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追風的人
追風的人
最近,楊德昌遺作《追風》的九分鐘樣片視頻在微博上被廣泛傳播,再度激發(fā)了人們對這部未完成巨作的關注和想象,也引發(fā)了一眾影迷對楊德昌導演的懷念和討論。
明月照耀、山水隱約的北宋街巷,最是小兒女情態(tài)的甜蜜拌嘴,市井烹狗潑皮的無理糾纏以及武林高手的暗中相助……這一切借助工筆水墨與歐洲傳統(tǒng)繪畫里的光影變化相融合的美術風格,在一個長鏡頭里如長卷般緩緩展開,清明上河圖中的風情、古中國的意境、追風少年的情愫和草莽江湖的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這完成度并不算高(聲效、幀數(shù))的九分鐘有如望梅止渴,無法讓人過癮,卻給我們帶來巨大的信息量和想象空間?;诖?,有影評人盛贊“其影像的美學形式(構圖)與中式長卷的散點透視,相得益彰?!薄皩嵲谑求@艷無比,這是電影和動畫兩種藝術思維的完美結合。”很顯然,對楊德昌而言,這絕非溢美之詞,我同樣堅信,《追風》如果能完成,唯有更高的贊譽才能與之匹配??上谷艘咽?,終成絕響。
2000年憑借《一一》斬獲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后,楊德昌的創(chuàng)作空間更為開闊,此時的他卻放下手頭的眾多計劃,選擇了“武俠動畫”這一題材?!蹲凤L》的背景設置依然是楊德昌的拿手好戲——繁華都市,只是時間提到了一千年前,空間也從臺北轉移到開封。由“動畫可以把影像劇情推展到無限可能”的創(chuàng)作理念可以想見,急于掙脫電影形式束縛的楊德昌野心有多大。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式的少年成長主題與《一一》式的社會關系架構更是集其大成,似乎只有通過動畫的方式才能尋求突破,可以想見,細膩至人心纖毫,深刻如庖丁解牛的楊德昌將會給武俠動畫電影注入怎樣的個性和新意。
當然,這個計劃的前景有多可觀,其難度也就有多大。除了制作技術有很大的瓶頸須突破外,資金更是問題。制作動畫“用錢如流水”,耗掉兩億多臺幣,竟只完成十多分鐘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股東不愿再增資,且懷疑公司賬目有問題。在一直尋覓不到新的資金的情況下,《追風》不得不被迫喊停,臺灣工作室關閉,員工遣散。而結腸癌的打擊更是雪上加霜,2007年楊德昌的病故使“追風”一語成讖,北宋的追風少年果真隨風而逝,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依然在病榻上畫分鏡頭,這加重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意味,也把更多的遺憾留給世人。
電影是門遺憾的藝術,而人生中有些遺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氐疆敵酰瑥男【妥硇挠诼嫷臈畹虏x擇《追風》這個項目,可謂順理成章,這也是其銳意求新,渴望突破的創(chuàng)作意志的一以貫之。而我們若跟隨楊德昌的電影足跡重新走過,同樣會發(fā)現(xiàn)一條清晰而自洽的人生脈絡。
《指望》中對青春的緬懷,散發(fā)出單純的浪漫意味,到《海灘的一天》則對人與人關系及其價值產生疑惑,在《青梅竹馬》中這疑惑加深了,甚至有一點悲傷,《恐怖分子》描摹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直指其孤島狀態(tài),過渡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對社會壓抑著冷冷的絕望,此后的《獨立時代》和《麻將》毫不掩飾,尖銳直接,爆發(fā)出憤怒的吶喊和直抒胸臆的批判,再到《一一》,終于對世界懷抱“同情之理解”,溫暖而包容,且富于智慧。此時的楊德昌已來到人跡罕至處,他還能繼續(xù)前行嗎?
回到兒時的純真,用漫畫的方式編織一個武俠的世界,而武俠作為成人童話,始終是中國人難以釋懷的一個夢——楊德昌通過《追風》解決了這個問題:前方路即來時路,重返童真,復歸單純,找回赤子之心。從這一意義上來講,無論“追風”的結果如何,僅這追尋的軌跡就足以啟示人心,它辟出一條東方式的圓滿之道,從人生境界的角度為觀者提供參照。
正可謂:追風七年成一夢,不以成敗論英雄。(專欄)
2 ) 找個荷蘭銀配音吧
楊德昌大師未完成的遺作,古風武俠動畫《追風》。截取清明上河圖的一角,精致的布局成為流動的絹畫。千年前的開封,一盤銀月,小調悠揚,人聲嘈雜。一鏡到底的9分鐘長鏡講述少男少女走夜路的故事。畫面唯美,動作流暢,是難得的動畫佳作呀。期待有下一個天才,有足夠的資金替楊大師完成遺作。據(jù)說9分鐘花費了楊大師2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近4000萬。ps可是楊大師啊,你配音演員能不能符合歷史一點,男女主角都操著濃濃的臺灣腔,超不入戲啊,開封是河南的,你最起碼找個河南籍的吧。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啊心痛
3 ) 考究癖
我既不是紅人也非大拿,技術流解析這9分鐘就免了,只是多了個心眼想對這所謂的樣片求證一下出處。
[追風]作為楊德昌的遺作,07年臺北金馬影展曾放過一個一分多鐘的片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vtdU_0ZVto/ 整個美工,布景可以略窺一二。打斗有兩段也確實都出現(xiàn)在了這9分鐘樣片里。
該視頻優(yōu)酷上其實是去年就有。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xODU2MDgw.html 我留意了一下描述信息,是這樣寫的:由動畫師完成的楊德昌遺作.最特別的是,這是1個將近10分鐘沒剪接的鏡頭。前期製作時,我只使用了photoshop與flash兩樣軟體工具就做到了技術整合。楊導演喜歡改劇情改表演的導演習慣,在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時,只有我用人腦分析出導演的需要,最後完成了這個鏡頭!
我進而截取了如上部分文字進行搜索,目前能搜到的時間最早的一個網(wǎng)頁
http://www.ratedesi.com/video/v/HdWAc5a19_A/%E6%A5%8A%E5%BE%B7%E6%98%8C%E5%B0%8E%E6%BC%94%E6%9C%AA%E5%AE%8C%E6%88%90%E7%9A%84%E6%9C%80%E5%BE%8C%E9%81%BA%E4%BD%9C-%E8%BF%BD%E9%A2%A8%E6%A8%A3%E7%89%87 (該網(wǎng)站已關閉,可以用快照看)作者:煌勝 許(許煌勝) 上傳于2011年的3月18日。原視頻描述全文:這是2003年,我?guī)蜅畹虏龑а菅u作的追風樣片,算是還沒完成的版本! 最特別的是,這是1個將近10分鐘沒剪接的鏡頭。前期製作時,我只使用了photoshop與flash兩樣軟體工具就做到了技術整合。楊導演喜歡改劇情改表演的導演習慣,在沒有人知道該怎 辦時,只有我用人腦分析出導演的需要,最後完成了這個鏡頭! 一共花了約10個月,討戰(zhàn)一下,有人知道該怎 複製重做這個鏡頭嗎? 如果中間要改變一段對白,或增減表演,或是增減出入鏡頭中的人物,該怎 辦呢? 其實楊導演也不知道該怎 辦,因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都是我在想的! 還有,美術風格是我設定的,用傳統(tǒng)工筆水墨加上歐洲傳統(tǒng)繪畫裡的光影變化,,這在全亞洲是我第一個獨創(chuàng)的。3D夜景清明上河圖一看就是抄襲我的風格。 但是,樣片中的畫技還不成熟,那是發(fā)展中的現(xiàn)象。
其實我只是想說,希望大家能客觀平和地去欣賞這部樣片。也許它更應歸功于一個動畫師的妙筆,又或許它遠不是楊德昌真實制作的水準。畢竟[追風]永遠都不可能完成了。
4 ) 《追風》:Gone From My Sight
無數(shù)真心的楊德昌影迷在看到這樣一條無異于晴天霹靂的新聞消息后第一個從口中蹦出的詞是“哇操!”,請相信這兩個儼然化身為國罵的字是有來源。它既是年輕時血氣方剛的楊德昌掛在嘴邊的激動詞語,也是他作品中不少鮮活人物不離嘴邊的叫罵字眼。
這兩個字一方面是源于消息的不確定和撲壓心頭的震驚,一方面也是習慣使然,曾好奇為什么自己早已習慣稱呼侯孝賢為“老侯”,卻從不稱呼楊德昌為“老楊”——原來在內心深處,楊德昌從來沒有蒼老過,儼然總是對現(xiàn)實有太多不滿的“憤青小伙”,那樣讓他有了額外的生命力。
然而,那個赴美求學又被德國導演赫爾佐格引入電影大門的臺灣年輕人,在悄然不覺的時光流逝中,在人們依然期待著動畫片《追風》時,59歲之際的他竟然在大洋彼岸走了,千真萬確。作為臺灣新電影并駕齊驅的領軍人物,楊侯本是同路人,一人如今先離去。楊德昌用自己的7部長片和1段短片、1個電視劇集將從50年代末開始的臺灣社會鋪展開來正面書寫并不加掩飾,而這正是1947年出生的楊德昌從懂事之后用雙眼所開始見證的一切,展示在作品中正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壓抑灰暗和《指望》少女的青春期萌動,《海灘的一天》和《青梅竹馬》跨越過60年代到80年代的巨大變動;再到《恐怖分子》中對人與人關系的不信任,又一次突顯時代主題,在《獨立時代》中他通過設置一個完美者來正視眾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節(jié)奏變化中人們失去了應有的信念堅持;而在《麻將》中他又一次放大了對于周遭的失望,復返至《一一》則達于溫暖淡定,中產家庭被嫻熟刻畫得情味濃濃。所有的一切都是投注于臺北這個趨向國際化的現(xiàn)代大都市。
和劇烈變化中的中國城市一樣,那里充斥著形色各異的人物,追逐著理想、愛情或者欲望,又在生活中困惑、迷失和彷徨。心口如一的楊德昌用振聾發(fā)聵的作品幾次三番地傳達著理念,惟恐人們輕易錯過。太多人看出了他的“說教”,在一兩部片子里那近乎苦口婆心,然而還是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他。
病魔奪走了楊德昌的生命和《追風》在2007年的約定,總有一天,我們也將無可避免地步楊德昌之后,帶著未了心愿往天堂趕路,回到我們的最初和開始,真誠卻不帶一絲矯作。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61600/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357498/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358403/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367284/(2007.07.01 個人媒稿)
5 ) 中國夢
當燈光再次暗下去,屏幕上亮起華人電影志的紀錄片頭,我已經忘記了是怎樣過渡到那只有八分鐘片段的《追風》。
那是影影綽綽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船槳嘩嘩,行過宋代的河岸水系;馬蹄嘚嘚,叩過千年的青石古巷。
還有無懼相的少年,扮怪樣的老人。一對燈籠兩人提著在圖畫里的街巷上徐徐行走,他們沒注意到,就在頭頂?shù)姆块苌?,有貓在徑自奔跑;身后的樹叢間,有夜行人在攀援跟隨。
他們從畫里的一座橋上走到屏幕跟前來,提著燈籠,并行私語,又走回到畫中的一座房子里去。暮氣氤氳,夜色深襲。
一名女子走上臨河的樓臺,點亮手里一盞明燈。然后整座殿堂每扇雕窗前面懸掛的燈籠,也都相繼燈火通明起來。照耀在清明大宋的山水月夜下,照耀在復歸寧靜的繁華城池上。
看到這里,先前放映《恐怖分子》時冷靜地理智著未曾流下的淚,在這一刻,全都流下來了。這是太美的,太美的,一個中國夢。
其實最吸引我的是那股市井氣和殘酷勁兒,這種把古代人當現(xiàn)代人來拍的自然感,《七武士》里出現(xiàn)過,《亞歷山大》里出現(xiàn)過,華語古裝片也曾有過,但真的已經久違了。
畫風超愛,古韻動人。中國有那么多武俠電影,怎么沒有人想到用動畫片去拍一部?楊導的電影都西化(其實,西化不準,電影本來就是泊來品),但這一部,很中國,可惜未能完成。
楊德昌未完成遺作,留下萬人驚嘆的才華和眼界,也留下聞者惋惜的片段和生活。
兩宋是最適合出現(xiàn)在水墨動畫里的時代。端美的,繁華的,湖上春風,鵲華秋色,就是夢里的燈火,熒熒點點,慢條斯理的溫柔。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xODU2MDgw.html 可惜。
雖然制作上有些瑕疵和粗糙,但這依舊是我看過的數(shù)一數(shù)二有質量的臺灣動畫。只可惜,這作品如今已然成了楊德昌未完成的遺作,遺憾,遺憾啊~~~
江南民間的風貌很傳神。只是男孩女孩的聲音差異至少有20歲吧?不是我說,女配音一股子風塵味!
楊的許多臺詞長鏡其實都做到讓人不易察覺、有時候是完全的話劇般的現(xiàn)場感……現(xiàn)外流的這個長鏡有許多楊式的群像啊以及對群像圍繞某些大小事件的聯(lián)系,看起來就像集了一個大片場在同時上演一出或許多出戲。
楊德昌居然拍動畫?而且動畫居然還有長鏡頭?有種城市武俠的即視感,一卷風俗民情的清明上河圖。
一出清明上河圖?
以前想過,動畫在用長鏡頭進行創(chuàng)作時可以不受演員表演、攝影等一切限制。在這裡終于看到了一個接近九分鐘的長鏡頭,依然是楊德昌慣用的遠景中景長鏡頭,強調人物與環(huán)境的關係??上В篱g再無楊德昌。
其實僅僅是看到那八分鐘的素材,並不能算是看過這部動畫,難以想像若是它完成後,會是多么好。這是我見過最好的中國動畫,最好的。感謝楊德昌這樣的一份心力。儘管他已經過世,卻還是留下了這么美好的電影和他的意願。
標注的第九部楊德昌電影,除了花絮之外,注定是最后一部了。。?!?】
遺作未成身先死,長使觀眾淚滿襟。
河市漸行漸身遠,少年青梅語儂儂,珠箔飄燈結伴歸,牯嶺街巷連狹斜,探丸梟客身如猱,流氓宵小多如狗,一一恍見汴梁夢,更念長安聶隱娘
叫泥萌平時多玩點DOMO出品的RPG啦
由動畫師完成的楊德昌遺作.最特別的是,這是1個將近10分鐘沒剪接的鏡頭。前期製作時,我只使用了photoshop與flash兩樣軟體工具就做到了技術整合。楊導演喜歡改劇情改表演的導演習慣,在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時,只有我用人腦分析出導演的需要,最後完成了這個鏡頭!
雖然殘缺,但盡顯功力。清明上河圖式一般推展故事。
好了啦,別大驚小怪的
9分鐘樣片看得恍惚如夢境,一鏡到底如畫軸徐徐展開,前后景動靜結合,借鏡頭橫移發(fā)散、收回敘事線,畫面是二維的,但人物、敘事、場景完全是立體的;心笙搖動,永遠的遺憾。