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說的就是最新版《小婦人》!
第92屆奧斯卡剛剛揭曉,這部電影僅獲最佳服裝設計獎,但如果有名著最佳選角獎,那它的勝算可能要比競爭對手們都高,畢竟男女主角,是他們倆呀——
當年《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上映時,我錯過了,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什么叫甜茶美如畫……??
《小婦人》的原著,我只在小學讀了一遍,記憶不太牢靠,但我始終記得書中最匪夷所思的情節(jié):勞里集齊了“高富帥”、“青梅竹馬”、“一往情深”三大成就,卻還是沒能收割女主角喬的芳心!
我以為只有一百多年前的原作者愛當男主后媽,沒成想世道變了,新電影的主創(chuàng)更是心狠手辣,是個姑娘就能擠兌勞里啊……
說正經(jīng)的,這處情節(jié)安排的用意,真得等長大后才能體會。而長大后的我,真的很喜歡這次的翻拍,順暢又痛快。
順暢,是故事的邏輯合情合理,符合人物性格,也符合時代背景。
痛快,是主題的傳達直抵人心,保留脈脈溫情,亦正視現(xiàn)實嶙峋。
原著作者路易莎·梅·奧爾柯特生于美國的“鍍金時代”(我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第四章里對這段歷史做過批注,點這里復習),經(jīng)歷過南北戰(zhàn)爭,《小婦人》的故事也是由此展開——戰(zhàn)爭將男性從家庭中抽離,迫使女性自力更生,小婦人們因此開始思考什么是事業(yè),什么是獨立。
喬這個人物,是美國文學史上早期的獨立女性,奧爾柯特本人即是她的原型,這本書寫的就是她家里的故事。絕妙的是,電影將喬和奧爾柯特合而為一,對原作者真實的人生態(tài)度進行了大膽的解讀,讓這個原本太過童話的故事,顯得更有質(zhì)感,也更有重量。
電影對原著溫淡如水的線性敘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現(xiàn)實與回憶雙線交織,原本不著痕跡的歲月流逝,驟然有了令人揪心的波瀾起伏,歷史真實的細節(jié)都藏在臺詞里,掩映著人物的內(nèi)心。
影片開始,是已經(jīng)離家的喬,在紐約一邊當著家教,一邊兼職寫小說。為了掙錢,她磨平了脾氣,乖乖聽著出版商總結(jié)的暢銷套路:內(nèi)戰(zhàn)后讀者只愛大團圓,女主角要么嫁人要么死。
為什么要干這么沒人性的活兒?
因為別的姐妹,都難以幫扶父母,支撐家庭。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一天,貝絲病重的消息傳來,喬匆匆踏上歸鄉(xiāng)的火車,在沉睡中重溫了年少時的夢,記起了未長大的無憂。
喬一家七口人,當年戰(zhàn)時,牧師父親長期隨軍,母親和保姆帶著四個女孩,擠在馬薩諸塞州的鄉(xiāng)間小屋,清苦度日。好在父母慈愛開明,為人清正,姑娘們有了這樣的榜樣,并未被貧窮磨滅人格和理想。
大姐梅格,嫻雅端麗,夢想當演員;
老二喬,英姿颯爽,立志成作家;
三妹貝絲,羞怯文靜,熱愛彈鋼琴;
老幺艾米,嬌蠻要強,最喜歡畫畫。
四姐妹各有擅場,還成立了家庭戲劇社,唱念做打,無不盡歡。
積極生活,知足常樂,這段時光是四姐妹心里的永無鄉(xiāng)。
是什么時候,再也回不去了呢?
是從她們漸漸到了成家的年紀,卻發(fā)現(xiàn),女人難以靠自己生活開始。
提點她們的,是梅麗爾·斯特里普扮演的馬奇姑媽。
老太太親身驗證了一條至今都顛撲不破的真理:老娘要獨立,錢是硬道理。
(電影版真的有心了:《小婦人》成書的年代,正是印象派繪畫在法國日漸興盛的時代,這場戲里的艾米正是身處巴黎??纯窗阉齻鹘y(tǒng)的油畫技法比下去的那一幅——梵高or莫奈,是你嗎?)
艾米成了四姐妹當中最務實的一個。她迅速調(diào)整了人生目標,積極地和有錢人約會。
勞里在巴黎與她重逢,驚訝于當年嬌氣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竟變得如此世俗。
而艾米有理有據(jù)地駁斥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勞里:
這是新版《小婦人》剖開溫軟,露出尖牙的鋒芒時刻。
奧爾柯特在原著里,并未對女性的困境有過多著墨。這不是因為她沒有吃過苦,恰恰相反——這版電影的開頭,已經(jīng)道出了她“不書”的實情:
我的生活麻煩不斷,所以我才要寫開心的故事。 ——路易莎·梅·奧爾柯特
明白了嗎?
原著里那些輕快的風和舞蹈,甜蜜的吻和面包,堅貞的愛和信仰,只是因為作者刻意掩去了背后滄桑的真相,才仿佛被暖橙色所籠罩。
而電影告訴你,現(xiàn)實,是固執(zhí)的冷色調(diào)。
這是我喜愛這部電影的地方。
名著翻拍,做到還原往往不難,好作家總會留下詳實的細節(jié)幫助讀者構(gòu)建栩栩如生的畫面。
真正難的是,讀懂它為何不朽。
馬奇家的四姐妹,代表了女性為自己總結(jié)的4種面相,但她們難以用某幾個詞來概括完全,因為她們都會成長——我們都會成長。
更準確地說法可能是“歸宿”,19世紀的小婦人擁有這樣4種歸宿:美貌賢惠的繼續(xù)當主婦,拔尖刺頭的出去闖一闖,內(nèi)向體弱的守住心和家,清醒精明的沖著錢去吧……
竟和如今也沒什么兩樣。
但我們分明還是感受到了時空橫亙出的差別,因為如今——
我們終于能用一部電影,來替奧爾柯特訴一訴她的委屈和煎熬。
我們終于不必再強顏歡笑著,避諱女性自古以來的艱難。
我們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咆哮:
我不知道會讀這篇文章的男性有多少,但我想請你們看看甜茶,然后說兩句你們可能不會輕易從女性嘴里聽到的真心話:
這樣美好、應有盡有的男性,一直都是許多女人希望、尊嚴和安全的象征。
沒有一個女人在讓他傷心的時候,自己能不心碎。
但我們當中就是會有一部分人選擇成為喬,很大一部分。
我們推開他,或推開你,如果不是因為你沒有勞里這樣好,那就是因為——
我們試著相信,除了愛情,女人還值得一點別的什么。
影片最尖銳的鋒芒,綻放于喬動搖這份信念的那一刻。
Ijustfeellike...women,they...theyhaveminds,andtheyhavesouls,aswellasjusthearts;andthey'vegotambition,they'vegottalent,aswellasjustbeauty.AndI'msosickofpeoplesayingthat...thatloveisjustallthewomenfitfor.I'mSOSICKofit!ButI'm...I'msolonely!
請原諒一名譯者再翻一遍的強迫癥,這破字幕真配不上羅南妹子的神演技……而我希望我們所有女孩都能把這段話背誦下來,因為當婚姻不再是女性生存的唯一選擇時,身為脆弱人類的我們,還需要對自己承認:
拒絕愛情,我恐怕也會遺憾。
所以搖擺,并不可恥。
原著里,喬后來遇到了更適合她的文學伴侶,但是你知道嗎?在奧爾柯特的構(gòu)思里,喬是從來不打算結(jié)婚的;她要她筆下的自己剛到底,而她本人,也終身未婚。只是市場需要小說里的女人“要么結(jié)婚要么死”,她也只好寫成一團溫軟的和氣。
導演讀懂了奧爾柯特的軟弱和憋屈,所以只給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結(jié)局:電影里的喬同樣聽從了出版商的建議,為了有自己的書,為了賺更多的版稅,她給筆下的女主角配了個心靈契合的男人,而她自己,卻像奧爾柯特一樣,感情成謎,只與一位異國來的教授,留下一段虛虛實實的曖昧。
除此之外,電影里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改編,增添了無比豐富的細節(jié),讓這一版的人物表現(xiàn)出更強的現(xiàn)代性,和現(xiàn)實性:
比如,梅格第一次參加上流社會的舞會,出于虛榮,接受了富家小姐送的漂亮裙子,也順勢應下了寵物一樣的昵稱“黛西”。而多年后,梅格生下女兒,也為她取名黛西。她顯然不把這名字看作是羞辱——丈夫是自己選的,婚姻里的愛成了責任,但為家庭負責,不代表女人不能惆悵自己短暫而虛幻的美麗。
又比如,勞里曾對梅格情愿被人篡改本名而生氣,自己卻很愿意讓喬叫成“泰迪”。好男孩的初戀多可愛,可一到談婚論嫁,還是得承認大男子的脾氣:我愛過當我是卷毛狗的大女孩,但要過日子,我選會叫我“大人”的小嬌妻,她是成熟后的艾米——原著里這一對突兀的結(jié)合總算破了案,原來精明的女孩是靠自己坦蕩的世故,贏得了夢里人落了地的愛情。
還有貝絲,喬的精神支柱,所有人的心靈港灣,這版的選角卻讓她看來如此平平無奇,如此沉郁無力。貝絲或許只是青春如夢的象征,“她”的純潔不存于任何時代,“她”的弱質(zhì)也不容于任何時代:能幸存的,總是更千瘡百孔卻足夠強韌的,所以“她”的死亡,是喬的重生。
我喜歡這抓住了現(xiàn)實與虛構(gòu)的連結(jié),延伸出嶄新意義的改編。
那一代的小婦人還在苦苦思索當女人的意義,而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可以和男人一樣貪心,當然,也必須和男人一樣,付出相應的代價。
有成功,必悵惘;要成長,也回望。
那一代的小婦人終究踏上了和我們一樣的路,就像我們此刻,也在趕往自己心里那一條縱有千般歧途,亦有萬種精彩的路。
路的盡頭,命運,再無定數(shù)。
主動選擇人生,努力承受代價。
這,就是獨立的意義。
也是《小婦人》,不朽的原因。
200225更新:
感謝@Antikvlt 同學在評論里的指正,我在梅格昵稱黛西(daisy雛菊,寓意純潔美好)的那段出錯了:這個名字并非電影的改編,而是原著本來就有的細節(jié)。我看電影時剛完成《了不起的蓋茨比》全書的翻譯練習(我的公眾號和豆瓣日記可以作證hhh),再加上對原著記憶不夠深刻,所以第一反應是電影主創(chuàng)或許是想到了這部刻畫名利場的經(jīng)典,才為梅格母女挑選了這樣一個延續(xù)青春的名字。這是我成文時不夠謹慎,特此更正并道歉,希望不要誤導沒有看過原著的小伙伴~
我由此仔細想了想,梅格的戲份還有什么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結(jié)論是:選角。
這一版四姐妹的選角,除了喬,在我看來其實都有意外之處,對我來說,艾瑪·沃特森尤甚,因為她的現(xiàn)實標簽其實更符合喬。但不管是她自己的意愿還是劇組的堅持,由她來代替梅格說出那句:Just because my dreams are different than yours, doesn't mean they're unimortant. (不能只因為我的夢想與你的不同,就說它們不重要。)都有種令人心安的感受——觀眾都知道艾瑪本人從來不是任人擺布的姑娘,就像梅格最終選擇了家庭而放棄了女演員的事業(yè),這其中也有著身為女性清醒的堅持。
這是所有看似沒那么“先鋒”的姑娘身上,非常容易被輕視的力量。選擇一個堅定的女演員來扮演梅格,是在讓這種力量更容易被看見。
我把這個選角看作是電影獻給所有愿意站在女性角度思考的人(不論男女)的溫和勸告:一個人做了什么選擇不是關鍵,關鍵在于ta是否清醒和堅持;如果是,那么我們作為旁觀者,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ta的選擇。
另外,我在看完電影之后也看了不少主創(chuàng)的采訪(為了省事不截圖了,油管B站都能看到),也有些零散的感受一并更新在這里:
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就是國內(nèi)對這部電影的關注點集中在與前作/原著的比較,或者像我這篇文章一樣,感動于女性意識當下的鋒銳,但羅南妹子、甜茶還有其它主創(chuàng)都在不同場合強調(diào)了另一件事:這本書里的男性,都在支持和愛護女性。
這在女性主義的作品里似乎也不太常見,我們習慣了批判男權框架下的性別壓迫,因為我們已經(jīng)知道女性集體的弱勢是一個結(jié)構(gòu)性的問題,我們必須要挑明男性許多約定俗成、習以為常的思維和行為都是對女性不自覺的迫害,但這部作品對男性始終抱持著正面的態(tài)度。
我猜想這是因為奧爾柯特的成長環(huán)境本身就充滿了對女性很友好的男性,從她的生平可以看到她接受過很好的教育,而如果沒有她父親和男性師長的支持,她無法獲得這樣的資源。這其實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現(xiàn)實:確實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大豬蹄子hhhh。
而同時電影的主創(chuàng)也在借此呼吁當代的男性更支持女性。
導演有個很有意思的編排,是讓羅南妹子和甜茶互穿襯衫,以此制造兩小無猜的極致親密感。我再一次為這樣的創(chuàng)意拍案叫絕:喬和勞里,作為男性與女性之美好的代表,不就是互為鏡像的一對嗎?他們年少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青春啊。
導演在采訪里有些困惑地說:對女性來說,想象自己成為男人好像是很普遍的,但男人幾乎不會想象自己成為女人。
我希望這部電影能有更多的男性朋友來看,看看它是不是也映照出了自己的初戀,自己對人生的第一次思考,自己對世界的第一次探索;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男性明白,女性對他來說從來都不是威脅,更不是低他一等的賤貨,恰恰相反,她們是啟蒙,是愛,是光;而只要他足夠尊重我們,與他相交的那段日子,無論最終被我們各自定義為什么,都會是我們永生難忘的一抹白月光。
以上。真的是很好的電影,我一直忍不住在看主創(chuàng)的各種資料,特別特別喜歡葛導,或許哪天也寫寫她~
這絕對是我看過的最特別的一版《小婦人》,而太特別意味著優(yōu)缺點都很突出,導致我很長時間里都不知道該怎么評價。格蕾塔·葛韋格用此片證明了自己作為編導的天賦,她很有想法,能帶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甚至十分驚喜的創(chuàng)意。但反過來,由于她的經(jīng)驗還不足,這些創(chuàng)意又著實超出了她當下的能力,導致她在大想法中進行具體的實施時難以把控,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簡單講就如標題所說,有好的想法但實現(xiàn)得還不能令人滿意。
此片最有趣的是,優(yōu)缺點幾乎集中在相同的地方,甚至有時優(yōu)點正是缺點的來源。所以下邊每一個部分都從正負兩面來談。
一、劇本
本片最新穎,最有特色的地方,毫無疑問就是劇本打亂了原著的時間順序,由編導自己的一條邏輯線來重新排列劇情。這一做法當然十分大膽,迄今為止沒幾個改編古典作品的影視劇敢這么做,而隨之而來的自然是高收益和高風險。
正面:
我原本對于重排時間線這點很忐忑,但看過后發(fā)現(xiàn)還好(也可能因為我是老原著粉),看國內(nèi)上映后網(wǎng)上大家也基本表示能看懂,就說明編導還是沒有讓整個故事混亂。而且前后使用暖冷兩種色調(diào)的手法很有意思,不但輔助理解,也能讓觀眾的心情更貼合劇情。隨后我就發(fā)現(xiàn),此片的排序不是亂來,而頗下了功夫,有明確且新穎的邏輯線路,以女性人生中幾個重大主題為主線,將原著中分開講的四姐妹們的故事單元又按照這些主題,穿過時空重新聯(lián)系在一起。
這其中效果最好的是兩處。一個是開篇的二十分鐘,將姐妹們各自面對的重要事件剪輯在一起,從此切入,很好地奠定了她們的人生故事的基本主題,而較之順時間線的慢慢推進,更能迎面就提起觀眾的興趣。
另一個就是中間討論到金錢問題那條線,從梅格在上流社會陷入虛榮,轉(zhuǎn)到她婚后仍難以處理物欲,說明這是要長久應對的問題。隨之轉(zhuǎn)到艾米討論女性沒有經(jīng)濟自主權,在闡述了金錢必然的意義的同時,給前邊梅格的故事又賦予了從女性社會處境的角度出發(fā)的全新解讀。而隨之又一轉(zhuǎn)到海灘之行上,點出艾米從小就對未來清晰的追求,以及梅格與布魯克先生的關系,為前邊兩個走向不同,但都環(huán)繞同一主題的故事收了尾。
這一手法在某些時候也將情感的塑造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最明顯的就是貝思得猩紅熱和最終去世兩個故事的交互剪輯,有效地讓觀眾伴隨喬的心情感受到那種無可挽回的悲痛。而這一感情在兩個故事的最后,同樣的喬走下樓的情節(jié)中達到巔峰——一個是看到妹妹康復,一個卻是人已不在,結(jié)合冷暖色調(diào)的對比十分揪心。還有后邊喬說自己很孤獨,但緊接著就轉(zhuǎn)到勞里向艾米表達心意,讓觀眾一下子悵然若失“啊,果然已經(jīng)來不及了”。
負:負面問題分兩部分
1、還是上邊所說的重新排序
如我前面說過的,編導雖然很有創(chuàng)意,但她的能力還不足以完全駕馭。所以重排故事的手法,其負面效果和正面一樣顯著。
首先,就算還不至于讓人不懂,來回跳躍的時間線對于沒讀過原著的觀眾肯定增加了難度。碎片化是必然的副作用,編導雖然構(gòu)建出自己的邏輯線,但終究還是把原著打碎了,所以肯定會讓觀眾覺得自己在被拽過來拉過去,一個故事還沒消化,另一個就突然展開,而等到上一個故事的后續(xù)終于來了,已經(jīng)是很久之后了。
這樣就讓人難以產(chǎn)生代入感。老實說,我看原著時很多情節(jié)每次看都是感動的,而看本片時大部分時間毫無波瀾。比如父親重病母親離家到貝思染上猩紅熱,是我不滿意的一段。原著里,這是姐妹們第一個大危機,也是她們?nèi)松斜瘎〉拈_端。因為前邊基調(diào)一直比較輕松,所以這段畫風突變就很觸動讀者的情緒。但電影做不到,因為前邊已經(jīng)混剪了很多沉重的情節(jié),甚至提前都劇透貝思不行了,所以這里就只讓人面無表情“哦哦,是哦”。
甚至是貝思最后一次重病到去世的催淚戲也被打得太散,喪失了力度。喬接到病情惡化的消息是在開頭不久,然后穿插了一大堆情節(jié)才講她回到家見到貝思,又穿插了一大堆才講到她和貝思最后一次去海邊,又穿插了一大堆接近結(jié)尾時貝思去世了。結(jié)果就是每個碎片還來不及讓人建立情緒就突然轉(zhuǎn)走,整個循序漸進的悲傷沒營造起來,要不是多虧最后那里的剪輯,這條線就失敗了。(原著雖然也是切碎講,但緊湊集中在后段,并不散亂,不至于讓讀者感情流失)
此外,為了時長考慮,刪減原著情節(jié)時,很多段落會零碎地游離于新故事線之外。而編導為了讓它們能加入整體就不得不使用某些象征性的物件或場景作為線索,但效果實在談不上好。
我舉幾個例子:比如勞里被接納進姐妹社團,送上郵箱鑰匙的情節(jié),就用鑰匙這個意象為線索硬插到喬回家那里。但后邊郵箱被安排為喬和勞里的感情線服務,那么鑰匙情節(jié)插到了貝思病重的故事線中就對不上,而喬用郵箱寫情書時已經(jīng)是太久之后了。
比如講到姐妹們和勞里及英國朋友的海灘之行,用海灘為意象轉(zhuǎn)到喬帶貝思去海邊,然而兩個故事在邏輯和情感上都沒有任何能夠順承的地方,就把人突然噎了一下子。
比如從喬剪了頭發(fā)偷偷在哭,艾米安慰她那里突然轉(zhuǎn)到了未來艾米對勞里說自己一輩子不如喬但也不想被瞧不起云云,隨后又轉(zhuǎn)回了原本的劇情,給人感覺就像看著電視突然跳頻道了······
甚至有些線索本身就很奇怪。像是喬吐槽艾米在外旅游,在貝思生病時置身事外,用這句話轉(zhuǎn)到艾米燒喬的書稿。以及貝思在海灘對喬談到付出的那句話,轉(zhuǎn)到喬賣掉頭發(fā)湊錢。雖然硬要說起來也不是不合邏輯,但就很別扭,因為前后講得都不是一回事。就好像一個美食節(jié)目正在教做紅燒肉,說了一句肉價漲了,然后就突然轉(zhuǎn)成了經(jīng)濟論壇開始講漲價的原因,雖然這句話確實能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但這么拍就讓人覺得不對勁。
2、某些劇情的刪改、安排、編寫也不甚得當
①、刪減不當
一個內(nèi)容很多的書拍成電影肯定會刪掉很多情節(jié),這里就很考驗對故事邏輯的把握。在本片中,原著第一本被刪掉了差不多六成的劇情,第二本被刪掉三四成,且有些保留下來的也并沒傳達出原本的含義而是浮皮潦草地一略而過。
第一本中喬獲獎開啟職業(yè)寫作生涯、勞里拿手套開玩笑使梅格覺醒感情、梅格為愛結(jié)婚反抗姑婆等等比較重要,也對后邊的故事都有影響的情節(jié)全沒了,還有很多勞里對喬的感情加深的細節(jié)也都刪了,雖然問題不太大,但仍是讓各種前因后果不夠明朗,當然一直以來宣傳的女性成長也表達得不充分。
而第二本的某些刪減就有點傷筋動骨了。比如原著中喬自己一時逞口舌之快丟失了出國機會,艾米表現(xiàn)得溫和寬厚則取而代之,邏輯順暢,影片中則把這些刪掉后讓老太太已經(jīng)明說會帶喬出國的想法,但后邊也沒清楚講怎么回事就突然轉(zhuǎn)移了好感,接著就換成了艾米,整體上顯得突兀。雖然對于我個人來說沒有影響理解,但后來發(fā)現(xiàn)不少沒讀過原著的觀眾誤以為是艾米在背后做了什么搶走機會(尤其電影還原創(chuàng)地渲染了艾米對喬的嫉妒)。
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勞里在國外和艾米如何走到一起。原著里雖然發(fā)展也過快,但兩人的契合和感情的升溫都講得還算清楚。而電影里······不僅這條線的各個情節(jié)都被刪掉了太多重要段落,還把勞里對艾米有了新認識的舞會戲和花園戲魔改得一團糟,兩人關系發(fā)展極其詭異······然后莫名其妙地就突然在一起了。
而更更大的問題是喬和教授的故事線,都被刪改成什么鬼了,這個放到后邊展開講。
②、情節(jié)位置安排失當
為了精簡劇情,有時故事線會合并。這其中有些處理得不錯的,比如從艾米在學校被打引到馬奇家去勞倫斯家,展開故事。
但有些就不好了。比如把貝思送給勞倫斯先生鞋然后收到鋼琴和她被傳染猩紅熱的情節(jié)放到一起我就很不能理解。本來屬于貝思的故事就不多,而且兩件事感人之處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干嘛非要硬混到一起。她和勞倫斯先生的親情發(fā)展在前邊已經(jīng)有她被邀請去彈琴的情節(jié),那么送鞋、收鋼琴原本順延下來就行了,也保證了完整,何必打成兩截又給塞到后邊。
而她去照顧窮人染病這一段著重于塑造她的善良形象又要開啟悲劇線,和前者完全不是一碼事,湊到一起甚是別扭。看到這段時我的感覺就像吃了一口烤魚,剛嚼兩下還沒來得及品味,突然一個大雞腿就懟到嘴里了??爵~和雞腿都好吃,但不是這么個吃法,混搭起來反而把兩者的滋味全破壞了。
之前BBC拍的那版迷你劇就有這種亂混搭情節(jié)甚至不顧邏輯的問題,我當時還寫了評論著重批評這一點,樂觀地認為現(xiàn)在這版怎么也不至于有那種錯,結(jié)果沒想到還是有。
③、有些劇情本身就槽點滿滿
比如喬怒噴教授、勞里想讓艾米當接盤俠、喬因為孤獨反悔給勞里寫情書但轉(zhuǎn)過頭又跟教授在一起這些太明顯毀原著的后邊細說。就先列舉幾個比較小的地方。
勞里把姐妹倆從舞會送回家,喬居然直接當著他的面就把裙子脫了·····這是在干什么?就算為了說明喬不是講究繁文縟節(jié)的人,就算說她作風很男性化,但一個男的也不會在第一次見面的外人來家里后就立刻脫了褲子露出秋褲吧?
馬奇一家第一次去勞倫斯家。姐妹們甚至都沒跟主人好好打過招呼就直接往人家沙發(fā)上一坐,七嘴八舌地呱呱起來了。你們體面人家的教養(yǎng)呢?原著里甚至喬這種自來熟的,第一次去也是很禮貌地寒暄幾句才放開的,而且沒像影片中這種把別人房子當自己家的舉止。
艾米在舞會上批評了勞里一蹶不振且懶散的行為。因為是剛剛重逢,所以原著中舞會氣氛還是很和睦的,電影卻把后邊的臺詞前移到這里,更讓他倆當眾撕逼,我當時簡直下巴掉地上。
布魯克先生和教授看見喜歡的妹子就尬聊,看得我腳趾摳地,兩個本是最穩(wěn)重的角色被搞得渾身散發(fā)著蠢。有必要嗎?女人的魅力非要用男性往上貼來彰顯著實不高明。
而且我真心覺得編導應該是看了BBC版后又改過劇本。貝思要去照顧窮人時,喬吐槽說“我們自己都吃不飽”,以及艾米的腳困在石膏里的情節(jié)也移到這兒,這兩段很不合適地破壞了貝思的小天使形象,也動搖了情節(jié)的邏輯,而這些全都是BBC版原創(chuàng)的。我之前給那版寫的評論就特別講過這種處理的不當之處,沒料到這次的電影居然照搬了。
(另外說個很小的地方。該片整體的拍攝,大節(jié)奏、分鏡什么的都很不錯,唯有一點就是有些具體情節(jié)中節(jié)奏不太好。
比如對應原著開頭的四姐妹的對話,臺詞雖然基本都是書里的,但節(jié)奏太快,呈現(xiàn)的效果就不足。因為那些臺詞的作用是給出四姐妹第一印象,奠定每個人的基礎特點,所以每句話應該有足夠的空間讓人感受角色。然而片中這里就是語速很快的七嘴八舌,經(jīng)常前一個人還沒說完下一個人已經(jīng)開始了,趕時間似的。)
二、人物和演員
1、喬
我在這部片連影都沒有時就想過,如果有一天又要拍小婦人,請務必讓西爾莎·羅南演喬。然后美夢成真啦!羅南也絕對不負眾人期望,演技超強,表現(xiàn)完美,不愧是我從小粉到大的(得意洋洋)。
作為第一女主,喬的積極進取、開朗大方、獨立自主但又太急躁等性格特征都呈現(xiàn)出來了,而且其女性主義思想也比十九世紀的原著表現(xiàn)得更明朗,符合當代觀眾的口味。
但她的塑造有兩處失衡在我看來卻是巨大的硬傷。
第一是她的脾氣。
說真的開篇不久她怒噴教授那里讓我莫名驚詫。且不說原著里她是認真聽了教授的意見然后回去好好思考,因此對教授更有好感并在未來提升了寫作水平,連之前我覺得有些崩的BBC版中她也只是告訴教授自己要攢錢給妹妹治病,我真的萬萬沒想到這一版居然變本加厲了。
因為很期待正面反饋,結(jié)果教授明確說不喜歡而失望,這個心情能理解,但有基本理智的人也會先問問原因吧?況且教授還先肯定了她的才華,也沒表現(xiàn)出任何輕蔑態(tài)度。結(jié)果片中她是什么反應——“你寫過什么就敢評判別人”、“你什么都不是,只是個會被遺忘的低級評論者,而誰都會記得我”之類的類似“你行你上啊”的網(wǎng)絡噴子式弱智臺詞沖口而出,很難相信是從喬嘴里說出來的。沒有基本的理智和自我控制,差點以為她突然腦殘了。尤其可怕的是羅南精湛的演技在這里竟成了反向力,更強烈地放大了這段給人的不適感,簡直像目睹瘋狗狂吠一樣糟糕。問題這是小婦人,又不是斯蒂芬·金寫的厄兆······
明明在艾米燒書落水事件后喬堅定發(fā)誓要控制脾氣,結(jié)果這倒好,幾年過去沒修心不說,還更嚴重了,難道編導就沒發(fā)現(xiàn)自己在打角色的臉?
原著第二本中雖然喬成年后仍然有急躁并時不時管不住舌頭的毛病,但也明確講了她已學會不攻擊別人,這才叫成長進步。結(jié)果電影里的安排讓她從母親那里受到的教育,自己發(fā)的誓直接成了笑話。當然也會有朋友說喬那時候已經(jīng)喜歡上教授,沒聽到喜歡的人的肯定自然心態(tài)失衡,但我尋思著有這種境遇的人很多,難道都是這德性?
第二是感情問題。既然已經(jīng)有觀眾覺得她喜歡上教授了,電影里也有暗示,那么她后邊又后悔拒絕勞里,寫挽回信這段就讓我非常不滿。因為從讀這本書開始,這么多年來我始終最愛喬的一點就是她強大的理性,以及對內(nèi)心的清醒認識。而這些在該片中被嚴重破壞。
咱們就來看看她和母親談及自己的孤獨這一段,我非常震驚地發(fā)現(xiàn)這段各個地方居然都被編排得和原著完全相反。原著中對話是發(fā)生在她們已經(jīng)得知勞里和艾米訂婚時。母親看到形單影只的喬,后悔自己當初贊成喬拒絕勞里,因為在這個艱難的時候喬本可以有個愛她的人支持她。喬的回答是:“不,媽媽,這樣才是最好的。但有一點你說對了,我很孤獨,所以如果泰迪回來又試一次,我可能會答應,但不是因為我更愛他了,而是因為我比以前更渴望被愛。”
從這段話來體會一下喬的理智。她坦誠自己的孤獨和脆弱,承認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能真的會為一份溫暖而接受不愛的對象。但她之所以說出了這句話,是因為知道此事已經(jīng)不可能發(fā)生,只是自我剖析罷了。所以即便真的勞里又回來求婚,她多半也并不會答應。在這之前其實勞里又求過至少兩次,她都拒絕了。即使在內(nèi)心最艱難的時候,她對己對人還是有堅定的責任感,而不會屈從于情緒,這才符合她之前很清醒地拒絕勞里的劇情。
而反觀電影呢。她很孤獨,想被愛,在與母親的交談中主動流露出后悔之意,并明確說勞里要是回來求婚她會答應(連“可能”二字都沒有了,編導的CP粉心態(tài)太明顯),但母親問她是不是愛勞里時她只是回避,說明她知道自己不愛。接下來她便說“我更關心自己被愛,我想被愛”。請品味一下這句,雖然是同樣的話,改變了位置,把前后文刪掉后直接卻180°變味了。明明她拒絕求婚時不僅是為自己,也為勞里好,這是她人設中很大的亮點,但現(xiàn)在的劇本,再結(jié)合她這時真有好感的其實是教授,就把她改編得自私而缺乏責任心,親手把這亮點掐滅了。
而后邊電影原創(chuàng)的她寫給勞里的信,不但謊言式地提升了勞里對她的情感重要性,更有“我曾經(jīng)覺得成為一個妻子是不好的命運,那時我太年輕不懂事”這樣的表達,說不好聽的甚至有種“我其實是喜歡你的,但當初因為被女權燒壞了腦子所以拒絕你,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自己真傻”的調(diào)調(diào),把給她塑造了半天的理性和女性主義也給推倒了。所以我真的很反感非要給喬和勞里拉郎配,然后又沒法和原著徹底分裂,搞得兩邊不靠,成了一出廉價狗血劇。
整個看下來就讓人覺得,喬從故事開頭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那么多年,怎么一點沒進步反而倒退了?
2、艾米
與喬相對,艾米的改編我則很喜歡。
艾米在之前的各個版本中總是當花瓶,尤其成年后她逐漸成長,展現(xiàn)出魅力的情節(jié)都被刪了七七八八,到后期成了白開水,令人不滿。而這一版很明智地挖掘了她的好處,將她提升為第二女主,與喬在思想層面成為鏡像,也實現(xiàn)了原著所要表達的。
雖然戲份也被刪了不少,有些地方略有突兀感,但劇本著重并在更早就提示了她現(xiàn)實、冷靜的一面,見過世面后對自己的才華不作幻想,對女性的處境有清醒認識并立刻就此著手(比如海灘之行她對英國男孩的臺詞,就很神來之筆),那段對于女性和財產(chǎn)的關系的闡述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原創(chuàng)劇情。而且除此之外,她內(nèi)心的糾結(jié),對勞里的愛和對喬復雜的感情也有很顯著的呈現(xiàn),讓這個角色比以往版本都豐滿得多。
然后是演員弗洛倫斯·皮尤,絕對是個意外之喜。當初角色剛公布,很多人不看好她,因為外形和原著中纖細雪白瓷娃娃的人設實在差距較大,氣質(zhì)似乎也不相符。我承認當時也擔心,但主要是擔心扮相,而因為早就看過她的其他影片,所以對演技反而挺放心的。事實證明她確實是個優(yōu)秀的演員,從小孩時期的嬌憨和略做作到成年后的冷靜優(yōu)雅都把控得很準確,呈現(xiàn)出的艾米不但核心沒有偏離原著,還錦上添花地增加了屬于演員自己的特色。所以看她的戲份時我經(jīng)常能放開原著,覺得“這就是屬于她的艾米”。
3、勞里
和喬一樣,我早就料到甜茶會演勞里,因為外形和氣質(zhì)上再沒有別人比他更合適了。
甜茶就是負責美貌,演技也不錯,看他演古人真是一道養(yǎng)眼的風景線。
然后就沒啥可夸的了,對這個人物的改編我非常不喜歡。第一本中涉及到勞里個人魅力和成長的故事,除了開頭幾乎全刪沒了,第二本中講述他感情變化的很多重要戲份也刪了個精光。所以他說到底在本片中就是個花瓶。
更糟的是到后邊他還被一些原創(chuàng)情節(jié)搞得人設崩塌。比如喝醉了在舞會上衣衫凌亂、左擁右抱活像逛窯子,又一言不合對著艾米發(fā)酒瘋,當眾羞辱什么的,叫人摸不著頭腦。雖然能解釋為他失戀了很痛苦,但讓一個有良好教養(yǎng)而且心地很好的角色這樣做絕對無益于人物的塑造。
這里我又得搬出原著了。小說中勞里在這場舞會上是什么表現(xiàn)呢,彬彬有禮、光彩奪目但冷淡,反常地對艾米不像個家人而像外人一樣恭維,讓艾米一下子就意識到不對勁。這樣才讓人覺得是大家公子行事,跟電影一比高下立現(xiàn)?!都t樓夢》里為啥賈母一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就不愛聽了,因為就不符合那個階層的規(guī)矩和教養(yǎng)。真正由貴族出身的導演維斯康蒂拍的《豹》(背景恰好和小婦人是同一時代),男主看到舞會上女孩子們只是跑來跑去聊天,就批評她們像猴子。所以再看電影中勞里的行為,直接會讓他社會性死亡,怎么可能出現(xiàn)。
但沒想到這還不是最糟的。徹底讓我無語的是到花園戲,他繼續(xù)被艾米批評之后,居然不是原著中那段默默反省自己并對艾米好感大增的情節(jié),而是“你別答應他”+摸臉,然后艾米驚詫“你把我當備胎?!”
這什么亂七八糟的原創(chuàng)劇情!還嫌把勞里毀得不夠嗎?而且根本搞不清楚勞里啥時候又喜歡上艾米的。當然原著里他倆關系的發(fā)展也太快,但至少勞里有自己的一章專門來寫他的心理變化,電影里全刪了,就把他搞成個剛失戀就找下家的輕浮男。
4、梅格
梅格的改編還行,無特別亮眼之處但也沒有過失,情節(jié)集中在“結(jié)婚也是一種選擇”和“如何處理物欲”這兩個主題上,講得比較清晰。艾瑪·沃森的演技在卡司中相對較弱,顏值倒是一如既往地高,所以梅格這個漂亮又簡單些的角色給她也是比較合適的。但她演技還真是一直沒啥進步,就算在本片中也能看得出來。比如她對丈夫脫口說自己厭倦了窮困之后緊接著那段焦急懊悔的話,情緒明顯沒有傳達到位啊。
5、貝思
如之前說的,一些情節(jié)的不當處理已經(jīng)破壞了這個人物的特色,即使是伊萊扎不錯的演技也沒能讓貝思真正呈現(xiàn)出原著中那種純潔高尚,神圣如天使一樣的人設,至多也只是個善良的普通妹子,在姐妹中就毫無特色像雞肋一樣,她身上強烈的悲劇性也被大大沖淡。
舉例,電影中母親在圣誕節(jié)要去幫助窮人時,貝思說“爸爸會讓我們這樣做嗎”,而后邊她自己去時也先說了一句“媽媽希望我們這樣做”,這兩句原創(chuàng)臺詞就削減了她的主觀能動性。而原著中這時候她根本沒猶豫,完全是一馬當先的,這才展現(xiàn)了她極高尚的人格。多半是從BBC版拿來的喬吐槽道“我們自己都吃不飽”就更是毫無必要,讓貝思顯得好像虛偽善良一樣。
如果撇去整體的東西不談,一些環(huán)節(jié)單獨拿出來,尤其是貝思快去世時在海灘和在病床上的部分,伊萊扎表現(xiàn)得還是非常好的。然而畢竟情節(jié)是要聯(lián)合成整體結(jié)構(gòu)來看,原作中貝思后期的故事層層推進,一波接一波的催淚,讀起來頗有些像看Clannad最后幾集的感覺,但在本片中,由于情節(jié)的安排不當和某些魔改,我沒能切實體會到那份感動。
6、其他一些人物簡評
馬奇太太非常好,比原著還要更高一層。書中她就是個一直很慈愛、善解人意的好媽媽加教導者形象,而電影中勞拉·鄧恩的表現(xiàn)又進一步豐富了角色。她有時臉上一閃而過的疲憊和壓抑在心里的痛苦,這些微表情很是精妙,非常令人贊嘆。從對表演的欣賞來說,她、西爾莎和弗洛倫斯三人就是該片的三個支柱。
馬奇姑姑,戲份刪了很多,所以梅麗爾·斯特里普雖然演技毋庸置疑的強,但表現(xiàn)余地很小。不過有些臺詞,比如“那是因為我有錢”還是蠻有趣的。唯一點別扭的是,原著中她是爸爸的嬸嬸,這里改成爸爸的未婚姐姐了。按照繼承法,她作為女兒分到的財富不會比爸爸多,而現(xiàn)在她是大富豪,爸爸卻很早就窮了。所以爸爸當年做善事到底敗了多少錢?
教授和布魯克先生,糟糕透頂。這兩個穩(wěn)重暖男擔當,被改編得親媽不認。戲份刪減非常厲害,彰顯他們?nèi)烁聍攘Φ臉蚨未蟛糠侄紱]了,只是看見他倆像舔狗一樣尬聊幾句,然后莫名其妙就得到姑娘的喜愛了(教授最慘,原作者為喬專門創(chuàng)造出來的理想男人,在本片中被刪改得堪稱慘遭黑手,送了套莎士比亞那點劇情就讓喬對他喜歡上真的沒有多少說服力)。要不是靠兩個演員自己的風采來撐場子,我差點覺得編導跟他倆有仇。
三、女性主義主旨
這是最核心的一個部分了,在我看來也是全片最最雙刃劍的一點。
正面:
小婦人的故事傳統(tǒng)上是講女性成長,但放在電影的時間容量中,大量成長細節(jié)不得不刪掉,就很難體現(xiàn)大主題,所以一個更巧妙的方法是截取出一個新穎的主旨來著重講述,而這正是該片所做的。
本片剛出來時有些人認為其聚焦于女性主義是在刻意迎合當下潮流,但看過后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有些表達女性主義的原創(chuàng)臺詞確實明顯是有意為之,但大多不生硬,和故事融合得不錯。個別原創(chuàng)情節(jié)還用得很妙,比如編輯對喬說“女角色一定要結(jié)婚”、“那她到底啥時候結(jié)婚”,把喬搞得很無奈等等,借用了原作者本人的經(jīng)歷,將主題傳達得更加清晰。其實原著雖然沒明講,本身就有濃厚的女性主義思想,很多觀點超越了那個時代,甚至在當下也沒過時。尤其喬,有和傳統(tǒng)價值觀截然不同的獨立意識和拼搏精神,是一個抗爭式的人物,電影也進行了深入的挖掘。
而故事沒有止步于此,也同時講到了其他女性的選擇,全面地看待不同的群體。比如梅格選擇了當時更普遍的生活,愿意做個傳統(tǒng)女性,而她則要為守護這一選擇做出很多磨合和努力。
艾米則較之原著又提升一步。她和喬一樣也認清了男權社會的實質(zhì),但思量過自己的能力和人生理想后并不打算抗爭,而是反過來將其為自己所用。當然這就需要她不斷修煉在兩性構(gòu)架中實現(xiàn)利益最大化的能力,以及在故事的最后,要學會將功利與內(nèi)心達成平衡。這讓她的表現(xiàn)更加精彩。
這些,電影傳達得都是不錯的。
負面:
然而,也恰恰由于聚焦于女性主義,編導的一些私心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格外明顯了。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編導是明顯的喬×勞里的CP粉,甚至不惜原創(chuàng)一些我很不認可的情節(jié)。后來本片的宣傳也總是試圖綁定他倆,咱國這邊干脆明著打他們的情侶牌,原本還打算定在情人節(jié)上映,這著實不妥。我和別人討論小婦人時一直強調(diào)的是,千萬別入他倆的坑,或者至少不要以為原著有給他倆配對的意思。一旦心里認定他倆應該當對象,就很難接受后續(xù)情節(jié)和故事要傳達的思想了。
作者從來沒想過喬勞戀,原著從頭到尾喬對勞里也沒有任何地方超出過哥們關系,哪怕最微小的暗示都沒有,只有勞里自己剃頭挑子一頭熱。第一本出版后,很多被“青梅竹馬就應該結(jié)婚”的思維慣性驅(qū)使的讀者強烈要求喬和勞里結(jié)婚,但作者頂著風險也寧肯再造出個教授來也不搞那種操作。
↑這張圖雖然總被拿來當做他倆的CP宣傳,但其實它才真說明了問題——男有意,女無情。
作者是故意要反套路嗎?是的,她就是要扭轉(zhuǎn)當時盛行的浪漫愛情小說中“竹馬變老公”、“英俊貴公子愛上我”這類把女性只限定在婚戀中當被動角色的套路,反對的恰恰就是電影后邊喬批判的那種女性困境。小說中僅有勞里自己主動,讀者們就因此認為喬應該愛上,應該接受,這種無形的男性主導思維正是作者不贊成的。
所以喬對勞里的拒絕在我看來是書中最彰顯女性主義的地方。喬無視所謂世俗的“幸?!?,不被普羅大眾看重的金錢、家世、相貌所左右,甚至勞里愛她、人品很好、是知根知底的發(fā)小等這些可能現(xiàn)代人都覺得還有什么可挑剔的條件,在喬這里仍然沒用。
另外除了不愛這一點,喬作為一個十九世紀的女性也很罕見地能從自我角度出發(fā)來理性分析兩人性情、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上的不匹配,反之勞里倒表現(xiàn)得沖動而情緒化,這否決了當時大眾普遍認為女性“更感性,更適合讓理智的男人來代替做決定”的性別歧視觀念。
喬忠于內(nèi)心,不會遷就于讓女性難以做自己的世俗,只要不愛、不合適,那就不會妥協(xié),這就是為什么我如此佩服她。而很多讀者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認為勞里很好,喬勞就該在一起,喬被寫成不愛他就是不對勁,是作者故意搞噱頭(這類想法我作為小說老粉不知看到多少),這種思想恰恰是無視女性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而沒必要隨大流。所以兩人沒在一起,在我看來絕不是生硬為之,而是理所當然的結(jié)果,半點遺憾和刻意也沒有。
結(jié)果電影后邊對她的改編就把這些全毀了。喬在書中確實經(jīng)歷了從單純的不結(jié)婚到可以考慮婚姻這個思想變化過程,但這些全都是通過教授達成的,而不是勞里。相反,把這些移植到喬明確不愛并已拒絕的勞里頭上,便背叛了她的價值。這種硬拉郎配的做法如我前邊所說,對于喬的理智、責任心和自主意識是嚴重破壞。編導一邊要講女性獨立思想,一邊卻又落入了這種膚淺的言情小說式窠臼,在我個人看來很不恰當。
這是全片中的一段高光,同時也是最常在網(wǎng)上被拿來作為女性主義表達的幾句臺詞。這段話單獨拎出來確實很好,但是,問題是這段的上下文恰好就是喬因為孤獨就草率地想要追回勞里,這個特別有損她的形象,且很破壞原著里女性主義精神的情節(jié)啊。所以編導到底是在干嘛,我?guī)缀醪荒芾斫饬恕.斎晃也⒉皇钦f女權主義者就不能脆弱不能為孤獨所苦,但你說完了一段女權主義宣言,就緊接著打算去做對人對己都不負責任的事。尤其編導還非要搞得大家真以為喬其實內(nèi)心是喜歡勞里了,那就反而讓她的女權意識變成了一種讓她沒能遵從內(nèi)心的奇怪反作用力,這到底是宣揚女權還是反女權?
再往后故事就一路崩了下去。原本應該作為喬感情與思想層面的男主的教授顯然不得編導歡心,在前邊被刪改得沒了存在感,于是到最后面臨喬嫁給教授這件事,編導就把控不住了。原作中喬不被教授年齡大、不富裕、相貌普通等被世俗看得很重的弱勢項干擾,而直視他的成熟穩(wěn)重、品格高尚、學識豐富,當然還有很珍貴的,對女性的尊重(勞里雖然算是個相當好的男性,但也不及教授。比如書中他求婚一開始被拒時還欺騙自己說“女人總是這樣,先矜持拒絕一下,把男人耍著玩”,雖然是沖動之言,也能看出長期身處男權社會下的一種無意識,而教授就不會這樣)。喬被這些吸引產(chǎn)生真愛,也是她的女性自主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
雖然教授是臨時加的人物,但作者絕對沒糊弄了事,而是真切且詳細地刻畫了一個在喬——也是作為原型的她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并讓他和喬在紐約有充分的相處時間,感情發(fā)展合情合理。之后喬因為他接受了婚姻,但并沒降低標準成電影里這種“只要誰來關愛我就行”。書中她婚后在事業(yè)上也起到主導作用,沒有當夫唱婦隨的那種妻子,這絕對是她作為一個女性主義代表的大亮點,思想境界遠遠超過了很多一百多年后還在抱怨為什么喬會嫁給一個“糟老頭子”的當代讀者。
那么相對原著的詳細,電影就變得很薄弱了。僅僅提到教授送書和對喬才華的肯定,別的一概沒講。喬在劇院對教授的遠觀和后來一起跳舞那點劇情不足以彰顯兩人的發(fā)展。編導簡直刻意要告訴大家教授只是個她不得不保留的角色,擅自讓喬和他沒有多少感情萌芽就不歡而散。到結(jié)尾教授又突然跳出來(話說他被罵得那么狗血淋頭還又專門跑上門,工具人得過于生硬),然而除了彈彈鋼琴也沒并沒展現(xiàn)出有啥魅力,結(jié)果喬就開始星星眼,莫名其妙地全家看好并像搞傳銷一樣對著喬不停洗腦“你就是愛他”。這里實在是過于詭異,所以一開始都有不少人猜測艾米拼命鼓動她去追教授是怕勞里對喬死灰復燃(PS:艾米在這一段的造型丑斃)。
失去了原著里那些鋪墊,從基本邏輯來說喬也不至于突然真的愛上了(別忘了她之前剛剛才寫信說人生不能沒有勞里),然而接下來我們就看到她像個懷春少女一樣冒著雨跑去找教授表白,順便回歸了原著在這里的章節(jié)。什么鬼啊······
編導估計也意識到把教授的人格魅力刪得太多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所以明明是四十歲的普通長相德國大叔,硬要找個年輕法蘭西帥哥(影片中也有說他長得很帥)來進行視覺吸引。結(jié)果這一刻意對容貌的提升又偏偏損害了喬更重視內(nèi)在的設定。
于是為了圓這個問題,編導在結(jié)尾耍了個本應該很高明,但事已至此卻又弄巧成拙的花招——把原作者給融合進來了。當然現(xiàn)實中并沒有教授,教授也本不在計劃之中,只是對大眾的妥協(xié)產(chǎn)物。所以電影實際上有兩個結(jié)尾,大部分朋友應該也都看出來了,一個是大團圓的顯結(jié)尾,另一個隱結(jié)尾則是:前者只是喬寫的書中情節(jié),和教授的婚姻并沒發(fā)生,甚至教授可能都不存在。
為啥我說這個設計原本可以高明現(xiàn)在卻弄巧成拙。如果前邊劇情沒亂改,那么這段就很能精妙地凸顯不依附于婚戀的女性主義者和社會風氣的對立,但同時也樹立了一個值得接受的男性形象,展現(xiàn)喬(作者)多元化的思考。然而現(xiàn)實是,劇本已經(jīng)改得突兀生硬七零八落了,再解釋為是喬寫的故事就只能讓人覺得“她的寫作水平也不咋地嘛”。然后又關聯(lián)到原作者,叫大家怎么想?沒看過原著的人怕是真要以為小說就寫得這么差。雖然是凸顯了保守社會風氣的頑固,但也貶損了人家的能力。
編導既然經(jīng)驗不足,改編水平還不夠那就不該瞎改,結(jié)果拿人家的小說拍電影,完了還把作者埋汰一頓。
接下來是個小問題,屬于我個人吹毛求疵的吐槽。就是該片在某些地方傳達女性主義思想時有點刻意做作了。其中一個我特別注意到的就是馬奇一家去勞倫斯家,說到艾米在學校被打,布魯克先生插嘴說他也認為女性不該在外邊受教育,梅格立刻反駁說那是因為女性教育環(huán)境差。當然單看電影這倒也沒啥,表達女性被全方位的歧視嘛,反正布魯克也是個支線配角。但偏偏他在原著中恰好相反,是作者特別設定的有一定進步意識的角色。
原作中當英國大小姐瞧不起梅格是家庭教師,布魯克先生平靜地回懟“美國女孩獨立自主”。結(jié)婚后布魯克先生雖然仍算是傳統(tǒng)男性,但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特別重視與梅格的平等。小說提到兩人的兩次矛盾,他都盡可能堅持理性的交談分析,偶爾內(nèi)心冒出一點大男子態(tài)度也立刻自己壓下去了。有孩子后他積極地參與育兒并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是梅格一開始不許他帶孩子,結(jié)果把自己累得差點得了產(chǎn)后抑郁)。
夫妻倆交談時,當梅格問他關于政治的問題,他沒有如大部分男人“女人懂什么政治”,而是認真讀了篇選舉文,還耐心地細細講解。隨后他認為也應該尊重對方的興趣,于是主動向梅格討教時尚話題。這么一想,比大部分當代男人也強多了。當然正因他有這樣的品質(zhì),梅格才會愛上他,兩人也能達成精神上的和諧。作者寫出這樣一個男角色,也正是從女性的視角,給大眾展示了男性本可以提升到的層次,說明女性主義的思想是普適性的,可以跨過性別壁壘,對于男女均是有益的。
電影把這些全部刪沒了,布魯克便至多只是個“愛妻男”而已,看不出更好的地方。而原創(chuàng)的那句臺詞更是違背了這一角色原本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宗旨,加上教授也沒能體現(xiàn)好,便把原著中女性主義的討論這條路給走窄了。
基本上對于該作的劇本、人物的想法就是這些。
(我知道肯定有人覺得我批評時提及原著太多了,但這樣想的朋友也大可不必講“電影和小說是不同的藝術形制,電影只要能讓人感動就行了,如果照你說的一定要照搬原作那也不用拍了”之類的套路話。小婦人這部小說是寫實向日常向的,沒有多少藝術化處理,所以并不存在和影視劇不可磨合的藝術形式。一個電影自然不必完全復刻小說,但至少改編時不該把原作中好的地方都給改沒了。而且,影片是一朵鮮花的話,原著就是根,斬去了根的花是活不了多久的。)
———————————————————————————————
下面,作為戲服研究者,我要開始猛烈吐槽節(jié)奏了。
這電影的稀爛服設居然還能得奧斯卡獎???評委們眼都瞎了嗎???
該片的服裝設計師是杰奎琳·杜蘭,從得知她來設計我就心里咯噔一聲,然而萬萬沒料到成品竟比我想象的還要糟糕,讓我從此對杜蘭一生黑。
一、形制離譜
杜蘭這個人就一向喜歡給自己貼金,當初做05版《傲慢與偏見》的服裝明明不符合歷史,還在訪談吹自己把握時代(這個可以在我的文章列表里找到專門扒皮的一篇文)。這次小婦人得了獎,除了她自己,還有一大堆國內(nèi)外媒體跟風吹,甚至都敢說“她準確地還原了時代”。怎么好意思吹出口啊。
看劇照應該很清楚吧,1860年代的克里諾林裙大家應該并不陌生,有海量的照片、服裝圖乃至實物保存下來,隨便一搜就能有數(shù),差異之大顯而易見。尤其西爾莎的衣服,大部分都是當代頹喪風,活像掉進煤灰的吉普賽人,每次出場她都像是個穿越人物。
如果不想看史料,還可以瞅瞅同樣時代背景,服裝做得考究的影視劇來對比。《豹》、《冷山》、94版《小婦人》這都是極好的,還有最近的菲利希亞和小雀斑主演的《熱氣球飛行家》也很不錯,真要論時代感,全都吊打本片。
更糟的是片中很多群體場面中的群眾演員還穿著明顯是租來的符合歷史的戲服,兩相比較更顯得主角不知是從哪兒來的。大家可以格外注意一下喬和勞里結(jié)識的那場舞會戲,姐妹倆的衣服跟周圍那些租來的比較考究的戲服完全不在一個時空,看得人難受死了。
二、做工比較爛。
好幾件衣服連合身都做不到,給苗條的人穿得太寬結(jié)果腰部堆出褶子,給壯碩的人穿得太緊越發(fā)顯得膀大腰圓還勒出了褶子。演艾米的弗洛倫斯是重災區(qū),本來身材就比較壯,后期的衣服好像都比她本人小一號,各種緊,還偏偏配白色小碎花什么的,生怕她顯得還不夠粗。
我再拿一件恰好適合放在這里,那個時代的古董白色外出裝大家品一品,對比慘烈啊。
還有一些肩部、腋處、腰部的剪裁處理相當不到位,一動態(tài)特別露怯。梅格參加舞會那場戲,艾瑪抬起胳膊,她穿的衣服居然都沒把袖子做出來,丑絕!
艾米后期都已經(jīng)是貴婦了,這張圖里她的裙子居然連縫線都縫不好,皺皺巴巴的。
三、配色巨差。
尤其女裝,不是灰不溜秋臟兮兮的泥巴色調(diào),就是甜膩熒光色。偶爾有幾個干凈點的顏色又搞成了寒酸感。各種臟污色能搭配得讓你莫名煩躁,灰褐、黃綠、紫褐混在一起,特別毀瞎眼。
而且這種寒酸感還不是為了符合馬奇家不富裕的設定,而就是單純的設計師配色能力很差。比如給愛美的梅格穿上各種顏色最暗沉最老氣橫秋的衣服,把艾瑪沃森的顏值降低了一大截。
還有艾米的舞會禮服,黑綠色的衣服上帶著暗黃色鑲邊······
就是這一套,我快瘋了,能做到這么可怕也是種天賦。
之前這片子宣傳時,編導和演員們還一起出來拍了視頻盛贊設計師多厲害,比如杜蘭向她們科普過十九世紀中葉就有草綠色了,懂得真多······拜托,一個服裝設計師要是這點知識都沒有那還算啥??
四、面料挑得不好
除去顏色、紋樣都很不好看,質(zhì)感也不咋地。主角們,尤其女主日常的衣服大多像是用抹布做的。而比這還可怕的是梅格參加的舞會,那些禮服不僅顏色辣眼,質(zhì)感都巨糟,那個光澤就跟我家以前用來蓋電視的廉價化纖似的,塑料感爆棚。
杜蘭選料能力差是一貫的,所以她設計的衣服(尤其古裝),在電影里有后期加成倒罷了,一放到現(xiàn)實展覽中就特別露怯。
看看《傲慢與偏見》里的衣服
《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件黑舞裙
她之前設計的《美女與野獸》,最后跳舞那里艾瑪穿的裙子質(zhì)感差得慘絕人寰,電影后期都拯救不了。
而貝兒那件經(jīng)典的黃裙子,放到展覽中也黯然失色。
至于《小婦人》的戲服展覽自然是一個爛。
五、最糟糕的是,設計師對人物和劇情理解得非常膚淺
杜蘭早在做《傲慢與偏見》時就犯過這種毛病,至今沒改。比如她覺得喬是個男性化、自由不羈的人物,于是西爾莎各種衣冠不整,有時連衣領都打理不好,再配上亂糟糟的頭發(fā),不知道的還以為她是個流浪漢。我真不明白,啥時候男性化、不拘小節(jié)就代表要穿得邋邋遢遢不體面像個摳腳大漢?這年頭還在搞刻板男性印象真的沒問題嗎?
比如設計師覺得勞里被拒婚后內(nèi)心苦悶變得放蕩,于是讓他在公眾場合出場時穿著西裝,脖子上卻還莫名圍了條破布一樣的圍巾。
比如喬剪了頭發(fā)那里,她摘下帽子露出短發(fā)本該是很有沖擊力的地方。結(jié)果杜蘭給她設計了一個乞丐帽,是個人都一眼能看出下邊沒有長發(fā)了。
而且有些地方杜蘭還更增強了編導對于故事的錯誤理解。
比如梅格參加的上流舞會,我的天這俗艷辣眼的配色和這粗陋的設計,簡直就是故意做成馬卡龍魔仙堡。尤其跟前邊那場舞會里租的戲服完全沒法比。然而這又想說明什么?只用外表吸引人注定是膚淺的,缺乏女性獨立意識的?不女權的人就是很俗艷的?但上流社會就算再膚淺也不會喪失審美啊。梅格在這里表現(xiàn)得不好明明是因為自己飄飄然舉止輕浮,好衣服又沒有錯,何苦被設計成這德性。
然后是喬和勞里,他倆的馬甲是情侶款,而且后邊還交換穿了。杜蘭在訪談中說這是為了說明喬和勞里是兩人一體,靈魂伴侶,天生一對······好哦,編導硬搞CP就已經(jīng)搞得很糟糕了,您還變本加厲起來了。我倒問問,真要是天生一對咋還就拆了呢?
所以這片子的設計,我連及格分都不想給。
然而,以上這些都遠遠不及接下來要說的令我憤怒。
要知道,作為奧斯卡最佳服裝獎前哨站的服裝設計工會獎(基本上奧獎提名和得主在此就八九不離十了),提名中壓根沒有小婦人,也就是說業(yè)界內(nèi)的評委都看不上此片。要我說,這種肉眼可見的爛,提名不了難道不是理所當然嗎?而這一屆工會獎入圍者都很厲害,其中公認最強的兩個競爭者是《喬喬兔》和《唐頓莊園》(唐家屯是唯一的古裝提名者,在偏好古裝的奧斯卡那里可能會更有競爭力),最終得主是喬喬兔。
然后魔幻的情況就發(fā)生了。極其考究、美觀的唐頓莊園,奧斯卡最佳服裝大熱門,好多國外的服裝博主都在翹首期盼,結(jié)果居然根本不在提名中。而甚至在工會獎都沒能入門的《小婦人》頂替了它。(另一邊,完全看不出有啥服裝優(yōu)勢的《小丑》頂替了《火箭人》,也是蠻令人不解的)
唯一能打的古裝片被小婦人干掉了,那么接下來呢。提名中其他幾位,比如《愛爾蘭人》和《好萊塢往事》也都非常優(yōu)秀,更別提得了工會獎的《喬喬兔》。一般來說,就算古裝競爭者沒了,還有按照慣例的準得主呢,哪個都比毛病一堆的小婦人強一大截,卻全被這玩意兒打敗了。
講真這次小婦人的突然得獎,讓我立刻想到當年格溫妮絲·帕特洛得了最佳女主的鬧劇,背后操作的痕跡太重了。而且奧斯卡早就不純粹了,除去資本運作外還有蹭熱度、看人下菜碟等等問題(比如小丑能入圍最佳服裝就很典型)。
杰奎琳·杜蘭這人很有貓膩。她雖是科班出身但一直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但很幸運地在戲服名家艾琳·沙拉夫(有西區(qū)故事、埃及艷后、火樹銀花等作品)手下當做助手,之后便不知怎么對了大導喬·賴特的眼緣,上來就挑大梁,被三次合作硬捧出來了??陀^講她做近現(xiàn)代服裝還可以,比如《贖罪》、《至暗時刻》是不錯的,說是古今結(jié)合其實基本照搬五十年代禮服的《安娜·卡列尼娜》也還行,但說真的近現(xiàn)代服裝做不好的人也極少。而她古裝水平著實不高,態(tài)度也不認真,《傲慢與偏見》、《美女與野獸》以及這次的《小婦人》都毛病多多,強一點的《彼得盧》和《透納先生》也只是平庸,都不及那些有經(jīng)驗的電視劇設計師。然而在好萊塢混成名后,她就成了奧獎熱門大戶。甚至《透納先生》這片子,她自己都說過只是做了男主的幾件,其他衣服全是借的,居然還能入圍最佳服裝獎提名,何德何能?????雖然明面上不知道,但這種反常顯然說明她背后是有問題的,那么比起唐家屯那位認真但不出名也沒啥人脈的英國設計師自然更能用來搞熱度唄。所以明明設計得那個樣,還能搞出把別人踢出名單的“神跡”,還能七次提名,兩次獲獎。
我的心情只有一句話:呵呵呵,呸,shame!
今年的奧斯卡,《小婦人》也許曾有希望。
它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在內(nèi)的六項重要提名,但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卻沒被納入最佳導演的競爭中。
許多觀眾也對此感到不滿,不少聲音認為格蕾塔今年的表現(xiàn)完全可以取替掉《小丑》的導演,托德·菲利普斯。
誠然,導演獎不同于其他關于影片本身的獎項。它更多的是對電影創(chuàng)作者、統(tǒng)籌者、掌控全局者的全面性肯定。
可悲的是,這本來就是個死循環(huán)。在好萊塢,有機會拿到執(zhí)導筒的女性遠遠少于男性,更不用說,又有多少女導演能籌得足夠的資金,拍一部足夠進入學院視野的電影。
而微妙的是,電影《小婦人》正是女性創(chuàng)作者剖析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故事——一個女性作者手中的筆,如何被時代觀念所左右的故事。
導演格蕾塔在描畫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路易莎在描畫愛寫作的喬,而在彼此身上,她們又都傾注了自己。
女作家,光是這個概念就包含著動蕩。
女,作家。在一些時代里,這是帶著矛盾感的構(gòu)詞法。前者是被要求緘默的性別,而后者所握住的筆桿子,又代表了發(fā)聲、創(chuàng)作的權利。
去拆解這個概念,對女性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誘惑吧。而這種誘惑中,又潛藏著多少反抗與自我身份認同呢?
原著《小婦人》,可以算是兒童名著。在許多人的中學時代,《小婦人》是“讀一本英文小說,再寫讀后感”這項作業(yè)的首選,這足以證明它的入門性質(zhì)。
所以這么家喻戶曉的故事,能翻出什么新意呢?
格蕾塔把故事的結(jié)構(gòu),全改了。
原著故事中,喬一家姐妹四人,與母親一起努力維持著清貧而溫馨的生活。這種苦行僧、合家歡式的故事,在這個爆米花電影盛行的年頭,實在不稀奇了。
甚至,路易莎本人都不愿意寫這樣的故事。
她的性格就像喬,擁有過于充沛的精力,不愿受拘束,常常挽起裙子在樹林里瘋跑。這么一個帶著教化意味,歌頌家庭價值觀的故事,她并不喜歡。
可她欠了一屁股債,加上出版商直接去找她的父親,聲稱如果路易莎愿意寫一個關于女孩的故事,便也會幫父親出版他的書。在經(jīng)濟和家人的雙重壓力之下,她把自己關在果園屋,開始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
路易莎與姐妹之外的同齡女性并沒有過多的交往——她對結(jié)交閨蜜沒什么興趣,更別說寫一個足夠“女孩”的故事了。
但對于自己的姐妹,她確實懷有親昵的感情和美好的回憶。于是,她將自己代入喬,又分別把自己的三位姐妹,寫進了故事中。
那么電影呢?不像前作《伯德小姐》,格蕾塔沒有安分地把喬成長、結(jié)婚的故事平鋪直敘地順序展開。她利用了半自傳小說的曖昧性,讓喬代替路易莎本人,成為了《小婦人》的作者。
既像路易莎,也令人想起格蕾塔主演的《弗蘭西絲·哈》
一開頭,長大成人的喬正在寫這部《小婦人》,不同從年少時的圣誕節(jié)開始的原著?!缎D人》里的故事,既是回憶,又是創(chuàng)作。它們與電影中的“現(xiàn)實”相溶、交疊,又與真實的“現(xiàn)實”,即路易莎的創(chuàng)作相呼應。
原著的結(jié)尾,獨立叛逆的喬最終還是嫁做人婦。這個“圓滿”的結(jié)局,放在今天來看有著說不出的喪氣。
格蕾塔抓住了這種無力感。電影里,喬的出版商告誡她,女主角的結(jié)局,要么是死了,要么是結(jié)婚,只能二選一。喬不服氣:她不和任何人在一起,不行嗎?
“那不會有人看的?!背霭嫔毯軋詻Q。于是,喬安排了一場浪漫的雨中示愛,讓出版商享受得要當場化成一灘水,而她卻始終保持著假笑般的表情。
格蕾塔的喬,當然不會和任何人在一起,她只不過在自己寫的小說中,為讀者結(jié)了一次婚。
這樣的故事,也發(fā)生在路易莎頭上?!缎D人》是分上下兩部完成的,寫完第一部后,便有不少年輕姑娘強烈要求喬和勞里結(jié)婚。
這種聲浪,讓路易莎氣哼哼地在日記里寫道:“好像結(jié)婚就是女人唯一的目的和結(jié)局似的……我才不會讓他倆結(jié)婚去取悅?cè)魏稳?!?/p>
于是,她惡作劇般地讓喬嫁給和勞里截然不同的教授弗里卓克·貝爾。正如影片中喬戲謔地讓他們在雨中擁吻,以符合出版商的肉麻想象。
話說回來,路易莎真正想寫的是什么呢?她愛寫懸疑小說,愛寫自由奔放的女子。
為了發(fā)表這些文章,她專門起了個男性化的筆名,A.M.巴納德。如果讓當時的讀者們知道這些作風大膽的奇情故事是個姑娘寫的,他們大概會昏過去。
因為在那代人的眼里,姑娘倘若拿起了筆,那落筆的只能是些姑娘找到好歸宿的故事。
她們握住筆,從來都不容易。
安妮·布拉德斯特里,1612年生人,詩人。她在詩里寫道:“我深受那些饒舌利齒所苦,說我的手更適合握住針,說我配不上詩人的筆,這是對女性智慧的輕視?!?/p>
但即使如此,當妹夫拿著她的詩去倫敦出版,收獲熱烈反應之后,她堅稱事先不知道有出版這回事。
其實,她大概是知道的。只是在當時,人們不接受女人有志成為作家。她握住了筆,但只能背過手去。
喬治·艾略特,1819年生人,小說家。她其實不叫喬治·艾略特,她叫瑪麗·安·埃文斯。她擔心如果署上女性化的名字,會被篤定只能寫小情小愛,而她還想寫宗教,寫政治,寫社會。
伊迪絲·華頓,1862年生人,普利策文學獎第一個女性獲得者,憑借那部后來由馬丁·斯科塞斯改編為同名電影的《純真年代》。
早在15歲時,她就翻譯了海因里?!た枴げ剪敻袷┑脑姴l(fā)表,但家人不希望她的名字出現(xiàn)在報章上,怕顯得拋頭露面,壞了名聲,便借用了熟人的名字。
后來很長時間里,她發(fā)表文章,都是化名或匿名。
時間回到今天。J.K.羅琳,1965年生,福布斯第一個億萬美元作家。
當年她要出版《哈利·波特》時,出版社認為,她的本名喬安娜·羅琳會趕跑大部分小男孩讀者,于是便有了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很長時間以來,女作家都是“地下工作者”。無法以女性身份上場,個個木蘭從軍,以躲避成見甚至攻擊。
她們中,或許喬治·桑來得最干脆,不僅以男性筆名聞名于世,更穿著男裝出入社交場合。她不再逃避了,而是堂而皇之地表明,自己的能力足以進入這個男性世界。
長久以來,以女性身份寫作都是一件遮遮掩掩的事。如果拿起筆已經(jīng)這么難,更別提隨心所欲地揮毫潑墨會是何等奢侈。
《小婦人》中喬所面對的問題,完全符合當時的現(xiàn)狀。他們“恩賜”她的這根筆,只能用來維持既定的秩序。
如果不能用筆來反抗這種秩序,便只能用行動。如果用筆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在他們看來不成體統(tǒng),那么成為賢妻良母也非她們所愿。
其實,正是他們讓成為“女作家”還是“母親妻子”成了一道不能兩全的單項選擇題,而不是她們。
當時的女作家們,不少抱定獨身,成婚的也未必幸福。電影《小婦人》的結(jié)尾就暗示,真正的,而非小說里的喬,不會跟任何人結(jié)婚,就像作者路易莎一樣。
盡管,當勞里迎娶妹妹,喬心碎欲絕;盡管,她在閣樓里向母親痛哭,孤獨折磨著她。
但她不能退后。從來沒有人“坦然”接受無法幸福,但如果擁抱幸福,就要冒著放下筆,放下自己的風險。這個代價,她們承受不起。
不過是兩害取其輕。
但也因為不甘心地接受痛苦,她們一瞬間的悔意,才成了沉重的質(zhì)問:為何這個世界,逼得這兩者是沖突的?這太荒謬了。
描寫她們的電影,和《小婦人》一樣,從來就不會放過這樣的瞬間。
簡·奧斯汀生平資料極少,但僅憑她和湯姆·勒弗羅伊語焉不詳?shù)幕ハ鄡A慕,便有了《成為簡·奧斯汀》,這部半虛構(gòu)作品。其中的簡,在與湯姆私奔的最后關頭放棄了。
她總能在作品中計算好誰繼承了什么,那些愛情不會難以為繼,正因為無需經(jīng)受貧賤夫妻百事哀。而她和湯姆則完全是另一番光景。她只怕最后,愛沒有了,筆也成了原罪。
現(xiàn)實中,簡·奧斯汀真答應過一位富有先生的求婚,盡管只有一夜。
第二天早上她便反悔了。她沒法為愛情結(jié)婚,就更不能為財富結(jié)婚了。她是誰啊,是看到生了11個孩子的嫂嫂,就忍不住哀嘆“可憐的動物”的人。
寫出《弗蘭肯斯坦》的瑪麗·雪萊結(jié)婚了,但病痛、債務、抑郁伴隨著她。她并非無可指摘,但多情的甩手掌柜珀西無疑加劇了她的痛苦。
艾麗·范寧的《瑪麗·雪萊》提供了這樣一種解讀:瑪麗筆下,弗蘭肯斯坦正是珀西·雪萊的化身,而瑪麗,就是被珀西制造出的怪物。
影片里,瑪麗把《弗蘭肯斯坦》的手稿交給珀西,珀西讀完興奮不已,卻只提了一點要求:為什么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能是個天使呢?
他們永遠不肯放棄創(chuàng)造無暇天使的幻想。
波伏娃應該夠瀟灑了。她終生沒有結(jié)婚,始終和薩特保持開放式關系。情人可以許多,性別可以不限,但soulmate只有薩特一個,彼此嵌入對方靈魂中。
她也夠通透了,她認出了女性在世界上的真正位置。輕視藏在不易察覺的細節(jié)中,藏在對月經(jīng)的厭惡,對脂粉的追求,對神話中女性的圣潔化中。
但在《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中,她明明清楚女人,清楚自己,是“被后天塑造”的,但仍然擺脫不了對薩特女伴的嫉妒。
甚至于,在情人奧爾格倫要求同她結(jié)婚時,她動搖了:“我渴求他的欲望,即使那是個陷阱。我一生只沖動這么一次,在我的年紀,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了?!?/p>
說出這話的,可不是別人啊,是剛剛寫出《第二性》的波伏娃,是抨擊了男權秩序的波伏娃,是心知肚明那點甜美,要付出更多代價的波伏娃。
她不愚昧,也不軟弱,她只是太孤獨了。
當然,最后波伏娃仍是同薩特一起,寫了一輩子。但據(jù)說,臨死時,她的手上還戴著奧爾格倫送的戒指。
為什么在寫作與美滿愛情中,只能選擇一個?為什么在職業(yè)與妻母中,只能選擇一個?什么時候,她們才能不必畏懼婚姻消磨了自己?
當然,這個世界已經(jīng)好了太多,雖然可能只是過去太糟糕。
奧斯汀、路易莎們,還在寫女子終將得到美滿歸宿的故事。波伏娃,已經(jīng)在深入審視,現(xiàn)有的婚姻秩序,是如何拖累了兩性。
還有法拉奇,揣著寫小說的心,不情不愿當了記者,說卡扎菲的政治宣言太沒有分量,“可以放到我的粉撲里”;誘使基辛格夸夸其談,讓他后悔接受了這檔采訪。
她寫出的小說,《好萊塢的七宗罪》、《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男人》,議題遠超出婚姻與愛情,更多關于社會、政治、生命。
女性的思想同樣復雜多樣。女性作者,可以寫女性,也可以寫世界。
同一個王安憶,寫《小鮑莊》時先鋒、冷冽,寫《長恨歌》時,在社會光景之外,也纏纏綿綿、鴛鴦蝴蝶。
但在女權主義被嚴重污名化的今天,我們也沒有把握究竟還要多久,從業(yè)者和獲獎者才能男女平分秋色;還要多久,媒體才不必再報道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又雙叒叕”沒有女性,“喬們”不必在筆和婚約中擇其一。
不過,今年的奧斯卡倒是有另一樁軼事。
戀人格蕾塔和諾亞·鮑姆巴赫的導演作品,都入圍了最佳電影,一個是抱定獨身的《小婦人》,另一個是撕扯著離婚的《婚姻故事》。
明明是和和美美的一對情侶,不管男性創(chuàng)作者還是女性創(chuàng)作者,卻都在討論脫離愛情關系后的自我成長。
不知為何,很喜歡這種設定。
何必又要被任何身份束縛了筆呢?
去寫吧,去創(chuàng)造吧,無論男女,無論年齡,無論性向,誰都不該放棄表達的權利。握住筆,便早晚會有回響,有共振,有余音。
文章原載于「Vistopia」公眾號 《缺席奧斯卡的“瘋”女人們》,作者:宇文北
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
Women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nd they have ambitions...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m so lonely.
Jo講完這句,我一個沒忍住跟她一起大哭了。
還有Jo拿到Shakespeare的時候,我想起初中時朋友們用心送我的幾米畫冊,那種自己小小的talent被人們珍視的感覺,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了。
標題出自《老友記》里Joey的臺詞~~
電影改編自世界名著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由榮獲奧斯卡兩次最佳導演提名的格雷塔.葛偉格執(zhí)導,講述了南北戰(zhàn)爭時期馬奇一家四姐妹的故事。導演用細膩又有新意的敘事手法,為這部經(jīng)典文學名作帶來了當代女性的獨立色彩。
馬奇一家四姐妹有大姐梅格(艾瑪?沃森飾)、二姐喬(西爾莎·羅南飾)、三妹(伊萊扎?斯坎倫飾)和小妹艾米(弗洛倫斯·皮尤飾)。她們是四個不同類型的女生,梅格美麗嫻雅卻有點愛慕虛榮,喬聰明獨立但脾氣急躁,貝絲善良無私但十分靦腆,艾美直爽利落卻有點小自私,她們都不完美,但就是這些不完美讓觀眾更容易喜歡她們。
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同時也是部安全的電影。名著改編電影往往四平八穩(wěn),而不斷翻拍的經(jīng)典更容易變成那種為了沖獎而拍攝的奧斯卡系電影。然而這版《小婦人》憑借優(yōu)秀的改編給我?guī)砹梭@喜。熟悉原著的都知道《小婦人》分成了上下兩個部分:童年和成年,童年部分主要是四姐妹的嬉笑打鬧,成年部分主要是貝絲的去世和喬、艾米和勞里的愛情糾葛。格蕾塔?葛韋格采用了非線性敘事,暖色調(diào)的回憶和冷色調(diào)的現(xiàn)實互文,用一悲一喜的平行剪輯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更深刻得感受這個家庭的悲歡離合。
電影最好的改編是強化了喬的寫作線,塑造了一個獨立自主、讓人欽佩的女性形象。喬并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但是每當創(chuàng)作欲發(fā)作時,就全身心地投了進去。全片稿子有兩次被燒毀, 一次是艾米的任性; 一次是喬主動寫給貝絲的信。當?shù)诙螣龤Ш髥涕_始了新的創(chuàng)作,死亡帶來了新生,死神把你從我身邊帶走,我用文字復活你。最終喬用自己的名字出版了小說,那時的她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我了。
喬、艾米和勞里的愛情是電影最扣人心弦的“鉤子”。 蒂莫西·柴勒梅德飾演的勞里是個有錢人家的大男孩,也可以看作馬奇家的第五個孩子,女性化的名字laurie 在拉丁文中是“月桂樹”的意思,象征著榮耀和理想。從小缺愛的勞里想融入馬奇大家庭,他在被喬拒絕后在異國遇見了艾米,最終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如果有個票選的話,艾米很可能是四姐妹里最不討喜的一個,原著中描繪她是差不多被大伙兒寵壞的女孩,都把她當成寶貝,她的虛榮和自私也在迅速膨脹。渴望進入“上流社會”是艾米的一個癖好,盡管她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上流”。
艾米和喬有許多相似點,她們都有才華有抱負,不同在于喬認為寫作不傳達重要性,而是反映重要性,而艾米不這么認為,她說寫下那些事會讓它們變得更加重要。
喬把勞里當做最好的朋友,她追求心靈上的自由。她不想姐姐出嫁,會問“為什么愛情是一切呢”,實際上她是最努力想留住童年的人。童年終究是要結(jié)束的,就像那封撕碎扔進河里的信,帶來眼淚的同時也獲得了成長。木心先生談愛情時說: “愛了一個人,沒有機會表白,后來決計絕念。再后來,消息時有所聞,偶爾也見面——幸虧那時未曾說出口,幸虧究竟不能算真的愛上。又愛了另一個人,表白的機會不少,想想,懶下來,懶成朋友,至今還朋友著——光陰荏苒,在電話里有說有笑,心中兀自慶幸,還好……否則苦了?!睈矍閷σ徊糠秩藖碚f,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When Summer is gone, Autumn is here.(出自《和莎莫的500天》)。
《小婦人》不是高喊女人要獨立,男人靠不住的“偽女權”電影,它宣揚的是女性的自由。
梅格仿佛是古典小說里的傳統(tǒng)女性,她希望相夫教子,這是她的個人選擇,作者也表達了自己對這種愛情的尊重——她們可以安全地擺脫世間的躁動與狂熱,在那些依戀她們的幼兒稚女身上找到忠誠的愛,無懼悲痛、貧困與老齡;她們和一個忠實的朋友攜手并進,同甘共苦。
貝絲代表了那些文靜的女孩子,她們內(nèi)心堅信著:愛必消除恐懼,感激能征服傲慢。電影拍出了原著中我最喜歡的一幕:貝絲的逝世。貝絲的生命如潮水般慢慢流逝,喬在一旁沉默不語。
“世界上有很多個貝絲,靦腆文靜,待在角落里,直到需要時才挺身而出。她們開心地為別人活著,沒人留意她們所做出的犧牲。最后,爐邊小蟋蟀停止了鳴叫,陽光般溫暖的臉龐消逝,只留下了寂靜和陰影?!?/p>
最終喬與教授在一起了,導演通過教授上門拜訪并彈琴這件事告訴觀眾,馬奇一家接納了這個外來者。之后的雨中表白擁吻后接著的是喬與出版社老板的交談,這也給這段愛情帶來了多重解讀,也許這么浪漫的情節(jié)是喬虛構(gòu)出的小說內(nèi)容。
《小婦人》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了最佳服裝設計獎,我很喜歡電影里的服裝。每個女孩的主色調(diào)都不同,喬是活潑的火紅,梅格是優(yōu)雅的淡紫和黃,貝絲是溫和的粉色,艾米是優(yōu)雅的淡藍。梅格參加舞會時的大裙子也很漂亮。
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在一次采訪時說自己在拍《伯德小姐》時,就迫不及待地寫好了《小婦人》是電影劇本草稿,拍攝這部電影是她童年時的夢想,觀眾也不難發(fā)現(xiàn),《伯德小姐》的女主角和《小婦人》的喬,都是獨立有追求的女性角色。
導演改編的最大不足,我認為是把原著里的戰(zhàn)爭元素抽空了,弱化了“南北戰(zhàn)爭”的背景和“父親返家”的戲碼,只是淺顯得交代了時代性。另外不管男女演員,都是俊男靚女,人物都過于精美了。尤其是路易?加瑞爾演的教授也太帥了吧!明明原著不是帥哥啊!甜茶飾演的勞里與我期待的勞里也有所不同,貴族氣有了但痞子氣太重了。
格蕾塔·葛韋格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女性角色幾乎一脈相承,我對她下一部作品期待的同時也會有擔憂,若簡單的自我重復就太無聊了。
在東京的新家已經(jīng)住了四個月了,當時選擇這個房子的最關鍵因素不是它朝向好,也不是年數(shù)新,而是它離電影院非常近。因為疫情,東京的電影院直到五月底才重新開張,雖然就連自助購票機都還蓋著厚厚的擋布,座位也是自動就被設置成隔著兩個以上的空座。這恰到好處的孤絕感與電影相得益彰。
因為沒有讀過原著的關系,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是嶄新而陌生的,但又因為喜歡Greta太久,這個故事對我來說又是那么熟悉和親切。就像,就像任何故事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講,無論故事本身平庸與否都會煥發(fā)不一樣的生機。因為你在意的,是從那個故事里靠近你在意的那個朋友的心。電影好像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我是一個看電影的時候不太哭的人,但昨天看小婦人卻哭了三四次。在Jo得知Laurie已經(jīng)和Amy結(jié)婚,偷偷去他們才知道的秘密信箱里取出自己的表白信,然后在橋上親手撕掉的時候;在Meg的婚禮上,Jo說,“I'd rather be a free spinster and paddle my own canoe. I can't believe childhood is over”的時候。在Laurie對Jo表白說“I've loved you ever since I've known you”的時候。
前年夏天,我寫了一篇關于親密關系的文章,記錄了那個夏天和朋友的好多次越洋電話,朋友說,戀愛是明知一切稍縱即逝還是舉身躍入黑暗。我則說親密關系的核心就是和對方建立起無法言說卻又深沉篤定的精神聯(lián)結(jié)。那些讓對方從蕓蕓眾生之中變得金光閃閃的瞬間。
我?guī)缀鯊闹缾矍檫@個概念開始,就是心靈相通、精神聯(lián)結(jié)之愛的狂熱信徒,當然,我有很多很多藏在心里最寶貴位置的電影、音樂,都在向我反復陳述這個觀點。安妮霍爾里,安妮第一次挑戰(zhàn)在酒吧里唱歌,唱的是Doris Day的《It had to be you》,里面寫“I've wandered around, and finally found...somebody who...could make me be true...could make me be blue...And even be glad, just to be sad thinking of you...",這首同樣的歌,也出現(xiàn)在當哈利遇到莎莉里,哈利在電影結(jié)尾對莎莉表白,“我喜歡你在四十度的天氣里還感冒,喜歡你用一個小時來點你要吃的pie”,這幾乎是我這么多年來的愛情圣經(jīng)。
而Jo和Laurie呢,簡直就是心靈相通之愛的完美典型。他們在不同環(huán)境下成長,卻一樣感到格格不入、孤獨落寞,在愚蠢的派對上各自不合時宜,卻偶然遇見彼此,在窗戶和窗戶之間,沒有人能看得到的角落一起跳舞。還能說什么呢,這些畫面簡直就是曾經(jīng)的我對愛的完美范本、定義本身。
可是,昨天看完電影之后,百感交集許久,我想,也許這么多年來,關于愛,我都理解錯了。
最近胡纏老師在公眾號上寫關于愛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提到Scott Peck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愛,是致力于自身和他人邊界的擴展和心智成長。
“與之相反,追求浪漫之愛的人渴望的是靜態(tài)的完整,是‘眼前的一切永遠不變’。因為此刻的你,恰好是此刻的我所缺失的那塊拼圖。所以相信浪漫之愛的人,更喜歡用的表達是‘你使我完整’,或‘你是我一直尋找的另一半’。這句話聽起來充滿命中注定的意味,但同時也暗含著一個這樣的自我認知:如果沒有你,我就是殘缺的。”(摘自胡纏的公號,《浪漫之愛與長久之愛》)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幾乎已經(jīng)習慣眼見著自己或者周圍的人,因為孤獨去愛,因為“他真的好懂我”去愛,因為豆瓣上的共同愛好超過500而去愛,我們好像已經(jīng)忘記,愛的本來意思比起得到,應該更接近于給予。我們這些精神生活的信者,日復一日在大英博物館里孤獨地游蕩,巨細靡遺地搭建我們的精神樂園,繪制比例尺詳盡高度清晰的自我迷宮地圖,然后有一天,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我們愛的,其實是那個兼任著我們與上帝之間授獎儀式使者的愛人,是他的存在好像才讓我們開始相信,這么多年來其實暗暗引以為傲的孤獨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居然蕓蕓眾生中有一個人和我如此相似,他能懂我的全部。這樣的愛,最終好像還是渴望越過愛人與上帝交談。
所以,愛真的應當成為我們確知自我的工具嗎?
Walter Benjamin說,"The only way of knowing a person is to love them without hope."
我想,Jo是深深明白這一點的。她有在十九世紀過分清醒而孤獨痛苦的女性自我,是她的孤獨和痛苦讓她遇見了Laurie,也讓他們相知相惜,但她明白這不是愛。她明白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模糊了很多問題,她了解自己融入不了Laurie的生活環(huán)境,她也明白自己固執(zhí)而暴烈的生活習性很快就會讓Laurie厭煩,她拒絕了Laurie的求婚。但電影關于他們二人結(jié)末的處理,比起書悲傷以及有趣在,它讓所有觀眾被迫復習了人性。
人的欲望千變?nèi)f化、相互矛盾,沒有一種生活可以給我們提供不再失望和心碎的保證,我們只不過是在不同心碎之間挑選自己還比較能承受的罷了。即便是精神力無限強大的Jo,也最后因為妹妹的離世、在紐約不得意的寫作和辛苦的生活而向媽媽自白如果是現(xiàn)在就會接受Laurie的求婚,因為自己非常孤獨、想要被愛。媽媽回答說,可那跟愛好像不太一樣。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平行世界的自己。
我們都很容易把在心碎困頓時的微光當作愛,其實是那時我們迫切需要些什么來承受心的重壓。那些舞、交換過的信和戒指,曾經(jīng)帶來的心靈震顫和美妙情緒,還沒有承擔心碎的Jo,還是用理智選擇放棄了。但生活的痛苦忽然就出現(xiàn)了——在時間面前,孤獨和痛苦好像才是最無堅不摧的。
如果愛不是工具,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愛呢?
下午和朋友在池袋一邊吃泰國冬陰功米粉,一邊討論這個問題。我想,在通過生命最后的那道窄門時,沒有人是結(jié)伴而行的,除非我們真的肯定了自己的靈魂,確知也接納了自己的——不管是孤獨的、痛苦的、獨一無二的或是比比皆是的——靈魂,才能夠?qū)ζ渌?,哪怕那是和我們很不一樣很不一樣的靈魂和生命——不再夾帶私貨地欣賞、產(chǎn)生想念、攜手同行。也許從那一刻開始,愛才真正的發(fā)生了。
思考完這些關于愛的問題,我和朋友都感到很久不曾有過的釋然。
接下來想談的,是關于女性的問題。這也是電影給我最大感觸的另一部分。
我跟朋友說,我很討厭在日本的媒體里,女性似乎只有兩種,要么是fuwafuwa,軟答答地一團,好像沒有任何思想和生機的芭比娃娃,要么就是野心勃勃的事業(yè)女性,從不在意男人,也不會“軟弱到”居然需要愛情。我覺得不論哪種,都是對女性非常嚴重的曲解和壓迫。
Jo在對媽媽說“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 just...just felt so lonely.”那一刻,我哭得很慘,因為Jo這個角色在Greta的鏡頭里,一下就活了過來,Greta透過Jo,在向所有人說,愛是美妙絕倫的,并且它絕不僅僅是一部分幸運人類的專有物,渴望愛也并不是軟弱的表現(xiàn)。蒂凡尼的早餐里,編劇早就寫"You're afraid to stick out your chin and say, Okay, life's a fact, people do fall in love, people do belong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at's the only chance anybody's got for real happiness."愛不應該是軟弱的近義詞,不應該是獨立女性的反義詞,我們野心勃勃沖出困難的性別語境,但我們也當然應該被人愛、被人看到和欣賞。
而男性的傲慢(或者說是被迫傲慢)則存在于,他們并不需要經(jīng)歷像女性一樣多的思考和反復,并不需要像女性一樣經(jīng)歷對愛的追求的迷茫和困惑,像Jo一樣矯枉過正了許多年,才猛然驚覺,原來愛與被愛是如此重要的事。
就這樣因為小婦人想通了一些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我想很多年前,我就已經(jīng)確信電影是對人生長達兩小時的比喻,我可能不會愛任何男孩一輩子,但我一定會愛電影一輩子。
看到有友鄰這么評價這個故事,覺得非常恰當?!爱斠粋€女性不再通過抗拒婚姻來表達獨立和自由的時候,這樣的這個社會才算達到基本的公平吧。” 卡司們都非常棒,青春無敵,雖然非線性敘事有一點overcomplicate整個故事,整體感覺還是很輕快。
看得出來這家子七年以來保養(yǎng)品沒少買
最喜歡的一段戲是甜茶和羅南在party上相遇,我不愛社交,你的裙子壞了,我們躲在外面也可以快樂的跳舞,那時候真好啊,一切都不如跳舞。
還是比不上49版。首先剪輯太碎,少年和成年時期尚可區(qū)分,但成年后以Jo去紐約為分割點的那幾段插敘就略炫技了,不僅迷惑觀眾,而且毫無意義。其次這個版本太注重這個故事悲情、無常、沖突的一面,甚至Jo和教授的感情根本沒表現(xiàn)出來,導致我沒看過原著的朋友們一頭霧水以為Jo是被逼的。再次小婦人真的不是Beth的死Laurie的渣Amy的婊和Jo不斷的逃跑,而是這些表現(xiàn)之下相互愛護的大家的可愛和溫柔啊。本來想兩星,但這打包銷售的卡司真的很優(yōu)秀,Saoirse的Jo太靈動出彩了,特加一星。
一個很溫暖的家庭群像,神仙卡司。最打動我的改編是喬和病重的妹妹貝絲在海灘上,貝絲說我不害怕死亡,人生就像潮漲潮落,潮落是阻止不了的,喬抱住她說我阻止過一次。同樣從睡夢中驚醒的鏡頭,當喬再次沖下樓梯時,卻再也沒有貝絲的身影...
你只要非常有錢,就可以不用結(jié)婚。劇情不單單局限于女人的婚姻嫁娶,也關注了個人成長,她們獨立,有自己熱愛的事業(yè):寫作,繪畫,音樂,表演。你可以嫁給你愛的貧窮的男人,也可以拒絕你不愛的富有的男人,也可以選擇單身熱愛自由?;橐霾皇敲總€人人生的必需品,有些人就是熱愛自由。尊重人類選擇的多元性。女主寫作的紙張平鋪了滿滿一屋子,令人動容,我與學霸/大師的差距。甜茶太美了,誰不想嫁給甜茶。
“Women have minds and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m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 I’m so lonely!” 【一個哭到崩潰的我】
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很高,而流行的居然是喪文化。19世紀的美國陷于內(nèi)戰(zhàn),人民生活貧困,女性地位不高,但是即便如此,主人公們依然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鄰里關系也和睦慷慨,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影片保留了那種名著的厚重感,當然也有19世紀名著常見的狗血,甜茶在這種女性電影里總是淪為渣男工具人,羅南飾演的女文青經(jīng)歷了由“恐婚”到“恨嫁”的“真香定律”,其他幾位女性角色則各有特色,表演都很令人印象深刻。
當開頭西爾莎羅南在街頭快樂飛奔的時候,總是會想起《弗蘭西斯哈》,都是自由靈動的。這一次的改編,也有意在傳統(tǒng)的同時,加入了更多現(xiàn)代意識,是更當下的。包括在劇作結(jié)構(gòu)上做的大量花樣,以及結(jié)尾的修改,都很有心思。一部特別真善美的電影,期間會因為一些溫暖所感動。幾個演員都很出色,西爾莎·羅南找到了新的、屬于她的、成年人的美,是另一種好看。實際上,幾個女孩不在于她們各自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而在于,可以自由隨心的做出想要的選擇,這才是最重要的。弗洛倫斯·皮尤可以繼續(xù)關注起來
還有人能拒絕甜茶?!我一個男的都想答應他
羅南和甜茶的功力已經(jīng)羽化登仙,就連黑寡婦妹妹的表演都張力十足,而屈臣氏小姐再次鞏固她花瓶界一姐的地位。
這么多神仙顏值的人兒聚在一起太畫美不看了。雖然是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但還是心塞了,畢竟初戀才是白月光??!甜茶和羅南青春洋溢,銀幕上全是膠原蛋白的氣息。當女性不再通過抗拒愛情來證明獨立的時候,這樣的社會只能算是具備基本的公平吧...
Emma Watson演技被一眾演員吊打,沒看過原著但是感覺有媚女權主義者的嫌疑?Amy究竟啥時候愛上Lori的?Lori啥時候愛上Amy的?這有點一頭霧水啊……女主Joe的變化線也缺乏連貫性,總體來說就是,可能片長限制了發(fā)揮,但是演得還是不錯噠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 But, I'm so lonely!”
相當嫻熟的一次改編,非線性平行剪輯打破傳統(tǒng)的流水賬式敘述,在時空切換中不自覺地感受到美好和悵然若失。Greta用獨立、成長等議題將這個古典故事做以現(xiàn)代性的注解。羅南妹子太優(yōu)秀了,在這樣飽滿的女性群像中呈現(xiàn)出的靈動和層次感也幾乎是碾壓式的。
真的過譽。雖說糖水片,對感情的理解也太想當然了吧。大家攛掇Jo去追教授那段好惡心哦。伯德小姐的小委屈加佛朗西斯哈的姐妹情等于Jo被溫情打折了腿的女權。
相較lady bird是更加完整多面豐富年輕的女性jo greta自然地把觀眾帶入了jo與女孩子們交叉的世界 羅南的表演自帶煽動力 寫作遭到批評生氣 無法原諒心愛的作品被燒掉的妹妹 拒絕Laurie的求婚 無法戰(zhàn)勝孤獨的自白 失去親人的痛苦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啊真好 可惜包被鎖了 沒法拿出紙巾 就反復眼淚汪汪然后嘩啦啦地流下來 花茶真好 勞拉真好 加瑞爾真好 遺憾的是不管原著怎樣在我心里講真爛尾了哭T T
很難說這是一部現(xiàn)代化的古典電影還是復古式的當代電影,或許在油畫質(zhì)感及歡脫感覺間,主創(chuàng)自身也并沒厘清相對統(tǒng)一的思路。羅南的古典氣質(zhì)在片中得以完美呈現(xiàn),曾被喬·懷特激發(fā)的靈氣重現(xiàn)。
那一瞬間,她們都長大了,也懂得了別人沒法代替自己悲傷。
出版社對喬說:如果主角是女孩,確保她在故事結(jié)尾時結(jié)婚了。其實這就是《小婦人》作者路易莎自己的經(jīng)歷。路易莎終身未嫁,她也不希望喬被婚姻束縛。遺憾的是在那個年代(即便現(xiàn)在也是如此),人們會被迫寫他不認可、不喜歡的作品。在出版社的要求下,路易莎寫了一個違背自己初衷的結(jié)局。喬還是遇到了白馬王子,還是選擇了結(jié)婚生子。1933版、1949版、1994版《小婦人》電影都是如此。路易莎曾經(jīng)寫道:人們總是問她喬和誰結(jié)婚了,仿佛那是女人一生唯一的目標與終點。直到2019版《小婦人》,喬終于走了另一條路,彌補了路易莎的遺憾——喬是獨身主義,憑自己的力量走向了成功。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動,足足過了150年才實現(xiàn)。這意味著如今女性地位更高了,不需要向出版社妥協(xié)了。最重要的是,女性不應該被婚姻定義,婚姻也并不是女性唯一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