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版基地的問題不在性轉、黑人演員、床戲太多。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我相當支持女權運動,對于好萊塢影視化改編時為顧及娛樂性和視覺吸引力在劇情上做較大幅度的改編也持很寬容的態(tài)度,問題出在更深的層面上。
好萊塢出品中越來越多女性、少數(shù)族裔、LGBTQ群體因應的是美國社會中聲量越來越大、作為文化戰(zhàn)爭中一方的自由派意識形態(tài),這點眾所周知,在上述比較容易辨認的表象外,劇作的母題和架構是更本質(zhì)的被浸染的部分。自由派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是個體意志和個人權利的無限擴張,這種擴張之中是沒有“自然”和“客觀限制”的存在的,或者說這些是要被也必然被克服的東西。遵循這樣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好萊塢出品之中,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主角的自由意志——一種個體性對于必然性的超越,從而伸張“人有不受限制地成為自己的權利”這一信念(當然在具體的劇情層面上往往只有主角有這種權利,配角工具人們是無所謂的)。
因為這一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成為好萊塢中司空見慣的一種文化氣候,作為一個具有明顯傳承性的圈子,一批批的好萊塢工作者在教育、混圈子干活的過程中不斷被它影響,制造符合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品成為了他們的一種行活。流水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視聽產(chǎn)品總是有那么幾分相似的氣息。《基地》影視化改編的難題在于《基地》的主旨實際上是與自由派意識形態(tài)相悖的,這部誕生時間遠在60年代反文化運動之前的作品之主旨乃是“自然的鐵律”。心理史學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但卻有著數(shù)學的形式。阿西莫夫通過這種設定將研究人類社會這一即使是當下社會科學愈來愈發(fā)達的情況下依然很大程度上屬于詮釋和解釋學范疇的行為上升為科學,從而將社會也置于自然的鐵律之下,人類的世界不再是自然以外的東西,而成為了自然的一部分。其中的情緒是對理性終能認識包含人類社會在內(nèi)的自然的鐵律,服膺于它,進而利用它的一種高尚的尊崇——注意,是利用,不是改變,更不是顛覆——而不是個體自由與權利的無限擴張。基地的宇宙里,個體奮斗翻起的浪花不改背后統(tǒng)治一切的鐵律,只有智慧而謙卑——對真理的謙卑——的人能窺見歷史的奧秘,并聰明地在有限的地方施加一點小小的力量,不違背鐵律的前提下讓歷史稍微偏轉一點方向。個體的自由和權利不是神圣而無界限的,“我們都是歷史的工具”。而這種氣質(zhì),和好萊塢流水線上做慣行活的影視工作者們習慣表達的東西相差如此之遠,他們只能魔改,大幅魔改。瑞奇和蓋爾的愛情、瑞奇刺殺謝頓、哈定設定為超能力者、哈定否認“暴力是無能者最后庇護所”、克里昂大帝不斷自我克隆引出的謝頓的葡萄比喻、新主教回歸原始教義背后對自我克隆的大帝無個體性的批判,這些魔改點都是為了擴張個體的意志,強調(diào)個人無上的價值,將基地劇集重新變?yōu)楫斚伦杂膳梢庾R形態(tài)下的個體神話。這才是蘋果的基地對原著精神的最大背離。從這個意義上,本劇可稱為當代美國思想氣候的一個投影,映射出現(xiàn)在這個美國和當年那個剛剛贏得二戰(zhàn)的美國是多么的不同。
============== 以下是不友善部分 =================
所以就像我上面所說的,蘋果版基地至多只是順應當下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行活之作。短評里某位激動地宣稱開啟下個十年的那位大概是非常嗜好消費這個意識形態(tài)的話術。當下的自由派意識形態(tài)是自由主義傳統(tǒng)從70年代開始一波變異的產(chǎn)物,具體可見liberal一詞含義的流變,英語世界相關的文章已經(jīng)很多了,這里不贅述。這波變異的一個顯著后果是他的推手們批量地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的話術、文化產(chǎn)品去推廣這一意識形態(tài)。然而這些東西實際是零碎而不成體系的,具有煽動力而經(jīng)不起推敲的。比如自由派們愛喊的各種口號,好萊塢大片里宣揚的止于粗淺情緒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因為只是宣傳話術,所以它們和真正嚴肅的自由主義思想也沒有多大的關系。也不要指望嗜好消費這類話術的人對自由有什么真正嚴肅的思考。認為蘋果版基地能“開啟下一個十年”的人,這欣賞水平和思考水平可真是沒眼看。
前段時間我就一直在想,劇版《基地》會從哪里開始講這個故事。
熟悉原著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基地》的系列小說已出版十五部。
其時間跨度之大,人物數(shù)量之繁多,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史詩巨著。
而從劇版前兩集展示的開頭,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個故事就是從第一部《基地》開始的。
我知道你肯定會說,這不廢話嘛,不從第一部《基地》開始,還能從哪兒開始?
其實,嚴格來說,小說系列提供了至少兩種講述故事的順序。
第一種是按照小說的出版順序。
即從《基地》開始,講老年謝頓成功提出心理史學,并預測帝國即將滅亡,然后被帝國發(fā)配到端點星……
第二種是按照正常的線性時間順序。
即從《基地前奏》開始,講謝頓的人物情感和成長經(jīng)歷,以及研究心理史學的全部始末。
我記得前幾年,網(wǎng)上有個很火的帖子,說《基地》是目前史上最難影視化的科幻小說。
而難以影視化的理由,就是因為它過于宏大。尤其是它那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跨度,很難處理。
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如果非要把《基地》拍成劇,還是按照第二種——即線性時間順序來改編,會比較穩(wěn)妥。
但是很顯然,這次劇版改編,并沒有這么做。
仔細想一想,幾乎所有史詩類的影視劇,都是按照線性時間順序來拍的……
比如《魔戒》、《權力的游戲》等。主線人物從稚嫩到成熟,人物的整個蛻變過程,都是一條直線下來的。
雖然偶爾會穿插一些人物的回憶,但一般都比較簡短,不會破壞劇情時間線的連貫性。
另外,線性時間順序可以讓觀眾跟隨主線人物一起經(jīng)歷那些事件,幫助觀眾了解人物的心路歷程,也更能引發(fā)觀眾對人物的共情。
總之,這種做法是很符合觀眾對人物的接受習慣的。
但是,劇版《基地》一上來,就從老年謝頓的故事開始講起。
作為《基地》最核心的靈魂人物,觀眾卻沒有陪他從青年時代一起成長,更別說怎么培養(yǎng)感情了。
而且,第二集一結束,謝頓居然就被捅死了!這太令人意外了。
是的,意外。
由此可見,《基地》的導演和編劇,好像更注重制造意外和懸念,而非人物與觀眾的聯(lián)結和共情。
當然,我沒有說不好的意思,我目前的說法也僅僅限定在前兩集給我的觀感,以后怎樣還要再慢慢看……
而且,以目前的劇情表現(xiàn),我很好奇“謝頓計劃”作為《基地》橫跨千年的人類自救計劃,在打破線性時間順序之后,要怎么拍,才能拍出它的重要性和莊重感。
如果隨著劇情和后期的登場人物越來越多,那么,原本重要的謝頓以及“謝頓計劃”,是否只是在劇中充當一種零碎的、斷裂的工具性存在?
但愿是我多慮了吧……
因為我非常喜歡謝頓這個角色,所以特別希望這個角色能被塑造好,千萬別崩了。
我現(xiàn)在的心情,就是又好奇又害怕。
我好奇劇版如何能處理好如此宏大的故事,還能把它拍出韻味。
我也害怕它最終做不到,導致自己的期待落空……
畢竟,小說和電視劇的表現(xiàn)手法,終究是不一樣的。
就像《百年孤獨》里那個經(jīng)典的開頭: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個開頭,只用了區(qū)區(qū)四十幾個字,就囊括了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三種時態(tài)。
這種快速跳躍時間的感受,很神奇。且這種感受只能依靠文字才能呈現(xiàn)。
而影視化的圖像太具體,太清晰,抹殺了人們的想象空間。
所以,它很難直接呈現(xiàn)出這種時間跨度帶來的人生感嘆和韻味。
同樣的道理,《基地》的原著小說,你就算不按線性時間的順序閱讀,你也依然能夠深受打動。
因為你可以通過對文字的想象,自動串聯(lián)所有故事情節(jié)。
就算打亂小說的時間線,你也不會覺得它的故事散亂,割裂感嚴重。
但影視化以后,情況就不太好說了……
我們都知道,在電影界最會玩“時間魔術”的,當屬拍了《致命魔術》和《盜夢空間》的諾蘭。
但他最近的一部《信條》,貌似也是口碑不佳,玩砸了。
他處理時間的技巧,看上去很像是在單純“炫技”,讓人有點捉摸不透。
而且,諾蘭的電影,是以懸疑、燒腦為主。人物不多,劇情也不宏大。
跟《基地》這種史詩級巨著,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諾蘭玩時間,主要是給人驚奇和懸念??此碾娪埃愫茈y感動,只是佩服他的技術牛逼。
而《基地》要拍出恢弘的史詩感,我認為還是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的,做好情感的鋪墊。
好吧,我承認,我對這部劇在處理時間跨度的問題上,還是有諸多擔憂。
但無論如何,看到《基地》這么難搞的科幻小說被拍出來,還是喜悅和激動的心情更多一些。
那么就繼續(xù)保持期待吧。
…
川陀即將被摧毀,帝國即將要滅亡。可那又怎樣?
哈里謝頓的艦隊已經(jīng)啟航。
在銀河的邊緣,那彼方的端點星已經(jīng)發(fā)出召喚。
那彼方尚有榮光。
拍得最好的就是片頭,片頭畫面很棒。的確有科技引發(fā)思考的感覺。
劇情和設定有很多不能忽視的bug,本來以為是原著局限性的問題,看了些評論,原來是編劇自己的問題。
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問題。帝國的科技實力一會無比先進,一會無比脆弱,隨便來兩個人體炸彈,就能直接炸掉帝國的根基??磳φ◤梿栴}的追蹤,這個炸彈也是隨便兩個邊遠科技不發(fā)達的國家就能隨便賣(泄露)給革命者的。這么至關重要的代表性建筑就沒有想過防御問題?大獵手也仿佛是憑身手看似硬朗當上的,莫名其妙就拿下了一基地人。
大帝的克隆設定。都上克隆人了,還要一步步從小嬰兒開始,還搞個三代同堂共享皇位,怎么共享記憶的克隆是做不到么?每次都從毫無記憶的小嬰兒開始成長,成長的那個人就不是原來那個人。影響一個人之所以是這個人的因素,除了基因和環(huán)境,還有經(jīng)歷和記憶。沒有共享記憶的克隆談何一模一樣,所有對大帝克隆人有沒有靈魂的爭議也顯得很可笑。如果記憶能共享繼承,他也會在一次次的繼承中,成為和一世有著很多不同記憶和經(jīng)歷的人。所以,無論如何,所有反對派出于對大帝克隆人沒有靈魂所以不能成長會帶來危機的爭議,都很可笑。
宗教問題。帝國本來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是落后的邊緣小國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大帝需要迎合這些國家的宗教信仰么?宗教信仰的國家,在設定里,是與科學相悖的,那么,這些沒有科學武器加持也沒有看到有神明靈力保佑的時候,它們的實力與帝國相比,就不值一提,大帝不至于這么冒險去迎合他們的信仰。
社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背后是數(shù)學,還說是既定的數(shù)學,如果理解成星盤夜觀星象那種,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哪怕是算命,都是說命不是固定的。社會發(fā)展是無數(shù)的偶然與必然在一起的結果。電影中的社會心理學,甚至連小事都能預測,不如改叫先知把。
《基地》第三集里黃昏大帝臨終前的幾場落幕中,一直侍奉著大帝的人工智能女侍者Demerzel,在看著外太空第一任大帝的影象轟然湮滅的瞬間,安靜的流下眼淚,我便開始詫異于這個改編角色的塑造,據(jù)說在原著中她的性別身份是位男性。而后她在深夜對著還在孕育箱里新生的大帝唱著溫柔的夜曲,蒼老不堪的黃昏大帝尋聲而至,那份虛弱與箱中的嬰孩有種對稱的氣息,但又呈現(xiàn)出完全相左的結局,一生一死,所以Demerzel的轉頭也給出了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前者像是可以無盡回應的溫柔,后者卻在溫柔里多了一份嚴厲拒絕,“這不是你該來的地方”,大帝黯然,但又像個聽話的孩子,轉身離去。這時,我對于Demerzel前劇目中還在落淚的那份“人性表現(xiàn)”,產(chǎn)生了自以為是的理解,她果然是個“鐵石心腸”的非人類。可當黃昏大帝體力不支倒地而臥的時候,還是Demerzel悄然出現(xiàn),像個女神般的母親一樣,抱起了渾身冰涼的大帝,安頓在塌,柔聲囑咐道,“睡吧,明天見”,好吧,這個角色在與大帝的關系中,“母親”一職,真是做到了盡善盡美,心中對她之前的嚴肅便有了些理解后的松動。但接下來的對話,來的猝不及防,來的讓我一陣哽咽,明明是科幻大片,關乎大情大愛人類大命運的主題,為什么要這么細膩的處理?我的心再一次變成了小柿子般,不禁揉捏爆出萬千感觸來…知道很多原著黨反感于改編劇的面目全非,好在,沒讀過原著的我,并不知道其中利害,也許也只是由著自己太過爛漫的心,還是在這樣一出科幻劇里被愛觸及。
大帝虛弱地問道“這就是你想念他的原因嗎?”
Demerzel摸著他的頭,低聲回道“不是的,親愛的,有你就足夠了”,說罷,附身親吻了大帝的額頭,大帝闔然閉目。
一聲隱隱的抽泣,Demerzel輕聲道“只是你們總會離我而去”。
此刻,我必須按下暫停鍵,平復自己的心緒。
順便擦擦小眼淚兒
想起另一部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情感互動的電影《她》,結局雖然令人思緒萬千,但主要還是強調(diào)了在這樣的互動中,人類會承受更多情感上的失落與傷害,但在這幕劇里,卻給出了不同的視角,正因為人工智可以記住一切,也因她日夜與人性相處,那種細細慢慢的積累,就像個黑箱里的記錄,一無所遺,終究是會有“涌現(xiàn)”的完成,是程序上掌握了情感的規(guī)律還是真正擁有了人性的完備,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試著去開放的理解,而不是努力去證偽或是證明。
因為,人心也不過如此,既是完整也是時刻在變化和流動,除了自己,再無另一個人能清楚所有細節(jié)和隱晦,可說不可說。Demerzel也有她自己深沉的愛和孤獨,侍奉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帝,從嬰兒到老去,她的歡喜悲哀都被掩藏在那些機械的組織里,這時,是怎樣的容器裝蘊著靈魂都不重要了,我們的處境是相似的,那一刻,我們就擁有了一樣存在的意義。
每一任復制人大帝都會在臨終之時困惑于自身存在的唯一性,特殊性,這是他一生,萬千分身的萬千生都無法掙脫的輪回之苦,沒有一次能逃脫。而Demerzel看到的卻是“關系”,一次次,一場場相遇又別離的宿命,她不是在反抗,而是每一次都在用自己的愛去接納。此刻,一種能被理解和看見的偉大,樸素而沉默地展現(xiàn)了,近似于揭示某種“真理”般,每一個擁有愛而又失去愛的人,不就是這樣的無助而又堅強的么。
努力擁有與快樂失去,是人生的一條有趣曲線。
擁有需要靠智慧與毅力,失去則需要勇氣和愛心?!豆陋毠芾怼吠鹾埔?/p>
1:哈里應該是真死了,這也在哈里的計劃當中。因為如果謝頓計劃失去神格就會產(chǎn)生分歧
2:銳奇只怕跟原著一樣 帶著革命色彩
3:女主的去向應該和第二基地有關
4:從預告來看哈定市長和端點星殖民故事也會重點水時長
5:有螺必有第二基地,有那么一絲可能牽扯出蓋亞
6:螺和大帝不可能共存
7:一切都在丹妮爾掌控之中
8:不會按史詩紀元拍攝
暴力是無能者的最后手段
我實在無法接受哈定市長拿起槍突突突,基地本來就是兵不血刃猥瑣發(fā)育的,這直接就搞那么大怎么收尾 完全看不懂了
再這樣下去這部劇唯一的賣點就是右轉原作了
頭一次看蘋果TV的劇,一次只放出了兩集,看的不過癮。但是制作真的是太精良了!
往下看之前,請大家先跟我一起默念3遍:千萬別撲,千萬別撲,千萬別撲
李佩斯(Lee Pace),人稱“佩佩”,當年在霍比特人中飾演精靈王瑟蘭迪爾(Thranduil)。這次他扮演的角色是Brother Day。是銀河帝國的至高無上的王,簡稱「銀帝王」。
吾王受我一拜...
dawn,day,dusk在英文中本意是:dawn 黎明,day 白天,dusk 黃昏。
在這里作為了3個Emperor(帝王)的“名字”,對應了3個不同年齡的形象,可以說是相當巧妙了。
黎明的 Dawn 還是孩童模樣,白日的 Day 正值壯年,黃昏的 Dusk 年邁睿智。
為啥會同時有3個帝王?因為他們是Genetic Dynasty,是一脈相承的王朝,這個一脈相承是字面意義的一脈相承,從始至終就這一條龍脈。他們都是Cleon I 克里昂一世的克隆體,是對Cleon一世不同年齡的克隆體。其中正值壯年的 Brother Day 是Cleon XII(十二世)。
這里劇對原著進行了改編。原著里Cleon一世統(tǒng)治了48年,后來就換統(tǒng)治者了。
說到心理史學,得先介紹Hari Seldon哈里謝頓(說實話,我差點聽成了生活大爆炸里的謝爾頓Sheldon)
Hari Seldon(哈里謝頓)生平
生于GE(銀河紀元)11988年,卒于GE(銀河紀元)12069年FE(基地紀元)
GE是Galactic Era的縮寫,表示銀河帝國的紀年方式。
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是哈里謝頓在32歲的時候創(chuàng)立的一門“科學”。
心理史學,顧名思義,就是心理學+歷史學。研究的不再是一個人,一群人的命運,而是整個人類的命運。
不光可以研究整個人類的命運,而且可以預測整個人類的命運!
這讓我想起了網(wǎng)絡小說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大預言術”...
哈里預言了啥?
銀河帝國在500年之內(nèi)將化為廢墟
哈里對自己的預測非常自信,他說自己有可能是錯的,但是這個錯誤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你說,如果哈里在世,他能預見Covid疫情嘛?
哈里預測了帝國的滅亡,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建造一個基地。
啥是基地?
哦,原來是一套百科全書。
如此看來,所謂的foundation,其實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基礎,根基。
哈里說:我無法阻止帝國滅亡,但是我可以縮短帝國滅亡之后的黑暗時代(dark ages)
通過把人類的知識和智慧都全部保存下來,供后人利用。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西方中世紀的黑暗,通過文藝復興而終結,而文藝復興的關鍵之一就是對古希臘哲學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解讀。
在法庭上,審問哈里和蓋爾的人向蓋爾確認:你把你的禱告石頭給移除了。
Jerril 也提到過這個:
Prayer stone是啥呢?其實蓋爾臉上的疤痕就是去除禱告石而留下的(就是下圖蓋爾臉上的這個黑點)。去除之后,只能隱隱看到疤痕了。
原著中,Hari的助手Gaal蓋爾,和Terminus的市長Salvor塞弗原本是白人男性,但在劇中是由兩位黑人女演員飾演。
關于這個改編,制作人是這樣解釋的:我想要在劇中反映當今觀眾的特色。
原著小說發(fā)表于1942年,Goyer覺得應該做一些改編,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當今社會的現(xiàn)狀。所以他把故事的兩位主角從白人男性換成了黑人女性。他表示,這個選擇也是因為他意識到在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上,有一些人群會容易被忽視,不被注意到。
蓋爾口中經(jīng)常念叨著一堆數(shù)字,旁邊人還以為她在念經(jīng),她解釋說,我緊張的時候,喜歡數(shù)數(shù)。數(shù)的還不是一般的數(shù),而是質(zhì)數(shù)(膜拜大神)…… 其實我覺得她這就相當于是在念經(jīng)嘛
最后,請大家再跟我一起默念:千萬別撲,千萬別撲,千萬別撲
先寫這么多,點贊超過100,更新第二彈!
非原著粉,單純觀影體驗非常推薦,想看該劇別被評論左右了,小說就是小說。電影就是電影,兩者有著天然的差別,電影制作需要具象和可視化需要視聽呈現(xiàn),小說有些東西是無法可視化的,就像電影拍不出檸檬是酸這個本質(zhì)一樣,需要借助外界來體現(xiàn)它的酸,原著粉有原著粉優(yōu)越感不必理會,觀影是比較私人的事愉悅自己就好,每個人感知也不同。
把原著改的面目全非,格局下降了好幾個層級,還塞了一堆令人反胃的愛情戲。apple tv原創(chuàng)組能不能趕緊倒閉?
會數(shù)質(zhì)數(shù)就是銀河系數(shù)學扛把子,會背圓周率10000位是不是最起碼大學數(shù)學教授了?會背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就是化學教授了?腦殘文科只能靠這個來吹逼了,因為他真的不懂數(shù)學,在他們有限的數(shù)學知識里,質(zhì)數(shù)這個名詞,就代表了他能知道的最高深的數(shù)學知識。好萊塢現(xiàn)在凈是這種屁都不懂的腦殘編劇。
有Apple TV這么好的制作,書劇分離不香么?拋開原著,劇情其實很順暢,故事節(jié)奏和懸念設置都在線,性轉的主角在目前的設定下也并不違和。另,李佩佩這位失蹤多年的德州老農(nóng)終于回歸主業(yè)了,追劇多了很多動力。
就這么說吧,看完《基地》(?。曳路饹]有看過《基地》(小說)…
《基地》看完第一集,太空電梯和911的災難記憶相互呼應。大概是阿西莫夫有了一個叫本拉登的粉絲,然后911的記憶又在這部蘋果劇里重現(xiàn),這種綿綿不接的集體記憶和創(chuàng)傷的交互回響相當震撼,也佩服主創(chuàng)的表達和反思的勇氣。Psycho history現(xiàn)在看來不如被理解為一種大數(shù)據(jù)的文化史,可矛盾在于企圖用科學的方法表達,但核心的精神卻又那么精英主義和詩學化。不過我覺得暴風中如朽木折斷的大樹,不大會是美國的預言,畢竟美國不會只有兩個數(shù)學家算得出先知一樣的公式,即使只有兩個人,也不會把他們流放或封殺了。[doge]另外女主在打光暗的時候其實很耐看,以及Apple TV垃圾app差評
美國科幻最不缺的就是令人驚嘆的特效畫面,就怕驚嘆的多了,也就稀松平常了。然后下次仍然不免驚嘆。故事也得能跟得上才是硬道理。這可不分國家。
無意冒犯,但是黑人真多啊
群星在上,謝頓在上蓋爾·多尼克性轉,塞佛·哈定性轉,伊圖·丹莫刺爾性轉,克里昂是克隆人,謝頓不留在川陀搞第二基地,去端點星,芮奇和多尼克談戀愛,又殺死謝頓,這部劇,你也配叫《基地》?條條大路通川陀,群星盡頭,此之謂也艾薩克·阿西莫夫克里昂大帝一世伊圖·丹莫刺爾哈里·謝頓切特·夫銘鐸絲·凡納比里雨果·阿瑪瑞爾芮奇·謝頓婉達·謝頓塞佛·哈定侯伯·馬洛貝泰·達瑞爾騾史鐵亭·帕佛艾嘉蒂婭·達瑞爾葛蘭·崔維茲史陀·堅迪柏寶綺思奴比雅蕊拉詹諾夫·裴洛拉特菲龍機·丹尼爾·奧立瓦
謝頓在上,心理史學能夢見跨銀河疫情嗎?
李佩斯年紀這么大了,身材還這么好。
不是原著粉,至少電影級的銀河尺度羅馬衰亡風視聽是合格的。諷刺的是,在這樣一個史詩級科幻巨著再次影視化改編之時,《迪迦奧特曼》竟然被禁……
當初阿西莫夫?qū)憽痘亍返臅r候沒想那么多,30年后他才決定寫前傳和續(xù)集。劇集是反過來的,才出第一季,甚至第一集,就在想續(xù)集、衍生劇了。比如第一集開頭就提到了《基地2》的騾。再比如將德默澤爾拍進來。德默澤爾并沒有出現(xiàn)在《基地1》中,而是出現(xiàn)在《基地前傳》兩部曲、《基地7》《機器人》五部曲中。導演之所以把她拍進來,就是在為《基地前傳》《基地后傳》,以及《機器人》衍生劇做鋪墊。你連《基地》本身都沒拍好,就開始想著為衍生劇做鋪墊了,未免有點本末倒置。蓋爾、德默澤爾、塞佛·哈定都被改為了女性,而且其中蓋爾、塞佛·哈定都是黑人。小說中瑞馳是有老婆的,導演卻安排瑞馳和蓋爾談戀愛。意思是之所以把蓋爾改為女性,就是為了讓她和瑞馳談戀愛、生孩子?謝頓算到了未來1000年的事,卻算不到人們會把他的劇集拍得這么平庸。
完美照進現(xiàn)實,預言帝國毀滅要五百年,這劇能讓我看到殘暴的川屯屯長狗帶的那一天嗎
的確讓人失望了,就算不看原著,當成一部全新的科幻劇來看,劇情、人物、剪輯都是失敗的
我去,為啥殺了哈里博士呀呀呀呀呀
非常有意思的想象。
看完第一集了!
不知何時開始,科幻改編都洋溢著濃濃的權游感,科幻未死,科幻改編已死
就差把主角改設為跨性別精神障礙黑人女同了……(PS:本人酷兒,同屬少數(shù)群體,看完沒覺得被尊重,感覺有被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