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電影出來快20十年之后,本人一向覺得高技術(shù)高手端拍攝的電影才會給人欣賞的沖動,但是,通過這部算不上華麗的電影,硬生生的專注了兩個小時,的確,這部電影很美,跟現(xiàn)在的那些電影快餐比起來有著令人著迷的魅力。
電影的男主人公被brad pitt詮釋的幾乎無瑕疵,從小經(jīng)歷噩夢的弗蘭基長大后,顯得超乎常人的冷靜,但是,他又有單純的近乎童真的感情,當(dāng)住在湯姆家的時候,表現(xiàn)出的善良和溫情,很難讓人將他和北愛爾蘭自由軍聯(lián)系起來。最主要的還是電影營造的安寧的氛圍,好像常??梢詫⑷艘搅硪粋€世界一樣,那是以前好萊塢電影獨有的光影魅力,毋庸贅言,只有慢慢看電影才能體會。而最后的結(jié)局雖然幾乎可以預(yù)見,但仔細(xì)想想,也只有這樣的結(jié)局才應(yīng)該是對雙方最好的結(jié)局,弗蘭基終于找到了他內(nèi)心的寧靜,不知道大家注意到?jīng)]有,最后弗蘭基快要死了的時候,他對湯姆說:“你是一個好人。”一方面他根本就不在乎湯姆打中了他,他也沒打算要殺湯姆,甚至他也并非一定要將武器運到北愛爾蘭,去攻擊英國人;他只是想要一個解脫,一個8歲時候親眼看到自己父親被殺的男孩的心靈的解脫,最后只有死是對這一苦難人物的最后解脫。而湯姆有他當(dāng)警察多年累積的責(zé)任,他想救弗蘭基,也想免生更多的流血災(zāi)難。其實弗蘭基和湯姆是惺惺相惜的,不知道這樣說恰不恰當(dāng),但的確是這樣。電影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兩人的默契,當(dāng)弗蘭基幫同事說謊后喝醉酒,兩人一起回家那段,湯姆內(nèi)心傷感的時候,兩人的對話真正讓我覺得還有美好的人性在??傉f好萊塢電影壞話的人,你能拍出這樣深刻真切的感情嗎?看這部電影才深刻覺得華語電影與人家的差距不是一兩年的。
弗蘭基作為北愛爾蘭共和軍的特使前來紐約,他的使命是購買毒刺式導(dǎo)彈,以期改變與英軍的力量對比。他通過內(nèi)線被安排在警察湯姆家中膳宿,并與湯姆一家人相處得很好。但湯姆并不知道弗蘭基的真實身份。弗蘭基與另一名共和軍成員肖恩策劃用漁船將導(dǎo)彈運往大洋彼岸。夜總會老板是買賣雙方的牽線人,貨款由來自貝爾法斯特的梅根轉(zhuǎn)交,弗蘭基暫時將錢藏在湯姆家中。軍火商急于拿到錢,派人闖入湯姆家中。闖入者被趕走后,弗蘭基坦白了此行目的。忠于職守的湯姆要拘捕弗蘭基,并拒絕與美英的情報部門合作只身追趕弗蘭基。最后兩人都被對方擊傷,傷勢更重的弗蘭基死在湯姆懷中。
對我胃口的電影。據(jù)說電影劇本失誤了(失誤了是這水平???!不想理他們了...摔~),皮特和福特都跟劇組鬧得很不愉快,這倒是有點印證了電影里皮特反復(fù)強調(diào)的“這不是美國故事,是愛爾蘭故事”,電影內(nèi)外都是。皮特當(dāng)時33歲,真是天使一樣的殺手,把最好的年華留在電影里了。如果有個槽點,就是最后結(jié)尾好像是沒辦法把故事繼續(xù)下去了才讓皮特躺著中槍...
誰是魔鬼“我們”說了算。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我們”,定義,不同的“魔鬼”。
1980年,中國的“我們”定義1947年統(tǒng)治上海的國民黨是魔鬼,
電影《與魔鬼打交道的人》中,警察局長嚴(yán)克飛是“魔鬼”。
1997年,美國的“我們”定義1980年的愛爾蘭共和軍是魔鬼,
電影《與魔鬼同行》中,“魔鬼”是布拉德·皮特,與“魔鬼”打交道的人,是哈里森·福特。
So,
你想看懂,為什么一個老鄉(xiāng)突然變成了魔鬼?
你需要知道,別人的歷史。
一、愛爾蘭、北愛爾蘭、愛爾蘭共和軍,都在一個島上。
1.愛爾蘭,Ireland。歐洲,獨立國家,是“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的簡稱。
2.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是英國的一部分,自治政府。
3.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長時間通過暴力活動實現(xiàn)政治訴求,被許多國家視為恐怖組織,簡稱IRA。
4.皮特是名IRA,他跑到美國紐約搞軍火,借住在自己愛爾蘭老鄉(xiāng)福特家中,他當(dāng)然是魔鬼。
So What,
你不太明白,美國電影為什么同情一名IRA?
那是你忘了,別人的歷史。
二、英國一直是世界的老大,直到美國接了班。
1.愛爾蘭獨立,1949年4月18日,英國才正式承認(rèn)。
2.北愛爾蘭正式恢復(fù)分權(quán)自治政府,2007年5月8日,英國政府才同意。
3.美國911事件,發(fā)生在2001年。
4.所以,1997年美國電影,可以對皮特這么帥的IRA,講人文關(guān)懷、講不歧視、講大愛。
So much,
“我們”越具權(quán)勢,“他們”越遭孤立,“你們”越要乖乖的。
“我們”和“立場”很容易演成魔法,強制個人的情感與思想。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Dealing With the Devil (1980) 中國,珠江電影制片廠,攝制的諜戰(zhàn)驚險片。
《與魔鬼同行》 The Devil's Own (1997)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yè)公司,出品的情懷動作片。
故事內(nèi)容背景深厚,但可惜影片把這個厚重的背景拋在了一邊,大談美國的世界觀。愛爾蘭發(fā)生的流血和暴力顯然和美國人沒什么關(guān)系,他們不愿意被卷入這樣的是非里,但卻拿著這些事情大談人類和平,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放著那些血腥不管,卻在和一個深受苦難的人講和平,這怎么樣看都是一種變態(tài)。皮特的演技稚嫩,也許是因為他沒有把握人物的內(nèi)心,感覺這個角色不適合他,福特倒是不錯,演得也到位,老成持重,投入,所以三星。
之所以覺得爛,是因為接受不了哈里森和布拉德聯(lián)手出演的有著這么拉風(fēng)名字的所謂驚秫動作片,居然通篇都洋溢著暖洋洋的溫情,動作場面少得出奇吧?!
本片唯一的亮點就是皮特那銷魂的微笑
2004,伊犁路,DVD。(補登豆瓣)你們貝爾法斯特男孩都是天生硬漢嗎?
記得看過。結(jié)局有印象。
片子中最出彩的就是小紅莓樂隊演唱的原聲音樂和青澀俊美的布拉德皮特。
唉,即使是帥哥也擋不住弱智劇情。
譯制片。喜歡不了。
看慣了現(xiàn)在的好萊塢電影,看看這樣的也挺好的
2009.9.26于新居,美國就是太平洋警察,管的寬,世界和平管你鳥事......
當(dāng)年第一次看到皮特,就被他深深吸引,夠帥!所以最后可惜他的死,忘記了他恐怖分子的身份。搞不明白,為啥要到警察家住,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
用一種通俗的,來源于私人情感與「集體宏觀意識」矛盾產(chǎn)生的悲劇賦予當(dāng)時流行的「國家」/「民族」矛盾之中,最后還是歸于兩個男人的「父子情」。如今這樣的戲劇沖突已經(jīng)更加泛化為種族或者性別矛盾,而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
另類英雄史詩。在正確的背后,總有些錯誤在默默被包容著。
"Don't look for happy endings, Tom. It's not an American story. It's an Irish one. "被大西洋隔開的愛爾蘭人,一邊目睹家園破碎,一邊盡享天倫之樂。北愛流亡者和紐約警察的短暫相逢,曾經(jīng)情同家人,終究難以共存。
片名雖然叫與魔鬼同行,但是影片大多數(shù)的時候都在展現(xiàn)皮特不魔鬼甚至有點孩子氣的一面,在皮特射死警察伙伴的那一聲槍聲,本片的結(jié)局注定悲劇的,讓我想起了《盜火線》。另,十年前的皮特真是英俊無敵啊,連劇中哈里森4歲的小女兒都要嫁給他,多么讓人憐愛的小女孩。
西雙版納的第二夜,吃完夜市的傣味,晃著啤酒回酒店。酒店電視在播。在熱帶靜謐安逸慢悠悠的步調(diào)中連看好萊塢電影都是罪過,這里只適合補覺、啤酒、牌局和八十年代國產(chǎn)文藝片。
這不是美國故事,這是愛爾蘭故事,我們都沒得選。不管劇情怎么平淡,不管是否基情四濺,我還是覺得皮特跟哈里森福特有種忘年之交的感覺…
開篇挺精彩,但到了后來打醬油的人物挺多的,情節(jié)的緊湊感也直線下落,愛爾蘭風(fēng)格的配樂不錯
兩個這么有號召力的演員 劇本卻不作美
馬馬虎虎可以看,有點虎頭蛇尾
布拉德·皮特曾想退出影片拍攝,但因制片方的訴訟威脅而被迫放棄。在1997年2月2日《新聞周刊》的采訪中,皮特稱本片是一場災(zāi)難,影片的拍攝極不負(fù)責(zé)。皮特認(rèn)為最終版本糟糕透頂,他當(dāng)初看好的劇本早已不復(fù)存在,于是皮特希望退出,而制片方要求他支付的違約金竟高達(dá)63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