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另一個結尾
dvd的另一個結尾是:
凱莉在街上接續(xù)拉客,上車以后,一會兒,簡妮送她的玩具熊被從車窗里拋出來,汽車遠去,小熊在黑暗陰濕的街角……
2 ) 意料之中的絕處逢生。
贊嘆影片的節(jié)奏,緊湊自然,毫不拖沓。不過感覺支撐起整個構架的依然是主角精湛的演技,Joanne假裝成熟,習慣性的在每個大人面前把自己的年紀夸大好幾歲,在Derek問她是否已經(jīng)不是處女是狡黠的轉過頭漫不經(jīng)心的說是,而卻又似乎毫無防備,即使黑幫老爸不懷好意的要拉她上樓前依舊天真的要些無足輕重的答案。不過孩子終究是孩子,坐上去布萊頓的火車就忘了前天晚上的慘烈,眼前只有大片大片的British racing green.依舊是五彩斑斕的世界,潮水漲落的海灘。至于Kelly,妓女只是她獲取鈔票得以生存的一個符號,就跟賣菜的小販,擺攤的鞋匠一樣自然而然,母愛的可望而不可得,失落的童年,對家庭的眷戀,她比誰都人格健全,而和Joanne的偶遇僅僅是某個出口使之釋放而已。所以我倒覺得Joanne喚醒了Kelly的母愛之類的話就扯的太遠。倒覺得她們的關系更象是朋友,而無論是Kelly 還是黑幫老爸的兒子即黑幫兒子應該都在Joanne身上找到了某個階段自己的影子。至于故事就多處難以理解,匪徒破門而入男男女女魚貫而出,怎么沒一個人想到報警反而人家穩(wěn)如泰山的回憶了幾個小時。再如個人認為造成黑幫老爸幸而身亡的人物應該是他忠誠的兒子吧~那一幕閃回中兒子對著血淋淋的老爸冷眼旁觀,一動不動,老爸翕張的雙眼應該是若有所思吧~~既然老爸的死對于兒子是件解決童年傷疤無比快意的事,就算他想拉個甲乙丙丁做個替死鬼也是情理之中的,沒道理費盡心機的找到恩人填埋吧~智力正常的人都能想象十二歲的孩子流落到這般田地定有不為人知的辛酸苦楚,也用不著流水線般拉到車上追問同情同感既而翻然悔悟啊。而吞咽一盒香煙確實刻骨銘心但不至于就因此耿耿于懷見死不救啊,自以為鋪墊不夠。而說驚聳貌似言過其實,無名的原因讓我覺得導演無意中泄露了結局。臨走前還問問瑟瑟發(fā)抖的“兇手”有沒有錢這一段也太煽了,理想中的情況應該是干凈利落的處理掉尸體后不等人反應過來便酷酷的走調(diào)噢。
總之懦弱自私的人死得其所,就是可憐了中途良心發(fā)現(xiàn)的Derek的那條狗腿子竟然比主謀都還先被斃掉。
3 ) 猜到了結局!
看到一小半的時候我就想停下來,沒什么意思,黑幫尋仇之類的電影太多了,我喜歡的是實力相當?shù)臓幎?象捏死一只螞蟻一樣的仇殺,帶給人只有惡心的感受.
但很少看到電影表現(xiàn)這樣階層的事,還有關心小女孩的命運,于是一邊打牌一邊繼續(xù)看.猜測如果讓小女孩死去,那這部電影就太陰暗了,但誰來救他呢?英雄、警察仰或是其他什么人?看到跟班猶豫的眼神,以為是他,直到他在挖坑的時候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坑里埋的應該是他們倆,當黑幫老大在談小時抽煙受到懲罰的時候就完全確定了。
好多書里經(jīng)常談到男人總是等到強權的父親死去才能真正放開自己。
總的感覺依然是黑暗,獨特的結局只是顯示了導演的智力,增加了一些趣味。
4 ) 黑色之都
在英國港市樸茨茅斯海風下成長的保羅·安德魯·威廉姆斯,對海港彌漫的咸濕空氣,和永遠不會消散的陰郁氛圍情有獨鐘。被稱為另一個美國西部的英國東南海岸,印象中一直是個充滿孤獨氣息,無法無天的邊緣之地。終年不休的海風,無所事事的退休老水手,在廢棄的倉庫邊徘徊。這里,永遠都是旅游的淡季。自從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破釜沉舟]刮起了一股海岸新浪潮,將馬爾蓋特寫入流浪者的庇護所,托馬斯·克萊的[少年羅伯特·卡邁克爾之狂喜]又取景自紐黑文海岸,這種基調(diào)便伴隨著威廉姆斯的整個成長生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對冷酷環(huán)境的自然主義描繪,對黑暗現(xiàn)實的寫實性揭露,他鏡頭下的邊緣人,在道德困境中掙扎,并最終迎來末日審判似的公正結局,讓人心有余悸,又不禁拍手稱快。
影片一開始就將觀眾帶入了毫無縫隙的緊張感之中,狹小擁擠的公共衛(wèi)生間,滿臉血跡的女人,驚恐萬分的少女,混合無意義的背景噪音和喊叫聲,在營造絕望的氛圍時,也吸引觀眾一探究竟。威廉姆斯用節(jié)制的鏡頭慢慢推進,隨后在緊張的逃亡和追趕中,逐層揭開故事的面紗。皮條客德里克和妓女凱莉宛如[霧都孤兒]中誘拐推斯特的賽克斯和南希,將流落在滑鐵盧河堤的喬安娜引向了魔爪。勞瑞恩·斯坦利飾演的凱莉在逃亡途中逐漸顯現(xiàn)柔軟的一面,一再接客為兩人籌集路費,在童心未泯的喬安娜花費七美元贏毛絨玩具時,也只是簡單抱怨了事。清冷的海邊長椅,兩人將空紙杯丟棄在風中任它飛舞的畫面,將她的身不由己形象表現(xiàn)。在布萊頓的一天,毫無拖沓之感,威廉姆斯用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和緊張感,將象征意味止于賣弄之前,使影片呈現(xiàn)出非凡的魅力。
顯然威廉姆斯相信,天堂是個烏有之地。他用妓女、暴徒、吸毒者和變態(tài)狂,構建了一個真實的黑色世界。布萊頓作為南部海岸的腐敗之地,曾吸引不少英國小說家將它作為犯罪事件的發(fā)生地,如佩特里克·漢密爾頓和格雷厄姆·格林等。凱斯·沃特豪斯甚至作結:“布萊頓好似一個幫助警察破解謎案的天堂小鎮(zhèn)”。而在威廉姆斯的鏡頭下,它凝聚為一個夜晚的黑暗,白日游樂場歡樂的吵鬧聲,冷風呼嘯的海濱,都無形中增添蕭索之感,并從中傳達出有關社會和道德的評判。頗有比利時導演達內(nèi)兄弟的視覺風格和鏡頭感。現(xiàn)實與倒敘并進的結構也顯示著威廉姆斯驚人的自信,富麗堂皇的黑幫老大寓所描寫,凌亂的街景從飛馳的汽車窗口一閃而過,配以純正的倫敦腔口音,匯成了一副毫不夸張的倫敦黑幫肖像畫。
威廉姆斯將英國傳統(tǒng)的寫實主義戲劇元素和刺激的黑色暴力巧妙結合,編制成扣人心弦的道德故事。但謎底揭曉,他卻安排了一個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有心理陰影的黑幫老大將皮條客作為替罪羊,完成了整個復仇。最終喬安娜與外婆相見,影片在回歸黑色倫敦的凱莉身影中結束,完美地將現(xiàn)實主義、自然主義和象征性寓言融為一體。
原載于看電影周刊,轉載請聲明,謝謝!
5 ) that's city life
周末,依然如往常,一伙人吃飯聊天逛碟店然后一起看片,本來說要找部輕松點的片子娛樂解乏,可惜新淘來的一打片子不是歷史戰(zhàn)爭就是恐懼科幻,讓我這個文藝片愛好者左右為難,于是陰錯陽差的選了這部London to Brighton來看,畢竟影片背景大伙都有些共鳴。
小制作的獨立電影,無名導演無名演員,象大多數(shù)的英國電影一樣,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沒有多米諾骨牌式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發(fā)展,沒有巧妙構思讓人驚嘆的巧合和機緣,就像自己日常生活一樣的真實感,這些場景,這些人物,這些對話,就在身邊,沒有那么多的意料之外,也并非所有的都在掌控之中。演員就像是在演自己一樣,那小女孩一邊佯裝成熟一邊眼神里透著天真,那妓女世故人情卻并非鐵石心腸,那皮條客報復心切但在權錢下仍舊表現(xiàn)的屈服懦弱,還有那些紳豪們再怎么優(yōu)雅內(nèi)斂還是難逃一身的冷漠。突然想到Lily Allen的歌,LDN,這首被某研究組織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歌,我一直覺得有些莫名,曲調(diào)倒是輕快隨意,歌詞卻異常寫實:
Everything seems to look as it should
But I wonder what goes on behind doors
A fella looking dapper, but he's sitting with a slapper
Then I see it's a pimp and his crack whore
...
When you look with your eyes
Everything seems nice
But if you look twice
you can see it's all lies
...
在你的眼中,什么樣子才是最真實的倫敦?是大英博物館還是泰特美術館?是白金漢宮還是大笨鐘?彬彬有禮的紳士還是舉止優(yōu)雅的淑女?當你在將要降至希思羅機場的飛機上或乘坐在倫敦眼上俯視倫敦城時,你會有怎樣的想像呢,那每一個街角或許都在上演著影片里的某個場景,只是我們總是期待著精彩和驚喜,少有人去關注那些普通的,市民的,真實的甚至有些丑陋的場面,而這些,卻是組成你生活的大部分。
導演將簡約主義和寫實主義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簡單卻利落,平常但并不覺得庸俗,一切都很自然,犯罪為主題的片子,少有這樣的調(diào)子,讓我在虛構的故事中體驗了一番經(jīng)歷過的真實,同樣是冷冷的冬天,London的夜晚,waterloo的火車站,一路乘往Brighton的海邊,咸濕的風,大塊的圓石頭,冷清的游樂場,兩個落寞的女子,喝完的咖啡紙杯,從手中放開,隨風飄去,一路無助的跌跌撞撞,或者飛到死巷里戛然而止,或者不明方向的飛往遠方......
6 ) 該死的死了
誰是該死的?
轉折點在于那男人在車上向小女孩講起自已的童年趣事:他還在七八歲時偷他爸的煙抽,躲在衛(wèi)生間里抽。最后還是被他爸發(fā)現(xiàn)了,他爸用物極必反的道理來教育他,逼他把整包煙連殼帶皮生吞下去--全是硬紙板和金箔,他難受得每兩秒鐘就要吐一次。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抽煙了。(片子最后他試著抽了一根,輕嘆一口,爽)
他老爸是變態(tài),但基本上這個紈绔子弟很成才。知道報仇要找根源,并讓仇人自掘墳墓,只是可惜了那個有點回心轉意的跟班。造成惡果的不是煙草或妓女本身,而是那些用煙草或妓女來誘惑人的人。
世間欲望如此,罪惡如此。
像這種軟暴力偽色情的獵奇題材,給德國人法國人或者東歐人拍都可以,就是不能給英國人拍,因為他們永遠會選擇拍成一個大眾溫情片
屌爆了!
倫敦的陰暗面,社會底層的罪惡。小蘿莉演的很好,我看到黑幫老大兒子審問她時感覺他一定不會殺她……領班很活該,只可惜那跟班,雖不情愿好像也沒得選,跟錯了老大也等于錯送了性命。最后一幕看的很失落,凱莉經(jīng)歷了生死后又回到以前的生活,難道活著就是只為了活著?就不能重新選擇另一種人生去生活?
英國嘮叨電影
除了那個小女孩還真有點蘿莉之外。。。
用插敘倒序成功的把觀眾的好奇心吊的足夠長時間,以至于發(fā)現(xiàn)沒有更多懸念的時候片子已經(jīng)快完了,最后還搞了個意料之中的twist。那個小演員當年真的只有14歲啊,演的真好。brighton的海灘真冷。
英片在配樂上總是很安靜,我喜歡這個結局/熟悉的Victoria,夜,london有什么好...這才是眼睛看到的
實在不明白這個重點在哪裡啊。只是單純的想拍黑幫片?也沒有黑幫的感覺。下層人物?好像也沒有很詮釋出來。
討厭的晃鏡頭………………………
1/4/2007 9:00pm Kwai Tsing
英語不錯 氛圍不錯
妓女是項偉大的職業(yè)
有那么好么?
我以為很一般呢 不過結局真不錯
香煙貫穿始終:)
干凈..Stuart 月光
一片空地的等待
牛B電影
一個看似庸俗的故事講得那么生動
一閃回就露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