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藝術家"與“愛的眼淚"——別忘了還有一個"The"
固然有聲片的出現(xiàn)是故事的一個重要拐點,這也讓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有聲片與無聲片的討論搬上最前線,從而變成了影片必須或唯一要討論的元素。
若從一個編劇的角度來看,有聲片的出現(xiàn)(或者默片時代的終結)只是一個背景。最重要的是喬治拍了一部“愛的眼淚”,用他高傲自負的“藝術家”的堅持。
“愛的眼淚”這個名字取得很妙,幾乎可以涵蓋所有流行文化。這樣一個片名及拍攝這樣一部影片的行為將主人公的自負概括到了極致。因為你能預想到它的失敗。這跟電影技術革新是沒有關系的,僅僅與人物有關。一切都再清晰不過。
Jean Dujardin之所以優(yōu)秀,就是因為他只需要用笑容就可以涵蓋這個人物所有復雜或簡單。當他在電影公司樓梯上與佩蒂相遇,那笑容與他們第一次碰面幾乎無異,風度翩翩的輕蔑與倨傲,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處境。喬治走下樓梯,依然是巨星的風范,然而他的處境也隨之急轉直下,自己都來不及思索;佩蒂充滿朝氣,快樂而開放,一個新的簽約演員,步伐輕盈地走上臺階。
縱然,無聲的“愛的眼淚”已經無法打動新一代的觀眾,人們涌進影院接受新的面孔,讓耳膜輔助視網膜去理解故事情節(jié)。甚至喬治也成了其中的一員,他才漸漸意識到自己已經被人遺忘;他才相信人們已經厭倦了老一代演員的擠眉弄眼。
之后的故事完全就是“愛的眼淚”——流行文化永恒不變的主旋律。而至于默片還是有聲片,藝術家還是明星,全都與關緊要。
2 ) 懷舊是情
《藝術家》是一部讓很多好萊塢巨匠臉紅或者詭笑的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2D到3D,從手繪到CG,從柔焦到高清,電影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從這座電影城開始
這是一個情懷至上的年代
興許,這是一個情懷至上的年代吧。 我們熱衷于細數(shù)童年的各種回憶,那時兒的玩意,那時兒的歌謠,那時兒的所有
特別是在電影界熱衷于追逐音畫聲效的今天,法國人用無聲的形體語言顛覆奧斯卡是一件很有想象力和令人意外的事情
3 ) 無聲到有聲
看到《藝術家》(The Artist)演員名單上的讓.杜雅赫丹(Jean Dujardin),我著實吃了一驚,這也是最終促使我趕了一趟周末夜場的原因。我想看看“花園里的”讓究竟有何種能耐,摘了戛納又摘金球,現(xiàn)在還提名了奧斯卡。印象里和花園(Jardin)沾邊的人物往往詩意翩翩而不貼實際,電影《芳芳》(Fanfan)、《怪胎》(Le Zèbre)后面就矗立著一座,亞歷山德雷.雅赫丹(Alexandré Jardin),他的文字不是不好,但總是哪里隔一層,以至于電影也是,好像還悠著一口氣高潮就混過去了。他的文壇地位我不了解,但于我呢,他就適合小小人群偶然欣賞。
讓.杜雅赫丹這個演員,之前我一直和丑角、諧星劃等號。最有名肥皂喜劇《男孩與女孩》(Un Gars et Une Fille),充斥著細碎黏糊,過度夸張的笑料,他和他太太的扮相、妝容也十分驚悚,法國人雖然純天然地歇斯底里,但我對他的接受力很有限,更喜歡老輩,如棕膚潮人那一撥。再就是在無數(shù)場合看到這顆事實上五官深刻、可以稱得上英俊的怪味豆,明明很有型,卻永遠安定不了眉眼,我捉摸不透他要表現(xiàn)的性情,觀感跟著過山車,委實談不上舒適。法國雖然丑男當?shù)?,男女失衡,我卻從來沒有為帥哥杜雅赫丹抱有一絲幻想。
而第一眼看《藝術家》的海報,我曾想這不是肖恩.康納利年輕的時候嗎。影片中間,他的側臉無數(shù)次讓我想到羅伯特.泰勒,更不用說那道克拉克.蓋博式的微笑弧度了。至少從造型上,他穩(wěn)健、含斂了許多,嬉皮喧鬧煙消云散,定下來,幫你聚攏,然后發(fā)散到他周身,專注他的演出。
杜雅赫丹演了一位如日方中的默片大明星從尖峰滾入谷底,又不盡然地緩緩拾起自己。故事其實很單線,會怎么走向,人物會跌得多慘,觀者一目了然,摻入的擾動元素,是愛情。與明星桃花春風、眉眼情牽的正是他的忠實粉絲,另重身份,則是拼力追趕他的強勁后生,更了不得,她說話,而他拒絕說話,她順應時代,而他頑固得要死。愛情的繩索,時而挽留著他頹敗的江山,時而重拳出擊,傷透他的自尊心,把他逼入死角。原本程式化的人生必經路,因此走得留情,拖沓,復雜。
電影抽析的元素呢,是人聲。杜雅赫丹無言地飾演喬治.瓦倫汀(George Valentin),喬治進而無言地展現(xiàn)銀屏上各路好漢。這雙重的無言里,后者似乎更倚重傳統(tǒng)的杜雅赫丹,他的喜劇功力釋放無余,你會覺得他多么輕松自如、愉悅優(yōu)雅地抖包袱,無論挑眉,輕笑,還是展臂,猿身,或者風流倜儻的舞步。他的喬治呢,則更符合現(xiàn)在觀眾對“自然”的要求,雖然輕度笑場,仍然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個人物被他闡釋得非常立體,甚至當他一步步墜落時,我會以為他一步步升華了,順風順水的時尚寵兒與生活磨難千錘百煉的小市民,如此巨大落差,如此辛苦調適,都在他的制動范圍內,而且他不得發(fā)聲,卻輕易牽動觀眾的笑容和淚點。他的喬治最最頹喪受傷、幾無生意的時刻,我由衷贊嘆,杜雅赫丹多么投入多么穩(wěn)啊,那一刻我感謝老天讓我見過《男孩與女孩》里的他,感謝他不曾稍離地努力著,我為喬治難過的同時,也在驚艷花園讓的感染力,一邊墜落一邊涌起,好像形成波峰波谷抵消的直線,可是在心底,則是雙向感覺的擴大,互為撞擊。
電影的初本形態(tài),我是罕有觀看經驗的。應該說一開始有點被迫,不住地追問,就這樣無聲到底嗎?直至末梢聽喬治法音極重的一句‘With pleasure’,仿佛云開月明,松了一口氣之余,竟又有點懷念云靄塵霜、無法張揚的沉默了。大概我有慣性的強迫癥吧,不過,不容忽視的是,無聲的時候,你才意識到有聲的可貴。比如單打獨斗的樂聲,它們的急緩沉揚敘述著故事,你會豎起耳朵去捕捉它們的情緒,又如慢一拍黑屏上的字幕,休止后浮現(xiàn),拉扯你的好奇心然后填滿,比之同聲同氣,增添了多少曲折呢,原來每個音節(jié)每句話的分量,是很重的呀。然而在我們熟悉的視聽嘈雜的電影環(huán)境,這些我們最依賴的,顯然最被輕怠,于是誠意笑容便需要極高的技術伺應,絕不至于這么樸拙而寬容。從無聲到有聲,《藝術家》似乎也在告訴觀者,你們也走過一個完整的有得有失的零和過渡。
電影模擬人生,人一開始是不會說話的,人的愛情也鮮有轟轟烈烈開場的。盡管這部戲的愛情和事業(yè)撞車,于無聲處的愛情,卻似乎更潤澤千愁,悠心難忘,同時,稀釋其余生存苦難的能量更強大。不得不再表揚一下杜雅赫丹,初遇時電眼和怦動,化妝間里了然、躍然、微失落,真相后苦笑、不堪,新影吃癟對佳人漠然、冷嘲,看她的對壘戲是嘆笑、自嘲,自尊心被撕裂急怒攻心而強自鎮(zhèn)定,等等等等,這一切幽微變幻,他都不溫不燙表達出來,唯其靜默,氣場貫徹,尤其懸在人心上。從無聲愛慕到有聲伴侶,從至少我這樣觀者的視線盲區(qū)到國際大舞臺,我很感激沒有放棄的讓.杜雅赫丹,真為他高興。
4 ) 經典的黑白影片
《藝術家》這部復古的黑白影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一位好萊塢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喬治·瓦倫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員,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聲影片時代的降臨讓他的生活發(fā)生很大的改變,他終日酗酒,事業(yè)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險還尚未結束。整部電影彌漫著懷舊情緒和文藝風范,無疑勾起了大多數(shù)觀眾的浪漫情懷。一眾主演個個都精彩,甚至連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從頭至尾一言不發(fā),僅僅靠無聲的表演就撐起了這部電影,其表演功力可見一斑。
5 ) 那些年的電影,那些年的藝術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自己當下從事的一些活動是理所當然的,而對過去久遠的一些事物感覺到一絲無法接近的距離感,感覺它們是過去,自己必定無法理解和適應。在電影領域,面對已經奔3D而去的影音趨勢,那2D的,還黑白的,甚至還無聲的默片,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無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怎么會有人能忍受沒有對白的電影?我過去也帶著這樣的感覺而與默片劃清距離,直到偶然接觸,感到興趣,再更多欣賞,逐漸領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個時代的大師們的獨特藝術氣質。對于喜歡默片,或者黑白老電影的觀眾來說,《藝術家》無疑是個驚喜,它不單形似,更神似的表現(xiàn)了老電影歲月的風采和榮光。
自從電影進入彩色時代以來,也時常有導演處于某種原因,采用黑白電影的方式復古拍攝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過于《辛德勒名單》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與深沉,還有《鬼子來了》黑白寫實最后從死者視角突然閃現(xiàn)的彩色畫面的超現(xiàn)實色彩。而真正復古到默片程度的導演就寥寥無幾了,畢竟這太挑戰(zhàn)觀眾極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臺詞極少已屬于另類,這還被認為是“文藝片”。倒是著名戲仿電影大師梅爾?布魯克斯拍攝過一部神作《無聲電影》,惡搞加致敬的來了一次無聲電影,但是那畢竟是默片的現(xiàn)代化解構。而《藝術家》的難能可貴在于,它不光簡單的無聲那么簡單,從影片攝影、故事展開、人物神態(tài)、服裝化妝、表演方式,甚至到配樂,都還原了老電影時代的味道,同時,也在其中不乏現(xiàn)代電影的演繹和闡釋,這份對老電影細致入微的觀察與還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時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簡單和單純,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悲傷就放肆大哭,高興就夸張的大笑,不像現(xiàn)在追求角色所謂的“立體”和“復雜”。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讓我感受到了卓別林電影的感覺,那種那個時代優(yōu)秀電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氣質。在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轉變的時刻,默片時代巨星喬治?瓦倫丁偶遇籍籍無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這次相遇暗含時代變遷的軌跡。因為在默片時代的巨大成就,瓦倫丁充滿自信,對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不以為然,過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負擔,他倔強的堅持默片,直到迎來票房災難和自己的落魄。而米勒是個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擁有的年輕女孩,只要有出頭的可能,她樂于擁抱任何變化,于是,抓住了有聲電影時代的那只命運之手,她成為了有聲電影的第一代女星。這是一個多么美國夢的故事,包含了勵志,也有沉淪,故事的橋段,很有默片時代的味道,那種狂喜與神傷的表現(xiàn)都直接、夸張,說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老電影時代,總體趨向是真善美和大團圓的,所以,《藝術家》中落魄的瓦倫丁雖然一度風光無限,卻沒有那么桀驁驕狂和虛榮,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沒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調而心地善良。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倫丁,看著他被時代拋棄,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變的是對瓦倫丁,以及隨他而去的時代的尊重。兩人的故事單純、美好,讓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層美麗。
事實上,默片時代的攝影和配樂也充滿特色,黑白影像下,攝影對影片氛圍和故事推動常常有著特別的助力,如瓦倫丁落寞和幻覺的場景,黑白對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而在沒有對白的默片時代,配樂的作用和評判標準絕非“好聽”那么簡單,它幾乎就是演員的第二臺詞,要隨著劇情節(jié)奏、橋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斷變化,《藝術家》用各個經典電影配樂加上細心的加工,對老電影配樂的神韻還原的特別好,無疑也是奧斯卡最佳配樂有力的競爭者。本片最現(xiàn)代化的展現(xiàn)方式,無疑是瓦倫丁的一段幻覺,突然,影片有了配樂以外的聲音,瓦倫丁感受到了身邊物品碰撞敲擊的聲音,將他仿佛置換出熒幕,與觀眾一起感受沉默中,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的聲音。一個默片時代巨星,對有聲電影內心的恐懼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畫出來,即有聲電影不只是一種技術,它是對電影行業(yè),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社會一個維度的巨大改變。影片尾段,對此有著更絕妙的切入,沮喪的瓦倫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踢踏舞這一強項,于是,影片結尾,巧妙的讓瓦倫丁和米勒載歌載舞,將時代切入到伴隨有聲電影而來的歌舞片時代,而在末尾,他們終于發(fā)聲,讓影片以一種高雅的姿態(tài)迎來大團圓的結尾。
《藝術家》,是對老電影時代的致敬,對默片時代的致敬,它并沒有批判或者嘲諷“冥頑不化”的瓦倫丁,甚至瓦倫丁失敗的電影拍攝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認真的態(tài)度,正如他接受采訪所說“我是藝術家,不是傀儡”。這種看起來有些過激的對時代變化的反映,也表現(xiàn)著一代電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強,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進入了有聲電影時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現(xiàn),甚至以此方式表現(xiàn)米勒的有聲電影表演,有此可見主創(chuàng)人員的立場,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電影成長的歲月。在電影日趨成熟,并很可能將進入另一輪技術驅動轉變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藝術家的歲月不只是一種復古,也是一種電影營養(yǎng)的再汲取。1895年,法國的米埃爾兄弟以一組電影短片,標志著電影的誕生,接著在好萊塢,電影進入真正工業(yè)化和普及化的時代,所以,《藝術家》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國導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繹一個美國好萊塢的故事。而讓?杜雅爾丹和貝熱尼絲?貝喬兩位法國演員的表演也確實出色,非常有好萊塢電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讓他倆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烏吉完全搶去風頭,我們知道,在電影界,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接下來,在奧斯卡,希望《藝術家》能斬獲豐碩成果,讓這個團隊在烏吉的領頭下,光榮的走上紅地毯和領獎臺。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6 ) 噴也沒噴到點子上,贊也沒贊到點子上,你們到底看的是甚麼呀?
這么一個簡單的電影,主題明了。男主角代表默片,幽默、有才、表演夸張、風度翩翩;女主角代表有聲電影,新派、時尚、平民化、善于自我表現(xiàn)。兩人交往和沖突過程即象征著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交替的過程。
尤其是男主角心中對女主角復雜的感情,抗拒反感又不免被吸引,這正是當年默片被取代時,那些依靠默片生存或進行藝術表現(xiàn)的人們心中所懷有的感情。
男主角意欲自殺,本象征著默片的完全終結,但女主角及時出現(xiàn)讓兩種不同類型的電影終于得到融合,默片的屏幕形式改頭換面,以歌舞劇的方式獲得重生,從此展開了電影的一個新天地。
這是雙方妥協(xié)的結果,也是導演意圖呈現(xiàn)的最終目的——任何根植于時代的藝術載體,都不免經歷著這樣的過程。如有聲對無聲、彩色對黑白、3D對2D、動畫對靜態(tài)……勢必對原來固有成規(guī)造成沖擊。但真正的藝術是不是僅有新潮和棄舊?導演以最后的結局告訴我們,舊派的藝術魅力結合新派的表現(xiàn)形式,或許才是昌盛之道。
這部電影以較為含蓄的手法來討論這個觀點,與男主角的人格、男女主角的愛情沒有太大關系,兩個人都是非常臉譜化的人物,那些能看到淚流滿面的人們讓我倍感無語。而且電影只是以一種近似默片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并沒有任何大張旗鼓、故作姿態(tài)的宣告:“默片時代回歸!懷舊第一!”的意思。甚至結尾男主角終于開口說話,隱隱表現(xiàn)了導演對默片有節(jié)制地緬懷、并不十分推崇的態(tài)度。男主角的自我蛻變正是默片必然的蛻變。
對藝術來說,沒有什么形式是永恒的。永恒的只是精神。
傳承這個精神的,正是不斷革新的載體?;蛟S原始部落圍在篝火邊聽巫師吟唱,和未來大家坐在全息3D影院中欣賞劇作,兩種人所感受到的東西并無不同。如果非要區(qū)別不同,那也是一味追捧懷舊和一味拋棄過去所帶來的狹隘。
以前《色戒》上映的時候,馬某人在采訪中說,他看完電影后深深感動于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我聽了之后很是無語……當時的感覺就跟現(xiàn)在看到有一些人們執(zhí)著于《藝術家》究竟是致敬默片還是踐踏默片一樣。
經典默片的剪輯,兩處畫龍點睛的音效處理,杜雅爾丹精彩絕倫的表演,還有好萊塢默片時代的神韻,這都無法滿足你嗎?導演以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轉變暗語出那些被時代“拋棄”的演員,同時又向永不褪色的他們致敬,任何一個熱愛電影的人都會被打動。八十五年一瞬間,電影這臺時光機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
是復古情懷亦是裝模作樣,是匠心獨運亦是投機取巧,但無論怎么說,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電影,盡管這是基于一個無甚驚喜的故事藍本。
首先,導演火候不行,影片整體顯得浮躁;二,女主角還真沒默片時代的感覺;最后,那個《芝加哥》式的結局真沒意思...
只有袖管仍能擁抱,沒有嘴巴還能發(fā)聲。我收獲了你給的幸運痣,你卻弄丟了自己的影子。我在臺下為你的默片尖叫,在樓梯為你的相遇起舞,在臺座為你陷入流沙抹淚,在街口為你的失意買單。砰的一聲是槍響還是車鳴,一卷膠片是表演還是真心,都不重要。觀眾厭倦了擠眉弄眼猜來猜去,可是真愛從來不用說話。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話,我將毫無保留地給五星。
八十五年一瞬間!其實劇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幾次,電影中的電影,默片的文藝復興,復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閃耀,表現(xiàn)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沒!看電影的時候情緒一直跟著主角們波動,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阿姆斯特丹電影周上唯一一部集體起立鼓掌的電影!原來美麗,也可以不需要語言!
Cut!Perfect! 這是一部偉大的時光機 請給小狗頒個最佳男配吧
聽說你很自戀?巧了,我也喜歡你。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這片怎么說呢,真的有那么好嗎?!這種投機取巧動機不純、形式大于內容的造作感。以為整個黑白片加一聲道噼里啪啦的配樂再讓演員模仿當年夸張過力的表演就能還原到默片時代了。NO!
好電影就是看的過程中完全不會考慮祖國的安危 人民的未來 ??!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沒有一句臺詞,卻比那些用言語堆砌起來的電影精彩的多。
給小狗個獎吧。用經典默片作比較多少有些不公平,畢竟時代不同,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視野都變了。從當前來看,影片的看點在于與眾不同,看慣了視覺與臺詞大片,用黑白默片換個口味。輕松且略帶感動的愛情電影。最深的體會是,很多時候對白真的都是廢話。三星半
電影真?zhèn)ゴ螅?/p>
不能說沒缺點,但法國出這樣一位捧得穩(wěn)又拎得清的導演真不容易。樓梯相遇是近年看過的愛情橋段中最動人的,淚了好幾次,唉。欣賞導演討論默片和有聲電影二者關系的方式和論點。這電影非常推薦!
在當代,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著實新穎,這樣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贊賞。但整體而言,太多的現(xiàn)代視角、配樂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夠感覺到典型默片時代的情緒,而片尾突然出現(xiàn)的聲效也并沒覺得高明。其實,并不是賣弄情懷就應該獲得贊譽的?!铩铩?/p>
對于這樣一部復古、致敬,而又感人溫暖的電影,讓人笑中帶淚,影片過程中掌聲響起來好幾次,除了不可思議以外,真的難找到其他合適詞匯??吹臅r候,導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邊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樣的場景,真唏噓,八十年時光流轉,喜歡電影的心情并無不同,妙不可言??薜孟±飮W啦,感謝NYFF
同行的朋友說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現(xiàn)了好萊塢古典主義時期的電影敘事手法,對當年的那些來到好萊塢發(fā)展的歐洲導演,對好萊塢經典敘事,對黑白“無聲”電影,幾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電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時空穿越,2011年注定屬于【藝術家】!一切完美至極!★★★★★
對平均年齡60歲的奧斯卡評委來說,“藝術家”是懷舊;而對習慣了有聲彩色的我們來說,“藝術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鐘的長片無論用來緬懷還是獵奇,都有嘩眾取巧的投機之嫌。男主對有聲電影形式的抗拒和現(xiàn)代觀眾對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構成通理。 最不賣座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恐怕要一語成讖。
默片不是電影史上的時代劃分,是一種類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種狀態(tài),是某種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溫柔的心碎、幻滅的痛楚和細膩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樂都過于現(xiàn)代,非典型默片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