恨中生活一直到死去。這樣的話,后來者才會去不斷頌揚他們的殺戮、贊許他們的功績。
苦難,會從仇恨中萌生。而和解,才會喚醒希望和新生。
二戰(zhàn)期間,在前南地區(qū)也出現(xiàn)過嚴重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在戰(zhàn)后重建過程中,又重新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攜手共建出現(xiàn)過民族團結(jié)、和睦共處的局面。
但愿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苦果,能夠滌蕩內(nèi)戰(zhàn)的丑陋和人性中的貪婪。但愿穆族、塞族、還有克族的孩子們,今后能有機會共聚一堂、載歌載舞,來奠祭死者、撫慰生者。
會有那么一天。
沒想到是關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這個我最熟悉的西方當代史事件。2012年最消耗個人情懷的那次旅行,把我?guī)チ四莾海姷搅送罋⑿掖嬲?,去了小城外荷蘭維和部隊的營方廢墟(和電影中的主場景一模一樣),見到了片尾那些不知腳下發(fā)生了什么的歡樂孩童。亞斯米拉作為波黑最優(yōu)秀的女性導演,這一次著重還原歷史,而沒再花心思樹立女性困境。畢竟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殘忍的,斯雷布雷尼察之后為過來者編劇故事也同樣是殘忍的。
也就是說,無論《愛的旅途上》還是《格巴維察》,都是精美而憂傷的波黑傷痕電影,而《艾達,怎么了?》,則終于直接呈現(xiàn)傷痕的來源。
往下部分,可以當作”游記“,是我那篇2萬字《波黑,雪與蜜之地》中關于斯雷布雷尼察的部分
斯雷布雷尼察,我想我會殺了他!
曾被薩拉熱窩“山丘上那些人”控制的狙擊區(qū)域,戰(zhàn)后依然有一部分被劃分給自治的塞族共和國,因此這座城市也就同時存在著一個游人罕至的“東薩拉熱窩”。當然,這可不是什么東西柏林或南北尼科西亞,沒有圍墻、沒有哨所,居民自由往來,幾乎可以干脆把它喚作“薩拉熱窩東城區(qū)”。只不過,像是某種歷史遺留問題,要想坐大巴前往塞族共和國和塞爾維亞的絕大部分城市,都得舍近求遠的跑到“東城區(qū)”。
我就從這里的Lukavica客運站,乘坐4個半小時的早班大巴,來到國土東部這座埋葬了近萬無辜冤魂的傷城——斯雷布雷尼察。一路上,金黃松林、冷冽清泉、草甸羊群、木屋炊煙,讓人很難將這些景致聯(lián)系到焚燒的村莊、慘叫的少女和異地的身首。“漂亮的村莊就算燒著了也還是漂亮的”,電影《錦繡河山一把火》中,為被打死母親報仇的塞族士兵點燃了兒時最好穆族小伙伴的村子;“他就像一個屠夫似的抓著喇叭筒,屠夫在殺鵝的時候,就是那樣扭著脖子的”,小說《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孩子驚恐的看著闖入屋里的不速之客。影視文學一點都沒對“內(nèi)戰(zhàn)景觀”進行任何夸張。而這些村里的殺戮慘烈程度,都遠不能與發(fā)生在斯雷布雷尼察——這一戰(zhàn)時聯(lián)合國劃定的安全區(qū)——的屠殺慘案相比。
發(fā)生于1995年7月11日到22日、持續(xù)11天的清洗,是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在歐洲的最嚴重屠殺罪行。
作為屠殺紀念地的波托察里公墓,距離市中心6公里,與我同時抵達的來訪者,除了一群到塞爾維亞進行交換學習國際政治專業(yè)的美國學生,就只有一輛掛著瑞士牌照的SUV,車里走出一家老小,女的纏著頭巾,估摸是撐過劫難后移民國外的幸存者,和那些在瑞典、美國都能見到的波黑穆族難民家庭有著相似的悲劇故事。入口處的大石碑上,雕刻著“8372……”幾個大號紅字,省略號說明著,8372只是“已知的、能對照出名字的”遇難人數(shù),還有相當數(shù)量骸骨的DNA在等待校驗,其中的不少估計將永遠查無此人。另一塊白色方碑的正反面,以波斯尼亞語和英語寫著墓志銘,“我們向全能之神祈禱,望怨氣換為希望,望復仇變?yōu)楣改赣H的眼淚變?yōu)槎\告者,暴行從此遠離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p>
8372……塊白色的方尖墓碑,有尊嚴的一排排佇立在青草間,鮮紅的花朵從土堆里茁壯的伸了出來,近乎橢圓的一大圍平整大理石板上,鐫刻著8372……位遇難者名字和出生日期,按姓氏排開來。我特別留意著幾個生于1980年,與我同齡的他們,一定也曾在初中吶喊著槍炮與玫瑰的搖滾,追逐著AC米蘭的聯(lián)賽58場不敗,對學校的漂亮女生越來越有生理沖動,可他們的成長,卻永遠停止在了15歲。
美國大學生在墓志銘前圍成一圈,安靜而壓抑的聽著一名講解員訴說不久前的故事。一位女生掏出手機試圖錄音,卻被講解員迅速制止,“我得竭力避免我所說的被傳到y(tǒng)outube上,雖然這全都是事實,但這個國家依然有極端的民主主義者,無論塞族、穆族還是克族”,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屠殺幸存者解釋道。
接著,他將我們帶到墓園對面的廠房車間。大屠殺開始前,這里曾是400名荷蘭籍官兵的營地,是執(zhí)行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安全區(qū)的保障所在。如今車間里留下的,是光禿禿的墻壁,以及一些遇害者的遺物和生平簡介。面前一扇玻璃窗里,陳設著一紙早看不清字跡的禱告詞,相伴的生平故事關于1977年10月出生的Dzevad:戰(zhàn)火日益迫近,家人依偎一起。斯雷布雷尼察成為聯(lián)合國安全區(qū)后,生活容易了一些,Dzevad每天穿著一雙幾乎見底的破鞋去上學,成績卻還一直排第一。1995年7月11日,被帶往森林的他,與媽媽告別:”是分開的時候了嗎?真希望小時候你就離我而去,那樣或許會少幾年痛苦?!眿寢尯徒憬阋恢迸瓮?7歲的他,有一天能回家,直至2004年1月被驗出了DNA。
歷史證明,在殺紅眼的瘋子面前,包括國際法在內(nèi)的一切律法都是狗屁。那一年的7月11日,圍困了斯雷布雷尼察近一年多的塞軍,置聯(lián)合國安全區(qū)的地位予不顧,開進了城里,2萬多穆族難民只得躲入荷蘭維和部隊的營地。從那位幸存的解說員口中,我們得知,沒有什么勇者力挽狂瀾的好萊塢故事,哪怕一丁點荷蘭人版的“辛德勒名單”故事都不存在?!拌b于自家士兵和一些法國人被扣為人質(zhì),荷蘭方面只得致電北約總部放棄空襲計劃,并用5000名穆族人交換了14名荷蘭人質(zhì)。在陸軍上校道姆.卡勒曼斯與姆拉迪奇的談判中,荷蘭駐軍最高指揮官自始至終害怕激怒這位強硬的塞軍總司令。隨后,一輛輛軍用卡車和大巴駛來,將藏于基地里的穆族人帶走,婦女和兒童走一邊,成年男性走另一邊的不歸路。而荷蘭人不久得以逃出生天,在克羅地亞慶祝勝利并隨后在阿姆斯特丹被授予英雄,當然,或許那時他們并不知道后來發(fā)生了什么?!?/p>
黃昏時,我去逛了一下斯雷布雷尼察主城區(qū),道路干凈、屋舍整潔,清真寺和東正教堂毗鄰而居,孩子們在操場上吶喊追逐著一只皮球。如今整個行政區(qū)有著12000人口,絕大多數(shù)是塞族人,過去的穆族主人有著被法律重新認可的房產(chǎn)證,卻沒多少人返鄉(xiāng)。至于當年逃難的幸存者家庭,幾乎全數(shù)作為難民,永遠呆在了瑞典、瑞士和北美了。
我像寫日記般,用微博詳述著這一天的所見所聞,有人回復,“可惜今天又有多少中國人聽說或關心過這一悲劇呢?遙遠的波黑與我們有關嗎?”其實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巴爾干從來都作為一種不堪的隱喻,而被排除在歐洲文明的范疇外。薩拉熱窩客棧里的西班牙青年聽說我去了個比較遠的地方,問到:“那里漂亮嗎?再告訴我一遍名字?!狈▏寺犝f過大屠殺,但也只表示:“那段歷史挺愚蠢的?!碑斚旅襟w如此發(fā)達,也就意味著人們有著選擇性吸收的自由,斯雷布雷尼察的名字,不屬于大多數(shù)的旅游者。
薩拉熱窩市內(nèi)最大的天主教堂旁,有著一個永久的大屠殺紀念展。入口處是9年前曾在波黑電視臺和全世界重復播放的一段恐怖錄像,播音員提醒:“現(xiàn)在某位母親將看到她的兒子,某位姐妹將看到她的兄弟”,接著6名穆族青年被一個個趕到一塊空地上,塞軍毒蝎部隊的士兵從后面扣響了扳機。最大的空間,留給一位叫做TarkSamaral的攝影師,我曾在斯雷布雷尼察公墓的一間小屋里,看見過部分沒署名的黑白影像,殘破的洋娃娃、證物塑料袋上的一截鐵絲網(wǎng)、墓坑里拉住遺體之手的白手套……這些或表意或?qū)憣嵉膱D片,都攝于屠殺暴行被曝光的幾年后。還有一些記錄鄰里反目親朋成仇的墻壁涂鴉,“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將毫無理由的殺死你”;“殺人是我的事,這事兒不錯”;“聯(lián)合國,聯(lián)合個屁(UN,UnitiedNothing)”……
我與在沙發(fā)沖浪網(wǎng)上認識的AhmedParic約了晚飯,他和在薩拉熱窩出生并長大的女友Esma一起赴約。這位銀行職員的個人頁面上寫著,“從斯雷布雷尼察逃離并活著,愿意分享那的記憶。”由于自己從不是那種敢丟出狠心尷尬問題的好記者,也就從旅行見聞、波黑國家隊最近表現(xiàn)等“普世話題”瞎扯著,直至一杯茶后,Ahmed直接表示,“那我就說說斯雷布雷尼察吧?!?/p>
“也是7月11日那天,斯雷布雷尼察土著Paric一家開始了逃亡,在波托察里荷蘭維和部隊的駐地被塞軍強行分開。沒有多少掙扎,爸爸和哥哥被拉上一輛卡車,別看我現(xiàn)在挺高的,當時由于發(fā)育得晚,14歲時還是班里最矮的個頭,因此就跟媽媽和姐姐一輛車,開去了圖茲拉,而我那些同班同學大多就永遠沒了。從圖茲拉到戰(zhàn)后的薩拉熱窩,我們都一直等著親人的消息。2008年,爸爸尸骨的DNA被驗出,去年,哥哥也被證實遇害?!?/p>
沉默良久后,我勇敢問到:“銀行里總有塞族同事甚至上級領導吧?你們怎么相處呢?”
“有的,但我絕不可能和他們交朋友。工作歸工作,8小時之外,我不會參加任何團隊建設和節(jié)慶活動。”Ahmed描述了他們這樣幸存者的工作環(huán)境。
“后來,你們回過家鄉(xiāng)嗎?”
“我們在那里還有一套空房,媽媽回去過,由于當時執(zhí)行死刑命令的大多是當?shù)厝寰?,彼此都認識,她也就在大街上認出了其中一名兇手。那家伙竟然輕松的和媽媽打招呼,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過一樣,媽媽被嚇得沉默不語。如果是我碰上他,并確認他參與過謀殺我的爸爸和哥哥,我想我會殺了他?!?/p>
我送了他倆一對筷子,Ahmed曾和女友下過中餐館,“我甚至能用筷子夾豌豆呢?!狈至袝r,他撩開他的褲腿,右腳踝上方竟刺著四個中國字——信心命運,那時在圖茲拉等待爸爸和哥哥消息時紋上去的。Ahmed當然清楚這四個字的含義,而我也希望這雙筷子能替代復仇的刀子。
回國幾個月后,Ahmed從臉書上給我發(fā)來信息:Esma不再是我女朋友了,從今天起,她成了我的妻子。歡迎再來薩拉熱窩。”
大屠殺中女人的英雄主義,以及屠殺后女人獨自面對戰(zhàn)爭的后遺癥和荒謬。1995年離現(xiàn)在并不遙遠,這部片警示我們民族主義的抬頭,以及任何權威機構(gòu)的不可靠性。
1. 一車又一車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區(qū)”,就像一籠又一籠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場。好戲上演的意思是機槍掃射地開始,而戰(zhàn)爭過后在同一個場館劊子手卻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樂融融于一堂。2. 無能無信懦弱的聯(lián)合國及維和部隊竟相信種族屠殺軍隊的“保證”,而在有能力庇護時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媽的維和部隊和荷蘭上校!3. 一個女性在面臨困難和危機時保護家人的堅強和決絕,與尸首相認的悲痛,沒有過度宣泄情緒,但我已經(jīng)淚流滿面。4. “斯雷布尼察屠殺”發(fā)生在95年!95年啊!二戰(zhàn)都結(jié)束50年了快!任何種族歧視種族仇視都應該被消滅,難道歷史還不夠血腥和悲痛嗎? 5. 就像謝飛導演說:電影是可以再現(xiàn)歷史,提醒人們記住過往的。
以一名聯(lián)合國雇員的角度去解構(gòu)這場戰(zhàn)爭中的沖突,相對于直面戰(zhàn)場的血腥,戰(zhàn)爭背后流離失所人們的命運亦是悲慘。當一名母親,一點點了解到殘酷現(xiàn)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家人踏上亡命之路,這樣的傷痛又是何等撕心裂肺。最后的那個鏡頭,劇院外的孩子還在踢著足球,而劇院里傳來的是不停的槍聲,整個畫面靜與動的巨大反差,簡直讓人無語凝噎。
終于有影片聚焦1995年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了。8372名男性穆族平民死于塞族武裝分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下,姆拉迪奇的演員與本人簡直神似,他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在接受采訪時都幾次說漏嘴。無能的荷蘭維和部隊簡直就是幫兇一樣的存在,槍聲像鞭炮一樣噼里啪啦響起時,那些塞族小孩甚至還在踢球。歷史掩蓋不了悲傷,絕望的艾達在骸骨面前只能靠殘破的衣裳辨別孩子,昔日的劊子手卻住進了他們的房子。如今塞族共和國在發(fā)生大屠殺的東波斯尼亞仍是政治實體,當?shù)啬滤沽值谋壤呀?jīng)由當年的30%銳減到不足10%,但他們依然還在堅守“家園”。
觀影過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國際影片)最終的提名名單。觀影完畢,各種嘆息??v向上,同題材,同歷史,同類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語片《無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與細膩,只像一本時隔多日的流水賬似的日記。橫向上,做個很不恰當?shù)膶Ρ龋罕睔W中年危機的《酒精計劃》死了1個人東歐火災牽扯出層層腐敗的《集體》死了27個人東亞校園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個人中東難民題材《販皮的人》猶未可知本片,官方數(shù)據(jù)死亡人數(shù)幾千人。另外,和本片劇情特別相似的《親愛的同志》居然落選。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來推測最終,我只想說:人類啊,快點的原地爆炸吧
老實說,我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獲得的信息、警示和啟發(fā)太少了,除了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無能,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在重復我們對此類事件的認知。對于歷史慘劇的重現(xiàn),我已越來越不相信這種劇情片,很多戲劇化的處理會影響我們對真相的了解和判斷,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臉譜化的,正邪的評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評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許滿足了美國影評人對歐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殺題材影史上,實在算不得佳作。
太絕望了,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期待著有轉(zhuǎn)機,看完該片仿佛被生吞活剝一般。女主角演技炸裂。全片毫不拖泥帶水,緊張刺激感貫穿始終,最后是深深的悲涼和無奈。
只要和自己無關,就冷淡的可怕。就像獅子撲倒了某只羚羊,別的羚羊都停止了奔跑,就在不遠處該干嘛干嘛。倒也有幾只想做些什么,只不過看到大家都很淡定,于是就把沖動又壓回去了。
去他媽的聯(lián)合國!去他媽的維和部隊!去他媽的那個彈鋼琴的荷蘭上校!去他媽的姆拉迪奇和塞族軍隊!去他媽的受害者和劊子手共濟一堂其樂融融的結(jié)尾!
能談失去的幸存者,旁觀者。留下來收拾廢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戰(zhàn)爭和生活并無區(qū)別。
對于殺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數(shù)字,有時連數(shù)字都不是,而對被殺戮者的家屬而言,那是心臟上的一個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義?殺戮者占據(jù)了自己的舊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發(fā)生。生活恢復到一種世俗瑣碎之后,一直追問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遺忘呢?
更準確的譯名應該是“阿依達,你往何處去”,典出《新約》。跟暴虐的軍閥、無能的維和部隊比起來,女主就像是受難的圣徒。臨近結(jié)尾時有人發(fā)生口角,散場時大吵了起來——電影院里的人跟電影里一樣仇恨自己的鄰人,簡直就是黑色幽默般的諷刺
男人們找各種理由:種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殘殺吧,因為他們沒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難道還不會摧毀嗎?這樣都可以奪得對他人的主導權,可以找到存在感。
7分,視覺比較獨特的切入點,一部合格的命題作文。無能即無為,沉默即幫兇,聯(lián)合國在影視作品里的形象,一貫如此,事實亦然,花瓶一座,小丑一枚。不禁聯(lián)想起同是波黑戰(zhàn)爭的《無主之地》。
手無寸鐵任人宰割的波黑裔難民、塞族軍隊的殺戮、聯(lián)合國維和部隊的懦弱、國際社會與「公理」的缺失,作為第三世界無人問津的悲劇,拷問的是全世界的「良心」,不過這種敘述和人物設定并沒有比辛德勒名單、南京大屠殺高出多少,對于人性、戰(zhàn)爭中的種族滅絕批判還是如同通俗劇一般毫無長進。
視角很獨特的片子。我以為既然使用了單人物的封閉視角,就可以把歷史的曖昧性進行到底。影片中段有個工作人員看到塞軍押解了幾個人出去,后來就傳出了塞軍槍殺平民的“謠言”,我覺得這種曖昧性是很迷人的。
siff 寂靜的片尾曲中,兩個各執(zhí)一詞爭執(zhí)不休的觀眾和左顧右盼默不作聲的影院工作人員,詭異地形成了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某種微縮模型
本片再次觸及歷史之殤。從聯(lián)合國雇員普通翻譯員的視角,以營救家人為劇情主線,剝開波黑戰(zhàn)爭外殼,暴露殘酷踐踏撕裂生命的肌理。艾達奮力營救親人、爭分奪秒的運動鏡頭讓節(jié)奏和情緒始終處于滿弓繃弦的緊張焦灼中。矛盾升級后仍然制造存活期望,但屠殺中的空鏡才是真正的高潮。戰(zhàn)爭機器啟動后的失控是必然的,面對敵對雙方和民族怒火,所謂維護正義的維和部隊,也只是無所作為和利益傾斜。歲月已逝,痛定思痛的情感反芻,在無辜的骸骨中迴轉(zhuǎn)。
一開始我俗氣地以為女主會像盧旺達飯店的經(jīng)理,與聯(lián)合國配合救走一大批難民;看到一半的時候我樂觀地預測女主偶遇的學生是“塞爾維亞辛德勒”,利用職權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槍聲響起的時候我還心存僥幸,腦補小兒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樣奇跡般生還;直到女主站在滿廳骸骨中間,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對戰(zhàn)爭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極其荒唐和無知的。
看得太揪心了,是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一樣不忍再看第二遍的電影。艾達身在其中的撕裂、糾結(jié)和終而無能為力,帶著觀眾一步步走向絕望。很難想象94-95年間發(fā)生至少兩起如此駭人聽聞的種族屠殺,一個盧旺達屠殺(《盧旺達飯店》)一個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也許還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人類慘劇,這正是電影這種媒介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