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子》在奈飛接手后,一次性放出了六集,劇迷簡直有些被喜悅沖昏了頭腦。盡管換了東家,但原班人馬還是讓這部劇保持了其一本正經(jīng)的大開腦洞,諷刺科技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的風格。還是像以前一樣,一集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一個主題。第一集《急轉(zhuǎn)直下》,直面的是現(xiàn)代社會,社交網(wǎng)絡給人帶來的異化、大數(shù)據(jù)的暴力面、社會分層的殘忍以及更為重要的問題“我們有沒有做錯事的權(quán)利?”
社交網(wǎng)絡:我們的生活意義就是曬旅行自拍和美食?
從微信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開始,正如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強調(diào)的,媒介的形式會影響承載的信息內(nèi)容。微信讓以前QQ空間和人人網(wǎng)的日志成為遙遠的過去,很少有人會像以前那樣,精心的用長文表達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配上精心挑選的圖片和音樂。多數(shù)人都不會再發(fā)超過一百字的狀態(tài),于是圖片成為最重要的載體,圖片中最能展示自己生活的可能就是自拍了。為了顯得自己是個熱愛生活并且生活豐富的人,絕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曬各種自己旅行的照片,自己吃美食的照片,自己孩子的照片……總之,就是要自己顯得不僅過著好生活,還要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好人,喜歡生活中的各種美好。有時候自己真的有些反感,可是隨便向周圍人一提,得到的更多的是大家的冷嘲熱諷,說自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確,因為曬旅行、曬美食、曬健身、曬孩子、曬幸福都太政治正確了。Living well ,being good, the wonderful可能是我們能追求的所有價值,人家在曬,說明人家過得好,你其實也想曬,只不過沒東西曬而已。但這個問題細想起來,為什么政治正確的東西有時候我們會反感呢?我想可以我們有時候會跳出來,好的生活就是去旅行、去吃美食的窠臼,我們會想,這就是真正的好生活嗎?這種生活是不是就是將以前被批評的享樂主義裝點的高大上一些。即使不提這個古老的命題上的爭論,各種曬同樣的幸福,給人造成的審美上的疲勞,也說明我們可能不僅需要追求好生活,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對于好生活的理解。我們想看到真正的對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好生活”。不過更諷刺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女主一樣,曬了美美的早餐,但其實并不好吃。很多人曬的照片,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好生活。這點,不是比享樂主義和單調(diào)的好生活更諷刺嗎?
大數(shù)據(jù)的暴力:我們的評價體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看完這一集,出門的小路上,一個外賣小哥后面很沒好意在背后超我喊,“唉,唉!”,讓我靠邊,我當時確實很生氣,想著如果真有劇中打分機制的話,可以教訓一下這種不講禮貌的人。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存在各種打分機制,各種消費類型的APP幾乎都有這個功能,也確實給予了生活很多便利?,F(xiàn)在去陌生的地方都會看一下網(wǎng)站上的評分來選擇吃住。整個評價系統(tǒng)確實用大數(shù)據(jù)積累了很多信息,同時讓信息以有效的方式服務日常生活。如果真的設計出劇中的評分體系,并且評分體系能運用到各種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有很多很好的作用。中學時,班上總有壞學生,他們欺負同學惹老師生氣,我當時就會想著,如果我當了地球統(tǒng)治者,就把這些人發(fā)配到月球去。有了這個評分系統(tǒng),我就可以讓這些人遠離我。那些生活中其他各種令人討厭的人,我也可以想辦法懲罰他,而不用付出過多的成本,僅僅手指一劃。這個時候,等于將權(quán)力賦予每個人,我不需要當?shù)厍虻慕y(tǒng)治者,就可以達到我的目的,這簡直是最民主的制度發(fā)明??墒菃栴}來自于大數(shù)據(jù)的暴力,大數(shù)據(jù)可能提供很多信息,但它不能提供個人的獨特經(jīng)歷,當所有人都以一個數(shù)據(jù)為標識時,每個人的獨特經(jīng)歷就成為暴力的對象。女主在劇中本來是一個分數(shù)不錯的人,幾個陰差陽錯的細節(jié)就讓她分數(shù)降低,即使在路上都沒人愿意載她,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遇到壞運氣,因此大數(shù)據(jù)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將暴力施向你。不僅如此,如果大數(shù)據(jù)是一種權(quán)力的話,那么權(quán)力最可能的問題就是資源占有帶來的不平等,女主的朋友娜奧米可以請最頂級的數(shù)據(jù)分析公司給自己打造最精細的數(shù)據(jù)提升計劃。這指向了此劇批判的階級分化與隔絕。
階級分層:我們面臨了越來越精致的分化與隔絕
以前總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如果現(xiàn)實真的如思想家所說的,社會是如此的不平等,那么為什么那些窮人不反抗呢?為什么會有那么殘忍的奴隸制,采邑制……各種制,后來我才明白,其實多數(shù)情況下,不平等的系統(tǒng)都是很精致的,而且在不斷精致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修養(yǎng)、禮貌、好身材、努力程度等等這些我們認為是對的東西,成為判斷人是否是應該取得好生活的標準。于是,我們就像女主一樣,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需要盡可能的提升自己,用上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要自己做橄欖醬才是熱愛生活,在她眼里甚至在多數(shù)人眼中,女主是那個積極上進的人,與她形成對比的是,她那個只知道打游戲,對別人的態(tài)度和自己的分數(shù)不怎么在乎的弟弟。他弟弟是不努力的盧瑟。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這樣想別人,也這么想自己。正是這種想法,讓這個不平等的社會顯得是如此合理,以至于我們想要的就是努力過的和那些上層人一樣,而不是去改編不平等的結(jié)構(gòu)?,F(xiàn)實可怕的就是資本的再生產(chǎn),娜奧米因為自己本身資源占有的優(yōu)勢,她有更多的時間去關心自己的身材,她可以找一個同樣多金的老公,甚至在劇中的終極評價體系內(nèi),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公司提供的出色項目規(guī)劃,她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分數(shù)。而女主盡管已經(jīng)做到了她那個位置能做到的絕大多數(shù)事情。但可能因為很小的幾件事情,就斷送了她整個規(guī)劃。這可能就是現(xiàn)實最諷刺和讓人難以接受的吧,更可怕的是,現(xiàn)實往往更加殘酷吧。
“我們有做錯事的權(quán)利嗎?”:后現(xiàn)代的意義在于解構(gòu)和反思政治正確
無論是好的生活是否只能是朋友圈中的照片,還是大數(shù)據(jù)給人提供了最平等的權(quán)力,抑或是社會精致分層的策略,所有的這些其實都指向一個更加宏達而抽象的問題,“我們有做錯事的權(quán)利嗎?”旅行、美食、健身、甚至是看書、看劇、看電影,所有的這些政治正確的事情就一定要被做嗎?在社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熱愛生活,懂禮貌,積極健康,善待別人嗎?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拼命努力往上爬,過上“上層人”所過的生活嗎?可能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事實上我們從小到大都教育幾乎都是這樣的。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修身齊家,還是西方啟蒙以來的強調(diào)的個人努力,所有的都指向很多“現(xiàn)代價值”,而現(xiàn)代價值中,過好生活,做好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是政治正確,你很難有理由的反對。但世界永遠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們要追求美好,美好給我們帶來秩序,帶來享受,帶來幸福,帶來快樂,但有時候我們不想美好,我知道要講道理,我知道要努力,我知道要講禮貌,我知道不能說F word,但是我就想說,即使不完美,即使是錯的,我知道這是我想做的,這才讓我感覺到我活著,讓我感覺到真正的價值。有時候,我們知道美,我們知道對,我們知道我們應該的一切,但值得感謝的是,我們應該有不這么做的權(quán)利,我可以不這么做。所有后現(xiàn)代的理論給人的意義不正是在這里。但可怕的和讓人痛苦的是,這永遠是兩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如果一味的堅持做錯的事情,可能過不上好生活,可能被現(xiàn)代體系認為是盧瑟,也可能被人認為是現(xiàn)代體系通過更復雜更精致的方式合法化不平等,讓更多的人不去競爭,醉生夢死。這可能是人類永恒的困惑和悲劇吧!
剛看完的時候有一處覺得并說不通,就是女友突然出現(xiàn)揭發(fā)科技公司陰謀和交待盜用銀行卡的事。但是仔細想了想,明白了其中邏輯之后,才發(fā)現(xiàn)最后助手寫的那句話才是最恐怖的點睛之筆。
對于這個“游戲”原理,我的理解場景都是根據(jù)男主腦里已經(jīng)存在的記憶構(gòu)建的。如果女友真的查處了科技公司的情況,這些信息并不存在在男主腦子里。那也就意味著女友說的那些話并不是事實,而是程序生成的。如果這么想,那么這個程序就是將男主的恐懼感步步升級,直道被恐懼致死都沒有停止。那么程序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
恐怖第一級:小蜘蛛
可能有小時候的記憶,可能是飛機上看的電影??偠灾?,程序第一次的試探從最低級的恐懼感開始。而他幾下“踩死”蜘蛛,就意味著這一級的恐懼測試完畢??謶指猩墶?br>
第二級:反常識現(xiàn)象+高中惡棍
一是畫在動,再加上突然欺負過自己的同學出現(xiàn),但是只是站在那不動。這種恐懼感已經(jīng)要比小蜘蛛強化多了。
第三級:前兩級元素融合
前三級基本上就是把過往痛苦的回憶無限放大。在這一級的時候,程序仍然在根據(jù)大腦已儲存的信息在構(gòu)建恐懼。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而不是在深度刺激,也并沒有在創(chuàng)造恐懼。
第四級:瓦解信任體系+前三級元素
這是程序第一次創(chuàng)造新的恐懼。女友出現(xiàn)帶來兩條重要信息。一是游戲公司不靠譜,二是自己盜用了銀行卡。在男主的記憶里應該存在一段拍照并發(fā)給女友短信息的記憶。男主違規(guī)偷拍發(fā)給女友一條信息,在那一時刻女友是男主最信任的人。而且他能孤獨一人周游世界那么久,想必身邊特別親近的人可能也屈指可數(shù)。如果被女友背叛,那可以說他失去了當時唯一能和親近的一個人。想想還是很害怕的。告訴他游戲公司在騙人,瓦解了他對這個測試的信任,是為了再次升級埋下的伏筆。當然為了增加恐懼感,程序還是根據(jù)記憶重現(xiàn)了一些前幾級的元素。心理+感官雙重刺激。注意,游戲公司助手一直在問男主發(fā)生了什么。并且強調(diào)感官他們是做不到的,有些事并不可能發(fā)生。而且根據(jù)監(jiān)控畫面,助手全然不知男主經(jīng)歷了什么,只能在事后聽男主描述。
第五級:恐懼卻不能逃離恐懼
上一級已經(jīng)讓他失去對游戲公司的信任。所以通往access point的每一步他都在懷疑助手的指示。當你感到恐懼的時候,逃避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程序特意安排一條絕路,這純粹心理上的恐懼,沒有感官刺激。直道男主開始懷疑人生,質(zhì)疑自己的存在。
第六級:“現(xiàn)實”
無論男主家里發(fā)生了什么,必然是有讓男主感到膽怯去面對的事才催的他去周游世界,并且回避媽媽的電話。和上一級相呼應,害怕還躲不開,沒有比這個更嚇人得了。
第七級:沒人知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機器的學習能力遠超人類認知體系
為什么我覺得助手做的解釋才是最最最恐怖的。記得助手一直在問男主他看到了什么嗎?是因為游戲公司的測試人員也完全不知道電腦究竟給男主展示了什么樣一個畫面。他們采集信息的唯一途徑就是測試后和被測試者溝通。當程序用0.04秒就通過深度學習摧毀了一個人的價值體系并致死,而設計和觀測程序的我們卻全然不知它究竟做了什么,這難道不讓人脊背發(fā)涼嗎?
對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我贊同一些悲觀者的觀點。當人工智能出現(xiàn)那一天,人類文明可能就開始毀滅了。因為人類有且只有一次機會發(fā)明一個比自己還聰明的機器,之后這個機器便會開始統(tǒng)治人類。這個寓意也零零散散的在這一集提到。在男主進入鬼屋的時候,女助手說恐懼感會持續(xù)升級,直道你認為你不能承受了為止?!安荒艹惺堋笔莻€很主觀的判斷,被測試者就算覺得夠刺激了可以結(jié)束了。但并不意味著這就是他承受力的極限,也不意味著游戲程序已經(jīng)找到了最佳的興奮點。一旦程序的智能程度達到了這一層次,它便會主動走出設定邊界去尋求最優(yōu)解。不幸的是,這個過程是程序?qū)W習來的,而是不可以被工作人員直接控制的。所以悲劇發(fā)生了,游戲公司卻只能像是局外人一樣觀察并記錄測試者的一句話而草草收工??萍嫉陌l(fā)達,帶來的卻是對未來的恐懼。
(有劇透)《黒鏡》第三季第6集《全網(wǎng)公敵》(Hated in the Nation)實在是這個社交媒體時代的一出驚悚劇。除去腦洞大開的故事本身,它的敘事和鏡頭也是高能,我們來感受一下。
敘事節(jié)奏
羅伯特·麥基的編劇圣經(jīng)《故事》告訴我們,理想的敘事節(jié)奏是:
“我們以緊張作為開始的基點,然后通過序列把場景提升到第一幕高潮。當我們進入第二幕時,我們便構(gòu)思出一些削弱這一緊張度的場景,轉(zhuǎn)換成喜劇、言情,以一種相映成趣的基調(diào)降低第一幕的緊張程度,好讓觀眾喘口氣并蓄積更大的能量。...在放慢進度之后,我們再加快下一幕的進展速度,直到我們在強度和意義上超越前一幕的高潮?!?
第一幕幕高潮是黑人歌手的死亡,第二幕幕高潮是一個平民女Clara的死亡,第三幕幕高潮也是全劇高潮在機器蜂屠城。
三幕幕高潮分別出現(xiàn)在第26分鐘、55分鐘、77分鐘上。三幕的時長分別為17分鐘(第一幕從第9分鐘的激勵事件——專欄作家Jo的死亡開始)、29分鐘和22分鐘。
每一幕的死亡方式從一只機器蜂到一個蜂窩再變?yōu)槌汕先f個蜂窩。因此整體上,每個幕高潮都比前一個張力更大。同時第二幕由于時間最長,稍作放緩??胺Q完美的敘事節(jié)奏。
實際上每一幕也基本上把握了這樣的節(jié)奏。我們看下第二幕。黑人死了之后就開啟了第二幕。第一個序列警察們發(fā)現(xiàn)了機器蜂并去園區(qū)調(diào)查。第二個序列發(fā)現(xiàn)了死亡標簽機制并發(fā)現(xiàn)當天目標是Clara。第三個序列Clara死亡。
全劇基本是深色色調(diào),但在第一幕幕高潮之后的機器蜂園區(qū),是個明亮鮮艷的色調(diào),這是一個視覺上的節(jié)奏放緩。
序列3通過Clara和女警們一點點逃向更小的空間、帶入觀眾觀察視角的警察直面死亡(之前兩幕目標死亡并不是警察親歷),塑造了急速加快的敘事節(jié)奏。
但在此之前,Clara到別墅里的場景又是一個明顯的放緩:兩位警察很少有人物塑造的場景,但這里我們知道了Boss警官從未打算要孩子。人物塑造拉近觀眾距離,舒緩了緊張氛圍。另一個就是此處令人不安的音樂停了。此時的節(jié)奏放緩是為了放大幕高潮的效果。屠城前那短暫的恢復正常也是類似的效果。
價值
《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故事必須傳達價值的對抗。
“一般而言,進展過程在第一幕中從正面價值運行到相反價值(相反價值介于正面價值與矛盾價值之間,作者注),并在隨后各幕中運行到矛盾價值(與正面價值直接對立,作者注),在最后一幕中最終運行到負面之負面,要么以悲劇告終,要么回到與最初的正面價值有深刻差別的正面價值?!?
這部劇完美做到了這點。當黑人歌手侮辱小孩時,我們覺得公眾的惡意言行是可惡的,這是正面價值。當他死后,我們覺得這種言行相比噴子的網(wǎng)絡暴力也沒那么可惡。當Clara死后,我們覺得噴子可惡。
“網(wǎng)絡暴力可惡”是和正面價值(即公眾的惡意言行可惡,也正因此,噴子可被接受)直接對立的矛盾價值。而當噴子們被屠城之后。網(wǎng)絡暴力好像也沒那么可惡了。這就體現(xiàn)了負面之負面的價值。
在第三幕中,有個“警察給殺手加死亡標簽”的情節(jié)。這個情節(jié)很有意思。這部劇其實并沒有任何劇中人物的視角帶入。雖然我們是通過兩位女警了解事情進展的,但并沒有用人物的眼睛看過任何事(后面會提到),也就是說觀眾并不能對劇中人物移情。
但是這位男警察的這個細節(jié)讓觀眾移情了,因為彼時他做的事就是我們想做的事。其次,第二幕的價值是噴子可惡,警察的行為無異于是個噴子,因此他猶豫了,也讓第二幕的價值產(chǎn)生了動搖。所以這個情節(jié)承載了第二幕到第三幕的價值轉(zhuǎn)換。
接著講視覺表現(xiàn)。
鏡頭
本片所有鏡頭都不是人物視角可見的鏡頭,都是從人物背后拍攝的鏡頭、或是透過遮擋物拍攝的偷窺鏡頭。通過這種鏡頭,不帶入劇中人物,可能導演想表達我們就是無處不在的網(wǎng)絡時代的偷窺的旁觀者們。
注意最后兩張警察交談的鏡頭,如果是人物視角,看到的應該是臉的正面。全劇都沒有從人物眼睛看出去的畫面。
空間
片中有多處鏡頭是多個人物在畫面一邊。例如女警和助手就死者丈夫是不是殺人兇手爭論時,在機器蜂園區(qū)試圖弄明白機器蜂原理時,以及在研究死亡名單時。
導演似乎用這樣的鏡頭表現(xiàn)人物的困惑,他們還有很多(一半屏幕的,和他們自身所占空間一樣的)未知空間。
另外作者偏好把人物面部特寫置于畫面一邊或狹小的線框里,這里不太清楚用意。
蜜蜂即將屠城的畫面塑造了一個開放空間。畫面中的蜜蜂似乎要飛出畫面的空間,去向無所不在之處。
線條
第一幕中有明顯的線條對比。一般而言,視覺強度是斜線>豎線 >橫線。
女警boss 的家用了平靜的橫線,即將要死亡的女作者的家是稍顯緊張的豎線。而她的死亡現(xiàn)場是視覺沖擊的斜線。
視點節(jié)奏
在全片高潮來臨前,大家快要推斷出真相時,觀眾視點被引導隨著畫面人物位置頻繁左右切換。導演通過視點節(jié)奏的加快制造緊張氣氛。
Boss 和助理剛剛認識時,兩人從陌生到了解。視點也從左右切換到歸于一處。
后來兩人觀點不同,視點又開始切換。
嗯,這很黑鏡!
劇會說話出品,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本文出自微信公眾賬號劇會說話
關注劇會說話,分析神劇的表達藝術(shù)
搜索---劇會說話
搜索---artofexpression
1】你看 評分 就這么重要 2】有這么牛逼的技術(shù)卻用在開發(fā)恐怖游戲上?!3】可怕的是真正的犯罪者,卻以為自己就是正義 4】第二集中的高科技的正確打開方式 5】新世界より 6】送給網(wǎng)絡暴民的禮物,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1,推薦;2,較差;3,尚可;4,尚可;5,力薦;6,力薦。整季依然當?shù)闷鹞逍恰?/p>
社會標準也會有種種魔心,我們總是活在他人的評價當中,費盡心思扮演各種角色用以討好他人,因為自欺,所以欺人,到頭來,你累我也累。真實未必最好,虛偽更覺惡心,參差多態(tài)才是幸福本源。自勉。
爛成這樣真的太可怕了。。。
希望所有網(wǎng)民都可以看下第六集…
4 5 6 集真是漸入佳境.其實前兩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點基本的判斷力嗎,好歹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
四五六漸入佳境,一勉強也能看,二跟三什么鬼!抖個機靈就想上來湊數(shù)嗎!開除鏡籍!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們原形畢露。
豆瓣評分眾生相甚至比電視劇本身都要精彩。黑鏡換了東家,但其實主創(chuàng)還在,所以整部電視劇的情節(jié)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電視劇一直在拓寬新領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著極深的文學意義。第三集復刻白熊公園,后勁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沒看懂。其余不贅述??偟恼f來,新一季還是值四星以上的。
幾年后再看這種題材的東西,真就覺得有點矯情了,人類還沒有那么愚蠢。
一如既往的高品質(zhì)
賣給奶飛之后風格確實變了,第一集尤為明顯,把原本藏在語言里的尷尬放大到劇作本身。沒有了反轉(zhuǎn),沒有了冷峻,神劇下落到了凡間,成為了普通的科幻腦洞片。但是,這種風格又未必不好——反正都是諷刺,刻意一點又何妨?(第六集就是對只看一集就裝逼叫囂打一星的鍵盤俠最好的諷刺:)
看完第一集后過來打分真是有點諷刺
Black Mirror S03E01食用完畢!日常creepy設定居然展開出如此"溫馨浪漫"的結(jié)局,不同于channel4的轉(zhuǎn)變,對口味!
就沖這惡心勁,給滿分
刷完第一集。總以為結(jié)尾那段女主能翻盤,打擊刺激一下秩序。然而就只是順流直下了。瘋婆子加失敗者。小遺憾。水準降落(六集看完,黑鏡系列以前的感受是細膩,有些細節(jié)帶來的震撼,現(xiàn)在流于快餐化平庸化。當然還是可看的短劇。只失去了力量。我排序的話:4=5>2>3>1)6太討厭不參評
剛看了第一集 想想這個朋友圈點贊也搞得很道德綁架的世界啊
第一集:喜劇片第二集:恐怖片第三集:犯罪片第四集:愛情片第五集:戰(zhàn)爭片第六集:懸疑片
好像大家已經(jīng)不喜歡簡簡單單敘事的故事了。他們喜歡炫酷的設定,激烈的反轉(zhuǎn),深奧的立意。而我喜歡第一個故事,剝離掉科幻的皮,故事依然能扎扎實實地觸動到我。反觀前兩季,剝離掉總統(tǒng)日豬這些博眼球,踩單車賺錢的設定,故事本身就很平庸,更多是兜售設定,而這一季,才是在認真地講故事。
我們已然活在了未來,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