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豆瓣純潛水,看到這部劇短評一片罵(重點你罵也請罵到點上好么)過于震驚,忍不住來科普一下。
那些說為什么不能好好說話非要唱歌的:
對不起這部電影本來就是音樂劇改編的(就算它放的時候還沒有l(wèi)alaland,悲慘世界電影版總看過吧??。?br>
說既然是音樂劇,為什么就兩個人絮絮叨叨沒有熱鬧歌舞的:
因為百老匯的大劇場音樂劇確實有群舞的大場面,但這是外百老匯的小劇場音樂劇,本來就走的小而精的路線(主要是因為窮……而且舞臺版里男女主角只有中間結(jié)婚那首合唱是在一起唱的,其它時間全程不打照面)
說情節(jié)敘事亂的:
劇本是以女主角倒敘,男主角順序的方式穿插敘事,非常好玩的安排,但是導(dǎo)演在暗示時間這件事上確實做的不夠。
說音樂不好聽的(貌似最多人在吐槽這個):
這里要多啰嗦兩句。因為音樂才是這部劇最精彩的部分好嗎?。?!
很多歌曲確實一點也不朗朗上口,旋律貌似也沒什么讓人特別印象深刻的,因為作曲家(也是劇本作者)追求的是音樂的敘事性!敘事性!敘!事!性!
講真“好聽”的音樂不難寫,三四個和弦來回輪(都不帶用臨時升降號的),節(jié)奏用最簡單的那種,吃瓜群眾聽完保證紛紛贊美“旋律優(yōu)美,過耳難忘”。怎樣在一首歌里呈現(xiàn)出足夠復(fù)雜的色彩變化,才是真的見識作曲家能力的地方。
舉個例子,第三首女主跟男主吵架的歌。
順便給個鏈接
http://www.xiami.com/song/xL9acpc324f?spm=a1z1s.6659513.0.0.877EuZ歌剛開始,伴奏用鍵盤模擬出心跳感,女主角每一個唱句之間會間隔出一句的停頓,你聽一聽是不是很巧妙地就把女主因為對自己當(dāng)下的狀態(tài)不自信而產(chǎn)生的“局促不安”感傳達(dá)出來了?然后她整理了一下情緒,伴奏開始連貫。
當(dāng)她說到對未來的期待,說她還抱有的希望的時候,她的情緒和自信被提起來,樂句整體變得連貫,曲調(diào)開始上揚(yáng),單聽CD都知道她眼里開始有了零星亮光。
但是突然鍵盤在高音區(qū)敲了幾下(要搞事),男主說要提前離開,音樂回到最初,女主情緒突然被拉低,開始不開心。
然后男主提到其實不是明天,他今晚就要走,音樂情緒用一個強(qiáng)節(jié)奏的下行音階急轉(zhuǎn)直下,從不滿直接跳到生氣。這里連生氣都是有起伏的,隨著音調(diào)越來越高,節(jié)奏越來越密集,女主從生氣到抓狂,到歇斯底里,最后突然失了力氣,變成極度的悲傷委屈,于是音樂又回到最初的樣子。
好了你們說是不是足夠牛逼。
得益于詞曲是一人所寫,這部劇里音樂和歌詞的組合,除了天衣無縫我想不到其它什么不土的形容詞。而且音樂的細(xì)節(jié)處理真是每多聽一次都有新的收獲。
另外說唱功么,剛開始看電影的時候其實覺得Anna唱得真的也就soso的,結(jié)果為了寫剛剛那段,把see I’m smiling又聽了兩遍,突然覺得情緒處理得非常棒啊。
好了決定有空把舞臺版的資源找來再看一次。
我想這兩位年輕演員已經(jīng)算是很專業(yè)的歌舞劇演員了,表演既有舞臺張力又有足夠細(xì)膩的感情,歌舞劇向來是米國所偏好的口味,金球獎每年還要專門設(shè)個類別給它,像當(dāng)年一個《紅磨坊》那種零唱功的美術(shù)片都能因贈送尼可的美貌而獲得此獎,再來年的歌舞劇《芝加哥》更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從來不涉及唱片業(yè)的大美人澤塔瓊斯也能因此獲得小金人,像電影女王斯特里普這樣幾乎沒什么唱歌天份的也要連續(xù)出演mama mia和into the woods來完成她的藝術(shù)追求,不說遠(yuǎn)的,一堆好來塢大咖要加盟悲慘世界,奧斯卡還要給那位即沒有芳汀靈魂唱歌又干癟的小姐搬最佳女配。哦,還記得那部《黑暗中的舞者》么?那才是作死矯情聽到讓人聽到耳朵流血的女聲好不好?!哦不,那是多少人心中的歌姬某菲女神的導(dǎo)師好不好,至少在人家發(fā)表某言論之前在國內(nèi)還是相當(dāng)有市場的!迪士尼即視感怎地了?我就是喜歡辛巴木蘭拉潘佐,洗洗唱唱跳跳的單純生活多美好~還一直怨念今年灰姑娘怎么不是歌舞劇捏?!哦難道high school musical出奇制勝的原因不是那滿屏的舞臺劇感? 再遙想當(dāng)年影響力duang duang的《音樂之聲》,就算當(dāng)時覺得有點瑪麗蘇始祖Maria現(xiàn)在也覺得在草地上奔跑歌唱的神經(jīng)質(zhì)的模樣真是美呆了呢,這不在本片中被第nnnnnn次cosplay了么?
這部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我只能說導(dǎo)演盡力了、然而原版舞臺效果太獨(dú)特,電影無論如何也沒辦法營造出“存在”與缺失的錯位感。“時間”這個虛無的概念本是用 “存在” 來展現(xiàn)。
* 下文的分析內(nèi)容摘自音樂劇
The Last Five Years 劇評。喜歡專輯或者舞臺版的朋友不妨來看一看交流下。
L5Y這部劇的精髓在于“交錯”和“缺失”。完全獨(dú)唱的編排下,奮斗中不見兩人共同努力,面臨危機(jī)也沒有一起解決,只是各自掙扎。電影里為了好好講故事,多數(shù)獨(dú)唱場景都穿插了另一個人的鏡頭,還加了臺詞和互動場景,那么這部劇微妙的感情傳達(dá)就被削弱了很多。最明顯的是 “See I’m Smiling” & “I’m a Part of That”.
女主第二首歌 “See I’m Smiling” 時間上是二人分手之前——我覺得這是全劇最好的敘事歌曲能排進(jìn)我最喜歡的敘事歌前三名(就是好啊就是好)。
“See I’m Smiling” 里面 Jamie 沒有真正出場,一切對話要通過 Cathy 的回應(yīng)來推測。從最開始的平靜溫柔到盡量妥協(xié),然后怒氣爆發(fā),歇斯底里,到最后的絕望無奈。每一次轉(zhuǎn)折觀眾都不由得猜想 Jamie 到底說了什么,一段面臨破裂的婚姻逐漸浮出水面。這首歌的高潮部分又是個非常戲劇化的鋪墊:
You and you and nothing but you
Miles and piles of you
Pushing through windows and bursting through walls
En route to the sky --
And I...
Cathy 尖銳的高音一下子從天空跌到谷底,顫抖著泣不成聲。這里 Sam Barks 唱到激動時好像不由自主似的站起來, 鋪天蓋地的“你”讓人聽得喘不過氣,說道自己時突然哽咽。然后全身脫力一樣軟倒在地,真能把人虐哭。。
至于那個甚至不過來安慰她的 Jamie,既然心不在此處,親臨有何意義?
電影版簡直就是輕描淡寫,男主 出境還把本來就沒啥表現(xiàn)力的女主給削弱了。導(dǎo)演試圖通過畫面來加強(qiáng)時空交錯的感覺。哀傷的歌畫面都是陰冷的,愉快的歌則是暖色調(diào)。電影里畫面浪漫道具精細(xì),兩個時空區(qū)別分明,敘述線索讓第一次看的觀眾很快就能理解。但電影最大的問題也出在這里:畫面細(xì)節(jié)太豐富,故事太飽滿,反而讓人失去了代入感。
時間再倒回來一點,女主第三首歌 “I’m a Part of That” 是感情危機(jī)還沒有爆發(fā)的時候。開頭是她在外人面前訴說夫妻倆其樂融融的小日子,電影里一會兒一個Jamie的微笑鏡頭,一會兒又特寫書稿封面的 “To Cathy”, 讓人以為小兩口還甜蜜著呢,對分手的結(jié)局完全沒有解釋清楚……
舞臺版,Sam Barks 在最后不斷重復(fù) “I’m a part of that” 似乎在給自己吃定心丸,卻越唱越是沒了底氣。在最后那句反問 “Aren't I?” 再也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疑慮,眉目間的焦慮揭露出二人貌合神離的事實。語調(diào)的反差讓人恍然大悟,這大概也是 Cathy 意識到感情裂痕的時刻。至于 Jamie 有沒有認(rèn)可、有沒有回應(yīng)、有沒有在 Cathy 身旁真正展示二人的幸福呢?咫尺天涯,Cathy 也不知道。
在劇院里,演員的出場是真實的,而“不在場”本身也是一個隱喻。觀眾對發(fā)生在面前互動也會更加敏感。舞臺上的這對戀人高唱著悲喜情歌卻沒有直接互動,一種難以言喻缺失感變得愈發(fā)強(qiáng)烈。
整部劇里唯一一段有互動的對唱是婚禮場景—— “Next Ten Minutes”. 琴瑟和鳴,溫馨感人,可惜轉(zhuǎn)瞬即逝,這首歌連10分鐘都不到。在這首歌后面女主的一小段重復(fù)應(yīng)該是對敘事手段最明顯的提示。站在一旁看著她對空氣唱歌的男主好像在看一道風(fēng)景,無比留戀,卻已然置身其外。
觀眾們覺得他們應(yīng)該去渡蜜月的時候,緊接著的 “A Miracle would Happen” 里 Jamie 就開始不安分,卻還是信誓旦旦地樣子。這里的黑色幽默把一分鐘前的甜蜜余韻完全沖散了。結(jié)尾一連串的 “We’re fine!” 強(qiáng)烈的自我暗示,跟 Cathy的 “I’m a part of that” 同樣沒信心。舞臺另一邊穿插 Cathy 在戀愛時期的視鏡場景《等你回家》 “When you come home”,舞臺另一邊Jamie一邊給 Cathy 打電話說我馬上回去,一邊看著遠(yuǎn)處,背對著另一個時空的 Cathy. 不用說觀眾都知道,他此刻心里想著的是別人。
其實電影里也有一些穿插,比如說 Jamie 在慶功會讀書的時候,Cathy 內(nèi)心是很不甘的。那段書的內(nèi)容基本上解釋了婚姻破裂的緣由。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想要獨(dú)當(dāng)一面的同時得到支持。他從中感到威脅,她無法放下執(zhí)念。這個故事發(fā)生在紐約一定不是巧合。 棱角分明的人們——不僅僅是愛人之間——總在試圖建立感情紐帶又不妥協(xié)自己。真是個難題。
---------------------------------------------------------
2014年的電影版讓我終于搞清楚了人設(shè)和故事細(xì)節(jié),電影里男主Jeremy Jordan各方面都是上乘。 不過直到2016年底看了倫敦外西區(qū)復(fù)排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部作品的精髓。
其實第一次看還是很喜歡,因為電影版讓我在干聽專輯很久之后搞清楚了人設(shè)和故事細(xì)節(jié),直到2016年底看了倫敦外西區(qū)復(fù)排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部作品的精髓,也才明白了電影的缺陷。
就電影本身而言,男主Jeremy Jordan各方面都是上乘。不管怎么說人家也是正經(jīng)寬街準(zhǔn)一線男旦(?)、被某劇評人稱為 “Voice of Steel” ,曾經(jīng)參演過電視劇 “SMASH”, 我最喜歡的他的音樂劇專輯是 “Bonnie & Clyde.” 《五年之癢》作者Jason Robert Brown的另一部音樂劇 “Parade” 的一次音樂會復(fù)排主演就是 Jeremy Jordan,只是被我錯過了。。。
Jordan 的嗓音條件也是得天獨(dú)厚,加上演技一流,我覺得他演 Jamie 是兼具人氣和實力之下很正確的選擇。演個春風(fēng)得意有點小才華、愈發(fā)自以為是的作家,感覺很對,關(guān)鍵是無論悲喜情歌都很感人。如果硬要跟NLB 想比,在后半部少了點滄桑沉重,在時間維度上并讓人察覺到 NLB的那種筋疲力竭之感。
至于出演女主的Anna Kendrick, 感覺就是讓金剛狼來唱冉阿讓一樣的妥協(xié)了吧(沒辦法音樂劇改變電影就是這么多局限啊。)她這種單薄的演法也就適合演斗歌上癮的高中生或者假童話故事里的灰姑娘, 擔(dān)不住Cathy 這樣被感情支配又執(zhí)著于夢想?yún)s從頭到尾都很被動還意識不到問題的糾結(jié)角色。
電影里還有幾個有趣的的客串:
“A Summer in Ohio” 里面那個 “Former Stripper” 的演員是 Betsy Wolfe, 即2013 外百老匯復(fù)排版的 Cathy
“I’m Climbing Uphill” 里面的最開始的三個 Casting Director 中的女導(dǎo)演是Sherie Rene Scott,即2002年外百老匯初版、OOBC 專輯里的 Cathy
還是這首歌里面第二個視鏡場景的鋼琴伴奏是Jason Robert Brown, 本劇創(chuàng)作者
“A Miricle Would Happen” 里面的 temptation 女前臺是Ashley Spencer, 即百老匯演員 “Rock of Ages” 原卡、電影版男主演員Jeremy Jordan 的妻子
劇組玩梗真是6666。加上劇組認(rèn)認(rèn)真真在紐約取景,我也就認(rèn)了。。。
對美式歌舞劇沒興趣,總覺得歌舞現(xiàn)代劇很怪誕?;揪褪且魳穭≌瞻岢呻娪?,把舞臺布景換成實景而已,沒幾句對話,都是全片唱完,并沒有為電影做出改變,所以不喜歡的就不用看。那個男淫唱得浮夸,基本功又不好,一股鄉(xiāng)村選秀的感覺,本來他最后那首歌是可以作Theme的,可惜被他唱得毫無存在感。
除了男女主的顏值,也就沒什么了。硬撐著看了一小時實在太無聊太難聽就換臺了。大臉男的衣著打扮和東部女的氣質(zhì)值得大家學(xué)習(xí)一下。
第一次看全程唱的音樂劇電影,還是很忠實原劇的,不容易。電影 production value 確實很低,攝影燈光布景和走位都很差勁,尤其是婚禮那段簡直太差強(qiáng)人意了。但是兩個演員還挺有火花的喔,音樂太棒,盡管演唱普通也足夠打動人,雙線的處理不夠明確不過還算討巧,這么低分真的不值。
從the next ten minutes到the last five years, 不要對愛情有過高的信仰。
必須中和一下了,感覺差評都是不太接受音樂劇的人打出來的。心疼
一直唱唱唱 可以正常講話嗎?
做愛居然都不做,居然在唱歌,兩個字服了
其實不太喜歡聽安娜肯德里克唱歌,她的聲音感覺沒什么層次。Jeremy Jordan成功把他在smash里的負(fù)分刷成粉。這種一幕一幕的敘事放在音樂劇里應(yīng)該是蠻帶感的,但是弄成電影確實怪怪的。另外,難道大家看電影之前看下簡介很難嗎,音樂劇改編五個字很難看到嗎,每次短評區(qū)都烏煙瘴氣的。
Anna的聲音雖然甜但是整個太平了高音跟低音沒什么區(qū)別
敢叫Anna Kendrick演音樂劇女主角也是膽子夠大,我一直覺得她音域還行音準(zhǔn)也很到位,就是唱起歌來像雞叫,又刺耳又沒有層次,可憐一個勉強(qiáng)能達(dá)到平均分的改編作品,就這樣被她拉到及格線以下了。
短評里有人說耳朵出血默默點了有用.....安娜演這類片上癮了嗎?魔法黑森林我已經(jīng)不行了,結(jié)果這次下的藥更猛。今天一連看了三部電影都是來自VIVI童鞋的,此致敬禮
AnnaKendrick 應(yīng)係男女豬腳唔襯, 空得安娜小姐嗰靚樣, 唱得係好聽, 好難入心, 形式抄 5X2, 但玩音樂劇, 四不像, 又玩長鏡頭, 太散, 情感集中唔到....由頭到俊男沒女點都賞心悅目....6/10, 九龍灣九龍展貿(mào)中心星影匯戲院.
我也看得度日如年啊
除去敘事技巧,歌舞片最重要的歌舞編排太拙劣,就一直男女主兩人唱,音調(diào)節(jié)奏似白開水,舞蹈部分更不用心。
原來是個音樂???男主和女主從頭到尾就不能好好說話?吵個架也要高八度美聲來一發(fā)。
IT'S NOT OK! 我的天啊,從他們開口第一句就在心里一直想你們可否好好說話,可否消停一會,每次停頓我都感覺世界好安靜。。。他們真的沒有唱走音嗎!?。∷麄兂阶詈笪矣X得我都心臟悸動了?。?!
劇情滿分。對兩性關(guān)系的剖析太過到位,絲絲入扣。音樂滿分,主要是歌詞滿分。表演及格,Anna后半段缺得不到認(rèn)可的藝術(shù)家的落魄,第三場戲滿分好評。導(dǎo)演扣分,偷懶!照搬音樂劇敘事,現(xiàn)實和過去穿插變個色調(diào),也都是太偷懶了。
5.4 out of fucking 10, really? I did not know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who do not know how to appreciate musical movie until the one. it's funny to see CATHY diss about Russel Crowe getting into the film version of LES MIS. PS he is a terrible singer.
電影院不斷有人離場。媽蛋。這故事情節(jié)值得拍電影?干嘛不出張唱片算了。
對于理解什么叫音樂劇的人來說,它絕對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除了storytelling沒有電影氣質(zhì)外,其他都挺好。歌多點沒意見,都喜歡,就是Kendrick聲音太毀聽力了。繼續(xù)想看原劇,有空一定要補(b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