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大的感悟:性格決定人生
至今看過的最長的一部電影:六個小時。一直存在電腦里,不知看了幾遍。
一部關(guān)于一個家庭和一個時代的電影。每次看,都會想到同樣小人物與大時代同步敘述的《阿甘正傳》。但較于阿甘是樂觀主義的一個人喜劇,《燦爛人生》是更寫實地講述了一個家庭的悲歡:氣勢更恢宏。
影片的最大感觸:性格決定人生。
整部影片看下來,就能知道這是一個團結(jié)而相愛的家庭。 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愛是不偏不倚的。一樣的家庭條件,一樣的父母兄妹, Nicola和Matteo同樣的善良、正直而富有同情心的,但是他們讀取愛和表達愛的方式很不一樣。這就是兄弟倆的各自性格。
(1)父母的爭吵,樂觀的Nicola看來是愛的體現(xiàn),而敏感悲傷的Matteo卻體會出“我以后不會結(jié)婚”(與最小妹妹的對話)。
(2)母親忙于教學工作,而Nicola只是心懷遺憾地表示:“很羨慕那些被媽媽帶著去圖書館、博物館的學生”,媽媽解釋“那是由于那些孩子太可憐了,缺少父母的關(guān)愛”,他也只是玩笑似地調(diào)侃道“所以,你也和其他父母一樣(忽略自己的孩子)。” 而Matteo則是母親未盡母職而心懷疏遠(多年工作后,調(diào)回家所在的羅馬,也寧愿在外租房,也不回家,甚至都不告訴家里人)。
(3)對于長姐,Nicola遇到事情,即使知道她出于自身職務,不能全部坦白,也會想著和她商量,聽取她的專業(yè)意見。 Matteo則認為長姐,總是跟個“二媽”和法官一樣,對他的行為出于說教和指責。
整個家中,Matteo真正愿意溝通的只是Nicola,而這恰是因為Nicola自身的討喜性格。Nicola善良而堅韌,樂觀而隨和,并且尊重他人的人生選擇。 他認為“所謂自由,便是每個人有權(quán)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所以,他表達愛的方式是理解,并成為一位幫助病患與弱者的醫(yī)生。 Matteo, 他的內(nèi)心是詩人般敏感而悲傷的,他對弱者有著感同身受的同情。 但,他對愛和善有著近乎完美的執(zhí)著。當別人有悖于他心中的這些認知,他是無法釋懷和原諒的。他表達愛的方式是苛求,戰(zhàn)士般勇敢而激烈的與“惡” 作斗爭。
不由地反思:我們應當如何去愛? 如何去表達愛? 愛與恨,美好與邪惡,應該是此消彼長的吧。 所以,以理解和增長愛和美好的方式去愛,會不會 比痛恨和消滅丑陋和邪惡的方式,更加有力量?或者說,成為幫助治愈的醫(yī)者,會不會比消滅邪惡的戰(zhàn)士,來的沒那么痛苦呢?會嗎?
影片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好像:每個角色的故事走向,完全取決于他們自身的性格所在。而非編劇和導演決定。
六個小時,我居然看完一遍還不夠! 第一遍,對Nicola的善良、隨和、堅韌和智慧的為人處世所迷倒。
然后,再次回味,卻深深的陷入到對Matteo的無限心疼當中。 無法釋懷,Matteo與Giorgia之間.....的愛。
1966年夏天! 那個傾盆的雨夜, Matteo拾起地板上署名Giorgia的筆記簿,幾頁繪畫后,是一頁被涂抹掉的文字, 但開頭“你好,Matteo”卻依然可見。 那個小食店的點唱機前, Matteo按Giorgia的要求點了“A Chi”(Who Can 誰能)這首歌:“如果不是你,我還能對誰微笑!如果你不在這,我還能對誰微笑”, 歌詞和Giorgia無比堅定地看著Matteo眼神, 已經(jīng)表白一切?。ㄟ@一幕,我真的無比喜歡,以至于后來無數(shù)次回味)
“還記得那個我們都還年輕的夏天嗎?你是怎么了? 我是怎么了?”這是1977年Nicola找到Giorgia之后, Matteo見她,哽咽、絕望般自言的感慨! 用Nicola的話回答“我想當年你愛上她了”
可是, 真的只是當年嗎? Matteo, 他與惡的抗爭是那樣尖銳而激烈的。而,他的愛,雖不動聲色, 卻也用盡全力!
火車上,睡著的Matteo和Giorgia并肩而靠, Nicola看著他們,如欣賞美景般心滿意足地笑著。 Matteo醒來,對Nicola的笑表示疑惑, Nicola對他打著手勢道:“你和她真是般配的一對”,然后,出現(xiàn)了電影里Matteo唯一一次羞澀的微笑~~~(多么美好?。。。?忍不住會想:如果那個夏天, 警察沒有帶走Giorgia 會有不同嗎?仿佛,青春就停留在那個夏天了。 最美好的青春~~~
另外, Matteo的笑容,真的真的太好看了, 只是太少......
2 ) 轉(zhuǎn):馬迪奧之死及對燦爛人生的誤解
作者:上官本寂
燦爛人生不是一部陽光片。我理解,它的中心思想是要講述一個人的挫敗。也不是什么評,瞎掰唄。
——是為題記。
作為典型的英語文盲患者,我不太懂THE BEST OF YOUTH為什么要被翻譯成燦爛人生。奇怪的是,看完電影之后,竟然覺得這樣翻譯太TM貼切了,真正做到了信達雅的至高境界。類似的感受我就不表達了。張女士愛玲說過,華袍下的虱子理論算是中文注解,聊表不可說的模糊意境。
猶如所有種類的偷情,掙扎來掙扎去,最終必定要轉(zhuǎn)變?yōu)榱鰡栴}。燦爛人生篇幅龐大,具有天然的侵略性,這讓視角的選擇成了難事。立場不解決,一切感嘆就沒法立腳。在好長時間里,由于自個的立場混亂,導致增強對電影的恐懼。我只有目瞪口呆、掩口無言。此時障礙已清除。
選定一個立場,就代表著即刻放下其他的闡釋可能。電影可以創(chuàng)造無量數(shù)的視窗,而我們只能選擇一個,這是觀眾與生俱來的悲哀。若要服從電影的氣氛,除了認命,再無它途能扭轉(zhuǎn)局面。我看燦爛人生,站立的地方是馬迪奧。就是說,我認可從他在電影中的經(jīng)歷,去理解人生。
這有點冒險。因為在整部燦爛人生的戲中,馬迪奧占據(jù)的比例很小。絕大多數(shù)的時候,哥哥尼古拉的經(jīng)歷是攝影機表現(xiàn)的重點,他的戀愛、婚姻、孩子,革命與厭倦革命,反抗與不再反抗……總而言之,尼古拉的主流與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占據(jù)著電影的主要敘述。甚至,連妹妹都在影片后期被突出處理。
馬迪奧被其他家人的生活過程所掩蓋。這既是立場的全部內(nèi)容,也是立場本身要引申的意義。
這對別人或許是不公平的。但我就是這樣理解燦爛人生的,站在一個很可能不是全盤的視野結(jié)構(gòu)上。我擁護馬迪奧的立場,聽從基于此一立場的情感調(diào)度,而尼古拉、母親、妹妹就在事實上成了配角,不管他們的戲份有多長。我想,偏頗的人生何嘗不包含齊全的生活百態(tài)?
馬迪奧在與家庭的不告而別后,燦爛人生那給出他的成長線索極其有限。即便這樣,也還是能看出他服役、退伍成為警員、鎮(zhèn)壓街頭運動、屢敗的情感、直至鉆進書里成一統(tǒng)的脈絡。要說明的是,這樣被總結(jié)出來的脈絡實則是凌亂的,在電影中,被家族其他人的生活沖擊得七零八落。是碎片,如果無心,根本無以拼湊。站在我的立場,我覺得這是燦爛人生的主題闡釋。
燦爛人生的主要電影手法是對比,比如,用尼古拉充實的閱歷對比馬迪奧斷斷續(xù)續(xù)的人生碎片,用馬迪奧不在時的家族歡愉對比他的寂寥,用尼古拉革命女人的道德優(yōu)勢對比馬迪奧的警察作為。有時這種對比——毋寧說是忽略——到了叫人無法忍受的地步??神R克導演堅持他的理念,別人毫無辦法,眼睜睜地看著尼古拉以及從他那里生發(fā)的線索盲目地擴大,成為電影的主體。
這是我對燦爛人生的最陰暗見解,亦即:馬克導演從一開始就要抹殺馬迪奧。馬迪奧不僅要在電影形態(tài)中抵抗苦悶的人生格局,竟然還要承受馬克導演近似復仇一樣的謀殺。而后一種殺戮是他無力反抗的。要說燦爛人生有多燦爛,我不信;要說燦爛人生有多不客觀,我樂意為這種非客觀說上更多抱怨。
馬迪奧是憤怒青年,強健的體格和充任國家暴力工具的角色扮演,讓他成了時常要暴躁發(fā)作的一個人。顯然,他的感受很少被人獲悉,他也認識到這點,因此他在后來放棄了主動尋求和解的戀愛對象,成了一位忠實的書籍閱讀愛好者。他試圖借此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令左右逼仄的境況不再那么有壓力。
他對家族的態(tài)度混雜著復雜的體驗。在聽聞父親去世的消息,趕回家祭拜的那個場景里,馬迪奧第一次打破他給觀眾的平靜形象,徹底失態(tài)。父權(quán)的壓迫被死亡帶走,可馬迪奧沒有覺得輕松。一種被拘束的人格無法通過外力的消失來解放,我覺得這是馬迪奧人生悲劇的起點,如果你認同這屬于悲劇的話。
相較于其他家庭成員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演化史,馬迪奧直到死前都游離在母親的視線之外。他沒有結(jié)婚,沒有能讓他安心的女人,他可以在暴雨之夜放縱欲望,卻出于本能地逃避一個追求者的約定,這讓旁觀者覺得無謂和嘆氣。為什么不能像個正常人那樣過活?你看連熱衷街壘革命的尼古拉都成了醫(yī)生,還有什么魔障比人性更放肆、更叫馬迪奧孤立無助的嗎?
人性其實已經(jīng)夠變態(tài)了,哪知它仍然敵不過魔幻現(xiàn)實。人注定會有一死,可死亡是個謎,是不存在,我們是在求生的路上漸生死意的。如果死亡有基本的七情六欲,那么它與生活就沒有太大的差別。馬迪奧在求生中學習求死,燦爛人生給與他的全部細節(jié)微不足道,僅僅是為了將他引上陽臺,最后一次望見天空。
馬克導演為了強化影片的歷史感,也為了據(jù)此更令人信服地講述一個家族尤其是一對弟兄的成長故事,在電影中加入了意大利的民運資料。這樣做的其中一個后果是,馬迪奧的人生沖突被放大,馬克導演將這些沖突捆綁在馬迪奧的制服上,讓它們成為他的負累,成了馬克導演執(zhí)意要謀殺馬迪奧的武器和證據(jù)。
符合一般邏輯輯的推理,馬迪奧,作為一個依舊純粹、不知變通、自我封閉的角色,以及這一角色所能指代的人性模式,在歷史、情境和馬克導演的合謀下落入陷阱。一些人的潰敗是早就注定的。這與其說是得益于謀害者的縝密部署。不如說是自有人格方式的自我毀滅。我不相信誘導這一虛偽的概念,更不愿意為加害者增添絲毫令其自大膨脹的頌詞。
馬迪奧從來不是一個說教者,他自覺遠離進化論的種種修辭,他讓我毫不遲疑地拒絕人是漸入死境的說辭。
馬迪奧的親人過著燦爛人生,他成了最受陰影青睞的人選。在所有家庭場景都故意避開他的同時,卻又與他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系要去馬迪奧必須作出選擇,比如在他拿到嫂子通緝令、受到格殺勿論的命令時。正是不愿意聽隨選擇指令,馬迪奧才走到今天的路上。選擇即意味著他要與自己固化的生活習慣作對,是讓平地起波瀾。我們很難真正了解選擇對一個人所具備的傷害能力,所以才對馬迪奧的自殺感到困惑,以為他本可以怎樣怎樣就不會怎樣怎樣。
馬迪奧以極小的電影份量支撐起整個燦爛人生計劃,他的沖動受到了寂寞的懲罰,他對感情的懼怕延續(xù)了他的血緣,他對家庭的憎恨成就了電影的溫情,他用拒絕的形式接受命定的安排,他以沉默的書籍祭奠必將綻放的盆景,他取消自己又讓自己存在,他用身后的蒼白記下虛空。他表面上無條件地接受了馬克導演的陰謀論,他又在情節(jié)的邊緣卸除負面影響,或許他一直洞察了馬克導演的用心?
燦爛人生中的死亡沒有葬禮,沒有鮮血,沒有我們慣常認可的那些象征物,比如尸體、黑白、飛鴿場面,或打斗之后的沉靜。馬克導演對死的處理,具體來說是對馬迪奧自殺情節(jié)的安排非常成熟、非常直接、非常不浪漫。就那么一翻身,從陽臺邊沿消失,好似掩門而去。沒有鏡頭切換,沒有半點臺詞,全用動詞,沒有一點戲劇化的偽裝成份,痛恨粉飾,太活化了以至于心都碎了。馬迪奧就這樣沒了。這種不告而別足夠把人心扎出血來。那血不是噴涌而出,是一滴滴滲出來那種。
燦爛人生的寓言在這里戛然而止。我還來不及悵惘,就已絕望了。人是這個世界的累贅,一點都不假。
馬迪奧走后,他租住的房間里寂靜、安寧,電視和隨處擺放的書相對無語。這個空鏡頭的使用難免文學化,包括背景中傳來母親的嚎啕大哭。到這里,我認為電影不該結(jié)束,但我也認為沒有更好的結(jié)局了。不過,馬克導演還是不放過任何闡釋的權(quán)力,后馬迪奧時代開始了,后者的血脈留在一個陽光總是白晃晃的島上,而追尋和求證這個血親的痕跡埋藏在馬迪奧那副肖像攝影里。
在電影的結(jié)尾,實際上用了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講述馬迪奧兒子的事情,其中夾雜著部分回憶。在我看來,這一部分不是馬迪奧死后電影的補充和延續(xù),而是一個獨立的章節(jié),只不過因為死亡的情節(jié)在前,讓我們產(chǎn)生了這部分是死亡后的新生,就好像孩童是成年人希望的轉(zhuǎn)折那種寓意。如果將其簡單地看做是承上啟下的組成部分,很可能真的有些簡單粗暴了,畢竟不是這樣的。
和生生不息沒有關(guān)系,和死亡的循環(huán)往復大有關(guān)聯(lián)。孩子這個部分是馬克導演向馬迪奧此前被忽視的電影地位的彌補,是一種帶有懺悔意念的致敬。它們可以與馬迪奧的人生并列考慮,由此,可以照見他生前的青蔥歲月,提供更多也更明確的信息,帶入對馬迪奧人生方式的建造中,并獨立地發(fā)揮作用。因此,馬迪奧的兒子就是馬迪奧本人,并不代表挫敗的人生可以釋懷,只是重復著說:如此人生并沒有被打敗。這不是悲觀或樂觀的視角區(qū)分,而是一個不會被觀察視角分裂的事實。
馬迪奧的人生可以模仿,卻無法再造。我們都假裝自己不會死,假裝很了解死亡因而蔑視它。電影中的那些影射我們周遭的實際,卻因我們的怯懦和退讓獲得不可被復制的自豪感。馬迪奧的勇敢在于,當死亡只是被我們虛假地談論時,他將其選定為生活的方式。
2009-3-2
3 ) 陷落在青春里
當一切已成定局時,我們總是會頻頻回首,發(fā)現(xiàn)過往如此美好。那時我們對將要到來的苦難和疼痛都還沒有知覺,我們擁有一顆敢愛敢恨的心,那時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東西是注定要讓人熱血沸騰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樣的美麗,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攝影師仿佛帶著青春的過濾鏡,所有的圖像于是鍍了金似的,流動著溫和明快的調(diào)調(diào)。水洗似的透明感讓人激動不已。還有被風拂動的思緒,裊裊繞繞,盤旋而起。當Giorgia在火車上枕著Matteo的肩膀安睡時,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備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樣安詳,讓兄弟倆的眼神染上溫柔的霧氣。 當他們在雜貨店里為了意大利隊輸球而歡呼時,當Matteo在自動售賣機上為Giorgia點歌時,他們的心息息相通起來。
A Chi,F(xiàn)austo Lealie 的歌聲讓我陷落。據(jù)說這首歌原來是來自美國,它的原版歌詞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繹了它,他的身音充滿了一種被壓抑著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時空,穿越堅硬的殼。
我不懂意大利語,所以我無法參透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約在說,當我憂傷無比時,我到底要向誰述說呢?這世上會有誰了解我并愛我象你這么多?
我愛上這部電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藥地第一次墮入戀愛,不容置疑,全無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著一種清澈,純潔和執(zhí)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澀的花,散發(fā)著一種柔和卻有殺傷力的氣息。她年輕時的固執(zhí)和笑容都打動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樣。他有一顆最敏感的心,他總是把心里復雜而細致的情感隱藏起來,而后辭不達意地與人交流著。他曾經(jīng)熱愛文學,曾經(jīng)在圖書館里為Giorgia讀詩,安靜而無人的圖書館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處。而后他又在圖書館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女人美拉莉。書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書中,來逃避對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滿。美拉莉曾經(jīng)指責他,熱愛書,是因為書可以由他決定什么時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親在他跳樓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著滿屋的書,仿佛浸潤在他的靈魂之中。最后母親挑了幾本他的書抱在懷里走,象抱著當年的那個嬰兒。當書滑落在地時,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個她摯愛的兒子。他不僅放下了書,也放棄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讓他認得婚姻是不美好的。這個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驕傲的好學生,因為不愿意屈從于迂腐的老師,而不得不品嘗考試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華橫溢的那一個。這么個人,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張他為之而奮斗的正義,棄學從軍。他離現(xiàn)世是遙遠的,他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義和激情的火焰灼燒而后干裂,他的堅硬,堅硬到無從彎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斷裂。無論家庭的溫情還是愛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車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閉的,在這一點上,他與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們第二次相遇的時候,淚水盈眶。他們恪守一個距離,不肯讓別人靠近。但其實他們的兩人的心有著相通的能力和經(jīng)歷。
“還記得我們年輕時的那個夏天嗎?那時的你是怎樣的?那時的我又是怎樣的?我們還去投幣聽音樂,好嗎?”我以為,Matteo是在克服著內(nèi)心對溫情的抗拒,用愛情的語言對那個離他咫尺,卻被多年的創(chuàng)傷阻隔在千里之外,無數(shù)層壁壘之外的Giorgia說話。在此之前,他路過羅馬,曾經(jīng)想去看年邁的父母,他與他們擦肩而過,就像他后來選擇與深愛他的美拉莉擦肩而過一樣。Matteo一直在躲避愛,他只對那些相對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對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懲罰他自己。
Matteo的一躍而下,讓我想起頤和園里李緹的一躍而下。從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讓我總會聯(lián)想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那些歷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們周遭環(huán)境的迅速裝換。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為代價的實踐。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時間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歲月終于在我們的面頰和心里都重重地劃上了刻痕。我們所付的代價到底是什么?
我猜測婁燁是否多少受到這部片子的影響。我不斷地質(zhì)疑,頤和園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長們,在圓明園的水邊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燒的眼睛和年輕的心?!罢垶槲页磺鲑惽媚沁z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歲月給于我們什么,又從我們這里拿走了什么?我們的目光開始閃爍,開始回避正視別人的眼睛。我們開始隨波逐流,我們開始擁有現(xiàn)在,然后淡忘曾經(jīng)。而那些努力象斷了線的風箏,仍然飛著吧?有誰還能找到那個線頭,讓它越飛越高呢?
還是回到電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經(jīng)歷中國文革時的人揭發(fā)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權(quán)利,人背棄價值觀的信仰大危機。所以,在意大利的電影里我們會不斷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溫暖。
那個年幼時的妹妹對Matteo說,長大了我要嫁給你,也要嫁給Nicola。妹妹,仿佛是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著善良,平和及穩(wěn)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會規(guī)范下的正義之眼,她會規(guī)勸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個更好的精神病院,會代表整個家庭去停尸房認尸,會幫助Nicola把Sara的母親,那個暗殺行動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還有這部電影中的母親,她的眼睛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寫著忍耐,寬容,愛和韌性。在她的房間的墻上,掛著Matteo小時候的成績單。她背著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愛,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謝電影在結(jié)束前送給她一個孫子,Matteo的兒子。
這篇文章寫到這里,我注意到自己還沒有化任何筆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幾乎具備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項素質(zhì)。年輕時的他就寬容而正直,而這些品質(zhì)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親,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處中,無一例外,我們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閃光。
他是執(zhí)著而有行動能力的。這樣的他,會在第一次沒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為力量,選擇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終于在幾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幫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繩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堅定的,他會在Matteo拋下他,又與卡路他們失去聯(lián)絡后,仍然獨自啟程。他會在對Giulia一見傾心時,追隨去都靈讀書。并在那個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樣應對生活的考驗和打擊。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他是我們理想中的模樣,有一顆善感而堅強的心。有看破塵世的慧眼,還不滅的對未來的希望。
但Matteo打動了我的心。Matteo讓我落淚。大約人總是傾向于愛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實。
這是一場368分鐘的旅途,對于觀眾來說。這更是我們的青春寫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寫它,就像你不能去寫你最愛的人,你需要時間和距離給你勇氣。而寫完以后,我還暫且不能看它,還有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還澀澀地,說不出口。
4 ) 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The Best of Youth" (La Meglio Gioventu)是2003年的意大利電影, 導演是Marco Tullio Giordana, 第一次看他的電影, 租了回家欣賞這齣六小時的特長電影都是因為口碑.
當然要一次過安坐家中連看六小時電影一點也不容易, 我用了兩天, 分開了三次看完.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 很舒服, 很真, 很細膩, 看完了就像讀完一本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小說. 基本上故事中每一個人物都可以寫成一篇長長的文章. 要在這兒用數(shù)個段落作看電影後感真的不容易.
主角是兩兄弟, Nicola及Matteo, 從1966年說到2003年. 六十年代, 他倆還是個大學生, 兩兄弟感情十分要好. Matteo認識了一個在精神病院的女子Giorgia, 和他們年齡相約, 拿了她的相片給讀醫(yī)科的哥哥Nicola看, 發(fā)現(xiàn)她被院方任意用電擊電她的頭部, 設法把她帶回她的故鄉(xiāng). 兩兄弟本與友人約好一同出發(fā)往北極去, 希望途經(jīng)挪威, Giorgia的出現(xiàn)令他們計畫大亂, 亦改寫了他們往後的路向.
電影人物眾多, 每一個都刻劃得十分細細膩, 很真, 就像我們身邊會認識到的人一樣. 電影觸及親情, 友情, 愛情, 愛國情, 叛國情, 內(nèi)容極之豐富, 六小時一點也不悶, 亦沒有"消化不良"的感覺.
從六十年代說到現(xiàn)在, 當中亦描繪了許多社會及政治問題, 最深刻的描繪當然是人生. 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及經(jīng)歷都不是一帆風順, 充滿波折和荊棘, 有患了精神病的, 有面對婚姻破裂的, 有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而放棄家庭的, 有仕途不濟的, 有身患重病的, 有面對公司裁員的, 有最終選擇了斷生命的... 這不就是我們都正正面對的人生難關(guān)嗎?
演員都演得十分出色, 把角色的性格都表現(xiàn)得很清晰, 每一個人都可獨當一面, 正如我說, 要寫關(guān)於他們每一位, 都可以寫一篇長長的文章. 電影中不少感動的片段, 不太煽情, 卻足以令人從心底裡哭出來.
看Rotten Tomatoes的評語, 98%都是讚不絕口, 是一齣值得用六小時細心欣賞的絕佳電影!
5 ) 一種角度:佐珍代表著什么
這一張電影海報上,是夕陽下遠山和平原映襯的佐珍那平靜成熟的臉龐,像是在凝視,凝視著一個人。
當她走向新的生活的時候,尼古拉對她說道:你應該感謝馬提奧,是他令你走了出來。
若干年前的一個夜晚,馬提奧把剛剛認識不久的佐珍從那個非法電灼她的牢籠里帶了出來,可她的父親只關(guān)心自己現(xiàn)在小家庭的安樂,拒絕把她留在家里。這次在外人看來是瘋狂和不可理喻的拯救以佐珍被帶走,被帶向那未知但早已是注定的歸宿而告終。無力改變這個失敗結(jié)果的馬提奧在苦苦思索之后,毅然棄筆從戎。告別了他原本應是一片光明的前程,開始了以他生命為賭注的一次博弈。
若干年以后,步入中年的尼古拉緬懷其自己的弟弟時,他說道:他像阿喀琉斯一樣,充滿著勇氣和悲哀。
馬提奧代表的是那一代為意大利這個民族的種種困局而試圖突破的人(導演語),佐珍就是他心中民族的美麗的圖騰。
瘋癲..馬提奧..瘋癲 最終,這個一直活在內(nèi)心自我掙扎中的馬提奧,無法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馬提奧,無法面對佐珍(民族)那本應是完美卻仍然瘋癲的馬提奧,選擇了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他那比煙花還寂寥的背影。
盡管他有著種種小毛病,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無法像尼古拉那樣有著真摯的朋友,無法像尼古拉那樣得到幾乎是人人的喜愛,但他也同樣愛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是他從你不輕易表現(xiàn)出來。而他那幾乎是一意孤行般地對整個民族的博愛和仿佛是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使命感,最終壓垮了他。輕輕地說出那幾個字:新年快樂 然后,帶著幻滅式的蒼涼完成了那輕輕一躍。
最終,在尼古拉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佐珍漸漸復原。就像漸漸復蘇的意大利民族,帶著對以往那些曾為她獻身的英雄們追問的勇氣,走出了她的自我封閉。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驚惶和不知所措;這一次,迎接她的不再是失敗。而那些英雄,那些曾經(jīng)失敗的英雄,她已經(jīng)牢牢銘記。
當安祖生活在他的父輩們所希望看到的“他們應該看到新的東西”的時代,并且沿著父輩的足跡,完成了他們所未竟的夙愿,發(fā)出“生活是如此美好”的感嘆時,也算是對那些英雄們的一種告慰吧。
勝利屬于那些活著的,死去的,正直并都心中充滿愛的人們!
可能每個人看電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也不盡相同。不管怎么說,這一部流暢的,給人留下巨大思考空間的杰作充分展示了電影的魅力所在。感謝電影!
6 ) 往事值得反思— 《燦爛人生》觀后
連日來忙著觀看早晚的美國網(wǎng)球賽,電影看得少了。下載了一部意大利2003年拍攝的電影《燦爛人生》,發(fā)現(xiàn)它竟然長達6個小時!一天看一點,拖了近一周才看完了它。
是部好電影! 在豆瓣上評分達到9.4,有54,883人評價;IMDB評分也高達8.5,21,341人次投票。兩個網(wǎng)站的TOP250 排名中都沒有算上它,估計是因為其超長的形態(tài)。當年它參加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一種關(guān)注”欄目,是分為上、下兩部放映,每部3小時,后獲該項目大獎;隨后在影院公映,但主要還是在電視上以4集的mini系列劇形式公映,每集1.5小時。
影評人“褻瀆電影”的評語概括了影片內(nèi)容:“6個小時,1個家庭,44年的時間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2012-10-27)
我對對此片感興趣,是因為它寫的是和我同齡一代人的人生,即上世紀40、50年代出生的一代。影片從上世紀60年代寫到本世紀初,主角們開始時還都是些未畢業(yè)的大學生,相似于我們國家“文革”前的“老三屆”(它一般指當時尚未畢業(yè)的66、67、68屆初、高中學生,其實也應該包括當時還沒完成學業(yè)的各屆在校大學生,他們也一樣地卷入了失學、革命、下鄉(xiāng)的歷史浪潮之中)。電影中展現(xiàn)了60-70年代席卷世界、歐洲的“紅色風暴”。以馬特奧和尼古拉兩兄弟為首的一家人,在漫長的40年中,經(jīng)歷了意大利戰(zhàn)后最混亂的時期,大洪水,紅色學潮,工人暴動,足球世界杯小組被淘汰到奪冠,黑手黨橫行,菲亞特工廠大裁員,紅色旅恐怖組織的興起,等等歷史事件,兄弟姐妹、父母、愛人、孩子的命運都被糾纏了進去。編導以青春時期對理想、革命、愛情的選擇為主題,運用“性格決定命運”的法則,展現(xiàn)了一幅耐人回味與共鳴的社會人生畫卷。
影片拍攝于本世紀初,還是使用的膠片拍攝(查IMDB上,底片用的是Super16mm,拷貝用的35mm膠片),制作精良;遵循了電視電影“小屏幕”的要求,特寫、近景多,人物肖像拍得特別成功。當然,幾個意大利演員的出色外部資質(zhì)及表演也極為添彩。
我之所以沒有打滿分,是感覺用了如此巨大的篇幅,編導的立意還是狹小了一些,對涉及到的社會思想和政治問題的涉入過于淺薄,影響了作品的“歷史史詩”分量。
不過,我還是向沒看過的人推薦該片;特別是我們這些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們應該去觀看它。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耄耋之年時去回憶往事,你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如煙”,而是厚重又豐富,非常值得去回首與反思!
6個小時,1個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6個多小時,長得不像話,讓人想寫詩,不寫白不寫:美國往事意難平,步履不停愛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嘆,燦爛寂滅總關(guān)情。體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黃梁幡然醒。一生幾屆世界杯,人間正道是悲憫。
"「眼前一切都很美麗」,還有三個感嘆號,你現(xiàn)在仍然認同嗎?" "我不認同那三個感嘆號.."
對于我這種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部罪大惡極的爛片=。 =
平民史詩也可以如此回腸蕩氣。366分鐘里濃縮了40年的時光流轉(zhuǎn),用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徐徐描繪意大利戰(zhàn)后人事變遷。對積重難返的社會,導演顯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樣的溫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這點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劇情演進的前后呼應,結(jié)尾的輪回與傳承,精妙絕倫。
他讓激進的朱莉婭彈得一手好鋼琴,讓暴躁的馬蒂奧成為一個書迷,讓美瑞娜在失去馬蒂奧之后得到兒子,讓尼古拉在女兒離開后重新得到愛情。他端詳、雕刻、安撫每一個輾轉(zhuǎn)反側(cè)的靈魂,讓你覺得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正在變得更好,還會變得更好。
愿每一個骨子里住著馬迪奧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樣溫柔的活著。
我電影名單里永遠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滿了哭泣,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淚水。影片里充滿了悲傷,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悲傷。影片里充滿了堅強,但不是為說教你堅強。你是馬迪奧,你也是尼古拉。
雖然有點長,但絕對是每一個人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從一個家庭(具體兩兄弟的家庭)的成長,大到囊括意大利的歷史變遷,小到每一個個人的領(lǐng)悟,轉(zhuǎn)折,和生老病死??吹梦覝I流滿面,而且極度想家,也想擁有一個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苍S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嘆號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人生如夢,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幾度哽咽。黯然銷魂,唯別而已。燦爛人生,生生長流。
OMG!本來只是為了練習意大利語聽力,但是從BGM,美術(shù)設計,情節(jié)節(jié)奏,人物呈現(xiàn),還有借由一個家庭還魂的歷史那個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經(jīng)去過的城市,讀過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這種超長片而不叫觀眾走神不讓敘事或人物跳針的,都是大才啊~~~
動蕩年代年輕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難得的,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卻依然異常飽滿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親情的溫情脈脈遮蓋,可我還是接受溫情牌。故事比立場有力,人物比態(tài)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煙火背景下的縱身一躍。
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愛這個世界?是馬提奧那樣寧為玉碎,朱莉葉那樣飛蛾撲火,還是像尼古拉那樣柔情似水?追尋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樣才能用愛換取愛?這些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從來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這樣枉惘而過。數(shù)度落淚,想給六星。
從耐心上來講。。我是不推薦的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動中的平靜最后勝出
6個小時,酣暢淋漓,波瀾壯闊,又見微知著,充滿人性光輝(完美承接了貝托魯奇的<一九零零>);我堅信每個人都會從這部人文史詩電影里看到自己靈魂的投影,去尋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本質(zhì)!——真的無比燦爛,無比輝煌?。?/ 追加:近十年來已反復重看了五六遍,這是在絕望中讓我重拾信仰的圣經(jīng)!
六個小時真有閱盡人生之感,雖然這種人生仍不免理想化,過于美好總叫我恐懼;自由的代價是死亡,可是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飄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氣重溫歷史重溫回憶;蒼老的愛情多么美麗,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長夜,我愿意等。
你有沒有試過,看完一遍,立馬跳到影片前10分鐘看幾分鐘,恍如隔世。★★★★★
我愿肝腦涂地地深情推薦這部電影。所謂“人生中不能錯過的六個小時”,我看,可遠不止六個小時,因為,看完一遍還會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記憶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實溫暖或熾烈燦爛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畫面。
昨晚,獨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個小時的電影,意大利的《燦爛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觸愈深。電影是關(guān)于兩兄弟和身邊一些人的事,四張碟,六個小時,故事從1966年進行到2002年,應該可以說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關(guān)于歷史兩字,實在不怎么喜歡,以前接觸的無非是課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兒:某個年月某個人某件事,缺乏細節(jié)的幽默與驚喜,看了如同嚼蠟,無趣之至。關(guān)于細節(jié)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視賞析課,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師布置了一個當堂的作業(yè):每人寫十個細節(jié)。實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