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什么鬼電影,中心思想也沒有,兩個女孩為了出名到處殺人博關注,如果是千尸屋那種直接刻畫心理病態(tài)我還能理解,至少那種有怪誕詭異的氣氛出來了,可是這個在校園青春靚麗的外表下一直因為可笑的理由就殺人,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說變態(tài)又沒有變態(tài)感覺,純粹為了殺人而殺人,最后的高潮和轉變也是突兀,里面的警察和群眾都是腦殘嗎,這種怎么可能查不出兇手。劇情嘈點一堆,也沒什么驚喜
這部片子的評價估計會比較極端,喜歡的很喜歡,不喜歡的非常不喜歡。
我屬于不喜歡的那一群吧。
畢竟,如果是反類型的恐怖片,我還是更喜歡《林中小屋》。
這部電影說實在的,我沒看出有什么特別酷的地方,從頭到尾都是兩個心理變態(tài)的女孩,為了一己私欲不停地殘害身邊的同學,老師,甚至是朋友的故事。
更令人驚奇的神展開就是這兩位還演起了青春劇,吵架和好,一哭一鬧,堪比美版小時代。
可以說這個片子,直到最后都是三觀極度不正確,兩個反社會人格,一路殺向自己光明的前程。
總之,不喜歡。
本片直譯為《悲劇女孩》,但遠沒有臺版片名《姐姐妹妹殺起來》有意思。這部具有強烈批判、諷刺精神的恐怖片,當然又被豆瓣影迷給了不及格的5.5分(imdb6.0)。通常來說,此類片中如果最后 殺人犯不死,壞人沒有現(xiàn)世現(xiàn)報,那就肯定被“正義之士”罵的狗血淋頭,比如《伊甸湖》下面的評論,有的人甚至直接招呼導演的老母,可謂嫉惡如仇到了極點??!再比如邁克爾·哈內克的《趣味游戲》的挑釁性結局,更是讓許多影迷暴跳如雷,恨不得沖進屏幕里將那兩個小癟三碎尸萬段?。?/p>
中國觀眾一般很難get到反諷梗,只喜歡看直來直去的以暴制暴,這和我們生活中缺乏幽默感有關。雖然電視上有很多相聲演員、二人轉演員、喜劇演員變著法的咯吱人,但想讓中國人笑出來確實不是易事。我兒時曾在東北生活,很難理解全國人民的笑點都依賴在東北方言的奧義,我不覺得有什么可笑,我只感覺無聊。
本片對新時代的網絡社交模式做了辛辣的嘲諷,兩個女孩為了出名竟另辟蹊徑 去做連環(huán)殺手,只為了別人為她們點贊竟然視法律為無物。因為在網絡上成名比在現(xiàn)實中成名要容易得多,所以網紅也像韭菜一樣瘋長,割了一茬起一茬,源源不斷地冒頭。他們靠的不是才藝,而是賣丑賣乖,更有甚者通過挑戰(zhàn)道德底線、違反法律來嘩眾取寵,引人圍觀。當一個人完全沉溺于網絡空間時,現(xiàn)實中的他也被異化,成了虛擬世界中的精神奴隸。片中的那兩個蠢女孩就是如此,最后她們也成了網紅,沒人在乎她們是怎么成功的,仿佛一切都理所當然。
怪咖導演泰勒·麥金泰爾對觀眾是不友好的,片中拙劣的惡行、低俗的價值觀、無能的警察、百姓對罪案的盲目判斷等,無一不讓人抓狂。但靜心想想,或者看看微博上的社會新聞,每天有多少這種既愚蠢又殘暴的事情發(fā)生?。榱私o網紅女主播打賞而挪用巨額公款,最后鋃鐺入獄;和微信搖一搖認識的從未謀面的“美女”網戀,不惜借錢給她花,最后才知道對方是個男人;打開假的“澳門麗晶網上賭場”網頁大玩特玩,最后輸的分文不剩等等,都是多么低級的招數,用了無數次但還總有蠢人上鉤,究竟是為啥呢?
本片中的兩個壞女孩身上有一種迷之自信,而被她們吸引的粉絲,也是愚蠢而盲目的。我們太容易被帶節(jié)奏,太容易被煽動,太容易站隊互罵,但真相卻沒人在乎。微博上不知有多少次所謂“反轉”了,有的甚至反了好幾次,每一次網民都逞了口舌之快,留言成了發(fā)泄工具,直到熱點消失,最后到底怎么回事卻沒人關心了。
■22:00~23:40,看完了血漿恐怖喜劇《Tragedy Girls(悲劇女孩)》(美國/2017),電影講述了一對網紅閨蜜為博取粉絲關注度而瘋狂殺人以至走火入魔的駭人故事。影片的卡司陣容充滿了創(chuàng)意,兩個黑白高中少女分別由《X戰(zhàn)警:天啟》中的“暴風女”亞歷山德拉·希普和《死侍》中的“少女彈頭”布里安娜·希爾德布蘭共同擔綱,兩人在片中飾演的“喪心病狂二人組”,不僅有預謀有計劃的殺人分尸,甚至表現(xiàn)出了一種享受沐浴在血漿世界之中的殘酷快感。一部開頭好似純粹過癮的 Cult 電影,從第一次痛快殺戮之后,開始循序漸進的將恐怖感散播至學校乃至整個小鎮(zhèn)的每個角落,故事雖在邏輯方面明顯有著許多槽點(隨處可見的漏洞跡象都把兇手身份指向兩個女孩兒,難道全校師生都TM是傻子嗎?),但是好在電影并未學習《玩命直播》那樣“裝深沉”用故事本身去探討網紅現(xiàn)象,也沒有太過刻意玩弄翻轉套路花招,更不具備奔向深刻哲理性道路的非凡企圖心,在我看來,它就是一部相當純粹、喜感、黑暗、扭曲而又血漿四濺的爆款校園恐怖喜劇。不同的是,它在貌似套路化頗深的層層鋪墊之后,奉獻出的其實是令人抓狂不已的諷刺嘲弄,以及一個還算出人意料且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殘忍結局。假使幾處殺人動機和行為邏輯可以梳理的更加合理有章法的話,我愿意給本片更高些的分數。 【評分:6.5分/10分】
6/10。飛起來??!血漿多點啊!go girl!有時候情節(jié)弱智確實會影響觀影體驗。
不是反類型就是好電影,尤其這部,從第一分鐘就讓人生厭,笑料無趣,價值觀扭曲,裝腔作勢。要做一黑到底的反英雄不是這么做的,建議裝逼的導演去看看夜行者是如何做到的。
年度恐怖喜劇,帶著作者風格、反套路反到飛起。女孩們將殺戮進行到底,用無厘頭血漿打造“陽光姐妹淘”,趕盡殺絕的結尾大快人心~~~~(發(fā)現(xiàn)兩女主都在演X戰(zhàn)警啊,一個是“死侍”的黑后一個是“天啟”的暴風女,帥帥帥...)
靠徹頭徹尾毀三觀來達到反套路的效果,并不高明,還把變態(tài)當個性,難怪美國越來越不安全了。
45/100 兩位主角完全不像看起來的那樣酷,也夠不特別,一個反類型片概念包裝下的各種陳詞濫調。
有趣的地方不少,只可惜故事整體上還是套路為主,角色足夠婊氣,但是劇本則遠遠不夠,不過最后10分鐘還是有力挽狂瀾的效果。PS:女一簡直是真人版Elsa,而女二。。。。吉克雋逸?
吉克雋逸英文說得真好!
三觀惡劣的有病喜劇殺人片
設定很像《美國精神病人》,從華爾街中產階級到美國小鎮(zhèn)青少年的網絡文化縮影,呈現(xiàn)的都是某些群體價值觀的空虛?!巴铺亍辈皇悄阆氲哪菢樱猛铺罔T造正義的也可能是在用邪惡狂歡,這倒諷刺足了。“友情”也是如此,太多人給了它們偽善的外觀。
花俏時髦,婊氣四射,真正字面意義上的“slay全場”,“敢不敢一起殺人”恐怕要成為姐妹情的另一種考驗方式。用血漿殘肢來包裝一個關于女孩們青春躁動與閨蜜情誼的故事,這種血腥紅與少女粉的碰撞便成了該片別致而俏皮的風格,而不留雞湯一黑到底的做法也是令人暗自壞笑了。
我喜歡這個結局,像反派最后勝利的電影很少,美劇也少,所以倍感珍惜,反轉挺生硬,但有幾次反轉。里面的反派就是打醬油的。女主為了好朋友而選擇放棄男友的做法有點反常規(guī),挺多地方比較有意思。鎖門燒死聚會里面的人在尸骨無存中也有演過,面具和人類清除里面的一樣,最后迎著春風開車像另一部電影
黑人女主角明明是黑版斯嘉麗,誰說是吉克雋逸的!其實給倆女主加一個前史閃回,講講這種癖好怎么來的,這片子分數不至于這么低。喜歡《忌日快樂》的估計會喜歡這部片子。
#1833#有點新意,確實是喜劇沒錯??吹较虿簧俳浀淇植榔@致的片斷。結局沒有完全套路也算好評吧
顧此失彼的典型,為了突顯青少年沉迷社交網絡這個idea,其他就可以全部無所謂了。但最主要的是不過癮不刺激還不好笑...
和導演前作比進步真大!不過雖然看似邪惡到底反雞湯,實際上這依然是一碗青春雞湯……看上去新鮮,內核卻還是那套“忠于自己,愛你所愛,不要為世俗而改變”,雖然前面加了半句“就算你是碧池是壞人是天生殺人狂也好”。梗依然不少,死神來了、萬圣節(jié)、沉默的羔羊……最后還來了段縮水魔女嘉莉。
本片作為反套路致敬恐怖經典校園版末路狂花用血淋淋活生生的事例告訴你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姐妹撕X。小時代,知道自己為什么更垃圾了吧!還有,去哪里點贊,加S的悲劇女孩?
百合超越了生死
血腥版本的《七月與安生》。有趣又無趣,如果稍微介紹一點人物前傳會更好,現(xiàn)在整個成片看起來有點單薄。PS:大陸的譯名差點意思,《姐姐妹妹殺起來》吸睛多了。 / 2021.1.10 家
反套路惹人厭的典型
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爛到腳底心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