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邊倒贊道爾頓,忍不住唱唱反調。不是說道爾頓不帥,舉個例子:劉德華也帥,但是滿臉寫滿了認真,讓他演沾花惹草瀟灑倜儻的楚留香實在沒說服力。加一句別和我提原著,007之所以風靡世界原因肯定不是原著小說而是因為康納利和摩爾。本人七零后打小也是看他們錄像帶長大,除非你是先入為主先看的小說那我無話可說。
全片看罷,個人對此片的觀感如下:
1,這是80年代最后一部邦德,也是那個動作片黃金時代的一曲挽歌。90年代后,依靠實拍特效和真實動作的007系列將會面對CG特效的強烈沖擊(《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此片因票房不佳導致提摩西離任,而下一部的到來,將會有七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自《太空城》后,一直到此部,預算基本維持在同一個水平,終究制作方還是保守了。
2,此部在表演上無可指責,就連一貫花瓶的邦女郎,表演也在水準之上。片中邦德的美國好友菲利這個角色其實在《生死關頭》中也有出現,而且由同位演員扮演
3,劇情上這一部是空前顛覆的,邦德不再拯救世界或者進行諜報活動,甚至和軍情六處也沒有什么聯(lián)系,重點放在了邦德的個人復仇上。邦德去參加好友婚禮順便一起抓了BOSS,而BOSS逃跑后報復廢了邦德好友并殺了好友妻子,于是邦德暴走,踏上為朋友復仇,刺殺BOSS的道路。表面上看起來劇情很有沖擊力,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劇情上很多地方都很敷衍或者不合理,比如邦德的黑人好友“鯊魚”,沒有任何鋪墊和相關劇情,就很突兀的出現在邦德眼前犧牲了;再比如香港緝毒局手下居然是一幫忍者,而且還莫名其妙就被BOSS找到藏身點,片中還莫名其妙黑了一把中國;還比如邦德在BOSS家,明明有無數機會可以毫無聲響的干掉BOSS,但偏偏沒有行動,非得等到身份被識破;還有作為一個能控制一國總統(tǒng)的大毒梟,居然沒查到邦德和菲利是朋友;邦女郎和毒梟身邊一位手下的導彈交易這劇情也莫名其妙,對劇情沒有任何作用。。。。。雖然邦德系列一向不以劇情見長,但如此不走心的劇情在全系列中也是異數,更可怕的是一頭一尾的動作戲后,中間如此長的劇情中幾乎沒有什么可看的動作戲,對一部80年代末期的動作片來說,簡直是一場災難,是很難調動觀眾情緒的。
4,這部大反派設置的是毒品王國的超級大毒梟(原型應該就美劇《毒梟》中那位),但這位毒梟在全片被邦德耍的團團轉,甚至都沒有以往電影中反派標致性的“邪惡計劃”,就連女人都在自己家和邦德上床。。。。。最后基本未對邦德造成什么人身傷害就被做了,其表現堪稱系列最差反派!倒是本尼西奧·德·托羅(《毒品網絡》)邪氣四溢相當搶眼!
5,這一部的動作戲有兩場平心而論是相當出色的,開頭一段簡直就是諾蘭《黑暗騎士崛起》片頭的翻版,最后一段的油罐追車場面宏大且驚險,可惜一頭一尾的動作戲之間間隔時間太長,這中間的劇情中再無令人印象深刻的動作戲,有幾場規(guī)模不大但也不甚精彩。于是造成的感受就是這部的動作戲雖然有一頭一尾超高質量,但整體太過平庸的感覺。
6,雖然復仇是本片中心事件,但是讓觀眾通常在同類型動作片中感受到的那種酣暢淋漓的復仇沖突不同(如《疾速追殺》,《死亡飛車》,《特工紹特》等),此片呈現出的情緒較為平淡,也沒有那么強的戲劇沖突,有種邦德是單獨一個人在外面出正常任務的感覺。就是比起劇情稀爛的《量子危機》,也頗有不如,至少《量子危機》中全片邦德為維斯帕復仇的基調始終強烈。
7,在個人心目中,此片雖然劇情有很大問題,和《量子危機》一樣無趣,但一頭一尾動作戲的質量遠非《量子危機》可企及,故排在《量子危機》之前,雖然個人很難在同樣劇情糟糕,場景難看的《金剛鉆》,《擇日而亡》和此片上分出好壞,但畢竟《金剛鉆》有超級反派,《擇日而亡》劇情也更緊湊,故排在《擇日而亡》之后,位列全系列24部電影中第十八位。
007——詹姆斯邦德
這個代號與名字會令你想到誰?
年紀大一些的朋友可能第一反應是皮爾斯布魯斯南
年紀小一些的朋友或許第一反應是丹尼爾克雷格
大概也有些不著調的朋友第一反應會是周星馳吧- -
老炮一點的007影迷說不定會提起肖恩康納利和羅杰摩爾兩位爺爺,順帶著再把喬治拉贊貝拉出來Diss一翻。
偏偏夾在羅杰摩爾和皮爾斯布魯斯南之間,連接新舊時代的提摩西道爾頓是鮮少被提到的一任007。
也偏偏是這一任007做到了前三位都沒有做到的事——將007電影拉回原著小說。
如今當人們提起007或詹姆斯邦德,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身手不凡的紳士特工,他風流倜儻、他才華橫溢,他永遠開著最拽的車、耍著最帥的槍、殺著最壞的人、泡著最美的妞。
007電影的預告片幾乎都要包含部分床戲以吸引觀眾,每部電影的邦女郎人選比起大反派更讓人期待。邦女郎這個頭銜也不局限于女主角,只要是在007電影里軋一角的女演員或多或少都會以邦女郎自稱,并以此為宣傳。
《量子危機》預告片中的這個舔背是全片唯一床戲
那么這個如種馬般在全球開車的特工真的是原著小說作者伊恩弗萊明的產物嗎?
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在1962年接受《紐約客》采訪時說過:
我需要一個毫無浪漫氣息的盎格魯撒克遜的男性名字,于是詹姆斯邦德誕生了。1954年,我寫第一本小說《皇家賭場》時,我心中的邦德是一個極其無趣乏味的男人;我希望他是個純粹的工具。當時我在給這個角色想名字,詹姆斯邦德,那真是我所聽過的最沒意思的人名。
無趣、乏味、毫無浪漫氣息。
這還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匹大種馬嗎?
但在弗萊明的原著中,邦德是冷峻的,甚至可以說有些冷酷。
弗萊明手繪的邦德肖像,M字禿頂非常英國
不管是他所畫的肖像還是小說采用的插畫,這個特工都很難給人以風流的印象。那為什么詹姆斯邦德如今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形象了呢?
1961年6月,弗萊明將自己的小說電影改編權賣給了哈里薩爾茨曼,薩爾茨曼旋即與阿爾伯特布羅克利合伙,開始張羅拍攝007電影。
盡管弗萊明心中的邦德演員人選是美國歌星霍基卡邁爾克??傻谝徊?07電影《諾博士》拍攝于1962年,當時霍基卡邁爾克已經年逾六十,顯然不適合這個角色。
制片人哈里薩爾茨曼和阿爾伯特布羅克利的最初人選是彼時正當紅的好萊塢影星加里格蘭特,不過由于加里格蘭特只愿意簽一部片約,而兩位制作人想把007打造成系列電影,遂即打消了選用加里格蘭特的念頭。
為了更好地遴選邦德的演員,兩位制片人帶上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三人共同舉辦了名為“尋找詹姆斯邦德”的海選大賽。
比賽的最終獲勝者是名叫彼得安東尼的二十八歲模特。很遺憾,我沒有找到這位模特的影像資料,無從得知這位模特的身形樣貌。據布羅克利描述,彼得安東尼和出演《羅馬假日》《百萬英鎊》等的影星格里高利派克有幾分相似。
雖然取得了海選的勝利,但這位模特并沒有如愿成為第一任007。根據阿爾伯特布羅克利的解釋,彼得安東尼缺乏演技表現力,無法和邦德角色產生共鳴。畢竟模特不是演員,演技不到位也是難免。
海選失敗后,兩位制片人開始重新選角。此時,三十歲的蘇格蘭人肖恩康納利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根據薩爾茨曼回憶,肖恩康納利給他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因為肖恩康納利來試鏡時穿著邋遢,襯衫都沒燙平就來了,可當他進入角色后便顯露出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瀟灑霸氣。
試鏡結束后,薩爾茨曼和布羅克利看著康納利上車離開的身影,當場就對彼此說這就是邦德的最佳人選。
不過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起初并不認可肖恩康納利,只因他筆下的詹姆斯邦德是上層社會出身的英格蘭人,而肖恩康納利是工薪家庭出身的蘇格蘭人。
可正如小羅伯特唐尼和休杰克曼對漫威漫畫的反作用力,隨著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弗萊明最終在小說《女王密使》中給邦德添加了蘇格蘭血統(tǒng)的人設。
真香- -
據某些古早舅舅黨說,第三任007羅杰摩爾也曾進入到首任邦德人選的考慮范圍,但由于制作人認為他過于年輕漂亮的緣故而被淘汰。
我個人認為這個消息不足為信,因為雖說羅杰摩爾是第三任007,可他比肖恩康納利還要大上三歲呢!
電影近乎重新塑造了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將原著中不近人情的冷酷特工變成了幽默風趣的魅力紳士。據說,伊恩弗萊明在觀影后留下了如此的評價:
可怕,真是太可怕了!
由此可見,就連第一部007電影也沒有很好地傳遞原著精神。聯(lián)美公司對007的人設進行了天翻地覆的改動,目的自然是為了更大的市場。
盡管由奧森威爾斯和雷蒙德錢德勒發(fā)展的黑色電影及硬漢派偵探在1961年已成氣候,美國的老少爺們追求及欣賞的仍舊是視覺奇怪和輕松詼諧的故事。
事實證明,制片人的想法是正確的。
《諾博士》以一百萬的成本斬下了將近六千萬的票房佳績,全球觀眾都被這位英國特工的魅力折服。聯(lián)美公司立即在1963年上馬了續(xù)集《俄羅斯之戀》,并且將投資成本翻倍至兩百萬。
如今我們所熟悉的大部分007電影套路,比如每部電影里Q都會給邦德提供幾個之后會派上用場的新道具,比如片尾字幕滾動完會出現“James Bond will return”字樣等等都是從《俄羅斯之戀》開始的。
甚至包括007那著名的片頭。
007的片頭想必無人不知:通過槍管我們看到邦德緩步走向銀幕中間,突然轉身朝我們開槍,鮮血汨汨染遍全屏,隨后鏡頭中故事展開。
但這都是在續(xù)集《俄羅斯之戀》中確定的套路?!吨Z博士》中邦德開槍后電影并沒有立即開始,而是伴隨007主題曲進入了一段動畫片頭。片頭開槍的人也不是肖恩康納利,而是替身演員鮑勃西蒙斯。
《俄羅斯之戀》是我唯一一本007原文小說,標題直譯是“來自俄羅斯的愛情”
肖恩康納利的表演或許仍有部分暗合原著那冷峻乏味特工的行事風格的話,那么他的繼任者離原著的距離恐怕是愈發(fā)遙遠了。
連續(xù)出演了五部007電影,肖恩康納利萌生退意,繼任者是二十八歲的澳大利亞人喬治拉贊貝。
喬治拉贊貝僅僅演了一部就告別了007系列,這導致聯(lián)美公司為了填補空窗期不得不花重金請肖恩康納利二進宮。至于喬治拉贊貝為什么只出演了一次,還有他那部《女王密使》究竟如何。這個有趣的話題展開的話就太復雜了,以后有機會再說。
第三任邦德是正是上文提到據說因為過于漂亮而被淘汰的羅杰摩爾。
從1973年到1985年這十二年,羅杰摩爾演了七部007電影,是所有邦德演員中最多的一位。他的演繹風格和肖恩康納利有不小的差異,這多少也是受到了007電影風格從偏寫實逐漸走向科幻甚至魔幻的影響。
經歷了60年代性解放運動的美國大眾文化在70年代末逐漸滑入享樂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羅杰摩爾時代的邦德可說是所有邦德中最好色最種馬的一位:他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獵物調戲女人,他在電影中的很多表現都不像個有職業(yè)素養(yǎng)的特工,而更像是個被情報部門外聘的極限運動高手。
在食色大開、百無禁忌的羅杰摩爾時代,007電影的喜劇色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某些戲碼已經進入了卓別林或艾伯特與卡斯特羅那樣的鬧劇領域。
低俗的搞笑段落頻出,再也沒有肖恩康納利那樣略帶風雅的黃段子,而是直白露骨的色情笑話。
比如在《金槍客》中,當邦德說完“Bottoms up”(干杯)后,立馬下一個鏡頭切到脫衣女郎高高抬起的臀部特寫。(臀部的英文也是Bottom)
雖然我個人對羅杰摩爾時代的007評價不高,不可否認的是這幾部007票房表現均不俗。簡單來說羅杰摩爾時代的007緊跟著時代步伐,觀眾想看什么就拍什么。
黑人文化火了,好,我們就讓邦德大戰(zhàn)黑魔黨。
太空科幻火了,好,我們就讓007上天入海。
硬漢動作火了,好,我們就讓007到金門大橋上肉搏。
所謂盈不可久,單純依賴角色地個人魅力和跟風主題先行,缺乏電影風格,如投機主義者般地處理續(xù)作終究會失去固定觀眾。
況且,羅杰摩爾本人比肖恩康納利還要大三歲。到拍攝其最后一部007電影《雷霆殺機》時,羅杰摩爾已經57歲,比那部電影邦女郎的母親還要年長。
這個事實嚴重打擊了羅杰摩爾繼續(xù)飾演邦德的動力,在2007年一次采訪中他坦承:
當時我太老了,差不多快四百歲了。
首任007肖恩康納利在1997年的采訪中也說道:
邦德應該由一個三十五歲左右的人來演,我太老了,羅杰同樣太老了。
現在回頭再看《雷霆殺機》這部電影,我們很難忽視羅杰摩爾的年齡。
五十七歲的羅杰摩爾無法完成片中大部分特技動作,因此替身演員的部分令人發(fā)指般明顯。片中大部分的驚現片段,不管是賽馬、跳橋、搏斗、滑雪,對年近花甲的羅杰摩爾來說都很難勝任。
唯一可以親自上陣的動作戲恐怕只有床戲。
可痛苦之處在于,即便是床戲,由于巨大的年齡差異,羅杰摩爾和邦女郎坦婭羅伯茨之間的感情戲十分強硬干癟、毫無火花。在自傳中羅杰摩爾承認他感覺和坦婭羅伯茨在表演中的化學反應近乎為零,另外,他還十分不喜歡片中另一位邦女郎格蕾絲瓊斯。
盡管《雷霆殺機》的票房表現差強人意,年邁的羅杰摩爾仍舊在全球斬獲一億五千萬票房,電影本身收獲的口碑卻實在難稱理想。
《紐約客》對本片的批判毫不留情:
詹姆斯邦德系列有過起伏,可還從來沒有過像《雷霆殺機》這樣的失敗。人們去看邦德電影,期盼的是一部有格調,至少有新鮮感和刺激度的電影。可這部電影貢獻的只有愚蠢的撞車戲碼。這部片子是有些極具創(chuàng)意的點子,但它們都被攪在了一起,鋪墊方式亦很不負責任。
過于夸張的劇情和過于年老的007混合在一起,令違和感強烈至荒誕的地步。而80年代的好萊塢步入了硬漢動作片時代,在施瓦辛格、史泰龍、布魯斯威利斯這些鐵打的硬漢面前,一個滿臉褶子的登徒子特工越發(fā)顯得不合時宜了。
到此為止,電影中的007和伊恩弗萊明書中那個沉悶的男人之間的距離被拉扯至無以復加的遙遠
飾演邦德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羅杰摩爾選擇退休,令人頭疼的選角問題再次擺在了制片人阿爾伯特布羅克利面前。
通過無數次試鏡,最后進入角逐邦德角色的最終名單是三個人:新西蘭人山姆尼爾、愛爾蘭人皮爾斯布魯斯南以及威爾士人提摩西道爾頓。
提摩西道爾頓
最先被排除在外的是山姆尼爾,這是阿爾伯特布羅克利力排眾議的結果。聯(lián)合制片人邁克爾吉布森乃至阿爾伯特的女兒芭芭拉都極其認可山姆尼爾,可阿爾伯特就是無法信服山姆尼爾的表演。(這個決定我認為很正確,山姆尼爾的氣質怎么看怎么像中產階級)
不為人知的是,阿爾伯特原先看好的并不是日后成為第四任邦德的提莫西道爾頓,而是第五任——皮爾斯布魯斯南。在三天的帶妝試鏡后,制片方正式向皮爾斯布魯斯南提供片約,看起來布魯斯南成為邦德已是板上釘釘了。
讓皮爾斯布魯斯南失去成為第四任007的機會的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的后果,始作俑者則是美國廣播電視公司,簡稱NBC。
接到007p片約的皮爾斯布魯斯南當時與NBC尚有片約在身,那是電視劇《雷明頓傳奇》。
這本來不成問題。由于收視率每況愈下,NBC已經決定腰斬《斯蒂爾傳奇》。正因為知道電視劇會被砍掉,皮爾斯布魯斯南才會去試鏡007,制片人們才決定向他提供片約。
但當媒體爆料皮爾斯布魯斯南即將接任007后,許多聽風就是雨的吃瓜群眾為了一睹新007的風采開始收看《斯蒂爾傳奇》,《斯蒂爾傳奇》的收視率不降反升。眼見007效應的威力后,NBC決定給《斯蒂爾傳奇》續(xù)命,于是就又續(xù)訂了一季。這也同時啟動了皮爾斯布魯斯南合同中的條款,皮爾斯布魯斯南將不得不繼續(xù)拍攝《斯蒂爾傳奇》第五季。
NBC的行為惹惱了007制片人阿爾伯特布羅克利,他旋即撤回了給皮爾斯布魯斯南的片約。NBC曾經試圖與阿爾伯特達成協(xié)議,以便讓皮爾斯布魯斯南可以一邊拍007,一邊拍電視劇。但阿爾伯特的態(tài)度十分強硬,斬釘截鐵地正面肛了NBC:
詹姆斯邦德不會是雷明頓斯蒂爾,雷明頓斯蒂爾也不會成為詹姆斯邦德。
失去了皮爾斯布魯斯南,難道又要重啟選角工作嗎?
此時阿爾伯特的女兒將提摩西道爾頓這個選項重新擺上臺面,這很正常,道爾頓本身就在初次選角的最終名單之內。
可是擁有最終拍板權的阿爾伯特對道爾頓這個人選始終不太滿意。原因是道爾頓雖然成名已久,但他以古裝形象和莎翁劇聞名,在影視圈還沒有很大的名氣。
幸虧阿爾伯特的妻子強烈建議丈夫一定要和道爾頓見面談談,這才總算說服了阿爾伯特。(這種對舞臺劇演員的偏見并非孤例,著名的好萊塢段子就是華納公司在拍攝《窈窕淑女》時,認為舞臺劇出身的朱莉安德魯斯名字太小,轉而選擇了奧黛麗赫本。)
重振007系列的責任最終落在了四十歲的提摩西道爾頓肩上。
吊詭的是,如果阿爾伯特一開始就選擇提摩西道爾頓的話,道爾頓恐怕沒辦法成為007。
因為道爾頓沒有檔期,當時他正和波姬小絲拍攝《天使神差》。反倒是NBC、皮爾斯布魯斯南、《斯蒂爾傳奇》這一堆破事拖延拍攝進程后,阿爾伯特再次找到道爾頓時他才空出了檔期,便毫不猶豫地接下007的拍攝。
所以說一個人的命運啊,固然要靠自我奮斗,但也要看歷史的進程。
噢,至于那部拖住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斯蒂爾傳奇》。
在發(fā)現皮爾斯布魯斯南不是新任007后,人們對這部劇迅速失去了興趣,收視率一落千丈。第五季僅僅拍攝了六集,NBC就迫不得已再次砍掉《斯蒂爾傳奇》。
《黎明生機》這部電影從開拍伊始就呈現出要擺脫前作影響的勢頭。
最醒目的改變之一就是把伴隨邦德長達十年的座駕路特斯換回了我們熟知的007經典款——阿斯頓馬丁DB5。
那位從第一部007電影《諾博士》就出場的角色——錢班霓也換人了。錢班霓是邦德直屬長官M的秘書,每部電影她都負責給邦德發(fā)任務以及與邦德調情。
從1963年到1987年,路易斯馬克斯韋爾將這個角色從少女演至老婦,她不可避免地同這個長壽系列一樣露出了衰老之相。在《黎明生機》中,錢班霓由年輕演員卡羅琳布利斯扮演,象征著劇組給這個系列重新注入活力。除了軍需官Q,從《諾博士》一路走來的老班底全體退休。
最重要的變化自然反映在故事上。
羅杰摩爾時代的007電影情節(jié)基本大同小異:某個有權有勢的商業(yè)/科技大鱷利用美蘇冷戰(zhàn)的空隙,尋找機會挑撥美蘇關系以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盡管冷戰(zhàn)的高峰在60年代,70年代已有緩和跡象,可那段時間的007電影卻從來沒有把冷戰(zhàn)作為故事的主要矛盾,而是將諜戰(zhàn)作為邦德冒險故事的背景。久而久之,觀眾們產生了審美疲勞。畢竟拿冷戰(zhàn)作障眼法的戲法一旦被識破,再變下去也就沒意思了。
一望而知的故事總是很難吸引人。
《黎明生機》拍攝于1985年,此時冷戰(zhàn)已至尾聲,美國的領先優(yōu)勢越來越大。
蘇聯(lián)國內矛盾重重,社會主義聯(lián)盟已有崩潰的先兆。這卻恰恰提高了美國觀眾對待電影中冷戰(zhàn)描寫的接受程度。《黎明生機》里的危機不再是金融大鱷、科技巨頭的陰謀,而是圍繞著一位想要從蘇聯(lián)叛逃的將軍。這位將軍指名要007負責他從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的逃亡之路。
看來快死的敵人才是最好的敵人。
與故事主旨一同改變的還有邦德的性格。
之前的三任007,不論是肖恩康納利、羅杰摩爾還是喬治拉贊貝,他們永遠是衣著光鮮、風度翩翩、不急不躁地處理任務。即便在執(zhí)行最危險的任務時,他們依然能夠保持風趣幽默,時而還能拿危險狀況說個笑話??梢哉f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就把強虜給灰飛煙滅了!
但在提摩西道爾頓的表演中邦德嚴肅了許多,仿佛更加弗萊明原著了。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就有一條對《黎明生機》的評價:
新任接班人提摩西道爾頓飾演的詹姆斯邦德比他的前任都要更為嚴肅,這的確讓故事變得更多彩刺激了一些,但同時也讓人覺得他缺乏幽默感。
這不是巧合,而是提莫西道爾頓刻意為之的結果。
道爾頓讀過原著小說,他希望邦德可以更靠近原著人設,而非重復前任風流浪子。
編劇們不僅認可了道爾頓的想法,又由于當時歐美社會中彌漫著艾滋病恐慌情緒,在《黎明生機》中邦德連床戲都沒有。這讓提摩西道爾頓成為唯一一位沒有床戲的007。
《黎明生機》中邦德與邦女郎卡拉之間的幾場對手戲甚至讓人忘卻了這是部007電影,仿佛我們在看的是類似《羅馬假日》那樣的愛情小品。比起肖恩康納利、羅杰摩爾一步到位的感情戲,道爾頓飾演的邦德花了不少筆墨討卡拉的歡心,無怪乎人們稱道爾頓是最文青的007。
這并不是邦德頭回品嘗愛情的滋味。
早在1969年的《女王密使》讓邦德與邦女郎步入了婚姻殿堂,但那只是劇本強硬的結果而已?!独杳魃鷻C》則細致描繪了邦德和卡拉暗生情愫的過程,以及卡拉是如何一步步倒向邦德的懷抱。
人吶,一旦動了情,便會有火
這一作的邦德由前幾任都未達到的情緒化憤怒時刻。
《黎明生機》還有一點讓人另眼相看之處,那就是本片有不少橋段被《神秘海域3》無情“借鑒”了。
電影后半段,邦德來到阿富汗,隨后他與阿富汗圣戰(zhàn)者伊斯蘭聯(lián)盟共同打敗了蘇聯(lián)軍隊,實力致敬了一波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最后一場動作戲中,卡拉開著吉普幫助邦德爬上飛機,接著邦德與和反派懸掛在運輸機外殊死搏斗。整個橋段在《神秘海域3》里被完全復刻了一遍。(詳細比照請移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xSeOS1JcA)
雖然飛機上的驚險段落由替身完成,四十歲的道爾頓在大部分的動作場景堅持親身上陣,包括在直布羅陀拍攝的車頂動作戲,這是老邁的羅杰摩爾很難做到的。
如今回過頭看,這里讓007與阿富汗圣戰(zhàn)者聯(lián)手打擊蘇聯(lián)的政治宣傳意味實在太濃,這讓《黎明生機》的政治色彩達到了系列之最。
之前編劇們甚至不敢在007電影里明著寫“Smiert Spionam”組織(意為暗殺間諜)?!癝miert Spionam”就是原著小說中的“SMERSH”組織,伊恩弗萊明所寫的這個組織很明顯指向蘇聯(lián)。而電影編劇為了避嫌,將“SMERSH”改為沒有俄國元素的幽靈黨。
但在《黎明生機》里,“Smiert Spionam”堂而皇之地通過蘇聯(lián)將軍之口說出,文字更出現在了邦德同事遇害現場。
果然快死的敵人才是最好的敵人。
《黎明生機》取得1億9千萬的全球票房,道爾頓這個新007似乎是選對了,他所代表向原著靠攏的改革似乎也成功了。
兩年后的1989,道爾頓的第二部——也是他的最后一部007——《殺人執(zhí)照》制作完成。該片在《黎明生機》的基礎上更為寫實也更加黑暗,痛心的是上映后卻遭到了評論界褒貶不一的評價。
《帝國》雜志只給出了兩星并附有相當苛刻的評論:
道爾頓實在令人絕望……提摩西道爾頓或許有邦德的長相,但他丟掉了摩爾和康納利傳下來的那些道具、高科技和汽車。
影評人諾曼維爾納甚至將《殺人執(zhí)照》列為僅次于《雷霆殺機》的史上第二差007電影:
提摩西道爾頓得到是個半成品。這位演員本有可能成為決定版的007,可十分不走運地趕上了007系列最弱的時候。你可以看到這個系列在冷戰(zhàn)尾聲遭到了多么嚴重的創(chuàng)意枯竭危機。
就連著名不靠譜評測網站IGN也給出了差評
該片過于黑暗,偏離了007系列的常規(guī)套路。
那么在討論《殺人執(zhí)照》是否偏離了007系列常規(guī)套路之前,我們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007的套路?
古典007電影的流程一般來說是這樣的:
片頭開槍動畫→邦德正在執(zhí)行某項和電影主線有關聯(lián)卻不是很關聯(lián)的任務→邦德被召回環(huán)球貿易公司(即MI6)→從M手中接任務并和錢班霓調情→偽裝身份接觸反派BOSS/邦女郎→在不撕破臉的情況下和BOSS爭鋒→被BOSS揭穿身份/陷入江局(往往伴隨二號邦女郎的背叛或死亡)→得到邦女郎搭救/發(fā)展劇情→正式潛入或闖入BOSS領域→再次陷入江局(往往伴隨二號邦女郎的背叛或死亡)→利用某個伏筆成功執(zhí)行任務→誤以為勝利卻被漏網之魚的反派打斷→XXOO
《殺人執(zhí)照》卻打破了這個套路,邦德在本片并沒有從M手中接任務,而是純粹的個人復仇行為。正因為此,在本片中邦德被M代表組織收回了象征特工權力的“殺人執(zhí)照”。事實上,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標題就叫“Vendetta Privata”,意為“個人復仇”。
被改變不僅僅是邦德的行為動機,還有角色的行為模式。
這一次007不再依靠組織事先準備好的偽裝身份與BOSS混臉熟,而是用納投名狀般表現打入反派毒梟桑切斯的核心圈子。之后邦德也沒有利用高科技道具打敗敵人,而是故布疑陣令桑切斯懷疑手下的忠誠,從內部將其各個擊破。
《殺人執(zhí)照》的編劇威爾森坦率地說之所以如此處理劇本,讓邦德采用離間計,其靈感來源于兩處:一是提摩西道爾頓本人傾向于將詹姆斯邦德演繹得更加黑暗、陰沉;二是黑澤明的名作《用心棒》。
威爾森說道:
(《用心棒》)不用和反派動武,僅僅播撒不安的種子,主角就能讓反派作繭自縛。
事實上,這樣更間諜的手法并非編劇獨創(chuàng)。原著作者伊恩弗萊明在小說《金槍客》中就已經寫過類似劇情。只不過《殺人執(zhí)照》之前的007電影很少考慮采取偏隱晦的劇情發(fā)展手段,更偏向于搞個大新聞的花頭。
《殺人執(zhí)照》的黑暗更體現在對暴力更加直接、直觀的表現上。這部電影是007系列唯一被英國電影審查機構BBFC評級為15+的作品。美國電影評級機構MPAA對影片對暴力行為的過分表現表示不滿,勒令剪掉了36秒的鏡頭。
打破常規(guī)需要勇氣,勇氣帶來的卻未必是勝利。
如果說《黎明生機》中的邦德尚且是熟悉的陌生人,那么在《殺人執(zhí)照》中的邦德在觀眾們看來就顯然是另一個特工了。
如前文所述那些批判聲音類似,影評人里克格洛恩認為這部電影將詹姆斯邦德變成了寡言強壯、徹頭徹尾的美國特工,如此導致了本片十分地不“邦德”。
沉默寡言、強壯機敏,這描述分明是伊恩弗萊明原著小說中的詹姆斯邦德。
一個最符合原著的007反而被評價為最不007,這真是一份無辜的責備。
弗萊明老爺子若在世,就算他對《殺人執(zhí)照》再怎么低,我想也不會低于他當年對《諾博士》的評價——“可怕,真是太可怕了”。
雖然批評聲音不斷,《殺人執(zhí)照》的全球票房依然超過1億5千萬。1990年,提摩西道爾頓的第三部007電影提上議程。
遺憾的是,米高梅公司與聯(lián)美公司以及布羅克利就007電影改編權問題爆發(fā)了長達四年的法律糾紛。由此引發(fā)的項目延遲令道爾頓心灰意冷。他主動終止了合同,我們再也無法看到他對邦德的進一步演繹了。
隨著時間推移,經歷了皮爾斯布魯斯南時代的興衰以及碟中諜和諜影重重對特工電影審美觀的洗刷,影評人為《殺人執(zhí)照》平反的呼聲也水漲船高。
不少人甚至認為丹尼爾克雷格《皇家賭場》之大獲成功,多多少少是站在了提摩西道爾頓兩部007的肩膀之上。
那么,有關皮爾斯布魯斯南時代的故事,以及丹尼爾克雷格塑造的“克格勃”007和提摩西道爾頓究竟有何傳承和異同。
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真的不覺得這部很差……提摩西·達頓的兩部007系列其實都還好,感覺他的邦德比前面幾任的都更有人情味,或者說,比起作為007的那一面,達頓邦更多地展現的是作為詹姆斯·邦德的那一面。無論是保持原則性不一味嗜殺,還是放棄殺人執(zhí)照孤身替朋友夫妻報仇,都是之前的電影中沒有展現過的。對于菲利克斯·萊特、錢班霓和Q這些一直在自己身邊的朋友,他一點不比對待拯救世界的任務懈怠。
比起拯救世界,《殺人執(zhí)照》的反派情節(jié)是很現實的令人意難平——貪財的叛徒接受了重金賄賂放跑原本已經被逮捕的毒梟,卻毀了別人的一生??上Р皇敲總€人都有詹姆斯·邦德這種講義氣和能力意志兼具的好兄弟。
這一部里其實真的很喜歡萊特的妻子德拉……雖然出場時間很短但是又自然又可愛,原本她和萊特可以過得很幸福的吧。最后邦德用夫妻倆送的打火機點燃桑契斯身上的汽油的時候真的爽。
不得不說在邦德系列做新娘真的危險,前有特蕾西后有德拉,還有很多部里婚禮被追車戲搞亂的新娘們……對新娘們好點吧!
正牌邦女郎像升級高配版的瑪麗·晚安,但是畢竟是升級高配,簡直又美又颯。女二的身材好得不得了,人也是又甜又辣。其實我更偏向女二一點,不過顯然邦德和Q都更喜歡跟著自己出生入死的那一位。
2021-6-25007之殺人執(zhí)照小米盒子
毒販桑切斯女友露比跟別人睡了桑切斯帶人來捉奸桑切斯行蹤被緝毒署追蹤到詹姆斯與黑人鯊魚給好友亞歷克斯做伴郎亞歷克斯被緝毒署叫走詹姆斯跟隨桑切斯鞭打女友屁股桑切斯調虎離山駕駛飛機逃離詹姆斯從飛機上垂下鋼索把桑切斯的飛機與緝毒署飛機綁在一起詹姆斯與亞歷克斯跳傘到教堂亞歷克斯與老婆德拉舉辦婚禮
桑切斯懸賞二百萬美金救自己桑切斯被轉移大橋上特工基利弗打暈看守開車帶桑切斯墜海海里潛水員利用潛水器接應亞歷克斯被抓德拉被槍殺桑切斯抓到亞歷克斯亞歷克斯被鯊魚咬斷腿詹姆斯要報仇英國情報部門找到詹姆斯讓他不要管此事否則要吊銷他的殺人執(zhí)照詹姆斯打暈特工離開
詹姆斯和黑人鯊魚來到船廠調查發(fā)現鯊魚船廠老板克羅斯是桑切斯的合作伙伴詹姆斯把基利弗喂了鯊魚
詹姆斯?jié)撍畯目肆_斯的船底上船黑人鯊魚被抓詹姆斯在海里與打手們打在一起潛水器與海上飛機正在交易毒品詹姆斯毀了毒品詹姆斯的氧氣瓶被割斷詹姆斯利用魚槍發(fā)射到海上飛機詹姆斯爬上飛機把飛機員踹下去駕駛飛機離開
酒吧里詹姆斯找到布維爾酒吧里與桑切斯手下前情報人員打了群架詹姆斯帶布維爾離開船只在海上沒油了二人接吻
地峽城桑切斯的老巢總統(tǒng)也得依靠桑切斯的賄賂詹姆斯在桑切斯的銀行存款四百九十萬詹姆斯在桑切斯得賭場豪賭桑切斯派露比去做荷官詹姆斯讓露比帶自己去見桑切斯詹姆斯與桑切斯見面
酒店里q給詹姆斯送來了牙膏炸彈攝像機指紋槍等裝備詹姆斯在桑切斯窗前設置了牙膏炸彈桑切斯與東方人關先生等人在談生意關先生要看制毒工場
詹姆斯發(fā)現布維爾與桑切斯手下交易詹姆斯遙控引爆炸彈要槍殺桑切斯忍者裝扮的關先生打暈詹姆斯倫敦派人藥帶走詹姆斯關先生是香港緝毒署的軍方炮轟大樓關先生被炸服毒自盡桑切斯救出被綁起來暈過去的詹姆斯
詹姆斯醒來在桑切斯的豪宅詹姆斯說那些人是職業(yè)殺手詹姆斯嫁禍給克羅斯露比開快艇帶詹姆斯溜走詹姆斯回到酒店質問布維爾布維爾說桑切斯買了飛彈
克羅斯的船只來到碼頭布維爾假扮領航員撞碼頭詹姆斯從銀行取錢后藏到克羅斯船艙內桑切斯看到現金認為克羅斯出賣自己用壓力殺了克羅斯
露比勾引了詹姆斯跟詹姆斯睡了露比去找布維爾和q讓二人協(xié)助詹姆斯
桑切斯帶東方人和詹姆斯去制毒工廠制毒工場在喬伊教授的冥想城堡內毒品可以溶解在石油里酒吧內桑切斯手下前情報人員也在詹姆斯被發(fā)現詹姆斯點燃實驗室制造混亂詹姆斯被抓綁起來放到攪拌機布維爾前來救出詹姆斯前特工被絞死詹姆斯從布維爾駕駛的飛機上跳下來踹開駕駛員開油罐車追桑切斯公路油罐車互撞飛彈射油罐車油罐車側開躲過飛彈油罐車后輪行駛躲過大火詹姆斯打開油罐車汽油撒到公路一片大火詹姆斯與桑切斯打在一起詹姆斯用菲尼克斯夫婦送自己的打火機點燃桑切斯身上的汽油桑切斯著火被炸死布維爾開油罐車的車頭來接詹姆斯
詹姆斯給亞歷克斯打了電話露比與詹姆斯親吻讓他留下來布維爾看到哭著離開詹姆斯說露比可以和總統(tǒng)成為一對兒詹姆斯跳入泳池拉布維爾下水接吻
7.8 007轉型之作,演變?yōu)橐徊繌统鸸适?,表現手法較為寫實,殺人手法最為血腥,油罐車大戰(zhàn)也很精彩,風流倜儻的詹姆斯邦德最后衣衫襤褸灰頭土臉地點燃大毒梟時,突然覺得這是一部此系列真正被低估的作品。
心中最好的007之一,蒂莫西更符合現在話少不泡妞事交我辦請放心的特工印象,他如果在皮爾斯布魯斯南之后接手007,會比當年更能把007這個角色推向巔峰,在泡妞專家人設之后大家才會需要實干型特工,丹尼爾克雷格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脫穎而出。
Timothy Dalton只出演兩集,表現還是不錯。 Carey Lowell 是最喜歡的bond girl之一
提摩西沒傳說中的那么差,挺樸實一大叔;水下場景和thunderball有點像
道爾頓無疑是非常優(yōu)秀的007,無奈這部殺人執(zhí)照的劇情細節(jié)實在是太過于松散... ...大概念貫徹的太平庸了... ...克雷格這位走了硬漢風格的邦德先不算,相比其他幾位,他絕對可與康納利并駕齊驅,至于布魯斯南那種純粹靠臉吃飯而毫無間諜精神的人連演四部簡直就是浪費資源... ...
觀眾們買票看007的需求,應該就是通過若隱若現的女性肉體、叮呤噹啷的爆炸場面和很是獵奇的異域風情來給看完電影后的二場活動找自信和攢勁兒的。上一部認真負責的調調估計還是入不了歐美老爺們的法眼,007還是撿起了他最有助于攢勁兒的特點兼缺點:任性而離譜。女性角色又是六七十年代那種二話不說上來就倒貼的套路,我真的覺得電影想要表現出連探員朋友老婆也想逮著個機會就把邦德給睡了。007的個人動作戲相當精彩,大場面也燒得熱鬧,但是反派實在太過作死,這些場面多數也是為了場面而場面,兒戲得不行?;钊宋辊忯~、活人自爆、活人絞肉機和活人燒烤這些確實讓影片風格很是特別吧,但是真的不會影響到老爺們二場的心情嗎。都快90年代了中國特工還是忍者打扮,光這個我就覺得這片子的主創(chuàng)們真的困在了一個奇怪的時代里出不來了。
道爾頓拋棄了對前任邦德們的模仿,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全新表演風格,可惜的是生不逢時,沒遇到十幾年后被伯恩所影響和改變的觀眾;開場釣飛機的戲碼被諾蘭在《黑暗騎士崛起》里搞了個加強版,年輕的德爾·托羅特別中二。
感覺這部零零七并沒有當時說的那么差,各方面設計還算比較優(yōu)質,只是劇情一反以往的常態(tài),詹姆斯邦德不再為組織秘密執(zhí)行任務,而是為自己的好友冒險復仇獨闖虎穴的故事~提摩西道爾頓無論從演技還是在顏值上其實都比當屆的丹尼爾克雷格要好,身手也不錯~只可惜其運氣不如后者,當年還不流行硬漢氣質特工
在第15分鐘,Bond從Felix和Della那得到打火機后,在他使用時,火焰很大。在開始和結尾,觀眾可以看到一根隱藏的管子和打火機相連,而這根管子又和他的衣服相連。
這是那個時代最正宗的動作片,在場面上不低于史泰龍那時的任何一部電影,但道爾頓的演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動作演員,只是人們已經習慣玩世不恭的007來拯救世界,要他成為復仇者,人們一時接受不了。人們最終會了解到這部電影的地位
邦德為友人報仇,不錯的點子,可惜劇情過于平緩,沖散了前面營造好的悲痛感,復仇的劇情應該拍的節(jié)奏緊湊才好啊!不過末尾處邦德用萊特夫婦給的打火機來反殺的安排實在是漂亮,加分!我蠻喜歡提摩西演的這個敢作敢為、重情重義的007,和他搭配的邦女郎也很有個性,只演兩部真是太可惜了!
007還是這個最好。
Timothy Dalton的007雖然很不007,但確實有情有義。
【邦德第16部】1989年上映。豆瓣給的評價“一般”,我覺得不錯呀,必須好評。1,演技能撐出氣場,尤其是反派們。2 ,兩位邦女郎不算驚艷但絕對耐看撒。3看到油罐車追逐戰(zhàn),直接上五星!4,本尼西奧·德爾·托羅當年演小弟,夠青澀能搶戲
看了兩部道爾頓主演的007,我覺得都還不錯哎~~
道爾頓的邦德還是不錯的,這一部也很硬漢,不過情節(jié)上有一些不科學之處。Q親自出馬,邦女郎也動了真情。到了那個年代風格轉型是必然的,但很多人用他的前任來抨擊道爾頓,而其他娛樂大片又沖擊了007的票房。道爾頓的合同期內007電影被法律糾紛耽誤數年,使得這一部成為了他的絕唱。
007的復仇之旅,開頭跳傘參加婚禮不能更帥,但是我還是不適應提摩西達頓的臉
提摩西道爾頓到這兒就結束了,感覺他演的兩部都是很符合如今的品位的,現在的大片不都是這么拍么,可惜不符合當時觀眾的的品味。看到青蔥時的德托羅,真是嫩出水~
把007系列從頭到尾看了一遍,最喜歡的還是Timothy Dalton演的007,最有人情味;其次是Daniel Craig,到了他這代的007已經沒有原來的精髓了,但是也沒有那么超能力化了,居然會打不過敵人被女主救,人設還挺真實的;最垃圾的是Roger Moore,把007演成了個只會上女人的種馬,還打女人,好惡心。
開大油罐車在魔鬼關飚車,比速度與激情4早了20年,鐵摩達頓的兩部近似硬漢版007生不逢時,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