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迷霧與《牛津謀殺案》
文/空語因明
1】《牛津謀殺案》作為一個懸疑罪案影片,其中探討了一系列根本的認識論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布置出了懸疑的情節(jié),而且也作為線索揭示著懸疑片的類型實質,由此可以將該影片看作“元類型”的懸疑罪案影片。這種“元類型”是對觀念的意義而言的,作為觀念形式的組織方式。
2】作為認識論問題,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可知”,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將偶然獲得的認識或未經(jīng)審視的常識置于缺乏前提的情況中。這種情況的結構是“不知→可知+可知→不知”,這就是懸疑的狀態(tài)。
2-1】《牛津謀殺案》呈現(xiàn)的首要問題就是“Can we know the truth”。其中,塞爾德姆教授與馬丁討論的大部分認識論內(nèi)容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他們首先將“數(shù)學作為一切模式的科學”從認識的典范放逐到認識的荒漠中,知識的必然假設成為偶然的,不確定的。然后他們討論了不確定的狀況,這時候常識不是知識,而是人們的自以為是:比如感覺的對象甚至在感覺之中都可以是自相矛盾的。眼前的事物不再那么確實,而是恍惚成了迷霧。
3】所謂懸疑就是經(jīng)過認識論迷霧,讓知性之光顯現(xiàn)的過程。這就是懸疑的類型界說。為了使懸疑的效果足夠顯著,認識論迷霧要持續(xù)下去,直到知性之光呈現(xiàn)之時才消散。
3-1】《牛津謀殺案》是讓這樣的認識論迷霧直接通過問題的討論呈現(xiàn)著,而對于懸疑片而言,認識論的迷霧往往是通過不那么直接認識論的方式演繹的。但無論如何,如果沒有那種直擊認識的迷霧,那么也就不成其為懸疑。
3-2】知性之光,當然不能外在于懸疑所營造的認識之迷霧,不然那就不成其為迷霧,而是漆黑一片。知性之光散照在整個認識論迷霧之中,它在此迷霧中反射與折射,最后通過某種方式在懸疑的末尾聚焦起來。
3-3】在《牛津謀殺案》中,最后呈現(xiàn)的知性之光看起來有些詭異,因為它是對知性的一種否定。這也是它作為元類型的一個特質。一般而言,為了營造懸疑之后的顯著反差效果,知性之光的呈現(xiàn)與之前的認識迷霧比起來往往會被夸大,從而顯得有些失實。懸疑效果越明顯,那么它背離實情的可能就越明顯,畢竟它更接近一種思維游戲。
4】懸疑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人們進行認識的固有缺陷。進行認識的缺陷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有待認識的事物被遮蔽;其二,觀看者被假相迷惑。利用第一種缺陷布置懸疑是通過某種方式掩蓋事實或不告知認識;利用第二種缺陷布置懸疑是通過某種方式去誤導,或者觀看者會自行陷入假相中。第一種懸疑方式,可以稱其為“一貫線索的方式”;第二種懸疑方式,可以稱其為“分化線索的方式”。
4-1】采用第一種懸疑方式的影片,其線索雖然是一貫的,但是它在懸疑的過程中卻不是那么明確的,或者說,處在懸疑之中,它必須不明確,其一貫性在于結局與開端的明確對應。采用第二種懸疑方式的影片由于不必擔心懸疑的氛圍過早消散,故而它可以給出一個明確的線索,但這個線索往往在結局中卻不是真正有效的線索,它是分化出的,起誤導作用的線索?!杜=蛑\殺案》采用的就是分化線索的懸疑方式。
4-2】對于第一種方式,觀看者在看過之后往往會感覺恍然大悟,就像真的獲得了某種明晰的認識那樣滿足;而對于第二種方式,一些觀看者在看過之后,卻大呼上當,就好像他們被懸疑的假相玩弄了似的。這是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雖然懸疑片利用了觀看者的認識缺陷,但是觀看者大概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卻不愿意看到這一點,同時也是出自自我肯定的本性,他們會不接受某些懸疑的設定。
4-3】《牛津謀殺案》就直接地呈現(xiàn)著人們的認識缺陷,這些認識缺陷對于常識的世人而言是一種陌生的難題,是一種非自我的困難。該影片的分化線索成功展開的前提也是利用影片中角色馬丁的自我肯定的傾向,他在自我的認識中預設著未經(jīng)真正審視的前提。他就是在自己的尋求清晰的傾向中,陷入了一個虛構線索,同時,作為觀看者,所具有的是類似的傾向,并且陷入的是同樣的虛構線索。
5】在懸疑的認識論迷霧之后呈現(xiàn)的知性之光也就是懸疑的情節(jié)得以解析的根據(jù)。這樣的根據(jù)當然不能僅僅是事實而已,它必須是解釋,從而,真正的根據(jù)也就是自然律。自然律包括物理律和心理律。作為心理參與的懸疑片,心理律大致上就是人性,其表現(xiàn)通達的現(xiàn)象是人生的遭遇,物理律也參與其中。對于生存著的人而言,認識論問題從來都不只是思維的問題,它是生存狀態(tài)的問題。哲學的最基本真理蘊含在觀念論之中,那就是“觀念域是完備的生存現(xiàn)象域”(也就是說“存在即被思維,被感知”)。認識論迷霧,也就是生存狀態(tài)的迷霧。
5-1】既然認識論迷霧也就是生存狀態(tài)的迷霧,那么可以說懸疑就是透過生存狀態(tài)的迷霧去看待其起源或根據(jù)。在《牛津謀殺案》中,塞爾得姆教授之所以布置那個認識論迷霧,目的在最后被揭示為他為了將他所關心之人從后者的生存狀態(tài)迷霧中解放出來。一般的,懸疑片通過心理律尋求依據(jù)的時候也正是在解放生存狀態(tài)的迷霧。
6】懸疑情節(jié)往往與罪案聯(lián)系在一起。大概,“無知就是罪惡”,這樣可以為懸疑與罪案之間的強烈聯(lián)系確立一種理解。無知意味的是觀念的缺乏,同時它也就是生存狀態(tài)的缺乏。這樣,對于生存者而言,無知作為罪惡也就理所當然了。正是由于這種聯(lián)系,懸疑罪案片不僅彌漫著認識論迷霧,也彌漫著正義迷霧。正義是罪惡的克服,它是對生存狀態(tài)之缺乏的補充。正義不是別的,它正是觀念中的生存意義。
6-1】傳言說,當年勃蘭特·羅素問維特根斯坦,“你在思考邏輯,還是你的罪惡?”維特根斯坦回答道,“兩者都有”。這樣一個段子,或許讓一些人為之驚異,故而才這么樂意把它當做奇聞來傳播。我在這里擺出這個段子,倒不是覺得維特根斯坦的回答有多巧妙,而是由于它對于哲學而言太平常了,也是由于它契合著《牛津謀殺案》的主題。在《牛津謀殺案》中,在罪惡之前,一個合乎邏輯的想法促成了罪惡。貝絲聽到馬丁說,“你應該試試”。這個建議如此合乎邏輯,以至于貝絲很難拒絕它。這使得她殺了人。另外,在罪惡之后,對邏輯的思考實際上掩蓋了實際發(fā)生的罪惡。塞爾得姆教授通過布置出一個具有邏輯序列的連環(huán)謀殺案的假相,從而掩蓋了真正的犯罪者。實際上,如果沒有那么一個合乎邏輯的建議,罪惡很可能不會那樣發(fā)生。如果沒有那種邏輯構造出的罪案序列,罪惡從一開始就會輕易地呈現(xiàn)著。邏輯不但促成了罪惡,也掩蓋了罪惡。
6-2】對于《牛津謀殺案》中的情況而言,“無知就是罪惡”的意義不再那么單純,而成為“如果無知,你就無法掩蓋你的罪惡”。這大概也是學習法律的必要:首要的不是用法律去保證正義,而是用法律去保證不無知。
7】在一些懸疑罪案片中,邏輯屬于正義的,是因為它能夠揭發(fā)罪惡;但有時候,邏輯并非正義的,但它能夠掩蓋罪惡,從而營造正義的假相。翻云覆雨,正義成為無法得到保證的。這對于非游戲的現(xiàn)實而言,應該是不安的,但對于懸疑罪案片而言,倒是營造懸疑效果的路子。懸疑罪案片這樣做并非反現(xiàn)實,相反,它正好呈現(xiàn)著現(xiàn)實:正義確實是無法得到保證的。懸疑罪案片營造正義迷霧,這意味著,觀看者所期待的正義得不到保證。在公眾生活中,正義的根據(jù)在法律中,而法律實際上是通過立場去起作用。正義的根據(jù)并非在邏輯中,而在于立場,立場是相對的,故而具體的正義也是相對而言的。相對的世界令人不安嗎?可能是的,但如果你善于利用邏輯,那么你可以去掩蓋這一點。
似乎不少人把結局判定為一個蝴蝶效應。。。個人認為其是這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后幾分鐘以及最后幾秒鐘。。。。最后的最后馬丁才認識到自己當初的一句話“you should try it“ 真正點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思想,之前貫穿全劇的數(shù)學哲學邏輯可以說是劇情的底子,也就是背景,最深層要表達的觀點可以說是標準的后現(xiàn)代派,對科學本質的批判,我們所謂的科學,以追求真理(truth)的名義把人類從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來,自己本身又成了新的信仰,壓抑差異,否定差異,對所謂“邏輯”的盲目信仰導致對邏輯的強制性依賴以及追求,所以,這個 you should try it,盲目的,對人之間,事物之間各方面的差異的忽視,導致了片中的悲劇。
所以說,結局道出的不是簡單的蝴蝶效應,而是作者獨特的諷刺手法對科學的進行批判,其實這部片不一定是要針對數(shù)學,可以是針對物理,也可以是針對化學,甚至是針對社會科學,重點是,科學創(chuàng)造概念,我們依靠概念理解事物,所以實際上是這些所謂的科學在“創(chuàng)造”現(xiàn)實,而不是人們認為的在“探索”現(xiàn)實,所以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現(xiàn)實”,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現(xiàn)象,之間存在著無窮無盡的差異,問題在于我們?nèi)绾卫斫猬F(xiàn)象,我們常人對“現(xiàn)實”的判定與認同不過是被“科學”套上了總體化思路的結果而已,注定了悲劇。所以。。。說到蝴蝶效應,這個邏輯本身才是問題,。。如果認為大結局只是個蝴蝶效應,可謂是看2小時電影來諷刺自己。。。。。
看完電影“牛津謀殺案”,討厭得要死。找來小說看看,雖然談不到極其出色的偵探小說,而且有著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一貫的枯燥,但枯燥得嚴肅、認真,自有思辨的活力。作為一個從小聽著“畢達哥拉斯、哥德巴赫”偉名長大的女生,我能夠充分理解一個數(shù)學家把幻想獻給先輩的熱情。
小說推薦指數(shù):四星。
如果我有一個女兒,一定買這本書給她,從側面激發(fā)她對數(shù)學的愛好,對邏輯的美的追求。
電影推薦指數(shù):兩星。
也不知道電影把數(shù)學家丑化成那樣,是出于白癡們對數(shù)學、對一切自然科學、科學技術的無限崇拜,或是掩藏著惡毒嫉妒的誹謗。不過看看市場上熱銷的所謂科幻片多數(shù)有多么偽科學、反科學,就難免讓人有掀起一場“焚書坑儒”運動的欲望。
對蝴蝶效應的濫用已經(jīng)成為一個最扯的搪塞借口。天啊,混沌學中,那些非線性的關系也仍然是邏輯關系??扇绻腥讼嘈?,書店里數(shù)學、藥物學和社會新聞能夠堆放在同一架上,中年護士熟讀維特根斯坦,校車司機深知畢達哥拉斯的符號學,理性與邏輯也就無處容身。上帝啊,那不是牛津,那是天堂,還是九重云霄以上那一層,(絕不是老Seldom折騰的七重罪?。?br>
還有,我要憤怒地控訴那些牽強、惡心的n角戀:22歲的留學生,上了中年護士的床,那個中年護士又和老年教授有一腿。還有一個晃悠在青春尾巴上的大提琴手,殺完人,居然有心情醋意糾結地勾引小白臉。天啊,如果編劇、導演們在我眼前,我一定會極其刻薄地問:“如此意淫,精蟲一定都爬到大腦里,下半邊不行了吧?!?br>Oops,作為一個未婚女性,好像不應該這么直接。那么巫女莎要禱告:“偉大的先賢畢達哥拉斯啊,把這些罪人都扔到火里燒死吧?!?br>
昨晚去看了阿凡達(Avatar):一流的圖像,三流的故事。Thank God,里面的三角戀沒有引起情殺、漢奸等等常見文藝情節(jié),給了蘇泰一個冷兵器英雄的死亡。
寬容地說:從無謂地恐慌外星人入侵,到主動地檢討人類的侵略性,電影故事的變化就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進步。
刻薄地說:絕大多數(shù)的人還是只能理解金融的貪婪——畢竟相比于任何科學,數(shù)學難度幾乎限制在心算的金融學更容易被懶惰的大眾理解。而科學,科學的積極性,只有積極、勤奮的人才能看到。作為一個理工科出身的“書蠹頭”,我愿意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有著善良、和平的意愿——這也是煽情電影賣座之基礎。只需要正確的科學引導,地球不會毀滅,生活總是越來越好。
就像牛津迷案的結局。謀殺案的發(fā)生是偶然的,一個錯誤;掩飾謀殺的過程是刻意的,出于真情。不告發(fā),因為刑罰并不等于絕對的正義。在貝絲的案例中,法律的審判可能破滅了更多人的幸福。比如無辜的邁克爾。貝絲,甚至Seldom教授之下半生,必然生活在惶恐的檢討之中。這其實是作者,一個數(shù)學家的人文判斷,他給罪犯、給讀者都留下懺悔的余地。
數(shù)學、一切的科學,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進步。這種自我否定、自我救贖,是人類可以給予自己最寬容、也最嚴格的救贖道路。
在長鏡頭下,劇中人孜孜以求的目標,劇中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劇中人橫眉豎眼的姿態(tài)都只是一場鬧劇……看客在長鏡頭外談笑風生,欣賞著作品內(nèi)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發(fā)展。
相對于蒙太奇,長鏡頭更擅長客觀的表現(xiàn)情節(jié)發(fā)展,冷眼下的旁觀即使融入了導演的隱性情感,也是一種整體風貌的表意行為,一種事物常態(tài)動作的完整動機揭示。沒有剪輯的加工,長鏡頭更多強調(diào)生活的真實性,貶低情節(jié)的虛構性,通過瞬間性和隨意性,不做任何解釋的表現(xiàn)事物含義的多樣性,讓觀眾自行思考,自行選擇。
以提倡真實、完整著稱的長鏡頭在早期電影理論產(chǎn)生之時正好呼應了巴贊推崇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通過粗糙的質感,避免嚴格限定觀眾的知覺行為,真實的復述了客觀世界。此時的長鏡頭不是畫面,不是影像,而是真實。
電影發(fā)展到如今,長鏡頭發(fā)揮的不僅僅是一種現(xiàn)實漸近線的作用,而是通過導演、攝像對其精準而嚴謹?shù)囊魄椴季啊雒嬲{(diào)度,追求一種情節(jié)、情緒的渲染和描摹,而非刻板的現(xiàn)實復制和影像化。一方面用真實的完整推動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另一方面用畫面的多義和曖昧性提高觀眾的深層次情感體驗和氣氛渲染。這兩方面的作用一般由兩種手段實現(xiàn)——運動長鏡頭和固定機位長鏡頭。
固定機位因其緩慢抒情的節(jié)奏,多被用來烘托環(huán)境和人物情緒,是一種暗藏洶涌的“以靜制動”,侯孝賢《悲情城市》中文清和妻子聽到兄長喪訊時的固定機位長鏡頭,于隱忍中彰顯悲痛。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開頭長時間的黑屏固定鏡頭,展現(xiàn)的是人類本初的混沌形態(tài)。情緒的渲染作為隱性的抒情,在很多成熟文藝片中都有運用,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牛津謎案》中的運動長鏡頭,所以對固定機位長鏡頭不做過多闡釋。
運動長鏡頭在很多好萊塢電影或成熟的藝術電影中時常用在故事開頭或情節(jié)脈絡發(fā)展的中端,通過隱性但又客觀的場面調(diào)度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介紹故事背景。奧遜?威爾斯指導,拉塞爾?麥蒂攝影的《歷劫佳人》在影片開頭就通過復雜性度極高的長鏡頭,運用當時一切技術達到橫移、升降、跟拍的效果,完美地于俯拍、平拍、特寫間介紹了美國與墨西哥邊境下混亂、骯臟的故事背景,影片開頭特寫的手榴彈被放在長鏡頭下的汽車中,長鏡頭下的每一秒都有著汽車爆炸的危險,如此牽動人心缺不做客觀評價的刻畫,也只有長鏡頭才能擔當。類似的通過片頭主人公的對話、運動、走位來介紹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的影片還有《蛇眼》、《好家伙》等影片,它們都通過從狹窄的空間內(nèi)嚴謹而又有節(jié)奏感的空間調(diào)度使長鏡頭成為極為自然的點睛之筆,沒有刻意的顯露,于羚羊掛角間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說到情節(jié)發(fā)展,犯罪、懸疑片的情節(jié)發(fā)展更是重中之重,稍微一個動作的暗示也許就是最終謎底解答的關鍵。這種隱性的美學構想最好的載體當然是長鏡頭,在長鏡頭靈巧高明的場景人物調(diào)度中,暗藏著案件絲絲扣扣的線索與可能性?!杜=蛑i案》片頭00:19:36—00:22:07的長鏡頭就是一種將出場人物之間的偶然與必然相串聯(lián)的“長鏡頭”盛宴。為什么打引號,因為這是一個偽長鏡頭,仔細分析下還是看得出剪輯的痕跡。但是導演將之做成長鏡頭的形態(tài)也正是因為看中了長鏡頭“述而不作”的功能:
死者的女兒beth流下的暗藏玄機的眼淚;公交司機在Blackwell Bookstore買的書;小護士性急地叫到一輛出租準備離開;Martin同學遇到sheldom教授后倉皇的躲避;行走匆匆把怪異紙條丟進垃圾桶的sheldom教授;怒氣沖沖回案發(fā)現(xiàn)場準備收拾細軟回家的Martin。3分鐘的長鏡頭將每一個犯罪嫌疑人有序的串聯(lián)起來,人物關涉的偶然或必然,導演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將破案決定權交給了觀眾。緩慢的節(jié)奏、時空的連續(xù)統(tǒng)一、照相本體的記錄功能,觀眾滿懷期待,希望在后來的劇情中驗證自己是否推測到了真相。
回歸是否是長鏡頭的大前提,我認為這是至少由六個鏡頭拼接起來的偽長鏡頭:
第一個鏡頭 00:19:35—00:19:54
Sheldonian Theatre劇場內(nèi)橫搖鏡頭的盡頭出現(xiàn)beth暗藏玄機的眼淚,接著跟拍一名演奏人員徑直走出Sheldonian Theatre,最后攝影機推向演奏人員的后背并移開。
由黑色后背形成的隱性剪輯早期在希區(qū)柯克的《奪命索》中就有所運用,全篇5處隱性剪輯有4處是由“后背剪輯”完成的。所以,很容易就能看出此處導演剪了一刀。
最近我正好去牛津。該段長鏡頭主要是在Broad Street完成的,所以我在Broad Street上沒事晃了晃,發(fā)現(xiàn)Sheldonian Theatre的正對面并不是Blackwell Bookstore,如果攝像機由演奏人員后背直接推向公交司機,其中并沒有剪輯,那么公交司機的地理位置變化根據(jù)電影畫面來說,就是從Sheldonian Theatre門口徑直走向對面的Blackwell Bookstore,但實地考查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Sheldonian Theatre正對面并沒有Blackwell Bookstore,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才是真正正對著Blackwell Bookstore的。所以我猜測,第二個鏡頭便是公交司機銜接著演奏人員的后背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門口開始的。
第二個鏡頭 00:19:55—00:20:21
公交司機從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的內(nèi)院走出,徑直走向Blackwell Bookstore的門口。觀眾可能會問為什么導演不直接把公交司機安排在Sheldonian Theatre內(nèi)院而安排在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內(nèi)院開始走位,我認為長鏡頭相對蒙太奇雖然是客觀、記錄性的,但仍然是攝影師或導演其有所偏愛的對場景進行選擇性加工。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正對著Blackwell Bookstore,統(tǒng)一時間內(nèi)的直線路程更容易于簡單明了中表現(xiàn)線索,如果從Sheldonian Theatre內(nèi)院走向Blackwell Bookstore,人物彎彎曲曲的路程延長了一倍,拖延了拍攝節(jié)奏,不利于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表現(xiàn)濃縮的暗示。這是從整體角度考慮,從技術角度考慮,Sheldonian Theatre的院門是有臺階的,攝像扛著攝影機走樓梯很容易發(fā)生畫面的不平衡晃動,而沒有臺階的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nce的院門顯然更適合攝像的拍攝。
第三個鏡頭 00:20:22—00:21:02
公交司機從Blackwell Bookstore外走向店內(nèi)畫面顏色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由太陽光變成白熾燈的色溫,公交司機的外套顏色由明變暗,這就是很好的證據(jù),說明在書店內(nèi),又開始了新的鏡頭。有網(wǎng)友說這并不是理由,他們認為“攝像機不像人眼能迅速無縫切換,攝像機需要一個對白平衡和感光度進行重調(diào)的過程,所以你在看的時候會有一閃的感覺,但實際并不是分開的剪輯。”我認為這并不構成理由,因為如果這是攝像重調(diào)過程才導致的,那Martin同學從書店內(nèi)走到書店外,白平衡又需要從新調(diào)節(jié),為什么這時的畫面卻沒有顏色變化的?
第三個鏡頭正反面跟拍了公交司機、Martin同學、sheldom教授。是人物牽連最多的一個鏡頭,但縱觀整個鏡頭,流暢自然,靈巧偶然中把3個人物順連在一起,一點都不穿鑿附會,足顯導演和攝像的功力。也這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也正好應對了影片中sheldom教授在新書發(fā)布會上的一番言論 “There is no way of finding a single absolute truth, an irrefutable argument that might help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mankind.Can we know the truth?“長鏡頭下的真實是有多義性和曖昧性的,客觀的呈現(xiàn)真實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有無數(shù)真實,因為它不限制,述而不作。所以,這就是長鏡頭運用在懸疑、犯罪片中的好處。
第四個鏡頭 00:21:03—00:21:20
把紙條扔進書店外的垃圾桶后,鏡頭對準了教授行走的雙腳,這又是類似“后背剪輯”的技巧,把全景換成特寫,最容易混淆觀眾視覺,此時也是轉換場景和鏡頭的絕佳時期。我在牛津閑逛的時候,從Blackwell Bookstore到Martin與sheldom教授相遇的The Bridge of Sighs,真實地理距離不是影片中1秒的瞬間。從Blackwell Bookstore所在Broad Street向東步行1分鐘,再在十字路口向東拐向Catte Street才能看到The Bridge of Sighs。所以,sheldom教授的雙腳在這里又成為了“真實的謊言”。
第五個鏡頭 00:21:21—00:21:36
仍然是跟拍,不過這次是跟拍騎著自行車的Martin一人。不用我啟發(fā)了,對,這又是“后背剪輯”技巧,只不過這次的“后背”變成了“藍色卡車”, Martin騎自行車經(jīng)過藍色卡車時,藍色卡車作為障礙物很好的起了“一葉障目”的功能,故事場景從Catte Street轉換到了犯罪現(xiàn)場所在的民居,經(jīng)過實地走位我可以負責任的說,The Bridge of Sighs所在的Catte Street附近沒有民居,Martin騎車繞過藍色卡車轉彎的設計,就是為了轉場換鏡所用的。
第六個鏡頭 00:21:37—00:22:07
Martin停好自行車路過一棵大樹,一瞬間身影被大樹阻擋,大樹發(fā)揮的又是隱形剪輯點的障礙物作用。至于這里為什么要剪輯,我們下面再說。
鏡頭跟拍Martin走向民居后便舍棄了Martin這個跟拍對象,自成一視角,由平拍的地面飛向空中,徑直伸向案發(fā)現(xiàn)場的窗戶,從窗戶進入案發(fā)現(xiàn)場,掃視完屋內(nèi)狀況后,畫面終于定格在死者的臉上。至此,這個華麗的偽長鏡頭終于落下帷幕。
現(xiàn)在再來說說為什么導演會在Martin路過大樹的時候剪輯,觀眾也許會認為這段沒有剪輯必要,在這個偽長鏡頭里,剪輯大都是因為遇到地理長度障礙才只能割愛一剪。但這里顯然沒有地理長度問題,卻有技術問題,這里的剪輯是為技術服務的。跟拍馬丁騎車到停車,也許只需要軌道和斯坦尼康,但從地面飛向空中就必須用到吊臂這種大家伙了。在大樹處剪輯,筆者認為是一種換器材的暗示,從地面飛上天,如果一直用軌道不可能實現(xiàn),如果一直用吊臂又顯得殺雞焉用牛刀的多余。所以不如簡單處用軌道,難處用吊臂。而這個簡單與難處的切換正是大樹的剪輯點。
附:《牛津謎案》00:19:35--00:22:07剪輯點簡表
序號 起點 形式 簡述
1 19'54" 隱性剪輯 演奏人員徑直走出Sheldonian Theatre, 攝影機跟拍其后背并移開。
2 20'21" 隱性剪輯 公交司機從街外走進Blackwell Bookstore。攝影機跟拍其后背并移開。
3 21'02" 隱性剪輯 教授把紙條扔進垃圾桶,攝影機推向教授雙腳并移向街角轉彎處。
4 21'20" 隱性剪輯 騎自行車繞過藍色卡車,攝影機推向卡車移入下一個畫面。
5 21'36" 隱性剪輯 Martin被大樹阻擋,攝影機推向大樹移入居民區(qū)。
----------------------
看完地吸引力,發(fā)現(xiàn)自己半年前寫的這個東西好傻,現(xiàn)在的電影,就算是長鏡頭,也很多是后期做的。我當時真的想多了。
ILLUMINATI、UFO、new world orlder... ...
說實話看完電影,我腦子里面閃過的是原來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理”“任何事物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可以引起地球那邊的一場風暴”“哲學和數(shù)學的關系”“任何事物都是雜亂的、無序的...”電影的信息量遠比我所記住的這些話語要多得多。估計原著《Los crimenes imperceptibles》的信息量要更大吧。
有人喜歡把本片和丹老頭的《The DaVinci Code》去比較,我倒覺得本片更像David Fincher手中的《Zodiac》。小帥哥去牛津拜見名導師,這里恐怕要交代一下牛津的導師制度——導師制是一種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的教育制度——十九世紀以來牛津又以貫徹該制度而與世獨立,小帥哥的家境應該是不錯的,因為去牛津的外國學生除了要品學兼優(yōu)外還要繳納高達兩萬英鎊的高額學費。本片的小帥哥是Elijah Wood,雖然只有1米68,但是并不妨礙佛羅多巴金斯在《魔戒》中給我們留下的好印象,值得驚艷的是小帥哥得出場用閃回的方法交代了前因,并且交代了他與老教授在思想中的沖突,要知道這對于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已經(jīng)68歲高齡的John Hurt出演本片的男2號,人如其名,老戲骨的出場戲的確hurt了小帥哥求學的信心。這期間有交代了兩位女主人公,老太太的女兒和美麗的女護士。故事基本上就是在這幾人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林立的牛津校園中展開的,場景不乏RadicliffeSquare或者銅鼻小巷(BrasenoseLane),以及圣瑪利教堂(St.Mary'sChurch)。
第一個被謀殺的人是小帥哥入住的戶主,那個老太太。從后來的解釋看來,英國警察的水平照LAPD之類的美國警察差許多,這讓我們這些看遍《c.s.i》或者《24 hr》的美劇迷們智商在這一刻變得無比崇高。不過放心本片的一個標簽就是智商,犯罪分子巧妙的留下了一個○。老教授和小帥哥一同目睹犯罪現(xiàn)場,成為警察關注的對象。
第二個被謀殺的人是老教授的朋友,本片為什么用很大一部分描述了老教授的另一個朋友,一個類似于《靈數(shù)23》中金凱瑞扮演的數(shù)學瘋子一樣,不斷的思考類似于數(shù)學邏輯關系的問題,最后走火入魔了,雖然最后死的不是他,但是這種完全陷入數(shù)學中的人大概生不如死了。在這段期間,老教授和小帥哥已經(jīng)成為“歡喜冤家”——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了。并且小帥哥還遇到了女朋友小護士,估計是因為電影篇幅的影響他們二人的關系發(fā)生的出奇的快,呵呵,我倒也希望有這般的艷遇。這次留下的符號是交叉的兩段弧。
小帥哥在與女護士的交往中發(fā)現(xiàn)原來女護士還與老教授交好,這使得他自己陷入了一種錯綜的信任危機之中。
第三個被謀殺的人是老太太女兒所在樂隊的三角鐵手,當然又是在警察眼皮底下被人謀殺的,當然顯而易見這次的符號就是△。無法想像接二連三的離奇死亡之中的關系,小帥哥陷入了一場頭腦角力之中,然而這并不是黑板上的方程式,每一個微小的計算失誤可能導致的都是人命,小帥哥壓力更大的。
最后一個被謀殺的可以根據(jù)前三個符號推論出來,但我們阻止不了命運的發(fā)生,我們覺得這一切十分懸疑,但又錯綜復雜,信息盤根錯節(jié),但條件又合情合理。一切按部就班的發(fā)展著,順應的沒有邏輯的命運還是嚴密的數(shù)學邏輯?電影思辨的更多只是打上了哲學與數(shù)學的幌子。在我看來,提出的是一種人類對于命運的哲學態(tài)度,是人類對未知命運的懼怕以及強烈的操縱欲望。人類陷的越深謎團就越大,但是當謎底一點點揭開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想象的那么復雜。不過簡單的最極端形式有時又是一種復雜,老教授最后問小帥哥“你是那只蝴蝶么,馬丁”意味深長。
電影留給我的感受只有兩個,一個是上面寫出的觀后感想以及開篇提出的一連串“ILLUMINATI、UFO、new world orlder... ...”字符,感興趣的同學大可以深深探討一下這些名詞背后的含義,以及這些事物對當代美國乃至全世界的神秘影響;另外一個感受就是本片的小帥哥實在艷福不淺,Leonor Watling扮演的小護士實在是太惹火了,為數(shù)不多的出場讓我驚艷,褲襠下面的陽物為之蠢蠢欲動,不過俺們知識分子要做本姓展,名獲,字禽的柳下惠,但是鉆研過度的話就枉看本片啦,哈哈。
超棒啊這個,巴赫跟這片兒的風格搭配完美了!
喜歡這個電影的感覺
魔性數(shù)學。魔戒班底。維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數(shù)列。畢達哥拉斯教派:圓、魚、三角、四元體……峰回路轉結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數(shù)學,而是荒唐、混亂、隨機性、無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體上搞過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過片中所有男性。護士,空著圍裙,那個胸器走錯片場了吧啊喂!
節(jié)奏不流暢,無必要情節(jié)過多,名不符實。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區(qū)別大概會毫不猶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第一次看此片的時候我還是去團委實習的時候,眼瞅著要下班了,就找了個據(jù)說是懸疑的片子來看,事實上此片真的是懸疑,因為有兇殺,就一定有兇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還沒看到揪出兇手就下班了;節(jié)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絕不看第二次
我覺得一個好電影是應該讓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讓別人告訴你這里是這樣的你理解錯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覺得應該是這個檔最好看的電影了吧。。。
弗羅多拯救了世界,也敵不過奶牛。
原來真的有一部佛羅多去牛津上學的電影。妙啊!
又有個“超級長鏡頭”,我第一時間就判斷對了兇手,不過,這樣自行命題又推翻假說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嘗出了伊格萊希亞的私人口味。
19:35秒開始的那個長鏡頭拍得好,唯一讓我喜歡的就只有這里了。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讓我這個數(shù)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說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對于里面所講的數(shù)學的迷人之處還真是完全沒有感受到所以也沒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盡管有個長鏡頭跟迷人的風景但實在是三星不下來,兩星!
19分半左右開始的,從beth開始到她母親的死狀結束的一分半的長鏡頭,幾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證物細節(jié))。
這絕對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獅導演+魔戒fodo+象人老戲骨+西班牙美女。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承認我是傻逼,因為全片所包含的數(shù)學、哲學、混沌學和邏輯學我完全不懂,但是導演卻很完美的兼具了學術性、節(jié)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觀賞性極強。很久沒有看到這么激動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糟糕的劇本,一個長鏡頭輕易讓人識破真相,就那么幾個人物而已,而且還都是一根筋。但從電影語言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很精彩,很精致,無論攝影、燈光和場面調(diào)度都很有水準,可惜劇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萊克斯·德拉·伊格萊希亞電影總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铩铩?/p>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jīng)]這么高就用偶然解釋一切。。。湊合吧,除了那個女主角,哈哈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西班牙導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與夾私齊飛的英倫謀殺片。所謂致敬,有希區(qū)柯克的母題偏好鏡頭語法和女主角(安娜瑪西演過狂兇記)、克里斯蒂式的脫罪手法ABC。所謂夾私,吐槽英美癡迷極端性格的同時卻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過教授那個替兇故事和片長出賣了結局。
編劇或是參考了足夠的資料,去編造一個盡量合理的故事。但對數(shù)字是否絕對符合真理這個觀點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贊同?!笔澜缡鞘聦嵉目傮w,而不是事物的總體“,第一個符號是圓,第二個符號是交叉的半圓,第三個符號理應是背靠背的半圓。數(shù)字或圖像的找規(guī)律并不絕對,但事實是絕對的。7分。
新年第一部。險些因為評分錯過。數(shù)學邏輯學解密,懸疑氣氛很棒,而且難得的優(yōu)雅、富有哲理,意外結局。電影技法上幾乎無懈可擊,毫無冗余,十多分鐘處一個長鏡頭出現(xiàn)了了全部嫌疑犯。約翰·赫特魅力十足。一個有趣的地方是老頭兒在V字仇殺隊中演獨裁者,此片中卻出現(xiàn)了一個V面具原型蓋伊·福克斯的扮相
假模假式,案情卻一點都不精彩
太多的運氣使得案子可以連續(xù)下去,于是那些我壓根不懂的符號一個個冒出來... 片子的鏡頭用的很不錯,老頭很演技,小Elijah終于沖魔戒里長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艷情...還有那蝴蝶效應理論再一次在物理學之外得到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