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裔的脫口秀演員庫梅爾和女孩艾米麗相愛,在和艾米麗的父母一起照顧大病中昏迷的艾米麗后,庫梅爾終于像自己的傳統(tǒng)家庭坦白,做回自己并贏得愛情。
這部電影打動的人的地方就在于人物魅力。男主靠的是在家庭和社會偏見夾縫中尋求樂觀生活的態(tài)度,而女主則是塑造了一種很呆萌、簡單的可愛形象。故事簡單的來說是男主學會對他人坦誠。
而故事中女主的母親形象是最成功的。出場時表現(xiàn)出了對女兒強烈的維護,似乎對男主非常反感。但在脫口秀表演的現(xiàn)場,又挺身而出對抗種族歧視的人,維護了男主。人物魅力太強了,情節(jié)又很符合母親當時的心態(tài)。
片中有一個情節(jié)設計很厲害。在男主像家庭坦白自己前,女主父親像男主講述了自己的故事,講述自己因為坦誠而在家庭中自尋煩惱,請男主欺騙自己愛的人。這個情節(jié)解釋了女主父親為什么在一開始對男主就很包容,他能夠理解男主的欺騙。同時這個情節(jié)也把選擇的籌碼加重后擺到男主面前,坦誠有時候會很痛苦。
作為真人改編的故事,電影還是有一個瑕疵。片頭的戀愛情節(jié)也好,結尾女主病好后兩人的糾結也好,單論情節(jié)都很有趣,但又總覺得有些拖沓。這種難以取舍大概也是影片評分只能到七分多的原因吧。
在大制作商業(yè)化轟炸影院的今天,依然有人愿意著手拍這樣接地氣的小成本電影,是一件多么值得影迷慶祝的事情。這部在今年一月圣丹斯電影節(jié)上亮相的獨立影片,用短小精悍的體量,展示出一副時下多元文化催生出的獨特景象,也呈現(xiàn)著東西方文化摩擦,進而迸發(fā)出的一種奇妙觀感。整部電影有著輕松愉悅的氛圍,鮮活生動的人物,還有意味深長的主旨,讓觀眾看罷久久回味,會心一笑。
電影的男主人公Kumail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喜劇脫口秀演員,他從小就跟隨父母移民來到美國生活。在一次演出后,他結識了一位美國女孩Emily,兩人在你來我往數(shù)次交集中確立了戀人關系。然而,這份關系經(jīng)歷著遠比想象中要多得多的考驗。Kumail家里傳統(tǒng)穆斯林觀念自然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而當Emily因為肺部感染細菌后昏迷住院時,事情變的更加復雜,Kumail既著急于Emily的病情,又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面對Emily父母這樣一對典型的白人夫妻。電影的戲劇矛盾就這樣展開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即是本片的男主演Kumail Nanjiani,很多人知道他應該是這幾年很火的那部美劇《硅谷》。而《大病》這部電影的故事是根據(jù)他和自己妻子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他自己以少數(shù)族裔的身份以及這份獨特經(jīng)歷,給這部影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渥細節(jié)保障,也就使這部電影看起來格外自然流暢。
由于Kumail本身就是喜劇脫口秀演員,所以全片的笑點接連不斷,整片的風格格外輕松詼諧。但這份輕松的背后,其實更多的是在探討東西方民族價值觀上的諸多不同與共性。雖說Kumail是巴基斯坦裔,但從小就在美國成長的他,不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而且生活中接觸的人多為白人,除了每次回家與家里人聚餐,他的生活基本上是一派西人的方式,他甚至連穆斯林每天的朝拜都已經(jīng)放棄,放到華人世界,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ABC。
正是Kumail這樣角色的定位,讓他在整部電影里起到了紐帶的作用:他既要接受自己父母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與行為方式,又要與找到讓女友及女友爸媽習慣的方式,從而接受自己。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妙義所在,兩個家庭的背景、文化、以及三觀雖有諸多差異,但在面對家庭的時候,Kumail會因為不能失去父母的愛而與女主爭吵,女主的爸媽會為了給女兒治病而手忙腳亂。由此可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就算有再多不同,面對“愛”這個亙古不變的主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電影后半段,Kumail與自己爸媽發(fā)生了一次激烈的爭吵。其間反映出的,是當代移民,特別是東方移民家庭的諸多通病。Kumail的父母和大多中國父母一樣,有一套固有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迫自己的孩子相親,并希望兒子跟自己族裔的女人結婚,他們還希望自己的兒子做諸如律師這樣“體面”的工作。但Kumail此刻喊出了那個困惑自己(或代表移民二代)許久的問題,這也似乎是很多移民家庭都存在的問題--“為什么要帶我來美國?” 沒錯,Kumail的爸媽事事都一成不變的保持著巴基斯坦相對保守的做法,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兒子自小就是在西方的開放式文化里成長的事實。這也就造成了Kumail在面對自己父母與自己生活時,總是要想方設法去解決這個矛盾,在他看來,既然要一成不變的遵循巴基斯坦的一切,為什么要移民來美國呢?
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北美生活多年,最常聽到的中國上一代移民說到自己移民的理由:我是為了孩子??删臀易约阂娮R到的移民二代,他們很多人并沒有與父母關系十分融洽,甚至有一些并非認同自己華人的身份,他們更多時候是秉持著西方世界個人主義價值觀來處理事情,父輩們所謂的那個“為了孩子”的理由,換來的似乎是犧牲自己與孩子的互相了解與溝通。
這部電影,就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反映了這個事實。就像電影的名字“大病”,我想這其中的“病”并非單指女主角肺部的感染,它同時也是不同族裔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遇到的諸多阻礙。更多的,這場“大病”似乎是在暗指移民家庭中父輩與子輩在認知上的極大不同與沖突。
這部電影用最簡單的敘事結構,在兩個小時的時長里,描繪了一副移民國度里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故事里的人物間雖有沖突,但每個人都善良可愛,鮮活生動。影片層出不窮的笑料,讓本應該更強烈的畫面,拍出了一翻清新脫俗之勢。
電影的最后,男主在紐約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當某晚他在臺上講段子的時候,臺下傳來女主的歡呼,這個歡呼與兩人第一次相遇時的場景一模一樣,于是男主決定開一個與第一次相遇時同樣的玩笑,兩人仿佛回到了最初。這時兩人臉上露出的笑容,不再是相識伊始的生澀,而是久別重逢后的燦爛。至此,觀眾也會被這一路暖心到底的情節(jié)感動,讓人忍不住紅著眼眶,跟著主角淺淺一笑。
(文/楊時旸)
一場突如其來的怪病,一次痛徹心扉的決心,一段有關文化沖突和自由選擇的拷問,從敘事結構和設定上講,作為一部喜劇,《大病》似乎并沒有什么新鮮,人們都能想到的橋段,懸念,沖突和團圓的結尾,但是它憑借著密集,俏皮,時而滿是尖刺時而充滿自嘲的臺詞,把一段愛情喜劇拓展了維度。
一個巴基斯坦移民男孩庫梅爾愛上了一個美國姑娘艾米麗,兩個人都覺得對方是靈魂伴侶,橫亙在他們之間的障礙并不是男孩兒窘迫的經(jīng)濟處境,而是男孩原生家庭的壓力和獨特的族群文化。巴基斯坦的文化中仍然嚴格執(zhí)行著包辦婚姻。男孩不得不一次次在家庭聚餐的飯桌上應付媽媽介紹而來的女孩。他已經(jīng)美國化了,但是他的家庭沒有,他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公民,但卻不想以和家庭斷絕關系作為代價。女孩發(fā)現(xiàn)了一切,哭鬧著分手。原本應該就此分道揚鑣,但女孩的突然入院意外把男孩兒拉回了身邊。
這個故事有趣之處在于,庫梅爾的職業(yè)以及女孩的昏迷狀態(tài)本身既是情節(jié)本身的安排,又同時擔任著某種象征意象的作用。更有趣的是,這個故事改編自男主角本人的真實經(jīng)歷。這個因為美劇《硅谷》被人們熟識的演員把自己的真實名字和經(jīng)歷一起搬上了銀幕。
作為一個脫口秀演員,庫梅爾的行為和生活態(tài)度與家人對他的期盼截然相悖,“我父母心中是有一個排名,醫(yī)生,工程師,律師,省略上百個職業(yè),恐怖分子,以及最后才是喜劇演員?!?,他在臺上這樣自嘲——在那樣一個移民家庭的價值觀中,他們期盼的是穩(wěn)定和體面,但他依靠逗人發(fā)笑賴以謀生,而且竟然還要自由戀愛,這幾乎算得上忤逆。男孩的自我選擇意味著動蕩,自由,探索,以及放松和快樂——這一切都是標準的美國式的象征。這已經(jīng)奠定了一層懸念,一個已經(jīng)徹底美國化的第二代移民,和他的仍然抱持著原生文化和習俗的父母之間,注定會爆發(fā)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只不過,長久以來,爆發(fā)被男孩用柔和的方式一次次延后了。從這個角度去看,《大病》寫的是個人化的故事,但卻已經(jīng)足以延展成為更廣闊的,整體意義上的一個人群對文化隔閡和自由選擇困境的描摹。
而女孩的昏迷,不只是病理意義上的,更是精神意義上的暫時“下線”,給庫梅爾造成了一個短暫的極端環(huán)境,讓他思索對于未來的選擇,伴隨著女孩的康復和醒來,庫梅爾本身也經(jīng)歷了一次覺醒。
顯然,這個故事有關愛情,勇敢和決斷,更多的還涉及了隔閡,沖突和跨越障礙,有人簡單粗暴地歸納,庫梅爾是個渣男,因為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從未想過如何認真對待一段感情,而是一次次和喜歡的女孩發(fā)生肉體關系,繼而得過且過,在原生家庭的壓力和對真正自由生活的向往之間首鼠兩端。但這種道德性的批評是膚淺的,一邊是血親和家人一邊是尋求自我的本能,他兩次崩潰時的吶喊其實更有力量,一次他對女孩說,“我是和1400多年的傳統(tǒng)斗爭”,另一次,他質(zhì)問父母,“如果你們不想讓我過上美國的生活,那為什么要帶我移民到這里。為什么明明生活在美國,卻假裝自己還在巴基斯坦?”這不只是這一個男孩的困惑,也是眾多移民的心聲,他們抵達了自由之地,卻依然困在自己執(zhí)拗的文化里。那或許是面對陌生,紛繁,多元世界的一種應激反應,越可以自由選擇卻越想縮回熟悉的軀殼,尋求熟稔帶來的獨特安全感。他無法割斷原生家庭,更無法放棄自己的未來。這種困境,相較于粗暴的批評,更需要同情和悲憫。
這故事中的文化沖突,不只這一個,還有很多都猶如小小的暗礁般存在著,女孩的母親對他打開心扉說起自己年輕時戀愛史,她出身軍人家庭,而如今的丈夫曾經(jīng)的男友卻連汽車都不會修。對于她來說,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隔閡同樣需要解決。除此之外還有關于911造成的心理芥蒂,飯桌上偶爾的談起以及舞臺下的起哄和冒犯,所以說,無論任何一個時代,環(huán)境之下,隔閡永遠不會自然消失,它需要被正視和化解,懦弱的等待和擱置不解決任何問題。其實,到了女孩的媽媽在舞臺下為庫梅爾拔刀相助的時候,一切就都明了了。與其說,男孩在默默陪伴著昏迷中的女孩,不如說,庫梅爾所經(jīng)歷的這一切,都是在給自己診療。他目睹了女孩一場身體上的大病,卻治愈了自己心理層面的大病。
顛簸之后的平順,敵對之后的擁抱,愛情超越了曾經(jīng)的爭吵,親情戰(zhàn)勝了傳統(tǒng)和文化的桎梏,結尾的小小團圓都來之不易,一切隔閡都來自于人性之中的暗礁,解決這一切的方法也都潛藏在人性深處。只看你是否愿意付出代價,堅韌、執(zhí)著、不逃避地處理那一切。
看慣了英雄拯救世界,把人類從末日深淵拉回來的電影觀眾。這段時間算是有一部小清新,小視角,大格局的電影推薦了。
電影名字叫《大病》。
看過的人,都說療效好。
影片故事其實很簡單,一位美籍巴基斯坦人,和一位美國白人姑娘相愛了。
可想而知,文化的鴻溝,種族的隔閡,家庭的矛盾,再加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讓一場愛情戲碼,注入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沖突。
愛情戲觀眾看的是什么,看的往往不是男女主人公如何愛得死去活來,而是男女主人公自身背景文化的對撞。
熟知韓劇的觀眾應該懂得大聰說什么,不是“王子”愛上灰姑娘,就是霸道總裁愛上實習生,要么直接是外星人愛上我!
說一千到一萬,本質(zhì)觀眾看的就是男女主人公各自價值觀的摩擦摩擦。
《大病》按照前面男女主人公的背景知識分析,不難看出這些沖突都是近乎殘酷嚴肅的,甚至可以引發(fā)宗教文化對撞大討論。
影片在這種設定下,本來應該呈現(xiàn)給觀眾是一部苦情戲,但影片卻逆行其道,用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劇情發(fā)展行云流水,輕喜劇結構敘事,讓人在觀影時沒有太大壓迫,但又讓人在某一時刻進入深層思考。
這種久違的輕松觀影感受,讓人很舒服。
大家看影片的開頭,就能定調(diào)整部影片的詼諧格調(diào)。
電影一開始,我們的男主角,巴基斯坦裔的庫米爾,一位脫口秀演員上臺表演。
表演的節(jié)目是自黑自己的家鄉(xiāng)巴基斯坦,庫米爾說:
我們家鄉(xiāng)巴基斯坦和美國沒什么兩樣,當然我指的是棒球,不過我們的棒球加了香料(觀眾笑)。
我們家鄉(xiāng)需要禱告,不多,一天就五次而已(觀眾笑)。
我們也看《霹靂游戲》(爆紅美劇),只是比美國人晚一點,我現(xiàn)在也就看到第二集(觀眾笑)。
開頭短短幾句話,就奠定了影片富有彈性的基調(diào)。
之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戀,看起來都是那么平淡自然,他們當然也知道互相之間有著在宗教文化家庭的差異,但對于思想開放的兩位小年輕來說,顯然他們想得太簡單。
而影片的轉折點也從女主患上一種奇怪的大病,把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拉回到一種超脫宗教文化的狀態(tài),進入到生死的審視。
雖然影片從兩位普通男女視角著手,但男女主角之間背負著卻是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事實,以及生死之間的考驗。
所以呀,二流電影拍愛情,一流電影拍愛和情。
看過電影的很多人會好奇,到底女主角患上了一種什么病,要死要活,看上去很危險,但到了影片最后,其實屁事沒有。
這當然一來是諷刺美國現(xiàn)今的醫(yī)療體系,二來也是暗喻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
女主這個大病是因為腳踝扭到,而間接開啟了身體機能的抵御,然后患上了一種奇怪的大病。
腳踝受傷,在古希臘的故事中,本來寓意就不簡單。看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特洛伊》都知道,布拉德皮特飾演的阿基里斯,在最后被敵人射中腳踝死掉。
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的英雄人物,他一出生就被海神母親,抓住腳踝放到冥河去浸泡,于是擁有刀槍不入的身體,但由于母親抓住的腳踝沒有得到冥河水的浸泡,所以腳踝成了阿基里斯唯一的弱點。
《大病》的女主由于腳踝受傷引發(fā)的大病,雖然不知道是否是導演有意而為之,還是大聰胡思亂想,但無獨有偶造成的聯(lián)想,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暗喻了女主堅韌不拔,即使之前遭遇一場離婚,也能重新樂觀向上,但對于這次的戀愛,女主在和男主分手后,腳踝的傷引發(fā)了一場大病,暗示著男主其實就是女主唯一的弱點,也是女主唯一的真愛。
作為一部美國電影,特別是作為一部小眾的,小投資的美國電影?!洞蟛 返臎_突點是新穎的,劇本是扎實的,表演是認可的。值得推薦大家一看。
但是,大聰又要轉折了。
眼尖的觀眾都能看出,大聰一直在強調(diào),這是一部美國電影。這里并不是指影片是由好萊塢出品,美國人出演,美國人投資的表層美國電影。
而是指影片是從純正美國普世價值觀視角出發(fā)的美國片。
換句話解釋吧,看《大病》的時候,讓大聰想起了李安的父親三部曲,其中的《推手》和《喜宴》。
《大病》雖然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黑馬電影,但是比起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大聰認為,還有一些距離。
《大病》雖然能看到導演見縫插針去闡述一些價值觀,宗教不同產(chǎn)生的矛盾,以及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隔閡。但都蜻蜓點水,不去深挖,這是導演的用意,并無好壞之分。
這里只是想闡述視角,導演用一種美國正視的價值觀,去看待所有世間的不同。
這一點,大聰不太認可。
認真審視這部電影的話,確實,影片在告訴我們,你融入了美國,你加入了美國國籍,你就應該做一個free country(自由國家)要做的事情。
比如解放自己,比如不用禱告你不想禱告的宗教,比如不用擔憂自己的身世,不用顧忌自己的膚色,不用忌諱自己家庭的枷鎖。
但現(xiàn)實中,真的能做到嗎?這些只是看上去很美好。
很多人說,你有看到結尾嗎,現(xiàn)實中的他們結婚了呢。
沒錯,正因為他們的特殊的愛情,所以拍成了電影,這種愛情故事能拍成電影,說明這個是特例不是嗎。
當然,大聰是從大格局來看待宗教文化的差異,那就是:并不是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要向著美國那套價值觀看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沉淀已久的文化傳統(tǒng)。
當這種文化傳統(tǒng)遇到美式文化傳統(tǒng)的時候,真正遭遇了什么,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什么,如果影片能從中映射,這才是高明的做法。
正如李安的《喜宴》最后,父親對著安檢高舉雙手,這不正暗示著文化觀念的沖突,在現(xiàn)實中只能一聲嘆息嗎?!
美國視角下的《大病》,覺得全世界都病得不輕,但是殊不知,這不是病的問題,是角度問題。
來,戳這里,看原文~~~~~~~~~~~~~~~~~~~~~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黑girlTVshow”,等你添加喲)
如果讓我推薦【一杯紅酒配電影,舒服窩在沙發(fā)里】這個環(huán)境下最適合看的電影
我絕對毫不遲疑首推《大病》
一暖到底的清醒脫俗愛情喜劇
脫口秀演員男主(庫梅爾)來自巴基斯坦
隨全家移民美國
違背家族傳統(tǒng)愛上白人女孩(艾米麗)
這是男主的真實故事
兩個有趣的靈魂相遇
從【相遇】到【相戀】再到【互相傷害】
超凡脫俗的清新感
比【浪漫滿屋】還浪漫
【笑點很多】每個梗都很自然抖出
比如
女主在男主家里發(fā)現(xiàn)了一盒子的相親對象照片時說:
【你是在選巴基斯坦下一任頂尖模特?】
男主解釋巴基斯坦包辦婚姻的傳統(tǒng),換來了兩人激烈爭執(zhí)。
庫梅爾、艾米麗的爸爸媽媽
在醫(yī)院焦灼等著昏迷的艾米麗醒來時,
爸爸問庫梅爾對911的看法、立場
(來自穆斯林的笑點)
還有,
庫梅爾為了躲避回家相親,一直不接家人電話
回到家媽媽責備庫梅爾
成功的喜劇
【是笑中有淚且笑完有思考的故事】?大病做到了
淚點很多
比如?艾米麗媽媽在庫梅爾表演脫口秀被觀眾挑釁時,
氣急敗壞的替庫梅爾出氣
其實媽媽明知女兒因為這段感情傷透了心,
但看到男主受到哪怕一點言語上的欺負,
也毫不猶豫挺身而出?媽媽那種【這是我的人,你敢動他試試】的奮力保護,讓人感動
還有庫梅爾和艾米麗媽媽共同度過最難熬的一個夜晚?焦灼的等待,煎熬的內(nèi)心
努力做出輕松樣子的回憶著艾米麗小時候的糗事
爸爸媽媽對待女兒病魔的勇氣?對待事情樂觀的態(tài)度
對人真誠友善的微笑
就好像和煦的陽光??
還有艾米麗爸爸對愛的詮釋?很特別的雞湯感
很多淚點我都強忍著一直不哭?直到最后一幕
沒得到艾米麗原諒的庫梅爾在沒有艾米麗的城市里
像往常一樣表演脫口秀?艾米麗突然出現(xiàn)在觀眾席?笑嘻嘻說著第一次認識的玩笑?兩人相視一笑
我簡直想要在鏡頭前干一杯
cheerio~?大病打動人的
不僅是溫暖相依又真誠相待的家庭氛圍
還有對夢想堅持不懈的追求
包括對愛情的追求
來,戳這里,看原文~~~~~~~~~~~~~~~~~~~~~
庫米爾是巴基斯坦移民,在芝加哥表演脫口秀。這對于他的父母而言,已經(jīng)算是離經(jīng)叛道了。父母對他的最低要求是娶個巴基斯坦裔女孩??墒撬麉s交了一個白人女友艾米麗。他敷衍著女友,瞞著家里,繼續(xù)與母親領回家的巴基斯坦裔姑娘相親。艾米麗發(fā)現(xiàn)后,罵他是騙子,與他分手。不久之后,艾米麗突發(fā)怪病住院,他趕到醫(yī)院,在醫(yī)生的要求之下,簽字同意讓艾米麗進入治療性昏迷狀態(tài),好讓醫(yī)生有時間研究治療方案。艾米麗的父母聞訊趕來,庫米爾本來應該靠邊站了??墒撬环判?,也不甘心,還是去醫(yī)院,并與艾米麗的父母取得了相互的理解,相處得還不錯。艾米麗醒來后,庫米爾再次向她表白,希望她回心轉意??墒撬龥]辦法一下子接受他的轉變,也不想成為破壞他與他家人關系的原因。兩個人和平分手。不過,庫米爾還是與家人鬧翻了,家人無法接受他對傳統(tǒng)的背叛。他去了紐約,到更大的空間發(fā)展脫口秀事業(yè)。
最后,影片給了庫米爾和艾米麗一個重新開始的光明前景。這是一定的。因為庫米爾一直在努力擺脫家庭和傳統(tǒng)的束縛,雖然過程猶猶豫豫,并不那么堅決,但是方向是確定的。事業(yè)是引導他遠離家庭的道路,愛情是他沿途摘采的果實。
庫米爾的身份是脫口秀演員。影片的情節(jié)也是用脫口秀表演來串聯(lián)。男女主之間的相遇和重逢都是在表演中,庫米爾與艾米麗的父母相互開始了解是在表演中,庫米爾為艾米麗的病情擔心而真情流露是在表演中,庫米爾試圖與排斥他的家人和解,向他們宣布要去紐約發(fā)展的消息,用的是脫口秀表演的形式??梢哉f,整部影片就是用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的系列脫口秀表演,可見庫米爾對這種喜劇形式是真愛。
片中有沒有大風大浪,都是平淡的點滴。艾米麗患病是大事,可影片并沒有賣慘,依然是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調(diào)子。就像一場節(jié)奏很好的脫口秀表演。
微信公眾號:小盆喲「littlebasinyo」
很舒服的愛情喜劇,一場大病見真心。充滿對文化差異的尊重和幽默風趣的小段子,神奇的是女主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下線狀態(tài)。謝天謝地主角顏值不咋滴,不然我一定高喊“燒死異性戀”!Amazon studios很會挑劇本了~
I laughed and I cried. What more could you ask for?
【B】非常優(yōu)秀的小情節(jié)劇本,臺詞范本?;衾嗵卣婺藨蚓揪?,
東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戲劇沖突,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也很有愛,跨越宗教和信仰最終能接納和融洽也是因為愛。大病只是一個考驗對方的試煉,小格局一樣有深刻的內(nèi)涵,這個時代的移民要與時俱進融入新的環(huán)境的茫然,根深蒂固的思想如何破冰消融。很少看到的電影廠牌?Amazon Studio。
Kumail比《硅谷》Dinesh有趣多了呢(不知是不是當男主,感覺也要英俊一些了哈哈)。在傳統(tǒng)的喜劇人剖析自己,聚焦“圈子”生態(tài)這類固有內(nèi)容之外,還能把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個人經(jīng)歷都帶入關于文化、宗教等更廣更大的討論里,細膩又不俗,看得我笑中帶淚。好的喜劇人都是真誠的,這句話沒錯。
展現(xiàn)美國多元化文化之間的隔閡之余,自然不做作的融入年輕迷茫的生活狀態(tài),沒有太多激烈的沖突,反倒有清新的都市感,相當驚喜,加上故事本身是男主角自己的經(jīng)歷改編,牢靠站得住腳。演員方面,配角最搶戲,雷·羅馬諾和霍莉·亨特每次出場都相當吸睛,總覺得女主角要是拿給格蕾塔·葛韋格來演也不錯。
有人的雪茄盒里裝著郵票和貼紙,有人裝著巴基斯坦女子的相親照。有人墜入愛河是咖啡店里的發(fā)型和口音,有人只是看了場名為七兄弟的集體電影。愛情不容易,人生很荒唐。就像患有癌癥中風心臟病的叔叔卻葬身于車禍,有著宗教族裔舊觀念阻滯的愛情卻復活于大病。男生眼中的每次閃爍,因為切膚,所以真實。
本子是個好本子,有點像trainwreck:同是喜劇脫口秀演員出身,親身經(jīng)歷改編,臺詞以諷刺為主,講的是個尋愛的故事。但這部電影的最大問題是,我一直沒從男主的演技中看出他愛女主來,總覺得他有點無所謂的樣子,當他的這種無所謂在幽默時還挺好笑的,但用來演愛情戲就非常讓人出戲。
"What's your stance on 9/11?" "It was a tragedy. We lost 19 of our best guys." 溫情俗套又充滿誠意,這碗雞湯我喝了!和(IMHO)只會耍小聰明的Aziz相比,還是更喜歡Kumail這樣有點性格有點棱角的comedian來做pop culture中的“亞裔代言人”啊哈哈哈.
The kind of movie in which you feel nothing to relate to in details but everything to relate to in general. May you say every sad sentence in a smile, just to be nice.
看到最后真人真事改編,甜的毫無抵抗力,淹沒在卡贊精靈般的眼神里。男賈尼也是北野武式的傳奇怪蜀黍,獨自扛起1400年的國家壓迫,戀人大病身為喜劇演員,也控制不下滿腹悲傷啊。風趣幽默,暖人慰心。話嘮包袱抖不停,絲絲真情系人間?!翱ㄙ澯罄淅渫凑Z,無數(shù)渣男聽刺了心腸?!?/p>
故事來自于Kumail和老婆的親身經(jīng)歷,所以特別寫實,尤其是戀愛中兩人的互動。很久沒有看到這么讓人會心一笑又熱淚盈眶的喜劇了。每個演員都很出色,Ray Romano這次有突破。里面還有Bo Burnham和Aidy Bryant很可愛。
愛情喜劇在形式上無法創(chuàng)新的話,就在角色上創(chuàng)新吧!
小格局片卻很有力量,stand-up背景下笑點不斷,這種能讓人感同身受的文化沖突非常加分。時隔16年,也只有在現(xiàn)在這種政治環(huán)境下,有人敢在大銀幕上開911的玩笑了。Kumail表演稍弱,Emily的父母非常搶戲,吵架那段寫的很棒。
很順應時代的溫情小品,慵懶的節(jié)奏、真切的情感、自然的表演以及輕松的電視劇質(zhì)感,不經(jīng)意間把人帶入生活細節(jié)中。幾個主題都有新穎真摯的切入,其中之一是容易講不好就陷入老生常談的“東西方文化沖突”,但機智地把這塊處理地偏輕幽默。外媒有捧它上年度美式都市愛情輕喜劇的架勢,但個人不及預期吧。
輕松、好看,有話題性!典型的北美小成本電影,靈活輕巧。男主角家庭的描寫(特別是飯桌上的相親)還是有點生硬。到了后半部分病情展開,女主角父母出現(xiàn),反倒有柳暗花明的味道。之前看《你眼中的世界》時有點看不慣女主佐伊,現(xiàn)在倒是越來越順眼,喜歡她那種有點慵懶隨意的表演了。當然男主角也不錯。
因為對這種移民和美國人之間的沖突十分感同身受,然后電影又改編自男主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所以一切都感覺很真實、誠懇,連動人的地方都帶著那么一點點生活的無奈。但其實呢還可以更大膽一些,電影總體有那么一點點不自信吧,很多話欲言又止似的,導致主角間火花不夠??ㄙ澝米诱媸强蓯?!
沒有期待中的爆笑,各種笑點都挺弱的,溫情有,但實在感覺不到男女主有任何愛情火花。電影主題是政治正確了。演技上兩對父母比男女主更加出彩。主要是兩人的顏值太平凡,并不是長的丑,是沒看點,多看兩眼就會膩
很久沒有這樣格局小巧,內(nèi)核接地氣的獨立小品面世了。東西方文化與家庭觀的差異,本應該是一派更強烈的畫面,卻被這部電影在接連不斷的幽默風趣里拍出了一翻清新脫俗之勢。一路暖心到底的情節(jié)和結局,更是讓人忍不住紅著眼眶會心一笑。
太有趣了。特別是在這個階段看穆斯林電影。真的也很想談這樣一段戀愛。喜歡她把他擠到沙發(fā)邊緣。。大家都很好,什么時候輪到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