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膿液的水面上漂浮有關(guān)生命重力的輕薄無力,從鉛筆畫出的無數(shù)線條中儲存所有開放著持續(xù)開放著的掙扎痕跡,把吶喊喊成安靜,把蹦跑變成漿糊黏在一起,然后低語:多一些再多一些,少一些再少一些。
太多時候,我們只能接受已經(jīng)開始的一切,但是又有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其他分叉的路徑,那些雖然拐向別處又生動有趣的很多人生的可能-勇氣。
導(dǎo)演和藝術(shù)家合作創(chuàng)作了這個奇妙的敘述方式。以一種近的不能再進的鏡頭昏眩表述真實。
男孩隨意低吟的歌聲流出,鏡頭隔著一層紗向外看去,三個男孩望向窗外,突然就一團猶如記憶一般細膩的朦朧質(zhì)地。兩聲節(jié)奏音,畫面變?yōu)榱什葶U筆畫。運用相同的方法打造出幾組不同的記憶碎片。音樂升騰,各種噪音亂入,畫面飛馳,持續(xù)不斷的旁白繼續(xù)帶入。
BODY HEAT,兄弟三個人的秘密游戲。作為一組隱喻,開頭和結(jié)果展示成長把我們拉扯開來,變?yōu)楣陋殏€體,再也不法回去。
Jonah是一個帶著敏感心思的孩子,劇情圍繞著關(guān)于這個家庭平常的生活展開。
背景音樂奇妙的銜接,給每個畫面注入完全不同的肌底色,從開始帶著墨西哥音樂輕快自然,驟然急轉(zhuǎn)駛向別處。
Jonah在街上游走時候眼神觸摸過心動的大男孩。剛剛要思考什么,便被兄弟們打斷。
在這場電影中,學(xué)游泳可以說是家庭悲劇的導(dǎo)火線,爸爸一意孤行認為只要在求生面前Jonah才能學(xué)會游泳,爸爸帶著媽媽和Jonah游到池塘深處,Jonah在恐懼中慌忙看著池塘上團團黑水打著旋,突然爸爸故意下沉,Jonah也開始下沉,在這里Jonah第一次感受到瀕臨溺死的迷霧。后來他在他的日記中把這個下沉描述成飛翔。
而爸爸媽媽卻為此大吵一架,爸爸把媽媽打傷后離家出走。三兄弟就這樣看著爸爸離開。接下來媽媽不起床,也不做飯,孩子怎么也叫不醒媽媽。餓的沒辦法只能去超市偷竊。這個場景我在日本電影《無人知曉》中也曾見過。三個孩子此時相當(dāng)于棄兒,他們到處游走,去偷別人家菜園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Jonah也再一次見到了心動大男孩。大男孩給三兄弟看了成人視頻,這也算三兄弟最早的性啟蒙。
爸爸不斷給家里打電話,媽媽告訴三兄弟不可以接電話。最終爸爸回家了。買了一輛皮卡。
爸爸變得更加在意三個兄弟,幫Jonah理發(fā),給他們洗澡,家庭一點點復(fù)原。在這復(fù)原的過程中,三兄弟的怨氣在一次嬉弄中,猛烈還擊給爸爸。通過拍打爸爸的背部,不斷質(zhì)問為什么不回來。這個發(fā)泄過程,導(dǎo)演巧妙融合了藝術(shù)家Mark Samsonovich的插畫表現(xiàn)Jonah的內(nèi)心世界。
整部電影的思路都是基于Jonah的眼睛和筆下的涂鴉來表現(xiàn)。這是一個基于兒童視野展開的電影。以喚起童年的無數(shù)聲音,畫面,人和記憶來筑建Jonah的成長模型。
同性的性覺醒是Jonah將故事拋想高潮的點,在于大男孩近乎溺死的一吻以后,開心的Jonah回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日記被拿走了。于是乎,所有一切保留在家人面前,他憤怒的沖向母親捶打,被爸爸壓在地上,Jonah野獸般吼叫,近乎安靜以后,回去的時候一小節(jié)記憶出現(xiàn),那時候他們的BODY HEAT游戲好像發(fā)生在昨天,可如今大家都變了。
第二天,Jonah去垃圾桶里翻找自己的日記,看著以前三兄弟原來還在一起的時候,在海灘上奔跑相親相愛。Jonah抱起自己的日記,他持續(xù)凝望,畫面停在他雙眼處,不知他在想什么,于是乎,他毅然決定走向其他。
最讓著迷的是這種近乎意識流的拍攝辦法,是如此有趣。將破碎的畫面有序的按照心理科學(xué)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這是我大大受到震驚的地方。每一個畫面,每一個支離破碎的畫面都可以被巧妙的集結(jié)在一起,通過Jonah的世界向我們從容的呈現(xiàn)出來。無論是涂鴉筆記,還是Jonah的百日幻想,還是日常細膩破碎的畫面,極具章法的音樂分層結(jié)構(gòu)使得整個故事變得生動仿佛是每一個人發(fā)生在昨天的童年日記。
在爸爸因為帶著三個小孩在值班室過夜而被開除的路上,皮卡也宕機了,在拖車將皮卡拉回家的路上,爸爸因為難過流淚拍打皮卡,三兄弟也拍打皮卡,吵鬧持續(xù),導(dǎo)演對畫面細膩的要求,使得Jonah的各個方向,各個動作被攝像頭記錄,倒貼著皮卡向遠處望去的這一組鏡頭也被保留在影片中,人們透過影片大概可以感受到Jonah的所見,將真實感和帶入感變成視覺的第一視角語言。
總之,這是難得用心之作。原生家庭不是處處盡人意,每每從是來的莫名其妙又無法擺脫。大人也和小孩一樣,小孩也像大人一樣。情緒無法控制,壓抑難受。小孩的世界因為有想象所以還不那么無聊,而大人們卻活的真無聊。如果當(dāng)小孩不能再當(dāng)小孩的時候,那是爸爸媽媽的最大過錯。雖然過錯其實也都已經(jīng)被原諒了。
那些極具想象力的細節(jié),比如爸爸挖一口無人的墳坑如同一個懺悔一般,媽媽讓下雨變成魔法游戲,讓一個吻變成溺死的美麗。這些趣味都是小孩天真有邪的表演。
覺得有趣去關(guān)注我的微博:EMPTY紀念碑
我是落魄詩人空空
Jonah的繪畫世界,復(fù)述著最原始暴力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展示出人性未經(jīng)氧化的溫柔。
這是一個和原生家庭相愛相殺的故事,10歲的Jonah帶著被父母撕碎的草畫,在一個冷冽刺骨的清晨,決定離開這個世界上他唯一的庇護所,去游走未知的世界。
US THREE, US KINGS, US BROTHERS, US FAMILY
雖然帶有同性情節(jié),但嚴格來說《我們,動物》并不是一個LGBT影片,里面涉及到的同性情愫幾乎可以忽略,而我們的小主角Jonah的性覺醒甚至也并不是整個影片的重點。
這是一個個體與原生家庭決裂的故事,而故事令人動容的點在于,Jonah小小年紀就有著成人不及的勇氣,這不僅僅是掙脫舊世界的勇氣,更是一種維護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侵略的倔強。
比起慣常的那些無來由的親情羈絆,我們的小主角決斷得有點讓人欣慰。
《我們,動物》完美探討了兒童如何去吸收、過濾和消化成人世界的矛盾和那些無法用言語解釋的困惑,父母的挫敗、無能、暴力、肆意妄為、對欲望毫無控制力這些人性弱點,都是兒童接觸的第一個世界。
無論是用何種的方式,這些少不經(jīng)事的小孩們終將會與這個世界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和平衡。
他們或粗暴地將這種影響通過行為性的方式來簡單外化,如Jonah的兩個哥哥Manny和Joel一樣,變得和這個世界同等的暴力(他們的父親)、同等的不安(他們的母親)、同等的被欲望驅(qū)動,完美地復(fù)制著滋潤著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
未來他們也毫無疑問地成為這個世上第二、第三個像他們pops一樣的男人,終將與ma一樣的女人結(jié)合組建同樣的家庭。
又或者,和Jonah一樣,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工具,文字、繪畫、攝影、詩歌等將成長過程中的一切負面能量內(nèi)化成截然不同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在內(nèi)心打造一個相對具有秩序的精神世界,如Jonah在無數(shù)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所畫下的世界。
Jonah作為整個fuck up家庭最年輕的一員,有兩個沖動毫無節(jié)制的哥哥Manny和Joel,還有一對終日處于爭吵、打架、做愛循環(huán)之中的父母:Ma是一個瓶子廠普通員工,Pops是一個夜班保安。
這個居住在紐約北區(qū)的家庭永遠處于極度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不穩(wěn)定不僅僅來源于瀕臨破產(chǎn)的財務(wù)狀況,更多的是父母兩人毫無理性可言的心理狀態(tài)和極低的情緒控制能力。
正是因為這樣,無數(shù)個小事都可以成為撕裂這個家庭的導(dǎo)火線,可以是教導(dǎo)小孩游泳的方式差異、可以是購買何種汽車、也可以是對失業(yè)的不同反應(yīng),生活的每一個挫敗似乎都可以給這個家庭帶來世界末日般的戰(zhàn)火連連。
不需要外來的敵意,這樣的一對父母就足以讓三個小孩飽受創(chuàng)傷,本應(yīng)成為水逆世界第一道防線的父母,卻成為摧毀寧靜的前線部隊。
那些對于兩個成人來說再也正常不過的爭吵、離開、重聚、和好,對三個年紀尚幼的小男生來說,卻是那么的困惑;小孩對世界理解的第一來源就是父母,他們的言行舉止、他們的互動、他們對對方的態(tài)度、對生活的態(tài)度,都從根本上影響著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而這一對父母的世界,又相對于其他世界來說,混亂得多。
新鮮番茄指數(shù)達到91%,觀眾評分也有82%,對于一個文藝屬性的作品來說,觀眾接受度可以算是非常之高了。
《我們,動物》以獨特的、近乎記錄片的眼光為觀眾描畫了一個夢境般的真實世界,一個少年走向成人的奧德賽之旅,畫面和情緒之震撼,讓觀眾久久不能忘懷。
影片最后,Jonah在后院垃圾筒翻出來的、父母所丟棄的那些畫作,是捍衛(wèi)自己精神世界的勇者之劍、繼續(xù)進入這個守護樂園的鑰匙。
父母、兄弟在這些看似色情的草畫只看到了淫穢,但在Jonah的世界里,性尚未得到啟蒙,那些對成人有著致命吸引力的欲望,完全不存在Jonah的魔法世界里。
但暴力、絕望和無法掙脫的無奈,這些情緒卻可以無關(guān)年齡地影響著每一個人,尤其是對于尚無防御機制的少年們,更是讓他們毫無退路的森林猛獸。
身在其中的父母,沒有辦法看出自己的困境,自然也無法理解Jonah所畫的色彩世界。
Jonah的繪畫世界,復(fù)述著最原始暴力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展示出人性未經(jīng)氧化的溫柔。
他堅決地奔向暴力父親的反面,同時也遠離母親始終無法逃脫的懦弱。
在Jonah、Manny和Joel所建立起來的動物王國里,野性的Manny和Joel遠遠算不上勇敢。無知驅(qū)動的肆意妄為和惡意破壞,即使有著和勇敢類似的外衣,深究其中卻正正是懦弱的守護神。
與母親關(guān)系親密、連游泳都沒法獨立練成的Jonah能夠在父親的暴力、兄弟的蠻橫、母親的盲愛之下,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打造得獨立且毫無裂痕,雖然略顯稚嫩,但這份勇氣卻稱得上是成熟的。
執(zhí)導(dǎo)本片的是Jeremiah Zagar,拍攝記錄片出身他雖然憑借與HBO合拍的記錄片《有夢成真》拿下包括最佳紀錄片在內(nèi)的兩個艾美獎提名,在SXSW、Full Frame等電影節(jié)也有非常多的斬獲。
但《我們,動物》是他第一個真正意義的劇情長片,年初在圣丹斯電影節(jié)摘得到NEXT創(chuàng)新大獎。
雖然說是劇情長片,但Jeremiah的記錄片拍攝技巧和痕跡還是在電影里隨處可見;然而時長一個半小時的作品并不顯沉悶,反而觀眾處處有驚喜,不僅能夠完全浸淫在Jonah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中感受到他的喜怒哀樂,在視覺上也享受到了一場難得的創(chuàng)意盛宴。
整個電影穿插了很多很多詩意的段落,讓觀眾在導(dǎo)演特意安插的動畫與現(xiàn)實交叉中流連忘返,就好像游蕩在藝術(shù)館一樣,你不會期待在這個諾大的封閉空間里有什么drama發(fā)生,但里面的每一個作品所營造的不同的精神空間總能讓你對這個實際空間產(chǎn)生依戀,一看再看。
Jonah在父親挖的土坑里肆意升空、不斷出現(xiàn)的水中窒息掙扎、尾鏡中的大魚雪下游走的身影、更別說遍布全片的鉛筆線動畫,將那些兒童世界無法理解和消化的暴力、性覺醒、排斥、恐懼、孤獨,全部都用一種直觀但又非常概念化的筆觸描繪了出來。
《我們,動物》之所以能夠如此生動和準(zhǔn)確地將10歲Jonah的內(nèi)心世界呈現(xiàn)出來,那些極富詩意的插畫功不可沒,色情、暴力與兒童特有的純粹揉合在那些或粗或細的交叉鉛筆線之間。
而這些全部都出自俄裔美籍插畫家Mark Samsonovich之手。
Mark花費了一整年時間和導(dǎo)演Jeremiah Zagar磨合合作,才有了最后成品的驚艷。
和電影中的小男主一樣,Mark的童年經(jīng)歷也是相當(dāng)?shù)男量?,但和Jonah不一樣的是,他的父親給Mark樹立了一個相當(dāng)積極的榜樣。
在他三歲的時候跟隨著父母親從俄國來到美帝,而當(dāng)時三人完全不懂說英文且?guī)缀跎頍o分文。
父親在俄國從醫(yī)的工作經(jīng)驗和學(xué)歷在美國并不適用,他不得不在加油站工作和每天凌晨四點派報紙,用盡一切方式賺錢的同時還要學(xué)習(xí)英文和在醫(yī)學(xué)院重新進修。即使經(jīng)歷了非常難堪的離婚,但他還是成功將Mark養(yǎng)育成人。
Mark回想說他們當(dāng)時只能用起得二手的東西,多年之后父親終于可以買下他的第一輛新車,載著Mark兜風(fēng)前往拜訪在美的姐姐,在他姐姐家門口一直按喇叭直到她走出門來。
他打開車門和姐姐相對而視的瞬間,兩人都嚎啕大哭,這是Mark人生中最為難忘的一個時刻,因為當(dāng)時的他都清楚意識到這意味著什么,過去生活的艱苦終于可以劃上了句號。
早在2014年,Mark的街頭藝術(shù)作品“澆花”就已經(jīng)成功在包括Instagram、Twitter、Tumblr、9gag在內(nèi)的社交和媒體網(wǎng)站上爆紅,但正如網(wǎng)絡(luò)時代大多數(shù)憑一曲成名的歌手一樣,大部分人都只記得看過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
而作品的爆紅并未為Mark帶來任何實質(zhì)性的銷售上漲或其他好處,更多的是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各個社交網(wǎng)站、大V各種添加濾鏡和任意剪裁,投訴無門。
在被導(dǎo)演接觸之前,Mark不僅僅是一個單色插畫家,還設(shè)計家具和服裝,在自己的官網(wǎng)里進行售賣。
電影在美國加拿大上映的時候,Mark還和Carton Brew合作拍攝了一個獨立短片“動畫之疾”,半自述半虛構(gòu)地講述了和《我們,動物》導(dǎo)演合作的心路歷程。
一年多時間6062張手繪畫制成了4分鐘12秒14幀動畫,而這還不包括數(shù)千張沒有成功被選上的“廢稿”,終于讓Mark“得”上了一種新奇的數(shù)碼疾病,看到生活中的任何單獨物件都像電腦動畫那樣不受控制地一直在動。
整個短片的拍攝手法和概念都非常之有趣,大家有興趣可以上youtube搜一下短片名Animationism。
Mark為《我們,動物》所繪畫和制作的動畫不僅不會喧賓奪主,影響觀眾欣賞劇情,反而成為觀眾融入小主角內(nèi)心世界的一支萬花筒,將Jonah那些無法訴諸于口的掙扎以一個最為絢爛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沒有了這些細膩的筆觸,導(dǎo)演或許很難再找到另外一種可以如此透徹地解構(gòu)主角內(nèi)心的方法了,Jeremiah的詩意運鏡和Mark極具感染力的繪畫技巧,這才有了今年獨一無二的《我們,動物》。
個人公眾號:DramaMatters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家五口,一對夫妻,三個兒子。電影以最小的兒子喬納的視野呈現(xiàn)給我們。開始時,一家人相親相愛,其樂融融。哪知有些東西已經(jīng)在暗中發(fā)酵,只等待一個爆發(fā)的時機。
喬納的兩個哥哥都是游泳能手,父親也是,只有喬納和母親不會游泳。母親說,從小就在河邊長大,你的兩個哥哥都會游泳,為何只有你不會?喬納說,媽媽也不會游泳。母親說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可沒這么方便游泳呢。
隨后父親帶著喬納學(xué)游泳,順便叫母親也一起來。待到河中央,父親一溜煙地下沉,留喬納在水中掙扎?;厝ズ?,父親就和母親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大打出手,母親被打壞了一個牙,隨后父親離家出走,而母親則好幾天不起床。
這些天三個孩子成了沒人照顧的棄兒,他們把家里能吃的東西都翻出來吃了,甚至餓的不行去偷東西吃。因為在菜地偷東西吃而被老爺爺發(fā)現(xiàn),好心的老爺爺帶他們回家吃飯,既而認識了老爺爺?shù)膶O子達斯汀。也是在那里,達斯汀給他們看了成人片,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性啟蒙教育,小喬納的內(nèi)心也發(fā)生著微笑的變化。
后來父親回來了,還買了一輛車,與母親和好如初,家又暫時恢復(fù)到原初的模樣。通過三兄弟的對話可知,這不是父親第一次離家出走。
這個一個原生家庭相愛相殺的故事,那些對于兩個成人來說再也正常不過的爭吵、離開、重聚、和好,對于3個幼小的孩子來說,卻是那么的困惑;孩子對世界理解的最初印象,第一來源就是父母,他們的言行舉止、雙方的互動、對生活的態(tài)度,都從根本上影響著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三個小孩,彷徨無助。在床底下畫的那些彩筆畫,是喬納內(nèi)心恐懼、無助、困惑、憤怒、不安等情緒的出口。簡單的線條,醒目的色彩,將兒童心中無以名狀的暴力、性愛、孤獨、恐懼、撕裂等全部表現(xiàn)出來,也是人本身動物性的勾勒。
本應(yīng)成為孩子守護者的父母,卻成為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入侵者。兩個哥哥變得越來越像父親,還拿小喬納來出氣,難得的是,喬納沒有像他們一樣,只因他有別的情緒出口。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情緒出口,喬納會不會也會變得和他的兩個哥哥一樣,以抽煙喝酒、暴力來宣泄內(nèi)心的徘徊和無助呢?
當(dāng)回到家,發(fā)現(xiàn)自己小心守護的彩筆畫被公之于眾時,小喬納徹底爆發(fā),歇斯底里地推搡父母。夜晚,喬納看著睡著的兩個哥哥,仿佛又回到自己與哥哥他們經(jīng)常玩的bodyheat小游戲的時候。但殘酷的現(xiàn)實告訴他,再也回不去了,末了喬納去垃圾箱把這些畫一張一張地撿出來,帶著它們離開了家。
有人說這并不是一部LGBT類型電影,雖然同性戀意識的覺醒只有短短一個鏡頭,但是磊磊覺得這還是一部鮮明的LGBT類型電影。影片中,父愛的階段性缺失與兩個哥哥對自己的欺負,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正是激活喬納體內(nèi)同性戀基因的有力誘因,而此影片也詳細記錄了這一個過程。
既然無力改變,就只能遠離傷害。人,最后總是要面對并且接受自己,即使過程艱難不被理解。
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上,《月光男孩》奪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變劇本3項大獎,成為了該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
今天推薦的這部片子,評分比《月光男孩》還要高些,但豆瓣觀影人數(shù)只有984人,你需要看一下:
《我們,動物》
關(guān)注微信 后臺回復(fù)《我們,動物》即可觀看
這是導(dǎo)演Jeremiah Zagar 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改編自賈斯汀·托雷斯的小說。雖然Jeremiah Zagar是拍紀錄片出身的,本片也保留了一部分紀錄片特點,但絲毫不沉悶。動畫與現(xiàn)實相交叉,片子帶著滿滿的誠意與詩意,實名吹爆他的攝影與配樂。
在影片中,導(dǎo)演有意夸大了色彩的對比并將它們和諧地拼接在一起:整體淡藍色調(diào),其中又插入大紅大綠的色塊。后現(xiàn)代的色彩搭配顯現(xiàn)出整個片子的主旨:生命不知朝向的野蠻生長。
片中不僅涵蓋了家暴、性愛、盜竊、情欲等元素,而且主題敏感尖銳,涉及到了“雙重邊緣身份人群”——主人公喬納:一個混血族群(父親是墨西哥人,母親是白人)的同性戀者。影片兩條線索并行:其一是以紀錄片的形式表現(xiàn)家庭的破碎,父母的爭吵打斗下兄長暴虐的性格形成;其二則是以夢境的重復(fù)且逐漸完整的過程,呈現(xiàn)喬納如何在掙扎中獲得自我身份認同。
影片以喬納的視角展開,帶有家庭紀錄片的痕跡,首先介紹了家庭狀況:媽媽是工廠員工,整天與瓶子打交道;父親工作一直不穩(wěn)定,目前在大廈里做夜班保安的工作;另外喬納還有兩個哥哥:曼尼與喬爾。一家人的生活看起來簡單溫馨實質(zhì)上危機重重:
首先,種族的差別一直是喬納父親的心結(jié)。清晨,父親一邊教孩子們跳舞一遍對他們講:“像你很有錢似的搖起來,傲慢、勢利、富有……就像你是個白人似的搖起來,就像你媽媽一樣”。
盡管他們不顧種族差異組建了家庭,但是以離開家鄉(xiāng)布魯克林為代價的?!白迦骸笔巧鐣Z境中的文化建構(gòu),他們被迫“離鄉(xiāng)”,可見社會并不承認他們。導(dǎo)演并沒有選擇言語批評,而是選擇了含蓄的鏡頭表現(xiàn)他們“邊緣人”的身份。
除此之外,母親因皮卡車沒有安全帶而狂躁,父親在手臂上刻上帶有家人姓名的紋身,這些都是他們作為“邊緣人”不安全感的表現(xiàn)。
不為主流社會所承認的整個家庭是焦慮不安的根源
其次,母親十四歲便生下了曼尼,父母太過年輕,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更承擔(dān)不起家庭的責(zé)任。在一次郊游中,由于父親野蠻行徑,喬納與母親差點溺水身亡。爭吵后,父親打傷了母親離家出走,母親則沉靜在悲傷中臥床不起。三個孩子成為棄兒,甚至都無法填飽肚子,只得去偷食物果腹。而這種情況已經(jīng)不僅發(fā)生一次了。
“你覺著爸爸還會回來嗎?”
而這次的經(jīng)歷與之前不同,他們遇見了同樣被母親拋棄的,夢想回到費城與母親身邊的達斯汀。
破碎且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對于孩子的成長幾乎是致命的,不僅如此兄弟三人混血兒的身份又使他們無法從外界獲得“身份認同”?;煅迦鹤鳛椤斑吘壢恕苯?jīng)常表現(xiàn)出自尊困窘,他們擁有更高程度的“同群體保持一致”的現(xiàn)實需求,這也是兄弟三人經(jīng)常玩的“body heat”游戲的原因。自小被家庭和社會所拋棄的他們只能抱團取暖,以獲取安全感:“us three”。
看他們逐漸長大,他們會成為誰?
誰認識他們?誰認識我們?
曼尼與喬爾變得像父親一樣暴躁,抽煙酗酒,他們試圖模仿父母行為的方式來表現(xiàn)對父母的認同以獲得聊以慰籍的安全感;喬納則越發(fā)敏感,經(jīng)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鉆進床下打開手電筒涂鴉,以此來宣泄自己的不安。
影片采用大量的手持拍攝,不斷晃動的鏡頭以及對面部和眼睛的特寫表現(xiàn)了喬納內(nèi)心的恐慌與迷茫,使觀眾也感受到了童年喬納的不安。如喬納與兄長、達斯汀一起看成人錄影帶時:
片中交叉呈現(xiàn)了喬納五次溺水的夢境,并插入了喬納進行涂鴉的特寫。父親、兄長的水性都很好,在喬納看來,他們是自由的、無畏的;而自己則是軟弱的。溺水的夢境表現(xiàn)了喬納對自己無法獲得“男子氣概”的焦慮心理,他已經(jīng)隱約意識到自己與父兄的不同。
在認識達斯汀之后,喬納每一個溺水的夢境里都浮現(xiàn)出一雙眼睛,隨著夢境的重復(fù),那雙眼睛也越來越清晰。
那是達斯汀的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片子中的插畫,均出自俄裔美籍畫家Mark Samsonovich之手。簡單的線條,刺目的色彩,將兒童心中無以名狀的暴力、性愛、孤獨、恐懼、撕裂全部表現(xiàn)出來。這些畫作帶著人作為動物最原始的沖動,也是蘊藉著最本真的溫柔。
作為一部LGBT題材的兒童片,作品中并沒有出現(xiàn)同性間的親密鏡頭,而代之以喬納視角下的達斯汀的特寫鏡頭來表達朦朧的曖昧情緒。唯一的親吻,也不帶任何的欲望與情色,而是標(biāo)志著喬納對自己“同性戀”身份的認同。
當(dāng)喬納從達斯汀的小屋出來時,從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終于不再迷茫。
而后片子出現(xiàn)了親吻后的第二次高潮:滿心歡喜的喬納回到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藏在床下的涂鴉本被發(fā)現(xiàn)了:一頁一頁的圖畫散落于客廳中間。曾經(jīng)他被小心安放的迷茫與不安的瑣碎情緒就這樣毫無尊嚴可言地暴露于家人異樣的眼光下。絕望的情緒徹底沖垮了他。
在野獸般的嚎叫之后,他眼前又一次出現(xiàn)了幻像:兄弟三人“body heat”的場景。不過他知道,現(xiàn)在一切都變了。
第二天,喬納去垃圾桶找到了被丟掉的繪圖冊,他選擇了離開,與家庭決裂。一段晃動的特寫鏡頭后,畫面升高為俯拍,廣闊的森林與喬納飛翔的影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他的選擇,是逃離也是反抗。自此,喬納完成了自己“雙重邊緣人”的身份認同與建構(gòu)。
人,最后總是要面對自己并且承認自己,即使過程艱難不被理解。
開篇是小黑和兩個小哥哥,三個小家伙相互取暖。一副溫馨的畫面。
他們的爸爸暴躁沒責(zé)任感,一次因為小黑孩不敢游泳,媽媽護著孩子,爸爸就打了媽媽,還離家出走。第二天小黑生日,媽媽就一直躺在床上,也不給孩子做飯,完全不管孩子們。好在小黑還有哥哥們,三個孩子在一起并不孤獨,但很餓。三個孩子就在家里到處找吃的,直到家里吃干凈了,就去外邊偷,被追趕。這充分說明,為啥拉丁裔犯罪率高,他們是真的沒有文化,而且太懶。生活是很困苦殘忍,但是不是可以通過多讀書讓自己精神充實起來;遇到這種事情時是不是多想想辦法,要不然讓媽媽振作起來,要不然就三個兄弟一起出去掙錢。此后他們來到一個農(nóng)家,偷西紅柿被發(fā)現(xiàn),老頭把三個小黑孩帶進家,遇見金發(fā)男孩,金發(fā)男孩給他們?nèi)丝袋S片。
媽媽起床了,爸爸也回來了,全家又其樂融融;爸爸當(dāng)著三個小孩的面和媽媽親熱,還說想要第四個孩子,首先這就是一種沒有道德沒有素質(zhì)的表現(xiàn),哪有在自己孩子面前耍流氓的?其次生活都已經(jīng)這樣了不想辦法把日子過好一點,卻還想要生孩子,孩子越多,不教育,麻煩越多,生活越困難。無聊時,孩子們還會到大馬路上用石子打別人的汽車,別人教育他們,他們還罵人,典型的沒有教養(yǎng)。
爸爸買來一輛輕卡車,媽媽發(fā)飆怪他根本沒想到孩子們。爸爸開著輕卡車去見老板,和老板發(fā)火丟掉工作。路上車熄火了,拖車過程中,爸爸坐在后斗哭了,三個孩子手敲車發(fā)出聲響喊:再也不哭泣,鼓勵爸爸。回到家爸爸依然低落。說想要離開這種生活。
爸爸挖大坑,這個廢物!不想想怎么好好過日子,竟干這沒用的!
小黑每天晚上都趁兩個哥哥睡著,自己到床底下畫畫,他畫自己的生活,筆觸粗糙卻充滿想象力。他躺進墳?zāi)?,感覺自己靈魂出竅、飛升起來。
媽媽大半夜帶著三個男孩離開,也是個對生活沒有方向的瘋子,然后哭著又回來。哥哥們越來越大,也像爸爸一樣粗俗,小黑搶了他們的東西來找金發(fā)帥哥小黑貌似很喜歡金發(fā)帥哥。他的畫被哥哥翻出來,有一些比較不堪,他生氣打媽媽。感覺整個童年都被撕碎了。晚上回到臥室也沒有往日哥哥們和他“身體取暖”。早晨他從垃圾堆里撿出撕碎的畫冊毅然決然的離開了這個家。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是多么痛徹心扉,“我們”原本單純善良,但最終淪為“動物”。
作者:藍雨星城
在這場電影中,學(xué)游泳可以說是家庭悲劇的導(dǎo)火線,爸爸一意孤行認為只要在求生面前Jonah才能學(xué)會游泳,爸爸帶著媽媽和Jonah游到池塘深處,Jonah在恐懼中慌忙看著池塘上團團黑水打著旋,突然爸爸故意下沉,Jonah也開始下沉,在這里Jonah第一次感受到瀕臨溺死的迷霧。后來他在他的日記中把這個下沉描述成飛翔。而爸爸媽媽卻為此大吵一架,爸爸把媽媽打傷后離家出走。三兄弟就這樣看著爸爸離開。接下來媽媽不起床,也不做飯,孩子怎么也叫不醒媽媽。餓的沒辦法只能去超市偷竊。這個場景我在日本電影《無人知曉》中也曾見過。三個孩子此時相當(dāng)于棄兒,他們到處游走,去偷別人家菜園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Jonah也再一次見到了心動大男孩。大男孩給三兄弟看了成人視頻,這也算三兄弟最早的性啟蒙。
父親中了詛咒,總是不斷弄丟工作;母親帶有魔力,跳下去就引來暴雨。而我們,張開嘴就噴出火焰,閉上眼能騰空而起。以為是未被籠子鎖住的光,卻成了被拖車拉走的皮卡。記住這些感覺,溺水時瀕臨死亡的恐懼,懸浮時脫離重力的自由,接吻時欲望覺醒的萌動,掙扎時咬破手臂的絕望,這是歸于動物性的證明。
Indie cliche影像和原作小說的氣質(zhì)挺相配的,水平也差不多。
他們生而類獸,野蠻撕裂自我。
我太喜歡這部了,今年第一部讓我看完后直接倒回去又重看一次的電影。這是一部包含兒童成長、家庭倫理、種族歧視、懵懂同性之愛的電影。喬納是三兄弟中最小的,最漂亮也最敏感,他和他的父親兄弟不太一樣,甚至因太柔弱而被兩個哥哥嘲笑。父親也曾說:那天給他剪頭發(fā)的時候,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我給自己生了個漂亮的孩子,這是哪來的福分?。繂碳{一共經(jīng)歷了六次身體和心靈上的溺水,小小的他一直在冥冥中尋著同類,他愛母親,因為她總是庇護學(xué)不會游泳的他,可當(dāng)他親吻她嘴唇時,母親卻將他狠狠推開。他愛父親,可連在父親懷中沉睡的時候他都在溺水,身旁空無一人,沒有父親母親,沒有哥哥們,孤獨像漂浮的水草,令人窒息的綿密??蓮牡谒拇文缢_始,他看到了金發(fā)男孩的臉,他就在喬納身旁,觸手可及。喬納終于不再掙扎,平靜地沉溺在溫暖如陽的水中。
7分??菰飰阂至艘恍8改笇δ暧缀⒆拥挠绊懯窍喈?dāng)大的,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基因和模仿引導(dǎo)都是重要因素。破碎不健康的家庭很難長出健康的心靈。父母在幾個孩子面前從不掩飾的暴力、爭吵、性愛都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少年的精神。大多的熊孩子都是熊父母的鍋。
兒童同志電影佳作。有完整的家庭成長,也有毫不妥協(xié)的性覺醒之路。新人導(dǎo)演在手法上追求變化,通過孩童視角植入了超現(xiàn)實元素和天馬行空的蠟筆動畫——有點像在看月光小男孩的故事。
驚艷的新人作,薄薄的原著也讓故事一開始就變得沒有很長。成長中的目擊與傷痛,那個蜷縮在屋里看色情頻道的男子所滿足的對性的想象,每一次顛沛流離的“被叫醒”都化作簡筆畫,在床底的筆記本上勾勒出這份生活與認識;埋葬的空洞,森林里騰空的自己,終于有了覺醒和逃離的心。畫面和音樂很贊,但Raul Castillo先生的演技似乎退步了...
其實不喜歡Moonlight型電影 我可能還是膚淺型觀眾了。
隔天重看了一遍,坐著皮卡兜風(fēng)看星星的時候好希望我也在場。
伊始,“茹毛飲血”的我們游走在俄狄浦斯與厄勒克特拉之間,他們仿佛就是全世界。漸漸,羽翼漸豐的我們開始充盈“弒父殺母”的原力,想要毀滅宇宙,想要殺死一切。最后,當(dāng)我們孕育出生命的延續(xù),才意識到歷史的循環(huán)和螺旋。我們雖是萬物之靈,不可避免,我們也依然是弱肉強食動物世界的一環(huán)。
嘶吼。擊打。響聲。躁動。雨點。雷鳴。墳?zāi)?。懵懂。偷看。奔跑。鼓點。性愛。赤裸。接吻。觸摸??ㄜ?。無奈。誤解。愛意。恨意。憤怒。嚎叫。扯打。爭執(zhí)。欲望。偷盜。森林。原野。湖水。雪原。暴雨。出離。歸回。無聲。飛翔。
3.5 技術(shù)層面做的較好的典型美式獨立片。惜于太注重攝影配樂等,反而沒力量,一種日志體東拼西湊小清新美學(xué)。
一部觸碰心靈的作品,孩子的意識之強大、內(nèi)心之復(fù)雜,不要簡單對待,被隱蔽的自己需要找出口發(fā)泄。導(dǎo)演的劇本和鏡頭以及編排都很特別,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B+]
我觀影時所聯(lián)想到的三部電影《南國野獸》《月光男孩》《弗羅里達樂園》都看到有豆友的短評提及,我看片時覺得出色的攝影和酷炫的配樂也得到不少豆友的贊許……看完電影來豆瓣條目查閱短評時經(jīng)常能找到同感,這是我喜歡上豆瓣的原因之一。—— 被小男孩口吐黃色粉漬的海報劇照吸引而來,然而正片里并沒有那個畫面。
7/10。驚艷的兒童同志電影。攝影和海報都很美,想起《月光男孩》。兄弟間的取暖,父母間的親昵,同性間的觸碰,感覺自己也被擁抱了。較意識流,沒有理解電影表達與片名的關(guān)系。
6.0/10 分。初看,藍光。好無聊的劇情。。。也許表現(xiàn)手法還有點新意,但這劇情簡直悶死人。。。導(dǎo)演到底想表達啥?父母吵架對兒童的傷害?兒童朦朦朧朧的“同性”之戀?
導(dǎo)演旨在用家庭錄像式的拍攝方式和角度來探索在家庭分崩離析前后三個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尤其是敏感、飽含藝術(shù)氣質(zhì)的小兒子),一些細節(jié)有被觸動,但故事情節(jié)實在不夠抓人,做得最好的大概是小兒子在筆記本上畫的那些抽象畫。
視角不錯,鏡頭有想象力,音樂不錯,不過太多無人機俯拍鏡頭有點膩味。感覺比月光男孩要更感人一點。
馬力克美學(xué)(的表面)
攝影與音樂都極佳,可惜最后人物的轉(zhuǎn)變還是有些突兀,如果能更長一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