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昭和64—沉默的警察
看完前后兩篇,感覺導演要傳達的信息基本明確。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實而沉重的傷害。警方掩蓋不了,大眾忽略不了,時間也遺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沖突,是警方與媒體的較量。圍繞公開案件信息與否,具體到案發(fā)的地點和嫌疑人的姓名,這對于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圖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報公之于眾的媒體們,作為廣報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中,他最終的選擇,是用真實的信息換回媒體人的良知,倒逼警方無法進行交易,盡快破案。
在警方的瀆職的背后,是對案件當事人的漠視。對嫌疑人的維護,和對受害者的傷害。而一心爆料欲求轟動的媒體們,有著對案件樂此不疲的過度解讀,這同樣是對當事人的漠視。會讓公眾的好惡,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審判。而佐藤的一席話,將案件真正地重點拉回到了對法律的審視和良知的關注中來,所以,他贏得了警界的認同和媒體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塵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現,再次成為故事的焦點。令人發(fā)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兇手下一步的打算。當他最終在焚毀的汽油桶下,發(fā)現捉弄他的兇手留下的一片紙后,整個案件的走向離奇地揭開了真相。
兇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親,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兇手。當年痛失愛女的男子,通過14年上萬通電話的找尋,終于發(fā)現當年由于警方失誤沒有錄下來的聲音的擁有者,他將兇手引向了14年前的現場。
同樣失去女兒的佐藤浩市最終將兇手繩之以法。
第二部顯然在發(fā)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但不可否認的是,警方的瀆職同樣如同第一部那樣成為沖突的焦點。一代代刑事部長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為了不能觸碰的死案。除了將錄音失敗的人和提交報告的人調離開除之外,警方沒有任何動力來偵破此案。如果不是受害人父親十幾年的堅守,如果沒有廣報官佐藤的追捕,當年的兇手只怕仍然逍遙法外,僅僅活在內心的噩夢中吧。
此片,將一樁被忽視的案件,通過受害人親屬的堅守,和警方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終讓真相大白,兇手落網。饒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僅僅持續(xù)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殺這個紀年曾經存在,這非常像這起看似淹沒在辭舊迎新中不為人所知的綁架案,在無數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傷害,其實具有不可否認的痛苦和悲傷,對于當事人來說,歷史不再是公眾所知的演繹方式,歷史關乎每個人的切膚之痛。從影片中,那些演員用力過猛的演技中,我們可以明白導演的想表達的主題。
結尾處,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層的厭惡。因為他將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綁架案,變成了終結昭和64這起陳年舊案的大事件。警方所面對的,不僅是對當年案件涉嫌瀆職的指責,還要面對無數知曉真相的媒體們的進攻。其實,捫心無愧的解脫感才是警察們最終得以自我凈化的真實感受,因為他們可以再一次用警察這一剛正的身份從容平靜的向媒體們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報和真相。
駐筆。
2 )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短短7天的昭和64年。
只有七天,一個名叫翔子的小女孩遭綁架遇害的命案湮沒在人們對于新天皇繼任的喜悅之中。
可是這個小女孩的父親雨宮卻無法忘記。在這個世界上, 只有他一個人聽過兇手的聲音。于是這14年來,他每天對著厚厚的電話簿,打幾十個幾百個電話,只為了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當年殺害他女兒的兇手。后來兇手找到了,他在公共電話亭里在聽到自己永遠也忘不了的聲音的那一剎那,慢慢跌坐在地上,眼淚止不住地流,沒有證據將電話那頭14年前的兇手繩之以法,而且自己的女兒翔子也再也回不來了。
原本記錄兇手來電的錄音記錄儀在電話鈴響起的那一刻突然出了故障,眾人都在手忙腳亂地檢修儀器時,雨宮接起了電話,聽到了兇手的真聲。沒有記錄下兇手的聲音,負責此事的其余四個刑警對上級隱瞞了自己的失誤。后來,這場案件無疾而終,其中一個刑警幸田出于愧疚,留下了說明真相的報告,辭職離去??墒沁@份“幸田記錄”卻被害怕負擔責任影響仕途的上級隱瞞了起來。
雨宮找到兇手之后,幸田策劃了和14年前一模一樣的綁架案,綁架的對象正是”昭和64案”的兇手目崎的大女兒。目崎帶著一箱子現金倉皇趕到幸田最后制定的地點時,他發(fā)現自己14年前的事情已經敗露,在警局里他拒不承認,不想承認自己失誤的上級將他釋放回家。其實目崎的大女兒并沒有被綁架,她的手機被幸田偷走了而已。
當年參與“昭和64案”的刑警三上是本片的主人公,也是警局的宣傳官,在自私的領導和叫囂的記者之間周旋,女兒也因為自己是警察而離家出走。三上不能接受警局把有罪的目崎釋放,他偶遇了目崎的小女兒,并打通了目崎的電話,告訴他他的小女兒在自己手里。
倉皇失措的目崎趕往當年放置翔子尸體的空地,14年前他就是在這片空地上將翔子勒死拋棄在汽車的后備箱中??盏厣嫌幸慌_破車,目崎不假思索地想要打開這臺車的后備箱。可是三上幫他砸開后,里面空無一物。三上質問他,我說的放置翔子的“小棺材”,你怎么知道是后備箱。
目崎被隨后趕來的警察帶回警局,跟著一起過來的目崎的小女兒似乎明白了一切,目崎對小女兒喊到“不要過來”,小女兒抱頭痛哭,聲音響徹整片天空。目崎當年做下的孽,他的妻子和女兒卻要被迫承受痛苦懲罰。
雨宮也想到過綁架目崎的女兒,也讓他承受自己當年的痛苦,可是當目崎的小女兒坐上雨宮的車后,雨宮卻留下了眼淚。小女孩抱著書包告訴雨宮這不是她回家的路,雨宮哭著說,“對不起……對不起……叔叔剛剛走神了”。他也許想起了14年前自己天真可愛的女兒也坐在目崎的副駕駛位上,那時她還不知道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父母了。
四個小時的娓娓道來,這是個沉重的電影、讓人多次流淚的電影。十四年的案子終于落下了帷幕。失去女兒的雨宮會從記憶里走出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嗎。三上離家出走的女兒也會感動于父親的執(zhí)著而安全回家吧。目崎也許會在監(jiān)獄里度過剩余的人生,他應該也很后悔自己當年所做的一切吧,他也沒有忘記,用殺死翔子的手去抱著自己的女兒是什么感覺呢,這14年來目崎也是痛不欲生地僥幸活著吧。這真是一部好電影。
3 ) 無冕之王最后的嘚瑟
1.瀧藤賢一 : 還是這種,賤兮兮的職場中層適合你!
2.上下篇的整體配樂 : 很有在80年代迪廳里,微醺的感覺配樂!但,酷我音樂、酷狗音樂、蝦米音樂……都木有,但,網易云音樂有比較完整版的配樂,免費,可惜音質不可選……
3.前后篇 : 超過四個小時,婉婉到來,雖然冗長,但看不到什么陰鷙的人物形象,只是傳統(tǒng)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來復仇,"正義"的結局,不美麗……
4 ) 今天一口氣看了前后篇
橫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觸的是《羅賓計劃》,讓我第一次知道三億事件,后面的《臨場》讓我正式喜歡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橫山秀夫系列連續(xù)8部SP,直到最近的《陰沉的季節(jié)》和《刑警的勛章》,可謂是部部精彩,感覺他的作品非常適合拍成電視。有人說他是松本清張的接班人,但我覺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還是拿得出手的,將社會派推理與本格推理結合的比較好的。
《64》確實稱為他的代表作不為過,也是先看了電視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稱經典,各方面處理都相當完美,節(jié)奏也是我喜歡的那種。
抱著這種期待看的電影版,其實也難為電影版了,畢竟有這么優(yōu)秀的電視版在先,總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與否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個人認為電影版的幾個優(yōu)點:1、諏訪的角色戲份多了,當然綾野剛的表現確實不錯;2、本部長的角色也很有特點,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銘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淚點;4、翔子的“小棺材”是區(qū)別于電視版的地方之一,電視版中沒有翔子的死狀,而電影版有段目崎的殺人過程比較震撼;5、最大的亮點就是結尾,讓目崎的女兒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這是對犯人最大的懲罰了。
缺點:1、對于89年綁架案的描述沒有電視版細致,沒有體現出雨宮當時急切又絕望的心情;2、對于三上發(fā)現幸田的那幕沒有電視版來的震撼,那幕算是電視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長的來回奔波在電影中也沒有體現,在電視版中印象比較深刻;4、不得不說,瑛太的表現沒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導演有關,這點比較失望。
總的來說,前半部分是電視版比較好,后半部分電影版更出彩些,兩部都很不錯。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樓可謂座無虛席,一起和《64》度過了近4個小時,可見國內還是太缺少這種題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薦另一部作品《陰沉的季節(jié)》,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變成二渡了。
5 ) 昭和64年 電影版
不知道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種鋪墊燒腦,看的云里霧里,為了能夠看明白到底講的什么故事,緊接著看了后篇。整個電影主題不夠集中,既有父愛的沖擊,也有警署腐敗的揭露,還有警察與記者之間的斗爭。如果能夠抓住一個主題深入渲染,或許能給人更大的沖擊。
父親為了查出兇手,打了14年的電話,每天上百個,最終通過兇手的聲音終于查出兇手,讓人動容。描述內部警署的腐敗過于簡單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內線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而警察和記者之間的斗爭跟案情聯(lián)系不大卻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64案最終的兇手也讓人多少有點兒失望,前篇給出了聲勢浩蕩的鋪墊,后篇卻沒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筆??床欢牡胤?,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6 ) 建議看過的和沒看過的都去看看tv版
佐藤浩市演的不錯但是根本不該選他,外形臺不合格了。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對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離家出走,佐藤浩市這臉哪個女兒會嫌他丑、tv版選皮埃爾瀧其實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顏。警察官場斗爭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電影則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務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筆帶過。瀧,存在感很強的二渡也幾乎輪為路人。后篇最后半小時基本是原創(chuàng)了,多加的東西畫蛇添足。原作和tv最后是保護了犯人家屬的實名的,電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節(jié),匪夷所思!其他演員陣容很強大但槽點滿滿。椎名桔平縣警本部長,剛出現的時候場內幾乎爆笑,瀧藤賢一警務部長、三浦友和搜一課長、忍城修吾搜一刑事。你們縣警有好人么,都是變態(tài)流氓面孔。總之本片拋開原作和tv的確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顯
前篇副標題“怒濤”積攢能量爆發(fā),后篇副標題“慟哭”轉向感人真相;后篇開場就馬上高燃狀態(tài),但沒維持多久,騷動的場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劇版。二渡這客串角色的戲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聯(lián)起來。結尾改編部分顯累贅,嚴重失分。若喜歡故事,推薦日劇版更多驚喜(盡管劇情幾乎一樣)。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層層揭開謎底的時候,真的太揪心了。這個世界的惡,總是善良的人被懲罰。
后半部分發(fā)力,精彩看點:1、年輕發(fā)言官對記者,即佐藤的救場;2、昭和64年失蹤女孩父親按照電話簿一遍遍試出真兇;3、善良警察導演的一場假綁架案;4、警室部長為了自保不顧真相,不顧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發(fā)言官好可愛。
瞎雞巴改。
拍得很細,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組織和記者俱樂部的背景知識,如果沒看過社會派或者警察小說會不太明白,能聽到很多觀眾的議論,大牌云集,鏡頭一晃而過的熟臉太多,不是單純的推理懸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接不到的電話,終于放下的樹枝。延續(xù)了一下官僚壓迫和城鄉(xiāng)矛盾,但馬上轉到倫常破案復仇了。兩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確啊,好慘好無奈,最后卻也算解脫
siff連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敗,中年危機職場和家庭之間平衡的關系。一切前面的鋪墊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結束,而是life gose on....3.5
最悲愴的推理,對于64綁架案的父親來說。
人物情緒,用太多低級的閃回鏡頭來表達;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張力完全不夠;案件高潮過早曝露,續(xù)寫的緩解警民關系的結局是狗尾續(xù)貂。說實話,電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劇版壓縮了不到一個小時,真沒有拍攝的必要,日劇光是片頭就能秒殺之。
記者們?yōu)槭裁床蛔约撼鋈フ{查呢?都等著警察報,再兇也是被動啊。
加戲累贅。
后篇當然也看過啦
沒看過橫山秀夫的任何小說,但是從電影里卻感受到了當年松本清張的味道,兩部電影四個小時下來展現了兩個時代背景的下的體制悲劇,正義人士的難以作為,警方和媒體之間的博弈,就是因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對的卻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編電影讓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復仇戲碼很刺激,謎底類似圣女的救濟有種典型的日式執(zhí)念。如果殺人的是我這種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8.7/10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讓人振奮了
從重現64案結束以后就變得很無聊了,后面30分鐘左右有種硬湊加上去的感覺~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愛復仇父愛,毅力感人。
修改不反對,但現在這個結局確實有點別扭。原作通過三上的視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見底的“黑暗”,不僅是事件本身,從個人到團體,再到整個社會都被這股"黑暗"籠罩著。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許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現在這個結局所展示出的三上個人英雄主義,正義感變得只剩違和感了
#SIFF#第十三部。尷尬啊,怎么突然就變成個人主義了,最后還強煽。日本電影這樣結尾不應該啊。前篇鋪墊的倒是不錯,略顯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妝誰給畫的啊,讓小哥連哭都得繃著,演戲都沒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